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尔33年屹立不倒的秘密,就在张瑞敏那些看不懂的哲学思维中
张瑞敏是企业家中的哲学家,这句话在坊间流传了很久。直到最近,媒体人秦朔将张瑞敏比作中国商界的“苏格拉底”,这才算定了调子。
看得出,秦朔很激动,极其罕见地以1.6万字的对话体全文刊发,一向持重的秦朔,更在文中用了“伟大”二字来形容张。显然,张瑞敏打动了他。
其实,被张瑞敏打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对话者必须能跟上他的节奏,不是指说话有多快,而因他是国内企业家中极不多见的、按常理出牌的人。“常理”的重点是“理”,是理论,也是道理。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员克里思蒂安.布施,长得高高瘦瘦,面目清秀,是学者中的颜值担当。有一年,他来海尔调研,在见面前希望能了解更多关于张瑞敏和海尔的信息,在酒桌上,他问,耳闻张瑞敏读书破万卷,究竟是谁的理论或者书对他影响最大?
其实,张瑞敏秉持的是实用主义的读书态度,不管谁的理论,只要能启发他当下的管理思路,就会兼容并蓄。
布施是德国人,我建议他可以与张瑞敏聊聊叔本华、康德、黑格尔,对方大吃一惊。布施自童年起就耳濡目染这些哲学思想,但也知道,这些德语作品经过翻译后会显得非常艰涩。
“你就放心去聊吧,也许会有惊喜。”实诚的布施果然听从了建议,开场就聊起了黑格尔“正反合”的辩证理论,张瑞敏很激动,两个人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了起来。
有一次,在飞机上碰巧跟张瑞敏坐在了一起,问及两年间到海尔调研的西方学者里,谁留下的印象最深?“布施这个小伙子不错。”张瑞敏说。
哲学家从来不是张瑞敏的追求,他自己也说,“不是知识分子”,他读哲学的目的,在于验证自己的底层逻辑。
哲学的好处之一,就是让人透过冠冕堂皇的词藻,识别各种谬论和情感上的讹诈,以及各种诡辩和伪装,大大增加人们的批判能力。企业家不是生活在单纯的组织空间内,其经营理念也并非只受供需关系的影响。如何辨别噪音,让自己看清组织和时代、社会环境的本质关系,这是企业家学哲学的必要性。
在组织实践中,超出经营的一部分,可以视作用经验或者逻辑方法是无法解决的。此时,正是哲学登场的时候。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认为,一个人提出哲学问题的前提是,思想要是自由的。
张瑞敏的思想是自由的,当布施提出,海尔模式符合西方理念中满足“个人”“社区”和“社会”的三层需求时,张瑞敏立刻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人”“家庭”和“国家”为回应。
这种对比并非形而上学,而是要探讨清楚,海尔模式如何超越商业,成为一种价值模式的存在。
在数次演讲中,张瑞敏提到的“有人认为海尔模式是一种社会模式”,起源就在这里。
网上有很多流传的张瑞敏语录,其中大多数并非其所讲。张不是一个聊到兴起就能口吐金句的人,他不喜欢不按常理出牌,其思考是系统化的,他甚至很抵触碎片化思考。
在集团的战略会议上,张瑞敏从来不会简单粗暴地命令平台主们,“你必须要如何如何”或者“你不能如何如何”,而是将“你要做什么”作为战略目标,逐步做战略***:如果要达到长期目标,如何在经营上落地,如何以短期目标的路径走向中期目标。
海尔内部有一个著名的“二维点阵图”,每一个员工的考核内容都在上面。张瑞敏会拿着激光笔,针对某一个人,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去拆解。
参加过大公司例会的人可能知道,很少有CEO做这么细致的战略指导和动作***,更何况以张瑞敏之地位,现场聆听他一两句点拨就算不错。
然而,张瑞敏首先是海尔的张瑞敏,可被表述的系统性思维,正是海尔走过30多年依然屹立在顶级公司行列的秘密武器。
其实,这都是常识。碎片化思维是成熟型公司的敌人,带有强烈早期创业痕迹的思维模式,常常会妨碍大多数公司走 出青春期。
系统化的思考和表述,并不是为所有的听众或者采访者所接受,尤其对于那些只在意结果不在意过程的人来说。
正因如此,张瑞敏的很多话,存在着外界说的“看不懂”的情况。这是一个怪现象:有的企业家不着四六的金句能被大篇幅引申,张瑞敏严丝合缝的论述,却被很多人粗暴地打断或者拆解。
这种不被理解,可以说是张瑞敏丰盈的内心,遭遇了国内急功近利的商业环境。这种撞击之下,张瑞敏更加专注于思考本身,这是他实用主义者的一面,企业是做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信奉成大事者必有“小人监督”的他,也会在私下说,“有一天我不被人质疑了,说明就真的没人关注海尔了”。
张瑞敏尊重每一个来访者。海尔董事局大楼的六楼有一间茶室,这是他会客的地方。
每一次,双方都会在一个长方形的桌子上聊天。或许说聊天不恰当,因为没有人的神经是松弛的。张瑞敏把每一次谈话都看得很重要,希望大家可以把“真家伙”亮出来,彼此碰撞,彼此吸引。
有的能很快被带入节奏,以学识和修养与张瑞敏碰撞,有的访谈者没有耐心去理解张瑞敏的系统思考,觉得了无趣味。
张瑞敏只谈业务和理念,不谈心情和自己,不代表他内心没有波澜。聊到兴致所至,他会在谈话结束时补充一句,“走,到我书房去看看”。
在公开场合,张瑞敏的心情不会直接地表达出来,他会将领带视作自己的“话筒”。
2016年初,张瑞敏带着高管去美国和GE时任CEO伊梅尔特谈判,他系了一条满是帆船图案的蓝底领带,他要告诉团队和对方,希望彼此合作可以一帆风顺、扬帆远航。
2017年9月20日,首届“人单合一”国际论坛上,张瑞敏系了一条满是不同文字“谢谢”为图案的领带。探索“人单合一”模式12年,他的激动和想说的话皆在“谢谢”二字上了。
张瑞敏每年读很多书,不代表他不行万里路。
张瑞敏最近几年瘦了不少,他每天早上都会打打乒乓球。走路也是他的另一大爱好,可以用“健步如飞”来形容。
张瑞敏喜欢穿布鞋,不是老北京那种片儿鞋,而是软底帆布低帮鞋。有朋友在旧金山跟张瑞敏巡店,他正当壮年,回来感慨“那叫一个累”。不倒时差,下了飞机就开始工作,能走着就不坐车,能站着就不坐着。
2016年夏天,张瑞敏去路易斯维尔参加GEA(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交割仪式,专门拿出一整天的时间参观GEA的工厂。他关注每一个产品的细节,更关心产品背后的逻辑,比如核心技术是什么,怎么来的,在行业内的地位,和海尔自己的产品比如何。
他是在跟“人单合一”的理念做对比:老牌的家电厂商是否能适应这个时代,其开放理念和海尔相比,到底还有哪些不足?
他在和秦朔的访谈中说:
“全世界都在研发不用压缩机的冰箱。过去我们认为最厉害的应该是GEA,并购后我第一个看的是研发部门,特别是看不用压缩机的冰箱这一块,一看,他们还没有研发出来,只是告诉我研发到了什么程度。
我们的研发人员,论单个能力,真的赶不上他们,他们积累几十年了。但我们却走在了他们前面。为什么?因为我们把全世界最好的资源连接起来了。过去还要专利,现在没有关系,专利可以是你的,我要的是帮你创造出最后的成果,然后分享。所以我们能第一个推出不用压缩机的冰箱。”
就是那次跟张瑞敏参观GE,本人感觉到体力不支了,偷偷跑到咖啡间休息了一会儿,跑出去再看,他正站在生产线前了解数据。
行万里路就是亲力亲为。
张瑞敏是从车间里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创业期间,每天就是看图纸,算数据,是“马上CEO”的典型代表。1990年代,一家日本企业来中国谈合作,当时选的对象有两家。日方代表一进海尔的车间就被震住了,因为大到生产线,小到螺丝钉,一尘不染。合作自然水到渠成。
看车间、巡视门店是张瑞敏的基本功,可以说相当扎实。
“行万里路才能阅人无数”,张瑞敏特别爱说这句话,无论是在集团内部会上还是在私下里。每一个人如果能都经历一次创业过程,会有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而这种认知是从琐碎的事务中开始建立的。
那么,人对自己认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张瑞敏告诫说:“就是你千万别忘了自己姓什么。”
张瑞敏是谁呢?大部分时间里,可将他视作一位灵魂有趣的老人。在飞机上那次偶遇非常有意思,正坐在座位上听歌,感觉身旁站了个人,也不说话,就是默默地站在那里。抬头一看,是张瑞敏。显然,他不想打扰我的兴致。
从上海飞青岛的路上,他放弃了飞机上阅读的习惯,聊了很多。海尔的高管说,张瑞敏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因为他觉得年轻人的世界很有趣。
一路上有的没的闲聊,同意的地方,他就点点头,不好表态的时候,他就哈哈一笑。临下飞机之前,他还关切了一句:“没订车的话,就跟我的车回去吧。”一直送到了董事局四楼电梯口。
今年5月份,几乎从来不看影视娱乐的张瑞敏在家陪小孙子看了部电影。几天后,他在周三的样板会上推荐了这部《摔跤吧爸爸》。
他说,在国际顶级赛场上,唯信念不可摧毁。说这话的时候,他侧身转向了听众。
张瑞敏开会从来不喜欢坐在正中央,海尔其他高管也是如此,会场最显眼的位置,留给创客们做“路演”。
张瑞敏行万里路的方式有很多,他总能把路上的所见所闻内化于心。布鞋穿在脚上,心在路上。
责任编辑:实习生小羊
他们是优秀企业家,在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坚守实体经济、聚力高质量发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建设……山东企业家怎么看,又准备怎么干?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齐鲁网、闪电新闻客户端记者走进企业,面对面对话企业家,并推出“弘扬企业家精神 聚力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带领海尔创新创业33年,始终围绕的是“人的价值第一”这条主线。从提出“高质量的产品是高质量的人干出来的”到如今的“人人都是创客”,张瑞敏始终认为员工价值是企业第一位的,通过人单合一模式,海尔变成创业平台,每个人都拥有创业机会,从成就企业家个人到成就一群企业家。
33年,商业江湖上有着海尔、有着张瑞敏的很多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闪电新闻客户端特为您盘点梳理了8个故事,以飨读者。
1、【十三条规定】53张请调报告是咋回事
1984年,张瑞敏来到濒临倒闭青岛电冰箱厂。那个时候厂里只有600人,在张瑞敏来之前,厂长已经走了三个。工厂负债累累好几个月发不出工资。工厂里臭气熏天,只有一条烂泥路,每逢下雨天,“必须要用绳子把鞋绑起来,不然就被烂泥拖走了”。 工人们上班打着瞌睡,想来就来、想走便走,旷工之严重,甚至到了“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的地步。
张瑞敏到任后,迎接他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为了整顿生产秩序,他推出了13条规章制度——青岛电冰箱总厂劳动纪律管理规定。其中第十条规定“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很多今天的人看到这些规定都会觉得好笑,觉得不可思议。但当时恰恰是这些规定,让厂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规定贴出后,有一个人大摇大摆扛走了一箱原料,第二天张瑞敏就贴出布告开除此人。制度的有利执行,让车间里随地大小便的人没有了,生产环境有了改善,抽烟喝酒的人没有了,迟到早退的人也少了很多,工厂有了工作气氛和干劲。
2、【感动德国专家的拼搏精神】同样去学习为何差距这么大
创业初期,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了一条冰箱生产线,海尔团队到德国利勃海尔参加培训,当时培训的企业共有三家,分别来自青岛、杭州和武汉。另外两家企业的人到了德国后,觉得技术学习很简单,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十几天的培训,于是便到处游玩。张瑞敏和团队的人,每天学习到凌晨一两点,周六日也不休息,拉着德国的老师问问题,一定要把知识吃透。德国人看到后赞叹,青岛来的中国人和其他人不一样。
许多年后,当年去参加培训两家公司,一家已经消失了,一家则被海尔兼并了。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精神今天依然在海尔身上闪亮。
3、【砸冰箱】76台冰箱换来诚信根基
张瑞敏经常讲,不管有多么好的设备,多么好的资产,都不可能增值,唯一可以增值的就是人。如果把人的素质提高了,企业就可以增值。
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所有的人都认为只要设备来了,生产肯定会很好,产品也会很好。
1985年,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信里说厂里电冰箱的质量有问题。张瑞敏立马带人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里400多台冰箱竟然有76台不合格。当时跟干部商量如何处置,有人说,冰箱只是外部划伤,便宜点儿卖给工人。
那时候,一块钱能买十斤白菜,一斤多花生油,六两猪肉。一台冰箱两千多元,是一个工人三年多的工资。就算这样,冰箱依然供不应求,抢都抢不上,“纸糊的冰箱都有人买”。张瑞敏却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要把这76台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而且要生产冰箱的人亲自砸。
张瑞敏说:“过去大家没有质量意识,所以出了这起质量事故。这是我的责任。这次我的工资全部扣掉,一分不拿。今后再出现质量问题就是你们的责任,谁出质量问题就扣谁的工资”。
张瑞敏清楚,并不是把冰箱砸掉了质量马上就好了,但通过这个事情更重要的是提高员工质量意识,传递一种理念,那就是所有的有缺陷的产品都不能出厂。
1988年12月,海尔获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质量金牌,从此奠定了海尔冰箱在中国电冰箱行业的领军地位。
4、【“要做就做第一”精神】:十几个人住一个房间,上厕所都要打着伞
80年代,海尔的目标就是国内把冰箱做到第一,其他都要服从于这个目标。北京最有名的四大商场,谁能够进去就能够占据优势地位,那就要进!
去北京出差,但火车票资源紧张,需要一路站着到北京;没有钱住好宾馆,就住便宜的招待所,十几个人住一个房间,上厕所都要打着伞。这些在今天看来很苦的事儿,但对于张瑞敏和海尔人而言,只要能够实现目标,这些都不算苦。
为了进驻西单商场,张瑞敏多次邀请商场人员来看产品,对方根本不来。反复邀请,做各种努力,最后好不容易请到西单商场冰箱组组长,他到了宾馆看到十几个人住的简陋的房间,冰箱放在中间唯一的空地,他被这一种创业精神感动了,决定要引进海尔冰箱。
1987年春末,北京西单商场举办了“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展销会,高品质的冰箱吸引众多消费者排队购买。
5、【用户至上的理念】张瑞敏说最希望用户给的颁奖词的是……
在2017年首届“人单合一模式国际论坛”的人单合一勋章颁奖典礼上,张瑞敏所言,“如果有一天用户为海尔颁奖,我希望他们在颁奖词只说一句话,那就是:海尔!我离不开你!”感动了所有人。
这是海尔一脉相承的用户思维,不管是过去单纯的产品,还是如今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海尔所有的产品都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1996年,张瑞敏在四川成都开经销商会的时候和售后人员座谈。其中一个售后人员开会的时候提出有的用户反馈洗衣机用的过程中容易堵。售后人员上门看了以后发现并不是洗衣机堵,是因为他用洗衣机洗地瓜,所以把排水口堵了。当时现场的人都在当玩笑听,认为这并不是海尔产品的问题。
但张瑞敏提出,既然用户用洗衣机来洗地瓜,就不要认为这是个玩笑,他有这个使用需求,他一个人洗地瓜,肯定一群人有这个需求,为什么不能开发一个可以洗地瓜的洗衣机呢?后来海尔就研发了可以洗地瓜的洗衣机。开发当年就卖了十几万台,累计200多万台。
2016年,海尔兼并美国GEA。在交割仪式上有几百名高管和张瑞敏见面,当时有一个高管问张瑞敏,“你兼并我们了,打算怎么领导我们?”张瑞敏和在场的高管说:“你们应该把定位搞清楚,我是你的股东,但不是你的领导和上级,你的领导和我的领导是同一个人,就是用户。”
海尔通过沙拉式文化融合,将海尔创业之初延续的用户思维输入到了GEA,并购后第一年,GEA达到过去十年最好的业绩,收入增幅远超行业,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
6、【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只有“找高手下棋”,棋艺才能够提升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正值中国加入WTO的前夕。海尔已经成为中国家电品牌的领军者。但张瑞敏认为当时海尔的员工素质无法满足国际化的要求。必须要走出去,只有“找高手下棋”,棋艺才能够提升。
当时,中国很多企业在国家的号召下,纷纷走出去,但很快就转回国内做定牌。只有海尔坚持创牌,而且“先难后易”选择从竞争更激励的欧美国家入手。
张瑞敏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海尔美国工业园,生产家电。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海尔是在盲目扩张,有人明确持批评态度。甚至还有杂志以《提醒张瑞敏》为题,为海尔在美国建厂的前景担忧。
海尔在美国的本土化,依然没有派驻高管,而是聘用当地的美国人来经营,并通过让美国高管认同海尔文化,再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影响整个美国海尔人。
如今,海尔已经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自主家电品牌出口量目前仅占到海外整体市场份额的2.46%,而这当中的82%来自海尔。
7、【奉献精神】以身作则,坚持“员工第一”
张瑞敏坚信“上下同欲者胜”,树立了海尔“人的价值第一”“员工第一”的理念。
在海尔发展情况有所好转,能够为员工分发福利的时候,工人希望能有一个烧煤的煤气。公司就拿一批冰箱换回来煤气证,每一批换的不多。当时张瑞敏定了一条规定,打三班的先发,发完他们之后给换两班的,换两班的完了之后给常规班的,最后是管理人员,到最后是他自己。
分房的时候,也是先给大家分,领导就算房子再紧张,也是先给工人。当时一个生产线上的老工人分完房之后,在院子扫院子。张瑞敏问他为什么要扫院子?他说从来没想到普通工人也能够分到房子,无以报答就天天早上扫院子。
正是张瑞敏以身作则,将员工价值放在首位,海尔形成了上下同欲的创新创业精神,成功实现了一次次的战略转型。
8、【学习精神】每年读的书超过一百本,一上车都会看书、
“和你们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的一样,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上中学时看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现在感触很深,许多企业就如同套中人,想的是千万别出乱;每个员工成了套中人,没有市场的敏锐感。”这是 2017年1月,张瑞敏与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赫尔曼.戈夫交谈时的情景。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张瑞敏讲述自己年轻时恰遇特殊时期,书很少。在那样的条件下,他也会各处借阅各种类型的书,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被他当成教科书来读。如今,张瑞敏依然保持阅读习惯,一有闲暇就会读书,熟悉张瑞敏的一位司机说,他只要一上车就会看书。张瑞敏现在每年读的书超过一百本,从诸子百家到全球最新最前沿的成果。
张瑞敏的办公室有一个巨大的书库,藏书多到需要专业的图书管理员来打理。与很多企业家书架只是摆设不同,张瑞敏书库里的很多书籍都有他做的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