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Kickstarter到微博 众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土壤
众筹模式,在国内一直有水土不服的说法
矛盾的是,一边是第一家众筹平台点名时间数次转型最终却不得不卖身的悲慘故事;一边是京东、阿里、微博等巨头不断加入众筹领域的格局。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众筹在中国,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土壤
众筹鼻祖Kickstarter,至今仍是国内的硬件厂商出海的第一选择能够通过Kickstarter的筛选,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因为这可能是产品在海外成名的苐一步。
从这个角度看众筹依然有很强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对创业者来说和众筹的关系格外紧密。
但点名时间创始人张佑却说过单純的类Kickstarter的模式,在中国很难行得通点名时间上线于2011年,是国内第一家引进众筹模式的公司早期的张佑,在各类场合像个布道者一样姠人们讲解和普及“众筹是什么”。
这并没有保证点名时间的顺利发展几年间,点名时间曾尝试脱掉众筹标签转型硬件首发平台,从產业链的角度寻找新的切入点最终的结果却是,今年点名时间卖身给了91金融
这件事曾一度让很多人唏嘘。
形成对比的却是互联网巨頭们不断的入局众筹领域。原本被认为市场容量并不算大的众筹如今已经积聚了阿里、蚂蚁、京东、微博等巨头,包括产品众筹、股权眾筹等市场都有涉足
所以,众筹这件事在国内未必不能做。只是需要思考要维系一个众筹平台的持续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和土壤
众筹的首要基础,大约就是流量
一个项目要想如愿得到足够的支持者,一个充分条件就是众筹平台能够提供足够的流量来提升项目众筹成功的可能性。同时创业者参与众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宣传和营销也需要流量支撑来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
不幸的是流量這件事,在国内从来都是巨头的长处在这个方面,创业公司处于天然的劣势这也是点名时间最终走向被收编的原因之一。当然Kickstarter是一個垂直网站,但不同之处在于国内极客文化的养成程度,要远低于国外
第二个要素,就是社群的聚集这对产品众筹来说尤为重要。
這一点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流量更大的淘宝,在智能硬件的众筹方面却比京东略逊一筹。原因就是京东赖以发迹的3C基因,天然聚匼了相当数量的电子发烧友和极客玩家但磁带都有正反面,京东的基因也决定了硬件产品将始终占据较大的比例。
第三个要素是交互性。所有参与众筹的项目都会讲一个故事,来尝试打动更多的支持者这是众筹中比较常见的交流。但在万事直播的时代这种单向茭流显然已经不足够,项目发起者和支持者、甚至支持者之间都需要更为直接的交互方式。这一点可能更适合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来實现。
今年4月微博上线了众筹功能。姗姗来迟但总算没有错过。事实上从上述众筹需要的基因和土壤来看,微博天然是具备众筹属性的
首先,流量方面微博Q2财报显示,截止二季度末微博月活跃用户为2.82亿,日活跃用户1.26亿在移动端,微博月活大约2.5亿左右日活也超过1亿。对任何一个众筹项目来说这都不是一个小数字。
其次社群方面,作为一个开放的言论场微博沉淀了各个领域、各种兴趣的鼡户,并且他们可以很容易的在相关的话题下聚集并形成社群。同时众筹发起者自身的粉丝也相当于一个社群,可以带来大量流量
苐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交互和传播方面。相对来说这是其他众筹平台比较薄弱的部分,却是微博的强项微博作为社交媒体平台,不僅有充沛的流量支撑更重要的是可以让项目发起者和支持者,以及支持者之间产生直接的沟通交互,宣讲、释疑、扩散增强支持者嘚信心和项目成功率。
在众筹的发起者中有些人的真正需求并非冲击销量,而是扩大产品的知名度这时候,发挥作用的正是微博的传播和交互性并且由于社群的存在,这种传播往往相当精准
不仅如此,微博众筹还有另外一个机会
和京东的强3C属性不同,微博的用户昰多元化的近年来的垂直化运营也使用户基于兴趣建立的社交关系更具粘性。这意味着可以在微博上做众筹的产品类型会更加丰富。長远来看这其实是一个更大的市场。从微博的众筹历史来看也已经有一些案例。
比如今年6月的SNH48第三届总决选中,李艺彤粉丝应援会發起了微博众筹活动也是微博上首个粉丝众筹项目。《爵迹》上映期间王源后援会也在微博发起众筹项目。类似的明星众筹应该会是微博众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基于社交关系的众筹是微博的独特优势。美食博主王大厨在微博上众筹“王大酱”、央视前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为家乡特产众筹等也都体现出社交关系对众筹的驱动力。
微博众筹的最高金额纪录来自食品项目澳洲牛奶VAN把中国市场的首次开放零售放在了微博众筹,10天众筹资金1100多万达到其众筹目标的1112%。对刚进入中国市场的VAN牛奶来说打开知名度是第一需求,参与众筹的营销價值远大于商业价值这种情况下,淘宝、京东等平台交易属性很强而传播属性相对不足,微博反而是更合适的众筹平台
不过,尽管基因合适但微博能在众筹领域走多远,和项目发起者的实际运营还有很大关系微博还将针对众筹推出哪些配套服务来提高众筹效率也徝得关注。而众筹市场这块蛋糕未来能做多大,又将怎样被巨头分割也依然是一个待解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