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贸易急剧下滑,除全球市场需求锐减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国际贸易融资萎缩,国际贸易融资短缺推高了国际贸易融资的成本,全球购买者和公司都受到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制约,这使人们担心国际贸易融资的缺乏可能会深化和延长危机。国际贸易融资作为一种金融支持手段具有资金配置、分散风险和便利贸易的功能,处于全球贸易体系的核心。本文在分析上区别与贸易和银行实务,而是从更广阔的宏观视角研究国际贸易融资的作用、影响及中国选择。
本文运用相关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的描述性数据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贸易融资变化和影响。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关系、国际贸易融资供需的宏观经济分析、全球供应链三个层面对国际贸易融资的作用和重要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相关理论分析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贸易结构的优化;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融资冲击引发了供需变化,市场的反应具有滞后性,使国际贸易融资存在供需缺口;全球供应链是当前全球网络生产分工和产品内分工模式的体现,国际贸易融资以这种分工为基础以信用为纽带发挥其作用。在理论分析之后,对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积极干预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为国际贸易融资注入了流动性、提供了安全性,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恢复。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将视角转向中国,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实施效果,以机电产品为例的贡献度分析认为国际贸易融资对中国国际贸易发展作出了定贡献,以季度数据为基础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国际贸易融资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文章最后对中国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选择从银行、政府、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0
|
|
|
|
郑化,方燕峰;[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11期
|
|
|
|
李彪,卢志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
单俏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
韩泽县;[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
韩福荣;许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
|
|
|
|
|
|
|
|
安和平;;[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
叶敏;杜鹏;;[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
|
|
|
张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
王红夏;[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
|
|
|
|
|
|
|
|
|
|
|
;[A];云南省国际贸易学会理事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
|
|
马秀贞;;[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
管晓华;;[A];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江苏省航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
张岐山;;[A];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钙镁盐分会镁盐生产与发展研讨会专题报告汇编[C];2008年
|
|
|
毕研勤;;[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
孙涛;;[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
田辰山;;[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
|
关景灵;;[A];广西服务企业年问题研究[C];2009年
|
|
|
|
|
|
|
|
|
本报主笔 林纯洁;[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 刘泓;[N];中国民族报;2008年
|
|
|
|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过于集中。”具体到外贸体制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到1978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这种体制具有很多弊端:国家的统一经营,影响了外贸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外贸企业狭小的经营自主权,束缚了外贸企业的发展;财务政策的不独立,让外贸企业缺少了改善经营管理的动力。因此,外贸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年是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阶段。在本阶段实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措施有:建立一批进出口公司,为了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将商品的经营权下放,实行政企分开,打破以往外贸企业由国家经营的局面,并在外贸企业中推行出口代理制;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工贸隔离、产销脱节的问题,把外贸企业与工业公司对口,实行联合办公、联合生产、联合对外洽谈、联合派出小组出国考察的“四联合”及外贸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工业部门公开,工业生产成本对外贸部门公开的“两公开”策略;建立海外贸易派出机构。本时段的外贸体制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目的在于逐步摆脱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取向,释放外贸相关部门的活力。但是,经过这些改革,原有的外贸经济体制的问题仍然存在:首先是因为行政管理的管理方式只是较以前有所削弱,仍然是主要的管理方式;其次是外贸企业并没有很快的适应新的角色的转换,还需要政府财政上的扶持。
外贸体制改革在年期间得到深化。从1985年起,外经贸部不再编制、下达外贸收购计划和调拨计划,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缩小指令性性计划。1985年,让外贸企业在财务上和其主管部门脱钩,外经贸部对所属外贸专业总公司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1988年外贸体制方案》,新的外贸体制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同年10月,中国***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为了更好地扩大对外贸易,必须按照有利于促进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外贸体制。”1988年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1989年2月为了落实1988年10月,***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国务院专门颁发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对外贸易公司的通知》,同年又批转了《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类对外贸易公司的意见》。1990年新一轮的外贸体制改革随着《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本段时期的改革是在上个阶段的深化,因而对与发展外贸经济所要求的宏观经济条件要求更高,发展外贸经济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
1994年,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在国民经济综合配套改革中进行的。从1994年,我国的财税体制进行改革,国有外贸企业统一上缴所得税33%,同时进一步调低关税,颁布多部贸易立法。1995年之后,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以国有外贸企业为中心,建立多元化的所有制主体,政企分开,放开放活小型外贸企业。这段时期中国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发生了转变,这些进程主要集中于进口方面,主要措施是使进口壁垒的不断下降,而进口方面则实行外贸自负盈亏,取消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在经受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平稳增长的态势。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这段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虽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但是态势却不稳定。还应看到,为加大直接利用外资的力度,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待遇既对中国利用外资的迅速。长期以来,国家对于非国有经济企业进入外贸领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中国的外贸新体制逐步符合国际贸易的规范,政府管理贸易的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政府主要以政策的制定来管理对外贸易。政府按国际通行的办法对贸易实施管理,市场机制将在配置资源放开时起着必不可少的主导作用,而其政府对经济干预手段也将以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为主。政府做好经济的看门人之后,中国外贸经济的市场化步入正轨。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越来越少,从而由于行政干预引起的寻租机会与寻租行为将逐步减少直至消失。国家管理外贸方式的转变,迫使外贸企业放弃寻租幻想,而转向通过加快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寻求效益、谋求发展。随着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企业逐渐克服寻租的心理日益走向成熟。
年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取得的经验是:坚持外贸体制改革理论创新;坚持层层推进的外贸体制改革策略;坚持市场化的外贸体制改革方向。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年外贸体制改革对今后推动对外贸易工作的启示是:建立外贸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职能转型;推动外贸产业创新,取得竞争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对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学院
【学位授予年份】: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