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的做法及营养知识详细介绍点击浏览槟榔菜谱(共有13种槟榔做法)
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海南子
使用提示:内服:煎汤,6至15克(杀虫60至120克);或入丸、散。槟榔久服则损真气,多服则泻至高之气,故不宜多服。
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成熟种子。槟榔常绿乔木,生于热带地区,常栽培于阳光充足、湿度大的林间地上。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11至12月将采下的青果煮沸4小时,烘12小时即得榔干。3至6月采收成熟果实,晒3至4日,捶破或用刀剖开取出种子,晒干,亦有经水煮,熏烧7至10月,待干后剥去果皮,取出种子,烘干者,称为榔玉。
槟榔种子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钝圆,基部平宽,高1.5至3厘米,基部直径1.5至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至暗棕色,具淡色网状纹理,基部中央有凹窝,旁有大形淡色种脐。质极坚硬,切断面可见大理石样纹理。气微,味微涩。以个大、体重、质坚、无破裂者为佳。
气虚下陷及脾虚便溏者禁服。
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质重沉降。
具有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消肿、截疟的功效;
主治虫积疳疾、食滞不消、脘腹胀痛、泻痢后重、大便秘结、疝气、脚气、水肿、疟疾。
1. 小儿虫积腹痛者,可与鹤虱、苦楝根等同用。
2. 虫积腹痛,消化不良者,可与神曲、麦芽、使君子等配伍。
3. 情志失调,气逆喘急,胸膈满闷,不思饮食者,可与沉香、乌药、人参磨汁服。
4. 水湿壅盛,症见遍身水肿,呼吸喘急,二便不利者,可与羌活、泽泻、商陆等配伍。
5. 寒湿痰饮而致疟疾常发者,每与常山、草果等同用。
两种不同植物种子的总称,在南亚和东印度人们取之咀嚼。估计世界上有1/10的人有嚼槟榔的习惯。槟榔子是棕榈科(Palmae)槟榔树(Areca catechu)的种子。而槟榔叶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叶。槟榔树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公尺(40??50呎),直径约45公分(18吋)。叶大,6??9枚簇生於茎顶。果略小於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於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乾,乾後呈深褐色或黑色。咀嚼时,卷少许於蒟叶内,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碱。有时还加入少许小豆蔻、姜黄或其他芳香剂。结果产生大量砖红色的唾液,把嘴、嘴唇和牙龈都染成橘红色。但爱嚼槟榔者的牙齿并不是被槟榔汁液染黑,而是人为染黑的。槟榔子是劣等儿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