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0后打工仔网贷2万利滚利变10万,服毒自杀被救后说出了这样的话……
电商节日“双十二”即将到来,印象妹要给准备“剁手”的亲们讲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印象妹希望大家能够慢慢看完,这是一个年轻人纵情于享乐消费、深陷网贷泥潭几乎遭遇没顶之灾,但现在想与过去告别重新开始的故事。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网贷、透支、迷失席卷了他周围大部分年轻工友,他们的境遇相差无几。经历了生死轮回的他想正告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远离高消费,拒绝高利贷,好好活着。
2017年12月6日中午,“印象塘厦”手机接到一个陌生来电。***里的小伙子说,想报个料,他和很多朋友都是网贷的受害者,想告诫大家网贷的危害性。
在“印象塘厦”编辑部,这位小伙子讲述了他的故事。
刚过完年,他喝农药自杀
1992年出生的小新(化名)来自粤东农村,在塘厦一家企业做普工。25岁的他显出与年纪不相符的沧桑,时而颓唐,时而激昂。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的他,已在东莞度过了10年。
今年刚过完春节,当别人还沉浸在年味中时,他将自己锁在老家的卧室中,对这个世界毫不留恋地喝下一瓶农药。现在,问及当时,他说没什么感觉,没觉得痛苦,觉得挺好,要解脱了。后来,因为邻居串门发现不对劲,在鬼门关上的他又被拉回到这个世界。
而让他放弃生命的原因是:利滚利,已经还不起的近10万网贷。
疯狂下载30多个网贷平台
小新接触网贷要追溯到2015年,当时他因故用信用卡透支了1万多元,有几千元迟迟还不了。接到法院的传票后,家人帮他还了款,但也责备了他一通。
彷徨中,手机上弹出的网贷广告打开了他的思路,他下载***了“×钱宝”软件,只用了手机号和***就成功注册,他尝试着借了1200元,款项迅速到账。一个月后,他加了200多元利息,还了这笔钱。
尝到网贷方便快捷的他,从此一发不可收......起初,他能按时还款,随着“信用值”的增加,他的可贷额度也在增加。于是,他越贷越多,半年后,他已经还不上了。他开始在多个平台贷款,拆东补西。在高峰期,小新下载并使用30多个网贷平台。
到2017年初,他欠下了近10万元,在很多平台已贷不到款。作为毫无积蓄的“月光族”,又羞于向家人要钱的小新,陷入了恐慌。
(小新演示手机上搜索网贷平台)
没有负担、追求享受的青春
一个不供楼、不养车的单身汉,贷这么多的款做什么用?
小新每月的常规开支是这样的:吃饭500元,抽烟500元,出入打车200元,买生活用品几百元。这些常规开支之外,远超经济承受能力的享乐消费是大头:去酒吧玩一下,几百元上千元;去外地旅个游,几千元;换个新手机,几千元......
而像他这样学历不高、缺乏技术的普工,一个月工资收入只有三四千元。
小新说,自己跟身边很多90后工友,大部分都没经历过苦日子,父母还在工作,不用他们养,自己赚钱自己花。也有人过着打工一段时间攒钱,然后辞工享受,没钱再进找工的循坏。
“年轻,好面子,大手大脚”,这是小新对自己这个群体的评价。上网、游戏、电视、电影......无不渲染了一个五光十色物质世界,对他们诱惑力十足。相比上一辈以勤劳、节俭为美德,他们更迷恋享受的过程。
小新喜欢跟朋友去酒吧放松,最低消费也要几百元,而遇上“酒托”,则要上千元甚至几千元。去年,他在某婚恋网站“遇到”一个投缘的“漂亮女孩”,聊了一周,在没见过面的情况下,对方以“母亲生病要做手术”等各种理由向他“借”了近1万元,然后将他微信拉黑......
“我都出来‘混’这么久了,还被人骗,真是丢人”,他面有惭色地说。
而这些钱,都是在网贷平台上借来的,债务正像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利息只要一天一块钱的诱惑
办理过房贷、车贷的人们,大都对繁琐的过程不胜其烦。而网贷平台是怎样放款的呢?
小新说,每天一打开手机,无论是QQ、微信还是浏览网页,网贷平台的广告雪片一样弹出,“一天利息一块钱”特别诱人。下载、注册网贷用户也非常简单,登记***信息即可,连担保人都不用,注册成功就能申请贷款,最低额度也有两三千,使用久了,还贷信用好最高额度可达六万。
动动手指,用***注册一下,“随随便便就有几千块”。小新说,“一个网贷借三千的话,10个就是3万。手机随便搜一下,就能找到上百个网贷平台。”
在小新口中,他年轻的工友们,十个里有九个在都在用网贷借款消费。大家聊的最多的就是哪个网贷口子(平台)容易下款,哪个口子额度高,甚至有些人能靠网贷买车买房。
不仅是工作之地,在小新的家乡,用网贷的人也是遍地开花。他的老家本是一个贫困村,这几年却靠着透支信用卡、网贷,很多人盖起了小楼,开上了小车。淳朴的民风渐渐被赖账不还的普遍恶习所取代。
这种不费吹灰之力的来钱办法,让小新他们羡慕不已。
但这种轻松来钱的背后,却是极高的利率。以小新第一次网贷1200元,月息200元为例,如果不能按时还款,就要计算复利。一年不还,本息将超过1万元。
“一天一块钱利息,根本就是虚假广告!”小新愤愤地说。但在享乐快感的刺激下,他根本停不下借贷的脚步。
(现在,小新手机上经常收到司法部门提示警惕高利贷的短信)
每天被催债,惶惶不可终日
网贷不还的后果,很快超出了他的意料。
从最初的几千元开始,仅仅过了五六个月,小新就发现自己还不起了,但已经无法停下来,于是他下载更多网贷平台,拆东补西。到2016年底,他借的2万多元,滚成了近10万元。
尽管有工友说还不起就不还了,但他发现赖账并不容易。这次迎接他的不再是法院传票,而是没日没夜的催债***,以及上门催债人。网贷APP还通过读取他的通讯录和通话记录,把催债***打给了他的家人。小新每天都惶恐不安,不知如何了结。
白天黑夜被债务煎熬,小新想起了从小照顾自己的爷爷奶奶,想起了虽然感情生疏但屡屡帮他收拾“烂摊子”的父亲,在巨大的煎熬和内疚中,他想到了死。
催债的压力,生活的无望,对家庭的愧疚彻底压垮了他的生念,2017年刚过完春节,在老家尚未返工的小新喝农药自杀,企图一死了之,也不让家人再受骚扰。
庆幸的是,由于发现及时,小新最终被抢救回来了,家里也替他把债务还清。
如今,回想过去的25年,他决心跟过去的荒唐告别,好好生活,好好活着。他删掉了手机上所有的网贷APP,拉黑了300多个网贷平台门邀请贷款的***;他自学了保险销售技巧,一家保险公司向他伸来橄榄枝;他加入了一个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慈善组织,认识一些正能量的人。
现在,他准备年底辞工,告别那个无法自拔的圈子,重新开始。
令小新担心的是,他发现自己刚刚步入社会的妹妹,也可能受到了网贷的诱惑,正在贷款。他选择向“印象塘厦”爆料,讲出自己的故事,想告诉那些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以及所有人:
“不要迷恋网贷,不然你会后悔一辈子”。
201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