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南径罗十九家产农菜市场几点售卖

文光居委位于潮阳市东部、市区中心,为文光街道办事处驻地。中华路贯穿社区中心,北至亭脚路,南至南门桥,东至东环城路,西至西环城路。据清光绪《潮阳县志·坊巷》载,原为城内锦缠、南桂二坊。1958年合并改称锦南,1979年改称今名。社区内有中华路、木坑宫、石狮巷、南桂坊、大盐巷、小盐巷、赵厝巷、罗汉松巷等聚落。1992年开始实施“潮阳县城(市区)总体规划”,进行旧城改造,拓宽改造中华路,路两旁旧楼房全部拆除,兴建整齐划一的商住楼。新建南桂园、罗汉松、赵厝巷等住宅区。全居委31000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10000人。文光居委居住125姓,其中1000人以上有郑、陈、萧、姚、林等5姓;500~1000人有赵、吴、黄、李、张等5姓;100~500人有马、蔡、周、郭、刘、许、杨、王、翁、魏、史、叶、连、钟、庄、柯、高、曾等18姓。在众多姓氏中,除了萧氏为宋潮阳知县萧洵一脉相承之裔孙,其余各姓派系较多或迁入时间相延较长,难以理清。传统的工副业有抽纱、织网、五金修配等,部分居民从事商贸。近20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较快,有铝合金型材、摩托车配件、建材、服装、手袋等。

1980年,旅泰侨领姚宗侠率先捐资助建潮阳人民医院“中泰大楼”, 1996~2002年,姚宗侠先后捐资改建、扩建镇六小学(今名“姚宗侠学校”),捐资建设“姚宗侠公园”,总捐资额2000余万元。1999年10月,姚宗侠被汕头市人民政府授予“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1985~1999年,旅港乡亲郑金源捐资兴建镇六小学“金源楼”、助建潮阳儿童福利会幼儿园、助建潮阳中医院,重建棉北东竹小学校舍,总捐资额近600万元。郑金源还投资1000万美元在文光街道西门工业区创办东南亚(中国)制衣有限公司,后又在汕头经济特区投资创立源丰食品化学实业有限公司。1999年10月,郑金源被汕头市人民政府授予“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2002年12月,旅港乡亲赵志辉捐资建设文光中学“赵志辉教学楼”。

文光古往今来人文昌盛。宋代有进士赵师正、赵师宣、赵师丞、赵时依、赵若龙、赵嗣观、赵嗣泰、赵嗣助;元代有制举赵次潜、赵次偕、赵次清;明代有进士郑同元;清代有进士周凤来、萧重光、陈万元、赵奇芳、吴淞,武进士萧焕新、姚应镳。明代有举人林钟;清代有举人陈长民、萧斆、赵九龄、郑大集、郑应运、陈能夏、苏文正、赵奇芳、姚序美、赵元英、郑高华、高凤清、郑耀坤、萧荩卿、赵春魁,武举人赵元镐、林天章、周朝柱、林大夏、林一柱、陈鸿猷、萧玉电、郑万里、姚逢猷、柯国器、萧光辉、赵学斌、刘大斌、郑腾飞、陈际昌、陈肇标、林鸿、赵国琛、郑振乾、赵维琮、萧梁材、林芳、郑作梁、郑振江、陈锦章、姚应镰,制举郑锦城;现代有热心兴学育才的实业家、民国初首任民选县长陈坚夫;当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郑大进等。

兴归居委位于潮阳市东部、市区的中部,中华路纵贯全境,东至东环城路,西至西环城路,南至亭脚路与文光居委交界,北至城北一路。1949年前称兴归乡,1952年分为兴让、归厚两个居民区,1958年合并称今名。社区内有中华路、中山西路、文昌直街、水门路、振兴路等,为***潮阳市委、市人民政府驻地。1992年开始实施“潮阳县城(市区)总体规划”,进行旧城改造,拓宽改造中华路、亭脚路、水门路、教授巷路,新辟中山西路、振兴路、文昌直街,路两侧建起了整齐划一的商住楼,新建郭厝厅、府前庄、府东庄、教授巷、文昌、旧街、世魁等住宅区。全居委52325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20000人。兴归居委居住100多姓,其中1000人以上的有郑、陈、林、姚、黄、萧、吴、李、张、马、郭、赵、周等13姓;500~1000人的有刘、蔡、许3姓;100~500人的有杨、王、庄、洪、曾、翁、彭、罗、邱、朱、魏、连、方、谢、欧阳、钟、廖、柯、卢、颜、徐、苏、胡等23姓。在众多姓氏中,除了萧氏为宋潮阳知县萧洵一脉相承之裔外,其余各姓派系较多或迁入时间相延较长,难以理清。传统的工副业有抽纱、织网、五金修配,此外,部分居民从事商贸。1958年以来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近20年来,民营企业兴起,有汽车配件、服装、塑料制品、包装材料、机织、铝合金型材、建材等。

1989~2002年,旅港同胞林百欣、林余宝珠伉俪先后捐资兴建林百欣中学、扩建镇二小学、捐助市教育基金,捐资救灾扶贫,捐资建设井都镇自来水工程等,在家乡潮阳捐资总额超过4000万元。

兴归自古至今人才辈出,宋代有制举萧御疾、进士萧规;元代有制举萧德俊、萧昴;明代有进士萧銮、萧龙、萧与成、陈大器、萧端蒙、林大有、林大春、林有源;清代有进士姚锦川、武进士周增祥。明代有举人萧景清、萧廷达、萧宏化、萧来凤、萧敬德、萧端贲、萧端升、萧宪肃、萧引龙、萧正学;清代有举人萧光梓、萧纶锡、萧华、姚文枚、郑恪、黄廷经、姚锦福、萧永康、萧凤翥、萧永声、郑浩,武举人姚芝、郑吉庆、高允、郑栝柏、林丹桂、黄国宝、黄廷勇、黄国辅、陈肇科、郑国璝、萧双凤、萧丹凤、郑焕章、黄大武、郑英仪、郑英杰、郑继章、郑振武、姚维周、姚大进、萧人凤、姚大中、郑廷瑛、姚振武、陈锦江、姚从龙、郑秉钧、郑秉元、郑秉正、周辉川、郑锦光、郑世勋、萧鸿宾、郑秉高、郑秉捷;现代有民国36年(1947)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郑振文;当代有中山大学教授萧锡三,美国癌症研究所博士萧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姚泽雄,***广东省委书记郭荣昌,“广州市荣誉市民”、“汕头市荣誉市民”、“潮阳市荣誉市民”、“南粤慈善家”林百欣,“汕头市荣誉市民”林余宝珠,澳门潮州同乡会名誉会长曾宪民,美籍华裔数学博士郑鸿才等。

地处324国道(广汕公路)东侧,交通方便。

平和东居委位于潮阳市东部、市区东侧,东靠东山,西临城河,北至城北一路,南与南门居民区大池头聚落毗邻。据清光绪《潮阳县志》载,该社区原为平和坊东部,故称平和东。社区内有东山广场、柑园池、八公池、马厝池、月宫池、后田仔、甲子池、大有门、东古巷、岭东宫、中山路、太和巷、世美巷等聚落。1992年开始实施“潮阳县城(市区)总体规划”,进行旧城改造,拓宽改造中山路,兴建柑园池、书房池、郑厝池、甲子池、水门、东山、东峰、翠竹园、太和巷等楼房式住宅区、东山广场北侧改建为中信住宅区。全居委20454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4000人。平和东居委居住132个姓,其中1000人以上的有郑、陈、林、姚、萧、黄6姓;500~1000人的有吴、张、马、李4姓;100~500人的有刘、赵、蔡、颜、郭、周、杨、许、王、朱、辜、胡、魏、邱、洪、谢等16姓。全居委耕地面积388亩,以种植蔬菜为主,东山益母草和西洋菜较著名。工副业有机械维修、家禽饲养、淡水养殖、饮食服务等。有多支建筑队常年在省内外承建工程。社区内有潮阳一中、平和东学校(镇四小学),有医疗站二所。

1982~2001年,旅泰侨胞李光隆捐资兴建潮阳一中图书馆、思源楼、助建综合教学楼。1983~1998年,旅泰侨胞陈世贤以其母亲颜淑英名义先后捐资兴建潮阳华侨学校淑英礼堂及助建华侨学校。1985年,旅港同胞林贵典等捐资兴建潮阳一中科学馆和敬业楼。1998年,旅港同胞陈彦灿、林炳宣、林启亮、曾宪民、颜文正等捐资助建镇四小学(平和东学校)。1983年,旅港同胞郑则义捐资铺筑中山东路。1985~1994年,陈彦灿捐资助建棉城侨联大楼、捐资兴建人民医院陈卓人先生、夫人纪念医院、配套医疗设备、设医疗基金,捐资市教育基金、中医院医疗基金,捐资扩建潮阳市图书馆、改水工程等,捐资总额超过2000万元。1992年起,陈彦灿先后投资5亿元在潮阳西门工业区创办南辉发展(汕头)有限公司、南雄制衣有限公司。

清举人郑肇基、郑万金、刘锐峰、林振钊、郑策名、马韶华、赵芝兰、陈修、余用宾、王大勋,武举人郑奎彩、郑万选、刘鸿彬、郑国璜、郑捷雄、陈飞熊;当代,书画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陈大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旅美侨胞、博士林仕、林军,“汕头市荣誉市民”、“潮阳市荣誉市民”陈彦灿是平和东人。

有潮海公路接324国道(广汕公路)、深汕高速公路,交通方便。

古埕居委位于潮阳市区南6公里处、井都镇东北部,北临练江、东至南濒海门湾,西与浦东毗邻。因地处江海之滨,一片沙滩,平坦似埕,故名。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兴建了一批商住楼,修筑了宽阔笔直的街道。全村14040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20000人。古埕居委居住姚、林两姓,姚氏人口占99%。宋淳熙年间(1174~1189),世居福建省莆田县的姚粢以乡贡授潮阳县尉,任满时因沈师起事,攻打汀、漳等地,“路途有惊”,遂暂居县城城西,至事后才回故里,其子姚琳携孙姚孚卜居丰欢乡古埕。姚琳晚年亦回故里,留姚孚于古埕,故古埕奉姚孚为一世祖。耕地面积1366亩,主种水稻、甘薯,兼种花生、大豆、萝卜。有盐田1.51万公亩,盛产食盐。渔业有淡水、海水养殖,面积2560亩。海捕作业有大小木船、机帆191艘,年产鱼4000吨。工业主要有水产品深加工企业,该居委侨丰(集团)有限公司是潮阳市农业的龙头企业,也是国家农业部和外贸部命名的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及广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

南宋祥兴元年(1278),村人姚鼎被宋丞相文天祥举荐任潮阳知县,他变卖家产,筹办军需,支援文丞相勤王之师,直至宋亡,自身也献身沙场。明进士姚绍、制举姚宗显,举人姚瑷、姚琛、姚世郁、姚继选、姚学古、姚东阳、姚嘉义、姚淑明、姚元荐、姚孙炳;当代,旅泰归国华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突尼斯特命全权大使姚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学院教授姚达畅是古埕人。

井田公路穿过该村,村南有深汕高速公路,水陆交通方便。

神山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南10公里处、井都镇中部,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接上店,东濒海门湾,南连陇尾,西与沙陇镇毗邻。因境内有蜘蛛山,山上有“仙眠床”、“仙脚桶”等石,故名神山。清雍正十二年(1734)修建寨墙,寨门匾书“神仙发祥”四字,今石刻尚存。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近十多年来部分居民新建楼房。全村10140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8500人。宋绍兴元年(1131),郑徽由丰欢乡古埕水堀仔迁于此,立籍开基创业,遂为神山郑始祖,至今衍传三十五世。耕地面积4086亩,主种水稻、甘薯,兼种花生、生柑。1952年起,在沿海沙滩营造防护林约2000亩。工副业有毛织、塑料制品、贝灰等。

1979~2000年,旅港同胞郑金源先后捐资支持潮阳、汕头、饶平等市县兴办学校、医院、体育馆、改水工程,捐助教育基金、捐助修复文物古迹等。1980年,旅泰侨胞郑汉兴、郑文松、郑应清、郑明元捐资助建神山小学。2001年,旅港同胞郑通亮捐资兴建神山学校;捐助井都镇改水工程。2001~2002年,旅港同胞郑世进捐资兴建自来水工程、整修“食水塘”、铺筑村道,美化村容。

宋进士郑慈珍;明举人郑冠;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少将郑戈是神山人。

井田公路贯穿神山,交通方便。

平湖西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南6公里处、井都镇北部,东接平湖东,南濒海门湾,西连凤洲,北临练江。因地处海滨冲积平原,形状似湖,取名平湖。至清代分为东西两聚落,该村处于西部故名。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部分为框架结构的楼房。全村8562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7500人。平湖西居委一姓郑。宋端平三年(1236),福建省莆田县人郑愚翁入粤,避居饶平横山,后迁创潮阳丰欢乡平湖。耕地面积2593亩,主种水稻、甘薯、小麦、生柑,兼种甘蔗、花生、大豆等。工副业有腰果加工、凉果、塑料制品、榨油等。

1989年旅泰侨胞郑嘉兴等捐资兴建平湖西学校,郑嘉兴还独资兴建“嘉兴堂”;1987~1996年,郑嘉兴又先后捐资助建潮阳侨联大厦、井都镇侨联大厦、铺筑平湖西村道、兴办多项社会福利。

清举人郑鸿文、武举人郑之翰是平湖人。

村北有渡口可通市区、井田公路贯穿该村,水陆交通方便。

下寨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11公里处、和平镇中部,西邻塘围居委,北至东南临练江,南至西南与里美居委相连。聚落呈点状分布,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居民建起了钢筋混凝土楼房。全居委20002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3000人。下寨居委居住马、高、蔡、黄4姓,马姓为银青大夫马廷鸾之裔;高氏先祖来自福建省漳浦县;蔡氏先祖蔡平湖于元末由福建省莆田县迁居澄海,生四子,其二子蔡静渊于明初由澄海迁入和平下寨;黄氏先祖于汉朝从河南省入福建省,后转徙潮阳。全居委耕地面积2555亩,以种植生柑、水稻、甘薯为主。工副业有淡水养殖、养鸭和织席、贝灰、纺织、录音带、塑料制品等。所养草鱼,肉肥、味美、量多,为本市之最。20世纪90年代音像制品曾驰名一时。

1987年,旅港同胞马松深、马庆严、马创洲等捐资兴建下寨小学。1989年,马松深捐资铺筑村道,沿村道建桥4座,1992年捐资兴建改水工程,1995年捐资助建大峰医院、灵山千佛塔、助修古和平桥、助建潮阳侨联大厦等。

宋进士蔡震;明制举高以礼、高惠、马登龙;清进士高鹏飞,武进士马梦龙、马飞雄,制举马登翰、马如飞、马有恒,武举人马英豪、马振武;当代,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声学家、中科院院士马大猷,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马庆雄,旅港同胞、香港潮阳同乡会副会长、“潮阳市荣誉市民”马松深是下寨人。

村东临练江,水路运输发达,有村道接324国道(广汕公路),交通方便。

里美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12公里处、和平镇中部,北连塘围居委,东接下寨居委,南为溪头下厝居委,西与胪岗镇毗邻。因地处练江下游南岸一溪港下游,称港尾。1952年改称里美。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很多居民新建了楼房。全居委10967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9200人。里美村一姓马。福建省莆田县人、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至广南东路转运使马荣,于绍兴五年(1135)辞官入潮,卜居新兴乡蚝墩(亦称蚝坪,今和平)。元末明初,土贼谢均正屠寨,遗存裔孙徙港尾。全居委耕地面积3102亩,种植生柑、水稻、甘薯等。山地面积1250亩,主种茶果。淡水养殖是该村的传统副业,有鱼池280亩,年产四大家鱼近100吨,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工副业有眼镜、羊毛、纸品、漂染、织带等。1981年,旅港同胞马宝基回故里创办“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马田(里美)眼镜制造厂,以后又陆续创办马田(和平)、马田(双凤)眼镜制造厂和日权实业有限公司等,年产眼镜1000多万副,产品畅销世界各地,马宝基被国际上誉为“眼镜大王”。

1986~1989年,旅泰侨胞马定伟捐资兴建里美学校礼堂、铺筑村道,助建自来水工程、助修古和平桥、助建大峰纪念馆等。马宝基捐资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兴办社会公益,助建潮剧排演中心。马顺芝捐资铺筑村道、建爱乡亭一座。

宋进士马荣;明举人马有翼;清进士马献捷,武进士马飞雄、马梦龙,举人马登翰、马如龙、马有恒、马伯奇,武举人马龙辉、马振武、马英豪;当代,香港珠海大学博士马楚坚,泰国潮阳同乡会理事长马定伟是里美人。

村西有葵和公路经过,交通方便。

中寨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12公里处、和平镇中部,东北至东南濒练江,西南接凤皋居委,西连凤善居委,北为新和居委。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是镇人民政府驻地。1978年后,镇区进行有计划的改造和建设,兴建了一批商住楼,公路村道拓宽改造成混凝土路面。全居委2127户、13033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3000人。中寨是个多姓氏居委,其中马氏人口最多,约占40%,其次为范、柳、王、萧、陈、郑、林、吴、黄、高等,共占53%,还有杨、张、刘、李、周、曾、庄、蒋、施等20多个姓氏。宋末,世居江西省饶州府进士、银青大夫马廷鸾之裔孙马长安由揭阳县汤坑(今属丰顺县)迁此创业。范氏为西晋时入潮的范昌谷之裔,于宋末由澄海迁入。柳氏为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任潮阳河泊所大使柳惟政,任满后与次子云洞、三子云川落籍峡山都和平。王氏为海阳(今潮安)人、官终礼部尚书的王大宝之裔。萧氏是县廓都萧氏肇基祖萧洵第十一代裔孙髦叟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县廓都徙入。陈氏为陈仕颖之裔,于明代由县廓都迁入。郑氏为郑升之裔,于明代由附廓都金浦分衍至此。全居委耕地面积918亩,主种水稻、甘薯。山地面积3090亩,主种茶果。工副业有录音带、塑料制品、制鞋、织席、贝灰等。

1987年,旅泰侨胞马木有等捐资兴建和扩建中寨小学。有幼儿园2所、影剧院一座。

村东临练江,324国道(广汕公路)经村西,水陆交通方便。

溪头下厝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13公里处、和平镇西南部,北连里美居委,东接五和居委,南与成田镇毗邻,西和胪岗镇溪头上厝居委相望。因地濒龟头海支流之口,称溪头,该村在溪头下方,故名。聚落呈带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近十多年来,部分居民改造旧宅,新建了楼房。全居委20000多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30000人。该居委一姓吴,明洪武三年(1370),福建省云霄县人吴清流迁徙入潮创村。全居委耕地面积3359亩,主要种植水稻、生柑、甘薯。是潮州柑主要产区之一。工副业有纺织、塑料制品、五金配件、织席、建筑、淡水养殖、饲养“三鸟”等。

1984年,旅泰侨胞吴逢金、吴灶鸡、吴丁松等集资兴建溪头下厝小学。2001年,旅泰侨胞吴振声、吴锡鸿等捐资助建溪头下厝小学分校及下厝初级中学。

明制举吴邦宁;清武进士吴屏翰、吴光茂(任御前侍卫、怀远将军职衔);当代泰中友好协会副会长吴逢金,泰国陆军上将、皇家侍卫长吴攀灿,泰国外交部副部长、博士吴汉泉,旅美理学博士吴寿豪,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理学博士吴灶和是溪头下厝人。

村西有葵和公路通过,水陆交通方便。

溪尾周村位于潮阳市区西南18公里处、胪岗镇西北部,北连桥西,东接埒头,南为大堀洋,西与峡山镇毗邻。因地处练江支流之末端,故名溪尾。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部分村民新建2~3层楼房,逐步改善居住条件。全村10635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10000人,溪尾村一姓周。明天顺三年(1459),泗水周氏一世祖宣道第七代裔孙雍雄到此创业。全村耕地面积3187亩,种植生柑、水稻、甘薯等,是著名潮州柑主产地之一,主要品种有椪柑、蕉柑,远销国内外。工副业有抽纱、机绣、服装、塑料制品、贝灰、砖瓦等。

1995~1996年,旅泰侨胞周文英捐资铺筑村道、扩建溪尾周小学。村内还有初级中学、幼儿园、医疗站各一所。

当代,原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周甘霖是该村人。

有村道接葵和公路,交通方便。

港头乡今分设为新联、新中、新民村,位于潮阳市区西南17公里处、胪岗镇中部,大南山北麓,东与成田镇毗邻,东南接上陇村,西至北与银塭、可田沟相连。昔年,该地为溪港发源地,故名。港头乡于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即分为新中、新联、新民3个大队,1984年2月公社改区,大队改为乡,1986年区改镇,乡改村。聚落呈点状分布,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部分村民改造旧厝宅,建起钢筋混凝土楼房,乡容村貌逐步改观。港头乡(含3个村)总人口29894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23000人。港头乡居住张、刘、王、杨、陈、吕6姓,张姓人口最多。宋初(元年为960),世居福建省莆田县的张道宗(张族俗称正将公)落籍海阳县龙眼城,其第七代裔孙张耀由龙眼城迁到潮阳县新兴乡港头创业。全乡耕地面积5568亩。1949年后兴修水利,解除旱涝灾害,使农业保持稳产高产,农作物有水稻、甘薯、生柑、甘蔗、大豆等。山地面积19659亩,种植荔枝、青梅、桃、李、柿子及茶、松、柏、相思、杉等果林木。工副业有日用五金、塑料制品、服装、毛织、砖瓦、贝灰、抽纱、茶叶加工等。

1985年,旅泰侨胞张朝江、张庆深捐资兴建新中小学、兴建自来水厂和铺筑村道。1992年,旅新加坡侨胞张泗川、张泗清昆仲捐资兴建新中学校。1995年张朝江、张秋根等捐资助建港头初级中学。2002年,旅泰侨胞刘汉秋、旅港同胞刘翔捐资兴建新民学校。1996年张朝江在家乡投资1800万元,创办潮阳市硕蒂旺织造制衣有限公司。

清代举人张泽;当代,曾任新加坡广东会馆会长、潮州八邑会馆会长张汉三;新加坡广东会馆会长、潮州八邑会馆永远名誉会长、新加坡潮阳会馆理事长张泗川;泰国潮阳同乡会副理事长、泰国中华文化慈善基金会永远名誉主席张朝江;泰国工商总会副主席、泰国张氏宗亲总会理事长张锦城;泰国潮阳同乡会副理事长张汉增;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名誉会长、新加坡潮阳会馆理事长张昌隆是港头人。

有简易公路接葵和公路,交通方便。

胪溪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南14公里处、胪岗镇东北部,东与和平镇下厝、新龙居委接壤,西接胪岗居委,北连上厝居委,南同成田镇西岐村毗邻,西南与港头乡相望。古属潮阳县新兴乡,因练江支流经寨成溪且多生芦苇,故名芦溪,后称溪头乡。解放以后以溪为界分为两个行政村,北为上厝村,南为胪溪村。1992年胪溪村改称胪溪居委。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居民兴建钢筋混凝土楼房,整修村道,乡容村貌大有改观。全居委16380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20000人。全居委一姓吴。唐光启三年(887),福建省晋江县人进士吴驹,号升乔,任潮阳令,任满(唐景福间,即892~893)落籍新兴乡肇创芦溪。全居委耕地面积2100亩,主要种植生柑,是潮州柑主要产地之一。从明清至今,生柑、纺织、建筑是胪溪的三大经济支柱。生柑高产优质,1958年创全国高产纪录,荣获国务院奖励,现仍珍藏有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奖状,并有吴四出席全国群英会,吴碧真出席全国劳模会。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胪溪人民把握政策发展经济奔小康,再度发展传统生柑种植业,大搞“三高”农业,发展工副业、“三资”企业,建筑队升格为省建队,在省内外承建工程。实施老寨改造,乡村规划合理,被广东省建设委员会评为“规划实施先进单位”、“汕头市乡镇企业先进单位”。

1980年,旅泰侨胞、旅港同胞在胪溪侨领吴娘锡带领下捐资兴建胪溪小学。1987年旅泰侨胞吴娘锡、吴宏丰等再度捐资扩建胪溪小学,同年捐资兴建自来水厂,铺筑村道。1993年重修胪溪上厝吴氏家庙“绥成堂”及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吴驹墓。1995年,吴娘锡、吴宏丰牵头,组织吴西成、吴裕锦、吴明德、吴荣坤等42位侨胞,与乡政乡民,共同创建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基础教育***的胪溪教育村。2004年教育村被中国侨联命名为“科教兴国示范基地”,吴良荣赴京参加命名大会。2005年胪溪初级中学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6年8月中学部增办高中,成为完全中学。期间,吴宏丰独资捐建丰怡幼儿园一所,小学礼堂一座,小学科学楼、教师宿舍楼各一幢,并捐建老人活动中心丰怡园一座,捐建潮阳市吴宏丰妇婴医院。吴娘锡捐建中学礼堂一座,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各一幢,本人及家族捐建科学楼三幢。吴西成、吴明德、吴荣坤合资捐建教师宿舍楼二幢。2000年旅泰侨胞吴娘锡、吴宏丰等捐资重建胪溪寨门大桥及完成老寨改造第一期工程,2004年捐资扩建自来水厂。吴宏丰捐资总额超过2000万元,吴娘锡捐资总额超过1000万元。

宋嘉定进士、双郡驸马吴少颜;清乾隆元年进士吴屏翰;现代***延安通讯学校校长、烈士吴泽光;当代泰国***总监、博士吴颂猜,泰国财政部研究员吴荣崇,“汕头市荣誉市民”、“潮阳市荣誉市民”吴宏丰、吴娘锡是胪溪人。

省道葵和公路从新老寨之间贯穿而过,交通便利。

田中央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南15公里处、成田镇东北部,东连华西村,南接简朴村,西至北与家美、溪东村毗邻。聚落呈椭圆形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四点金”式平房。近20年来,部分居民新建2~4层楼房。全居委5526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40000人。田中央居委主要居住马姓。马氏为世居江西省饶州府东平谥号银青大夫马廷鸾之裔孙马长安于宋末由揭阳县汤坑(今属丰顺县)流徙至潮阳兴仁乡米场(今普宁市麒麟地),又转徙新兴乡大南山下大尖山北营“马英蓝”处(今成田镇洪厝埔过去墘牛路头草鞋鼻),初搭草寮,耕作兼渔猎以度日,以后发现溪尾处地旷人稀,土地肥沃,遂迁至溪尾(今田中央居委马氏始祖祠地),更易谋生。清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4),村民参加太平天国反清斗争,失败后,多远逃暹罗,以后一批批村民赴暹罗发展,互相提携,时至今日,旅泰侨胞几乎十倍于本村常住人口,家家都是侨户,实为罕见。全居委耕地面积957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生柑。工副业有服装、塑料制品等。

该村重视教育事业,早在民国9年(1920),旅暹侨胞马松轩、马介吾等60多人捐资创建中民学校,之后,马松轩、马介吾又发动侨胞捐资扩建中民学校校舍,创办中民女校。1986年,旅泰侨胞马灿铮、马奕侨、马镇武,旅港同胞马熙仁捐资重建中民学校,同年马熙仁捐资兴办自来水工程。1989年,旅泰侨胞马胜池等74人捐资铺筑田中央村道2000米、兴修水利、助建成田卫生院。1996年,旅泰侨胞马武南、马哲轩、马振武,旅港同胞马熙仁捐资在中民学校建“松轩楼”、“兆铭楼”、“海澄楼”、“熙仁楼”,旅泰侨胞马灿坡、马永钟、马明德、马烈丰、马陈峰等捐资整修田中央村水管3800多米。

清末至民国24年(1935),本村人、旅暹侨领、同盟会员马元利带头并发动侨胞捐资支援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北伐战争,支援抗日救亡斗争。

有村道通陈沙公路,交通方便。

家美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南16公里处、成田镇北部,东北接溪东村,东南连简朴村,西与胪岗镇毗邻,北为西岐村。分下家(家二、家三)、溪尾(家一)两大聚落,呈带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近20多年来,部分居民改造旧宅,新建钢筋混凝土楼房。全居委12630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27000人。家美村居住马、高两姓,马姓人口占90%。马氏为马长安裔孙于宋末由兴仁乡米场分衍至此创村。高氏为高觉明裔孙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由峡山都下寨迁居于此。全居委耕地面积2500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生柑。工副业有塑料制品、服装、日用五金、织袜等。

1980~2000年,旅港同胞马介璋捐资兴建家二小学、马介璋学校,1981~1996年,马明耀、马介璋父子捐资兴修家美水利、助建大峰医院,马明耀还捐资兴建家美幼儿园等。

当代,曾任泰国内务部长、财政部长等职的马德祥祖籍家美居委,马介璋是全国、广东省政协委员,“深圳市荣誉市民”、“汕头市荣誉市民”,马化腾是QQ腾讯掌门人。

村南有村道接陈沙公路,交通方便。

上盐村位于潮阳市区西南14公里处、成田镇北部,北与和平镇毗邻,东至南接东盐、深沟村,西连西岐村。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近20年来新建了一批楼房。全村3678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5000人。上盐村一姓郑。郑氏为世居福建省莆田县的郑升裔孙郑宗福于明正统八年(1443)分衍至此创村。全村耕地面积500多亩,种植水稻、生柑等。工副业以纺织业为主,具有较长历史。

1978~1980年,旅泰侨胞郑炳林捐资修寨墙、石篱,修缮上盐小学,赠课桌椅100套,助建潮阳华侨大厦。1985年,郑炳林、郑纯辉、郑长贵、郑廷潘捐资扩建上盐小学。

该村素有“文化之乡”美称,原籍上盐村人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开拓者,对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郑铁如曾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经理、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港澳地区代表;郑儒永系中科院院士、真菌学专家。

和惠公路经过该村,交通方便。

西岐村位于潮阳市区西南15公里处、成田镇北部,东接深沟村,南至西连胪岗镇新民村,北与和平、胪岗镇毗邻。因地处竹林岔口,名黄竹岐村。民国初成为多姓氏聚住地,村西有水流,改名西岐。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部分村民新建了楼房。全村13875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14000人。西岐村居住黄、刘、陈、洪、孙、蔡、许、庄、杨等多个姓氏,以黄、刘、陈三姓人口较多,占总人口80%。黄氏为黄峭山裔孙于明代分衍于此。刘氏为刘仪裔孙于明代由福建省迁创于此。陈氏为陈仕颖裔孙于明初由新兴乡迁来。全村耕地面积1588亩,主种水稻,兼种生柑等经济作物。工副业有塑料制品、五金、服装、纺织等,产品行销省内外。

1997年,旅泰侨胞陈庆波、陈庆标昆仲及旅泰乡亲捐资重建西岐学校。2000年,旅泰侨胞陈荣捷捐资兴建西岐幼儿园,旅港同胞黄顺源捐巨资兴建西岐中学,此外,陈荣捷、陈庆波等还先后捐资兴建西岐自来水工程、铺筑村道,黄顺源为潮阳市教育基金会捐资等。

该村“西岐英歌队”于1996年荣获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银杯,此前,曾代表广东省参加“中国舞蓉城之秋”的全国首次大型民族民间舞蹈比赛,荣获三个奖项,还应邀赴香港献艺,誉满海内外。

当代,“汕头市荣誉市民”、“潮阳市荣誉市民”黄顺源是该村人。

有村道接和惠公路,交通方便。

简朴村位于潮阳市区西南16公里处、成田镇东北部,东与沙陇镇毗邻,西连家美村,北为田中央居委。昔年,因地处海汊,称汫泊,至明隆庆年间(1567~1572)改称汫朴,后又演变为简朴。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村民新建楼房较多。全村14500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14000人。简朴村主姓李。宋淳熙元年(1174),福建省莆田县人李笃斋流徙入潮,卜居新兴乡汫泊。全村耕地面积3129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山地面积1万多亩,民国9年(1920)开始造林种果,1949年后,大力植树造林,变荒山为绿海。1956年被国务院评为林业先进单位。1957年获广东省农业生产特等奖。1959、1989年荣获国家林业部“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奖”和“先进乡村林场奖”。工副业有塑料制品、三色布、织袜等,产品畅销省内外。

1981~2001年,旅泰侨胞李光隆先后捐资为家乡兴修水利、铺筑村道、兴建潮阳一中图书馆、思源楼,助建潮阳体育馆、潮阳一中综合教学楼、潮阳东山公园,兴建龙泉自来水厂、沙陇砺青中学淑琴图书馆,为后坪村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兴建成田简朴小学“秀川礼堂”、简朴第三幼儿园等。2001年,李光隆还与旅港同胞李亚鹤以及旅泰侨胞吴宏丰、李松明等筹资重建简朴小学。

当代,泰国潮阳同乡会理事长、“潮阳市荣誉市民”、“汕头市荣誉市民”李光隆,“汕头市荣誉市民”李亚鹤是该村人。

村南有南山截洪新河流过,村北有村道接沙成公路,交通方便。

珠埕村位于潮阳市区西南13公里处、沙陇镇西北部,西与合力村接壤,北濒龟头海池塭,东与高埔村相连,南为长厝村。昔年,该地是海滨滩涂,杂草丛生,为放牛牧羊之地,故名牛埕。民国7年(1918),该村建寨,清光绪举人、县城宗亲萧凤翥、萧永康分别为其题书南门匾“珠光得气”、西门匾“土曜呈辉”遂改称珠埕。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近20年来,楼房逐渐增多。全村7500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10000人。珠埕村一姓萧,明正德年间(1506~1521),潮阳县城萧洵裔孙素直之子存诚由峡山都墩灶迁此创村,至今相延二十世。全村耕地面积1076亩,主种水稻、甘薯。由于土地肥沃,溪河如网,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工副业有服装、纺织、保健饮料等,尤以生产恤衫闻名。

1979~1990年,旅外侨胞捐资兴建珠埕小学、珠埕改水工程、铺筑村道等。1994年,旅泰侨胞萧伟民捐资兴建珠埕华侨学校。1996年,旅泰侨胞萧金波捐资兴建珠埕师长幼儿园。

有村道接葵和公路,交通方便。

东仙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南14公里处、沙陇镇北部,南接东波村,西南连华瑶居委,西与成田镇接壤,北和墩灶村毗邻。地域由上厝、东里、草埔、塘下四个自然聚落组成,以其老寨门匾“东里腾辉”雅称东仙。全居委5683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4000人。东仙居住郑、林、王、黄、许、萧等姓,以郑、林两姓人口较多。清康熙年间(1662~1722),郑象德由东波迁居上厝,象德裔孙峻峰等于乾隆年间(1736~1795)创东里寨,至民国期间逐渐向新东里拓展。林氏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由惠来县迁峡山都大寮,再分支草埔创业。塘下王氏系宋代潮州前八贤之一、礼部尚书王大宝后裔,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直浦都柳岗迁至峡山都涂美(土尾),清嘉庆年间(1796~1820),王槐直由涂美迁徙至此。全居委耕地面积745亩,主种水稻、甘薯。山地面积2800亩,种植茶、杂果和薪炭林。工副业有塑料制品、织袜、编织、鞋业、腊光纸等。

清乾隆四年(1739),郑象德捐资建望上桥、砻刀桥,常赈济饥灾,多有善举。爱国侨领郑子彬,昔年参加同盟会,20世纪40年代初潮汕大旱,他发起组织旅暹乡亲,捐资购粮,组织潮州米业平粜公司,救助桑梓粮荒。郑子彬长子郑午楼承父志,于民国34年(1945)倡议组成暹罗华侨救济祖国粮荒委员会,任会长,在他带领下,募集到大米5万多吨,运到潮汕救济灾民。1980~1998年,郑午楼先后捐资兴建东仙小学,兴建东仙自来水工程,铺筑村道、修石篱、铺阳埕,兴建东仙管理区办公楼;捐资助建沙陇东仙华侨学校,兴建华侨学校“子彬楼”、“霭霞楼”,助建沙陇镇自来水工程,助修古和平桥,助建沙陇中心医院;倡导发起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同仁捐巨资兴建大峰祖师纪念馆等。旅泰侨胞郑创基捐资助建沙陇中心医院、沙陇镇自来水工程、东仙华侨学校。旅泰侨胞郑四金捐资助建沙陇东仙华侨学校。

当代,旅泰侨领、工商管理、经济学博士、“汕头市荣誉市民”、“潮阳市荣誉市民”郑午楼是东仙人。

村东有葵和公路经过,交通方便。

浩溪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南14公里处、沙陇镇中部,南接溪西居委,西隔市溪与东波居委为邻,北为长厝村。浩溪有后埔仔(浩波)、后溪二寨,20世纪50年代初称浩波社、后溪社,后合社并村故名。聚落呈点状分布,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居民新建楼房。全居委6518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3120人。浩溪居委居住郑、陈、萧三姓,以郑姓人口居多。郑氏来自新兴乡东波,元末明初创村。陈氏先祖于元末由福建省莆田县迁居新兴乡仙门城,明洪武年间(1368~1398),陈伯轩由仙门城迁居后溪。萧氏为宋潮阳知县萧洵后裔,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县廓都迁徙后溪。全居委耕地面积1478亩,主种水稻、甘薯、蔬菜,所产之“湖心薯”、加工的萝卜干,闻名远近。山地面积约1000亩,林区在胡妈、岭仔、泄水等地,营造薪炭林、兼种茶果。工副业有服装、塑料花、纸箱、珠绣、电线、彩条布编织等。

1970年,旅泰侨胞陈美堂子孙等捐资兴建浩溪学校。1980年以来,旅泰侨胞陈建铭、郑益三捐资及村民集资扩建浩溪学校。

现代,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广东省参议员、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爱国侨领陈美堂是浩溪人。

村东有葵和公路通过,交通方便。

华瑶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南14公里处、沙陇镇西部,东接东波居委,南连兴陇居委,西与成田镇交界,北和东仙居委毗邻。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1980年以来,部分居民改造旧宅,新建楼房。全居委3089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3000人。华瑶一姓王。明永乐三年(1405),王氏王刚正从隆井都古汀到此创村,初居上园(上田池),并在现寨内结寮开基创业,称下寮,下寮村前迎南山,峰峦挺秀,绿水萦绕,风景秀丽,如瑶台华丽之处,故雅称华瑶。全居委耕地面积431亩,种植水稻、甘薯、大豆等。山地面积2500亩,地域在网地、虎跳涧、白鸡母等处,主种薪炭林,兼种茶果。工副业有织袜、四梭编织、电线、家具等。

1980年以来,旅泰侨胞王学厚、王维诏、王志光、王志德捐资兴建华瑶小学及兴建自来水工程。1996年王学厚又捐资兴建华中学校。2001年,王维诏捐资兴建华瑶居委办公楼。2006年王增灿捐资兴建华瑶文化活动中心。

清乾隆六十年(1795)出任浙江孝丰县知县、廉政为民的王应铨是华瑶人。

沙成公路由村西南经过,接葵和公路,交通方便。

田心乡今分设为田二居委和田一、田三、田四村,位于潮阳市区西南15公里处、田心镇北部,北邻南埔村,东接南阳村,南连华林村,西与沙陇镇相望。因东濒南海,地势低洼,溪流弯曲,状似“心”字,称心江。清康熙年间改称今名。聚落呈分散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镇区兴建楼房较多。全村18943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10000人。田心居住陈、郑两姓,陈氏人口占99%。元大德年间(1297~1307),陈梦龙裔孙陈士显由新兴乡棉阳分创丰欢乡心江。全乡耕地面积3921亩,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等。1949年后大兴水利,营造防护林,1975年人工开凿南山截洪新河,根治了旱涝灾害。山地面积5681亩,主种木麻黄防护林和薪炭林。工副业有塑料制品、罐头食品、饼食加工、果蔬腌制、贝灰、抽纱、服装等。

1982年以来,旅泰侨胞陈运勇、陈坤明、陈松池、陈汉平、陈及坡、陈统光、陈创彬、陈根茂,旅港同胞陈运然等及泰国田心乡联谊会先后捐资兴建田一小学、田二小学、田三小学、田四小学、田心华侨学校,兴修水利、铺筑田一、田二、田三村道,助建田心华侨影剧院、田心华侨医院,兴建自来水工程等。

元代进士陈士显、制举陈天麟;当代,国家煤炭部副部长陈统辉是该乡人。

乡西有华古岩,始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修缮扩建。1986年村民再次集资修缮。葵和公路及南山截洪新河从岩前经过,是旅游胜地。

华林村位于潮阳市区南18公里处、田心镇东南部,北接田心,东濒南海,南与惠来毗邻,西和沙陇镇交界。昔年村寨周围林木茂盛,又是多姓氏聚居村落,取和睦之意而名和林,因“和”与“华”潮音同而变为华林。聚落呈带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部分村民把旧宅改建成2~4层楼房。全村6950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3000人。华林村居住谢、张、邹、黄等姓,以谢姓人口居多,张姓次之。清康熙年间(1662~1722),谢仲俊、谢王辉先后从河婆(今属揭西县)迁徙至此。张氏凤城也于同一时期从丰顺县小汤坑迁入。邹氏旭章于清顺治七年(1650)从澄海迁入。黄氏奕盛于清末由峡山都北洋迁入。全村耕地面积1238亩,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大蒜等。山地面积8610亩,主种用材林和薪炭林。部分村民从事渔业,海产品有浅海鱼虾。南山截洪新河从该村出海。沿海盛产鳗鲡苗,是天然的鳗鲡苗场。每年冬至至元宵期间,捕捞量可达3000万尾。村东南沙滩有丰富矿产石英砂。

1984年,村民集资与旅泰侨胞谢育侨等捐资扩建华林小学。1988年,旅泰侨胞黄克鸣捐资铺筑爱华路并建雨亭,1992年黄克鸣再次捐资兴建华林小学“品三堂”。

葵和公路和深汕高速公路从村东经过,交通方便。

南埔村位于潮阳市区西南14公里处、田心镇北部,北与井都镇毗邻,西为沙陇镇,南连田心、东濒南海。昔年村境南面是荒埔地,故名南埔。聚落呈点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全村3310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5000人,南埔村居住张、陈两姓,张姓人口占93%。张氏岩泉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由峡山都港头迁此创业。陈氏心正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由县城后溪迁徙至此创村。全村耕地面积580亩,主种水稻、甘薯。1957年造林绿化,1980年于村东海滨沙滩上种植生柑800多亩获得成功。工副业有塑料制品。

1981~1991年,旅外侨胞捐资扩建南埔小学、铺筑南埔村道。

村西有深汕高速公路和葵和公路经过,交通方便。

峡山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17公里处、峡山镇东部,东接洋内、东山居委,南连泗联、沙溪、桃溪居委,西邻董塘居委,北为寨外林居委。为镇人民政府驻地。因龟山、蛇山对峙,山与山之峡有溪水流淌,如玉带绕峡,古称“合山”,也称“玉峡”,又名“峡山”,由峡山、东湖两个自然村组成。全居委16597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5000人。峡山居民以周姓为主,也有陈、萧、苏、林、张、马、郑、卓、王、刘、戎等55姓;东湖居民均姓陈。周氏祖先周光镐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中甲子科举人之后与兄长周光阳、周光命从图溪迁此定居。陈氏祖先陈瑞泽于明代从贵山都迁徙至此。萧氏为萧洵第十三代裔孙于明末从县城迁入。苏氏祖先苏秉耀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福建省晋江县清沟苏厝徙来。张氏祖先张耀彩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韶关曲江迁此定居。聚落呈带状,住宅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辖区内有峡山商场、南兴商场、西市场、金龙、金凤、商贸中心等商业市场。现有商业街道15条,总长30多公里,新建商住两用楼房3500幢,200多万平方米,形成新兴商业集市。该居委地域面积2.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5亩,林地面积80亩,主种水稻、甘薯,也曾种植生柑。工副业有针织、服装、化妆品、塑料制品、五金交电、日用百货等。

境内西山之颠的“祥符塔”始建于宋代,缵绪堂(周光镐纪念馆)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为潮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峡山天后古庙是明万历年初(1573)周光镐倡建,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1995年,旅泰侨胞陈弼臣家族捐资兴建峡山学校。1991年,旅泰侨胞捐资助建峡山红十字医院。1995年旅港同胞周勤华捐资兴建峡山中心幼儿园。2000年,陈弼臣长子陈有庆(旅港)、次子陈有汉(旅泰)捐资兴建六都中学“陈弼臣体育馆”及“有庆楼”、“有汉楼”;捐资助建自来水工程。2000年旅美侨胞苏壮荣捐资兴建峡山学校“雄鹫壮图”教学楼。

峡山居委古往今来人文昌盛。明进士周光镐,举人周笃棐;清武进士周廷凤、周逢时、周英鸿,举人周文明,武举人周尚德、周朝凤、周攀凤、周大荣、周飞凤、周鹰扬、周俊英;当代,著名侨领、银行家陈弼臣,第七届至第九届全国人大港澳地区代表、“沈阳市荣誉市民”、“青岛市荣誉市民”、“汕头市荣誉市民”、“潮阳市荣誉市民”陈有庆,“汕头市荣誉市民”陈有汉,***十三届中央委员、原***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朱良(周志毅),雅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苏武雄,广州军区医院教授周修雄,海政歌舞团音乐理论教育家、演奏家、高级教练陈乃胜,《中国金融时报》高级记者、副总编辑陈绪豪是峡山人。

峡山交通方便,辖区内有峡华路、金光路、长虹路、朝阳路、东环路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拓建恩波路及324国道(广汕公路)峡山路段。

南里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17公里处、峡山镇北部,东连东溪村,南接洋内、外林、汕尾居委,西邻拱桥村,北与义英居委、华桥、潮东村接壤。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近十几年来,兴建整齐划一的临街商住楼。全居委8424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5000人。峡山大溪和十八湾水流经该村,取蓝田生玉之义,古称“蓝田”,现称“南田”,因塔山北麓有“凤泉岩”,寨在其前,又称“岩前”,“岩”与“南”谐音,俗称“南前”。1950年南港、仁让里两个自然村并入,更名为“南里”。 南里居住郑、王、黄3姓,郑姓人口最多。主村南田居民均姓郑,南港(港头里)居民姓王,仁让里(寨仔黄)居民姓黄。郑氏祖先郑光阳,号棉岭,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由附廓都深浦(今金浦街道)迁创于此。王氏祖先王春江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由峡山都凤皋(今属和平镇)迁此定居。全居委地域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10亩,林地面积40亩,种植水稻、甘薯,也曾种植生柑。工副业有化妆品、线带、服装、印刷、搭篷等。

1985年,旅澳侨胞郑可明捐资建南田大桥及修筑乡道,后又赞助峡山医院。1988年,旅日侨胞郑汝达捐资兴建南里学校教学楼,还捐资助建潮阳体育馆。1996~2002年,郑可明再次捐资助建南里棉岭学校;旅外乡亲捐资兴建自来水工程,铺筑村道。

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央委员黄维忠、中华民国驻日参赞郑汝达;当代,天津大学教授、博士郑学侠,汕头大学教授郑焕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郑可益,香港影视界著名演员郑则士,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牙买加商务参赞郑辉源是南里人。

峡华路、长虹路、广祥路经过该村,交通方便。

东溪村位于潮阳市区西15公里处、峡山镇东北部,东临练江,与和平镇隔江相望,南连练南村、洋内居委,西与南里居委、潮东、陇美村接壤,北接溪南村。该村原名“东里”,因地处练江中游南岸,四周有小河环绕,故改称“东溪”。由东溪、草芳两个自然村组成,其中东溪居民以郑姓为主,也有萧姓。草芳居民均姓郭。聚落呈不规则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和钢筋混凝土楼房。全村7741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5000人。主村东溪郑氏祖先郑棉浦与郑邑岐兄弟于明弘治二年(1489)从金浦乡迁此定居。郭氏祖先郭乐圃于明洪武五年(1372)从兴仁乡坑仔(今属贵屿镇)迁徙至此。萧氏祖先萧东陵于元大德十年(1306)由县城南门迁创新兴乡东溪。全村地域面积2.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91亩,主种水稻、小麦,经济作物有花生、香蕉,也曾种植生柑。工副业有丝花、服装、珠袋、印刷、塑料制品等。

1988年,旅泰侨胞郑明升、郑锦坚等捐资兴建东溪小学;1997年,郑明升捐资为东溪小学增添教学设备及创设教育基金;2001年,郑明升捐资兴建晓升中学,另外,1991~2001年,郑明升先后赞助潮阳第二人民医院,捐资为家乡筑村道、兴建东溪村委会及东溪文化宫、建东溪桥及东升路、建东溪自来水厂、发电厂,助建大峰风景区,助修和平桥,还捐大米500吨支援大陆灾区等,10多年来,总捐资额3000多万元。2005年,旅港同胞郑国伟捐资兴建老人活动中心。

明进士郑宏正、郑广斋;清进士郑月波、郑正本;当代,“汕头市荣誉市民”、“潮阳市荣誉市民”郑明升是该村人。

长虹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方便。

上东浦村位于潮阳市区西22公里处、峡山镇西南部,东连下东浦、莲青村,南接溪心村、两英镇,西邻陈禾陂村,北与上西沟、东沟村接壤。因大南山水向东流经该地,故称“东浦”,又该村地处大南山水系上游,故称“上东浦”,简称“上东”。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近20年来村中楼房逐渐增多。全村11751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7000人。该村以庄姓为主,也有吕姓。庄氏祖先庄鹏振,号文悟,又名梅垄,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从濠陂(今胪岗镇楼前村)迁此定居。吕氏祖先吕潘江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浙江省东来县流徙入潮,卜居黄陇都上东浦。全村地域面积2.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2亩,种植水稻、甘薯、花生,也曾种植生柑。工副业有纺织、染织、绣花、服装等。

1985年,旅泰侨胞庄振任、庄任荣、庄汉卿等捐资兴建上东浦学校。1993年,旅泰侨胞庄锡鸿捐资助筑金光南路(峡英路)。1994~1995年,庄振任捐资创建上东浦医院,同时,投资7000万元兴建“庄振任工业大厦”,2006年旅外侨胞共捐资280万元成立“上东浦教育理事会”。2007年旅港同胞庄李妙清捐资兴建教师宿舍“聚贤楼”一幢。

民国时期,惠来县县长庄剑兰,当代,肇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庄名渠,国家地质局总工程师庄勤文,广东省社科院《亚太经济报》副主编庄容开是该村人。

金光南路(峡英路)经过该村,交通方便。

大宅村位于潮阳市区西19公里处、峡山镇东南部,东接泗联居委,南连上家、李围村,西至西北为英大埔、下东浦村,北与西港村毗邻。该村因地处练江平原沃土,溪流环绕,故诸姓先祖纷然至此创业。古有大宅、宅大、河内、河外、上家、下家、李厝围、鱼踏寨8个自然村,有10多个姓氏杂居其间,故称“大宅”。 聚落呈带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和钢筋混凝土楼房。全村4938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3000人。居民以郑、卓姓为主,也有蔡、李、马、郭、高、黄、倪等姓。郑氏有二系,一系祖先郑松峰于南宋宝祐元年(1253)从丰欢乡平湖迁此定居,另一系祖先郑前湖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从金浦迁此定居。卓氏祖先卓晋翁、晋华兄弟于元代(1271~1368)由福建省莆田县迁入,落籍大宅。蔡氏祖先蔡允康于清初从和平迁来大宅。李氏祖先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迁来大宅。马氏祖先马振潘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从和平中寨迁来大宅。郭氏祖先郭钦兴于清朝从铜钵盂(今属铜盂镇)迁来大宅。黄氏祖先黄吊灯从新兴乡壶豆村(今属铜盂镇)迁来大宅。高氏祖先从高厝寮(今属和平镇)迁来大宅。倪氏祖先倪悦生于明嘉靖七年(1528)从新兴乡之鹤洋(今属两英镇)迁来大宅。全村地域面积1.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6亩,种植水稻、甘薯为主,也曾种植生柑,林地面积900亩,种植果木。工副业有塑料制品、服装等。

1988年,旅外乡亲捐资兴建大宅华侨学校,还捐资设立奖教奖学基金。1993年,旅港同胞蔡衍涛、卓训宽合捐资扩建大宅学校,2004年,再次捐资扩建大宅学校。2001年,旅港同胞郑木镇捐资兴建村福利楼及铺筑村道。2006年郑木镇独资于本村创办“香港新发中英文学校”。

当代,香港潮阳同乡会会长蔡衍涛,广东省边防总队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郑荣德是该村人。

村周围有溪流环绕通南港,有村道接丹凤路,水陆交通方便。

泗联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18公里处、峡山镇东南部,东邻胪岗镇,南连两英镇,西与上家、大宅、西港村及桃陈、沙溪居委接壤,北接峡山居委。峡山大溪支流泗水流经此地。该村由东宅、西宅、河陂、西埔、后河、大潮6个自然村组成,称“泗水联乡”,简称“泗联”,曾称“泗上”。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近20多年来,部分居民新建楼房。全居委9387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4000人。泗联居委居住周、曾、吴、洪、蔡等姓氏,周姓人口最多。周氏祖先周梅叟(湖南省道州人),南宋淳祐三年(1243)授命刺潮,淳祐七年(1247)因兵乱不得归家而拓居潮阳泗水之东宅村,同来有昆季4人及家眷亲属,于此拓业兴基,繁衍泗联周姓名村。曾氏为曾兴宗于明永乐三年(1405)由海阳(今潮安)迁此定居。吴氏为吴刚直于明永乐八年(1410)由峡山都胪溪迁入。洪氏为洪江义于明永乐三年(1405)由举练都岐北围(今属铜盂镇)徙入。蔡氏为蔡淑度于明建文二年(1400)从洋乌都早美(今陈店镇草尾)迁入定居。全居委地域面积2.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7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花生,也曾种植生柑,西埔有林地面积200亩,种植果木。工副业有塑料制品、工艺装饰品、皮革制品、胶粘品、化妆品、服装针织等。

2000年,旅泰侨胞周朝宜、旅澳大利亚侨胞周钦宣家族、旅港同胞周育民及旅外乡亲捐资助建泗联学校;旅港同胞周亮星等捐资铺路、兴建改水工程。

清举人周协和,武举人周逢源;当代,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茂朝,中科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国治,著名潮籍作家、史学家周昭京是泗联人。

有村道泗联路接324国道(广汕公路),交通方便。

桃溪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18公里处、峡山镇中部,东连沙溪、桃陈居委,东南接西港村,南邻下东浦村,西与东沟、西沟村接壤,北为董塘居委。周氏祖先周图谿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从泗水(今泗联居委和胪岗泗和村)迁此定居,故既称“图谿”,也称“图溪”,解放后改称“桃溪”。桃溪由桃内、桃外、桃新3个自然村组成。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桃溪的老涂库建于清初,为康乾盛世潮阳四大财主之一的周亚雄所建,内有公厅1个、房124间;桃溪新涂库于清中期周翼轩所建,内有公厅1个,房128间。桃溪涂库是很有特色的民间古建筑。全居委7215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胞约4000人。全居委地域面积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83亩,种植水稻、甘薯等,也曾种植生柑。工副业有服装、塑料制品等。

1991~1992年,旅澳大利亚侨胞周泽荣等捐资兴建桃溪学校,同时捐赠该校教育基金;1993~1998年,周泽荣再次捐资兴建自来水工程、铺筑村道。

明进士周光镐,举人周孚先、周笃庆、周仕俨;清举人周资醇,武举人周大武、周飞鸿;当代,汕头大学医学院教授、院长周修国,武警水电三总队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周昭强,“广州市荣誉市民”、广东省“外来投资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周泽荣是桃溪人。

金光南路(峡英路)、丹凤路经过该村,交通方便 。

东沟村位于潮阳市区西20公里处、峡山镇西部,东连桃溪居委,南接下东浦村、上东浦村,西临上西沟村,北为西沟。因村寨坐落于峡山大溪支流之东,故称“东沟”。该村由东沟村、九斗新村两个自然村组成,九斗村居民原居两英镇秋风岭,1959年因建设秋风岭水库需要,移民迁居现址,名为“九斗新村”。 聚落呈点状分布,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部分村民新建了楼房。全村3071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3000人。东沟村居民多姓柳,也有萧、林、柯、李、胡姓;九斗新村居民均姓钟。主村东沟柳氏祖先柳丰畴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从和平迁此定居。萧氏祖先为潮阳棉城萧洵。林氏祖先林牧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福建省九牧徙入。柯氏祖先柯汉民于清嘉庆元年(1796)从洋内迁此定居。李氏祖先李贤杰于清嘉庆八年(1803)由福建省到此定居。胡氏祖先胡增培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从福建省漳湖徙来。九斗村钟氏祖先钟应磷于清朝从顾厝寮徙入。全村地域面积1.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0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也曾种生柑,九斗村林地面积370亩,种植果木。工副业有抽纱、胶丝制品、服装等。

1997年,旅泰侨胞萧亮智捐资支援家乡水改工程。1998年,港胞林云鹏捐资筑村道、砌溪河石篱、建公厕等;2002年,林云鹏捐资兴建东沟华侨学校。2005年12月28日,林云鹏投资的汕头市金邦花园酒店开业。

民国时期,国民党“五大”、“六大”中央执行委员、侨务委员会常委萧吉珊,暹罗潮阳同乡会第一、二、七届理事长、第八届理事长、泰国潮州会馆发起人之一、永远名誉主席、泰国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主席萧介珊;当代,广州市扩建道路工程设计院党委书记、院长柳学光是该村人。

有村道接324国道(广汕公路),交通方便。

董塘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16公里处、峡山镇中部,东连峡山居委,南接桃溪居委,西邻西沟村,北与汕尾居委接壤。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近20年来,沿324国道(广汕公路)两侧全部改造成商住两用楼房。全居委1971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3000人。董塘居民均为周姓,周氏祖先周慎斋于明嘉靖十年(1531)从桃溪迁此定居,因峡山大溪支流流经该地,汇聚成塘,古时曾有姓董的人家先于此居住,故称董塘。全居委地域面积0.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亩,林地面积50亩,传统农业种植水稻、甘薯,也曾种植生柑。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土地开发,积极发展工贸业,形成针织服装、日用化工、电子电器、铝罐产品等上规模的骨干行业,兴办了宾馆、酒楼,巷道、街道全面水泥化,河道石篱化,街道路灯化、绿化,自来水、供电全面配套。

1986年,旅港同胞捐资兴建董塘小学、铺筑村道、架设全村照明线路。2004年,旅港乡亲周修洪、周修仪、周汉贞慈善基金会等共捐资620万元扩建董塘小学。

324国道(广汕公路)横贯该村,境内还有金光路、金光南路(峡英路)、西环路,交通方便。

东山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17公里处、峡山镇东部,东连洋内居委,东南邻胪岗镇,南连西至北与峡山居委接壤。因境内有蝴蝶山,该山在蛇山之东,故称东山。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及2~4层钢筋混凝土楼房。全居委3256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2000人。居民以陈姓为主,也称“东山陈”,还有李、吴姓。陈氏祖先陈梅隐于元延祐五年(1318)从贵屿迁此定居。李氏祖先于清末从贵屿迁居东山。吴氏祖先吴成美于清末从胪溪迁居下东后徙居东山。地域面积0.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6亩,林地面积40亩,主要种植水稻,也曾种植生柑。工副业有服装、织带、化妆品、五金交电和汽车维修业等。

1989年,旅泰侨胞陈炎隆等捐资兴建东山学校,旅外乡亲还集资设立奖教奖学基金。1991年,旅外乡亲捐资***自来水管道。1993年,旅外乡亲捐资建“爱乡亭”、“思亲亭”。1997年,陈炎隆捐资修筑村道。2001年,陈炎隆等捐资兴建老人活动中心“寿星大楼”。2006年,陈炎隆和夫人方映英及陈马丰捐资扩建东山学校。

当代,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陈新淦,北京中医学院教授陈佐群,省环保局高级工程师、博士陈新棉是该居委人。

1991年,旅泰侨胞陈炎隆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热爱儿童”荣誉奖章。

324国道(广汕公路)经过该村,交通方便。

华桥村位于潮阳市区西17公里处、峡山镇北部,练江中游南岸,属平原地区,东连陇美、潮东村,南接南里居委,西南邻义英居委,北与铜盂镇隔江相望。因该村地处练江中游南岸,地势低洼,四周大小溪流相连,绿水环绕,如一美丽小岛,古称“华渚”。明时以东门外地势较低,门前石桥两端经常积水,行人须涉水过桥,故又名“下桥”。至清代定名“华桥”,俗称“下桥”。该村由南凤、埔头、上陇、港内4个自然村组成。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自建楼房逐渐增多。全村6394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2000人。华桥村居住胡、陈、庄三姓。主村南凤胡氏祖先胡朝聚于元初从惠来京陇迁此定居。陈氏祖先陈存植于明末由黄陇都桃陈迁居港内。庄氏祖先庄怀实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从濠波(今属胪岗镇楼前)迁创上陇。全村地域面积1.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1亩,主种水稻、花生、芝麻,也曾种植生柑。工副业有竹木加工、石料加工、五金、塑料制品、服装等。

1976年,旅外乡亲捐资兴建华桥学校教学楼。1988~1992年,旅港同胞胡木丰捐资兴办多项福利事业。1993年,旅泰侨胞胡荣堦捐资兴建华桥荣堦学校。

明代举人胡有恭、胡应鹤(俗称父子举人);当代,深圳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胡岳然是该村人。

华桥胡氏祖祠,明洪武三十年(1397)恩袭玑阁使文学士胡华溪因揭竿抗元扶明保潮汕而受禄,兴建华桥胡氏祖祠。该祠堂建筑面积1132平方米,祠堂前后厅为木架结构,木雕精美。清末修建内外三山为石架结构,大门石栏板饰有双面通石雕及青石浮雕,工艺精湛,集民间技艺大成且恢弘雄伟,乃潮汕罕见而远近闻名。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桥石雕工艺在清代已闻名,所刻的人物、飞禽、走兽多为建筑物装饰品。1958年,该乡有6名石雕艺人被派到北京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建筑。

境内有峡华路,村北有练江大桥,为峡山通铜盂的交通津要,水陆交通方便。

洋内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16公里处、峡山镇东部,东连练南村,东南邻胪岗镇,南接东山居委,西与峡山、寨外林居委接壤,北为南里居委、东溪村。该村昔年常遭水患,平地如洋,在内沿建寨,故称“洋内”。聚落呈不规则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近20年来,部分居民兴建了楼房。全居委6431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3000人。洋内居委由阳光、上厝、下厝、和美、玉路5个自然村组成,居住柯、郭、李、柳四姓,柯姓人口较多。其中:阳光居民均姓柯;上厝、下厝、玉路居民均姓郭;和美居民为柳、李姓。主村阳光(古称阳溪)柯氏祖先柯裔武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从福建省莆田县迁此定居,故称“柯厝”。郭氏祖先郭玉江、郭东阳于元泰定二年(1325)由铜钵盂迁创下厝、上厝。李氏祖先李德川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由福建省迁来,卜居洋内之和美。柳氏祖先柳月溪于宋末由河东辗转南下,景定五年(1264)入潮,卜居洋内之和美。该居委地域面积1.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5亩,主种水稻、甘薯,也曾种植生柑。家庭手工业以制造陶风炉、竹草耙及中草药神粬茶为传统产品,销省内各地;工副业有毛织、塑料制品、服装、工艺美术等。

1979年10月,香港嘉禾公司柳炎城与洋内签订来料加工羽毛鸟协议,开创潮阳县来料加工的先例。

1991年,旅泰侨胞柯喜文、旅港同胞柳炎城捐资兴建洋内小学;1997年,柯喜文、柳炎城等旅外乡亲捐资扩建洋内小学。

宋进士柯裔武、柯起龙;明进士柯汉、柯溪、郭思恩(郭思明),举人柯良缙、柯挺之;清举人柯国器;当代,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柯轮是该村人。

村内柯氏家庙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为潮阳少有的宋代建筑物,庙内尚保存有明代丞相蔡清、状元罗伦、显宦赵瑶,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周凤来等题书牌匾,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324国道(广汕公路)、朝晖路经过该村,交通方便。

河陇村位于潮阳市区西北18公里处、铜盂镇东北部。东北倚小北山麓,西南朝练江逆流,南接洋美村,西南连溪边村,北毗邻深坽村,因地处河流之陇上得名。

河陇村史上吴、张两姓,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全村6850人,其中吴氏人口占90%以上,张氏600多人,旅外乡亲约3600人。吴氏一世祖吴天元系溪头吴驹第九世孙,是八世双郡驸马吴少颜第四子,于宋绍定六年(1233)官授海阳镇守使后告休创居河陇。天元有四子,长房通子(玉昆)、二房华子(玉岗)、三房敏子、四房福子。玉昆后裔衍迁棉城棉田、凤岗、海门、平湖东、胜前、壶豆6个村,玉岗后裔衍迁洋美、桑田、洞口3个村,三子和四子衍迁揭阳。原河陇村分上寨、下寨,上寨属贵山都,下寨属举练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一乡二都”。全村耕地面积1061亩,山地面积3100亩。主要作物有:水稻、甘薯、生柑、花生、芋、橄榄、石榴、梅等。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大力兴修水利,建水库,筑涵闸,防旱排涝,使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改革开放以来,改变单一纯农经济,拓展工贸生产,自上世纪80年***始,村民创办服装厂25家、涧棉厂6家、钉珠厂14家、松紧带厂12家、杉铺行15家、锯木厂5家、石板材厂6家、贝灰厂3家、砖瓦窑4家、人造喷胶棉厂3家、钢材批发部1家。村民敢于开拓进取,在外创办企业有:广州珠江物资集团,深圳天顺医疗器材服务站,深圳物业管理公司,宝安音响设备公司,广州、东莞、珠海玩具厂8家,广州激光治疗研究所,澄海喷胶棉制造公司,香港深圳音像公司,建筑公司,以及香港、深圳、广州服装厂多家。

村民们热心公益事业,旅外侨胞、乡贤慷慨解囊,捐资兴学。1986年村筹资30多万元建成河陇中学教学楼3幢。1998年村集体先后筹资700多万元建成河陇小学新校舍1所,建筑面积9485平方米;筹资400多万元改建河陇中学,建成综合大楼1幢,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2000年建成老年人活动室1个。全村道路全部筑成水泥路面,溪河疏通,道路两侧绿化。为解决饮水卫生问题,1998年由村领导牵头,村民投资建成自来水厂1座。为丰富群众文娱生活,建成电视转播台1个。

当代,博士吴先伟,研究学家吴至汉是该村人。

村东有洪和公路经过,交通方便。

胜前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17公里处、铜盂镇东南部,东连港口,东南接渡头仔(现两个自然村属胜前居委范围内),南至练江中游,隔江与峡山镇华桥村相望,西与铜钵盂居委毗邻,北至洋美村。胜前居委包括桶盘寨、埠头,原称沈前村,其创村人为许申裔孙许起烈(为胜前许氏一世祖 ),又传至第五世裔孙许信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科考中举人,任福建省长山知县,致仕回家取“今胜于昔”之义改称胜前。聚落呈块状,住宅大部分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近20年来,2~4层的楼房逐渐增多。早年村内有许、卢、吴、翁、庄等姓氏,许姓人口占85%。传至第六世裔孙许伦,明正统九年(1444)中举人,景泰二年(1451)中式第三名进士,会魁官户部观政清军御史。许伦受皇恩御赐粮山方圆20余里和赐建会魁第、进贤门。会魁第建筑平面为前后二合院布局,总建筑面积2332平方米,为抬梁、穿斗式梁架结构,建筑风格独特,宅第区别于四合院格局,采用以立体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成方形外廊,其建筑特点体现与艺术的统一,是明代的古建筑。许伦的墓葬在粮山内位于西胪镇内輋村寮射牛眠山,保存完好。古建筑会魁第、许伦墓葬为潮阳市(县)镇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居委9368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4000人。全居委耕地面积1220亩,主种稻谷。工副业有毛织、塑料制品、皮革、服装、织带、绣花、五工什业,经商、办厂、打工,尤以中药材加工、配制为传统职业。

早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该村便以经营药材而闻名海内外,有“粤东药乡”之称,该村药商常年奔波于药材产地,就地收购、加工、调运。在东北、四川、西藏和香港等地的人参、鹿茸、天雄、冬虫草、梅片、燕窝、珍珠、沉香、麝香等药材,运至汕头市,大部分供应粤东及闽南的药材市场,小部分经香港外销东南亚各国。从事药业人员(店员、药商、药剂师等)不少于1000人。开办数代逾百年老店有饶平的长生号、汕头的长春号、澄海的永兴号、海丰的荣茂号、潮州的长安号等。村民许金水在福建省漳州开创的铭德堂研制成药“片仔癀”是止痛的特效药,获国家专利。村民旅居东南亚各国大部分从事药材业,有药店、行、公司。仅泰国就有30多家,在泰国旅居的侨民自发成立 “旅泰胜前许氏家族会”,宗旨是遵守所在国政府各项法令,勤勤恳恳工作、生活,做当地一个好公民,交流情况,互相帮助,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好评。

旅居海外华侨、港胞,热爱家乡,捐资建校、改水、筑路、造桥,兴办各项福利事业。华侨、港胞许汉谋、许德彪、许秋松、许信州、许炳财、许教廉、许蕴石、许振明等于1987年捐资兴建胜前学校;1992年捐资水改工程、建造陈仙桥等。

当代,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十五大代表许德立是胜前人。

胜前交通四通八达,有县(市)道、镇道、村道,全是水泥路面。

潮港村位于潮阳市区西北23公里处,距贵屿、南阳、谷饶、灵山古寺、铜钵盂等地各5公里的中心。地处低洼平原,民以务农为生。历史上,由于土地贫瘠,水源不足,且常遭涝灾受浸,是一个完全靠天吃饭,十年九歉收的出名穷村,逃荒过洋,到泰国、越南、台湾、香港等地谋生,是村里有志青壮年谋生之路。因而,潮港是侨乡、台胞村,原因就在于此。全村5000人,其中林姓居民300多人,其余皆姓郭。旅居台湾2000多人,旅居泰国3000多人,旅居越南500多人,旅居香港1000多人。全村耕地面积1600多亩,纯种植水稻。1959年以后,开凿北港运河,引接练江水环绕于村北,水源始得改善,特别是大南山截洪引流入海,海门湾拦潮闸坝的建成,根治了水灾旱害,潮港村民始得安生。由于潮港交通闭塞,比较大型的企业,如旅泰侨胞郭汉杰兄弟创办的电镀厂迁往深圳福田地区,郭金源的泰源丰翡翠玉石首饰厂迁往广州。村里的小企业,家庭式小作坊,工人20人左右的有十多家。

改革开放以来,旅居海外乡亲回潮港探亲谒祖,以热爱家乡之心,为故里兴建“下山虎”新居100多座,并群策群力,热心捐资兴办公益福利事业,总计捐资1400多万元,兴建新校舍、建设改水工程、建跨北港运河“兴仁桥”、北港石砌护堤水泥路、村内石堤、乡道、巷道等,改建公厕、建设新村址750平方米、建设老年人活动室、改建市场、建设公共绿化地带等等。

村里筹资铺筑接连铜贵公路的乡道,积极筹办塑料企业、中型服装加工厂。

潮港村创寨于元代(后)至元五年(1339),历史悠久。又是一个革命老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之一。民国30年至38年(1941~1949),村民郭拱、郭芝茂、郭元贞、林金弟等就以潮美祠堂为据点,组织村民抗日,打游击战。旅越侨胞郭建平于民国27年(1938)投身延安“抗大”学习,后晋升为少将军衔。

铜钵盂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面18公里处、铜盂镇南部,东接胜前居委,西接溪西居委,北临北港运河,南临练江,练江全流域唯一以“练江”命名的“练江大桥”及练江水闸位于该村,连接峡山镇。距古刹灵山寺仅3公里,是镇人民政府驻地。因该村前有土尾潭状似铜钵盂故称,民间又称铜钵湖。该村五世祖元代古墓碑有“铜钵湖祖”字样。

铜钵盂村创建于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全村一姓郭,先祖郭浩(1166~1227),字元洪,号宣省,世居福建省莆田县魏塘,为宋绍熙元年(1190)进士,授户部郎中,升广西路提刑按察使,正议大夫,其父郭正(1141~?)号端斋,随子任于桂,秩满不归,卜居潮阳奉恩乡之竹桥(今属金玉镇),父子为入潮郭姓一、二世祖,郭浩生四子,其次子郭球,字帅正,授苏州府教谕,于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创铜钵盂村。该村聚落呈块状分布,有老寨、老鼎元、新鼎元、仁记、田心、围仔、太华里、新寨、下尾、钟庆门、仁隆等聚落,建筑以潮汕传统建筑“下山虎”、“四点金”为主,并有多处潮汕式园林建筑“驷马拖车”,民国时期,该村旅居上海富商极多,有“小上海”之称。近20年来,镇区进行改造和有规划的建设,街道和商住楼配置有序,拓建了新兴路、兴富路、环南路。现住人口5100人,旅居上海及海外侨胞约1万人。全居委耕地面积661亩,主种水稻。工副业有传统家具及红木家具制作、服装、印刷、塑料等。

村境有市场,经营服装、农副产品及日用百货。1979年旅港同胞郭亨麟创办了改革开放以来潮阳较早的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潮阳铜盂铜钵盂工艺制品厂”。

1991~1992年,旅港同胞郭亨麟、郭亨载、郭隆光等捐资兴建铜钵盂学校。2002年海内外乡亲捐资建成老人活动中心“汾阳楼”。

现代至当代,实业家、慈善家郭子彬,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近代心理学“环境决定论”创始人郭任远,著名红学家、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郭豫适,世界著名儿科专家郭迪,中科院学部委员郭慕孙,外交部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首席代表郭丰民,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高级将领郭丰山(林若夫),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郭伟,上海电机研究所研究员郭豫笃,中科院研究员郭川,美国旧金山侨领、美国《中华论坛报》总裁郭华光,教授郭承恩、郭大友、郭永东、郭大浩、郭奕理、郭大雄、郭大津、郭秀梅、郭大衡等是铜钵盂人。

村南临练江水闸,有村道接洪和公路,水陆交通方便。

联堤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北25公里处、贵屿镇中部,东邻东洋居委,南临练江北港,北接山联村,西与普宁市毗邻。该居委原有堤坝,分坝上、坝下两个聚落,称上堤、下堤,后合并称联堤。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居民新建了楼房。现住人口10112人,旅外侨胞及港台同胞约5000人,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及港台均有联堤乡亲足迹。联堤居委一姓郭,创村者为南宋广西按察使郭浩之裔孙郭玕第六子郭若雄。全居委耕地面积2532亩,主种水稻、甘薯。工副业有木器、抽纱、服装、建筑、丝花、塑料、电子等。

2000年,旅港同胞郭光显捐资扩建联堤小学,并捐建居委办公大楼;郭忠平、郭秋良、郭俊亮等旅外乡亲捐资修筑村里多段水泥路,重建白田桥。

明代进士郭廷序,举人郭源、郭嘉贺、郭廷秀、郭维坤、郭位候、郭问渠、郭秀珊、郭希乔;当代,东南亚知名的泥塑艺人郭云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副主任郭开锋(正军职),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郭元扬,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郭豫明,中山大学教授郭培忠,制碱专家高级工程师郭荣远,香港国际潮讯主编、研究员郭伟川是联堤人。

洪和公路及贵谷公路从该村经过,交通方便。

仙马村位于潮阳市区西北25公里处、贵屿镇南部,北连仙彭居委,东接华里东村,南有仙渡大桥连接司马浦镇华里西村,西与泗美村毗邻。因地处练江北岸,周围江水环绕,风景秀丽,尽显水乡特色,取名仙村。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兴建了一大批钢筋混凝土楼房。全村6933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4000人。仙马村一姓马。宋末,世居江西省饶州府东平谥号银青大夫马廷鸾之裔孙马致政(银青世系之地房)入潮创村。全村耕地面积840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传统的工副业有斗笠、贝灰、砖瓦及建筑等。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村民以工商业为主,以农业为副。村里有塑料造粒厂20多家,还有丝花厂、棉织加工厂,百分之八十农户做废旧塑料***。

1982年,旅港同胞马礼伦、马礼舜捐资兴建了楼房式仙马小学及仙马卫生站,小学教学楼房20多间,卫生站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又捐资铺筑老寨巷道及村道;1985年,复建宋大峰祖师纪念亭园,倡办善社报德堂。20世纪90年代,旅港同胞马裕麟、马礼伦捐资助建贵屿仙渡大桥,桥全长250米,宽10米。

明举人马文祐、马燧;清代沔州知府马聘三,武进士马登云;当代,广州市政府秘书长、***中央候补委员马冰山是该村人。

过境公路和草南路贯穿仙马,交通方便。

华美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26公里处、贵屿镇西南部,北接北林,东连凤港,南至西与玉窖、南安毗邻。是镇人民政府驻地。昔年创村时,因地处贵屿山麓、练江河畔,地势低洼,取名下尾,后雅称华美。聚落呈带状,老式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近20年来,经济蓬勃发展,新辟的宽阔街道纵横交错,道路两旁新建的商住楼整齐划一。现住人口14989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7500人。华美居委一姓陈,陈氏仲徽于宋嘉定二年(1209)应同年、潮阳知县张如愚之邀游兴仁乡贵屿,翌年即举家迁创于贵屿城门头内(即今之华美)。全居委耕地面积3795亩,主种水稻。工副业主要有建筑、抽纱、废旧塑料、废旧五金及电子元器件的加工回收等。

1982年,旅泰侨胞陈兴勤、陈式金、陈如竹、陈威峰、陈德明等捐资兴建贵屿华侨学校;1983~1994年,陈兴勤、陈亨廷昆仲先后捐资兴建华美小学教学楼、丙申中学。1995年,旅美侨胞陈素秋捐资兴建贵屿中学“陈伯瑜纪念楼”;旅台同胞陈均元捐资兴建桂山汇园幼儿园。1988年,旅港同胞陈英彬捐资兴建贵屿医院“陈庆文纪念楼”、助建贵屿图书馆、修葺“厚本堂”、“明诚堂”、“明荐堂”。1989年,旅泰侨胞陈献洲捐资兴建“献洲大桥”,陈式金、陈德明捐资助建贵屿华侨大厦,陈兴勤捐资兴建丙申电站,陈均元捐资修葺“善继堂”,旅美侨胞陈祥杰捐资修葺“笃庆堂”、“永思堂”,陈兴勤、陈式金捐资修葺“黄门第”、“八角楼”、“时思堂”、“承思堂”等。

明代进士陈洸、陈江,举人陈一储、陈达衢;清武进士陈嘉年,举人陈应时、陈光远、陈河、陈德楷,武举人陈雄略、陈纪瑞;现代,国民党国大代表、爱国侨领陈耀衢;当代,旅泰侨胞、教授、博士陈继元、陈自强,台湾清华大学教授陈云裳,旅美侨胞、博士陈廷雄、陈森华,教授、博士陈渭泽,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式浜、张焰(女),上海朱复戡艺术研究室研究员陈孟中,国家机械工业部研究员陈和翰,深圳市通产实业有限公司管理学博士陈志升,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陈振凤,广东潮剧一级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陈学希,“潮阳市荣誉市民”陈兴勤等是华美人。

草南公路经过该村,交通方便。

东洋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北25公里处、贵屿镇东部,北接新乡,东与铜盂镇毗邻,南至西与联堤、山联接壤。聚落呈带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居民兴建了楼房,逐步改善居住条件。现住人口8228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14000人。东洋居委一姓郭,郭氏为南宋广西按察使郭浩之裔孙郭玕第六子郭若雄于元初分创于此。全居委耕地面积2091亩,主种水稻、甘薯等。传统工副业有贝灰、砖瓦等,尤以孵养家禽家畜闻名。1993年规划乌沙工业区,发展服装针织行业。

1990年以来,旅法侨胞郭文辉,旅美侨胞郭金顺、郭金兴、郭荣加,旅港同胞郭爱芳、郭业强、郭伟鹏等捐资建桥铺筑村道,助建东洋中学。企业家郭创旭捐资修建老人活动中心。

当代,旅美博士郭亨长、中山大学医学博士郭荣平是东洋人。

洪和公路及贵谷路从该村经过,交通方便。

谷饶镇仙波(新陂)居委

仙波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北22公里处、谷饶镇中部,小北山南侧,西北连新陂仔,东北接莲塘村,东南为官田村,西南与茂广居委毗邻。昔年,村民从仙地引来水源,沿山开渠筑陂,故名仙陂、新陂,后改称今名。聚落呈块状,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近20年来,兴建楼房渐次增加。现住人口13048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20000人。仙波居委居住刘、谢、郭、张、黄、蔡、王、洪、欧、陈、吴等姓氏,刘氏人口占85%。明洪武初,刘琰山裔孙梅川由桂花篮(今普宁市南径青洋山)迁入创村。谢氏为谢翱裔孙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由揭阳县桃山徙入。郭氏为郭澄初裔孙郭遗风于明洪熙元年(1425)由潮美(今属铜盂镇)移居于此。全居委耕地面积3399亩,种植水稻、甘薯、甘蔗、小麦、蔬菜、豆类。山地面积4940亩,种植果木和薪炭林。工副业有服装、电子、塑料、电脑、纺织、贝灰等。

1981~1985年,旅泰侨胞刘荣坤捐资兴建新坡中学,还捐资助建自来水厂、建筑村道、修葺金峰岩风景区;旅泰侨胞刘秋营、刘俊耀等100多人捐资兴建铭徽苑、集德善堂、新泰自来水公司等。

明进士王政、王铨,举人王澄;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监察委员、特派广东广西监察使刘侯武;当代,美国史丹福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刘遵义,教授刘世达、刘启福,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刘文杰是仙波人。

谷关公路从村东经过,交通方便。

谷饶乡今分设为上堡、茂广、华光居委,位于潮阳市区西北26公里处、谷饶镇西南部,东接头埔村,南连溪美村,西为东寮吴村,北与仙波(新陂)居委毗邻。东面烟墩山沿东北方向逶迤,受狮鬃山、大寨山环抱,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谷饶乡昔称古饶,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建乡。原肇基创乡于赤寮下(后改下家、下堡、华里,现称华光)。明崇祯至清雍正年间,张创大第五代裔孙张玉涛从第八世起陆续由赤寮下迁到上家定居,张姓氏族遂此发展繁衍。清嘉庆元年(1796),陈仕颖裔孙由潮阳县城迁居赤寮。上堡、华光、茂广、溪尾、新兴,合称为赤寮乡,民国16年(1927)改称谷饶乡,是镇人民政府驻地。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进行大规模的旧房改造和规划建设,一条条新街纵横交错,一排排楼房整齐划一。全乡31300人,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约10000人。主要姓氏有张、陈、林、李、黄、刘、胡、马等姓,以张、陈姓氏人口居多。谷饶乡耕地面积6946亩,种植水稻、甘薯、生柑、花生、蔬菜等。山地面积5140亩,种植茶、杨梅、青梅、荔枝等果木及薪炭林。工副业有服装、五金、塑料制品、木具、建材等。有多支建筑施工队在省内外承包建筑工程。有历史悠久的集市一个,占地1.27万平方米,是潮阳主要商贸集市之一,也是潮阳杉木主要集散地。

改革开放使谷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3年在谷饶创办了第一家文胸厂──谷饶镇文胸厂。该居委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通过旅外侨胞、港澳同胞引进资金和先进设备,大力兴办实业型企业,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的人工操作到自动电脑控制生产线,针织内衣业迅速发展成为谷饶的支柱产业。目前,谷饶有民营企业及家庭作坊700多家,针织内衣业已形成从纺纱、电脑绣花、经编织布、定型、洗染、加工成品等各个生产环节完整配套的产业链条。

谷饶是潮阳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主要历史文化迹地有:清乾隆二十年(1755)潮阳四大富豪之一张勋捐银创建“贵山书院”、赤寮市场,以及兴修水利等福利事业。爱国侨领张明理于民国26年(1937)在家乡建成五常里,内中的“小可楼”为潮阳市镇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华光的张氏宗祠(赤寮青年抗敌同志会旧址),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海内外热心人士捐资1000多万元,建设上堡居委办公楼、中小学校、幼儿园、敬老院以及有源路、饶中路等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生产环境。主要有:1988年,旅外侨胞捐资扩建创大中学,旅港同胞张明鉴捐资兴建创大中学“明鉴楼”,旅港同胞张楚光捐资兴建谷饶中

青洋山村,隶属广东省普宁市南径镇辖下行政村,位于市区流沙东北方向)】【普宁古村之友(Q群)】荣誉出品。

非商业性质,仅限于网络分享与交流之用,请勿恶意歪曲传播。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安静声音】的署名,并保留原图片水印和本段声明等。

请尊重个人劳动成果!谢绝图片、文字、文段的非完整性转载!请勿剽窃性抄袭。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如作品著作权、作品中出现人物的肖像权等。

作品中原创图片、文字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由于是本篇图志内容多为人文照片,免不了拍摄到人物肖像。

如若由此造成不便之处,本人深表歉意,敬请联系本人将照片撤下。

本文经作者同意下转载自“普宁城市网”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