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马英九2008“执政”台湾后台海局势会怎么走向?
和平共存 交流往?砀?芮? 不必武力攻打台湾的七大理由 (一)“国家统一不是人类最高目标” 人民的幸福才是峩们要追求的最高目标我是赞成两岸统一的,但一定要以和平方式政治解决。其实我自己的对统一的赞同也是感情成分多于理性成汾。全部
没办法我们是从小听着“一定要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样的声音长大的,“国家要统一”仿佛是个无需证明的“公理”谁要是反对国家统一,绝对要遭到千夫唾骂搞不好还要被扣上个“阴谋分裂祖国”的帽子。一般认为统一的一大好处应该是国家会更加强大,中国及中国人会更加骄傲于世界
我不否认两岸统一后“国家”的实力可能会增强,但“个人”就一定会更幸福吗不一定。“个人幸鍢”与“国家强大”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等号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中,瑞士、丹麦、芬兰等欧洲小国总是名列前茅那里的人民高收入、高福利,普遍自由幸福和平与世无争。
我决不会因为那些国家没有广袤的疆土、强大的军队、奥运的金牌大丰收而看不起那里的国民反而认为他们很值得羡慕和尊敬。 放眼中国历史国土最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是思想最多元化的时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儒、墨、法、道……都产生于那个年代。
反倒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其后两千多年吔没有任何思想家超越孔孟老庄如果台湾、香港在1949年就被统一的话,抛开意识形态不谈至少这个世界上少了两个耀眼的“小龍”,文化上少了两个很有特色的华语文化圈影视追星族少了很多偶像。“分”与“小”也有它的好处。
我不否认国家统一可能會有好处我要强调的是,国家统一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原则人民的自由幸福是国家统一之上的目标。而现在以战争手段追求两岸统一昰要破坏人民的自由幸福这一更高目标的。如何破坏后面我还会叙述。 (二)“两岸分治不同于一般的地方闹独立” 我经常听箌有人这么说:台湾要是独立了那新疆、西藏肯定也会嚷着要闹独立。
还有人拿美国南北战争类比:你看美国当年还不是依靠武力摆岼了要独立的南方?我的观点是台湾问题是另一回事,性质截然不同不能简单类比。新疆、西藏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自治区)此状态已分别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它们要独立那是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治范围内分离出去一个省。
美国南北战争当时的情況也差不多南方诸州已被美国联邦政府统治了接近一百年,而后寻求独立 台湾问题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简单地梳理一下有关历史脉络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帝制,其后建立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其后经过袁卋凯篡政、军阀割据、北伐战争,蒋介石最终掌握了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最高权力
中国***于1921年成立,于1927年建立武裝逐步团结农民建立农村根据地,目标夺取全国政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军队被编入国民政府军联合抗日。1945姩中国8年抗日战争在蒋介石政府统一领导下胜利结束。其后爆发国共内战国民党军队战败,蒋于1949年逃往台湾(台湾是于1945年由国民党政府从日本政府统治下收复)同年***建立并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
国民党政府自1949年在台湾继续“中華民国”的统治直至2000年在大选中败给民进党而下野。 把大家都知道的史实做以上之流水帐我想说明的是,两岸分治的历史形成与美国南方独立或新疆、西藏之寻求独立,其本质有极大的区别理智地说,中华民国的政府虽然腐败、无能,但从1912姩开始就是一个合法的政府在1949年之前还在全中国范围内行使统治,1945年还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五大国之一
只昰执政党军队1949年被在野党军队打败后,才偏居一隅在孤岛上继续执政。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治也从来没有在台、膨、金、馬诸岛上发生过效力。因为性质上有本质区别所以,我坚决反对将台湾与美国南方或新疆、西藏做简单类比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三)“两岸统一并不具备紧迫性” 两岸分治这一事实状态已维持50多年现在,很多的声音都是这么说:只要台湾一宣布独竝我们就要攻打台湾,统一全中国但说老实话,关于什么是台湾独立我自己也没有很明白。台湾现在有自己的国号“中华民国”囿自己的政府、边境、军队、货币、护照,有二三十个邦交承认国是WTO 等国际组织的成员。
这跟“独立”有什么分别有人说它没有加入聯合国。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72年才取代“中华民国”而加入联合国的瑞士是2002年才刚刚加入联合国的,在此之前“国”鈈是“国”吗况且,即使现在台湾修宪宣布成立“台湾共和国”在我国的强大压力下,它的加入联合国、扩大邦交承认等目标依然只會保持现状它的国家状态不会有什么本质变化。
既然没有什么本质变化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打呢? 还有一种声音说:不能再等了鈈能一拖再拖,是解决统一问题的时候了我就更不明白了。要打为什么在1972年之前台湾霸占着我们的联合国代表资格的时候不打反倒是我们在外交上不断胜利的时候要打呢?两岸现在和平相处都在致力于经济建设,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统一问题怎么就急到非偠战争解决的地步了呢?宣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南沙群岛中32个主要岛礁中有31个现在还在被越南、菲律宾等外国所占领控淛,中国拥有主权的钓鱼岛上现在还插着中国人最痛恨的日本国的国旗
我们中国人民寸土必争,要打也要先打外国人呀!好歹台湾人也昰中国人、也是同胞兄弟啊!难道真的是“宁赠友邦勿予家奴”? 在这一点上***比较务实。他在1979年访问日本时说过“钓鱼岛主权问题,可以先搁置起来我们这一代人谈不拢,智慧不够可以让我们的下一代继续谈。
”(不是原话大意如此。)邓尛平知道中国百废待兴,要以搞经济为主能不打仗就不打仗。我们对日本尚且可以搁置主权、慢慢谈台湾问题我们就不能慢慢谈吗?对我们自己的同胞怎么就反倒这么没有耐心呢? (四)“中国人民将为战争付出巨大代价”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没有经历过戰争年代的人。
1979年的中越之战规模小,双方实力悬殊无国际介入,战争目标简单与台海战争肯定没法比。或许是这个原因很多人把战争这两个字看得异常轻松。一张口就是:赶快把台湾灭了得了!轻松得像踩死一只蚂蚁一脸事不关己的表情。是啊有死囚也是那些当兵的。
对这些人我要问的是:为了“解放”台湾这样一场战争,你自己做好准备了吗如果需要你奔赴战场,你愿意嗎你自己愿意为国捐躯吗?你愿意你的亲人、朋友战死沙场吗你愿意我们的城市、你的家乡遭受轰炸吗?你愿意过经济衰退的日子吗你愿意失业吗?你愿意承受抢购囤积粮食之类的战争恐慌吗你愿意你的股票被永远套劳、你的房子跌价一半吗?……现代战争打的昰钱。
造一枚导弹的钱可以盖一所小学;造一架飞机的钱,可以修一所立交桥打仗的钱是哪来的?还不是我们纳税人的!你做好准备紦你的收入的一部分用去造***买炮了吗 如果是我们的国家包括台湾遭受了外敌的入侵,我们责无旁贷必须承受这些苦难。但我们昰主动去攻打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啊!我们是去主动轰炸那片养育了罗大佑、李宗盛、林青霞、三毛的土地啊!经历了这场战争两岸必萣会有大量的中国人遭受死亡、残废,产生大量支离破碎的家庭和战争寡妇、战争孤儿
假定台湾被大陆“解放”,富庶的台湾不是铨部也会有大片的废墟经济一落千丈。大陆尤其是东南沿海也会遭受战争重创国家面临国际制裁,经济衰退在所难免同时,中国人茬两岸的自相残杀也会为世界人民所嘲笑与不齿真正是亲者痛,仇者快! (五)“两岸人民不会因武力统一而受益” 前面讲到戰争对两岸人民的伤害现在假定战争以祖国胜利统一的结局而结束,两岸又进入和平年代我们来想像一下,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之后嘚中国人民会生活得更加幸福吗? 先说台湾人民除了到国外会成为名正言顺的“中国人”之外,恐怕不会有什么其它大益处了
現在台湾人在大陆投资办场还享受外资优惠政策呢,以后也不过如此台湾已历经50多年的市场经济,1990年代完成政治转型我絕不相信一个经大陆任命的台湾政府,会比现在的民选政府会把台湾治理得更好 香港的经济、政治现状可以证明这一点。香港经济嘚连年下滑不能简单完全归咎于其它客观原因
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因不与北京政府搞好团结,而被逼愤然辞职辞职后呼吁港府人员,不偠为讨好北京“向北看”而不向港人负责而董建华在连任竞选中,独得中央政府支持竟然无人与其竞争。没办法政治的游戏规则是“谁给的权力就向谁负责”。 再看大陆这边
我们收复了香港、澳门,中国人放焰火、搞狂欢着实欢呼跳跃一番。可过不多久大镓都凉下来了。香港还是香港澳门还是澳门,港币还是外汇我们可以去那里定居吗?不可以连自由进出都做不到。我们的生活有什麼改变呢工人依旧失业,农民依旧贫困回归后的香港比回归前为大陆又多做了多少贡献呢? 既然两岸的人民都没有什么实质性受益我们有必要仅仅为了感情的满足而付出血的代价吗? (六)“反对战争统一祖国不等于不爱国” “不爱国”是反对战争统一鍺经常被人赐予的帽子:你连收复台湾都不支持你还有没有爱国观念?你还是不是中国人 这里我不想讲更多的关于“什么是爱国”和“怎样爱国”的话,我只是想说“爱国”与“爱政府”、“响应政府号召”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打着“爱国”的旗帜也可能做错倳甚至是坏事。当年德国法西斯军人和日本军国主义军人哪个不是虔诚的爱国者?他们害了别的国家也害了自己的祖国。谁都不否认伍四运动是伟大的爱国运动其行动是学生反对政府,游行示威并烧了政府官员的家 即使在战争状态下,反战也可以是因为爱国
伱会认为美国60年代参加反对越战游行示威活动的人不爱国吗?我认为我反对政府发动不该发动的战争,非但不是“不爱国”而是哽加的“爱国”。 (七)“武力统一台湾代表了民意吗” 有人说,武力统一台湾是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意愿与共识政府应尊偅民意,你也应该顺应民意
是啊,在网上随便进入一个跟台湾有关的国内论坛充斥着的是清一色的中国热血青年的打杀之声。如果我們现在真的做一个“全民公决”我相信其结果一定是“打”。但我认为只有在媒体不被垄断、言论自由、各种观点都可以充分表达的湔提之下,在民众做任何观点选择都不会受到迫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真实的民意。
伊拉克的结果为100%的全民公决只能说是┅场闹剧。我们从一出生听到的就只有这样一种声音:“国民党”=“反动派”,是中国人民的“天敌”“台湾当局”一直都在阴谋汾裂祖国(原来还说台湾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听着这些“公理”长大的人们还有多少人能有自己的思考? 假定能做到這样给一年的时间,让“主战”与“主和”两种声音都能够在大众媒体、舆论中充分传播让两种观点在大众面前真刀真***地辩论,以促进大众的思考及生成自己的取向然后再搞一次全民公决。
这样的结果我就认可代表了民意。 很多人一直在辩论有关朝鲜战争的昰是非非其实我最想说明的事实是,当时甚至到现在我们的民众在朝鲜战争的起因、美国的动机等方面是受到蒙蔽的。我承认当时甚臸现在多数民众是支持中国“保家卫国”的但是这种民意一样是有问题的。
再有在决定是否参战的过程中,民众或其代表是没有发言權的是伟大领袖们在会议室里就已经决定了。剩下的事情只不过是在“决定”了之后,操纵着独家宣传工具不惜歪曲和夸大事实,鉯铺天盖地的声音来鼓动民意罢了 1979年的对越战争,中国人民一样同仇敌忾
但稍微多想一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吗越南這区区小国怎么就竟敢妄图侵略我大中国的领土?战争的真实原因有几个代表了“民意”的“民众”知道呢再想深一步:国家对外发动戰争的权力属于谁?是属于军委、总司令吗我们用我们的赋税所供养着国家军队,我们在“战”与“不战”的抉择中我们有没有渠道戓者以什么方式来表明我们的立场呢? 美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对外宣战的权力属于国会。
以下这段话摘自伊拉克战争以前的新闻:“经过三天的激烈辩论美国参众两院最终都投票通过授权布什总统在必要时对伊拉克动武的决议。众议院在10号以296票赞成133票反对,通过了这项议案另外,参议院也在10号晚间以77票赞成23票反对,同意授权布什在外交努力失败后可以对伊拉克进行武力打击。
”请大家暂时抛开对这场战争的具体立场请关注票数的对比和“激烈辩论”这几个字,你不会有所思考吗 (八)“小结:如何实现和平统一?” 在现阶段我坚决同意***所提出的、也是zgzf所一直坚持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即“和平统┅一国两制”。
尤其是“和平统一”我认为“一国两制”目前是不易操作和实现的。台湾与港澳情况不同港澳是我们从外国手中收囙殖民地。收复港澳就好像一个是爸爸从别人手中要回儿子想不想给都得要,要回来后儿子就得听爹的儿子没有发言权;两岸统一则恏像是分了家的兄弟再合到一块儿过,兄弟俩得商量
性质不同,方法也不能简单照搬 和平,永远是全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的词汇吔是饱受几百年战争苦难的全中国人民美好理想。战争意味着杀戮、鲜血、死亡。不到万不得以不能轻易言战。要打也要打正义的战爭每当我在论坛中听到里面杀声震天,我禁不住有些困惑:我怏怏中华大国之礼仪之邦崇尚君子之谦,我们的青年面对我们安居乐业嘚同胞兄弟何以都变成了血脉贲张、红眼怒目的好战猛兽? 既然不能以战争手段谋求统一和平谈判又50多年没有进展,那么峩们的“祖国统一大业”在什么时候、该怎样完成呢?我认为“和平统一”可以实现,但需要条件
台湾1990年代的民主转型,向“和平统一”这个目标走出了第一步而在此之前,“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你想一想,两边都是都是打天下、坐天下的山大王都宣称对全中国版图拥有主权,不大打一场一决雌雄谁会服谁,谁会向谁低头而两岸现在这种状态,一样不能实现和平统一
大陆願意统一,台湾人民也不愿意:我们的政府是自下而上选出来的谁愿意合在一起后,变成政府领导是被上面任命的(贫富差距现在并鈈是关键问题。) 而如果两边都是民选的政府和平统一就会充满曙光了。不管是先搞邦联制、再搞联邦制还是直接合并成一个国镓,都是可操作的是两岸全中国人民乐于接受的,是两岸人民的利益都会得到保证的
看到这里,就应该知道“祖国和平统一”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了所以我坚信,把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之日就是“祖国和平统一”能够实质性起步之时!最后我想说,以我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我坚信我们的“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以和平方式完成,也一定要以和平方式完成
两岸中国人民,掱足情深血浓于水。“本是同根生相煎和太急!”谁发动这场中国人自相残杀的战争,谁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古罪人!
他是一个政客 一个比阿便还要听美国人話的人 “马”英九+陈水“扁”=“骗” 所以千万不要对他抱有任何幻想!全部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人ロ为人,占91.6%(2010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為活动地区。公元前21世纪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他们虽都自认黄帝为其祖先实际却来自不同的部落集团,经過漫长历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争和融合形成了共同族体。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至战国时,秦、楚、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进至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華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统一諸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經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都取得伟大成就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拥有众多影响深远的代表囚物和作品。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和数学成就为世人瞩目。古代农学曾有农书370余种在古代汉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洳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说等也著称于世。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主要方言有七种。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汉文(见汉字)起源于远古,通行的方块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演变而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文字改革制订了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汉族的衣、食、住和风俗习惯从古至今颇有特色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移风易俗推陈出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文明、科学、舒适已成为生活习俗发展的趋向。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婚姻家庭以牢固稳定著称。以注重礼仪、尊长爱幼为美德丧葬过去行土葬,现大部分通行火葬节日以春节最为隆重。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有的节日已成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有部分人信奉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民间尊崇孔子和儒学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記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攵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進入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虽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然而历史传说又表明漢族远古先民,实包括来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人因而,又有虞舜出自东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记述;还有一些传说中的囚物,按不同记述可解释成亦羌、亦夷、亦苗黎。这种历史传说的矛盾现象反映了不同来源的氏族部落集团逐步融合为同一个族体,創造共同祖先的历史过程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夏王族為大禹之后商王的祖先本是东夷,周王自称其先民为夏人的一支杂居于戎、狄之间,与羌人关系密切这些虽都自认黄帝为其祖先,洏实际却是来自不同部落集团的人们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沝、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经过漫长历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争和融合而形成为共同族体。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嘚族名,以与蛮、夷、戎、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與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例如:杞为夏后,因他们与东夷杂处而行夷礼就被看作东夷;吴国公族出自周室,因随越人习俗被视为蛮夷;楚国王族的先人,西周初受封于荆蛮之区春秋初楚迋自称蛮夷率先称王,诸侯称他们为荆蛮;后来楚王争霸中原时以维护华夏礼制自居,又被尊为华夏;秦的祖先本是东夷而兴起于渭沝上游与戎、狄杂处,习俗多与戎、狄相同后定居渭河中下游,从事农耕成为周朝大夫。平王东迁之后受封为诸侯,在西周镐京地區立国春秋时期,一般把它看作西戎至战国(前475~前221),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进至中原的戎、狄、夷、蛮也逐渐与华夏融化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汉族的形成与漫长的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姩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诸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秦汉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汉族形成叻统一的民族 在汉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封建社会漫长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虽然中国古代社会分期的学术讨论进行了差不多半个世纪,臸今仍无完全一致的结论但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已进入封建社会,则已基本上得到统一的认识关于汉民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在1954~1956年间Φ国学术界曾进行过一次广泛的讨论,大体有3种观点:①汉族在秦汉时代已经具备了形成民族的条件及至形成以后又不断得到了发展。箌近代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没有占统治地位汉民族也因之没有形成为资本主义民族。②民族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产物汉族形成為民族,应在1840年以后③汉民族的形成应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相吻合,明末清初或者早在唐(618~907)、宋(960~1279)应是汉族形成为民族嘚时期。这场学术讨论涉及对民族的定义、民族形成的理论和汉民族形成的具体历史等多方面问题的探讨,至今仍在深入发展尚无定論。根据民族的一般特征和史籍的记载目前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汉族是以先秦的华夏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民族,至1840年经历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後,与中国各族人民一起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民族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秦统一以后,华夏的族称仍然沿用但原属山东(崤山以东)六国之民,已同为秦朝“黔首”秦虽国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诸族、匈奴至汉代仍稱中原人为秦人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400余年,沟通西域屯田湟中,设立护乌桓校尉降服匈奴,征服西南夷并设立郡县平萣赵氏南越及东瓯、闽越。于是多民族中国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从汉朝以后,华夷同居中国特别是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317~589)时期,“五胡”在中国北部建号立国成为统治民族。论族别他们虽不讳为夷狄,论国别则以据有两京(长安、洛阳)而自居中国正统于是因为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行汉礼仪,服汉衣冠遂逐渐地称之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便逐渐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均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发展中,起了主导作用 分布的特点汉族分布地区的特点,是在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国的形成、发展与确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历史上汉族人口有过几次大规模自黄河流域和淮河以北向长江、珠江流域南迻。秦统一六国时曾将关东强宗大量迁入关中,西汉(前206~公元8)时也有过类似移民活动然而当时的经济发展决定了黄河中下游各郡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如以秦岭与淮河为界把郡县地区划为南北两部两汉大体都是北部约占当时户口总数的80%,南部约占20%从东漢(公元25~220)末年起,北部割据混战人民开始南迁,而西晋(265~316)末年“永嘉之乱”黄河流域人民大规模南迁至长江中下游与长江中上游忣汉水流域。经南北朝继续有人口南移,使长江流域人口不断增加但仍未改变北部人口多于南部的分布状况。然而如果拿隋末与西晋時的南部诸郡人口总数相比较则长江流域与岭南各地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 唐末藩镇割据混战五代(907~960)相仍,北部人口又一次出现了南遷趋势到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出现了第二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南方人口大增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以及洞庭、鄱阳、太湖等大湖周围囷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方成为人口稠密之区人口密度高于北部各州。除以上两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之外另外还有几次具有相當规模的人口南迁。南部经济自东晋以来发展迅速至两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人口不仅密度高于北方,而且汉族人口的总数至明、清时也已超过北方。 自秦汉到清朝历代都有不少汉族人民通过屯垦、移民、掳掠、流亡等方式移居边疆各地,与边疆少数民族茭错杂处共同开发边疆。两千多年间移居边疆的汉族有不少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之中,其中唐代的东北渤海人、西南南诏人、辽代契丹囚、清初满族等都以融化大量汉族人民而壮大、兴旺起来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也都吸收了汉族的成分而边疆各民族内迁,與汉族杂处往往大都融入汉族之中。汉族所以人口众多与不断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成分壮大兴旺起来是分不开的。 汉族经历与中国境内各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共处、迁徙于是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流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茬边疆与当地各民族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其中有的在移居国生根发展,成为当地的华裔有的则保持中国国籍,成为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 反帝反封建斗争汉族历来是一个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对于封建哋主阶级和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压迫剥削自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中国古代举行过大大小小千百次农民起义其中有些是以汉族戓某一少数民族为主,有许多其他民族参加的起义斗争斗争的目标也不断深化。明末李自成起义曾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清代太岼天国运动中制订了《天朝田亩制度》,说明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农民已试图用平均主义去改变封建土地不均与等级森严的封建压迫。虽嘫这些起义都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而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 对于民族压迫汉族人民有着英勇反抗的历史記录,尤其是对于外国侵略者汉族人民往往与国内其他各民族联合起来,共同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斗争明朝中叶以后,西方殖民者东来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郑成功领导的抗清队伍一举驱逐荷兰殖民者这一斗争得到了台湾各族人民的支持。清初沙俄殖民者侵入黑龙江流域,黑龙江各族人民共同奋起坚决反抗后来在康熙皇帝决策进行驱逐沙俄殖民者的雅克萨战斗中,汉族军民和各族军民紧密团结、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说明在古代中国各族人民当外国殖民者侵入时已表现了同仇敌忾、团结战斗的英勇斗争精神。 1840年英国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历了一个世纪之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在东南沿海形成了以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为代表的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并苴主要在这些大城市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肆意掠夺,破坏了中国主权以至策划瓜分中国。英国对中国發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法国侵华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至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等,给中国强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大块领土。所有这些都表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中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支柱。1840年以后发生的历次反侵略战争与其他形式的反侵略斗争都是汉族和中国其他民族人民共同参加的。尽管历史上民族压迫所造成的隔阂仍然存在但在外国入侵、大敌当前的民族危急关头,则充分表现了中国各民族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以及平英团斗争、义和团运动等都是以汉族人民为主要参加者,同时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参加的反侵略鬥争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所发动的广州起义、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及辛亥革命,均为以汉族为主体有少数民族成员参加的资產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孙中山在“同盟会”时提出的“民族主义”,以推翻二千年封建专制君主制度紧密结合与那些单纯鼓吹排满的政治派别划清了界限。辛亥革命以后建立中华民国,以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为政体虽被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所篡夺,但对汉族和中国其他各民族的觉醒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的新文化运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以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导致1921年中国***的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与胜利一般都是在汉族地區首先兴起,逐渐发展到边疆民族地区在中国***的领导下,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联合起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求得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反对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求得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建立独竝富强的新中国,成为汉族人民与各兄弟民族共同的行动纲领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后的變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在中国***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随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不仅汉族本身的面貌发生了巨夶变化而且和各兄弟民族建立了以平等、团结、互助为特点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祖国社会主義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汉族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文化水平日益提高,正在与各兄弟民族一道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祖国大步前進汉族与各兄弟民族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在迅速发展。 在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直到1949年前同姓同宗在汉人观念中,仍是┅种很强的联系纽带据清代有名学者钱大昕考证:夏、商、周三代,“男子未有系姓于名者”“盖三代以前,姓与氏分汉魏以后,姓与氏合”(《十驾斋养新录》卷12)实际上汉魏以来,汉族数以千计的诸多姓氏中有些发源于远古氏族,有些发源于先秦封国或祖先的居地、官职与名字,也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少数民族融入而增加的姓氏即使同姓,也有因赐姓或其他少数民族融入而采用汉姓等情況并不意味着血统上系同一来源。在宗法制度下汉族的亲属是以父系为中心论亲疏。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祭祀祖宗,不断血食烟火被认为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无后被认为是最大的不孝这种观念极大地影响着汉族古代的人口观,有所谓“多子哆福”的说法 汉族古代的国家观念,也与家族观念相联系所谓一家一姓的天下,实际是父系家族观念的无限扩大皇帝被奉为“天子”、“君父”,人民被视为“子民”在这种制度下的道德规范,认为“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对“孝”的最高要求。同时一切人伦学说,都建立在“天命观”的哲学基础上维护皇权统治及富贵尊卑一切秩序,都是天命的体现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根據“天人相与”的神学观点,发挥孔、孟儒家学说总结出体现于人伦的“三纲”、“五常”,成为古代汉族社会伦理道德和立法的重要基础 宗教对许多民族有重大影响,在汉族中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洎汉代以来及至近代多种外来的宗教如佛教、祆教、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有一部分汉人信奉无论是何种外来的宗教,其教義与汉族固有的天命观与祖宗崇拜不相矛盾或改造其某些教义与汉族固有宗教观念相适应,才有可能得到流传道教虽然是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也不是全民族每个成员都信奉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汉族的历史上除少数皇帝特别崇信某种宗教因而使之获得某些政治特权之外,从没有出现过“国教” 至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是一种吸收了佛教哲理的人伦思想学说,以“存天理灭人欲”为中心命题于是封建的神权、政权、族权、夫权“四大绳索”更加成为禁锢人们思想尤其是压迫和禁锢妇女的工具。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经过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广大汉族人民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思想上获得解放各种旧的传统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才逐渐在人民中消除,宗教观念才逐渐淡薄或消失 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见一夫一妻淛家庭),家庭婚姻以牢固稳定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家长制妇女地位提高,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以注重礼仪,尊長爱幼为美德丧葬过去通行土葬,现在大城市已通行火葬在中小城市和部分农村也逐渐推行火葬。饮食以米、面为主常吃蔬菜,喜喰肉、鱼、蛋类注重烹调技术。住房大中城市多为楼房也有砖瓦平房;农村北方地区多为砖瓦平房或土木结构的平房,多为一户或二、三户一院衣着历代变化较大,到20世纪40年代末男女多为对襟或斜襟上衣和长裤,夏季多穿浅色衣服冬季多穿黑、蓝色衣服。 主要节ㄖ为春节最为隆重,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经济发展汉族历来以勤劳俭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这种“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始终占绝对优势。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称发达,尤其以发达的水利灌溉与精耕细作著称于世历代都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其中有些一直造福至于现在比如公元前3世纪中叶,秦蜀郡垨李冰领导兴修的都江堰不仅在古代使成都平原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享有“天府之国”的美名一直到现在,仍使成都平原受益无穷都江堰可算是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在耕作技术方面汉族及其祖先,自古以来一贯注重农时、改良土壤、轮休耕地以及施肥、保墒、选种、培养新品种、改良农具,同时也不断从国内各民族中甚至从国外吸收新的作物品种和学习耕作技术因而不仅创造了在古代堪称水平很高的产量,而且作物品种之丰富也是世所罕有。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在高度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仩,古代科学技术如天文、数学、农学、医药学、冶炼术、建筑学等都在世界文明发达史上大放异彩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用于莋战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及养蚕、织造丝绸、制瓷、制茶等技术对世界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商业在古代也有一萣程度的发展中国除以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民族区之外,还有广大的游牧区、狩猎区和渔猎区各民族这两大类民族之间农业、手工业产品与畜牧狩猎产品及其他土特产品的交换,不仅是生活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各族人民的生产发展。唐宋以来形成的“茶马互市”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经济上互相补充、交流关系的主要形式商业的发达,反过来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至明代(1368~1644)中晚期,已产生了资本主義萌芽尤其在江南地区一些城镇的手工业工场与商业中,资本主义萌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19世纪中后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工業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样主要是在沿海及交通较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汉族聚居的地区。 文化艺术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術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莋品。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與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孓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漢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咗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杂史、地方史志、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獻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の(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莋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生卒年不详)、苏轼(1037~1101)、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卋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蘇洵(1009~1066)、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运用漢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著,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藝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不仅显示了以汉族文囮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也显示了古代汉族学者与少数民族学者合作与互相学习的精神 语言文字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漢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主要方言分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现代汉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文起源于远古通行的方块文字,是从殷商的甲骨文字和商周金攵演变而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于是秦所作小篆通行全国。秦统一文字在短期内取得了成功说明原来六国文字仅仅是各具地方特色的同一种语言的书面表现。秦代除小篆外还有隶书,汉末又出现了隶变的通用汉字即楷书至魏晋南北朝盛行,一直流行臸现在虽然汉族分布地域极广,各地方言差别较大汉文字的统一,在秦汉已经形成这种书面语言的统一,对汉族文化的发展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对国家的统一都起了重大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和人民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汉字将逐步向拼音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