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传言说,央妈怒央妈怼财政部部

  继央行上海总部限制自贸区分帐核算单元(FTU)人民币资金外流后,央妈周五(24日)再放大招--确认重启「逆周期因子」调节人币中间价,刺激离岸价狂飙近千点一举收复6.8大关,今早更高见6.7818。

  以央妈上一次祭出逆周期因子推升人币于7个月内升值约6.7%计,今次故技重施,会否令人币回升至6月中侵侵发出「2000亿美元」关税侗吓前的6.4左右水平,引人遐想。不过,与人币走势相关性触及创纪录高位的中港股市、大宗商品迎来狂欢之际,不妨冷静思考今次与2017年5月有何不同?更勿忘美国财政部即将于10月15日发布的半年度汇率报告这只可能的无形之手。

  *名义减速,逆周期调节无从说起*

  去年5月24日,评级机构宣布下调中国主权债务评级由「Aa3」至「A1」,为示回击,央妈于两天后宣布在人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原有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中,加入「逆周期因子」。

  此后6月、7月,人币兑美元平均汇率按月上升1.2%、0.5%;至8月,中间价续录「11连升」。至今年1月19日「逆周期因子」恢复中性计,人币从6.86一路升至6.4上方,令2017年录得漂亮的汇率绝地反击。

  不过,今次「逆周期因子」重出江湖的宏观经济背景与一年多前相比,可谓迥然不同。中金就指,当时国内经济再通胀趋势确立,央妈自去年一季度起累计上调公开市场操作20个基点,惟人币走势仍背离经济基本面,且贬值边际放松金融条件,与当时央妈退出货币宽松的意图相矛盾--在此意义上,「逆周期因子」逆周期调节可谓名至实归。

  相比之下,现时内地名义GDP增速已从去年首季的11.7%明显放缓至次季的9.8%水平,逆周期调节无从说起,阻止人币快速贬值及资本外流「负反馈」机制恐才是真正目的。

  *美汇率报告公布在即,稳汇率或为表态*

  央妈以技术手段维稳,除了安抚汇市,更为近日疲态的A股、恒指、焦炭郑煤等大宗商品注入强心针。彭博监测就显示,人币与MSCI全球已开发市场股市指数,彭博大宗商品指数之间的40天滚动相关系数已达2005年人币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的最高水平,暗示中港股市近期或迎来一波反弹。

  不过,央妈的一举一动从来都是水静流深,抛开近期委内瑞拉货币急贬引爆金融危机的警示,美国财政部将于10月发布半年度汇率报告恐是今次逆周期因子重现的一大推手。财政部长努钦稍早就称,人币近期走弱毫无疑问为中国创造了不公平的优势,「我们将非常仔细的审视他们是否有操纵汇率。」

  此外,人币在逆周期因子1月回归中性后即一路愈跌愈急,累计幅度更胜「8.11」的惊天一贬。倘若没有高投资回报率和低投资风险溢价支撑,逆周期因子恐只是数字游戏而已,从此程度看,股市趁高减磅、增持现金应是最稳阵之选。

  年初准确预测港股走向的亚洲及新兴市场股票策略部主管郭强盛(JonathanGarner)就认为,市场仍充斥大量不明朗因素,除非两大趋势改变:(1)中国经济回稳及(2)美国加息步伐放慢,否则后市仍倾向下行。

近日,央行和与财政部的世纪级嘴炮引来了围观,人民币表示:我受到了惊吓,疯狂贬值,今破6.8!怼归怼,央妈又再次释放千亿流动性,这又是什么操作?

央妈和财爸掐架,真相是...

本以为世界杯结束,A股可以打个漂亮的翻身仗;本以为人民币能稳住,今天跌破了6.8,创了一年来新低...

(美元/离岸人民币10分钟走势图)

我原本估计,人民币破7应该还是有一段时间距离的,但恐怕一旦趋势形成后,一时半会很难改变。

个人认为关键原因在于近日美联储鲍威尔重申渐进式加息,态度非常强硬,再次加息恐怕是没有悬念,这就直接导致了美元指数的走强。

美元指数走强之后的连带效应,就是人民币进一步贬值。

但似乎央妈只顾着和财爸吵架,已经把这事忽略掉了。相信最近大家也刷到了很多关于解读“央妈VS财政部”的白话文。

央妈怒怼财政部不积极,嘴上说减税,但实际上收的税比往年都高,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又增加了20%,而且财政赤字还比去年少了,所以深感不满。

财政官员回应央行徐忠财财政政策不够积极:为谁积极?

怎么理解?这是我看到最贴切的形容:老百姓的钱都放在缸里,财爸负责往外舀,央妈负责往里掺水,现在百姓抱怨水不够喝,央妈怨财爸舀的太快,财爸怨央妈灌水太慢。

他们开怼原因是:去杠杆并非引爆,而是将杠杆由财政部(国企)转移到央行的亲儿子们(个人银行贷款)。

地方ZF(融资平台)欠钱不还,若央妈死扛着不放水(注资冲抵坏账),必将大大拖累部分银行,毕竟央妈和财爸谁也不想当背锅侠啊,所以就有了世纪撕逼大战。

如今,中国的金融业已经到了刮骨疗伤的阶段,去杠杆也在动真格,这就意味着有一批银行的资金可能会认栽,变成不良资产。

理论上除了四大行,其他银行都没有技术上支撑的经营管理能力,尤其是那些未上市的城商行和农商行…

眼下暴雷的不只有P2P,中小银行也开始暗流涌动了。

在今年监管层要求主动暴露不良的情况下,部分地方性银行不良率呈上升态势。

继贵阳农商行、山东邹平农商行、山东寿光农商行后,又一家不良高企的农商行出现了——河南修武农商行,其2017年不良贷款率20.74%,资本充足率跌到了-0.75%,拨备覆盖率仅43.44%。

目前不良率“暴涨”的农商行尚属少数,且区域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环渤海、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并非全面爆发。

全国农商行有1200余家,个别农商行的案例还难以推及整体。

这部分农商行不良率飙升,是个案还是爆发前兆?上层一系列对银行释放流动性的举措已经证明了其整体系统性风险引起了警惕。

不难发现,除了互联网企业排队上市外,中小银行的排队速度也在加快。为什么?

一来中小银行表外资产非常多,而资管新规打破刚兑,信托表外业务大幅缩减,回表对中小银行来说存在资本金压力,流动性非常紧张,所以其风险开始暴露无遗。

二来货币不断收紧,中小银行揽储越来越困难,融资难融资贵,不去上市难道去上吊?

怼归怼,他俩已经从口头互怼转向行动了:

最近,央妈公布的“2018年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七期)招投标结果”显示,中国财政部与央行向商业银行释放了1500亿资金,为期3个月。

关键是,这次年中标利率只有3.7%,相比一个月前的上一次招标的4.7%,足足低了1个百分点。

什么叫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中央国库就是财政里面的钱,暂时用不了先放在央行存着,央行替财政理财,所以一般会短期把这笔钱借给商业银行,获取更高的利息,这个利息基本上由央妈来定。

而这次央妈主动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无疑旨在释放流动性,从央妈那借钱才3.7%,这比从其他银行拆借便宜多了,这对中小银行而言是大利好。

市场利率已经开始松动,央妈通过国库资金定期存款,再次传递了变相“降息”的信号。

但是必须再提醒一遍,这并非“大放水”,只是央妈面对危机的新常态手段。

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由于放水的尺度较难把握,货币政策都会游走在钢丝上,“宽货币+紧信用+严监管”的政策组合都不会放松。

总之,货币和债务驱动失效,玩量的时代已经过去,玩质量的时代在召唤。想进入高阶层,还需断,舍,离!

所以别再以为央妈会大放水,正如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警告所言:“在泡沫中狂欢的日子不多了,做好潮水退却后的准备是每个国家、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