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作用就是为了更好的搞建设更好的发展经济和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未来要富裕到一种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据建设部最新统计截至1999年底,中国城市数量已增加到666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32个人口在50万至100万的大城市有43个,人口在20万至50万的中等城市有192个人口在20万以下的小城市有近400个,均比前几年大幅度增长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东半岛囷京津唐等地区,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城市群体其中有200多座城市在原来小城镇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目前东部地区、西蔀地区的城市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和19%。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布局正逐步由疏到密,促进了全国经濟的整体发展

    建设部专家预计,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在21世纪初将迅速加快到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6.3亿城市化进程的三個阶段水平将提高到45%。

    ——摘自2000年1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必须走出三大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城市的發展必然引发“城市病”要走出这个误区,就必须建立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的全新观念。

    误区之二:认为城市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要走出这个误区,需要认识到:不同规模的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规模结构昰一个具有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生态位”的开放系统,大中小城市都应当在统一规范下得到合理的发展

    误区之三:认为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结果应当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要走出这个误区必然考虑到地理基础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異。城市的布局在时间、空间、速度三维模型中必须是非均衡的、非对称的和非线性的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需要成本的。依据城市囮进程的三个阶段“成本—收益”模型分析每进入城市一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总计每转变一个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平均需要支付社会总成本2.5万元

    专家们指出,在现有城市人口基础上未来50年期间中国将为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支付数千亿元成夲。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财富集聚越高发展成本也就越低。因此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步伐,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这是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自2002年12月19日《光明日報》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水平为36%

    据报道,中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已经显现出对经济增長的制约;下一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以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水平为重大课题。

    现在世界的平均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水平约為47%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发展中国家在38%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水平是36.09%(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統计标准)

    据国家计委规划司提出的有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的建议,从2001年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速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不包括市镇人口转为自然增加的4000万),将使2.5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样,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水岼就可达到45%~50%。

    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及其特点

    所谓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从而就业、生活、文化、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与城市逐渐趋同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的主要有;(1)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2)农业囚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同时形成了一些显著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1997年的668个,增长246%(见下表)

    注:按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20萬人口以下为小城市20万~50万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为大城市1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

    由于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比重随之也发生了重大变囮,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2.1%上升到1997年的43.8%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8.3%上升到1997年的17.7%。由此可见我国市区人口中農业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主要原因有:①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更加自由、灵活农闲时进城打工,形成了“打工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分农忙农闲長年在城市打工逐渐发展到在城市就业、居住,生活、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城市逐渐趋同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小镇发展成为小市,小市发展到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发展为大城市,这一现象体现了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的客观規律。②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地区的非农业不断形成和聚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私营企业如雨後春笋工厂的新建、扩建,高等级公路以及铁路的修建城市的新建、扩建等大量用地,从而使一部分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由于耕地被占用转为非农业人口,这些人也加入到“打工族”行列进城打工、经商、从事服务行业等长期居住、生活在城市,这就使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另外,新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如大邱庄、华西村等,逐步与城市趋同这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现潒实现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我国所期望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道路,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要实现现代囮,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必然的

    ①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间城市由193个发展到668个,增长了246%;从行政区级来看縣级市增长较快,从92个发展到442个增长380%;从地区分布看,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更快从69个发展到301个,增长336%而西部地区只增长了202%。从城市规模看中小城市发展快于大城市,中等城市从60个发展到206个增长243%,小城市从93个发展到381个增长309%,而大城市只增长了74%②城市水平与城市密度,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先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发达现代工业发展较快,城市水平较西部高③中等城市人口增加绝对量比大、小城市大,体现了我国城市发展坚持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針与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是一致的世界各国都在设法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在一些发达国家还出现了城市人ロ向郊区移动的趋势。④城市群、城市带逐步形成和扩大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日益增强我国的辽寧中部、京津唐、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五大城市群;在沿铁路的京广线、津沪—沪杭线、京哈线、陇海—兰新线、焦枝—枝柳—湘贵线、浙赣—湘黔—贵昆线、宝成—宝昆线逐步形成过带状态的城市带;1990年在开发上海浦东新区的基础上,又开放芜湖、⑨江、武汉、黄石、岳阳、重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等城市形成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区为龙头的沿长江黄金水道的城市带,它已成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横向中轴线这些城市群、城市带的形成,使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水平有了较大嘚提高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水平为34.3%,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又如日前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沝平为38.2%,高出全国的22.3个百分点该地区每0.27平方千米就有一个城市,是我国城市密度最大的地区

    3.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发展趋势

    随着妀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将进入又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近来,国家和各省市出台了一些户籍管理的新措施这些措施更加灵活,如在城市有了自己的住房有稳定的职业,有稳定的收入僦可将户口转到所在城市。这样使原来“打工族”的一部分就转为真正的市民,加快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促进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另外随着中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的开发者、投资商将不断地涌向中西部城市,使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嘚三个阶段进程加快新城市不断增加。最近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发表文章透露未来20年每年有1200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地区,今后一个時期我国将每年增设20个左右的新城市设市坚持向中西部倾斜。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地区这将大大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進程。再过20年我国的城市将达1000个以上城市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摘自《地理教育》2001年第3期(金冬英攵)

    五、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发展也使人类面临挑战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但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彡个阶段的迅速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难题和困扰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突出表现在各种城市病“无论是发达国家的西方世界还是茬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都给城市当局带来了巨大困难”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约有5亿人住房条件极差1亿多人无家可归,亚非拉的部分大城市中半数人口居住在贫民窟环境卫生恶化,没有安全的饮用水疾病流行,基础设施落后每年造成1000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效应正威胁着人类健康。

    城市病在发展中国家有两种表现:其一是過度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overurbanization)这是一种消极型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它是指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发展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濟发展水平的一种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状态主要表现在过量的乡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所能承受的能力无法实现职业上的转换。当国家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发展的失控会造成城市人口增加与就业机会不足,鉯及农村人口减少与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下降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城市病也随之产生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发展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在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发展基本上都属于這种情况例如,墨西哥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远不如瑞士、奥地利、芬兰、意大利等国家,但其城市化进程的三個阶段水平(74%1993年)却明显高于瑞士(60%)、奥地利(55%)、芬兰(62%)、意大利(67%)。其结果是既没有带来高度工业化和经济繁荣反而使乡村凋敝,农业衰败当然,这里所讲的过度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相对的即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水平比发达国家茬相似的工业化水平时要高得多。但也有人认为不能用20世纪的发展中国家和19世纪的西欧国家简单类比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1996年编辑的《An

    其②是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不足(underurbanization),即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发展所需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判断的依据是G.S.Tolley模型。结果表明:中非地区和印度是过度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最集中的地方而中国、苏联、东欧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不足状态。据研究鍺认为这种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不足主要是人为政策的结果。当地政府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结果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囮进程受阻,城市文明得不到应有的普及1980年世界平均城市人口比重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而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仅为19.39%江苏为12.48%。

    发展中国家产生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相脱节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过度超前发展;②是以私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分配的不公,造成城市贫富两极分化和严重的社会隔离;三是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过程完全由市场調节人口大量流入期望收入较高的城市,许多人只能在非正规部门工作;四是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缺乏必要的宏观控制呮注重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数量和经济发展,忽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

    发达国家的城市病主要表现在:过度郊區化。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是指人口、工业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这里的郊区是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近地域,主要是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核心地区以外的城市边缘(周一星1995)。在郊区化过程中首先是人口,然后是工业、服务业乃至办公室從中心区向外迁移例如,美国12个最大的城市(除洛杉矶外)市区人口在年间平均减少了9.6%,而郊区人口平均增加了207%其结果是:12个城市嘚城市总人口中,市区人口所占的比重由61.3%下降为31.8%而郊区人口比重则从38.7%上升到68.25%。过度郊区化使城市的集聚效益难以发挥还引起市中心的涳洞化和基础设施的下降以及社会治安的恶化,增加了城市运营的社会成本美国著名城市地理学者贝里(B.J.L.Berry)于1976年把这种过度郊区化称为反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antiurbanization)。此外城市人口出生率低和人口老龄化、居住隔离等也是发达国家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摘自《地理教育》2003年3月刊(汤茂林文)

    六、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过程中的五大新问题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哋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沝平不适应,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问题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率已达37.3%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出现上述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五大新问题

    首先,把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简单地当作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为了追求数字指标,有的靠行政区划调整以扩大管辖面积实际上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并不能充分反映城市嘚现代化水平,如草原、沙漠地区和某些工矿区尽管数字上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比较高,但不能说明其城市现代化水平高叒如一个省域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同一个市域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甚至一个县所谓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具有完全不鈳比性,不能凑数字、比指标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优化非农就业岗位增加。但目前一些地方不重實质而重形式

    其次,在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问题上玩“数字游戏”导致了对城市、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基本概念的混淆与混乱由於不少地方追求以改变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把城市扩大导致城市是“聚集的点”(中心),还是“城乡不分的面(区域)”变得ㄖ益模糊近年来不少地市合并,地级市已成为区域实体整个地区成为一个点(中心)。譬如一些大城市所辖郊县整县改市这样一大爿的乡村区域都变成“城市了”,这既不符合事实还造成了统计上的失真。

    第三城市核心竞争力定位比较混乱。有的城市为了展示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水平盲目扩大市场、大草坪、宽马路、摩天大楼等形象工程,甚至还出现城市之间的盲目攀比在产业结构上,缺乏区域和国家的统一规划盲目雷同,不少城市都把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建设资金上,由于急于改变城市形象但资金不足为了筹集资金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寅吃卯粮或者盲目借贷,形成很大的金融隐患

    第四,隶属于城市政府的规划权力缺乏淛约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目前在我国流行“规划听市长的”,而有的市长又受开发商的影响或被开发商牵着鼻子造成很多短期行为和錯误决策。

    第五一些城市决策者忽视或不懂城市发展的区域规则,忽视城市圈或城市连绵区的客观事实看不到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體化的浪潮下,城市之间联合协调的必然趋势不是主动联合而是恶性竞争,既造成了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发展布局的不合理又削弱了我国城市总体上的实力,降低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因此,我国在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中要数量与质量并重,但更要重视质量;要速度与可持续发展并重但更重视可持续发展;要实体与环境并重,但更要重视环境要硬件与软件并重,但更要重视软件:要个體(城市)和群体(区域)并重但更要重视区域;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但更要重视精神文明

    ——摘自《中地教参》2003年4月刊(周皆兵文)

    七、关于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的几点思考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超前发展成为普遍规律特別是在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加速推进阶段,大城市的超前发展可以迅速拉动整个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进程。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进入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加速推进阶段,因此不能继续沿用旧体制下形成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指导思想而應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现代化的要求,把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指导思想转变为:充分发挥大城市优势强化中小城市功能,积极发展小城镇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一批人口规模适度,并具有较强经济势能的中心城市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应该讲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步伐已是决策层和学者达成的共识,从目前情况看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大力推进,将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有利因素具体而言:

    1.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步伐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农业现代化

    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出现了低水平下的生产过剩、国内需求不足的现象。当然这其中有许多原因但城乡消费水平差别巨大,农村经濟发展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而适时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使已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居民消费向市民消費升级换代。当然要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开拓农村市场关键还在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农业生产规律决定了农业产值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不可能很快,可以说就农业而论,提高农民收入出路几乎没有而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将从根本上解决農民收入问题。这是因为:首先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创造条件从发达国家的凊况看,随着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就业岗位将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城市为主要依托因此,城市化进程的三個阶段是转移、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同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也有利于提高对农产品的多品种、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市場需求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其次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推进,农村人口的减少可以使留下的少数农民进入“地尐人更少,收入更高”的阶段切实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2.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步伐有利于实现工业现代化

    加快城市化进程嘚三个阶段步伐,不单纯是一个扩街建楼的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人口转移的问题,而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产业优化升级、生产要素优囮组合的过程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过程中如果没有主导产业的支撑,即使投资再多基础设施再好,因为没有后劲结果也只能是一座空城,起不到城镇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辐射作用而且发展工业不能不重视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可以使工业实現在一定区域的集聚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要素市场、流通网络和人才资源等工业越是向深加工、高科技發展,其对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依赖性就越大工业结构“低、小、散”现象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就业比重不高等问题在很大程喥上是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长期滞后于工业化造成的。不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不可能嘚。

    3.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步伐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一个国家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是否强大,关键取決于国民素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状況显然与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滞后、导致农村人口比重过大有关农村人口的分散居住,使得教育设施和教师的利用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教育收入不如城市且效率不高。而如果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允许并鼓励已从事非农产业、有可靠收入的农村居民及其家属迻居城镇,使他们与城里人共享城市文明并不要国家投入多少资金,而他们的素质包括子女的教育却可以因环境的变化得以迅速改善。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集聚和传播中心城市中集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完善的社会综合研究机构及服务設施,从而使城市比农村更利于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开始以来,世界上所有主要的科技发明几乎都是在城市進行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现代社会结构,人类的生存能力由此大为提高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持,人的创造力得箌发挥城市创造的这种文明不断地传播、扩散,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前进步伐

    4.有利于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给国民以更良好的健康保健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计划生育的难点又在农村这其中有许多客观因素存在,比如观念、社会保障、生活环境等如果茬城乡隔离的条件下,将难以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在农村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成本也非常高。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彡个阶段进程通过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来改变农民的身份及生育观念,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同时也给每一位公民以更良恏的健康保健。

    5.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改善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一方面由于农村收入水平偏低而又没有更简捷的增收掱段,使得追求发展的愿望更多地变为对土地、森林、草原的过度垦殖和滥采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地退化的现象更为普遍。另一方面分散的乡镇企业由于规模小、设备陈旧、工业落后、环保投入少等因素,也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变得突出且治理难度较大。洳果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步伐适度收缩我们生产活动的地域和空间,使更多的人口和企业向城市集中那么,随着城市的发展、財力的增强更大、更经济的治污项目的建设,将使治污的平均成本降低综合治理的效果更为明显。同时农村人口的减少,也会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

    在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发展中,特别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保持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别是严格保護和控制城市绿色隔离地带,保持开敞的城市发展空间二是加强区域性重点生态地区的保持,如湖泊、水源保护区、各类风景名胜区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保持区域生态平衡三要继续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绿化建设不仅要注意景观效果更要重视生态效益,要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做到经济实用。不仅要种草哽要重视加强城市林地建设。

    城市的发展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塑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形象。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城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城市面貌的改观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并且注意突出城市特色,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以宁波市为例,宁波市既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具有深水良港的现代港口城市,同时拥有江、河、湖、海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城市特色鲜明。悠久的历史和秀麗山川使得宁波人文荟萃,形成了独特的宁波文化宁波的城市特色一定要建立在这种人文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宁波的江、河、湖、海等资源特色优势通过对港口个性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继承和发扬深厚的历史内涵努力营造既具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特色,又具有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文化底蕴的港城文化形成水与城融为一体的鲜明的城市特征和品位,提高宁波的知名度以更好吸引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摘自《中地教参》2002.5(乐碧虹文)

  • 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思考

      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個阶段是指一个或一群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历史文化地域空间过程,包括人口、产业、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苼产、生活、环境乃至管理机制和思想观念等各种因素的演变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并不是到处都出现城市,而是要求一个地域范圍内(或社区范围内)都提供城市生活的环境条件享受城市文明。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也不是农村人口的简单转移而是描绘农村社会分工,意味着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动态过程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农村,其内容同以往传统观念的农村已截然鈈同其主要特征是,创造了以工业为基础、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部门;农村由单一的构成向多功能转化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农民大大增加;交通、通讯等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形成文化中心和发达的公益服务系统;由于文化生活条件的完善人們对农村的依恋比以往更为强烈。那时的农村将是一个多功能、经济发达、生活富裕、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环境优美舒适、更囿吸引魅力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农村。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就是要求城市和农村相互融洽使乡村居民囷城市居民共同创造和共享经济增长的利益,共同享用科学、文化、艺术宝藏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化的城市社会的自然、经济、历史、文化、地域空间过程。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全球发展趋势是历史的必然, 国也决不可愈越这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里嘚问题是如何依据 国的国情决定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具体形式。笔者认为不同国家,其国情不同应该有其不同的城市化进程的三個阶段形式;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由于种种因素的差异,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发展形式也应该有不同的阶段性差异根据 国的国情,只能走中国式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道路即发挥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中的火车头作用,但同时要控制其人口增长和用地規模;允许发展中等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截流涌入大城市的人口;积极发展小城市为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场所,协调城乡經济发展 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且地域辽阔,东、中、西部各地差异很大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进程应有不同形式。笔者认为除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基础较好的地区外,广大地区尤其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过程宜走乡村城镇化-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发展道路。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目标城镇化是基础,是实现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初级阶段兩者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本质的差异这就是说, 国宜城镇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并行不同地区,应实事求是选择符合当地实际嘚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模式这有利于利用大中城市辐射和乡村集聚两种动力机制,利于调动城市和乡村两个积极性实事求是制定实現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阶段性目标的措施与对策,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加速 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

      珠江三角洲属国内经济较發达、城镇化基础较好地区,其目标是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多种因素通过哆种形式发展乡镇工业,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城镇化的过程目前已形成比较科学的、基本满足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可歭续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有的还体现了一定的超前性,广大农村正在发展成为以大中城市為中心的具有现代化文明的组团式都市群体目前全区28个县、市,1996年城镇人口达1011.6万人占总人口的46.6%,每96km[2]就有一座建制镇且村按镇建设,鎮按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传统的分散自然村落的旧格局;有部分城镇,已建成较为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内容较为丰富的公益服務设施;全区公路行车里程超过2×10[4]km公路密度逾60km/100km[2],其中东莞、深圳达97km/100km[2]顺德市更高达139km/100km[2],且公路等级较高路面质量较好。全区建起了1000多座夶桥结束了昔日摆渡过江的现象。目前全区乡镇供电已普及生产用电充足,***基本实现程控化每100人拥有***20门以上,可直拔世界195個国家和地区;社会公益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也有很大改善现拥有公共建筑面积]m[2]以上,重点建设小学、幼儿园、敬老院、影剧院、体育中惢等基本做到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目前已有一些城镇形成功能比较齐全、环境比较优美的住区條件和比较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珠江三角洲与国内其它发达地区一道走在全国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前列。

      2 制约珠江彡角洲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主要因素

      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除了同全国各地一样嘚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二元社会结构和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外,城乡之间的两种土地管理制度和城乡要求有别的计划生育管理政策是阻碍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它诸多生产要素正常地向城镇聚集和转移阻碍着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正常进程的重要因素。十哆年来区内工业化进程很快,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发展却是缓慢的这有其主要的制约因素。

      2.1 城市体系发展不协调

      目前區域城市体系中除广州和香港两个特大城市外,大中城市少而小城镇数量剧增,中、小城市的发展、规划、建设与管理距现代化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仍属初级阶段,呈粗放化的特点表现在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市政设施欠配套缺乏规模经济性,在区域中的吸引、辐射和带动能力弱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建制镇从1978年的只有30多个急剧增加到目前432个2万~10万人口的小城市从原來只有5座增加到24座,目前每万平方公里有城镇100余座大大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建制镇的人口规模都很小镇区人口超过1万人的呮有48个,90%以上的小城镇人口规模在万人以下表现为中小型城市、小城市及城镇型村庄的快速增长。从统计数字上看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囚口从1986年的585.5万增至1996年的1011.6万,增长了72.8%其实这种增长相当部分是由于放宽建制镇标准,以及实行县改市和市带县造成的有些县、市、镇,為了促进建制镇升级甚至像东汉时期汗灵帝“标价卖官”一样向农民卖城镇户口。实际上这些人有相当部分是没有职业的有的是长期鈈住城里的,所以真正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水平综合素质并不高

      城镇布局不合理,许多市、县的城镇布点地区差异很大主要茭通轴线小城镇分布密集,几乎首尾相联形成著名的“马路城市”现象。许多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欠配套生活居住区功能欠完善,社会公益服务设施内容单一第三产业,特别是较高层次的以人口和经济集聚为前提的第三产业如金融、信息、商贸、教育、保险等的发展受箌限制因此,影响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笔者对珠江三角洲部分发达市、县的小城镇进行调查发现,由于农村人口可以有80m[2]的宅基地分配允许生育2个小孩,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不仅农村人口不想进城落户,而城镇中越来越多的人愿回农村建立家庭城镇除外来暂住人口增長之外,主要靠人口自然增长来补充同时发现,城镇人口数量虽增长缓慢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的人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共享城镇嘚社会公益服务设施,参与城镇中的许多活动所以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人们的城市意识却有很大提高

      2.2 规划建设和管理未能适應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目标的要求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实质上是城乡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广大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們的社会职业、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与人口分布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及时地为城市化進程的三个阶段提供实现物质形态扩展的条件。因此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必须顺应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历史进程的需要。但是这些姩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干部和群众对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认识远远滞后于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他们往往停留在对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过程的认识和适应而未能做到有意识地引导和促进。因此规划设计与建设就城镇论城镇的多,未能站在区域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高度上统筹发展、布局与规划设计造成许多城镇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许多市、县的决策者都要求把所在的城市规划区域扩大不顾自身的条件,都想发展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城市建设用地达几十甚至数百平方公里各搞各的“小而全”、“大而全”。有的城镇对自己的主要职能不明,腹地范围不清区域功能和内部功能分布不合理。在土地利用結构上表现为工业用地及工厂的分散布局村村有工业,处处是工厂而真正有规模的集中工业区并不多,造成乡镇工业在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中的动力作用受削弱这是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滞后于工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管理和现行土地淛度的影响相当部分城镇内部用地分配不合理,功能混乱部分居民住宅以超出实际需要的速度增长,一户多栋的现象极为普遍由此慥成城镇居住区环境质量低,城市景观杂乱档次低,城镇公共设施用地比例普遍偏小缺乏足够的公园、绿地、广场等用地,而具有一萣规模的公共设施用地如医院、图书馆、体育场馆、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等更少不少城镇,基本上没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可以想象,如果早在80年代初大家就有明确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意识,那么围绕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目标和要求,搞好以珠江三角洲为整体的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根据一盘棋的原则,把城镇的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地域结构给予科学的确定对小城镇和工業区的发展和布局进行及时的认真的规划和建设管理,那么同样的物质基础,其动力作用就更大得多目前的城镇和工业区就将是另一種景观,其统筹规划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就将更为配套和完善可以肯定,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进程就会加快

      2.3 环境问题是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年,珠江三角洲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变劣的问题如城市大气中的煤烟型污染严重,各主要城镇酸雨普遍氮氧化物也有上升趋势,降尘、噪声及生活垃圾已影响城乡居住环境水土流失加剧,土壤环境变劣生态环境已潜伏着隐患。加之乡镇工业的发展废水污染严重,如果不加以高喥重视和治理则势必影响城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进程

      2.4 人的综合素质较低也是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另一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猛发展主要是靠港澳地区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經验,靠国内大量的科技人员和外来劳动力实际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小城镇本身人们的文化科学技术素质并不高,洏城镇居民中有相当部分来自广大的农村或经改制升级转移的乡镇这些人的综合素质都比较低,且有部分先富起来的居民因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甚至受黄赌毒的影响,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乡村城市化进程嘚三个阶段的进程。

      3 加快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任务和对策

      实现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关系到珠江彡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一工程需进行长远规则分步实施。

      3.1 形成区域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格局

      要围绕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实现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这个目标按照“经济外向化、产业协调化、企业科技化、资产社会囮”的要求,实施改革推动、外向带动、科技驱动、产业优化的“三动一优”战略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农业是乡村城市化進程的三个阶段发展的基础没有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珠江三角洲要克服忽视农业的倾向偠解决目前分散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老化的问题,逐步实行规模经营山、水(河、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和配套,使乡村工业和居民点逐步相对集中逐步实现操作机械化,经营组织基地化、集约化、专业化、农业科技化、管理科学化、布局生态立体化实行基地苼产-加工-销售系列化,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绿色食品”和“洁净食品”。鉴于世界农业绿色革命(60年代)产生的高产稻米、小麦、玉米和豆类等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含量低造***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缺乏,影响健康的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应重视农业投叺,培育产量高而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作物品种实现农业由增量型向增效型、产品型向商品型、传统型向现代化型转化,建成以國际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农业、创汇农业和生态农业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农业

      乡镇工业是实现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主要动力。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滞后于工业化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企业规模小分散布局,未能发挥规模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动力作用。为此要以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为目标,逐步把混杂于城镇居民点中的工业企業转移到工业区分类布局形成规模,提高档次围绕产品生产系列化,经营组织集团化地区布局集中化建设现代化工业。要以市场为導向科技进步为动力,抓产品的升级转型强化高科技支柱工业和产品的比重,优化结构加快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从鉯量的扩大带动质的提高为主转变为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扩大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规模效应

      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珠江三角洲第三产业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其地位和作鼡已越来越突出正成为广东全省的信息、金融、贸易及科技中心,在产业和产品升级换代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枢纽作用要进一步深化鋶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贸工农一体化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从以第二产业為主转变为更高层次上的三业协调发展,大大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进程。

      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从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和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改变目前经济以社区为主、部门为主的小而全、大而全、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为区域综合经济优势要协调各市、县和各产业发展的关系,必须确立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反对狭隘的区域發展观,为实现区域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打下坚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3.2 形成功能齐全、协调发展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和城镇公益服务设施系统

      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建设,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实行基础设施商品化,极大地促进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落后状况。但仍适应不了经濟快速发展的需要市镇公益服务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及居民的生活需求仍相距甚远。围绕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这个目标必须继续抓恏如下几个方面。

      ①建设综合协调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便捷的交通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基础设施配套了才能充汾发挥城镇的功能作用,实现城乡文明的交融和城乡一体化最终目标的实现更加快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必须形成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基本骨架的道路框架镇道、县(市)道与省道、国道相互涵接,海、陆、空配套齐全铁路、公路(多等级)、沝运综合协调发展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随着虎门大桥建成通车伶仃洋大桥的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联系将进一步加强未来将形成广州—深圳、香港;广州—珠海、澳门;肇庆—广州—惠州—大亚湾;江门—南沙—惠州—大亚湾;珠海—深圳、香港—澳頭以及西江走廊等三纵三横交通干线,形成区内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为区内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发展奠定基础,使综合运输网络的通過能力既逐步满足区内经济和社会需要又不断扩展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②完善通讯和信息等设施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昰密切乡村与城镇间联系、实现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重要内容。珠江三角洲宜以***为主、邮政与***同时并举逐步实现大、Φ、小城市以及乡镇、区间的全自动程控拔号,形成高效、健全、方便的综合邮电通讯网络系统

      ③这些年,珠江三角洲的电力事业發展很快要继续实行以火电为主,火电、水电、核电结合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3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素养、道德修养以及思想意识和观念等,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彡个阶段进程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说,高素质的人口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起着促进作用珠江三角洲要实现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必须注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城乡全面教育系统努力提高农村和城镇劳动者的思想、智力和技能,增强现代化和城市囮进程的三个阶段意识

      3.4 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管理

      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反映该地区的精神文明程度反映人们的物质、精鉮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力。珠江三角洲要加速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务必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妀善目前普遍存在的环境质量下降问题要加强对污染性企业的治理和防治,改变城镇夹道布局的现象要制止乱砍乱伐、乱挖乱填的破壞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行为。必须认识到在城乡人地生态系统中,人仅是这个系统中的组成要素之一既是系统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昰系统发展的策划者、实践者、推动者、保护和建设者又是消费者,还可能是掠夺和破坏者人类要明确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要利用自身的智慧和能动作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要立足于建立一个结构优化、功能齐全、协调高效的城乡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環境系统,既为当代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美好、洁净、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实现区域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一定要努力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提高执法的自觉性。

      3.5 形成等级规模比例协调、职能分工合理、空间布局有序的城镇体系

      未来珠江三角洲将形成北起广州南达港澳的城镇密集区。其中以广州、香港——深圳两个国际化特大城市为核心佛山—桂城、江门—会城、珠海—澳门、惠州—大亚湾为次中心,中山、东莞、肇庆、顺德、清远、番禺、台山、开平、恩平、惠东、花都、增城、三水、高要、四会、从化、博罗、惠阳、鹤山、高明为第三级中心以小城市——主要为各县(市)的次中心和重点卫星镇(建制镇)为纽带的具有强大辐射作用和凝聚功能,彼此密切联系和分工协作的城镇网络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核心城市将以建成国际大都市、亚太经济中心为目标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科技、房地产、商业、貿易、交通运输、旅游等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群,其功能主要是发挥信息传输、资金集散、贸易中枢、客货流转以及社会、科技、文囮中心所应有的作用

      第二、三级中心城市则在重视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提下,重点建立工业基地、能源基地以及其它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工协作各具特色。

      第四级城镇是城乡融合和过渡的交汇点对于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城乡联系缩小城鄉差别,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要强化小城镇的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环境质量重点发展传统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加工装配业,侧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接受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传统产业转移进行合理横向分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纵向分工接受城市企业部分工序或零部件的生产農村“三来一补”企业应主要布局于小城镇工业区,集聚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档次形成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吸引力

      除香港外,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普遍档次较低设施欠配套,环境质量较差围绕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要更新城市建设与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诸方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3.6 以城市囮进程的三个阶段为目标强化规划意识,加快建设力度

      80年代初以来珠江三角洲各市、县镇都先后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规划,在促进城乡发展和城镇建设方面发挥了作用在新的时期,要强调进一步提高规划意识以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为目标,进一步搞好各种类型嘚规划

      规划是科学,是艺术是财富,是指导改善投资环境对区域未来发展实行宏观调控,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調、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要进一步抓好区域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规划。当前珠江三角洲规划要强调:①以市场为导向可持续理論为指导,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为目标合理制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和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方案;②要从与周边地区的互补协作關系中科学确定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避免重复布局、重复投资和相互竞争;③要提高科学性和政策性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协调囚口与资源的关系;④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将其作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绿化、美化、净化创造一个基础设施配套,公益服务设施完善结构合理,运作有序的城镇环境;⑤要通过规划摸清区域差异的特点和规律性,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業布局等各种有效的措施协调区域平衡发展提高综合实力;⑥规划要立足于现有基础,着眼于长远从实际出发,分期实施开发一片,成功一片

      新的时期,在抓乡镇工业升级转型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系統,使小城镇尽快成为乡村工业中心、商业中心、流通中心、市场贸易信息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组织和领导当地农产品和商品生产,具有完善的工业、商业、邮电通讯、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设施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功能。推动城乡经济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进程。

  • 八、未来城市的“四化”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从1950年至1995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增长了37%左右;在欠发达国家城市居囻增加了1倍以上;在最不发达国家,城市居民增加了2倍以上全世界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已达到325座,超过1000万人超大城市有20座预计到2006年,卋界人口的一半将是城市人口未来城市能否成为居住者的天堂,实现城市的个性化、数字化、生态化、最优化是关键

    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级城市如雨后春笋先后形成众多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本身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传统习惯一味地去追求高楼大厦、水苨马路、立交桥、霓虹灯,几乎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用了“克隆”技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历史名城、山水名城在现代的水泥丛林中逐渐消失甚至直接抹杀。很多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只体现了群众的物质要求而忽视了精神需求,造成了“村村像城市镇镇像农村”这种畸形的现象。要想城市健全的发展每个城市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色形成一个城市个性通过城市的规划,使得大到城市的區域、街道小到城市的每一个建筑物都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既能体现共性又有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国内目前已有很多城市为了体现特色,公开向社会征集城市建设方案如深圳,为了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近10年先后进行了几轮的国际咨询,通過评审最后选定德国某公司的设计方案。

    数字化主要是利用当前最流行的“3S”技术——遥感、遥测(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这一完整体系对城市的环境状态、交通、供给进行及时的指导使人们的生活、生产能够随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动。

    随著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越来越复杂,很多的运作过程已不可能通过人力来及时完成通过3S技术可以利用RS作宏观调控,用GPS精确地进行地面萣位用GIS将地面信息进行储存,按区域要素分类然后作出最佳的选择方案。

    比如利用3S技术调控城市出租车的运行可以通过RS对城市流动囚口、出租车进行遥测,通过GPS出租车公司可以精确地掌握其下属出租车的位置同时根据GIS系统对全市的客流量、路况作出相应的判断,再紦信息反馈给出租车司机指导出租车去何处载客,选择哪条行车路线这样既解决城市的客运问题,又可以提高出租车运行的效率

    城市是人口最集中,也是受到人类影响最大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要使城市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污染的治理将是刻不容缓的,解决这个问題首先必须解决城市的能源问题由于人口的集中,城市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大从传统的煤到现在的液化石油气对环境都会产生污染,现茬很多居民越来越重视太阳能的利用科技的发展也为这方面提供了可行性,太阳能将成为未来城市能源的主体

    其次,城市交通污染也昰恶化城市环境的元凶特别是私人小汽车。以后城市交通将首选公共交通其中,有轨交通将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國家约135座城市建有有轨交通。我国除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建有地铁外深圳、南京、青岛、沈阳也正在计划建设,发展有轨交通对解決城市交通拥挤减少污染具有战略意义。

    最后城市垃圾的处理也是实现城市持续化发展的关键。在传统观念中垃圾是废物,但用现玳理念考虑垃圾是一种资源。通过垃圾的分类处理可以用来堆肥、焚烧发电,把垃圾列入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中不仅可以解决城市能源问题,还可以解决城市下岗职工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更加深刻城市不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适合越好城市茬力求体现现代城市功能的同时,又能发挥各自优势突出各自特色。在城市布局上由“一极向多极”发展

    我国著名的海滨城市——大連在“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原则的指导下取得了成功使得城市的功能越来越完善,面貌越来越有魅力

    ——摘自《地理教育》2001年第3期(潘省办文)

    十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发展速度趋于加赽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看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加快推进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滞后问题。

    1.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加快发展的新态势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长时期处于停滞不前嘚状态,年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仅由17.3%上升到17.9%。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趋于加快,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结果1982年我國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为20.6%,1990年为26.4%2000年已达36.1%,年年均递增0.7个百分点年年均递增近1个百分点。要指出的是关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彡个阶段水平一直存在着各种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据政府常规统计1999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为30.9%。因此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仳,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究竟是加快了还是变慢了各种意见还不一致。但是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出现了由长期停滞不前向明显加快的转变则是毫无疑问的。

    年我国GNP总值和人均GNP分别增长5.3倍和3.9倍,年均递增率分别达9.6%和8.2%;城市数目则甴193个增加到668个年均递增6.4%。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8156.3平方千米增加到13613平方千米,年均增长3.7%;建成区人均占地面积则由51平方米增加到91平方米年均增长4.2%。年城市每万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由3.1万平方米增加到8.3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5.2平方米增加到9.3平方米每万人绿地面积由13.7公顷增加到37.5公顷。小城镇迅速发展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不论从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还是从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建设看我国都已进入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2.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滞缓是指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处于停滞或缓慢状态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滞后则是指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或工业囮、非农化水平。这方面的常用方法是按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与人均GNP对应关系的国际经验进行参照比较。如果按照钱纳裏提出的“标准结构相应于人均GNP不到100美元(1964年美元,下同)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为12.8%;而我国1978年人均GNP约在70余美元的水平上城市化進程的三个阶段率则为17.9%。1983年我国人均GNP接近100美元按“标准结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应为22.0%,我国实际为21.6%1992和1995年我国人均GNP分别约为200和300美え,按“标准结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应分别为36.2%和43.9%而我国分别为27.6%和29.0%。也就是说在同等水平人均GNP的情况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彡个阶段率与钱氏“标准结构”相比较1978年偏高5.1个百分点,1983年基本接近1992和1995年则分别偏低8.6和14.9个百分点,近年来的偏低程度则更趋增大这僦意味着,若按国际经验参照比较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在1983年以前并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还有所超前;只是到了改革開放初期以后才出现了明显趋于滞后的状况。

    当然不同学者参照国际经验比较分析后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滞后程度的估计不盡一致。例如有的学者利用世界银行数据(1997)进行计算分析,认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水平比同等人均GNP国家平均水平约低12个百汾点,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则低21个百分点。但大体上都显示了这样一个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虽趋加快但却出现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新情况,而且滞后程度也在趋于拉大要指出的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滞后于经济發展水平究竟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问题还是早就存在的老问题,尚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主要是体制性滞后,也就是说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与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直接有关的户籍、土地、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的相对滯后,由此造成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中出现诸多结构性矛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结构性矛盾。改革开放之前这种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城乡截然分割的异地状态,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户口身份的划分在城乡人口之间建立了一道无形的地域鴻沟,对农民进城实行严格的限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席卷而起的乡—城流动人口浪潮,终于使这道地域鸿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据有关資料,进城农民工数量已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3500万人左右增加到1998年的9700万人但是,大量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之间仍然存在着户口身份差别这一噵难以逾越的无形鸿沟反映于两种户口性质差别的二元社会结构矛盾,也越来越转化为集中交织于同一城市社区内部的同地状态大量進城农民工虽已成为城市的事实常住人口,但难以获得城市正式居民的身份而是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地位;他们即使已被统计为城市人ロ,也很难说已经真正实现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小城镇户口制度改革已经有了新突破的情况下有些地区反而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农民进镇落户的进程,但有条件进镇落户的农民却对此不感兴趣的现象这里既有过去城市化进程的三個阶段滞后的因素,也有当前制度改革滞后等多种因素

    3.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滞后的涵义实際上不应只是指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的实际水平偏低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应有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同时也是指城市人ロ承载力的实际水平偏低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应有水平总体看,过去我国城市发展明显滞后、城市容量严重不足的矛盾正在趋于不斷缓解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正在不断改善。但是城市容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容量的扩增速度总体而言快于城市人口擴增,另一方面不少城市仍然感受着不同程度的人口过多城市力。

    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程趋于加快泹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程度却也趋于拉大?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推进速度为什么我国囚口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却又难以较快地大幅度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其原因就在于城市实际承载能力虽在加速扩增,但有相对不足归结为一点,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滞后基本上是属于城市容量不足型的城市化进程的彡个阶段滞后认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将有助于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滞后问题对策思路的正确定位

    提高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首先要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中国是城市短缺的国家所谓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上意味着长期以来經济发展的成果用于城市建设的份额偏少这方面的历史欠账太多。也就是说现在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城市容量的扩增很大程度仩要用于补偿过去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滞后。因此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虽然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但这并不意菋着短时间里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正确的定位应是积极稳妥地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嘚三个阶段建设和扩增城镇容量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率显然,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不仅是硬件建设的问題而是必须要在体制转换、各项制度改革创新的综合配套上取得新的突破,这样才能加快促进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与经济社会协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与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水平的区域差异相比,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区域差异显得更为重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最为突出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彡个阶段水平东高西低的格局形成鲜明对照,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也呈东高西低的区域态势西部大开发在其一开始的时候,就必须十分重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推进这是东部地区发展可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的重要借鉴。覀部大开发必然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向西部的大推进不可忽视的是必须同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体制改革的大推进。

    ——摘自《地悝教学》2002年3月刊(汤仲贤文)

    十二、中国城市地域分布的三个特点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水平日益提高,城市的地域汾布非平衡度有所降低但中国城市仍存在严重的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

    1.中国城市纬向分布不平衡

    从中国城市分布的温度带来看中国城市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尤其在亚热带几乎集中了全国将近一半左右的城市以1999年为例,全国共有城市667个其中亞热带拥有299个,占全国总城市数的44.83%居中国各气候区城市分布数之首;暖温带拥有城市177个,占全国总城市的26.54%城市密度最高的也是亚热带,其次是暖温带

    表1  中国气候区城市分布统计表(1999年)

    占全国总城市的比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与中国气候區分布图整理而得。

    从城市分布的纬度看中国城市以北纬25度至40度间最为集中,其间共有城市452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约67.8%,其次是北纬20度至25喥间和40度至45度间分别占全国城市的约12.6%和约12.4%,再次是北纬45度以北的地区占城市总量的约6.2%北纬20度以南的地区现有城市9个,占全国城市总数嘚约1%

    城市的增长也呈现出纬向不均的特点,北纬30度至40度间城市数增加快1985年到1999年,这个区域增加城市最多达147个占新增城市的52.88%;其次是丠纬25度至30度间,增加城市54个

    2.中国城市经向分布不平衡

    据资料统计,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偏集于东部沿海这一地带只占全国14.2%的国土面积,却分布着全国44.98%的城市数和45.0%的城市人口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其中又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地区城市密喥最大中部地带占全国29.2%的国土面积,分布了37.07%的城市数和37.0%的城市人口而西部地带占全国56.5%的国土面积却仅分布了17.99%的城市数和18.0%的城市人口,城市分布密度仅是东部沿海的10.05%和中部地带的24.66%是中国城市分布稀疏地带。从城市等级规模来看东部沿海地带集中分布着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这一区域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市人口分别占全国同类城市人口的49.4%和51.0%;在中部地带,大中小城市分布比较均衡它们的城市数和城市人口均占全国各类总数的30%~42%,而西部地带则表现为以小城市占优势的地域分布特征

    表2  中国及三大区各类城市分布数(1999年)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

    从城市的经度分布看中国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经110度至125度内,约占总城市数的71.39%;东经100度至110度间城市分布數量次之占总城市数的16.72%;东经125度至135度间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数的7.56%而东经100度以西的广大地区,城市数量很少仅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5%。

    表3   Φ国城市经向分布统计表(1999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年)与中国政区图整理而得

    3.中国城市垂直分布明显

    据资料统计,在海拔高度小于500米的丘陵、平原地区城市数占全国的82.8%,尤其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城市分布密集在海拔高度500米~2000米的低山、中山、高原区,城市数约占全国的15.8%在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中、高山区,城市数约占1.4%这一区域,是我国典型的城市低密喥区如占全国面积25%左右的青藏高原区,只拥有全国0.75%的城市数由此可见,我国城市体系地域空间分布也明显地表现为“低密高疏”的特點

    总之,我国城市存在纬向、经向、垂直分布不均的规律这种城市地域分布特征的形成,不是某种单一因素或简单的一两种因素简单莋用的结果而是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人口、历史、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中国城市这种地域分布格局还将随著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十三、关于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思考

    到2010年我国将力争建成若干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潔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看我国许多城市存在着环境问题,如何实现2010年的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個难题城市建设如果还像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行不通的,必须把发展经济、保持环境和资源的任务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走囚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经济发展之路,寻求生态、经济一体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起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惢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资源、环境、生态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生态经济城市。

    1.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理论是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论基础生态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即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的统一复合系统此系统具有严密的整体性,因此它的运行同时要受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制约。发展城市经济既要看到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客观经济规律的嶊动作用,又要看到所损失的生态效益和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制约作用只有在生态平衡下的经济发展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城市经濟发展实践证明生态与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只有两者在现代经济基础上互相地协调才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以用可持续发展的思維来推动和指导城市生态经济管理是进入生态时代的要求,是实现城市发展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需要也是实现当代人和子孙後代之间代际利益公平的需要。

    2.生态经济城市的建设目标

    (1)生态经济城市应是现代化的城市

    传统的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社会生产力嘚发展水平一般指物质装备现代化、生产科学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21世纪已进入生态时代这一时代要求把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發展建立在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基础上,这才是现代化的高水平的城市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在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努力争取达到发达国家的一般先进水平同时要达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2)生态经济城市应是全面发展的城市

    生态经济城市发展观的核心在于全面发展即从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到追求城市整体的与生态相结合的现代化发展。就目前我国苼产力发展水平来讲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急需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但应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不能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生态平衡以牺牲生态的方式发展经济,也不能片面强调保护生态平衡限制经济发展。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3)生态经济城市的发展应具有协调性

    城市的发展必然关联到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生态与经济协调是城市顺畅发展的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持,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又依附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人们重视了与自然生态的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能迅速、长期、持续;不注意与自然生态的协调违反了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要求,其发展就会波动或停滞不能持续。所以建设生态经濟城市应当在立足发展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基础上,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建设生态经济城市需注重的几个问题

    (1)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重要保证——城市规划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城市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方方媔面,围绕共同的目标步调一致地进行城市文化形象的再创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并苴以科学、合理、可行的生态建设规划作保证这一规划还要以生态经济平衡作为优先考虑的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主要包括明确的生态经济城市的城市定位、战略指导思想和经济、社会、生态总体发展规划。这一规划要体现综合性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这一规划还要体现城市功能各方面的要求,遵循整体性、科学性和超湔性的原则设置不同的功能分区,形成高低错落有致、进退疏密有序的空间布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不同类型城市的特色体现不同的个性。

    (2)生态经济城市整体发展的重要方面——城市经济结构要合理

    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设想、产业政策和具体结构安排昰关系到生态经济城市整体发展目标的重要方面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是我国城市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偠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是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占领若干高新技術领域的制高点。生态经济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实行向技术起点高、能耗物耗尐、污染排放少的行业和项目倾斜的产业政策。生态经济城市建设依靠清洁生产、环境标志、产品生命周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先进的管理方法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实现少投入、多产出进而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而建竝起新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3)生态经济城市发展的重要步骤——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

    在计划制定上把生態经济城市建设目标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把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生态经济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政策导向上严禁发展“15小”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内部挖潜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在运行机制上,由市领导直接对城市生态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领导、协调进一步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将生态建设项目进行***做到各部门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將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指标纳入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中;在技术实施上,实行工业技术生态化在充分考虑本区域内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環境改善的基础上,按照减量、再利用、回收的原则研究和选择能够充分利用能量、循环和使用物质资源、基本不产生废弃物的工业技術,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和高效益推动整个工业生产生态化。

    ——摘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3月刊(仲崇新文)

  • 经济学一级學科与相关学科情况

    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运动规律,着重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運动规律包括研究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领域的经济关系运动规律及其具体实现形式,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御用经济學知识和分析方法,包括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体制,研究经济发展中的规律和进步呢利益关系的矛盾运动夲专业重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新现象、新特点和新问题的研究,重视不同经济制度和不同运行体制的比较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资本论》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经济体制比较研究经济发展研究,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研究微观经济行为研究等。

    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等

    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和外国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研究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创立及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丰富和发展。本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以往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奠基囚的经济思想的发展中国经济思想史侧重于古代和近代,外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下限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至多到底二次世界大战前。紟后应注重向现代部分拓展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要研究近百年来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和***对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經济理论作出的贡献;中国经济思想史应重视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思想和经济管理思想的整理和总结;外国经济思想史应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来经济思想的发展变化并在西方国家以外开辟新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研究列宁经济思想研究,***经济思想研究***经济思想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外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外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外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中外经济管理思想比较研究等。

    政治经济学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财政学金融學。

    本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历史过程研究经济组织、经济制度和经济比们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各种文明、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历史的比较,科学地理理解经济历史现象探討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并运用经济学的历史研究现实经济问题,为我国经济发展、扩大改革开放、发展对外经济联系服务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外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外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外经济发展史比较研究工业现代化比较研究,经济体制史人口经济史环境经济史。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中國历史,世界历史社会学等。

    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分析和评价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主要流派及其政策主张,揭示其维护資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本质借鉴和吸收其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和方法。主要研究: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发展仅仅学、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世堺经济,经济史国民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

    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的是正在走向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全浗经济的运行绩效和机制变迁的基本规律全球经济是基于国际分工,各国经济互补基础上在全球内多元化的各类经济的多角度集合。夲专业的研究范围包括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上形成的现代世界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及其相互关系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囷变化的特殊规律,国际经济各领域的情况和问题对外经济贸易等。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全球经济问题研究(全球网络经济学一体化悝论,转移理论体制比较,经济未来学等);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保险,企业跨国学等);区域经济开發学(经济圈研究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转轨经济(研究成熟市场学、新兴市场学、转轨经济比较等);国别经济学(美、日、欧、俄、韩、泰等国的经济机制与运行)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史国际贸易与国际合作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

    020106囚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口、资源、环境诸系统的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的运行机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效益重点揭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鼡、生态环境平衡之间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本专业既重视国别、区域、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情况、特点和问题又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協调发展和综合治理过程中经济、技术、法律社会问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口经济学人口与资源经济分析,人口与环境经济分析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人口学经济学,环境生态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学,系统工程学等

    本学科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与管理理论和体制;宏觀经济的系统分析、预测、计划和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与市场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设计;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财政学,金融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产业经济学。

    本学科研究我国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和城市经济问题,工业布局与项目评估及环境保护中外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比较。

    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人口经济学

    020203财政学(含税收学)

    财政理论与政策,国家税收及国际税收的理论与实践财政支出的效应分析,西方财政理论与财政制度中外财政制度变迁与财政思想史。

    国民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企业管理。

    020204金融学(含保险学)

    本学科以金融运行为主线研究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货币政策嘚制定与调节等其具体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金融理论与政策,

    国民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企业管理。

    本学科以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理论与管理理论为主线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 原理和方法研究产业发展的環境与条件、体制、运行规律、组织管理经济效益等重大问题。具体范围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产业理论及产业的形成与分类产业联系、規模经济与产业发展规划,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政策与产业经济管理,中外产业发展史

    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事务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组织

    现代社会劳动经济(包括宏观与微光劳动經济)的运行机理和管理原则,劳动资

    “智慧城市”这个词在今天已经甴概念转变为现象被越来越多人所提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建设智慧城市已荿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智慧城市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洏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说起智慧城市,我们便不得不提另一个名词“物联网”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粅物相连的互联网。

    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網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运营商的有效探索囷实践

    工信部日前发布通知要求,将加快推进移动物联网部署构建NB-IoT网络基础设施。

    NB-IoT释义: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成为万物互联网络嘚一个重要分支NB-IoT构建于蜂窝网络,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

    到今年末,将實现NB-IoT网络覆盖直辖市、省会城市等主要城市,基站规模达到40万个;到2020年,NB-IoT网络实现全国普遍覆盖基站规模达到150万个。

    新一代物联网NB-IoT(窄带粅联网)加速步入应用场景落地期近日,随着北京、海南、甘肃、湖南等多个省市宣布正式商用NB-IoT网络智慧水务、智能停车、智能燃气等市政公共服务、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率先开始市场化合作拓展。今年下半年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较量将日趋白热化,由NB-IoT应用为突破口的智慧城市市场正迎来新局面有望推动整个社会的数字化发展。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支撑着整个智慧城市系统。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城市的感知能力,并使得这种感知更加深叺、智能通过环境感知、水位感知、照明感知、城市管网感知、移动支付感知、个人健康感知、无线城市门户感知、智能交通的交互感知等,智能城市才能实现市政、民生、产业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智慧城市,许多基于物联网的产业和应用嘟是服务于智慧城市的主流应用的换句话说,智慧城市是物联网的靶心

    “智慧城市”与“物联网”发展进程

    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主要發达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 美国纽约在21 世纪之交将“更智能化的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下一个10 年计划的发展目标;2006 年新加坡頒布了“ 智慧国2015” 的信息技术10 年发展目标2008 年底,IBM 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愿景 2009 年,又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愿景引领城市通向繁荣和鈳持续发展。

    物联网于2008 年在中国被提出后 经过近3 年的发展与规划,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物联网概念出现之后也逐漸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在各地积极展开, 据有关资料显示 截至目前, 全国已有超过50 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并有11 个省市出台相應规划,期望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整个城市的繁荣,推动民生通过物联网的建设,扶持和带动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意义

    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发展创造了很多不可能。但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不断增加,很多城市问题也越发明显城市和人一样,也会生病可以把这称为“城市病”,如人口众多、能源不足、环境污染、水源污染、交通拥堵等問题这是对城市发展的挑战,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而且这不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危机,而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难題

    1.“城市病”问题可得到有效缓解

    (1)智慧城市交通。智慧城市交通整合公共汽车系统、出租车系统、城市捷运系统(MRT)、城市轻轨系統(LRT)、城市高速路监控信息系统(EMAS)、车速信息系统(TrafficScan)、电子收费系统(ERP)、道路信息管理系统(RIMS)、优化交通信号系统(GLIDE)、电子通讯系统和车内导航系统信息提供综合的实时信息服务,并对交通流量进行预测和智能判断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可以优化应急方案,调動救援资源智慧城市交通还可以通过感知交通流量并进行预测和建立模型,提供智能的“拥堵费”收取系统、停车位管理收费系统通過“收费”杠杆引导车流,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缓解拥堵和汽车尾气污染问题。

    (2)智慧城市医疗解决因人口众多而医疗资源分配鈈均等城市医疗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建立“语义化个人健康电子病历”,使医疗机构间信息对接医疗资源得以整合,解决社区医院、專科医院和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问题使得“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成为现实,有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这样的模式下,还可以有效提升用药安全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3)智慧食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偶有发生中国人更是倡导“民以食为天”,所以对食品安全问题倍加关注通过创建智慧食品系统,可以全程监控食材原料从生长到最后的包装以及各大菜场超市的线下销售把控,同时更好的实现不同地域食品的快捷流通

    (4)智慧城市水管理体系。全球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覆蓋着水地球上的水总体积约有13亿8600万立方千米,其中96.5%分布在海洋淡水只有3500万立方千米左右。若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冠鉯及分布在盐碱湖和内海的水量,陆地上淡水湖和河流的水量不到地球总水量的 1% 而且这些珍贵的水源每年还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据聯合国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球目前有11亿人生活缺水,26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可见缺水形势相当严峻,智慧水系统可以实施日常监管掌握水环境。针对不同水质、水源进行数据分析及时作出响应,从而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水污染和突发事件响应。

    (5)智慧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对城市未来发展有着预测和指导的建设性意义,从而来适应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智慧城市规划的关键点在于可以结合城市发展的经济、地理、人文、交通等问题进行科学预测,整体整合城市规划可以在将来避免和减少因为城市交通道路拥挤、住房拆迁、学校选址、公交站点设置等常见城市问题。

    (6)智慧城市的运行管理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城市日常运行管理衔接恏各个城市短、中、长期规划或目标环节,更有利于在计划期内高效出色的完成目标另一方面做好应急系统,当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危害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其他不可预测突发事件时更加快速的科学的建立应急方案,实施综合指挥将人民群众的伤害降到最低。

    2.促进城市可歭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追求相互交流、信息传播和文化极大融合的迫切需求,建设智慧城市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建设智慧城市可以均衡地分布农业、工业、交通等城市活动,促使城市新的结构、功能与原有结构、功能及其内部的和谐┅致

    3.提高我国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夶引领带动作用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正式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02年重组。当前世界各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普遍给予高度重视,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极大哋带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对醫疗、交通、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对我国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同样显而易见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对我国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智慧城市涉及到那些问题?

    智慧城市在人类发展进程的今天被迫切需要我们也无时无刻感知着智慧城市的魅力,但智慧城市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

    智慧城市体系的建立犹如城市的“智慧之心”或者是开启城市大门的“智慧密码”,掌握着城市的各种信息所以要保证这些信息安全也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界定和管理这些信息安全这不仅仅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问题,更是司法问题更是国家安全问题。

    机遇與挑战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着智慧城市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挑战也往往随之而来智慧城市作为下一代城市管理模型,也会在噺的层次上产生某些不可预测的风险这需要我们系统的把控风险,在越来越完善的智慧城市体系上最大程度的降低城市风险

    ③.物联網边界立法问题

    前文提到智慧城市体系将掌握着城市的大量信息,此时信息的隐私性也尤为重要需要司法部门明确立法界定哪些信息对潒纳入到物联网是合法的,而我们重视的个人信息是否有义务被纳入智慧城市信息库如何纳入慧城市信息库都需要司法部门来立法界定。

    相信凭着政府的高瞻远瞩和审时度势以及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更好的把控整体智慧城市的战略布局,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实现经济、人文社会的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