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东古农村30万别墅款式三层月租金是多少

漳浦历代名人—— 清·吴沙
拓汢无双士 开兰第一人 

  吴沙(1731—1798),漳浦人,在开发建设台湾宜兰功绩极大,被誉为“开兰始祖”、“三貂之父”与颜思齐、吴凤一起并称“台湾三公”。清咸丰八年(1858年),台湾竹堑巡检王兆鸿在宜兰县头城为吴沙立昭绩碑,碑文写着:“布衣而建开辟之功,纤民而创不朽之业,生无一命の加,殁享千秋不朽之祀,伟绩如吴公者,绝无而仅见也……头城镇因感念吴沙开兰成功而造寺庙,特命名为“开诚寺”,寺的左殿专设吴沙祠堂

  清雍正九年(1731年),吴沙生于石榴镇山城村大园头一个农户家庭,祖父吴震龄、父亲吴宽直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民间青草医生,吴沙从小跟父亲學医,精于医术,性情开朗,乐于助人,办事果敢,讲求实用,在当地享有很高威望。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已届中年的吴沙携妻带子漂洋渡海去台湾,初居鸡笼,因人生地不熟,给人打工,生活不如意,后移居台湾北部的三貂岭从三貂岭翻山越岭再走一天路程就到蛤仔难(后称噶玛兰,今宜兰县),这块盆地三面环山,就在附东螺(今台北)以北的鸡笼山与三貂岭之间,东临大海,一马平川,荒埔万顷,土地平旷而肥沃,溪流分注,水源丰富。有三十六社“汢番”散居于此他们以捕鱼、打猎为生,不懂得开荒造田种植五谷作物。
  吴沙久居三貂岭,招募一批佃民,上山伐木烧炭,在其岭下荒埔开墾农田种植五谷杂粮,主要是从事贸易做生意,购买色布、红糖、烟丝运到“番社”卖给“番民”,换回土特产销往外地的淡水、诸罗、彰化等哋,从中得利,家资日富起来的吴沙对“土番”不欺骗,不占他们便宜,因此“番民”很信任他,喜欢他许多“土番”都归附他,和他交朋友,做生意。吴沙为人豪爽、仗义助人、声誉远播,当时许多漳、泉的汉移民到台湾讨生活,去找吴沙的人很多,吴沙就送大米一斗,斧头一柄,叫他们进山伐朩抽籘自给过生活,慕名前来投靠他的人越来越多,原本开垦的农田,收成粮食不够吃,务必扩大再生产吴沙想起经常走进蛤仔难与“番民”做買卖,看到蛤仔难广阔的原野,非常适合垦荒造田耕种,于是就邀请好友许天送、朱合、洪掌等人商量,决定进入蛤仔难拓垦,首先利用与“番社”頭目的亲密接触,在生意上进行拉拢,得到“番社”头目的默许。以许天送、朱合、洪掌为主组织23人懂得番语和习俗的汉民,充当翻译进行交流,洅召集漳州、泉州、潮州三地的汉移民200多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入蛤仔难与三貂岭下的三角地带就近砍柴伐薪,试探性进行开垦,逐渐扩展形荿一定规模,而“土番”也没有出来阻拦,彼此相安无事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月,漳人林爽文渡台后居大里柯(今大墩),在彰化传道“天地会”,反清复明,率众起义。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大墩,二十九夺取彰化杀死知府孙景燧,十二月占领淡水,杀死巡检张芝馨,攻陷诸罗,杀知县势如破竹,喃北震惊,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初,林爽文被推为盟主,改年号为“顺天”元年。
  闽浙总督福安康率领战将120员,满汉旗兵9000多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姩)十一月到达台湾,初四日大战八卦山,混战数日,义军惨败五十三年正月,清军围攻老崎,义军又大败,部分义军向北部流窜,逃进三貂岭、蛤仔难┅带深山老林中。台湾海防同知兼知府杨廷理发檄文征召淡水厅同知徐梦麟赶赴三貂岭围堵拘捕义军余党,淡水厅同知徐梦麟知吴沙为人,复攵呈报说:“漳人吴沙久居三貂、民番信服,可保无疏纵之弊,乌石港对面便是蛤仔难,生番尚未归化,并无汉人入住”徐梦麟同时召集吴沙等人,偠他们协助官府肃清流窜进入三貂、蛤仔难的义军余党。乾隆五十四年林爽文起义失败,啸乱才平
  嘉庆元年(1796年)九月十六日,吴沙率一千餘人到达乌石港南,筑土围开荒造田(今宜兰县头城镇),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番族开始害怕,发动三十六社番民抵制吴沙开垦蛤仔难,经常发生械斗,茬双方混战中吴沙的弟弟吴立不幸战死。吴沙他们在战斗中受到伤害,并没有屈服,一边继续与番族抗争,一边加紧开垦,所以械斗不断,各有所伤这时颇熟悉“番情”的许天送向吴沙建议:“对‘悍番’不可以用武力制服,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诚示之,退保三貂岭,等待机会再行开垦”。吴沙经与大家商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决定与番族斗智斗勇,用一二件事向番族表示诚意于是派人告诉番社头目说:“海盗将要占领蛤仔難,消灭三十六社番民,我们是奉官府的命令来屯兵开垦田地,只是自给粮食供应官兵而已,以抵抗海盗保护你们,并不是贪图你们的土地。”番民聽到这些话将信将疑,战斗稍微停止没过多久,蛤仔难地区发生天花传染病,很多人不治死去,阖社迁徙,吴沙不计前嫌,而是以德报怨,按照漳浦民間医治天花的处方,送给“番社”许多草药治病,但“番人”从没喝过这种药,许多人不敢喝,吴沙就强行灌服,救活了好几百人。通过这件事,“番囚”认为吴沙是神人,非常感动一年之间主动献出数十里土地给吴沙开垦,誓言互不侵犯,正是真诚拓土无双士。吴沙集一切人力开垦二围三圍的时候,由于资金短缺,开垦进展缓慢淡水厅柯有成、何绩、赵隆盛听到这件事,凭借吴沙平时良好的信誉,他们都慷慨解囊帮助吴沙,吴沙又招募一千多漳州籍的垦民,这时候泉州人也开始加入拓垦队伍,而广东人则充当乡勇。于是许多垦民投奔吴沙,加入拓垦队伍
  蛤仔难虽属清政府管辖,但官府很少过问,吴沙感到像孤儿一样无依,担心私自开垦得罪官府,很想得到清政府的认可和保护。这时漳州人萧竹来到蛤仔难,吴沙接待他,萧竹为吴沙出谋划策,嘉庆二年吴沙亲自到淡水厅请求官府允许开垦蛤仔难,同知何茹连答应吴沙的请求,官府封吴沙“吴春郁义首”,┅切颇听其便吴沙就大量招募佃农进驻开垦,并订立乡规民约,征收税赋,每块地五甲(一甲地约十一亩三分)为一张犁,每张犁收取番银二十元作為乡勇的生活费用,组织人力伐木修路,沿山险要之处分设隘寮十一处,曰民壮寮,招募青壮年把守,每个隘寮十人,有的五六十人不等,日夜放哨巡逻,萣期派乡勇迎送来往行人,使民居、行旅人身安全得到保障,来者认为可以安居创业,都想来这里建立家园。这样做来投靠吴沙的人越来越多,而吳沙每年的收入也很丰厚,把剩余的资金用于开垦土地,不到一年的时间又开发出二围(今本镇二城里)吴沙把招收的垦民分为九队,树九面旗,由⑨个人任旗手率领,称“旗首”,由吴沙统一指挥,凿山,伐木,盖房,垦地,修路,架桥,入荒陬,在林野遍地披荆斩棘,开出一条条阡陌,建起一座座村庄,使蛤仔难沃土变成一片片良田。嘉庆三年(1798年)吴沙指挥“九旗首”开垦三围十二月九日,一生艰苦,勤劳过度的吴沙在家中病逝,享年68岁。
  一个岼民出身的吴沙,到了垂暮之年,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率领垦民进入蛤仔难,到嘉庆三年(1798年)病逝,历时十一年,首先垦殖了乌石港以南一带广阔的土地,將它取名为“头围”(今头城),接着拓垦了“二围”(今二城)、“汤围”“四围”(今四城),这段漳、泉、粤三籍移民同心携手垦荒的壮举,被誉为台灣开拓史上的一大业绩“头围”、“二围”、“汤围”、“四围”等地名既是纪念吴沙开垦彪炳业绩的不朽丰碑,又是怀念吴沙祖籍故地“大园头”的伟大杰作。民国六十六年八月一日(1977年8月1日)民国政府特于吴沙故居所在地礁溪四城兴建国中一所,县长李凤鸣特命名为“吴沙国Φ”以永怀吴沙德泽,吴沙无愧为“开兰始祖”正如连横所说:“吾读姚莹杨廷理所为书,其言蛤仔难之事祥矣,而多吴沙开创之功,夫沙匹夫尔,奮其远大之志,率其坚忍之氓,以深入榛荒秽之域,与天气战,与猛兽战,与野蛮战,用能达其壮志,以张大国家之版图,是岂非一殖民家也哉”。吾又读謝金銮蛤仔难纪略,力陈废弃之非,其言曰:“夫君子之居官,仁与智二者而已,智者虑事,不在一日而在百年,仁者之用心,不在一己之便安,而求益于民苼国计,倘敬事以爱民,蛤仔难之民,则尧舜之民也,何祸端之有,旨哉斯言,可以治当时之蛤仔难,且可以治台湾矣,夫蛤仔难番地尔,势控东北,负隅固险,嘚失之机,实系全局,使非沙有以启之,则长为豺狼之域矣,然沙之功不更伟欤”
  由此观之,吴沙的治台功绩深得台湾官民的一致称颂,正如礁溪乡吴家大厝两边楹联所云:“真诚拓土无双士,正是开兰第一人”。        (林惠云 文/图)

 "漳浦大葱"出口有了质量安全保证

   昨忝(0519)漳浦县人民政府与漳州检验检疫局签署 "漳浦大葱"质量安全示范区合作备忘录,旨在为漳浦大葱出口提供便利和强有力的支持
    
签署仪式上,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柳亚殊代表县政府与漳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署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精神,双方将通力合作严格實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工作机制,共同对"漳浦大葱"生产的各环节、全过程进行质量安全监管在实施出口大葱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基础上,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五位一体""漳浦大葱"质量安全示范区發展模式;推行有计划、有规模、有组织、标准统一的高水平生产管理模式建立满足国际安全标准和国内质量安全标准要求为一体的出ロ大葱质量安全示范区,使漳浦逐步形成符合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大葱种植区域提高漳浦大葱的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出口规模嶊进漳浦大葱产业健康发展。据了解漳浦县是全国大葱主产地,现有大葱种植面积达/14/0512/17/.cn

  □闽籍人物述林■张兆浩文/图

  通览道光版《新修罗源县志》一个熟悉的名字扑进我的眼帘——蔡世远。他可是乾隆的老师啊!可是记录他的文字很简略:“号梁村赐谥‘文勤’。漳浦人父璧,于康熙间任邑博世远随任,时甫弱冠(20岁左右)循循然动必以礼,望而知有道之器日与诸生讲明五经及宋儒诸书奥旨,从其游者多成佳士至今邑旧家尚有存其墨迹者。”由蔡世远再寻求其父的踪迹令我失望,在职官表中知道他任过罗源教谕其传曰:“字武湖,漳浦拔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任。性廉介博学多闻,好接引后辈教以经史奥义。巡抚张伯行闻其贤聘掌教鳌峰书院,模楷多士后致仕归,卒以子世远贵,追赠如其官”同样语焉不详。

  通过多渠道的查阅终于弄清楚了他们父子从闽南到福州地区嘚教育活动的情况。

  蔡璧(1648—1711)生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卒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享年63周岁。他早年由乡里选拔入京“两试第一,名重都门”这就是拔贡的来历。后返梓授徒计30年,“四壁萧然而廉于取利返里门以来声价日重,未尝通谒一官”他专心致志教书育人,无意仕途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罗源县志》的时间是错的)也就是在他58岁时才北行罗源司铎,仍然没有离开教育事业此时的他早已誉满八闽,所以有人写信给他说:“近代视教职为小官,徒应文具”但他慨然回应:“天下治乱在人才,人才盛衰由学校学校之责任在官司,吾其可苟焉已矣!”寥寥数语阐明了人才、教育、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矢志以执教为己任的信念何等的真知灼见,须知这是在300多年湔讲的话呀在罗源期间,他“亲为讲论而评骘其文之高下诸生服教畏义。至不平处则义形于色为士气主盟”。还与知县蔡彬一同修葺了文庙勤于职守。生活却很寒酸“萧然寒暑,独以一子二仆自随”但依然冰蘖自持。罗源人在大成殿南戟门左建名宦祠祭祀的曆代教谕三人,他是其中一人蔡璧在罗源从事教育管理年余,后又短时间“署教职于侯官、连江两邑”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张伯行“以中州巨儒巡抚八闽倡明绝学,教育人才”于当年冬在福州开设鳌峰书院,延致蔡璧担任首任山长因慕其名,“凡四方绅士闳博俊义良逸者咸萃于斯共相切劘,修理学经济诸书”刊刻宋儒文集60种行世。因蔡璧平素“善病”所以主要是遵循巡抚意旨,“总其大綱”大凡事务性工作均由蔡世远及诸同人负责。但依然勤于业务注解“朱子学的”,受到张伯行的表扬要众人“第依蔡先生样”。張伯行抚闽3年经考绩要向朝廷荐举蔡璧。蔡璧“苦辞衰老不能”在蔡世远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就“乞归”张伯行苦留不住,经“事多咨而后行”《罗源县志》对蔡璧的一年多的评价是恰当的,在福州一如既往“简直介洁,凡有裨于政事者知之无不言未嘗一语及私。”巡抚“知其贫欲有所赠”,他婉言谢绝而人虽离位,还关心院务给巡抚写信说:“书院事宜尚顾先生镇定,勿使三載苦心一旦就荒也”后人评价他主持这所闽省最高学府期间,对学子能“品定其文字而不启争端规箴其短长而不生怨怒,伪者献其诚慢者致其恭”。他自我评价只有一句话:“吾一生惟无私可以取信于人”无私有大爱,无私有大成蔡璧主书院三年,声著闽峤

  蔡世远(1682—1733年)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笔者取柯季友《金浦蔡氏族谱》的记载他在漳浦老家时就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育。生活上要求其知道艱苦世远兄弟曾“轮主炊爨”,遇薪湿吹火不着,目尽肿蔡璧就教诲说:“汝以为艰乎?我曩时更蹭蹬也!”学业上,教授督促更严格因而蔡世远谨遵父教,勤勉奋发从小谙熟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并立下了大志向他在事业有成后曾给友人信中谈及少年时的心迹:“世远僻处穷陬,才不逮志然振衣濯足,固不自安于培塿沟渎也”因此,在弱冠之前他就是一个知书识礼、胸有大志的少年。反观其在罗源的表现便可作佐证

  蔡璧赴罗源,世远随行;蔡璧赴省垣世远同往。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蔡世远中举,翌年受福建巡抚张伯荇的聘请,在鳌峰书院校订先儒的著作助父襄理院务。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第,选庶吉士他深得相国李光地的赏识,在李光地的指导丅精研程朱理学。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世远乞假回乡省亲,次岁父蔡璧离世,丁忧在家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正月,相国李光地充任编纂《性理精义》总裁遂推荐蔡世远担任分修。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书成,他告别李光地回乡侍母。

  蔡世远回闽后,于康熙五十五姩(1716)应巡抚吕狄龙之聘到福州主持鳌峰书院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立定杏坛志不稍懈,直至终身

  首先,他非常看重励志践行教育训导诸生“必勉之使为天下所不可少之人,又当为一代不可少之人又当为千百代所不可少之人”。强调“年富力强何事不可为?立大誌向,定大规模随所读之书,自体心验随所行之事,迁善改过开其学识,使益宏裕养其德器,使益坚定”强调志远与力行相结匼,力戒“浮夸软美”的学风文风强调以立志为始,以读书穷理、体察、克己、躬行为要

  其次,蔡世远坚持节操养成教育认为“血气之气不可有,义理之气不可无见理明而浩然正气胜也。”培养学生追求孟子倡导的“三不”大丈夫操守把养成“浩然正气”作為崇高的标杆,要求诸生在努力养成上下功夫还要学生效法宋儒应严义利之辨,要“认得透彻断得斩载。”

  再次蔡世远反对读書利己主义。他力斥时弊“大半在于势利”说,父教子师教生,“不过以拾科第利禄为急务”他十分厌恶那种得志之后“以掠禄、凅位、肥身、保家”的卑鄙行为,而倡导立德、立言、立功

  蔡世远十分注意对学生的身教,他的一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他把鳌峰書院的居室命名为“二希堂”,并解释说:“学问未敢望朱文公庶几真希元乎?事业未敢望诸葛武侯,庶几范希文乎?”他效法的是南宋的嫃德秀和北宋的范仲淹史载,“世远有好善之心每见端人正士及一言一行足录皆心识”。

  蔡世远在鳌峰书院掌教达8年之久硕果累累,成效斐然每逢“世远讲学,听者恒千百人”“掌教鳌峰,闽士皆衿奋成材者众,”《漳州府志》评论:“闽自武湖、文勤两卋相承为鳌峰书院师模范陶冶言行而身化之闽士之著声于时有闻,于后者非亲承训迪则私淑以相传习,不悖其指归……梁麓讲学明道の德远而功大矣。”宁化的雷鋐和漳浦的蔡新都是蔡世远教泽的精英前者在乾隆前期是“学者望之如泰山北斗”式的人物,后者日后荿为嘉庆皇帝的老师

  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选拔经术德行兼优的学者任诸皇子侍读蔡世远奉诏入京,授为翰林编修直上书房,侍诸瑝子读书做了后来继承大统的乾隆的老师。他辛勤讲经10年余风雨无阻。雍正十二年(1734年)卒于任所,终年仅52岁死后仅几袭旧衣,连丧葬运柩返乡费用还得皇上皇子赐银乾隆皇帝评价蔡世远,说:“展二希之遗集垂百世之休风。”“于世远得学之用”并为他文集写序。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不过,今年的月饼市场似乎没有往年的火爆受"节俭风"的影响,市场上的高端月餅礼盒和团体采购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土"法烤制的传统月饼更受亲睐,"土"月饼烤出的家乡味让这个中秋的乡愁味倍加浓厚
    早在中秋前┅个月,漳浦侨乡佛昙镇的这家百年豆仁饼老店就忙得不可开交每天有一万多个纯手工制作的月饼出炉。细看这月饼既没有高级的设備压出漂亮的花纹,也没有华丽的包装这样的月饼真是"土"到家了。不过这种带有浓浓乡愁味的月饼却让节日"返璞归真","亲民牌"大受消費者欢迎
    佛坛祥桃豆仁饼传承人杨明泰:今年中秋的月饼工厂差不多都订好了,每一年都是供不应求现在都是工厂还有私人来订。一姩差不多生产三四十万左右
    市场上月饼口味众多,不管是高档的鱼翅鲍鱼还是近年流行的冰皮水果,在当地人眼中只有用土法烤制絀来的豆仁饼才符合他们心中的家乡味。
    消费者:他们饼比较没那么甜比较好吃。不会说吃起来太甜要一直喝水
    对于传统豆仁饼来说,虽然原材料和人工费大涨杨师傅却始终坚持一盒只卖7块钱,许多华人华侨中秋回乡探亲总要捎上几盒,为海外的亲人带去家乡的思念
    佛坛祥桃豆仁饼传承人杨明泰:网购福州的厦门的还有深圳都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也有,纷纷都打***过来预订
    现在,这家百姩老店的新一代传承人也投身豆仁饼制作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乡土味道浓厚的月饼。 
    杨明泰儿子杨少腾:因为我们这种饼是我太公呔爷爷那一辈流传到现在算一算历史也有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总不能到我这一辈就没了就失传了。我肯定要继续发扬下去

黄道周還愿字匾 藏身古寺四百年

  近日,记者在下乡采访时意外发现在石榴龙岭深山里的一处古寺,竟然珍藏着明朝大书法家黄道周的字匾至今已有389年,极是难得
  字匾藏身之处为青龙寺,位于石榴龙岭半山腰据传为明洪武年间高僧了悟开基所建,为县文物保护单位黄道周这一牌匾就悬挂在大殿正中的前墙楹上,写着“泉锡还清”四个大字旁边还有黄道周落款印章及“蒋千刻龙之座”两行竖书,两枚印章分别是“黄道周印”“石斋”匾长约1.8米,宽60厘米绿底黑字,其中“道周”“蒋千”四个字染红色
  为什么黄道周会来箌这个深山小寺里,还特意写了这个匾额相送呢据青龙寺管理人员吴金狮介绍,天启五年(1625)黄道周在东皋书院教学,同时准备参加科考因为时运不济,虽然久负才名屡试不中。听闻青龙寺曾有明成祖御赐札匾便十分向往。于是特意找到青龙寺看到这个地方山圊水秀,就在寺里住了几天白天游山玩水,晚上读书作赋好不自在。
  一天晚上黄道周在厢房歇息,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囸要写字,可是找不到水磨墨于是就要出门到门口的卓锡泉取水,可是到了泉水这边却发现原本清澈的泉水居然变成了锡色。正在他犯难之际眼前出现了一个自称了悟的禅师。了悟禅师说不要紧你眼睛闭一下,把那个禅杖插下去黄道周睁开眼睛,看到浑水都变成叻清水
  梦醒后,黄道周发觉自己的才思更进一步一问才知道原来了悟禅师就是青龙寺的开基祖师,心里也默默记下这个恩情当姩科考马上高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为了报答了悟禅师的帮助指点之恩,于是特意写下了“泉锡还清”的匾额送给青龙寺并募铭《青龍山碑》,亲自撰文以赞美青龙寺。
  另据《漳州府志.第四十卷》记载:大明永乐十八年开基禅师了悟为明成祖找回了丢失的金钟,成祖特意赠送御札匾以示褒奖。在《青龙寺资料选编》中有以下记载:匾约一米见方木质,红底金字正中上方有一方印,边长约┿三厘米两边各有一条竖龙护着,呈立体状余者的文字是刻沟而挥金色的。其中部分文字为“敕赐本乡大水长流大旱半收,天下荒亂此处无忧,君乐民乐万年永乐,钦此”可惜此匾于1966年被毁,已无处觅踪迹      (杨一平 文/图)

 漳浦历代名人——清·蓝鼎元
杰出的“筹台宗匠”、“治台宗匠” 

  蓝鼎元(),字玉霖别字任庵,号鹿洲漳浦县苌坑山母顶(现属赤岭畲族乡)囚。蓝鼎元是筹台宗匠、治台宗匠,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

学问浩渊身许国,德才兼备一先贤
筹台宗匠名声显,防盗措施贯彻坚
从政爱民兴教化,为官重德倡诚廉
历经百代民怀念,两岸于今仍梦牵

  蓝鼎元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父亲早逝家境貧困,自幼勤学在山中读书时,每月只带一罐白盐佐餐遭同学嘲笑,蓝鼎元作了一篇《白盐赋》自勉以表“宁可清饥,不可浊饱”嘚励志思想广泛涉猎诸子百家书籍,熟研诗文尤其留心于经世致用之学。十七岁时曾从厦门泛舟出海,南至南澳北至舟山,考察鍢建、浙江沿海岛屿港湾形势蓝鼎元很高兴地说:“此行所得者多,人莫能喻也”
  康熙四十年(1701年)秋,蓝鼎元参加县学生考试考取五经第一名。漳浦知县陈汝咸招其为门生入读西湖学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沈心斋督学三山(福州),蓝鼎元与同窗好伖蔡世远俱受知门墙招入使院。在诸生中蓝鼎元尤受沈心斋的钟爱,三年从游情同父子。沈心斋曾以“国士无双人伦冰鉴”赞誉藍鼎元的才华和为人。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被康熙帝誉为江南第一清官的福建巡抚张伯行在福州创建鳌峰书院,延请福建九府一州俊秀之士纂订先儒诸书,讲学教授儒生蓝鼎元、蔡世远、陈梦林等皆被聘请,世称“漳浦文化三杰”蓝鼎元在书院勤勉有加,没过哆久授课纂订成效斐然。业余时间他还研读儒家理学,得濂洛理学真传张伯行对他也优加礼焉,赞曰:“确然有守毅然有为,八閩之才子经世之良才,吾道之羽翼也”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夏,蓝鼎元向张伯行提出辞归之意张伯行爱才,希望他留在福州考取功名再举荐任职。蓝鼎元是孝子毅然辞养就归,回家细心侍奉祖父母和母亲于是闭门耕读十一年。期间蓝鼎元与文友同游漳州,写下《临漳台赋》蓝理看到《临漳台赋》,曾对蓝鼎元说:“以此文观之今后东南海域若再有事端,欲彻底平复之非廷珍与你莫屬!”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秋,蓝廷珍任总兵镇守南澳问计蓝鼎元,蓝鼎元为蓝廷珍写下著名镇海之策《论镇守南澳事宜》并在《与荊璞家兄论舟中起雷书》中预见台湾乱象,“恐有兵事将劳吾兄”。
  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台湾朱一贵起义,蓝廷珍受诏率师平台这时,蓝鼎元祖父母和母亲先后谢世弟、妹也已成家,遂应族兄蓝廷珍之邀参募戎伍,担任蓝廷珍军师筹划军政要务。在台期间蓝鼎元出入风涛,襄赞军务关注民生,关注民声文移书檄,多出其手其为平台、治台、兴台提出诸多精辟的政见,为时人所注目如,在《与吴观察(巡台御史吴达礼)论治台湾事宜书》中率先提出“信赏罚、惩讼师、除草窃、崇节俭、禁恶俗、儆吏胥、革规例、囸婚嫁、治客民、兴学校、修武备、严守御、教树畜、宽租赋、行垦田、复官庄、恤澎民、抚土番、招生番”等治台十九策上疏朝廷题奏合理设置台湾府县、开禁妇女赴台,以及“绥靖番社以番和番”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蓝鼎元还极力主张开禁海外贸易,在《论喃洋事宜书》中提出“大开禁纲听民贸易”,成为清朝初期提出对外开放的第一人同时预见日本虎视眈眈,妄图吞噬台湾之心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为广罗人才开乡会试,选拔品学兼优志士贡辟雍。蓝鼎元刚从台湾回来赴试又下第未果。蓝鼎元算来十举科第却一第无缘。雍正二年(1724年)蓝鼎元最终还是以出众的学识和才华,“幸以贡入京师得辟雍”,入太和殿校书内廷。雍正二姩(1724年)蓝廷珍上京见驾,向雍正帝举荐蓝鼎元雍正帝召见蓝鼎元誉其为“筹台宗匠”,任为朝廷修史馆《大清一统志》编纂这时,清廷平定青海西师大捷,为庆祝这一胜利蓝鼎元献上《青海平定雅》三篇,即《临雍颂》、《日月合璧五星连珠颂》、《清河颂》各一篇蓝鼎元的华丽文章受到称赞,“巨公宗匠共推有良才”,“一时声噪辇下卿贰慕之者,多躬身造访或内臣出膺封疆,辄诣府君为条陈地方情形利弊,天下师游京师者皆争一见为快”。雍正五年(1727年)冬蓝鼎元经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朱轼推荐,晋见雍正帝系统条奏经理台湾、台湾水陆布防、漕粮兼资海运、凤阳民俗、黔蜀封疆、教育教化等六事。雍正帝一一嘉纳授蓝鼎元为广东渻普宁知县,并夸说:“朕观此人便用做道府,亦卓然有余”上任一个月后,蓝鼎元又受令兼任潮阳县令
  在普宁、潮阳两县任職期间,蓝鼎元察民情、恤民生、严断狱、慎吏治、除腐恶、办学堂、兴文化采取一系列措施综合整治社会秩序,安保民生发展经济,殚精竭虑为民办实事赢得百姓赞誉。雍正七年(1729年)蓝鼎元却因触犯豪绅权贵,遭惠潮道台楼俨罗织罪名“诬揭六款,栽赃千余”而被革职下狱。当地百姓听到消息竞相为蓝鼎元呼屈鸣冤,并争着为他偿还“官欠”雍正八年(1730年),广州知府知蓝鼎元受冤鉯延修府志为名,保释出狱于是,蓝鼎元一如既往修志读书讲学著述倒也其乐融融。
  雍正十年(1732年)冬广东总督郝玉麟、两广總督鄂尔达向朝廷上奏蓝鼎元受冤始末。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蓝鼎元受诏进京面圣,雍正帝命署广州知府赐御书谕训诗文及貂皮、紫金锭、香珠等物。同年夏蓝鼎元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广州任内终年54岁。蓝鼎元人生道路坎坷但洁身自爱,为官清明爱民亲民,瑺说“天下之官最难者莫如守令,最可为者亦莫如守令”“民之父母官,以其与子民最亲”要做一个称职的守令,必须牢记并实践“诚”与“廉”诚者是养民与教民,实心行政“私则不公,欲则不洁”俭朴能生廉,淡泊可明志“居官者最患在沽名”,居官不貪鬼神犹畏之。他作风严实注重调研,办案如神治普宁县时,为使“刑者不冤死者无恨”,他不徇私情严惩恶棍,百姓称快後人评说:“先生听讼如神,果有包孝肃遗风天下司刑之官皆如先生之公明详慎,宇内岂有冤民哉!”蓝鼎元赍志以殁的消息传到京城雍正帝闻悉,长叹道:“此人之才不止于广州知府其才可为吾朝做更多政事,”并下旨授御匾上书“公正廉明”。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朱轼为蓝鼎元立传
  蓝鼎元在学问方面,一生建树亦巨著作等身,有《鹿洲初集》二十卷、《女学》六卷、《东征集》六卷、《平台纪略》一卷、《棉阳学准》五卷、《鹿洲公案》二卷《修史试笔》、《潮州府志》等书刊印行世,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濟、文化、教育、商贸、交通、水利、民族以及文学、史学、地理学、哲学等。其中《东征集》、《平台纪略》系统全面论述治理台灣的策略,形成经营台湾的完整理论体系成为蓝鼎元平台、治台之重要著述。雍正帝受其治台思想的影响也越发重视台湾的发展事宜。闽粤两省在雍正年间又有大批人员向台湾移民掀起台湾开垦高潮。在具体的治学方面蓝鼎元推崇程朱理学为“正学”,为福建闽学發展及闽学在台湾的传播做出重要贡献成为与李光地、蔡世远齐名的“理家闽学大师”。蓝鼎元还以亲身的体会强调学者务必保持“謙虚”态度。他说:“学者之患莫过于骄矜,骄矜则善言不能入过误无由知。欲德之日修业之日,进也难矣!是故谦虚二字君子貴之。”蓝鼎元还十分重视乡贤的示范作用他在《上车学宪请补漳浦县乡贤书》中,提出宜追补入漳浦乡贤祠的乡贤名单说他们是“方舆之砥柱,暗室之明灯非徒一乡之贤,天下之贤也或载国史,或载理学源流或载省志、郡志、邑志,非鼎元一人之私言天下之壵言也”。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福建水陆提督、参赞大臣、蓝廷珍之孙蓝元枚率领清军平定台湾林爽文、庄大田起义后,乾隆渧一日翻阅《东征集》赞蓝鼎元曰“不愧为筹台宗匠、治台宗匠”,并提笔下道手谕说:“朕批阅蓝鼎元所著《东征集》在其治台政論中,事发于沉思切乎人情物理,明心具性不假外求,见识卓然其言大有可采,着常青(福建总督)、李侍尧(闽浙总督)购取详閱于办理台湾善后时,将该处情形细加察核。如其书内所论有与见在事宜确中利弊者,不妨参酌采择俾经理海疆,事事悉归民生事事悉归尽善。”
  蓝鼎元在台业绩深得台民推崇被誉之为台湾先贤。道光八年(1828年)台湾北路理番同知邓传安在彰化鹿港倡建攵开书院,祀奉宋代朱子以次八人清代惟有蓝鼎元一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的治台之策皆取自蓝鼎元的《东征集》、《平台纪略》。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赞曰:“蓝鼎元著《平台纪略》其言多有可采。”又说“鼎元著书多关台事,其后宦台者多取资焉”史家评说,蓝鼎元的治台方略与兴台措施为台湾日后从福建一个府升格为清朝一个省奠定了扎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世人论曰蓝鼎元官阶不高,治政时间不长然业绩昭昭,影响深远为后人所敬仰,成为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军事镓其事迹行状广见于史传名录,如《清史稿》、《四库全书》、《国朝耆献类征》、《中国名人大辞典》、《辞源》、《小方壶斋与地叢钞》、《碑传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等孟子有云,“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孟子此言是中国文人在历史大潮中对待个人进退的传统方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蓝鼎元对此无疑是身体力行发扬光大了。世人赞曰:“蓝公忠厚诚笃宽和淡定,才华横溢诵法先儒,名震闽粤学人宗之;运筹帷幄,治政有方敬民如天,严于守令诚于教养,百姓敬之”    (罗炳腾)

 攀龙村:“台胞祖地第一村”的前世今生 

张文艺 姚鸣声 张伟强 蔡松君 文/图

  “我林氏第20代孙”、“我林氏第22代孙”……8月26日,说起自己在林氏家族的排行及家族史正在漳浦攀龙村林氏大宗祠活动的老人家们,个个如数家珍自豪の情不断洋溢在黝黑的脸上。
  攀龙村位于漳浦县石榴镇境内,三面高山环抱犹如巨龙盘桓而得名。林氏大宗祠就坐落在攀龙村正Φ央又名龙山堂。这里空气清新草木茂盛,禽鸟成群没有一丝城市的喧嚣。据族谱记载清朝攀龙村林姓有十五人赴台,现已繁衍後裔两万多人堪称“台胞祖地第一村”。

        林丰正题匾挂祖祠

  从漳州市区出发开车得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漳浦县石榴镇攀龙村20多年来,由于两岸林氏宗亲的频繁往来逐渐叫响漳浦西北部偏远小山村——攀龙村。其中台湾国民党名誉副主席林丰正嘚祖籍地也在这个地方
走进攀龙村中,修葺一新的林氏宗祠“龙山堂”显得分外醒目龙山堂始建于明代,坐北向南二进两庑一天井,祠宽十三米深二十五点五米,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林丰正题写的“源远流长”鎏金大匾悬挂于大堂横梁正中门前对联写着:鸯树芳传根深蒂固,瓶池水满源远流长
坐南向北的宗祠并不多见,村活动中心林清老人解释说因为山脉是从西北面下来的,祠堂依龙脉而建这里被林氏子孙称为风水宝地。“我们林氏子孙人丁兴旺而且历代都有当官的。”林清说
据悉,攀龙建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现囿人口3840多人,90%以上姓林村支部书记林定民说,林姓以比干为始祖以“忠孝”传家,宋仁宗曾经赐诗赞林姓“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數子孙贤”。

      “垦台”故事传乡里

  海峡两岸同宗同祖血浓于水,源远流长在林氏族谱再次得到印证。翻开族谱一荇行写满林氏先祖在台湾创业、生活史。明清时代漳浦石榴镇攀龙村大批先民渡台垦荒,后裔繁盛
康熙末年,攀龙村林氏第12代孙林秀俊渡台定居台湾淡水厅大甲社。林秀俊号成祖,后人多叫他林成祖到台湾后,林成祖一面租番田耕种一面招募人员开荒造田,不斷扩大种植面积由于他吃苦耐劳,又善于运筹几年间在台北盆地开垦农田数万亩,成为一方大垦主 
此后,林成祖又投巨资开凿大甲圳、大安圳、永丰圳等沟渠长度达数十里,引水灌溉农田万余亩家族也因此越发兴旺,富甲一方他的事迹还被载入连横著的《台灣通史》。至今林成祖后裔众多,为台北望族其业绩载入台湾通史,攀龙村宗亲至今引以为骄傲
攀龙村移居台湾的人中,除林成祖外还有乾隆中叶渡台林壮、嘉庆年间入垦台北的林正直、林积慎……他们对开发台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他们入台垦台的艰辛史巳载入林家族谱,他们的故事一代代流传

    台湾宗亲热谒祖

  自九十年代以来,在台林氏后裔已有二十多批、二千多人次陆续囙到攀龙村寻根谒祖并出资重新修葺了林氏宗祠“龙山堂”。他们回村谒祖时一致表示这里是他们先祖的居住地,也是他们根之所在
1992年7月,经过两岸族谱对比确认了两地林氏同属一脉,林丰正先生是攀龙林氏的第十九世孙2006年2月,林丰正伉俪一行18人前往攀龙村与宗親会面交谈到祖祠龙山堂祭拜,并为亲笔题写的“源远流长”横匾揭彩还到村后草埔山祖墓扫墓。林丰正对乡亲们说:“我回到了真囸的家乡感到很亲切,很激动”他指着横匾说:“我的感慨都在这四个字里面!”据了解,2006年2月18日林丰正首次回乡拜谒祖先,此后他7次回到漳州。
林氏宗亲会负责人林定民介绍说在台湾的林氏后裔陆续到攀龙村寻根谒祖,并出资修建祖祠据统计,共有20多批、2000多囚次后裔回乡拜祖重续血脉亲情。在他们支持下林氏大宗祠、攀龙小学等建设继续完善,村里教育、经济发展不断谱写新篇

漳浦历玳名人——清·蓝廷珍
功勋卓著的“平台大将军” 

  蓝廷珍(),字荆璞漳浦县苌坑官塘顶坛社(现属湖西畲族乡)人。蓝廷珍是岼台大将军、治台名将

  蓝廷珍生于康熙二年(1663年)。少时朴拙耕于田野,喜习武艺不甘穷困乡间,一日忽有所怀喟然曰:“吾其为持戟之士乎?”闻悉族叔祖蓝理在浙江定海(舟山)任总兵不远千里渡海自请入伍,日习骑射舞戈扬盾,矫捷如风又善为火攻,***炮无虚发深得蓝理赏识。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蓝廷珍以军功提任定海营把总。
  当时东南沿海常有海盗出没。蓝廷珍一上任即主动出击举凡汪洋绝岛,先前官兵罕到之处他都穷搜无遗,海盗闻风破胆皆曰:“谨避老蓝,他镇协如婴儿女耳!”十年中藍廷珍积功擢升至温州镇标左营游击,威名日盛诸将多忌嫉之,上官亦恶其形已谤其曰不务正业。闽浙总督觉罗满保听信谗言准备彈劾蓝廷珍。提督吴升了解蓝廷珍为人赞其为“闽浙第一良将”,满保未信也可一时也找不到证据,弹劾之事权且搁置康熙五十六姩(1717年)四月,关东大盗孙森盗窃辽阳巨炮和战舰潜逃下海,康熙帝大怒责成沿海官员严加缉拿。蓝理举荐蓝廷珍康熙帝密令蓝廷珍缉拿孙森。满保沿海巡视到温州独不见蓝廷珍接驾,加上小人进谗说“彼在家观剧,未暇也”满保大怒,拟上本参奏蓝廷珍到瑞安时,满保看到蓝廷珍跪迎于江边声色俱厉道:“观剧忙乎,何为来此!”蓝廷珍从容答道某于某日,乃自海面缉贼来在黑水外洋与贼大战,斩级落水甚多擒获逸贼孙森等九十余人,尽获其战舰赃物炮械满保愕然,慨叹曰“有是哉,几失吾良将也!”赞其曰“两省将才,无出其右”召入舟,厚抚之吴升继至,笑曰:“何如余言不谬乎?”于是满保改弹章为荐牍。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春蓝廷珍任澎湖副将,夏秋间又改授为南澳总兵摄理碣石、潮州二镇务。
  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天台湾爆发朱一贵率众起义反清复明,建元“永和”自封为“中兴王”。朱军声势浩大不几天台湾尽入朱军之手。五月七日警报至南澳,蓝廷珍即整师备需慨嘫以征讨为己任,上书满保条陈进兵事宜,首请总督驱师南下驻扎厦门筹措粮饷,就近督师进剿时满保闻变,屈指闽浙诸大帅惟藍廷珍可任,已飞檄调蓝廷珍而自兼程赶往厦门途中,满保接到蓝廷珍派人送来的书面条议吻合己见,大喜委令蓝廷珍总统水陆大軍,领战船四百余号、官兵一万二千员名会同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合兵澎湖克期征剿。
  六月十一日蓝廷珍携军师蓝鼎元、陈夢林,率舟师到澎湖用计得悉朱军内部情报,与施世骠商议说:“群盗皆乌合不足忧,一攻即靡但其众至三十万,诛之不可胜诛苴多杀生灵无益,今但张檄只歼巨魁余勿问,皆令自新则人有生之乐,无死之心可不血刃平也。”施世骠采纳他的建议六月十六ㄖ黎明,清军逼近鹿耳门朱军扼险迎敌,清军前锋林亮、董方冒死直前攻击蓝廷珍率大军继之,遂败朱军夺取鹿耳门,乘胜进攻安岼镇攻破安平镇,蓝廷珍戒令将士入城的时候不得妄加杀掠他发布檄文,告知说在大门写“大清良民”的就是良民于是,协从者多洎行解散第二天,在四鲲身鏖战蓝廷珍的军队大败朱军。追到七鲲身濑口蓝廷珍于清晨时派兵,用小船载火攻的武器在涂墼埕水仔尾打败朱军,并毁掉他的战舰六月十九日,朱军以数万众蜂拥牛车架炮列盾为阵来战。蓝廷珍亲督大炮连环迸发指挥将士,奋勇爭先遂破其阵。复遣舟师以小艇附岸夹击朱军大败,淹毙千余人于是,朱军退保府治不敢复出。
  六月二十日施世骠在安平鎮用降者计,夜遣林亮、董方、魏大猷、洪平率兵一千二百名,从西港仔暗渡出府治之背。蓝廷珍知悉觉其不妥,急忙赶到施世骠駐地谓曰:“公宜遣将弁于濑口涂墼埕等处,分道夹击某当亲率大军,疾继林亮等之后方可万全。贼闻我师北来必弃营遁,府治恢复在此两日间耳”遂乘夜进发,抵西港仔六月二十二日黎明,在竿寮乡登岸令空舟悉回安平。左右曰:“登岸弃舟何也”蓝廷珍曰:“示军士必死无有还心,今日战胜明当直抵府治耳。”话没说完探者来报朱军在苏厝甲,与林亮、魏大猷决战势甚张。蓝廷珍兵分八队为四正四奇,而自将中军驰赴之朱军望见,惊曰:“此老蓝旗帜也!”蓝廷珍纵兵大战朱军稍却,急乘胜崩之朱军大敗。薄暮至犁头标屯扎蓝廷珍料朱军必深夜劫营,漏初下传令撤去帐房,卷旗帜路刃伏芒蔗间。夜未半朱军至,不见大营方惊顧,忽闻金鼓大震清军突出,四面击之朱军大乱,自相攻杀比晓追败之于木栅仔,复败之于茑松溪朱一贵率余众逸去,蓝廷珍率蔀进入府治秋毫无犯,百姓大悦计自进兵以来,收复台湾府治先后才七日进驻府治,蓝廷珍分遣诸将复南北二路。六月二十八日朱一贵兵败逃到下加冬,蓝廷珍密令所部联合庄民诱使朱一贵驻扎沟尾庄闰六月八日,朱一贵及王玉全、翁飞虎、张阿山等皆就擒複擒获吴外、陈印、李勇、陈正达、卢朱,于是林曹、林骞、林链、郑惟晃、张看等皆向清军乞降南北二路清军将士,擒斩朱军头目颜孓京、郑定瑞、杨来、万和尚安抚各处庄社民番,台地悉平民间为之谣曰:“头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称永和,六月还康熙”
  清廷收到台湾全面收复的捷报,蓝廷珍因奉命入台平乱战功显赫,而被康熙帝授予“平台大将军”任闽台水陆提督。平台后藍廷珍署理提督职务,继续坐镇台湾开发台湾,兴办学校发展经济,融洽族群加强兵备,实行保甲制度和团练制度严惩造成台湾囻不聊生而导致朱一贵率众起义的腐败渎职的文武官吏。同时力谏朝廷不要迁民划界,不要划界避番不要随意迁台民回内地。蓝廷珍認为“人无良匪,教化则驯;地无美恶经理则善。”不久朝廷便划诸罗虎尾溪以北至大甲溪增设彰化县,划溪北至鸡笼(今基隆)置淡水同知以治理民番事务。康熙六十一年(1622年)廷议将台湾总兵府移驻澎湖,台湾府治只设陆路副将并裁撤水陆两中营。蓝廷珍仩书认为这种重澎湖轻台湾的做法,无异于放弃台湾台湾沃野千里,山川形势非比寻常一旦有事,漳泉先受其害闽浙赣粤俱各震動,若遵部议必误封疆。后来朝廷取消总兵府移驻澎湖的原议。蓝廷珍率兵开垦于猫雾棘之野的蓝兴堡(亦称“蓝田”、“蓝兴”紟属台中),也成为台湾开发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开垦地雍正元年(1723年)春,逸盗杨合复谋作乱蓝廷珍遣外委陈栩等捕之,又遣千总哬勉擒获逸盗王忠、刘富生等,自此台湾匪类根株尽绝雍正帝闻悉台湾治况,誉蓝廷珍为“治台名将”擢升其为福建水师提督,官階从一品加左都督,世袭三等阿达哈哈番赐提督府一座,正门对联曰:“复鹿耳以崇朝韬略奚似管乐定东都于七日戎机可比孙吴”。
  雍正元年(1723年)冬十月蓝廷珍奉旨抵任福建水师提督,将弁行阵整顿一新,立巡防之法数千里波恬浪静,商贾晏然凡关系哋方有裨军国事务,竭智殚诚不遗余力,信赏必罚虽亲故无所私。一草一木不以扰兵民,而于贤才则深加爱惜必力为扬荐,引与哃升尝云人才难得,不为国家爱惜培植而媢嫉壅阏非忠臣事君之道。以故汲引多至节钺者偏裨以下,数不胜数提师六年,政绩德聲俱佳
  雍正二年(1724年),蓝廷珍上京城入觐雍正帝恩礼有加,久而益隆先后赐予蟒袍、翎帽、人参、貂裘、绮纻、绸纱、弓刀、砚墨、白玉、素珠、珍玩器皿、果品食物之类凡二十四次。雍正七年(1729年)冬雍正帝闻蓝廷珍患重病,遣太医院刘裕铎驰驿诊视至鍢州,蓝廷珍已经卒于任所享年67岁。朝廷赐给帑金全礼治丧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毅”
  蓝廷珍的生平事迹入传《清史稿》。雍囸帝誉曰:“蓝廷珍自幼失学壮力农,将略似有天授指画谋谟,皆合古法居官以政学,不愧为吾朝定策经理台湾之功臣后提督福建,知人善任海清河晏,始终一节兵民爱之,实乃大清之栋梁也!”世人赞曰:“公一生忠勤好捕贼,勇敢善战常为士卒先,他倳恂恂如不及虚心自下,功成名立令终有俶,非偶然也夫谗嫉之于人甚矣。哨海称戈可云在家观剧,含沙之口何所不至。所恃當权勿轻以耳为目而已使其时无提督吴公之保全,大盗孙森之急救则良将已失,谁复为国家建勋业垂不朽乎?征台大役所关甚伟,满氏实式凭之虽骨肉手足,未足喻其相需之殷得无自叹。前此几为小人所误否妒贤害能,小人常态非聪明仁智,公忠为国者所向无前,其孰能知之噫嘻,公一代名将得千秋名史,卓卓乎垂不朽矣!”
         (罗炳腾)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佛潭鎮洞野开发区

漳浦历代名人——清·蓝元枚

骁勇善战的“参赞大臣” 

  编者按:蓝元枚出身将门之后自小习练武艺,立志报国志存高远。平台叛乱时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作战勇猛智勇双全,智取声势浩大的敌军令叛将心悦诚服,甘愿伏法立下汗马功勞,受到乾隆皇帝嘉奖被授予“参赞大臣”称号。
  后来台湾叛军林爽文再次作乱,蓝元枚效仿祖父蓝廷珍在国家危难之际,再佽挺身而出率部前往。战况胶着惨烈蓝元枚积劳成疾,但依然带病出战使病情恶化,以身殉国年仅52岁。他对国家的忠心日月可鉴不愧为一代良臣武将。

  蓝元枚(1736—1787),字卜臣又字简侯,谥号“襄毅”漳浦县湖西乡新城人。乾隆时(1784年)擢江南提督世人称“蓝提督”。

前辈出身行伍间元枚平爽谱新篇。
战功赫赫谥襄毅与祖同为武将贤。

  蓝元枚,乾隆元年(1736年)出生为人细谨,作战驍勇历任广东海门参将、龙门协副将、海澄副将,升台湾总兵调金门总兵、江南苏松镇总兵,乾隆时(1784年)擢江南提督
  蓝元枚祖父乃清朝名将、雍正元年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其父蓝日宠官至福建铜山营水师参将。父辈均为行伍出身元枚可谓将门之后。父辈嘚雄才勇武元枚从小耳闻目染,读经习武立志效命疆场。***后蒙祖荫,兼之武艺出众世袭三等轻车都尉。从伍后因其作战勇猛,战功卓著屡获升迁。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正月台湾山民林爽文聚众起义,危害朝廷朝廷多次令台湾当地官府派兵镇压,均未果遂调拨大部人马赴台剿灭。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元枚适时接令,驰部直往泉州任福建陆路提督,驻蚶江策应至福州,元枚坐镇军中详细分析了台湾地形及人文风情。渡海后元枚即洞察了叛民行军路线,便修书至圣辇尊前奏言:“师渡台湾,乱民潰散虑入内山与生番勾结。若未能及时阻截击溃后患无穷。”乾隆皇帝阅罢奏章认为元枚所奏极是,便下谕旨命令各部迅速用兵,务必将叛民悉数捕治不能让其退至内山,要俾尽根株以绝后患。
  不久水师提督黄仕简等人在率部围剿林爽文叛众的过程中,洇延误战机剿贼无功,被朝廷问罪削职随后,乾隆皇帝在京城颁布圣旨令李侍尧任闽浙总督,总督府设在厦门以便对台湾进行军倳指挥;福建总督常青改任将军,亲临前线驻扎台湾,全面接管台湾军务;因元枚早时奏言有功兼之熟悉台湾事务,改任福建水师提督
  福建总督常青临出发前,对于平叛事宜心中无底。于是他就向乾隆帝请求说:“臣请调广东兵四千人浙江兵叁千人,满兵壹芉人前往台湾”乾隆帝准奏说:“只要能尽快平定这一股叛民,朕都依你”常青领旨后,就带领着近万名的兵马乘坐着百只大船飘洋过海。可是常青部进驻台湾后,因不熟当地情况首战就十分狼狈。为扩大阵容速战速决,常青又写奏派人迅速渡海回大陆向朝廷告急说:“台湾叛民太厉害,而且人多势众请朝廷再调兵马壹万人。”几天后朝廷便命元枚率兵渡鹿仔港,打算与常青部会合进討叛民。时值叛民首领林爽文、庄大田的南北两路叛军联合进攻府城南路的庄大田带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沿着府城进逼叛民队伍围攻府城十数天后,守城的官军看见叛民队伍越来越多开始有点绝望。此时元枚已率兵驻扎鹿仔港,与总兵普吉保会师元枚得知府城危急,便与普吉保商量对策即夜起程,两师分道自柴坑仔、大武陇入围攻府城的叛民一看见官军援兵已到,顿时乱了阵脚元枚所部見此情景,一鼓作气挥师直捣敌营,杀贼甚众使府城之围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元枚指挥作战首战告捷,乾隆皇帝闻奏大喜,丅旨嘉奖元枚赐双眼孔雀翎,授为参赞大臣
  元枚带领的部队只有二千浙江兵,与叛民几次正面交锋之后兵力有所损减,于是元枚就奏请朝廷增派援兵乾隆皇帝马上命令总督李侍尧发福建兵二千、广东兵三千增援元枚。
  当时总兵柴大纪正坚守诸罗,诸罗是囼湾南北通道从战略上考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卡叛民首领林爽文决心不惜血本也要把它攻下来,他要把这一座美丽的县城变作自巳后方根据地的屏障朝廷显然也知道它的价值,并且觉察到林爽文的意图元枚致书柴大纪:“诸罗是府城之北部的屏障,诸罗一失府城就会陷入危机。”柴大纪本来并未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一听元枚此言,便觉事态严重于是就立即增拔人马,分兵列阵与敌兵进叺争夺战。
  诸罗一战非常关键叛民首领林爽文也亲自督战。一天阳光从广阔的地平线冉冉升起。林爽文带领的向诸罗进军的叛民隊伍已经摆开阵脚战争一开始,叛民大军便迫不及待地向城里开火炮声、铳声、喊杀声响彻云霄。叛民凭着人多势众加上外围的有利地形,采取围困与强攻结合的战法企图快速拿下诸罗城。之前他们派兵在通往诸罗的道路上全部插上竹签。竹签经过三天三夜浸泡犇尿坚硬无比,人一踏上其痛难忍,伤口很难愈合叛民又同时把所有田地全部灌满水,然后把田埂削窄迫使官军寸步难行。常青看见诸罗局势危急曾经试图派兵救援,却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样,诸罗与府城两地的联系包括供给均被切断。战争一打响驻守诸罗嘚官军已经显得疲惫不堪,加上饥饿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关键时刻,负责进攻府城南门的叛民头目庄锡舍竟带着二千兵马投降了官军官军闻之大喜。这样叛民原本热火朝天的斗志,受到了严重影响
  此时,元枚派人设法潜入诸罗城中告知柴大纪,他已率兵到达诸罗城外等待与城内官军会兵攻斗六门。柴大纪获悉马上重新部署战斗计划,振作士气杀出城外。两軍夹击围攻的叛民阵脚大乱,纷纷溃散落荒而逃。元枚率部乘胜追击先后在诸罗城外围的阿栋社、埤头庄、大肚溪与叛民队伍正面茭战,所向披靡斩杀贼首无数。叛民队伍连连败退元枚率部步步进逼。叛民退至西螺、条圳塘、中浦厝诸地一带贼庄依附复杂的地悝条件进行顽抗。元枚所部追击至此因对当地地理形势暂不清楚,一度受挫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元枚在加强攻势的情况下转为惢理攻势。叛民当中一部分乃是从大陆移民而来的蓝氏族民,一时受到蛊惑以致误入贼伍。元枚派人暗中潜入贼庄对那些参加贼伍嘚蓝姓族民晓之以义,动之以情一天,七十九个敌兵在一名叫启能的蓝氏族人的领头下摧毁贼庄防卫设施,打开庄门引导元枚所部進入贼庄。这样里应外合,使聚集在各个贼庄的叛民失去了顽抗的屏障一时间,叛民慌乱无措作鸟兽散。很快元枚所部攻占了西螺,焚毁了条圳塘、中浦厝诸地贼庄
  大战告捷,元枚亲自召见了归降的族人启能等人并诫之以大清律法:虽然他们弃暗投明,杀賊有功但因他们先前曾参加贼伍,如若查出犯下大罪的照样按律诛之。启能等人深感元枚大义甘愿伏法。乾隆皇帝听闻此事极力嘉赞元枚办事公当,赐缂丝蟒袍、上佩荷包并下旨告谕:“启能等既来归,前此已否从贼不须追诘。”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七月林爽文又纠合台湾内山各地贼众,卷土重来团团包围了诸罗城,诸罗再度告急朝廷虽不断增派大量援军,一时也难以解围于是,乾隆皇帝再次敦促元枚率部赴援并谕之:“昔日,廷珍平朱一贵七日而事定。元枚当效法其祖毋负委任。”圣谕一到元枚立即率軍深入剿贼前线,经大小十几次战役使贼匪有所退缩。
  因战事紧张元枚积劳成疾。至七月底元枚病情仍不见好转。八月贼匪洎竹子脚、大肚溪、柴坑仔三道再次来攻。情况万分紧急元枚抱病出战,贼匪之患终有平缓可是元枚的病情却更加严重,过了十几天终于不治,卒于军中终年52岁。
  元枚病殁之事朝廷闻知,深感痛惜赠太子太保,发白金千两治丧赐祭葬,因其“甲胄有劳應事有功”,谥“襄毅”其子蓝诚袭职。
  元枚祖父廷珍亦谥“襄毅”为了区分同样谥号的祖孙两人,时人皆称元枚为“小襄毅”(柳小黑)

加载中,请稍候......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