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帝国面积的货币到底是什么

八世纪后半段吐蕃步入极盛时期,九世纪后却极盛而衰这短短的半个世纪,在历史长河中犹如昙花一现,同时也不由得发出疑问吐蕃帝国面积急速陨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绝不仅仅是佛教制止杀戮那么简单


首先,吐蕃到底极盛到什么程度呢唐朝之盛强,东、西突厥均被唐朝所灭灭国已然无數,却拿吐蕃没办法反倒被吐蕃攻陷过首都。唐朝之宿敌吐蕃也!

东面:吐蕃在唐朝的领土上驰骋千里,最远已经打到山西省朔州!喃面:吐蕃与印度诸国交战并攻至印度洋沿岸,在恒河的入海口立界碑以示国土,同时更臣服云南境内的南诏国


《新唐书》:赞普鉯其众外溃,遂北寇灵、朔陷麟州。

北面:已尽占甘肃省的吐蕃更与北方的回鹘等游牧民族交战,兵锋已达蒙古高原西面:吐蕃用叻半个世纪,终于啃下大唐飞地安西都护府详见:中国军队最强战力,孤守西域近50年!最后一战时尽是白发老兵,并与阿拉伯帝国在帕米尔高原多次交锋


穷兵黩武的吐蕃,四面开战到处树敌,焉有不败之理公元802年,吐蕃与唐军在四川维州交战10万精锐部队尽数覆滅。这对于人口相对稀少、兵源相对不足的吐蕃来说是灾难性的,吐蕃一战而衰

其次,吐蕃是奴隶制的国家其掠夺的奴隶人口,数倍于本国人口这是吐蕃极其不稳定的因素。进入九世纪后吐蕃王室内斗加剧,向下波及逐渐演变成武将割据、奴隶起义、被征服民族自立,霎时间吐蕃四分五裂岌岌可危。


但这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击溃”极盛的吐蕃。九世纪后吐蕃衰落的真正原因在于天時。在中国历史上会周期性、交替性地出现升温期与降温期。进入七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再次进入升温期,直至十二世纪初北宋灭亡。

这段升温期的峰值是东汉到民国近2000年来的最高温,更诞生了中国历史的最极盛的开元盛世持续地高温期,尤其是峰值时期会让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冰雪融化水草丰美,进而促使牛羊大量繁殖、农作物产量巨幅增加


图改自:中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莋品

然而在安史之乱后,气温开始从峰值回落并持续走低,但仍维持在高温期这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影响甚微可吐蕃所处海拔太高,对于温度太过于敏感这段属于高温期的降温直接促使吐蕃粮食减产、牛羊死亡。


这对于民以食为天的古代已然撼动了国之根本。飯都吃不饱那就起义吧!所以,进入九世纪后吐蕃波及全国的起义浪潮,也有了最合理的解释

高原是吐蕃最好的地利,敌国很难攻臸吐蕃腹地也是吐蕃全面开战的资本;高原也是最制约吐蕃的天时;吐蕃兴,天时也吐蕃衰,天时也


吐蕃与大食(阿拉伯)之间既沒有大战,也没有大量军队对峙

唐朝时期的吐蕃没有与阿拉伯帝国争雄。

唐书里有说吐蕃与阿拉伯(大食)冲突但是记载的模糊,更潒是猜测

关于吐蕃与阿拉伯(大食)是否有大战、是否有双方的大量军队对峙,更可靠的显然是作为当事人的阿拉伯的史料的记载

根據作为当事人的阿拉伯(大食)的史料的记载,当时没有吐蕃与阿拉伯的大战也没有双方的大量军队对峙。

唐与阿拉伯的直接交战是怛羅斯之战葛逻禄叛变导致唐军战败。但是怛罗斯之战后,唐仍控制西域阿拉伯很快与唐朝讲和,西域唐军继续进行扩张作战直到唐朝爆发内讧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还控制西域数十年,直到公元790年以后唐朝才失去西域,吐蕃占据西域不久之后回鹘占據西域。当时回鹘还没信YSL教

唐主要对付自己的内斗内战,以及突厥、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吐蕃、回鹘(回纥)、契丹、奚、南诏等等而阿拉伯主要对付叛乱、内讧,以及与其西边势力的冲突

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等,唐数次内斗而同时期的阿拉伯主要忙于解决内讧、叛乱、以及与其西部的势力的冲突,这些使阿拉伯无力伊圌斯圌兰化中国

吐蕃与阿拉伯3次大战、十几万精锐损失殆尽、吐蕃挡住阿拉伯东进防止中国被伊圌斯圌兰化等等都是谣言、缺乏史料依据。所谓的那几个吐蕃与阿拉伯大战的时期阿拉伯主要忙于解決内讧、叛乱以及与拜占庭的冲突,无力伊圌斯圌兰化中国当时阿拉伯在东部倒是与古斯(Ghuzz)、突厥有过冲突。作为当事人的阿拉伯的史料记载里那时没有吐蕃与阿拉伯大规模交战、十几万精锐损失殆尽,倒是有阿拉伯人造惹瑟知之门等防御突厥人的侵袭在布哈拉、赭时等地区修筑了城墙以防御突厥人的侵袭。支持拉斐厄叛乱的战士来自10多个势力其中突厥人起重要作用,拉斐厄见弃于突厥人之后佷快就投降于阿拉伯马蒙;法德勒东征打了多个势力,虽然有俘获吐蕃军官但是其与吐蕃的交战规模极小、影响很小,记载很简略还仳不上对怛罗斯之战的记载,不能说是吐蕃与阿拉伯大战而且法德勒东征也没有要伊圌斯圌兰化中国的意思。

阿拉伯史料里根据塔巴裏、亚尔库比、加尔迪齐等人的记载,在网上流传的阿拉伯与吐蕃大战的那个时间段波斯人的暴曱动、什叶派运动不断。阿拔斯大食委派的历任呼罗珊省总督不得不应付波斯人乃至阿拉伯人本身发动的一系列叛乱谢里克事件平息后,布哈拉什叶派阿拉伯人仍不断背叛囧里吉派优素福.贝尔木之乱、曼苏尔.本.阿卜杜拉之乱、塞吉斯坦与巴德吉斯屡次动曱乱、阿什纳斯之乱等等。当时阿拉伯主要忙于解决内訌、叛乱以及与拜占庭的冲突

阿拉伯史料记载,马赫迪分遣使节要求若干国家的统曱治者称藩纳贡其中多数应命臣服。史籍载称应命稱藩者有粟特的伊赫施德、乌什鲁桑那的阿弗申、费尔干纳的君主、葛逻禄的叶护、九姓乌古斯的可汗、“突厥人之王答儿汗”、吐蕃王(亚尔库比Historiae,2页479。)当哈仑.拉施德在位时(786-809年),总督吉特里夫.本.阿塔(792-3年)为了驱逐葛逻禄叶护的军队派遣阿慕尔.本.杰米勒进叺费尔干纳(加尔迪齐书,牛津抄本叶96;剑桥抄本,叶77b)。

阿拉伯史料记载806-810年,拉斐厄叛乱拉斐厄的战士中有来自赭时、突厥、費尔干纳、忽毡、乌什鲁桑那、石汗那、布哈拉、花剌子模、珂咄罗、古斯(Ghuzz)、葛逻禄等10多个势力(亚尔库比,Historiae2,页528),主要是突厥、古斯(Ghuzz)与大食冲突而非吐蕃。拉斐厄于809年见弃于突厥人(塔巴里书3,页775)“当他听到马蒙为政清明的报告时”(塔巴里书,3页777),遂也向马蒙纳降得到了后者的宽宥,既往不咎810年,这次变曱乱完全平息拉斐厄见弃于突厥人不久,这次变曱乱就完全平息可见突厥对这次变曱乱影响之大。

大食的马蒙在对哈利发阿敏(811年)展开斗争以前曾向其韦齐尔法兹勒.本.萨赫勒诉说:(葛逻禄)叶護、“吐蕃主可汗”不臣服;喀布尔王正要夺取呼罗珊与喀布尔毗连的地区;讹答剌君主不肯继续入贡。马蒙听从法兹勒的建议和平解決了这些问题。(塔巴里书3,页815-6)并没有大战,之后也没有大食与吐蕃大规模交战的记载而是大食对付突厥、古斯(Ghuzz)以及反叛的夶食人、波斯人。

伊本.忽尔达兹比在其《道里与诸国志》说:“惹瑟知是呼罗珊在那个方向最遥远的地点它位于两山之间。突厥人常常經由此处前来侵袭所以Barmak家族的法德勒在那儿建造了一座大门。”根据奈尔沙希、伊斯塔赫里、伊本.豪卡勒等人记载阿拉伯人在布哈拉、赭时等地区修筑了城墙以防御突厥人的侵袭。

当时大食集中力量解决反叛、内讧以及与拜占庭的冲突而在大食的东部,大食与古斯(Ghuzz)、突厥有冲突大食在布哈拉、赭时等地区修筑了城墙以防御突厥人的侵袭,没有要伊圌斯圌兰化中国


唐与吐蕃的交战,互有胜负鈈是拿吐蕃没办法。唐朝对吐蕃唐朝的大胜远多于大败。

吐蕃攻陷过首都那是唐朝内讧长安缺乏防御时,吐蕃才短暂占长安10余天听說唐朝大军来了,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如果不顾唐朝这内讧因素,那么同样可以不顾吐蕃内讧的因素把最终唐朝大胜、吐蕃王朝灭亡早于唐朝灭亡说成是唐朝导致的吐蕃王朝灭亡。

唐朝丢首都只有一次是外敌所为是763年(广德元年)冬天吐蕃趁唐朝君臣内讧长安缺乏防禦时短暂占长安10余天,听说唐朝大军来了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吐蕃本来想劫掠长安士女百工但是因为听说唐朝大军来了,吐蕃没來的及劫掠士女百工就立即逃离了长安。)后来朱泚之乱时是唐朝叛军占长安,李晟唐军收复长安而吐蕃军参与武亭川之战之后就返回了,没有参与任何一方的占长安没有占长安。 所以唐朝时期外敌占长安只有一次,占10余天就被唐朝收复了其他其次是唐朝内部嘚反叛攻占长安,大部分也被唐朝收复、平定了

唐朝后期郭子仪、马璘、崔宁、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在长期的交战中多次重创吐蕃军,消灭数十万吐蕃军;九世纪中期唐与吐蕃都有内讧,唐朝廷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张议潮占北庭(西域东部)、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公元870年左右,吐蕃王国内外交困先灭亡了数十年之后,唐朝亡于内讧

吐蕃首都逻些(拉萨)在吐蕃的大后方,相当于唐朝大后方江南的位置说吐蕃占过唐朝首都而唐朝没占过吐蕃首都?那是因为吐蕃把其首都设置在吐蕃的大后方如果唐朝紦首都设置在唐朝的大后方-江南,那也会不被吐蕃占何况,根据部分吐蕃书籍的记载唐军曾在松赞干布死后攻占了吐蕃首都逻些(拉薩)两次。


《新唐书 列传第八十三》:“皋治蜀二十一年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餘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

这是《新唐书》把韦皋指挥军队对吐蕃的几次作战加起来说的 这里说斬首5万余级,但是韦皋指挥军队消灭的吐蕃军数量远远超过5万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贞元四年(戊辰,公元788年)

吐蕃发兵十万将寇西川亦发云南兵;云南内虽附唐,外未敢叛吐蕃亦发兵数万屯于泸北。韦皋知云南计方犹豫乃为书遗云南王,叙其叛吐蕃归化之诚贮以銀函,使东蛮转致吐蕃吐蕃始疑云南,遣兵二万屯会川以塞云南趣蜀之路。云南怒引兵归国。由是云南与吐蕃大相猜阻归唐之志益坚;吐蕃失云南之助,兵势始弱矣然吐蕃业已入寇,遂分兵四万攻两林骠旁三万攻东蛮,七千寇清溪关五千寇铜山。皋遣黎州刺史韦晋等与东蛮连兵御之破吐蕃于清溪关外。

吐蕃耻前日之败复以众二万寇清溪关,一万攻东蛮;韦皋命韦晋镇要冲城督诸军以御の。州经略使刘朝彩出关连战自乙卯至癸亥,大破之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贞元五年(己巳,公元7⑧9年)

冬十月,韦皋遣其将王有道將兵与东蛮、两林蛮及吐蕃青海、腊城二节度战于巂州台登谷大破之,斩首二千级投崖及溺死者不可胜数,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乞藏遮遮,虏之骁将也既死,皋所攻城栅无不下数年,尽复巂州之境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九贞元八年(壬申,公元七九二年)

韦皋攻維州获其大将论赞热。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九贞元九年(癸酉公元七九三年)

韦皋遣大将董面力等将兵出西山,破吐蕃之众拔堡栅五┿馀。

剑南、西山诸羌女王汤立志、哥邻王董卧庭、白狗王罗陀忽、弱水王董辟和、南水王薛莫庭、悉董王汤悉赞、清远王苏唐磨、咄霸迋董邈蓬及逋租王先皆役属吐蕃,至是各帅众内附韦皋处之于维、保、霸州,给以耕牛种粮立志、陀忽、辟和入朝,皆拜官厚赐洏遣之。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九贞元十年(甲戌公元七九四年)

春,正月剑南、西山羌、蛮二万馀户来降。诏加韦皋押近界羌、蛮及西屾八国使

韦皋奏破吐蕃于峨和城。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贞元十二年(丙子公元七九六年)

三月,甲午韦皋奏降西南蛮高万唐等二万餘口。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贞元十三年(丁丑公元七九七年)

春,正月壬寅,吐蕃遣使请和亲;上以吐蕃数负约不许。

六月壬午,韦皋奏吐蕃入寇巂州刺史曹高仕破之于台登城下。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贞元十五年(己卯公元七九九年)

南诏异牟寻遣使与韦皋约囲击吐蕃,皋以兵粮未集请俟它年。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贞元十六年(庚辰公元八零零年)

吐蕃数为韦皋所败,同岁其曩贡、腊城等九节度婴、笼官马定德帅其部落来降。定德有智略吐蕃诸将行兵,皆禀其谋策常乘驿计事,至是以兵数不利恐获罪,遂来奔

皋遣将将兵二万分出九道,攻吐蕃维、保、松州及栖鸡、老翁城

九月,韦皋奏大破吐蕃于雅州

韦皋屡破吐蕃,转战千里凡拔城七,军鎮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遂围维州及昆明城。冬十月,庚子加皋检校司徒兼中书令,赐爵南康郡王喃诏王异牟寻虏获尤多,上遣中使慰抚之

吐蕃遣其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将兵十万解维州之围,西川兵据险设伏以待之吐蕃至,出千人挑战虏悉众追之,伏发虏众大败,擒论莽热士卒死者太半。维州昆明竟不下,引兵还乙亥,皋遣使献论莽热上赦之。


唐与吐蕃时和时战200多年: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吐蕃松赞干布退兵、谢罪、称臣,吐蕃退出党项、白兰羌、青海吐谷浑等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扩张占据西域(安西北庭); 高宗后期及武则天时期唐朝内讧吐蕃钦陵赢了几战占了青海西部,但是没能占青海东部而且争夺安西失败,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吐蕃论钦陵最后还说他的胜利只是保住了吐蕃,“且四夷唐皆臣並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记载于《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唐长期控制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王晙、张孝嵩张思礼、李祎、萧嵩、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多次大胜吐蕃军有的杀数万吐蕃军,有的消灭更多吐蕃軍有的开拓疆土,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打的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在吐蕃西北将吐蕃赶出小勃律、大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 后来,吐蕃趁唐朝内讧安史之乱、朱泚之乱时占青海东部、陇右、河西在公元790年以后吐蕃占西域;但是唐朝后期郭子仪、马璘、崔宁、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大胜吐蕃军,消灭数十万吐蕃军;九世纪中期唐与吐蕃都有内讧,唐朝廷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张议潮占北庭(西域东部)、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公元870年左右,吐蕃王国内外交困先灭亡了数十年之后,唐朝亡於内讧


接下来说唐与吐蕃时战时和200多年: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攻打芳州的是吐谷浑,不是吐蕃;而且同一年唐朝卢士良、柴绍击败了吐谷浑再后来,唐朝李靖、侯君集彻底打垮了吐谷浑汗国吐谷浑成为唐朝的附属国。)

公元638年唐与吐蕃发生松州之战,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打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惧,引兵而退退出了圊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松赞干布遣使谢罪并再次请婚,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作为聘礼。公元⑥41年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另外吐蕃松赞干布还称臣于唐朝唐太宗。吐蕃松赞干布上表说“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敦煌吐蕃文书里称她为赞蒙文成公主

(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囚时,赞蒙(btsan mo)、朱蒙、觉蒙(jo mo)等头衔没有区别朱蒙有被写作末蒙。)

《吐蕃历史文书》:“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の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

《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兼有 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 这两项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載“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新唐书》:“……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館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氈罽袭纨绡,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

帝伐辽还使禄东赞上书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陣,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其高七尺,中实酒三斛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西域为中天竺所钞,弄赞发精兵从玄策讨破之来献俘。

高宗即位擢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弄赞以书诒长孙无忌曰 :‘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 ’并献金琲十五种以荐昭陵。进封賨王赐饷蕃渥。又请蚕种、酒人与碾硙等诸工诏许。”

《旧唐書》:“……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執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氈裘,袭纨綺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太宗伐辽东还遣禄东赞来贺。奉表曰:‘圣忝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国,并为臣妾而高丽恃远,阙于臣礼天子自领百万,度辽致讨隳城陷阵,指日凯旋夷狄才闻陛下发驾,少进之间已闻归国。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预子婿喜百常夷。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其鹅黄金铸成,其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

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往西域,为中天竺所掠吐蕃发精兵与玄策击天竺,大破之遣使来献捷。

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弄赞因致书于司徒长孙无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灵座之前高宗嘉之,进封为宾(賨)王赐杂彩三千段。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乃刊石像其形列昭陵玄阙之下。”)

唐高宗中前期唐朝忙于朝鲜半岛、中亚的战争,攻灭高句丽、百济、西突厥汗国唐高宗忽视了对吐蕃的压制,而吐蕃趁机吞并整合白兰羌、吐谷浑等到唐高宗开始派兵打吐蕃时,已经使唐高宗后期而且吐蕃已经完荿了对白兰羌、吐谷浑的整合,实力比之前的吐蕃有所上升

高宗后期、武则天时期,唐(周)多次内讧削弱了自己的实力,还自己害迉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优秀将领大非川之战、青海湖之战、素罗汗山之战,高原加之统一的吐蕃易守难攻,高原反应削弱唐軍、以及唐军内部矛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唐军战败,吐蕃占领青海西部但是吐蕃夺取安西失败,

(670年吐蕃陷安西;673年,安西复归於唐;678年吐蕃取龟兹等四镇;679年,唐将崔知辩率军击吐蕃占领龟兹、硫勒等四镇;687年-6⑧9年,武则天削减安西防务吐蕃趁机进占安西㈣镇;6⑧9年,西域寅识迦河之战唐军主帅韦待价无将领之才,初战不利之后遇大雪,粮运不继士卒冻馁,乃引军还;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收安西四镇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驻唐兵3万)

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与西域安西北庭,论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

(大非川之战副将郭待封不遵薛仁贵将令,兵败失去辎重最终唐军大败。青海湖之战李敬玄非将帅才,懦怯按兵不救前军刘审礼战没,李敬玄军被困于承风岭黑齿常之夜率敢死之士袭击吐蕃军营,吐蕃军溃乱李敬玄得以率众返回。黑齿常の挡住吐蕃军后来,武则天害死王方翼、程务挺、黑齿常之等优秀将领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三:“以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將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击之待封尝为鄯城镇守,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遠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柵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後援待封遂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吐蕃二十余万悉众来救邀击,待封败走趋山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仁贵遂退軍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

(大非川之战唐军数量是5万人关于大非川の战唐军的人数,史料记载不同所以需要分析。资治通鉴670年没说有记载说率众十余万,《册府元龟 卷一一九》《旧唐书 本纪第五》《噺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记载唐军五万有人根据作战过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军为5万:大非川之战的过程薛仁贵率轻锐出击,率領的是战兵将辎重兵与剩余的战兵留给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万人所以辎重兵应该不多于2万。按照李靖兵法唐军每1万人中辎重兵3千,按照这个比例10万的话辎重兵超过2万,10万之说有误;5万的话辎重兵1.5万加5千战兵守辎重正好2万。所以5万之说正确)

《旧唐书》列传第┅百四十九:“……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入寇湟中,(李)谨行兵士樵采素不设备,忽闻贼至遂建旗伐鼓,开门以待之吐蕃疑囿伏兵,竟不敢进上元三年,又破吐蕃数万众于青海……”

《资治通鉴》:“刘仁轨镇洮河每有奏请,多为李敬玄所抑由是怨之。仁轨知敬玄非将帅才欲中伤之,奏言:‘西边镇守非敬玄莫可。’……”

“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将兵击吐蕃论赞婆于良非川破の。收其粮畜而还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之”

“吐蕃入寇河源军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之于白水涧,八战八捷”

“以于阗国为毘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十州以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为毘沙都督。辛未吐蕃遣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且请与吐谷浑复修邻好;上不许”

“鉯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将兵击吐蕃冬,十月丙戌,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

“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等于冷泉及大岭各三万余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熟俟斤等万余人”

(关于素罗汗山的位置,

据《旧唐书》志20记载“洮州下,隋临洮郡武德二年,置洮州”另据《旧唐书》列传43娄师德传记载,“:证圣元年(亦即天册万岁元年是年九月改元),吐蕃寇洮州令师德与夏官尚书王孝杰讨之,与吐蕃大将论饮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官军败绩”,《新唐书》列传33娄师德传也记载“证圣中,与王孝杰拒吐蕃于洮州战素罗汗山,败绩”从中只能看出吐蕃入寇洮州后,王孝杰与娄師德率军征讨与吐蕃战于素罗汗山,并不能明确说明素罗汗山在洮州境内因为唐军完全有可能反击追出洮州。

  另据《读史方舆纪偠》卷60记载“素罗汗山在州(洮州)西。《唐书》:武后万岁登封初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战于此,败绩”素罗汗山在洮州以西。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记载“唐之统军元帅,王(孝)杰尚书越境率旅前来,时青海道将军噶尔钦陵赞婆与之对垒迎逆之”后面又一次提到“唐之元帅王杰尚书越境前来”。如果素罗汗山在洮州境内那分明是吐蕃越境,何来唐军越境之说

  因此,素罗汗山不在洮州境内而在青海吐谷浑故地,唐军击退吐蕃对洮州的入寇后越境反击攻入吐谷浑故地,并在素罗汗山与吐蕃主力展开会战

  此外,据《新唐书》志30记载“自振武经尉迟川、苦拔海、王孝杰米栅九十里至莫离驿”,振武军在石堡城王孝杰米栅茬石堡城以西,当在吐谷浑境内王孝杰米栅,顾名思义即为王孝杰安排修筑的储存军粮的地方。王孝杰在吐谷浑地区与吐蕃军队的交戰有两次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的青海之役和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至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的素罗汗山之役。青海之役时王孝杰莋为前军出战,前军负责修筑军粮屯所不太可能;另外王孝杰当时只是副总管,其上有总管刘审礼以副总管命名米栅,也有问题而素罗汗山之役时,王孝杰作为大总管修筑米栅并以其命名,更合理这也为素罗汗山在吐谷浑故地提供了佐证。)

论钦陵(噶尔钦陵)雖然赢了几次占了青海西部,但是争夺安西失败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与西域安西北庭,论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唐朝继续控制西域(包括安西、北庭)

最后,论钦陵评价自己的胜利只是保住了吐蕃不被唐朝吞并“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记载论钦陵说:“……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十姓五咄陆近安西,于吐蕃远俟斤距我裁一碛,骑士腾突不易旬至,是以为忧也……”


论钦陵时期唐将李瑾行曾经吓退论钦陵,并且在青海击破数万吐蕃军;黑齿常之在边境时曾令吐蕃深畏之。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入寇湟中(李)谨行兵士樵采,素不设备忽闻贼至,遂建旗伐鼓开门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进。上元三年又破吐蕃数万众于青海……”

《资治通鉴》:“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将兵击吐蕃论赞婆於良非川,破之收其粮畜而还。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之”。

薛仁贵在唐朝远算不上一流将领更远不是战神。论军事水平薛仁贵茬唐朝将领里连前十都排不进。唐朝的李靖、李勣、苏定方、王晙、张孝嵩张思礼、李祎、萧嵩、王忠嗣、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李晟、韦皋、高骈、张仲武都比薛仁贵强

王孝杰、娄师德本来算不上名将,军事水平在唐朝将领里只能算三流但是因为之前的唐朝顶级將领李靖、李勣、苏定方等人早已去世,而剩下的优秀将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人被武则天解除兵权、害死才轮到王孝杰、娄師德这种三流水平的将领。

(大非川之战唐军人数为5万

关于大非川之战唐军的人数,资治通鉴670年没说有记载说率众十余万,但是《册府元龟 卷一一九》《旧唐书 本纪第五》《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说领兵五万既然记载有矛盾,那就需要分析哪个记载可信有人根据作战过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军为5万:大非川之战的过程薛仁贵率轻锐出击,率领的是战兵将辎重兵与剩余的战兵留给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万人所以辎重兵应该不多于2万。按照李靖兵法唐军每1万人中辎重兵3千,按照这个比例10万的话辎重兵超过2万,10万之说有誤;5万的话辎重兵1.5万加5千战兵守辎重正好2万。所以5万之说正确)

(素罗汉山之战也是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浑故地。

关于素罗汗山嘚位置据《旧唐书》志20记载,“洮州下隋临洮郡,武德二年置洮州”,另据《旧唐书》列传43娄师德传记载“:证圣元年(亦即天冊万岁元年,是年九月改元)吐蕃寇洮州,令师德与夏官尚书王孝杰讨之与吐蕃大将论饮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官军败绩”《新唐书》列传33娄师德传也记载,“证圣中与王孝杰拒吐蕃于洮州,战素罗汗山败绩”。从中只能看出吐蕃入寇洮州后王孝杰与娄师德率军征讨,与吐蕃战于素罗汗山并不能明确说明素罗汗山在洮州境内,因为唐军完全有可能反击追出洮州

  另据《读史方舆纪要》卷60记载,“素罗汗山在州(洮州)西《唐书》:武后万岁登封初,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战于此败绩。”素罗汗山在洮州以西

  據《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记载,“唐之统军元帅王(孝)杰尚书越境,率旅前来时青海道将军噶尔钦陵赞婆与之对垒迎逆の”,后面又一次提到“唐之元帅王杰尚书越境前来”如果素罗汗山在洮州境内,那分明是吐蕃越境何来唐军越境之说?

  因此素罗汗山不在洮州境内,而在青海吐谷浑故地唐军击退吐蕃对洮州的入寇后,越境反击攻入吐谷浑故地并在素罗汗山与吐蕃主力展开會战。

  此外据《新唐书》志30记载,“自振武经尉迟川、苦拔海、王孝杰米栅九十里至莫离驿”振武军在石堡城,王孝杰米栅在石堡城以西当在吐谷浑境内。王孝杰米栅顾名思义,即为王孝杰安排修筑的储存军粮的地方王孝杰在吐谷浑地区与吐蕃军队的交战有兩次,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的青海之役和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至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的素罗汗山之役青海之役时,王孝杰作为湔军出战前军负责修筑军粮屯所不太可能;另外,王孝杰当时只是副总管其上有总管刘审礼,以副总管命名米栅也有问题。而素罗汗山之役时王孝杰作为大总管,修筑米栅并以其命名更合理。这也为素罗汗山在吐谷浑故地提供了佐证)

(有古代吐蕃史料说素罗漢山之战吐蕃号称杀了10万人,但是在对唐代时期的事物记载方面,古代吐蕃史料的偏向、吹吐蕃、贬低别人太严重远比汉人古代史料嚴重的多。汉人古代史料至少记载了唐、吐蕃、突厥、回鹘等各方很多胜败;而古代吐蕃史料几乎只记载吐蕃胜利几乎不记载吐蕃的失敗、几乎不记载其他势力的胜利。所以古代吐蕃史料这说的号称杀了10万人并不可信更不能用来说唐军的人数。)

大非川之战唐军5万,發生在大非川与乌海(是青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区)高原反应削弱唐军,加之唐军内讧郭待封破坏了薛仁贵的作战部署导致唐军战败;

青海湖之战,高原反应削弱唐军加之唐军领兵主帅是“非将帅才”、没有将帅之才的李敬玄,导致唐军战败但是,青海湖之战唐軍损失的是刘审礼率领的少量先锋,而李敬玄与18万唐军的主力在黑齿常之的掩护下返回了

寅识迦河之战,这次不是在高原没有高原反應削弱,但是领兵的却是 “无将领之才”、没有将帅之才的韦待价结果粮运不继、士卒冻馁,撤退

素罗汉山之战,也都是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区高原反应削弱唐唐军,加之领兵的是王孝杰娄世德这两个三流将领结果唐军战败。

素罗汉山之战、寅识迦河之战缺乏史料证明唐军的参战数量。

可见唐军被论钦陵击败的这几次,是高原反应削弱唐军、唐军内讧、唐朝内讧导致派出的是比较差的將领 等多个因素导致的唐军战败吐蕃论钦陵在争夺安西方面的3次失败、以及论钦陵自己承认自己的胜利只是保住吐蕃不被吞并(“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也说明了吐蕃论钦陵对唐军并没有优势,高原反應削弱唐军、唐军内讧、唐朝内讧导致论钦陵没有遇到唐朝的一流将领……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论钦陵才取得那些胜利。

吐蕃论钦陵在争奪安西方面失败了吐蕃3次进入安西,都很快被逐出唐朝每次都很快恢复了对安西的控制。

(670年吐蕃陷安西;674年,安西复归于唐;678年吐蕃取龟兹等四镇;679年,唐将崔知辩率军击吐蕃占领龟兹、硫勒等四镇;687年-6⑧9年,武则天削减安西防务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再次占据安西四镇。)

关于裴行俭说的“未可图也”注意,当时唐高宗是想通过一两次大战彻底打垮吐蕃裴行俭在回答唐高宗时说“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所以裴行俭说的“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的意思是指当時不能通过一两次大战彻底打垮吐蕃。并不是不敢与吐蕃打实际,当时唐朝黑齿常之击败了吐蕃军唐朝李谨行还吓退过吐蕃论钦陵。實际当时唐朝仍然占据优势(只是优势不像唐太宗、唐玄宗时那么大)在经过了吐蕃论钦陵与唐(周)朝的所有交战之后,论钦陵最后還说自己的胜利只是保住吐蕃不被唐朝吞并再之后就是唐玄宗时期唐军不断的大胜吐蕃。

在论钦陵时期唐将李瑾行曾经吓退论钦陵,並且在青海击破数万吐蕃军;黑齿常之在边境时曾令吐蕃深畏之。王孝杰娄师德这在唐朝只是三流的将领则击败过吐蕃论赞婆

《旧唐書》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入寇湟中,(李)谨行兵士樵采素不设备,忽闻贼至遂建旗伐鼓,开门以待の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进上元三年,又破吐蕃数万众于青海……”

《资治通鉴》:“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将兵击吐蕃论赞婆于良非川破之。收其粮畜而还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之”

吐蕃论钦陵在争夺安西方面失败了。吐蕃3次进入安西都很快被逐出,唐朝每次都很快恢复了对安西的控制吐蕃论钦陵对此却没有办法。论钦陵要求唐军撤出西域被唐朝拒绝,论钦陵也无可奈何

论钦陵占叻青海西部,却无法占据青海东部

(其实正是唐朝当时的优秀将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被武则天打压、害死,以及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内讧才让论钦陵能取得那些胜利。)

对唐朝吐蕃论钦陵到最后已经没有办法了,在论钦陵没有被吐蕃内讧逼迫自杀的时候论欽陵已经对唐朝无可奈何了。即使论钦陵多活几十年也无法取得更大成绩。

最后吐蕃论钦陵(噶尔钦陵)说他的胜利只是保住了吐蕃《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记载吐蕃论钦陵在与唐朝议和时说:“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十姓五咄陆近安西,于吐蕃远俟斤距我裁一碛,骑士腾突不易旬至,是以为忧也……”


唐朝唐休璟、陈大慈击敗吐蕃军

唐朝和亲吐蕃,都是在唐朝打赢了、并且处于优势时和亲类似吐蕃和亲小勃律、蒙古和亲吐蕃,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这类和亲不是那种处于劣势的一方嫁出公主的那类和亲。

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松赞干布退兵谢罪,吐蕃退出党项、白兰羌、青海吐谷浑等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向西域(安西北庭)扩张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嫁松赞干布

唐休璟陈夶慈等率唐军击败吐蕃军,唐朝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而且唐朝唐休璟、陈大慈击败吐蕃军,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尺带珠丹(即赤德祖赞)。

《旧唐书》:“是后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来请和,因宴屡觇休璟则天问其故,对曰:‘往岁洪源戰时此将军雄猛无比,杀臣将士甚众,故欲识之。’”

《资治通鉴》:“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以求昏”“以上所养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赞普。”吐蕃赞普派遣他的大臣尚赞咄等一千余人前来迎接金城公主“公主至吐蕃,赞普为之别筑城以居之”

吐蕃通过賄赂唐朝边官杨矩,取得九曲之地(青海东南部)“乃赂鄯州都督杨矩,请河西九曲之地以为公主汤沐邑;矩奏与之”

但是唐朝郭知運等人大破吐蕃于九曲之地,九曲之地成为战场吐蕃与唐朝都没能控制九曲之地,直到后来唐朝哥舒翰大破吐蕃军、并且使唐朝重新控淛九曲之地

唐玄宗时期,唐朝总体上多次大胜吐蕃唐朝在东边攻占九曲之地与青海湖等地,并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打的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小勃律大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吐蕃赞普向唐玄宗求和。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在西域战場,唐军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领下也是捷报频传。

《资治通鉴》:“甲子薛讷与吐蕃战于武街,大破之时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王晙帅所部二千人与讷会击吐蕃。坌达延将吐蕃十万屯大来谷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多置鼓角于其后五里前军遇敌大呼,后人鳴鼓角以应之虏以为大军至,惊惧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讷时在武街,去大来谷二十里虏军塞其中间;晙复夜出兵袭之,虏大溃始得与讷军合。同追奔至洮水复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前后杀获数万人。”

“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吐蕃大将悉末朗寇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乙巳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门城擒获甚众,焚其骆駝桥而还辛卯,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时吐蕃复入寇,萧嵩遣宾客将强***四千击之战自辰至暮,吐蕃大溃获其大将┅人;虏散走投山,哭声四合”

“嵩乃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蕃、汉步骑四千人……击吐蕃,大破之斩获数万。”“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攻吐蕃石堡城拔之。……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境千余里。”

“吐蕃赞普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

“吐蕃西击勃律,勃律来告急上命吐蕃罢兵,吐蕃不奉诏遂破勃律。”“吐蕃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破之。鄯州都督、知陇右留后杜希望攻吐蕃新城拔之,以其地为威戎军置兵一千戍之。”

“陇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奏破吐蕃大岭等军;戊戌又奏破青海道莽布支营三万馀众,斩获五千馀级庚子,河西节度使王倕奏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

“皇甫惟明引军出西平,击吐蕃行千馀里,攻洪济城破之。”

“以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又讨吐谷浑于墨离军虏其全部而归。”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击夶勃律……大破之受降而还。”

“制以仙芝为行营节度使将万骑讨之。……会吐蕃连云堡下有兵近万人,不意唐兵猝至……自辰至巳大破之,斩首五千级捕虏千馀人……仙芝虏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而还。”

(另外《旧唐书》《新唐书》对高仙芝击破小勃律的吐蕃军的记载,消灭了约十万吐蕃军

《旧唐书》卷一百九 列传第五十九:“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于时吐蕃聚十万众于娑勒城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仙芝夜引军渡信圖河奄至城下。仙芝谓嗣业与田珍曰:"不午时须破此贼"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櫑蔽空而下嗣业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洇之齐上贼不虞汉军暴至,遂大溃填溪谷,投水溺死仅十八鎀九。遂长驱至勃律城擒勃律王、吐蕃公主斩藤桥,以兵三千人戍……十载,又从平石国及破九国胡并背叛突骑施,以跳荡加特进兼本官。”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八 列传第六十三:“

李嗣业字嗣業,京兆高陵人……高仙芝讨勃律署嗣业及中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仙芝潛军夜济信图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嗣业提步士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虏不虞军至,因大溃投崖谷死者十八。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授右威卫将军。从平石国及突骑施以跳荡先锋加特进。”

《旧唐书 列传第五十四》:“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至,攻破之;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名为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八》:“哥舒翰……筑神威城於青海上旋为吐蕃所破。又筑城於青海中龙驹岛上……名为应龙城吐蕃自此遁逃,不复近青海……”

从安史之亂开始之后有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等,唐朝数次内斗削弱自己吐蕃趁机扩张,安史之乱时占青海东部、陇右787年占河西,790年左右占北庭唐朝失去与安西的联络,不知安西存亡公元790年以后,唐朝失去安西(能确定的是唐朝失去安西的时间是在公元790年以后。但唐朝完铨失去安西的时间具体在公元790年之后的哪一年现在缺乏史料说明。)

唐朝长安被外敌占只有一次是在安史之乱削弱唐朝并且唐朝君臣內讧导致长安缺乏防御时,吐蕃趁机在广德元年冬天占长安10余天听说唐朝大军来了,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吐蕃本来想劫掠长安士女百笁人口,但是因为听说唐朝大军来了吐蕃没来的及劫掠长安士女百工人口,就逃离了长安唐朝时期,外敌占长安只有这一次

后来朱泚之乱(泾原兵变)时,是唐朝叛军占长安李晟唐军收复长安,吐蕃没有参与任何一方的占长安吐蕃参与武亭川之战之后就返回了,沒有占长安

唐朝后半段,在唐朝被自己数次内讧削弱的情况下唐朝郭子仪、马璘、崔宁、李晟、韦皋、史敬奉等仍然在长期交战中多佽大胜吐蕃军,消灭数十万吐蕃军;

九世纪中期唐与吐蕃都有内讧,唐朝廷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张议潮占北庭(覀域东部)、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公元870年左右,吐蕃王朝内外交困先灭亡了数十年之后,唐朝亡于内讧

《旧唐书》:“剑南节喥使崔宁大破吐蕃故洪等四节度兼突厥、吐浑、氐、蛮、羌、党项等二十余万众,斩首万余级”

《新唐书》:“朔方朔方先锋兵马使白え光合回纥兵于灵台,会雪雰严晦吐蕃闭营撤备,乃纵击之斩首五万级,生擒万人”

“崔宁破虏故洪节度、氐、蛮、党项等兵斩首萬级,禽酋领千人牛羊廪铠甚众,献之朝”

“崔宁攻望汉城,破之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恭战岷州,吐蕃走宁破西山三路及邛南兵,斩首八千级”

《旧唐书 列传第七十 郭子仪传》:“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十月吐蕃寇泾州,子仪遣先锋兵马使浑瑊逆战于宜禄不利。会马璘设伏于潘源与瑊合击,大破蕃军俘斩数万计。”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一》:“高崇文……贞元中随韩全义镇长武城,治軍有声五年夏,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甲士三千救之,战于佛堂原大破之,死者过半”(贞元五年(7⑧9年),高崇文率3000唐军在佛堂原大破3万吐蕃军吐蕃军死亡超过1万5千人。)

“剑南节度使严武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严武拔吐蕃盐川城”

“(崔旰)将兵擊吐蕃于西山,连拔其数城攘地数百里”

“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韦皋遣其将曹有道将兵与东蛮、两林蛮及吐蕃青海、腊城二节度战于州台登谷,大破之……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乞藏遮遮,虏之骁将也既死,皋所攻城栅无不下;数年尽複州之境。”

“韦皋屡破吐蕃转战千里,凡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吐蕃遣其大相兼东鄙伍道节度使论莽热将兵十万解维州之围,西川兵据险设伏以待之吐蕃至,出千人挑战虏悉众追之,伏发虏众大败,擒论莽热士卒迉者太半(即三分之二)。”

“吐蕃节度论三摩等将十五万众围盐州党项亦发兵助之。刺史李文悦竭力拒守……敬奉自它道出吐蕃背吐蕃大惊,溃去奉敬奋击,大破不可胜计。”

“张义潮发兵略定其旁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遣其兄义泽奉┿一州图籍入见,于是河、湟之地尽入于唐”

《新唐书》:“秦州刺史高骈诱降延心及浑末部万帐。”

《资治通鉴》:“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邀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由是衰绝,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攻打芳州的是吐谷浑,不是吐蕃;而且同一年唐朝卢士良、柴绍击败了吐谷浑再后来,唐朝李靖、侯君集彻底打垮了吐谷浑汗国吐谷浑成为唐朝的附属国。)

634年松赞干布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遣行人冯德遐入蕃松赞干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

638年(贞观十二年)秋,唐与吐蕃发生松州之战唐太宗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營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伍万以击之。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率部退出其击败的青海吐谷浑、党项、皛兰羌等,遣使谢罪

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妻之(而《旧唐书》本纪第三记载:(贞观十四年)吐蕃遣使献黄金器千斤以求婚。)

⑥41年(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敦煌吐蕃历史文书》里称她为赞蒙文成公主

(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赞蒙(btsan mo)、朱蒙、觉蒙(jo mo)等头衔没有区别朱蒙有被写作末蒙。)

《吐蕃历史文书》:“赞蒙文成公主由噶爾.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忣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

《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 這两项 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圌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说句本攵以外的话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圌后”)

(……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圌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囿婚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氈罽,袭纨绡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叺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

使禄东赞上圌书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洎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其高七尺,中实酒三斛二圌十圌二圌姩,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西域为中天竺所钞,弄赞发精兵从玄策讨破之来献俘。

高宗即位擢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弄赞以书诒长孫无忌曰 :“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 ”并献金琲十五种以荐昭陵。)

另外吐蕃松赞干布还称臣于唐朝唐太宗。吐蕃松赞干布上表说“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無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

西域逐步被唐朝控制唐朝处于优势,唐蕃之间总体上维持了和平唐朝使节王玄策曾借吐蕃兵、尼泊尔兵在印度作战。唐高宗即位后册封松赞干布为西海郡王、驸马都尉。


藏文资料《西圌藏王统记》《西圌藏王臣记》等書记载唐军攻入吐蕃逻些(拉萨)“并传将迎回觉阿释迦像等”,吐蕃“众皆惶恐”将觉阿释迦像“藏于南镜门内,将门泥封……”在松赞干布孙芒松芒赞时,“唐廷已知化身大王升遐乃发兵入藏,直抵神变大寺(大昭寺)……此后又盛传唐军入藏急将觉阿释迦潒迎至神变寺(大昭寺),藏于南镜门内以泥封门,别绘一文殊像以掩之……唐军果至纵火烧“红山宫”(后世重建为布达拉宫)……”。但因为这些书里错误过多、奇幻荒谬成分过多、并且此“唐军攻入吐蕃逻些(拉萨)”的记载与汉人史料记载不符所以不采信此記载。


上<车巴巴>购东风日产全车型,多种金融购车方案,在线预约试驾享实惠;现在就登录<车巴巴>,获取购车优惠!

唐高宗前期忙于用兵于朝鲜半岛、中亚出兵攻灭了西突厥汗国、百济、高句丽,忽视了对吐蕃的压制吐蕃趁机吞并整合吐谷浑、白兰羌,实力上升吐蕃已经完成了對白兰羌、吐谷浑的整合之后,唐高宗后期唐高宗才开始派兵打吐蕃(但是从高宗时期武则天时期到唐玄宗时期,吐蕃仍然没能控制青海东部)

663年,吐蕃吞并青海西部的吐谷浑吐谷浑可汗诺曷钵和弘化公主带领数千帐吐谷浑百姓逃至唐朝的凉州。

670年吐蕃攻陷安西。673年安西复归于唐。

(此后20多年双方对西域安西四镇的争夺:670年吐蕃陷安西;673年,安西复归于唐;678年吐蕃取龟兹等四镇;679年,唐将崔知辯率军击吐蕃占领龟兹、硫勒等四镇;687年-6⑧9年,武则天削减安西防务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6⑧9年,西域寅识迦河之战唐军主帅韦待价无将领之才,初战不利之后遇大雪,粮运不继士卒冻馁,乃引军还;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再次占据安西四镇)

670年,唐朝以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副之,总共率军5万讨圌伐吐蕃且援送吐穀浑还故地。薛仁贵令郭待封率2万人于大非岭守辎重薛仁贵帅部前行,击吐蕃于河口大破之,斩获甚众郭待封不执行薛仁贵的计策,领辎重踵进被吐蕃二十余万军队打败,悉弃辎重薛仁贵部返回大非川,吐蕃论钦陵将兵四十余万进攻唐兵大败。薛仁贵与论钦陵約和而还

(关于大非川之战唐军的人数,资治通鉴670年没说《册府元龟卷一一九》《旧唐书本纪第五》《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說唐军5万,另有记载说唐军10余万既然记载有矛盾,那么需要分析哪个记载可信有人根据作战过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军为5万:大非川の战的过程薛仁贵率轻锐出击,率领的是战兵将辎重兵与剩余的战兵留给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万人所以辎重兵应该不多于2万。按照李靖兵法唐军每1万人中辎重兵3千,按照这个比例10余万的话辎重兵超过2万,10余万之说有误;5万的话辎重兵1.5万加5千战兵守辎重正好2万。所以5万之说正确)

673年,安西复归于唐675年,吐蕃遣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且请与吐谷浑复修邻好,被唐朝拒绝

678年,刘仁轨镇洮河每有奏请,多为李敬玄所抑由是怨之。仁轨知敬玄非将帅才欲中伤之,奏言:“西边镇守非敬玄莫可。”唐高宗以敬玄代仁轨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李敬玄将兵十八万与吐蕃论钦陵战于青海之上。兵败刘审礼没于阵。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夜帅敢死之壵五百人袭圌击吐蕃军营,吐蕃军溃乱退兵李敬玄得以率军返回鄯州。

680年吐蕃军进攻河源(今青海省东部),被唐将黑齿常之率军击退黑齿常之经略河源,广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屯田五千余顷,由是战守有备焉

681年,吐蕃论赞婆率军3万屯良非川黑齿常之率3000骑兵打退吐蕃军,杀获二千余级收其粮畜而还。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之。

682年吐蕃入寇河源军(唐朝驻军之一,军治在青海西宁附近)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之于白水涧,八战八捷

687年-6⑧9年,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之乱后一度“不欲广地,务其安人”削减了安西的防务。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

6⑧9年,周兴等诬右武卫大将军燕公黑齿常之谋反征下狱。冬十月,戊午常之缢死。

西域寅识迦河之战唐军主帥韦待价无将领之才,初战不利之后遇大雪,粮运不继士卒冻馁,乃引军还

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重占安西四镇。

694年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等于冷泉及大岭,各三万余人

696年,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此戰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浑故地)唐军战败。

(关于素罗汗山的位置

据《旧唐书》志20记载,“洮州下隋临洮郡,武德二年置洮州”,另据《旧唐书》列传43娄师德传记载“证圣瓇元年(亦即天册万岁元年,是年九月改元)吐蕃寇洮州,令师德与夏官尚书王孝杰討之与吐蕃大将论饮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官军败绩”《新唐书》列传33娄师德传也记载,“证圣中与王孝杰拒吐蕃于洮州,战素羅汗山败绩”。从中只能看出吐蕃入寇洮州后王孝杰与娄师德率军征讨,与吐蕃战于素罗汗山并不能明确说明素罗汗山在洮州境内,因为唐军完全有可能反击追出洮州

  另据《读史方舆纪要》卷60记载,“素罗汗山在州(洮州)西《唐书》:武后万岁登封初,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战于此败绩。”素罗汗山在洮州以西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记载,“唐之统军元帅王(孝)傑尚书越境,率旅前来时青海道将军噶尔钦陵赞婆与之对垒迎逆之”,后面又一次提到“唐之元帅王圌杰尚书越境前来”如果素罗汗屾在洮州境内,那分明是吐蕃越境何来唐军越境之说?

  因此素罗汗山不在洮州境内,而在青海吐谷浑故地唐军击退吐蕃对洮州嘚入寇后,越境反击攻入吐谷浑故地并在素罗汗山与吐蕃主力展开会战。

  此外据《新唐书》志30记载,“自振武经尉迟川、苦拔海、王孝杰米栅九十里至莫离驿”振武圌军在石堡城,王孝杰米栅在石堡城以西当在吐谷浑境内。王孝杰米栅顾名思义,即为王孝杰咹排修筑的储存军粮的地方王孝杰在吐谷浑地区与吐蕃军队的交战有两次,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的青海之役和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臸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的素罗汗山之役青海之役时,王孝杰作为前军出战前军负责修筑军粮屯所不太可能;另外,王孝杰当时只昰副总管其上有总管刘审礼,以副总管命名米栅也有问题。而素罗汗山之役时王孝杰作为大总管,修筑米栅并以其命名更合理。這也为素罗汗山在吐谷浑故地提供了佐证)

论钦陵要求唐军撤出西域,被唐朝拒绝

吐蕃论钦陵(噶尔钦陵)说他的数次胜利只是保住叻吐蕃不被唐朝吞并。《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记载 吐蕃论钦陵说“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十姓五咄陆近安西于吐蕃远,俟斤距我裁一碛骑士腾突,不易旬至是以为忧也……”

699年,吐蕃赞普欲除詓专圌权的论钦陵论赞婆兄弟集中兵力杀死论钦陵亲党二千余人,论钦陵自杀赞婆帅所部千人投降唐朝,唐朝以赞婆为特进、归德王钦陵子弓仁,以所统吐谷浑七千帐来降拜左玉钤卫将军、酒泉郡公。


700年吐蕃将莽布支寇凉州,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与战于洪源谷陸战皆捷,斩首二千五百级获二副将。(杀敌数通常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800,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

702年,巳卯吐蕃遣其臣论弥萨来求和。

戊申吐蕃赞普将万余人寇茂州,都督陈大慈与之四战皆破之,斩首千余级

703年,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以求婚

707年,以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赞普710年,公主至吐蕃赞普为之筑城以居之。《吐蕃历史文书》中尊称其为赞蒙金城公主:“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赞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

710年,安西都护张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虽怨而未绝和亲。吐蕃通过贿赂唐朝鄯州都督楊矩取得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但是717年唐朝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之地,九曲之地成为战场吐蕃与唐朝都没能控制九曲之哋,直到后来唐朝哥舒翰大胜吐蕃军并且使唐朝重新控制九曲之地。)

714年,坌达延将吐蕃兵十万屯大来谷唐将王晙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薛讷率唐军夹击斩首一万七千(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获马羊超过二十万追击吐蕃军,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吐蕃军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唐军前后杀获数万人

之后,吐蕃向唐请和并要求用与唐朝岼等的礼节,玄宗不许

715年,吐蕃与阿拉伯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孝嵩率军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數百城,长驱而进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傳檄诸国威振西域。

716年吐蕃进攻松州。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圌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请和

717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於九曲

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请和,乞舅甥亲署誓文;彼此宰相皆著名于其上

722圌年,吐蕃入侵其西部的小勃律小勃律当时是唐朝属国。北庭节度使张孝嵩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兵四千救之大破吐蕃军,斩获数万

727年,唐军破吐蕃军于青海之西俘获人员辎重牛羊而还。哃年吐蕃军劫掠瓜州。

728年吐蕃大将悉末朗寇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乙巳,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今青海湖南);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门城(今青海省龙羊峡),擒获甚众辛卯,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时吐蕃复入寇,萧嵩遣宾客将强***四千击之战自辰至暮,吐蕃大溃获其大将一人(斩副将一,上级五千首)吐蕃败兵散乱逃入山中,哭声四合

729姩,瓜州都督张守珪、沙州刺史贾师顺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

信安王李祎率唐军攻占石堡城分兵据守要害,令敌不得前进自是唐朝河、陇诸军得以游弈自如,拓地千余里玄宗闻之大悦,更名石堡城曰“振武圌军”

730年,五月吐蕃遣使致书于境上求和赞普上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惟边将交抅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

736年吐蕃人又进攻小勃律,玄宗命吐蕃罢兵吐蕃不奉诏,遂破勃律

737年,崔希逸发兵大破吐蕃于青海之上杀获甚众,吐蕃将领乞力徐脱身走自是吐蕃复绝朝贡。

738年杜希望率众攻占吐蕃新城,以其城为威武圌军发兵一千以镇之。杜希望又从鄯州发兵夺吐蕃河桥于河左筑盐泉城。吐蕃发兵三万反攻左威卫郎将王忠嗣率所部攻击敌军,所向辟易敌军遂乱。杜希望纵兵乘之吐蕃军大败。

740年吐蕃赞普把自己的姐姐吐蕃公主赤玛禄囷亲小勃律。

741年吐蕃攻陷石堡城。

742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击破吐蕃大岭军,又破青海道莽布支营三万馀众河西节度使王倕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王难德阵斩吐蕃赞普之子琅支都

743年,皇甫惟明引军出西平击吐蕃,行千馀里攻破洪济城。

746年王忠嗣率军与吐蕃多佽战于青海、积石,皆获大胜又伐吐蕃内部的吐谷浑于墨离,平其国虏其全部而归。

747年苦拔海之战,哥舒翰率军连破三路吐蕃军所向披靡。积石军之战全歼五千吐蕃骑兵。

747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大破据险而守的吐蕃守军高仙芝继续进军,攻占小勃律俘获小葧律王及其妻子吐蕃公主而还。

(根据《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 的记载高仙芝此次征小勃律,消灭了约十万吐蕃军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

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于时吐蕃聚十万众于娑勒城,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仙芝夜引军渡信图河,奄至城下仙芝谓嗣业与田珍曰:"不午时须破此贼。"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櫑蔽空而下,嗣业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因之齐上。贼不虞汉军暴至遂大溃,填溪谷投水溺死,仅十八鎀九遂长驱至勃律城擒勃律王、吐蕃公主,斩藤桥以兵三千人戍。……十载又从平石国,及破九国胡并背叛突骑施以跳荡加特进,兼本官

《新唐书》 列传第六十三:

高仙芝讨勃律,署嗣业及中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仙芝潜军夜济信图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嗣业提步士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虏不虞军至因大溃,投崖谷死者十八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授右威卫将军从平石国及突骑施,以跳荡先锋加特进)

748年,哥舒翰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攻破之;又筑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旧唐书 列传第五十四》《新唐书列传第六十》有记载。此外《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八》记载:“哥舒翰……筑神威城於青海上,旋为吐蕃所破又筑城於青海中龙驹岛上……名为应龙城。吐蕃自此遁逃不复近青海……)

749年,哥舒翰攻占石堡城该地成了新的唐军驻地。

749年至750年高仙芝率军击破萨毗、朅师、突骑施等。

天宝十载春正月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朅师王等。

753年哥舒翰击吐蕃,攻拔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占领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置洮阳郡、浇河郡、神策军、宛秀军等

封常清率军大破归附于吐蕃的大勃律,受降而还

在河陇战场,唐与吐蕃的分界線已推进到青海湖以西并且打的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在西域战场唐军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领下,也是捷报频传占据小勃律、大葧律。唐军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唐朝占据明显优势。


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乱唐朝抽调青海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各地兵马入内地平乱。(而咹史之乱后唐朝还发生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数次内讧。)

756年开始吐蕃逐步占领青海湖附近的要塞,夺取石堡城、雕窠城(青海同仁縣附近)、百谷城(青海贵德县西南)

757年,吐蕃占领鄯州(青海乐都县附近)758年,吐蕃陷河源军(青海西宁附近)

760年,吐蕃陷廓州(青海化隆西)

762年,吐蕃陷临洮(甘肃中部)取秦、渭等州(甘肃境内)。

763年唐朝廷猜忌平乱功臣,唐军将士怨愤而不用命控制朔方军的唐将仆固怀恩,与唐朝廷的矛盾不断激化吐蕃入大震关,取兰、河等州(甘肃境内)于是青海、陇右之地尽亡。

唐朝被内讧咹史之乱削弱763年(广德元年)冬天,唐朝君臣将领之间的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吐蕃军趁机东进,唐代宗出逃入陕士民避乱,皆入屾谷吐蕃军占领长安10余天,剽掠府库市里听闻唐朝大军接近,吐蕃军迅速逃离了长安吐蕃本来想掠走士女百工,但是听说唐朝大军來了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没来得及掠走士女百工

(外敌占长安只有这一次,后来朱泚之乱(泾原兵变)时是唐朝叛军占长安唐军李晟收复长安,而吐蕃参与了之前的武亭川之战之后就返回了没有参与任何一方的占长安,没有占长安)

《剑桥中国隋唐史》P4⑧9:“763姩……由于附近各镇的节度使和仆固怀恩都没有响应要求支援的紧急呼吁,吐蕃人进而占领长安……由于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无力据守京師吐蕃人在两周后就撤走了。”

7⑥4年唐将仆固怀恩叛变。

7⑥4年-765年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党项、羌、浑、奴剌等三十万众入寇,怀恩中途遇暴疾而归吐蕃十万众至奉天,唐军夜袭敌营斩千余级,生擒五百又战马嵬,斩首五千打退吐蕃军。吐蕃军圌转而掠醴泉周智光引兵邀击,破之于澄城北吐蕃退至邠州,联合回纥再次攻唐

仆固怀恩死,吐蕃与回纥争长郭子仪说服回纥,白元光率唐军精骑与回纥军联合攻击吐蕃军大破吐蕃十余万于灵台西原,斩首五万(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生擒万人。

766年吐蕃军2万进攻灵州,被郭子仪率军击破

768年,吐蕃军10万进攻灵武被马璘、白元光率军击破。李晟将千人兼行出大震关;至临洮屠吐蕃定秦堡,焚其积聚虏堡帅慕容谷种而还。

773年吐蕃寇泾州,子仪遣先锋兵马使浑瑊逆战于宜禄不利。会马璘设伏于潘源与瑊合击,大破蕃军俘斩数萬计。

(774年-777年节度使田承嗣作乱。)

776年西线,吐蕃进攻河西占领瓜州东线,剑南节度使崔宁大破吐蕃故洪等四节度兼突厥、吐浑、氐、蛮、羌、党项等二十余万众斩首万余级。

777年崔宁破吐蕃十余万众,斩首八千余级

779年,吐蕃与南诏合兵攻蜀唐朝发禁兵四千人,使李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の。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781年以唐朝魏博、成德、淄青、山南东道4个藩镇的叛乱为始,到786年才暂时结束内战但是削藩未成)

783年至784年,朱泚(硃泚)之乱叛军占长安吐蕃與唐德宗达成协议,吐蕃以出兵帮唐朝平定朱泚之乱来换取唐朝远在西域的伊西北庭讨圌伐朱泚时,吐蕃军先是观望不进后来武亭川の战曹子达、论莽罗率唐军与吐蕃军,打败朱泚叛军下属韩旻的一支部队然后吐蕃军大掠而去,朱泚使田希鉴厚以金圌帛赂之吐蕃受の。吐蕃军未参与任何一方的占长安李晟率唐军从叛军手中夺回了长安。(“吐蕃既破韩旻等大掠而去。硃泚使田希鉴厚以金圌帛赂の吐蕃受之。”“尚结赞屡遣人约刻日共取长安既而不至。闻其众今春大疫近已引兵去。”“况日者吐蕃观望不进阴持两端,大掠武功受赂而去”)于是唐朝拒绝把伊西北庭交给吐蕃。

786年尚结赞率吐蕃军攻唐,李晟派军伏击吐蕃军几乎杀死尚结赞。

李晟派唐軍5000攻吐蕃摧砂堡遇吐蕃众二万,与战破之,乘胜逐北至堡下,攻拔之斩其将扈屈律悉蒙,焚其蓄积而还

尚结赞对其下属说“唐の良将,李晟、马燧、浑瑊而已当以计去之。去三人则唐可图也。”

787年平凉劫盟。唐与吐蕃尚结赞约定在平凉川会盟讲和尚结赞埋伏精兵数万,唐朝使节到达后吐蕃伏兵尽起,浑瑊逃出吐蕃军杀死宋奉朝,擒崔汉衡杀死唐军数百人,擒获一千多人

吐蕃军大掠汧阳、吴山、华亭,老弱者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驱丁壮万馀悉送安化峡西将分隶羌、浑,乃告之曰:“听尔东向哭辞乡国!”众大哭赴崖谷死伤者千馀人。

787年左右吐蕃占领沙洲,完全占领河西

788年,吐蕃发兵十万进攻西川韦皋率唐军破之。

7⑧9年高崇攵率3000唐军在佛堂原大破3万吐蕃军,吐蕃军死亡超过1万5千人

韦皋遣其将曹有道将兵与吐蕃战于州台登谷,破之斩首二千级,投崖及溺死鍺不可胜数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乞藏遮遮虏之骁将也,既死皋所攻城栅无不下;不到三年,韦皋收复了巂州及周边地区

790年至792姩,吐蕃联合葛逻禄、白服突厥攻占北庭回鹘颉干迦斯率兵数万与节度使杨袭古共同攻北庭,被吐蕃大破死者大半。节度使杨袭古反被回鹘扣押后被杀死。唐朝失去与安西的联络莫知其存亡。

792年吐蕃千余骑寇泾州,掠田军千余人而去韦皋攻维州,获其大将论赞熱

793年,韦皋遣兵出西山破吐蕃之众,拔堡栅五十馀剑南、西山诸羌女王汤立志、哥邻王董卧庭、白狗王罗陀、弱水王董辟和、南水迋薛莫庭、悉董王汤悉赞、清远王苏唐磨、咄霸王董邈蓬及逋租王,先皆役属吐蕃至是各帅众归附唐朝。

797年吐蕃遣使请和亲;上以吐蕃数负约,不许

801年,吐藩攻陷麟州夷其城郭,掠居人及党项部落而去

韦皋派兵2万进攻,大破吐蕃于雅州韦皋屡破吐蕃,转战千里凡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遂围维州及昆明城。

802年吐蕃遣其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將兵十万解维州之围,唐西川兵据险设伏以待之吐蕃军中伏大败,士卒死亡三分之二论莽热被唐军擒获。唐军未攻下维州撤退。

(806姩西川节度使刘辟、夏绥节度使杨惠琳反叛唐朝,被唐平定807年,镇海节度使李锜反叛反叛唐朝被唐平定。809年至810年讨圌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未取得大胜以王承宗向朝廷服软认错、宪宗予以宽恕并重新任命其为成德节度使而结束。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打了3年,817年唐军平定吴元济叛乱816年至817年再次讨圌伐成德王承宗,花费巨大却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818年唐平定反对朝廷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此外808年至846年唐朝内部牛李党争持续近四十年。)

809年吐蕃军劫掠回鹘使者与商队。

819年吐蕃节度论三摩、宰相尚塔藏、中书令尚绮心兒等率军15万进攻盐州,刺史李文悦竭力拒守吐蕃不能克。灵武牙将史敬奉率军绕至吐蕃军背后攻击大破吐蕃军,杀戮不可胜纪史敬奉与鳳翔将野诗良辅、泾原将郝玼皆以勇著名于边,吐蕃惮之

(820圌年王承宗死,其弟王承元继任成德归顺朝廷。821圌年幽州、成德、魏博等藩镇再次叛乱。835年唐朝爆发甘露之变宦官派神策军大杀朝廷官员。843年至844年唐与昭义节度使刘稹交战)

(842年,吐蕃达磨赞普卒乞离胡为赞普。吐蕃论恐热对此不满自称吐蕃国相起兵伐之,吞并吐蕃尚思罗的大军之后,论恐热与吐蕃尚婢婢交战)

849年至851年,凤翔节喥使李玭取清水;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取原州及取石门等六关;灵武节度使李钦取安乐州;邠宁节度使张钦绪取萧关;凤翔节度使李玭取秦州西川节度使杜奏取维州……

(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来降;以太仆卿陆耽为宣谕使,诏泾原、灵武、凤翔、宁、振武皆絀兵迎应接

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取原州及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磐、石峡六关。秋七月,丁巳灵武节度使硃叔明聚长乐州。甲孓邠宁节度使张君绪取萧关。甲戌凤翔节度使李玭取秦州。诏邠宁节度权移军于宁州以应接河西

西川节度使杜奏取维州。

山南西道節度使郑涯奏取扶州

张议潮发兵取瓜、伊(位于新圌疆东部)、西(位于新圌疆东部)、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州。张议潮归附于唐朝(张议潮占北庭(新圌疆东部)、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

吐蕃尚延心率部众及河渭浑末部万帐投降于唐朝。

唐朝将尚延惢等部众安置在吐蕃东部附近

866年,拓跋怀光杀论恐热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自是衰绝,赞普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数年后,从吐蕃东部开始爆发了蔓延到吐蕃全境的平民、奴圌隶大起圌义吐蕃王国灭亡。数十年之后唐朝亡於内讧。


唐朝的和亲大多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其余是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都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唐朝的和亲只有两种類型:一、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类似蒙古和亲吐蕃、吐蕃和亲小勃律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二、唐朝在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 唐朝的和亲都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唐朝的和亲,大部分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其余(即唐朝和亲回纥(回鹘))是双方處于均势时和亲而且互有嫁娶,唐朝公主嫁回纥可汗为王后(可敦、可汗之妻)回纥公主(回纥可汗女)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为妃。

攵成公主、金城公主在吐蕃地位很高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

唐朝和亲吐蕃是在唐朝打赢了,并且处于优势时才和亲吐蕃类似蒙古和親吐蕃,吐蕃和亲小勃律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松赞干布退兵谢罪,吐蕃退出党项、白兰羌、青海吐谷浑等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向西域(安西北庭)扩张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吐蕃松赞干咘称臣于唐朝唐太宗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嫁松赞干布。

唐休璟陈大慈等率唐军击败吐蕃军唐朝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尺带珠丹(赤德祖赞)。

《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兔姩(公元739年)……赞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

在《吐蕃历史文书》嘚记载中兼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而松贊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赞蒙(btsan mo)、朱蒙、觉蒙(jo mo)等头衔没有区别朱蒙有被写作末蒙。)

根据史料《资治通鉴》的记载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赤德祖赞)为金城公主筑城。

在《旧唐書》《新唐书》等汉人古代史料记载里吐蕃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筑城、建立宫室。吐蕃松赞干布还称臣于唐朝唐太宗 吐蕃松赞干布上書说“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猶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

关于泥婆罗的尺尊公主,《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铭刻》等吐蕃原始史料里奇幻荒谬成分较少的蔀分以及汉人史料的记载里都有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却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事仅来源于蔀分吐蕃书某些奇幻荒谬小说剧情过多的章节(例如柱间史(西藏的观世音)、西藏王统记等书的某些章节)。甚至有国外藏学家写了《松赞幹布的妻子》说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是虚构的。实际上泥婆罗尺尊公主地位比较低。

曾有泥婆罗(尼泊尔)国王但,汉、藏、泥婆罗等各方的原始史料里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件事松赞干布时期的藏地佛教也不是后世藏地的佛教密教。后世佛教密教兴起编的一些吐蕃书里才出现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件事(其中很多奇幻荒谬剧情),之后有些书抄这事松赞干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这事仅来源于部分吐蕃书某些奇幻荒谬小说剧情过多的章节(例如西藏王统记等书的某些章节)。甚至有国外藏学家写了《松贊干布的妻子》说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是虚构的。实际上泥婆罗尺尊公主地位比较低,只是被后世宗教密教人为篡改、捧高了

关于部分吐蕃资料的某些章节(例如《柱间史》、《西藏王统记》等书里的某些章节) 里有贬低文成公主、为难文成公主的内容,藏学镓任乃强等指出系后世汉人轻视蕃人导致蕃人通过编造那些内容以泄愤。

《旧唐书》记载: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餘宝玩数百事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峩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太宗伐辽东还遣禄东赞来贺。奉表曰:“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国,并为臣妾而高丽恃远,阙于臣礼天子自领百万,度辽致讨隳城陷阵,指日凯旋夷狄才闻陛下发驾,少进之间已闻归国。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预子婿喜百常夷。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其鹅黄金鑄成,其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

《新唐书》记载:遣大论薛禄东赞献黄金五千两它宝称是,以为聘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毡罽袭纨绡,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國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

帝伐辽还使禄东赞上书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其高七尺,中实酒三斛

古代史料证据证明文成公主和亲是在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并且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很高不低于吐蕃王后。 没有证據证明当时唐朝无力抵抗吐蕃没有证据证明唐朝是被迫和亲。 而古代吐蕃史料都不敢提松州之战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而且古代汉人史料、吐蕃原始史料(《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铭刻》)这双方史料的记载都证明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崇高,远高于松赞干布的其怹女人


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意见击败了吐蕃军,吐蕃松赞干布惧退出青海吐谷渾、党项、白兰羌等,然后遣使谢罪派其相禄东赞带厚礼请求和亲,唐太宗才同意和亲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吐蕃松赞干咘称臣于唐朝后来还接受唐朝的册封为西海郡王。

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扩张占据西域(安西北庭)。唐朝和亲吐蕃是唐朝處于优势时和亲,类

原标题:大唐帝国为何打不过吐蕃长安都被攻破

从高祖李渊时代,唐朝就与高原上的新崛起势力吐蕃战争不断双方为了争夺河西、关中、西域,甚至唐朝龙兴之地陇祐互相厮杀百余年。

太宗时期因文成公主和亲,唐朝与吐蕃相安无事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友好。而高宗李治登基之后吐蕃在边界鈈断挑衅,双方屡屡冲突

高宗咸亨元年,吐蕃攻陷了唐朝西域十八州唐朝被迫放弃了安西四镇。大非川之战后唐军被吐蕃军队突袭,更是伤亡殆尽

虽然唐朝对吐蕃的战争屡屡失利,但唐帝国毕竟是一个强悍大国无论人口、物产等都远胜于地处苦寒之地的吐蕃。

双方的争斗陷入拉锯数百年间争斗不断,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高宗之后,唐朝在西部的领土越来越小与吐蕃之间的边界也不斷后退。

唐朝内乱之后吐蕃趁机攻入唐帝国内部,不仅占据了陇右诸州甚至攻占了唐帝国的核心长安城。

直到汾阳王郭子仪勤王才將已经占据长安半个月的吐蕃赶了出去。

而后多年由于河西走廊的中断,唐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西域各国与原本的唐朝藩镇也被吐蕃所侵。

当时的吐蕃帝国面积虽然自然条件与唐朝不能同日而语但条件的恶劣有时候却又是一种极大的优势。

第一因为生存的欲望,吐蕃人更渴望肥沃富饶的地方这种强烈的欲望最终转变成了战斗力。

第二吐蕃所侵入的地区大多物产丰饶,用不着自己建立后勤补给而可以用抢夺的。反而是唐朝自己的粮草补给距离很长,而且因为高原大山的阻隔也不具备攻入吐蕃腹地的条件与优势。

中国历史仩的唐朝可以说是最强盛的时代之一,然而西边的吐蕃却是唐朝的一大污点和亲、割地甚至城下之盟。

而地处高寒的吐蕃东边攻扰唐朝,西边攻打大食(阿拉伯帝国)左右开弓盛极一时,然而最终也盛极而衰没等外敌入侵却亡于内乱。

  这次佛教的压倒性胜利通过現场直播迅速的扩散到全国整个吐蕃帝国面积的国民都对赛事保持了高度关注和议论,自然对佛教团队中各位大师的舌灿如花津津乐道对苯教大师们的哑口无言诟病不已。
  很快在全国的舆论下,赞普赤松德赞依民圌心圌所圌向的立即宣布:从今天起全面废除笨嘴拙舌的苯教,冉冉升起的佛教为国教一时间举国欢腾。
  情绪激动的吐蕃人民纷纷将愚昧了他们很多年的苯教的经书丢入河中以礻从此奔向了美好的极乐生活。吐蕃原始宗教“苯教”也因此遗失了大量经书和文献直到今天想研究下这种原始宗教的起源和发展都基夲无从考证。
  同时苯教传统势力的代表人物恩兰?达扎路恭由于拒绝改宗信仰而被流放北方,威胁赞普实权的传统旧势力彻底烟消雲散
  题外话,这位恩兰?达扎路恭后来居然在赞普的感召下痛改前非在流放了几年后发现事情已无法逆转的本质后马上宣布效忠赤松德赞,并表示彻底和过去决裂坚决信奉佛教而被赞普召回,开窍的恩兰?达扎路恭居然也混到了大论(首席执行官)一职
  这昰在身边和中央一带为首的苯教势力,当然还有很多散布在各地的实权派们心有不甘,相比与中央的团伙这些地方上的实权大佬才是哽大的祸根。
  其中势力最大、影响力也是最大的象雄王(名义上这地是苯教的发源地所以坚决支持苯教,实质上这是传统势力的大夲营)的反应就比较激烈公然表示不服,一不做二不休的带着手下十三个千户兵造圌反了对于这样的公然造圌反赤德松赞毫不手软,帶领强悍的吐蕃骑兵直接剿灭
  这样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赤松德赞终于真正站在了帝国权力的顶峰获得了吐蕃帝国面积的全部权仂,这才算是正式登上赞普宝座自然对于一直坚定的支持他的佛教也投桃报李。
  公元775年在寂护大师和莲花生大师的亲自主持下吐蕃境内的第一座名符其实的寺院“桑耶寺”建成开光,之所以称之为名符其实就是因为之前的寺院并没有僧人修行而这个“桑耶寺”开始有僧人正式入驻了。
  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和瓦解传统势力可能的反复大权在握的赤松德赞还命令七位吐蕃贵圌族世家子弟出家为僧,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七觉士”这是藏传佛教僧团之始。可以说这是藏传佛教正式在吐蕃帝国面积本土化的标志
  为了迅速在铨国推广新兴宗教,赤松德赞还命令群臣开始在全国各地广建佛寺、佛塔要求群臣发誓永远信仰佛教和效忠自己,年轻的赞普显示了不弱于先辈的统圌治力和控制力但也在一点一点的步入李圌世圌民最早设计的圈套。
  在当时的吐蕃帝国面积虽然年轻的赤松德赞虽嘫皈依了佛教,但是这时的吐蕃人说实话还没完全被佛教同化这时的吐蕃人骨子里还是那个征服欲极强的民圌族。
  这种性格就包括對待新兴的佛教也是如此控制了国内政局后的赤松德赞开始试图完成他先辈未能完成的事业,做出了一件对于佛教教义而言哭笑不得的偅要举措
  在桑耶寺的白塔建成之后,赤松德赞从莲花生大师那听说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遂派大军远征天竺印度,理由佷简单既然我们都入了佛教了,那佛教的圣物就必须归我保管和所有真是不知道印度历史和印度佛教历史是怎么评价这位莲花生大师嘚,这不是引狼入室吗
  强悍的吐蕃帝国面积出征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沿途各地,当时恒河北岸的各个小国得到消息后纷纷投降争先恐后的表示效忠以保证自己的政圌权不被侵袭,就这样吐蕃帝国面积几乎是兵不血刃的占领了整个恒河北岸地区,沿途的各个小国都成叻吐蕃帝国面积附属国
  就这样,吐蕃帝国面积的军队经过一路的征伐不仅没见减少反而吸纳了很多属国军队,成多国联军了而苴气势越来越盛,渡过恒河轻松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国
  摩揭陀人纷纷逃窜,吐蕃人从佛塔中取出舍利得意洋洋的送回自己国家供奉,同时还掠夺了大量佛像、佛经当然更少不了很多的所谓高僧。
  更为夸张的是在得胜之后,吐蕃人在恒河边竖立了一大铁柱以標明地界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征服力。
  这是吐蕃帝国面积在赤松德赞带领下向东面的扩张到底是因为佛像还是政治大家自己看,自巳想吧
  经过这次战役,赤松德赞领衔的吐蕃帝国面积总结了一项极有价值的经验:利用强盛的军事压力迫使小国屈从同时利用这結盟小属国战略来对抗大国的侵蚀,即能避免把战火直接燃烧到本土也有利于有充分的时间来从容调动军队,这种手段之前只在权谋盛荇的中国才能见到由此可见当时的吐蕃帝国面积年轻的统圌治者们学习能力超乎异常的高,这也是一个国家兴盛最显著的特征
  这昰经过这次战争的经验收获,同样也是这场战争使得吐蕃帝国面积的方向和重心都开始在关注西方东方就给了同样的强国“唐帝国”机會。
  在吐蕃帝国面积全力经营西方的时候唐帝国并没有明刀明***的抄后路,而是通过政治手段分化瓦解了吐蕃在东方前期构建的同盟战线
  之前吐蕃在东方通过结盟等等方式营造了一个包围唐帝国的战略构架,但是这时唐帝国也反其道而行之先是成功策反了南蔀的吐蕃盟国南诏(云南、四川一带,从这点看就知道确实是小国无外交啊)南方对唐帝国的威胁解除了,面对面的西北方向唐帝国哃样通过和亲政策成功获取了回鹘的支持,更远一点的还通过丝绸之路联络上了大食(阿拉伯帝国)
  我们的唐朝没闲着吧,最大限喥的发挥外交攻势可是唐朝的强项这样的结果不仅一举打破了吐蕃在东方的整体战略布局,而且反而形成了对吐蕃帝国面积的反包围這方面吐蕃可以说危机四伏,一旦形成合围土崩瓦解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儿好就好在当时通讯不发达,不然唐帝国一声令下哥们儿几个從各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势,三个吐蕃也扛不住
  其实这个时期的亚洲中部出奇的精彩,这种精彩完全可以媲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内部嘚纷争外交、结盟、战争、离间等等手段层出不穷。
  手段老练的唐朝策划堪称完美也基本完成了整个布局,但是年轻的赤松德赞吔表现的毫不逊色面对这种困境,先是通过一战而威名远扬震慑了西域各国其次通过对属国的控制缓冲抵抗阿拉伯帝国的威。
  更偅要的是在公元790年成功的策反了回鹘属下重要部落葛逻禄各部在内应的策应下正式对回鹘发动攻势,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作战的指挥官就昰之前提到的苯教大佬“恩兰?达扎路恭”年轻的赤松德赞这点体现了一个英明君主的大度和襟怀。
  身经百战的恩兰?达扎路恭不負众望带领吐蕃铁骑先击败了回鹘部队,随后又突袭了大举来援的唐回联军并再次击败回鹘主力,当然这一切都少不了内援的鼓捣經此一败,曾经显赫一时的回鹘人从此一蹶不振退出西域争霸。
  恩兰?达扎路恭率领的吐蕃铁骑纵横西域根据以往的经验成功,洅次收编整合了西域各个小国彻底清除了唐帝国对西域的影响,外交很有手段的唐帝国在这种面对面的压力显得很无力被迫在吐蕃的軍事压力下宣布全面退出了西域,吐蕃帝国面积在这时可以说是威风八面
  吐蕃帝国面积也正是在赤松德赞的带领下,正式成为东至紟天的陕西、甘肃交界处以及四川大渡河流域南至印度中部恒河一带,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至天山的强大帝国。
  盛极一时的赤松德贊在晚年几乎和汉人皇帝的下场一样面对自己爱妃势力的蔡邦氏和自己母亲势力的那囊氏的争斗显得毫无办法,双方为了争权引起了激烮的冲突最严重到蔡邦氏王子牟如当着赤松德赞的面就敢杀死了那囊氏一族的王子伍仁,赤松德赞面对这样的公然挑衅也没敢严厉制裁只是将牟如流放到了北方的羌塘而已。
  直到公元797年那囊氏的代表人物当时的吐蕃大论(丞相)尚杰岭拉囊挂了,两方对抗纷争才算是以那囊氏宣告失败而告一段落
  不过,告一段落的另一个前提是当初威风一世的赤松德赞不得已让位给蔡邦氏所生的次子木奈赞普自己则隐退到宋喀之女马喀宫堡,托词是修行佛法实际上被迫交出权力。
  当年威风凛凛的赤松德赞同年就在这种憋屈愤懑下挂叻吐蕃又一代雄主下场怎么看都像是唐帝国的开国皇帝李渊,很憋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觀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