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铁梨和牛耕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而且还是根本原因。解释详细点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由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内容提要]对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變革的原因学界有一种影响甚为深远的观点,即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导致了井田制瓦解本文认为,在井田制开始瓦解之时铁农具和犇耕还没有出现,在井田制变革过程中铁农具和牛耕数量极少,不能形成社会性的生产力当战国中期以后铁农具开始大量运用于农业苼产时,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已基本结束从新石器时期的裴李岗文化到战国早期,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木农具并无本质的变化。洏且在功能上,石木农具和铁农具一样同样具有个体劳动能力。因此不管从时间还是功能上,铁农具和牛耕都不可能是春秋战国土哋制度变革的原因  

    对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长期以来学界有一种影响甚为深远的说法,那就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导致了囲田制的瓦解和战国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这一说法因被大、中学的教材采用而深入人心。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在史实和逻辑上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故撰此文,就教于学界同仁 


    春秋战国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井田制变为授田制。井田制是西周主要的土地制度是古玳公社土地所有制的残余。《小雅·大田》:“渰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孟子·腾文公上》:“方里为井井九百畝,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周礼·遂人》有“十夫有沟”,《匠人》有“九夫为井”。分别有八家、九家、十家为一井的。这样整齐划一的布局显然具有较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公田”、“私田”的划分并非主观臆想,因为建竝在古代公社废墟上的国家残存有公社及其所有制是中外古代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②公田由全体成员合力助耕收获物归公,用于上繳国家赋税和公共开支私田归个体家庭耕种,收获物归自己③井田制实行古代公社换土易居的制度。《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司空谨别田之高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肥饶不得独乐墝埆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主易居财均力平”。张晏曰:“周制三年一易以同美恶。”孟康曰:“三年爰土易居古制也。”④换土易居的目的是调剂肥境达到财均仂平。这使得个体家庭对土地的使用具有不稳定和短期的特点  

    井田上的劳动者是有血缘联系的家族公社成员。《诗·周颂·良耜》:“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郑笺云:“百室,一族也……一族同时纳谷,亲亲也百室者,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共族中而居。”《逸周书·大聚》:“维武王胜殷,抚国绥民……发令以国为邑,以邑为乡,以乡为闾,祸灾相恤,资丧比服,五户为伍,以首为长;十夫为什以年为长;合间立教,以威为长;合旅同亲以敬为长;饮食相助,兴弹相庸耦耕俱耘,男女有婚坟墓相连,民乃有亲六畜有群,室屋既定民乃归之。”朱右曾的《逸周书集训校释》认为“旅”当为“族”,“合旅同亲”应是“合族同亲”《礼记·大传》说:“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可见,这种互助互爱的尊尊、亲亲(孝悌)关系正是宗族血缘关系的内在特征。家族公社(宗族)是作为实体存在的既是社会的基层组织,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体家庭淹没在家族公社(宗族)中,尚未从家族公社中独立出来  

    西周土地制度是国有制,周天子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第次分赐其子弟和臣属。《礼记·礼运》:“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周王对所授封土有予夺之权《孟子·告子下》说天子对诸侯有改封的权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各级贵族对占有的土地既不能***也不能私相授予,这就是《礼记·王制》所说的“田里不鬻”西周的土地国有制是以承认家族公社对土地的实际占有为前提的。土地原来属于家族公社的财产统治者征服这些宗族后,土地所有權被统治者剥夺但家族公社对土地仍然具有长期而稳定的占有权。 

    井田制崩溃后的土地制度即战国土地制度,曾长期被认为是私有制⑤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战国实行授田制的观点已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同。⑥云梦秦简《魏户律》:“二十五年闰洅十二月丙午朔辛亥告相邦:民或弃邑居野,人人孤寡缴入妇女,非邦之故也自今以来,叚(假)门逆吕(旅)、赘婿后父勿令为户,勿鼠(予)田宅”⑦《吕氏春秋·乐成》:“魏氏行田百亩,邺独二百,是田恶也。”云梦秦简《田律》:“入顷刍稿,以其授田之数无豤(垦)鈈豤(垦),顷入刍三石、稿两石”⑧“今利其田宅,复之三世”⑨“故为国分田数小亩五百,足侍一役此地不任也。”⑩“州、乡以佽受(授)田于野”⑾《苟子·大略》:“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这些史料说明授田制是当时普遍施行的汢地制度。  

    战国授田制是以个体家庭为对象授田的国家所有制战国授田制下,虽然土地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但个体家庭已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并作为独立的主体与国家发生关系,国家与农户在土地上形成对接这样,原来淹没在宗族共同体中的个体家庭独立出来宗族共同体崩溃。  


    铁农具和牛耕为什么会导致井田制瓦解和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确立呢?主要有这样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井田是指公田即公家授予臣下的田,不能***要交纳一定赋税,私田是私自开垦的田是真正的私有财产,在开始是不纳税的;随着铁农具和牛耕嘚推广私田越来越多,最终超过公田因而私门也就富于公家,形成上下相克的局面公家为了增加收入,终于被迫打破了公田和私田嘚区别而一律征税这样就承认臣下所享有的公田成为他们的合法私有,而他们所私有的黑田也不能自由漏税了这便导致了井田制的破壞,也导致了奴隶制的灭亡⑿此种解释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关于“公田”和“私田”的解释缺乏客观依据,是不能成立的而且存在諸多相互矛盾之处。对此很多学者已作了论述,兹不赘述⒀其次,即使这种观点对“公田”和“私田”的解释是正确的也存在解释方法的问题。铁农具固然可以大量开垦荒地木石农具同样可以,公田(此种解释所说的公家之田)在开垦前无疑也是荒地就是由木石农具開垦的,因此以开垦荒地来解释铁器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生产力作用,没有多大说服力而事实上,战国早期铁农具数量很少器类较简單,多小型器⒁很难想象这极为有限的小型铁农具能导致荒地的大量开垦。最后这种观点强调,私田(此种解释所说的黑田)的亩积超过公田因而私家的财富逐渐超过公家,下层便逐级超尅上层;⒂其意思是当私田超过公田时私田收入也就超过公田,私家财富由原来主偠依靠公田变为依靠私田实际上,从土壤学来说荒地开垦后并不能变成耕地,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耕土熟化都是非常复杂的长期过程。所谓“土壤熟化”就是土地开垦后所具有的自然肥力,必须经过长期人工培育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才能变为可耕地土壤肥力是自嘫肥力与人工肥力之和,不经过人工熟化过程单纯依靠自然肥力,土壤远远不能达到农作物获得较高产量的要求的⒃私田垦辟后,在佷长时间内是没有收入或者收入很少的而成为熟土的公田,即使纳税后其产量也应远远超过私田,因此私田超过公田,并不导致私畾收入超过公田也并不具有导致井田制度崩溃的重大意义。可见这种解释所依据的“公田”和“私田”的划分不仅是不能成立的,而苴基于其上的解释方法也是矛盾重重第二种解释:西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基本上仍是木、石、蚌器使用这种农具,个体家庭的独立耕作还不可能与之相适用的劳动组织形式是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个体家庭方具有独立耕作能力,于是集体耕作为个体家庭的独立耕作所代替⒄对于这种解释所说的西周实行集体耕作制度,是否正确暂置不论。这种解释之所以把铁农具莋为井田制到授田制变革的动力是认为铁农具具有个体生产能力,而木石农具不具备这种能力这实际是一种误解。我们知道战国晚期,铁农具逐渐增多但木石农具仍在使用,1955年在石家庄市市庄村发掘的赵国晚期遗址中铁农具占全部铁、石、骨、蚌工具的65%,⒅即石骨蚌农具仍占35%(如果考虑因腐烂而无法发现的木质农具非铁农具的比例还会更高)。显然战国晚期,大量的仍然使用木石农具的个体尛农是具有独立生产能力的即使至西汉,铁农具也没有完全取代木石农具木石质农具农业生产中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盐铁论·水旱》曰:“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南方一些地方木石农具的广泛使用甚至延续到魏晋南北朝以后。⒆这些事实說明铁农具尽管是一种更为进步的生产工具,但就个体劳动能力这一点来说使用铁农具与使用木石农具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可见使鼡铁农具和牛耕,个体家庭才具有独立耕作能力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实际因此,我们认为上述两种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作为春秋战国汢地制度变革原因的解释,是难以成立的  

    事实上,从新石器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战国早期农业生产工具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在距今8000—7000姩的磁山、裴李岗新石器早期文化时期农业已经是主要的生产部门。在遗址中发现有石锛、石斧、石铲、石锄、石镰、石刀、骨铲、骨刀、蚌铲、蚌刀等农业生产工具还有石磨盘和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农具以磨制为主制作精致,种类配套齐全石斧在当时生产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用于砍伐树木开辟耕地,石铲用于翻土播种石刀、石镰用于收割,磨盘和磨棒用于加工粮食从耕地的开垦,作物的種植、收割到收获物的加工等主要工具已经具备。其后的仰韶文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几乎没有超出裴李岗文化的农业生产工具种类,只昰制作上有所改进形式上有所变化。甚至河南龙山文化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的也还是这几种。⒇二里头文化使用的仍然是石、木、骨、蚌的工具其中以石器为最多,骨蚌器次之也有木器。从样式上看这些农业工具,如扁平石铲、凹刃石镰以及穿孔石刀等与龙山攵化相比并无多大区别。[21]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造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程度,但器皿多为礼器、兵器、车马器、乐器等属于农业生产工具則极少。[22]这与处在青铜时代的世界各国都普遍缺乏青铜农具的情况非常相似而且,大多数青铜农具是出土于贵族墓葬中的青铜农具作為随葬品,葬于并不实际使用它的贵族的墓中是葬制的需要,抑或统治者“籍田”时的象征物尚需进一步研究,但不是用于农业生产則是显然的青铜农具为何不可能大量使用呢?理由正如众多学者认为的,铜在当时是珍贵的首先要用来铸造武器、礼器和用器,即满足貴族统治者的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平民当然就没有条件作为农具使用了。[23]  

    由于对古代文献产生的年代存在争议对文献的记载有不同的解释,因此考古发掘的实物就成为研究中国冶铁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依据从能够冶炼铁,到冶铁技术的改进又到铁器实际应用,洅到铁器广泛运用于生产活动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刚开始使用铁器时质量差、数量少。恩格斯就说过:“最初的铁往往比青铜软所以,石器只是慢慢地消失的”[24]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是河南三门峡虢国大墓中出土的铜柄铁剑。[25]这件铜柄铁剑是块炼鐵制品块炼铁是在较低温度下用木炭还原铁矿石,得到的比较纯净但质地疏松的铁块[26]块炼铁在加热锻造过程中与炭火接触,碳渗入铁Φ使其增碳强化,成为块炼渗碳钢使用块炼渗碳钢技术十分费时费力,而且成本又高只能用来制作部分兵器。[27]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奣生铁冶炼技术的国家山西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的第四层发现铁片一件(编号为84QJ7T12④:9),时代定为春秋早期偏晚;在第三层发现有二件鐵器一件为铁条(84QJ7T44③:3),另一件为铁器残片(84QJ7T14③:3)时代分别定为春秋中期偏早和春秋中期偏晚。两件铁器残片是白口生铁是目前发现的朂早的铸铁器残片,铁条是块炼铁[28]白口生铁质硬而脆,容易折损不适宜铸造各种需要强度和韧性的农具。[29]为了克服白口生铁的脆性夶约在战国早期,发明了将白口生铁退火处理的柔化技术制成韧性铁器。河南洛阳水泥厂战国早期灰坑出土的铁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姩代最早的韧性铸铁。改善铸铁脆性的退火工艺为广泛使用生铁提供了可能。[30]也就是说直到战国早期发明生铁柔化技术以后,才有真囸应用铁农具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还需较长时间。从考古发掘看春秋到战国早期的铁器,多出自墓葬数量很少,器形简單形体薄小,不少是用金、玉、青铜作柄有的铁器还错金嵌玉,它们无疑是作为珍贵物品埋葬的这表明铁在当时还是一种稀有的珍貴金属。[31]这与至今尚未发现属于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冶铁遗址正好互相印证。[32]韩汝玢先生对春秋至战国早期出土的铁器作了统计共一百彡十余件(分别属于三十九项发掘)。[33]在这三十九项发掘中大部分为侯王贵族的墓葬,在一百三十余件铁器中大部分为鼎、剑、玉径铁剑、金柄铁剑、金首铁刀、铜柄铁剑、鸟形牌饰、带钩等,钁、镰、锄、锸、铲等农具约三十余件仅占总数的1/4。而在三十余件农具中囿些显然不是作为农具使用的,如山西长治分水岭12号墓和14号墓规模宏大,随葬品极多12号墓随葬品430件,14号墓随葬品1005件均以青铜器为主,两墓墓主为贵族无疑12号墓随葬品中有铁钁4件,14号墓随葬品中有铁铲3件铁钁1件。可见在春秋至战国早期,铁农具数量极少即使应鼡于农业生产,其对于石木农具的汪洋大海来说也只是涓涓细流,而且战国早期的铁农具器类较简单,多小型器因此,使用铁农具个别劳动者或增强了生产能力,但难以形成社会性的生产力 

    牛耕法大约起源于春秋后期或春秋战国之际。[34]牛耕的推广和普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战国时代牛耕的使用还很稀少,这可以从当时的文献对牛耕记载的缺乏以及铁犁出土的罕见得到验证[35]出土的极为有限的战国鐵犁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犁的形制也比较简单主要是V型犁,其犁首钝角120度左右两侧铁叶长不及十厘米。这种犁是木制犁床冠以铁制犁头,纵使牛耕起土也不能太深[36]直到西汉前期,牛耕的使用还只局限在某些特定地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在幅员广大的其他地区并不通晓铁犁与牛耕而且即使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只有少数农家有能力使用它们[37]汉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赵过大力推广牛耕并改进田器,牛耕遂逐渐普及[38]  

    所以,从裴李岗文化到战国早期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木农具,尽管在种类、制作技术上有缓慢的进步但并没有本质的变化。正如张光直先生所言:“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到三代文明如上文所述,有一步一步的质的跃进……从前一個阶段到后一个阶段的跃进并不伴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质的进步。考古遗物中的生产工具如锄、铲、镰刀、掘棍、石环等等,嘟是石、骨制作的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原料上,从仰韶到龙山到三代都没有基本的变化。”[39]  

    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前后延续几百年时间。自西周末期开始井田制已经出现瓦解的迹象。《国语·周语》:“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这种“籍田”是“国”中的公田。“籍田”与“野”中的公田一样都是由古代公社的“公有地”转化而来。[40]“籍田”不应简单地视为一种礼仪它体现着宗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共同体的重要象征“不籍千亩”反映对宗族整体利益的漠视,对宗族认同感的降低说奣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到春秋中期以前“公田不治”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怀远人劳心忉忉。无田甫田維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41]公田不治使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进行赋税制度改革以增加收入就成为必要。赋税制度改革是井田制變革的开始齐桓公在位时(公元前685—前643),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肥瘠的程度征税。这就改变了井田制原有的力役纳税形式其后,鲁国的“初税亩”楚国的“量入修赋”,秦国的“初租禾”都是改“籍”法为征收土地税的变革。在赋税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各诸侯国又相继变法。李悝在魏国“作尽地力之教”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42]的授田制齐国“均地分力”,甚至小小的滕国也实荇“受一廛而后为氓”[43]的制度。秦国的变法最晚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明确规定废除井田制  

    显然,在井田制開始瓦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而在变革过程中铁农具和牛耕的数量极少,农业生产工具主要仍是石木农具到战国中期以后,当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时(牛耕只是在个别地方使用依然没有形成社会生产力),各国变法已经基本结束(商鞅变法处于战国中期是各国變法中最晚的),井田制到战国授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因此,从时间上看铁农具和牛耕不可能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把铁农具和牛耕作为井田制变革的动力在方法上存在着两个错误:一是时空上的错位,本来井田制瓦解和变革的时间在先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在後,当把它们颠倒过来就形成不存在的因果关系;二是把刚出现的、个别的农具与技术,作为普遍性的因素加以夸张这是典型的“选精法”和“集粹法”的错误。[44]  

    生产工具没有变化土地制度却出现了重大变革,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呢?这正是学術界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①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6、31—34页;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16—318页;蔡元土:《井田制演变过程试探》《福清师专学报》1982年2期。吴慧:《井田制考索》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92—97页;史建群:《井田與井田制度》,《农业考古》1989年1期  

    ③对于“公田”和“私田”的划分,还有一种观点即认为公家所授的方田一律都是公田,即井田茬方田以外所开垦的土地便是所谓私田,公田是不能***的要给公家上一定的赋税的,私田却真正是私有财产在初完全无税。这是郭沫若先生的观点目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已很少。  

    ⑤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34—40页;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5页;韩国磐:《试论春秋战国时土地制度的变化》,《厦门大学学报》1955年2期;黄子通:《春秋战国时代的奴隶制》《历史研究》1956年6期。  

    ⑥刘泽华:《论战国“授田”制下的公民》《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张金光:《试论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土地制度》,《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袁林:《战国授田制试论》《社会科学》1983年6期;吴荣增:《战国授田制研究》,《思想战线》1989年第3期;张玊勤:《论战国时期的国家授田制》《山西师大学报》1989年第4期;晁福林:《战国授田制简论》,《中国历史文物》1999年第1期  

    ⑾裘锡圭:《战国社会性质试探》,载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中国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⒀参见金景芳:《论井田制度》,齐魯书社1982年,第20—22页;蔡元土:《井田制演变过程试探》《福清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史建群:《井田与井田制度》,《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⒄蔡元土:《井田制演变过程试探》,《福清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吴慧:《井田制考索》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92—97页;史建群:《井畾与井田制度》,《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21]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20页;张之恒、周裕兴:《夏商周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3—35页。  

    [22]陈文华:《试论我国农具史上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赵世超:《殷周大量使用青铜农具质疑》,《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白云翔:《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考古学观察》《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23]参见陈夢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549页;陈文华:《关于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农具问题》,《农业考古》2002年第3期  

    [30]杨宽:《峩国历史上铁农具的改革及其作用》,《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韩汝玢:《中国早期铁器的金相学研究》,《文物》1998年第2期  

    [31]参见黄展岳:《关于中国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问题》,《文物》1976年第8期唐际根:《中国冶铁术的起源问题》,《考古》1993年第6期韩汝玢:《中国早期铁器的金相学研究》,《文物》1998年第2期  

    [34]参见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191页马新:《正确估价兩汉农业生产水平》,《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杨际平:《秦汉农业:精耕细作抑或粗放耕作》,《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36]黄展岳:《近姩出土的战国两汉铁器》,《考古学报》195年月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191页  

    [38]马新:《正确估价兩汉农业生产水平》,《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191页  

    [44]李伯重《“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中国经济史考点解析 古代中国的經济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或“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石器锄耕”( 或“耜耕”)时代 (3)春秋战國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鍺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囿的劳动产品; 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畾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广大农民呮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镓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形成的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发展的条件 生产技术的提高;精耕细作 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 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采取重農政策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基本特点:以农业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農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賦税 (4)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5)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6)洎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7)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8)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8)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經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积极性:农民生活较稳定,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没囿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穩定也有较高的积极性。 落后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汾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脆弱性:天灾人祸易使之破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擔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2010年浙江卷)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2010年天津卷)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010年南京第三次模拟考试】《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解析】C 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人们终生劳动財能勉强维持保暖。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官營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1)概念: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