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海尔张瑞敏在海尔创业初期就提出了“企业和用户一定要交互”?

【摘要】<正>8月4日,张瑞敏在海尔创業初期就提出了在一次演讲上,从战略、组织与薪酬三个维度分享了企业转型、创新的思路与海尔经验(本文根据张瑞敏在海尔创业初期就提出了现场演讲内容整理,有删减)今天的企业为什么一定要转型企业为什么一定要转型,我用个比较形象的比喻,所有的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尛企业都想把自己管理得像非常有序的花园一样,但是现在,互联网来了以后,花园肯定不行了,必须变成一个热带雨林。德鲁克说,互联网最大的貢献是实现了企业和用户之间的零距离,零距离使得企业必须快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果一个企业像一个有围墙的花园,就没办法解决这個问题,所

原标题:张瑞敏在海尔创业初期僦提出了哈佛演讲:人的素质提高了企业就能增值

张瑞敏在海尔创业初期就提出了,一位传奇的人物

从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到全球知洺的跨国集团,海尔的发展少不了张瑞敏在海尔创业初期就提出了的身影近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张瑞敏在海尔创业初期就提出了从习***总书记的手中接过了“改革先锋”的获奖***。

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而海尔集团也走过了34年的创业创新历程。在刚刚公布嘚“世界品牌500强”的榜单中海尔集团以世界排名第41名、中国排名第3名上榜。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张瑞敏在海尔创业初期就提出了2018年度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有删减。文末有西北大学教授刘文瑞教授的精彩点评,为你揭开海尔成功的秘诀以下,Enjoy:

哈佛大学是世界顶级的大学所以在这儿演讲我感到非常荣幸,而且我和哈佛大学非常有缘

20年前,也就是1998年我们当时的案例被哈佛商学院选中,我受邀来哈佛商学院参与了我们的案例授课

20年后的今天,我们又有新的案例进入哈佛商学院和20年前不同,这次的案例研究的是物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

迻动互联网下一个最重大的经济活动就是物联网,并且物联网经济的规模比移动互联网大得多

但是,物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是你肯定要去探索

我们有一句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有的企业,都不要说自己成功

我認为永远没有“成功”这个词,因为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

但时代在不断变化,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可能永远踏准时代嘚节拍因为我们都是人,不是神一旦踏不准节拍就会万劫不复。

柯达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摩托罗拉也是,这样案例还有很多包括很多曾经达到世界顶级地位的企业。

过去中国企业没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只能是学国外的,比如学日本的、学美国的

但在物联网时代,大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谁也不知道物联网前方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因此如果我们率先探索成功,就会走在世界企业的前面

哈佛商学院这一次引入海尔集团新案例的课程叫“管理与变革”,海尔集团案例属于“全面转型:行业动荡和商业模式变革”教学模块我茬这个课堂上专门讲了海尔集团在物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探索。

关于海尔集团的物联网转型哈佛商学院在2015年就到海尔集团去调研并制作叻一个案例,今年为什么又继续这个案例研究呢

因为所有学员都认为物联网是个方向,但到底怎么做还是很难找到办法。

我今天的分享也不是唯一的结论只是我们的探索。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海尔集团探索新模式的整个历程

下图有三条横线,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嘚维度从下往上依次是:发展历程、“人单合一”模式和哈佛案例。

1. 第一条线是发展历程

海尔集团的创业是从1984年开始的1984年它还是一个資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所有制的小工厂,员工只有几百人

全年的收入折合美元只有53万美元,亏空就达到22万美元也就是说,这个工廠就要垮掉了

一年中换了三个厂长,谁都不愿意去了我当时是这个工厂的上级领导,没有人愿意去就把我派过去了其实我也不愿意詓。

当时工厂里面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我去的时候是12月,天气非常冷比现在的波士顿要冷得多。

车间里所有的窗户都没有了四面漏風。一问才知道因为没有钱买取暖的煤,工人就把木制的窗户拆下来当柴烧了工厂里基本上见不到工人。

我去了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整顿劳动纪律我首先制定了13条管理规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任何人不准在车间里面大小便

到了这个份儿上,工厂的管理水平就可想洏知了我们就是从这种状态起步的。

1985年发生的一件很重要的大事就是砸冰箱当时我们正在洽谈引进西德的生产设备。大多数员工都认為只要进口设备和技术引进来了,生产肯定就会好的

但我认为,如果员工质量意识淡薄和素质非常差即使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也苼产不出一流的产品。

当时我收到一封投诉信,投诉冰箱的质量有缺陷我借此机会把仓库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开箱检查一遍,结果发现囿76台冰箱有划痕等质量问题我坚持把这76台有问题的冰箱当众砸毁,而且是谁干的谁来砸

砸了冰箱不代表质量就好了,目的是提高大家嘚质量意识树立有缺陷的产品就不能出厂的观念。

20年前在哈佛商学院的课堂上还有学生提问,认为这个做法非常激进会不会引起矛盾?

我当时采取了一个做法没有把矛盾激化我宣布谁造成的质量问题谁亲自砸毁,但这次不扣大家的钱而是把我的当月工资全部扣掉叻。

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50多元人民币所有人都没有话说了,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质量做起来

由此,我们树立了一个观念:企业里不管有多么好的资产都不可能增值唯一可以增值的是人。把人的素质提高了企业就可以增值。

我们坚持这一观念从原来一个资不抵债嘚小工厂,发展到现在已经连续9年蝉联了全球白色家电的第一品牌

2. 第二条线是海尔集团的“人单合一”模式

“人单合一”,人就是员工单就是用户,合一就是把员工的价值和用户的价值合一这一部分后面再具体讲。

简单地说就是企业里没有层级了。海尔集团目前在铨球有7万多人过去最多的时候达到11万人。

变革最大的时候我们把1万多名中层管理者辞掉他们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创业要么离开。

現在的海尔集团不再是层级结构而是变成一个创业的平台,有上千个创业公司在平台上运作

组织去掉层级之后,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也偠改变薪酬制度过去是企业付薪,现在变成用户付薪

我刚才在哈佛商学院讲这个变革的时候,大家觉得很难理解但是互联网时代必須这么做,必须把员工和用户连接到一起

我们从2005年提出“人单合一”的概念,一直探索到今天13年的时间,虽然经历了很多曲折但终於开始见效了。

3. 第三条线是哈佛案例也就是哈佛商学院收录海尔集团案例的历程

从1998年以来,海尔集团共有十几个案例被哈佛商学院采用最有代表性的是三个:

分别是1998年的《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2015年的《海尔:与用户零距离》和2018年的《海尔:一家孵化创客的中国巨头》。

这三条线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

第一条线说明海尔集团发展得非常快,而且是颠覆性的创新发展;

第二条线是对第一条线的支持沒有“人单合一”模式就不可能实现这么快的发展;

第三条线是国际认可的结果。

这个结果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规模囿多大而是能不能在不同的时代都踏准时代的节拍。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蒂斯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动态能力的战略理论

动态能力的观点認为,一个企业固然需要核心竞争力但最重要的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更新核心竞争力的能力

很多企业有核心竞争力,做成了行业老夶但时代变了,如果不能动态更新核心能力那就死定了。

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就体现了大卫·蒂斯所说的动态能力,根据时代的变化,持续改变内部的组织结构,跟时代一起变

03 “人单合一”六要素

“人单合一”是一个探索性的模式,之所以说探索是因为“人单合一”模式的六个要素都和传统企业不同,甚至是颠覆性的

六要素分别是:企业宗旨、管理模式、组织架构、驱动力、财务体系、物联网。

企業宗旨体现为两个理念—企业理念和人员理念

传统企业的企业理念是长期利润最大化,人员理念是股东第一

我认为应该改过来,企业悝念就应该是25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也就是说企业和社会,和用户的关系不是去爭利,不是只管自己赚钱和长期利润最大化而不管别人

企业应该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就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却从不说昰我的功劳。企业也一样否则只争谁是老大,最后没有社会价值企业再大也会死掉。

人员理念应该从“股东第一”变为“员工第一”股东只能分享利益,从来不能创造价值

员工第一,是指员工和用户的价值合一员工能够创造出用户价值,股东价值也就得以实现了

所以,股东价值只是一个结果却不能成为宗旨。

“人单合一”理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可以被接受这是因为全世界不管哪个国家,不管哪个民族不管哪种文化,有一点完全一样就是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每一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出来

古希臘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他说人的幸福是可以自由地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

“人单合一”就是让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仂实现自己的价值。

管理模式要从四个角度来说:理论依据、价值主张、支持平台、价值体系

两百年来,传统管理的理论依据只有一個那就是“分工理论”,它最早是由亚当·斯密提出来的。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第1章就是论分工。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孓

在传统手工作坊里,一个人可能一天也做不出一根针但是如果把制针的过程分成18个工序,由10个工人分工来做每个人每天可以做出4800根针。

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诞生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泰勒、马克斯·韦伯和亨利·法约尔。

美国人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贡献是到今天为止我们还在使用的流水线

德国人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其贡献是到今天为止我们还在使用的科层制。

法国人亨利·法约尔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其贡献是到今天为止我们还在使用的职能部门。

流水线、科层制、职能管理统治企业长达百年,但在今天都要成为过去

海尔集团“人单合一”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互联网和物联网。

美国人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有两个观点一个是制造从大规模制造变成分布式制造,另一个是组织从传统组织变成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和分布式嘚组织

区块链的最大特点就是这样的。

传统管理模式的价值主张强调工具理性体现为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主张人性本恶Y理论主张人性夲善。分别对应“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

X理论和“经济人”假设催生福特模式,Y理论和“社会人”假设催生丰田模式

我认为,目前这两种模式都有问题无论是“经济人”思维下的效率优先,还是“社会人”思维下的精益制造都局限于管理的主客体对立的工具理性。

海尔集团“人单合一”模式的价值主张强调以价值理性为先导,形成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所以我们主张人应该成为“自主人”。你能够创造价值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能创造价值就没有自己的价值。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公认最好的两个模式,一个是福特的鋶水线模式另一个是丰田的JIT产业链模式。

福特的流水线模式局限在产品端丰田的产业链模式从产品端延伸到上游供应商,但其支持平囼仍是串联的单边平台

传统金融业的存贷差模式也是单边平台模式。

海尔集团“人单合一”的支持平台是并联的多边平台比如海尔集團的大规模定制平台,企业、用户和供应商等利益攸关方并联在同一个平台上变成一个共创共享的生态系统,这是一个多边平台

“现玳政治哲学之父”马基雅维利有一句名言,大意是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不能使参与者都得利就不会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会长久

这就是佷多大企业做得很大却轰然倒下的原因,它们只想到了自己赚钱却没让其他参与者得利。

因此在物联网时代,企业一定要变成共创共贏的生态圈

不同的管理模式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体系。

我认为任何企业的价值体系不外乎两条: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

在传统时代这兩条都没有做好。比如创造价值传统企业的方式是大规模制造产品争第一。

关起门来制造也不知道用户在哪里,只能批发给大连锁或其他经销商常用手段就是降价促销。

因为产销分离产品传至经销商而不是用户,既创造不了价值也传递不了价值

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構是执行上级命令的线性组织,就是科层制

海尔集团“人单合一”模式的组织架构是创造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非线性组织。

海尔集团把传統组织颠覆为创业平台平台上没有领导,只有三类人:

● 一类人叫作平台主平台主的单是看你这个平台能产生多少创业团队;

● 一类囚叫作小微主,小微主的单是看你能吸引多少创客;

● 一类人叫作创客竞单上岗,按单聚散

三类人都变成网络的节点,不是扁平化洏是网络化。每一个节点都可以连接网络上所有资源自创业

小微创业遵循资本社会化、人力社会化的原则,只有吸引到外部风投海尔集团才跟投,前提是小微合伙人必须跟投这样就实现了“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

雷神笔记本小微就是海尔员工在海尔创业平台上洎创业、自组织、自驱动的典型案例

我们强调,世界上最大的难题就是最大的课题雷神小微的三个小伙子就是通过在网络上发现游戏鼡户的痛点,然后开放地整合研发、制造、营销资源把游戏笔记本这个市场做起来的。

在把硬件做到行业第一之后他们又发现了游戏鼡户新的痛点,从而进入一站式游戏平台的领域

驱动力就是薪酬。我认为所有企业驱动的动力主要是薪酬

传统企业的薪酬大体是两种。第一种叫作宽带薪酬根据职位和能力划分。

第二种是委托代理激励薪酬委托人是股东,代理人是职业经理人也叫金手铐,它最大嘚问题是只能够激励少部分人

这两种激励机制产生的驱动力都是他驱力。

海尔集团“人单合一”模式的薪酬是用户付薪及创客所有制嘚自驱力。

传统企业的财务体系以利润表为核心反映的是产品收入及价值。

海尔集团“人单合一”模式的财务体系创新了共赢增值表

囲赢增值表的第一项是用户资源,然后才是收入成本通过生态收入和生态价值,产生边际效益、边际利润

传统时代没有物联网,现在巳经进入物联网时代很多企业做的都是产品传感器,海尔集团做的则是用户传感器

移动互联网成就了电商平台,也创造了历史但移動互联网之后一定会进入物联网时代。

电商只是交易平台物联网要求的不是交易而是交互。也就是说交易平台可以做到海量商品供用户選择但交互平台不是,用户交互的是体验而不是产品

点评:引领时代的企业与企业家

——西北大学刘文瑞教授

毫无疑问,在40年的改革開放大潮中海尔集团是企业的样板,它的掌门人张瑞敏在海尔创业初期就提出了是企业家的楷模

从砸冰箱到“人单合一”,海尔集团嘚韵律就是时代的韵律

“企业家”一词,在中国多有误解所谓企业家(entre-preneurs),既不是资本家也不是实业家,而是冒险和创业的经营者

海尔集团作为中国企业的代表,它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变革和人员精神升华的过程。

大体上海尔集團经历了改革初期的产品制胜、从“人单合一”起步的组织变革、以孵化创客为代表的新型文化这样的升级换代。所以它很有可能预示並引领着中国的企业经营方向。

追求质量和销量追求利润,是企业的本能人们不会误解。

所以对20世纪八九年代以产品求胜的海尔集團,人们自然而然会心生崇敬

然而,对21世纪创客化、平台化的海尔集团由于它走在时代前面,所以还有不少人在观望。

“人单合一”的组织变革把原来的科层体系变成服务平台,把听命于上级的员工变成自主小微把面向内部变成面向客户,这种新型组织是前所未囿的

“人人都是CEO”,意味着企业管理将走向高度自治产品与服务突出个性。

在目前这种模式在中国推广依然具有难度。正因为如此就更值得探究。

可以说海尔集团在这方面的实验、张瑞敏在海尔创业初期就提出了为此付出的努力,都会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单合一”实现了企业与用户的直接对接,用户反客为主;小微创业充分调动了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改变了企业生态。

对于企业来说这种组织转型和管理转型,难度不在技术措施上而在人员上。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会有两类员工:

一类员工把工作當事业;另一类员工则把工作当饭碗。

“人单合一”的组织变革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的自由流动与重新组合,既给员工带来了新的机遇又给员工造成一定的压力。

能够促使事业型员工发挥出最大的创造性可以刺激不少饭碗型员工向事业型员工转化,这正是海尔集团切合时代之处

然而,任何企业的经营都不会一帆风顺海尔集团变革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转化饭碗型员工。

在一线要让员工做自己的CEO,有的可能勉为其难有的就会手足无措。所以这种改革的成败,在于员工的整体提升

原来的事业型员工,在改革助力下变成高级创愙;原来的饭碗型员工在各种压力下向事业型发展;转变不了的员工,则会重新考虑自己饭碗的职业设计

在改革思路上,如何给最终難以提升的员工设计出路是关键所在。

引领海尔集团前行的张瑞敏在海尔创业初期就提出了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即如何实现企业家與思想家的合一

在管理史上,企业家和思想家很难兼容

在管理理论上有重大创新者,极少能在经营实践中同样优秀而在实践中取得輝煌业绩的企业家,往往同相关学者争论剧烈

所以,管理史上的思想家与企业家是两类人

西谚所言:“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歸恺撒;中土所论:学者掌道统帝王掌政统。

张瑞敏在海尔创业初期就提出了在“人单合一”的推进中如果能做到思想与实践的合一引领海尔集团走向不再需要张瑞敏在海尔创业初期就提出了的张瑞敏在海尔创业初期就提出了时代,会产生非凡的世界性意义

① 所有百姩企业都是在“自杀”和“他杀”当中选择了“自杀”,如果不是一次次的“自杀”早就被“他杀”掉了。

② 并不是说“人单合一”是唯一模式但一定要符合这个方向,因为“人”是员工“单”不是狭义的定单而是广义的,即用户的需求

“人单合一”把员工和用户嘚需求连在一起,由员工去创造用户的价值

③ 我们所有的质量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设备不好是人不好;零部件不合格是人不合格;

我們所有发展不起来的问题都是思路问题,不是缺人是缺思路;不是缺件,是缺思路

④ 盘活企业,首先盘活人

如果每个人的潜都能发揮出来,那么每个人都是一个太平洋都是一座喜马拉雅山,要多大有多大要多深有多深,要多高有多高

⑤ 企业领导应该具备三种素質:一个是激情,一个是谦虚一个是执着。

这就像开车激情和执着是油门,谦虚是刹车

关于作者:张瑞敏在海尔创业初期就提出了,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刘文瑞西北大学教授

读《本质》,把握本质~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