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发展趋势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98| 上传日期: 17:26:1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2018年6月15日,美国撕毁了中美经贸谈判的协议,正式公布了对中国产品加征的关税清单,中美贸易战正式拉开序幕。中美两国是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两国加起来占全球GDP的40%,如果中美两国爆发贸易战,无论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还是对全球的自由贸易秩序,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中美两国的贸易战一定是影响全球经济走势的标志性事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美两国能爆发贸易战,说明两国之间必然存在利益冲突。分析两国不同利益集团对此次贸易战的态度,有助于理解中美两国之间利益冲突的本质。
咱们国家长期受惠于全球自由贸易,是贸易战的最大受害者。贸易战会对国内各个阶层几乎所有人的利益产生影响。由于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所以内部相对团结。除了部分美帝的走狗主张绥靖妥协之外,绝大多数人都反对贸易战,支持对美国采取报复措施。
而美国的情况就比较有意思了。美国现在的情况是,在经济领域,不管是各大公司高管还是经济学术界,都反对贸易战。苹果公司的CET库克多次向特朗普游说反对贸易战,在学术界也出现了超过1100位美经济学家致信特朗普和国会反对贸易战的事件。但是在政治领域,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主张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学术领域的政治理论以及战略思想学者,也都主张遏制中国。这些政治领域的人物尽管未必支持贸易战这种形式,但是敌视中国反对中国的态度却空前统一。这种情况说明,中美之间在经济上依然有共同的利益,但是在政治上已经有了尖锐的冲突。中美贸易战的起因不是源于经济领域,而是源于政治领域。
既然中美贸易战源于政治领域,就应该分析两国的核心政治利益,寻找出两国冲突的真正原因。
中国的核心政治利益比较明确,就是继续维持现在的发展势头。中国的经济、科技实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是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因此中国的核心政治利益就是维持经济、科技领域全面快速发展,实现所谓的“两个一百年”的社会发展目标。
现在中国在全球经济产业链的中端已经具有了明显的优势。要延续现在的发展势头,使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有且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出口更多的产品,在全球经济生产中干更多的活。二是产业升级,使国内经济生产的附加值提高。为了实现第一种方法,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了实现第二种方法,中国则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
总得来讲,中国的政治决策依然是一种内向型的政治决策,紧密服务于本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并没有过多的对外政治、军事扩张。
而美国的核心政治目标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
美国无疑是现在的全球霸主,在全球各地都有经济利益和军事存在,并希望通过政治影响塑造符合美国利益的全球秩序。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几乎都是由美国主导建立起来的。无论是WTO,IMF还是世界银行,美国都有最大的影响力。美国塑造全球经济秩序主导全球经济产业链为美国带来的利益不仅仅是美国的商品、文化、资本的大量输出,还包括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些为美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因此美国的核心政治利益无疑是确保美国的霸主地位不被挑战。
表面上来看,中国的政治目标是闷声大发财,并没有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意愿。因此两国的政治利益似乎并没有明显冲突。但是意愿是一方面,能力又是另一方面。中美政治利益,在意愿上暂时没有冲突,所以还需要从能力角度去分析。
全球霸主,如同植物的顶尖优势,能够吸取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丰厚养分。无疑,任何一个国家都渴望成为全球霸主。但是全球霸主却不是随便一个国家就能当的。要相当全球霸主,必须在科技、金融、军事这三个领域拥有绝对的领先地位,同时还要有一套意识形态作为全球秩序的粘合剂。
一个国家科技领先也就意味着其具有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优势。这种优势具体来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开发利用更多资源,或者使资源的开采成本降低。比如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开发利用的资源也更多。从最初只能利用地表的动物、植物资源,到后来可以开发利用矿石、煤炭等资源,现在已经可以开发深埋地下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正在开发还没有利用的资源包括页岩气、可燃冰以及各种海底矿物。同时原本已经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其开发成本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逐渐降低。科技的进步使原本难以开发的资源逐渐开发出来为人所用。因此科技领先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科技领先的另一个优势是对同样数量资源进行经济生产活动可以产生更高的价值增加。比如在科技领先的情况下,用同样数量的铁矿石练出来的钢可能强度、韧性都更高,可以用于制造更重要的工业零件,价值更高。再比如在科技领先的情况下,用同样材料制造出的电脑芯片拥有更快的处理速度,能够运行更复杂的程序,其价值也更高。更高的价值增长使科技领先的国家可以承受更高的资源价格。而更高的资源价格使更多的国家愿意出售更多的资源,加速国际产业分工和跨国产业链的形成。
目标国家的政治决策也是以利益为驱动。只有目标国家加入产业链能获得比其作为独立经济体更大的利益,其才会选择加入产业链。只有当目标国家缺乏技术无法或者难以利用其所拥有的资源时,才会出让资源的开发权。只有当资源价格较高、目标国家出售资源比用这些资源投入国内经济生产能获得更多利益时,其才会对外出售资源,加入国际产业链。从宏观角度来讲,国际产业链的建立扩大了技术的应用范围,使产业链内国家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更大的价值提升。产业链内国家总体利益的扩大使产业链内国家通过贸易手段互利互惠成为可能。
所以只有当本国具有明显的科技领先优势时,才可以将目标国纳入产业链,利用科技优势整合目标国家的资源,形成国际分工协作,实现互利共赢。科技领先优势是建立国际产业链的经济生产能力基础。
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人类经济活动分工更加细致,经济生产活动市场化、货币化,绝大多数生产资源和产品都依靠货币为交换媒介在市场中交换贸易。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在金融领域具备优势意味着这个国家在国际产业链中具有资源和利益分配的决定权,能够通过金融行业控制整条产业链。
生产资源包括劳动力、生产原材料和生产工具。这些生产资源的配置绝大多数都是由资本按照市场交易秩序进行。换句话说,生产资源的配置受资本的控制。在哪些国家开采资源、在哪些国家从事低层级劳动生产、在哪些国家生产高端生产工具,都是由资本决定。并且整个产业链从生产原材料的开采到最终制成消费品,不同阶段生产出产品的价格也是由金融领域决定。这就意味着从事产业链不同环节生产所能分配到的利益都是由金融行业决定。
金融决定资源和利益的分配。在金融领域占据绝对优势,才能决定产业链内部不同国家的分工,才能制定产业链内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规则。在金融领域占据绝对优势之后,可以通过金融手段实现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
军事力量在全球霸权中所起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对内维护产业链内部国家之间交往的经济秩序,对违反秩序的国家做出制裁。另一点是对外维护产业链的整体利益。
信任产生于对信任目标判断的确定性。要使人对秩序产生信任,秩序就必须得到强制约束力的维护。比如人们对国家层面设立的法律有较高的信任度,就是因为法律能得到国家暴力机关强制约束力的维护。同样的道理,要使产业链内的国家政权对产业链产生信任,相信加入产业链会给其本国带来利益,产业链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投资等经济交往秩序需要有强制约束力的维护。这种维护产业链内经济秩序的强制约束力就是军事力量。以军事手段作为强制约束力,可以使产业链内的国家违反经济秩序的机会成本增加,降低产业链内的国家违反经济秩序的可能,提高贸易秩序的确定性。贸易秩序的确定性提高,可以大大降低国与国之间贸易由于意外而产生的贸易成本,提高产业链内部运转效率。
为了获得充足的资源,产业链的主导国往往希望有更多的资源产出国加入其所主导的产业链,或者全世界范围内资源分配朝着其有利的方向改变。同时产业链的主导国还需要面对其它产业链主导国对己方资源产出国或者产品生产国的威胁或者拉拢竞争。当需要扩张产业链或者面对外部竞争威胁时,就需要依靠军事力量维护产业链的整体利益。军事同盟是经济同盟的延伸。产业链内的国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维护产业链整体利益的军事力量不仅仅是产业链主导国的军事力量,还包括产业链参与国的军事力量。产业链内国家的军事力量共同维护由产业链内分工协作而产生的共同利益。因此军事力量是产业链安全的保证。
产业链内国家的凝聚力则由各个国家从产业链中所能获得的利益决定。获得的利益多,则维护产业链整体利益的意愿会更强烈。反之,则不愿意为维护整个产业链的利益承担代价。当然,产业链主导国制定产业链内部经济交往的秩序,其所制定的秩序必然会对自身有利,其自身能从产业链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产业链主导国自然对维护产业链整体利益并扩张产业链范围的意愿最强烈。不同产业链各主导国之间经常会为了扩张各自主导产业链的范围而陷入争斗。因此国与国之间对世界霸权的争夺,其本质就是争夺全世界国与国经济交往秩序的制定权力。但是在争夺过程中还是应该照顾产业链内部其它国家的利益,才能提升产业链内部国家的整体凝聚力。典型的例子就是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以及苏联和东欧的结盟。冷战表面上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对抗和争霸,实质上是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个基本独立的产业链的对抗。但是苏联和东欧并没有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东欧从与苏联的经济联系中获利较少,所以苏联和东欧的结盟不稳定,东欧国家在冷战时期离心倾向严重。虽然苏联依靠军事力量勉强维持了与东欧国家的军事同盟,但是一旦苏联国力虚弱,其与东欧的军事同盟立刻瓦解。
军事力量占据绝对优势是产业链内秩序的保证和整个产业链利益安全的基础。但是产业链的凝聚力还是建立在产业链内由于分工协作而产生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建立全球经济秩序的核心就在于使目标国家接受和自觉遵守本国制定的投资和贸易秩序,按照统一的秩序融入本国主导的产业链。思维决定行为。制度是政治单位文化思想的具体化、明确化表达。以共同或相近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作为基础,再接受共同的国际交往秩序就会相对容易很多。因此要使对方国家接受本国制定的秩序,首先要输出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使对方接受本国的文化思想以及隐藏在文化思想下的价值观,为秩序输出奠定文化思想的基础。价值观输出是建立全球经济秩序的核心方法。
要输出价值观首先要证明价值观的合理性。价值观的合理性建立在完整且严密的思想体系之上。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价值观涉及的各个方面以及由价值观衍生出的社会秩序进行细致的合理性证明。以此为基础,占领道德和舆论的制高点,输出价值观。这种方式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论、思想的输出,依靠受到高等教育的学者作为代理人来完成。通过侵蚀目标国家精英阶层的思想,并利用代理人掌握目标国家的舆论,自上而下输出价值观。
价值观输出的另外一个要点是建立文化的认同。通过对强大国家实力和优越生活水平的炫耀,使目标国家的国民由于人本身的欲望而产生向往,逐渐产生认同感。在此基础上输出文化思想,加深文化认同感。这种价值观输出的方式以形象的、具体的、贴近生活的方式完成。比如电影、电视剧、服装、饮食等方面。这种价值观输出从改变文明内涵中最基础的生活习惯开始,建立本国的强势、先进的形象,并诱使目标国家的民众学习模仿,在不知不觉之间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自下而上,逐渐完成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输出。
在相同或者相近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作用下,使对方接受本国所制定的共同的贸易规则,建立国际产业链。通过国际产业链,本国可以通过利益交换获取并利用国外资源,使产业链内的资源产生更高的价值。并通过国际贸易规则合理分配利益,实现产业链所有参与国的互利共赢。
意识形态的输出要建立在在相同或者相近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属于同一文明的国家本身就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所以意识形态的输出更容易实施。因此国际产业链的建立通常都是从与霸权国家属于同一文明圈的国家开始,逐渐向外延伸。
所以作为全球霸主,必须在科技、金融、军事这三个领域拥有绝对的领先地位,同时还要掌握全球意识形态的构建。这些是全球霸权的基础,美国的全球霸权就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美国要维护其全球霸权,这些支撑其霸权的基础绝不允许其它国家挑战。
历史上,二战结束之后,曾经有两个国家有意愿或者有能力挑战美国的霸权。这两个国家就是苏联和日本。
苏联在军事上可以和美国比肩,在经济产业链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尽管不太成功,但是勉强脱离了美国的金融体系,独立运转。但是苏联在民用科学技术上落后美国。因此苏联算是从军事和经济秩序两个领域对美国发起了挑战。而美国则利用苏联经济技术落后的弱点,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对苏联进行经济技术封锁,同时和苏联展开军备竞赛,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
日本在八十年代经济腾飞,民用科技赶超美国。当时全球大部分芯片和家电都是日本生产。1985年,全球最大的10家半导体厂商,日本就占了5家。日本的GDP接近美国,人均GDP更是超过美国。但是二战后日本的防务由美国负责,没有国防自主能力。同时也没有建立由本国主导的经济产业链。因此可以说是在经济技术这一单一领域对美国发起了挑战。而美国应对日本的方法则是简单粗暴,IBM商业间谍事件、东芝事件、广场协议,三招齐发,强行阉割了日本。
了解了美国霸权的基础和美国对待挑战其霸权的国家的方法,就不难理解中美之间现在的政治冲突了。
先从这次贸易战的借口——中国制造2025计划说起。下列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十大领域: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浏览了上述10个领域,有些人心中会产生一个问题。除了这10个领域之外,请问还有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吗?***是好像没有……
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如果顺利实施,即便无法实现超越美国,至少也能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先不说美国会丧失一个很重要的制约中国的能力,美国对其它国家的经济制裁都将失效。比如现在全球经济的高端产业都依赖美国的技术,美国制裁伊朗、古巴、朝鲜,会将这些国家排除出全球经济产业链之外。而如果中国制造2025计划顺利实施,美国制裁这些国家,则意味着这些国家成为中国的独享市场。那时中兴事件将绝对不会再发生。
所以美国制裁中国制造2025计划,其真正目的不是维护美国的知识产权,而是要扼杀中国的产业升级。
再从全球金融和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都对美国金融霸权产生了严重挑战。如果这些计划顺利实施,则会有大量的国家脱离对美国主导的经济产业链的依赖。
最后,近两年大规模、彻底的军队改革和快速的军事装备现代化,已经使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提升到了很高的层次。尽管还无力与美国展开全球争霸,但是在东亚近海已经有能力拒止美国的武装干涉。这是对美国全球霸权的直接挑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霸权的三个基石受到了中国的全面挑战。这种情况是美国以前从来都没有遇见过的。因此美国政治界感受到了空前的危机。
另外,从意识形态上来讲,如果说苏联的意识形态还只是西方哲学框架下的另一个极端,那么中国的文化思想则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哲学体系。美国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尚无法相容,更不可能奢求中国与其相一致。美国曾寄希望中国加入WTO经济获得发展之后,会逐渐接受西方的文化思想。但是这一期望已经完全落空。尽管中国接受了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与美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尽管中国并没有挑战美国霸权的意愿,但是中国正常的国家发展已经对美国的霸权产生了威胁。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美国政治界对华全面敌视,并不是中国有意愿挑战美国霸权,而是中国已经逐渐具备挑战美国霸权的能力。要想调和这一矛盾,要么中国放弃自身的发展,要么美国放弃全球霸权。显然,这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中美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走向全面竞争甚至对抗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不管是中兴事件,还是中美贸易战,都只是中美走向全面竞争甚至对抗的序曲。
我们并不希望中美爆发贸易战,但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已经不可避免。我们并不希望中美两国走向对抗,但是这一趋势已经无法挽回。向美国妥协,无法解决矛盾。唯一的出路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决完成产业升级,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建立由中国主导的独立自主的经济产业链。只有这样中国的未来才能获得发展。否则如果中国放弃独立自主,未来将世世代代受人奴役被人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