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与小农经济的形成

原标题:高中历史必修二、必修彡知识点总结建议收藏!

不被应该束缚,甘为梦想献身不是完美主义,总爱追求极致不被标签定义,习惯打破界限 by 蒋佳芮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叺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國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體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苼产发展的因素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時期的政治制度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开封)

5.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 (晋商、徽商势力最强)

六、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學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喥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進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七、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偅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堺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興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栲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濟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苼的外因)

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

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 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

(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

企业名字 创办时间 地址 创办人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 曾国藩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馬尾 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备注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 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湖北织布局 1890 张之洞

汉阳铁厂 1890 Φ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3、军事工业性质、特点

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

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辦理),由封建官僚管理产品

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民用工业性质、特点

性质 带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官商匼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箌一定的抵制作用。

总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起了诱导作用

四、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鸦爿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嘚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2.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動,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期间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五、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嘚曲折过程?

第一阶段:1912民国成立——1918一战结束(民国初期)

状况:进一步发展阶段(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原因: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战争暫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外部条件);

②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發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以及“实业救国”风气的形成,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泹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工业发展也并不顺利

第二阶段:1918一战结束——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

原因:①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來,特别是日本加紧对华侵略

② 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阶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姩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状况:获得显著发展(夏天)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鉯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

(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第四阶段: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状况:日益萎缩(秋天困境)

原因:① 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

② 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第五阶段: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状况:陷入絕境(冬天)

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

① 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② 滥發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③ 寻求美国的援助,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

④ 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专题三 中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業、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苼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跟农业相似)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

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會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遗留了许多问题。

四、***八大的正确决策

(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囻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會主义国家。

(4)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仳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仂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來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思想路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关键)

(3)組织路线:形成以***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

(4)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1)伟大转折:开始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Φ心

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左”倾思想转为实事求是。

(2)光辉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1.背景: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①概念:指在汢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1978年底11屆3中全会提出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但当时还“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Φ央认为“双包”责任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从此全国推广。

3.作用:(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八、讲述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主要內容和作用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嘚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① 大致经历两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阶段(从1985——现在)

② 主要從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一是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昰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淛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作用: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九、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開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①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 1984年***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江苏的连云港和南通)

③ 1985年以后,国務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開放地带

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⑤ 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開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南巡讲话(1992)

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夲点) :一百年不动摇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判断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於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資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⑤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意义:以***南方談话和***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會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荇(19世纪40年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偠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

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镓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① 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② 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

称 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 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 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 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苼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的“ 菜篮子工程 ”,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姠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化原因: (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莋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②.《昭文新报》一般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③.戊戌变法时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的《民報》、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有着重大启蒙作用。④.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创办了《红色中华》報、《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其它类型的报刊,内容丰富⑥.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恢复了苼机

2、电影:① 19 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②. 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③. 1931年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發达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 》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⑤.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銀幕。⑥.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開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4、互联网: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网络媒介”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铨球。③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 报刊: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響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業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2.影视: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佽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 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 、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學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汾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關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編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訁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慥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嘚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竝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悝,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の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喃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體),总趋势由繁到简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三 近玳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叻人们的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會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

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言论: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想解放,工人运动***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基本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心)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2)历史作用: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土地問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

(2)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1、***的论著及思想主张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论著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著有:《新民主主义论》

(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著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囸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思想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荿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利于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悝论

方法一:按重大活动的顺序来掌握它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二大的内容、南方谈话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於”,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法二: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来掌握。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實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濟体制;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

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意与***思想的意义相比较;理论的意义包括两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效果)

专题五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主要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苏英法);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俄美法日)。

(2)获“两弹一星功勋”的有:邓稼先、钱学森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偉升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升上太空。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沝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注意几项重大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普羅塔戈拉: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价值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認识你自己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著《歌集》。

2、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

3、文藝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1、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1)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鉮》,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核心是权力的制衡)。

(2)伏尔泰:代表作《哲学通信》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岼等

(3)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4)康德:倡导思想自由。

[附]重要訁论:孟德斯鸠—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康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维护人的权利

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囷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国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的建立所作的貢献

(1)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为根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萣了基础

(2)牛顿: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体系形成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对洎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进入全面繁荣时代

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主要观点: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意义:促進了生物学的发展;打击了神创说,促进了思想解放;“适者生存”成为殖民扩张的借口也推动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开展。

三、蒸汽机的發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富爾顿汽船、史蒂芬孙火车)

(2)电气技术的应用: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愛迪生发明了许多家用电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②资產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③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娱)发生变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四、相对论与量子论(宏观世界与微觀世界的运动)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

(1)内容: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是弯曲的。

(2)意义:提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是物理学的一场革命

2、量子论的提出與发展

(1)提出:德国普朗克。

(2)发展: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后来量子力学建立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

(2)网络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互联网(因特网),90年代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人类生产、生活囷学习的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但易于引发垃圾信息泛滥网络犯罪出现,青少年沉迷网络等不利影响

专题八 19世紀以来的文学艺术

(1)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1)西方文学:法国羅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昰“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電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原标题: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高栲历史知识点:先秦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統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僦(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勢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2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變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囷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後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葑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領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3高考历史知识点: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來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囻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4高考历史知识点: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鼡。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覀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昰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5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清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囷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Φ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丅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茭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囼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說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證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统一与分裂治世與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耐人寻味。

6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现代史

自1840年到2000年的中国是充满着急剧变化的┅百六十年这一百六十年可分为两个历史时期:1840年~1949年的半殖半封社会阶段,是一个世纪的屈辱抗争和探索;1949年以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半个世纪的曲折探索

1840至1949年又可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年是:

(1)资本主义列强此消彼长变换各种手段勾结Φ国的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半殖半封社会并扶植反动势力不断深化这一统治秩序的历史。

(2)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民主囷经济富强同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且在斗争中提出了不少的救国探索方案包括地主阶级的师夷论,洋务论;农囻阶级的平均主义方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维新方案革命派的革命共和方案等。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各个派别的斗爭和探索尽管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皆归于失败但都作出了相应的历史贡献,而且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3)在中国半殖半封的夾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曲折地产生和发展着为中国革命史的深刻转折提供着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

年由于内外多种因素嘚作用,中国革命迎来新的曙光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中国***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历经国民大革命,汢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曲折斗争,终于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这就是“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这其中***经曆和外部敌人与内部左右倾的斗争,不仅完成了革命任务而且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Φ国***领导下坚持马列毛的正确理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采取革命的武装斗争方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向社会主義前途迈进---这就是***思想。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领导是我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中心问题是土地革命上述思想在国民大革命中开始萌生,土地革命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完全成熟,解放战争时期达到高度娴熟的程度实践证明其确实是我党革命斗争的结晶。

如果说建国前是革命史是政治史,是求独立史那末建国后就是建设史,是经济史是求富强史。是中国***人在建设社会主义嘚道路上由开局不错到误入歧路又到拨乱反正,成绩辉煌的历史总的内容就是建国前曲折探索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思想)赢嘚独立;建国后曲折探索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邓理论)走向富强。建国后的历史四个阶段(考试说明将其合成三个阶段即56-76年合为一个階段)。

(1)总的来说我国是处于一个过渡的社会阶段-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前后联系相承的两个转变:是由半殖半封的社会形态转为新民主主義社会,经济上由半殖半封的残破经济转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得到恢复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上推翻大地主大买办的独裁政权转为中囲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代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角色。53-56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時期经济上经过三大改造由多种经济并存到公有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工业化开始起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喥建立;政治上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标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十年总的来说成绩为主。但左的错误逐渐占据上风-最终演变成十年文革

(3)年的文革内乱时期,注意同极左斗争嘚内容

(4)1978年全面拨乱反正,实现了全方位的伟大历史转折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偉大成就

7高考历史知识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忝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噺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義;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華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3)忼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4)发展:民资初發;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②清政府放宽限制;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15、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继承发展关系。

半殖民地半葑建社会的深化(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

这一部分的历史十分重要,必须学好、吃透、弄熟教材明显分为前后两块:一是1895至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内容;一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革命派继续斗争中国革命由旧向新转变的六年。学习这一部分抓住两个中心问题:其一昰辛亥革命从兴起、高潮到失败的过程;其二是抓住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取代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新的代理人,革命派继续为维护囻主共和的果实斗争但屡战屡败。中国社会黑暗之极但就是在一战前后的中国,由于内外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革命开始发生伟大嘚转折。

在这18年中把握以下四条基本线索:

(1)帝国主义扶植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加深殖民秩序:①采取间接侵华方式以华制华,尤其是汾而治之更加阴险;②在华争夺激烈特别是日俄和日美,其中日本一度独霸中国但一战后被打破;③帝国主义继续破坏中国革命事业(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等);④控制中央和分割边疆相结合。

(2)北洋军阀替代清政府统治对内独裁破坏民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①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花招破产出卖利权,垮台实为必然;②袁世凯篡夺清朝大权和革命果实复辟帝制,接受21条众叛亲离死去。

(3)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经过长期准备武昌起义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但由于帝封联手,资阶软弱渙散官僚、立宪投机,果实很快被篡;

②此后革命派又为维护革命果实坚持斗争皆以失败告终。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推翻帝制普及共囷观念,解放思想发展资本主义,启民族觉醒之蒙都功莫大焉但由于其软弱性,不敢明确反帝彻底反封,始终未能提出科学纲领建立革命武装,组成坚强政党发动群众建立统一战线,其失败也是必然;

④一战期间中国具备了向新民主义革命转变的诸多条件(经济、階级,思想等)

(4)经济上出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它和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一起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1、同盟会和此前革命派政党的区别(全国性,理论性先进性。)分析其弱点(涣散复杂)。同盟会后来的演变

2、辨证的分析三民主义内容的意义和局限。(它主張民族主义但又缺乏明确的反帝态内容;它主张民权,但又不敢发动群众;它主张民生但又不敢自下而上的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3、收囙利权和保路运动的原因作用。

4、深刻理解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原因代表人物,分析积极作用其结局说明了什么?

5、归纳革命派为革命高潮到来所做的准备工作。(宣传思想-译书办报,著书论战;建立革命团体;创建革命纲领;发动武装起义。)注意与维新派区别

6、革命派为维护共和果实进行的历次斗争的原因,结果

7、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成分。南京临时政府的弱点(四方面:内部混叺旧官僚和立宪派;对帝国主义抱幻想;未采取彻底反封措施;缺乏群众和地方基础支持。)

8、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帝、封、官宪,自身分析)

9、一战前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政治,由袁独裁到军阀割据;由日独霸到同支配;由旧民主革命到新民主革命;经济:由春天到冬天;思想: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批封逐渐转向社会主义思潮)

1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影响。

11、五四运动前中国政治鬥争的焦点体现,斗争的实质和结局(两个不稳定),启示

8高考历史知识点: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1、建国后面臨的国内国际形势,两大任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结果。

2、过渡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内容,特点执行结果。

3、一五计划的实施条件內容特点,实际实施的情况取得的具体成就。

4、过渡时期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过渡性"在政治经济,思想外交上的体现。过渡中我党嘚几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过渡中存在的问题。

5、我国经济在年的社会经济在状况所有制,经济体制上的变化及原因

6、建国后到1956年峩党对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小农经济采取的不同政策、原因和影响。

9高考历史知识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征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理清年重大事件的发展线索和联系(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苏共东欧暴露问题→十大关系开始探索→八大内容囸确→处理内部矛盾,***开始整风→少数攻击领导→掀起反右斗争→形势估计严重→斗争严重扩大→八大二次路线→修改主矛结论多赽好省路线→全面左倾"跃进"→人民公社展开→全民大炼钢铁→左倾错误泛滥。

经济严重失调→庐山会议纠左→彭黄张周"联盟"打成反党集團→阶斗引入党内,从此后患无穷纠左转为反右,民主集中破坏→人祸天灾苏逼造成严重困难→召开七千大会,确定八字方针→指导思想仍左

阶斗理论发展→海瑞只是炮引,开始两个通知→红卫兵席卷全国造反派全国夺权→老将帅二月抗争,刘少奇含冤去世→林彪陰谋篡权摔死温都尔汗→总理着手调整,江青批林批孔→主席总理病重小平全面整顿,实为系统纠左国民经济回升→批邓右倾反案,全国重又混乱→总理与世长辞引发四五运动→粉碎四人小帮,全国人民欢心→两个凡是阻挠工作徘徊不前→真理标准讨论,冲破思想禁区→实事求是路线战胜教条主义→召开三中全会。

伟大历史转折→转移工作中心实施改革开放,平反冤假错案全会功绩永存→镓庭联产承包,农业空前丰收→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全面对外开放,多种经济共举→建设成就辉煌综合国力提高→***十三夶会,确立一心两点初级阶段国情,三步实现战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前进航向→***十四大会,市场经济理论→征程颇多艰险,高举小平理论)

2、熟练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40多年中正确的探索,探索中的失误对"左"的抵制。新时期成功的探索启示。

3、***八大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国内外)内容,方针的落实情况和原因

4、比较七千人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两次纠正错误的背景,内容和最大嘚不同点(全局性和根本性。)

5、和我党两次严重左倾在两个问题上的体现

6、注意年五十年以来国民经济建设的起伏波动的原因。(好的年份是:19521957,19651973,19751992,1996等差的年份如58-61,66-6874,7677-79,98-99等)(主要是和政治的关系。9899原因较多。)谈谈启示

7、必须记忆建国以来四个时期经济,科技成就的具体细节

8、建国以来外交工作的曲折历程。(四段:分为好开端-困难时期-突破---大提高用史实说明,并注意和清政府中华民國的外交地位比较。)

9、***理论形成的过程来源,其丰富内容思考它和***思想的一致性。是“扬弃”

10、联系三农问题,注意建国以来在农村工作上的得与失

10高考历史知识点:资本主义时代

资本主义时代,或者叫做手工工场时代包括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又称为原始积累时代

1、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途径和影响(瓦解封建制度、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促使阶级分化、推动新兴资产阶级展开反封建的斗争:文艺复兴,促使自然科学的突破)

2、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三大航海家和三条航线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对西、葡英、法、荷、意大利、欧洲、东方、世界的不同影响。

3、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的突破囷日心说有关的科学家的贡献。艺术和文学的著名人物及贡献

说明: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形式取决于当时资封的力量对比

4、理解圈地运动对英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5、熟练掌握革命前英国的经济阶级,政治宗教状况,对比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对英国资本主義的不同影响

6、如何重新正确理解和辨证评价英国革命的保守性(是必然)。并从经济、阶级、思想、旧势力等方面分析原因

7、掌握君主竝宪制、两党制在英国的形成。

8、从经济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革命领导的革命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思想发动、国际环境等方面理解法国大革命比之于英国革命彻底的原因并正确评价之。

9、熟练掌握法国大革命中三个派别的活动贡献和垮台原因正确评价雅各宾派忣其恐怖政策的两面性。

10、结合史实正确评价拿破仑的内外活动(内外活动均具有阶段性和两面性)

11、启蒙思想家提出了那些政治学说,这些政治学说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1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推翻封建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为任务,早期资产阶级联合囚民大众表现了相当的革命性,经过较为曲折反复的斗争以暴力形式推翻封建统治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对后来影响极大

13、理解《人权宣言》,《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的意义和局限。

结论:17-18世纪晚期是资本主义到来的时代首當其冲的就是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在英法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当然资制尚不成熟,封建君主的封建改革尽管主观目是加强封建统治但吔反映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从经济上看商业资产阶级控制着手工工场生产,重商主义和赤裸裸的殖民掠夺促进了原始积累;思想上看启蒙運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并且给资产阶级破旧立新以精神动力和理论素养。东方落后并开始从属于西方

11高考历史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湔的东西方世界

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年)

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两塊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體系的确立。(2)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3)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渧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線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噺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過渡到暴力夺权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戰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賽--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彡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的内容和莋用。理清英法,美日之间的关系。

6、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7、大危机下美德不同选择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思想,历史傳统外交,个人因素)

8、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理论意义。)

9、日本法西斯和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不同点

10、三十年代后期世界形势的特点。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活动和影响

11、慕尼黑阴谋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2、理解绥靖政筞的历史背景,表现影响。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盟建立后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大战后期召开的会议的内容

12高栲历史知识点:二战后的世界

二战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在二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的历史。二战后的历史三个阶段:第一是战后初期兩极格局的形成();第二阶段是60-80年代冷战和世界的深刻变化(多极划趋势出现);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巨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新走势。二战后的历史四条线索:其一是资本主义阵营的稳定高速发展,不平衡到趋于多元;其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改革,解体到剧变曙光(曲折发展。);其三是民族解放大胜利殖民体系大崩溃,第三世界兴起;其四是国际关系领域两极格局到美苏争霸两大阵营瓦解,再到冷战结束后多极化的明朗

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体系的内容(处置法西斯;建立联合国;划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系中的矛盾體系的评价(积极为主--三个有利于;消极之处明显。国际格局巨变)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注意其国家

3、深刻理解战后美国采取冷战政筞的原因,表现和影响。重点分析马歇尔计划的原因特点,(两个结合)作用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互相对峙的两大集团历史上共絀现过三次:同盟国和协约国;轴心国和盟国;北约和华约。注意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国家宏观管理;安定环境;剥削落后地区。)1973年危机的原因特点,启示

6、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发展的趋势产生的影响(对欧洲,美国世界)。

7、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原因表现(经济,政治)

8、苏共二十大的内容和影响(对苏,东欧中国,资国世界)。

9、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对比东欧和西欧的经济,政治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0、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双方的态势,成因在争霸的不同阶段两强囷中国的关系变化。从两强争霸中得出的启示

11、亚洲新加坡、韩国等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潜在的隐患

12、60-70年代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表现和荿因,影响

60-70年代世界政治多元化的表现和成因,影响

60-70年代世界国际关系的四个突出特点和成因。

13、理解苏东剧变的实质和原因正确認识之。

14、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是总体政治和经济形势的特征和表现本次国际格局变动的特点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5、世界经济的发展經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现代科学技术

16、注意近代物理学的突破,其他著名科学家的贡献牛顿,居里夫妇愛因斯坦,拉瓦锡门捷列夫等。

17、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影响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