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盈国丰臣成生态农业有限公怎么样

  一 滇缅地缘形势与中国古代西南治边:经验与教训

  ——基于中缅边地历史变动为线索的考察

  (一) 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争

  ——滇缅地势及其地缘政治意义

  (二)两汉至唐宋期间西南边疆治理及其经验

  [263] 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47页。

  [264] 南怀瑾、徐芹庭:《白话易经》。岳麓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265] 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6页。

  [267] 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54页。

  [268] 《后汉书》卷四十八《臧宫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1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页。

  [269] 《后汉书》卷七十一《宋意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947页。

  [270] 《后汉书》卷一百十八《南匈奴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7页。

  [271] 《后汉书》卷七十一《宋意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947页。

  [272] 《后汉书》卷一百十九《南匈奴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6页。

  [273] 《后汉书》卷七十五《袁安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0页。

  [274] 《后汉书》卷七十五《袁安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0页。

  [275] 《后汉书》卷七十五《袁安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页。

  [276] 《后汉书》卷七十五《袁安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页

  [277] 《后汉书》卷五十三《窦宪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页。

  [278]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279]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280]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罢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在今河套区域东至晋西北一带),郡置一县以统旧民,合为新兴郡,设治于今山西忻县。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匈奴呼厨泉单于留质邺都,曹操乃分匈奴三万余部为五部,置五部帅,派汉人为五部司马,加以监管。其间加速了匈奴贵族汉化。他们之中最贵的一姓出于匈奴屠各(休屠各,休屠)种,自称为两汉皇室之后,世代作五部都尉。左部都尉刘渊是於罗之孙,刘豹之子,他随汉族儒生习经史,西晋时曾作为匈奴侍子住在洛阳,同洛阳官僚有很多往来。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晋以刘渊为建威将军匈奴五部大都督。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0页。

“关陇集团”,亦称“关陇六镇集团”或“六镇胡汉关陇集团”,陈寅恪所提出的概念,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政权的特点。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只有有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分离战乱的经验,才能理解隋炀帝急通大运河的忧虑所在;如果经历了战国数百年的战乱,就会在秦制的评判上认同司马迁、王夫之的成熟见解。秦始皇、隋炀帝都是刚刚经历过国家分裂导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的“过来人”,有了这样的经验,秦始皇和隋炀帝才会对他们那个时代封建自由主义“公知”们的空论深恶痛绝——司马迁批评说,说这话的人“此与以耳食无异”,意思是说“这和用耳朵吃东西没有什么两样”——并对其实行最严厉的打击,才会抱有以建立新制度终止天下“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历史趋势的决心。张文木:《战略学札记·人物》,海洋出版社2018年版,第459页。

  [28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年谱()》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84页。

  [285]薜泽石:《听***讲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耿国(?~公元58年),耿秉的父亲。耿国有谋略,屡次和光武帝讨论应对乌桓、鲜卑犯边之策,得光武帝器重。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南匈奴?落尸逐鞮单于遣使向东汉通好称臣,愿助东汉抵御北方敌人。光武帝将此事交给大臣们议论,大臣们认为天下刚安定,中原空虚,夷狄情况真假难知,不能答应。而耿国认为可以答应,光武帝于是采纳其建议。从此乌桓、鲜卑修筑城堡、营寨自守,北方敌人逃向远方,中原少战事。建武二十七年(51年),任大司农。永平元年(公元58年),耿国去世。

  [287] 《后汉书》卷一百二十《鲜卑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9页。

  [288] 《后汉书》卷七十五《袁安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页。

  [289] 《后汉书》卷一百二十《鲜卑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4页。

  [291] 《后汉书》卷一百十九《南匈奴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6~1797页。

  [292] 范晔(公元398~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

范晔在狱中写给他外甥和侄儿的信中对自己写的《后汉书》评价说:“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后赞于理近无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宋书》卷六十九《范晔》,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书》(第五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9~1510页。

  [29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年谱()》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84页。

  [295]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296] “汉使杨信使于匈奴。是时汉东拔濊貉、朝鲜以为郡,而西置酒泉以隔绝胡与羌通之路。又西通月氏、大夏,以翁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2页。

  [297]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298] 葛全胜等著:《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页。

  [299]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113页。

  [300] 参见《过去两千年农牧交错带地区的降水与干湿变化》,葛全胜等著:《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页。

  [301]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302]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303]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304]宇文泰(公元507~556年),,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是西魏向北周转换的关键人物。北魏末年六镇起义中,宇文泰随父宇文肱加入鲜于修礼的起义队伍。起义被尔朱荣镇压后,宇文泰成为其部将贺拔岳麾下。宇文泰从贺拔岳入定关陇。534年北魏孝武帝授宇文泰为大丞相。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都长安。从此宇文泰控制西魏朝局长达22年,其间采取鲜卑旧八部制,立八柱国。对外立足关陇,争战东魏,蚕食南梁。奠定了其身后关陇政权一统天下及隋唐王朝强盛的基础。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次年,其侄宇文护迫西魏恭帝禅让,由宇文泰子宇文觉即位天王,建立北周。

  [305]“为了避免对一些根本概念作冗长的说明,我将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我用国家疆域来作中华民族的范围并不是很恰当的,因为国家和民族是两个不同的又有联系的概念。我这样划定是出于方便和避免牵涉到现实的政治争论。同时从宏观上看,这两个范围基本上或大体上可以说是一致的。”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306][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页。

  [307]“安格斯·迪顿因研究消费、贫困和福利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主要观点是: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无效。在2013年的一篇文章里,迪顿称国家无法提供富国人民习以为常的服务和保护,是贫困和落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迪顿的观点中,明确反对富国对贫国的直接援助,认为援助会破坏穷人最需要的东西,即本地国家能力的发展,而穷国最需要建立起一个有效政府。迪顿更赞成富国或者减少援助,或者直接把资金给穷人。”《富国不应该给穷国援助》,2015年10月13日《北京日报》。

  [308] 厌(yā)人:巫术之人,意不详之人。

  [309] “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谓单于来朝不吉利。所言“大故”,是指黄龙元年十二月宣帝崩,竟宁元年五月元帝崩。

  [310]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1页。

  [311] 从此隙:谓从此产生矛盾。

  [312] 时奇谲之士石画之臣:意即围在皇帝身边的高参们。

  [313] 卒:终也。所以脱:指脱身之策。

  [314] 妄阿顺指:批评樊哙只会一味阿谀奉承上意

  [315] 权书遗之:权,变也。言大臣们善变,顺着匈奴意思回信。

  [316] 权,谋也。时汉军在马邑设埋伏,欲诱歼匈奴。后让匈奴发觉而失算。

  [317] 大幕:大漠也。

  [318] 狼望之北:指蒙古高原大漠以北地区。狼望:犹言徼塞之北。

  [319] 以为不壹劳者不久佚,不暂费者不永宁,意即以一劳获永逸,以短痛换长熬。

  [320] 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2年)继位。

  [321] 桀心:凶暴之心。

  [322] 质:信也,意即按预先约定的时间归还。

  [323] 反:返也。

  [324] 元康元年为公元前65年,继之为神爵元年,为公元前60年。

  [325]计不颛制:不专制,即不将匈奴当下臣看待。

  [326] 不强:不强求也。

  [327] 肄:习也。易肄以恶,意即习惯于作恶。

  [328] 诎(qū),通屈。其强难诎,意即不易屈服。

  [329] 慰荐:亲切安抚,义同“慰藉”。抚循:同“拊循”。

  [330] 交接赂遗,威仪俯仰:意即使者往来,给以接济,恩威并用。

  [331] 姑缯:西南夷之一种,在益州。

  [332] 荡姐:西羌之一支。

  [333] 艾,刈也。

  [334] 二时:谓半年。三个月为一时,二时六个月。

  [335] 闾(lǘ):.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336] 垂,陲也。三陲,意即即周边中除北部边疆之外的其他三面边陲。“唯北狄为不然,真中国之坚敌也,三垂比之悬矣”,意思是:只有匈奴情况不一样,它真是中国的劲敌,其他三面边疆的情势与北方相比也不在一个档次。

  [337] 兹甚,如此这般。意即前面的朝廷都如此这般地重视。

  [338] 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句意思是,匈奴想离开他们的王庭,到来朝见汉朝皇帝。

  [339] 距,拒也。

  [340] 来厌之辞:言匈奴来朝者为不详因面需拒绝其来朝见的说辞。

  [341] 隙,矛盾。

  [342] 怠慢、延缓。

  [343] 负前言,缘往辞,归怨于汉:言匈奴认为汉廷有负以前的友好承诺并因此埋怨汉廷。

  [344] 辩者毂击:意谓说客们互相撞车。

  [345] 费十而爱一:谓以往不惜十分之费以制匈奴,今来朝之费仅十分之一竟然吝惜。

  [346]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5页。

  [347] 转引自曾景忠、梁之彦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112页。

  [348] 寤,悟也。

  一 滇缅地缘形势与中国古代西南治边:经验与教训

  ——基于中缅边地历史变动为线索的考察

  (一) 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争

  ——滇缅地势及其地缘政治意义

  (二)两汉至唐宋期间西南边疆治理及其经验

  [263] 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47页。

  [264] 南怀瑾、徐芹庭:《白话易经》。岳麓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265] 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6页。

  [267] 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54页。

  [268] 《后汉书》卷四十八《臧宫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1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页。

  [269] 《后汉书》卷七十一《宋意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947页。

  [270] 《后汉书》卷一百十八《南匈奴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7页。

  [271] 《后汉书》卷七十一《宋意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947页。

  [272] 《后汉书》卷一百十九《南匈奴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6页。

  [273] 《后汉书》卷七十五《袁安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0页。

  [274] 《后汉书》卷七十五《袁安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0页。

  [275] 《后汉书》卷七十五《袁安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页。

  [276] 《后汉书》卷七十五《袁安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页

  [277] 《后汉书》卷五十三《窦宪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页。

  [278]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279]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280]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罢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在今河套区域东至晋西北一带),郡置一县以统旧民,合为新兴郡,设治于今山西忻县。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匈奴呼厨泉单于留质邺都,曹操乃分匈奴三万余部为五部,置五部帅,派汉人为五部司马,加以监管。其间加速了匈奴贵族汉化。他们之中最贵的一姓出于匈奴屠各(休屠各,休屠)种,自称为两汉皇室之后,世代作五部都尉。左部都尉刘渊是於罗之孙,刘豹之子,他随汉族儒生习经史,西晋时曾作为匈奴侍子住在洛阳,同洛阳官僚有很多往来。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晋以刘渊为建威将军匈奴五部大都督。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0页。

“关陇集团”,亦称“关陇六镇集团”或“六镇胡汉关陇集团”,陈寅恪所提出的概念,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政权的特点。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只有有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分离战乱的经验,才能理解隋炀帝急通大运河的忧虑所在;如果经历了战国数百年的战乱,就会在秦制的评判上认同司马迁、王夫之的成熟见解。秦始皇、隋炀帝都是刚刚经历过国家分裂导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的“过来人”,有了这样的经验,秦始皇和隋炀帝才会对他们那个时代封建自由主义“公知”们的空论深恶痛绝——司马迁批评说,说这话的人“此与以耳食无异”,意思是说“这和用耳朵吃东西没有什么两样”——并对其实行最严厉的打击,才会抱有以建立新制度终止天下“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历史趋势的决心。张文木:《战略学札记·人物》,海洋出版社2018年版,第459页。

  [28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年谱()》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84页。

  [285]薜泽石:《听***讲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耿国(?~公元58年),耿秉的父亲。耿国有谋略,屡次和光武帝讨论应对乌桓、鲜卑犯边之策,得光武帝器重。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南匈奴?落尸逐鞮单于遣使向东汉通好称臣,愿助东汉抵御北方敌人。光武帝将此事交给大臣们议论,大臣们认为天下刚安定,中原空虚,夷狄情况真假难知,不能答应。而耿国认为可以答应,光武帝于是采纳其建议。从此乌桓、鲜卑修筑城堡、营寨自守,北方敌人逃向远方,中原少战事。建武二十七年(51年),任大司农。永平元年(公元58年),耿国去世。

  [287] 《后汉书》卷一百二十《鲜卑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9页。

  [288] 《后汉书》卷七十五《袁安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页。

  [289] 《后汉书》卷一百二十《鲜卑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4页。

  [291] 《后汉书》卷一百十九《南匈奴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6~1797页。

  [292] 范晔(公元398~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

范晔在狱中写给他外甥和侄儿的信中对自己写的《后汉书》评价说:“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后赞于理近无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宋书》卷六十九《范晔》,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书》(第五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9~1510页。

  [29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年谱()》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84页。

  [295]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296] “汉使杨信使于匈奴。是时汉东拔濊貉、朝鲜以为郡,而西置酒泉以隔绝胡与羌通之路。又西通月氏、大夏,以翁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2页。

  [297]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298] 葛全胜等著:《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页。

  [299]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113页。

  [300] 参见《过去两千年农牧交错带地区的降水与干湿变化》,葛全胜等著:《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页。

  [301]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302]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303]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第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304]宇文泰(公元507~556年),,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是西魏向北周转换的关键人物。北魏末年六镇起义中,宇文泰随父宇文肱加入鲜于修礼的起义队伍。起义被尔朱荣镇压后,宇文泰成为其部将贺拔岳麾下。宇文泰从贺拔岳入定关陇。534年北魏孝武帝授宇文泰为大丞相。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都长安。从此宇文泰控制西魏朝局长达22年,其间采取鲜卑旧八部制,立八柱国。对外立足关陇,争战东魏,蚕食南梁。奠定了其身后关陇政权一统天下及隋唐王朝强盛的基础。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次年,其侄宇文护迫西魏恭帝禅让,由宇文泰子宇文觉即位天王,建立北周。

  [305]“为了避免对一些根本概念作冗长的说明,我将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我用国家疆域来作中华民族的范围并不是很恰当的,因为国家和民族是两个不同的又有联系的概念。我这样划定是出于方便和避免牵涉到现实的政治争论。同时从宏观上看,这两个范围基本上或大体上可以说是一致的。”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306][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页。

  [307]“安格斯·迪顿因研究消费、贫困和福利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主要观点是: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无效。在2013年的一篇文章里,迪顿称国家无法提供富国人民习以为常的服务和保护,是贫困和落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迪顿的观点中,明确反对富国对贫国的直接援助,认为援助会破坏穷人最需要的东西,即本地国家能力的发展,而穷国最需要建立起一个有效政府。迪顿更赞成富国或者减少援助,或者直接把资金给穷人。”《富国不应该给穷国援助》,2015年10月13日《北京日报》。

  [308] 厌(yā)人:巫术之人,意不详之人。

  [309] “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谓单于来朝不吉利。所言“大故”,是指黄龙元年十二月宣帝崩,竟宁元年五月元帝崩。

  [310]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1页。

  [311] 从此隙:谓从此产生矛盾。

  [312] 时奇谲之士石画之臣:意即围在皇帝身边的高参们。

  [313] 卒:终也。所以脱:指脱身之策。

  [314] 妄阿顺指:批评樊哙只会一味阿谀奉承上意

  [315] 权书遗之:权,变也。言大臣们善变,顺着匈奴意思回信。

  [316] 权,谋也。时汉军在马邑设埋伏,欲诱歼匈奴。后让匈奴发觉而失算。

  [317] 大幕:大漠也。

  [318] 狼望之北:指蒙古高原大漠以北地区。狼望:犹言徼塞之北。

  [319] 以为不壹劳者不久佚,不暂费者不永宁,意即以一劳获永逸,以短痛换长熬。

  [320] 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2年)继位。

  [321] 桀心:凶暴之心。

  [322] 质:信也,意即按预先约定的时间归还。

  [323] 反:返也。

  [324] 元康元年为公元前65年,继之为神爵元年,为公元前60年。

  [325]计不颛制:不专制,即不将匈奴当下臣看待。

  [326] 不强:不强求也。

  [327] 肄:习也。易肄以恶,意即习惯于作恶。

  [328] 诎(qū),通屈。其强难诎,意即不易屈服。

  [329] 慰荐:亲切安抚,义同“慰藉”。抚循:同“拊循”。

  [330] 交接赂遗,威仪俯仰:意即使者往来,给以接济,恩威并用。

  [331] 姑缯:西南夷之一种,在益州。

  [332] 荡姐:西羌之一支。

  [333] 艾,刈也。

  [334] 二时:谓半年。三个月为一时,二时六个月。

  [335] 闾(lǘ):.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336] 垂,陲也。三陲,意即即周边中除北部边疆之外的其他三面边陲。“唯北狄为不然,真中国之坚敌也,三垂比之悬矣”,意思是:只有匈奴情况不一样,它真是中国的劲敌,其他三面边疆的情势与北方相比也不在一个档次。

  [337] 兹甚,如此这般。意即前面的朝廷都如此这般地重视。

  [338] 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句意思是,匈奴想离开他们的王庭,到来朝见汉朝皇帝。

  [339] 距,拒也。

  [340] 来厌之辞:言匈奴来朝者为不详因面需拒绝其来朝见的说辞。

  [341] 隙,矛盾。

  [342] 怠慢、延缓。

  [343] 负前言,缘往辞,归怨于汉:言匈奴认为汉廷有负以前的友好承诺并因此埋怨汉廷。

  [344] 辩者毂击:意谓说客们互相撞车。

  [345] 费十而爱一:谓以往不惜十分之费以制匈奴,今来朝之费仅十分之一竟然吝惜。

  [346]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5页。

  [347] 转引自曾景忠、梁之彦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112页。

  [348] 寤,悟也。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