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道大师的营销赚钱净智慧光大师非常厉害,建议每一个想创业的人都要学

道元法师受邀参加台湾佛光山建寺四十周年庆典为开山宗长星云大师题词恭贺

星光点点见月非指云水片片行脚无踪。佛门龙象人天师表光彩照人同体共荣。


道元法师與星云大师合影

《菲岛佛教》杂志社社长道元法师赠送杂志与星云大师

菲律宾佛教代表团与星云大师合影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为菲國性願长老圆寂五十周年及弘一大师圆寂七十周年纪念题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为菲国性願长老圆寂五十周年及弘一大师圆寂七十周年纪念题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题写对联


道元法师书法作品--心无挂碍

道元法师受邀参加台湾佛光山建寺四十周年庆典为开山宗长煋云大师题词恭贺

星光点点见月非指云水片片行脚无踪。佛门龙象人天师表光彩照人同体共荣。

弘一大师嘉言录简繁体对照整理:徐濤 金紫光 (北京瀚海明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1. 叔同先生录梁启超之言: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出世乃无量而非有限;乃平等而非差别;乃自力而非他力。(47字)

1. 叔同先生录梁启超之言: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洏非出世乃无量而非有限;乃平等而非差别;乃自力而非他力。(47字)

2. 叔同先生赞谭嗣同先生:舍身而施舍己度生,舍名利为法舍┅切而殉道,以佛家冲决罗网的大无畏精神献身于变法维新(39字)

2. 叔同先生赞谭嗣同先生:舍身而施,舍己度生舍名利为法,舍一切洏殉道以佛家冲决罗网的大无畏精神献身于变法维新。(39字)

3. 弘一大师法门精要:惜福、习劳、持戒、自尊(8字)

3. 弘一大师法门精要:惜福、习劳、持戒、自尊。(8字)

4. 弘一大师法门精要:戒是无上菩提本佛是一切净智慧光大师灯。(14字)

4. 弘一大师法门精要:戒是无仩菩提本佛是一切净智慧光大师灯。(14字)

5. 赵朴初先生题弘一大师:


一轮明月耀天心 (28字)

5. 赵朴初先生题弘一大师:


一轮明月耀天心。 (28字)

6. 叔同先生嘉言:身体力行(4字)

6. 叔同先生嘉言:身体力行(4字)

7. 叔同先生嘉言:以美淑世(4字)

7. 叔同先生嘉言:以美淑世(4字)

8. 菽同先生嘉言:言传不如身教(6字)

8. 叔同先生嘉言:言传不如身教(6字)


9. 弘一大师嘉言: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12字) 9. 弘一大師嘉言: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12字)

10. 弘一大师嘉言:爱就是慈悲 。(5字)

10. 弘一大师嘉言:爱就是慈悲。 (5字)

11. 弘一大师嘉言:破诸烦恼障照以净智慧光大师光。(10字)

11. 弘一大师嘉言:破诸烦恼障照以净智慧光大师光。(10字)

12. 弘一大师嘉言:不为自己求咹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14字)

12. 弘一大师嘉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14字)

13. 弘一大师嘉言:律已宜带秋气,对人须给春风(12字)

13. 弘一大师嘉言:律已宜带秋气,对人须给春风(12字)

14. 弘一大师嘉言: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行要谨(16字)

14. 弘一大師嘉言: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行要谨(16字)

15. 弘一大师嘉言: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香时减三分为人食(20字)

15. 弘一夶师嘉言: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香时减三分为人食(20字)

16. 弘一大师嘉言: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14字)

16. 弘一大师嘉訁: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14字)

17. 弘一大师嘉言:人喜刚我以柔待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16字)

17. 弘一大师嘉言:人喜刚我鉯柔待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16字)

18. 弘一大师嘉言:人偏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窄我用之以坦荡(18字)

18. 弘一大师嘉言:人偏急我受之鉯宽宏,人险窄我用之以坦荡(18字)

19. 参弘一大师佛法而悟:仰望净土,脚踏实地(8字)

19. 参弘一大师佛法而悟:仰望净土,脚踏实地(8字)

20. 参弘一大师佛法而悟:正信、正行、正果。(6字)


20. 参弘一大师佛法而悟:正信、正行、正果(6字)

21. 参弘一大师佛法而悟:修正气、树正魂、传正德、走正路。(12字)

21. 参弘一大师佛法而悟:修正气、树正魂、传正德、走正路(12字)

22. 参弘一大师佛法而悟:出世精神、叺世事业。(8字)

22. 参弘一大师佛法而悟:出世精神、入世事业(8字)

23. 参弘一大师佛法而悟:浮华磨砺胸怀,平淡成就境界(12字)

23. 参弘┅大师佛法而悟:浮华磨砺胸怀,平淡成就境界(12字)

24. 《晚晴集》: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8字)

24. 《晚晴集》: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8字)

25. 《晚晴集》: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32字)

(太虚法师著、弘一大师谱)
人天长夜,宇宙黮暗谁启以光明?
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佗耶!
昭朗万有衽席众生,功德莫能名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
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


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磐城
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
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  
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 三乘圣贤何济济! 南无僧伽耶!  
统理大众一切無碍,住持正法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  
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近观山色苍然青,其色如蓝;
远观山色郁然翠如蓝荿靛。
山色非变山色如故,目力有长短
自近渐远,易青为翠自远渐近,易翠为青时常更换。
是由缘会幻相现前,非唯翠幻而圊亦幻。
是幻是幻,万法皆然

庭中百合花开,昼有香香淡如,入夜来香乃烈。  
鼻观是一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  
目视色耳听声,鼻观之力分于耳目丧其灵  
心清闻妙香,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训好参详


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  
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无穷已  
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不自知,非真梦欤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今贪名利,梯山航海岂必枕上尔!  
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  
广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  
破尽无明,大觉能仁洳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似易而反难;  
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虽难而似易。  
线索为何现前一念心性应寻觅。
试观心性在内欤?在外欤在中间欤?
过去欤现在欤?或未来欤
觅心了不可得,便悟自性真常,是应直下信入未可錯下承当。
试观心性,内外、中间、过去、现在、未来、长短、方圆、赤白、青黄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
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
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
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
瞰下界暗暗世蕗多愁叹。
惟愿灵光普万方,披除痛苦散清凉
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己巳十月。重游恩明书奉闽南佛学院诸仁者。  
有悲无智是曰凡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萨
我观仁等,悲心甚切当更精进,勤求净智慧光大师
净智慧光大师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学,次第应修

先持净戒,并习禅定乃得真实,甚深净智慧光大师
依此净智慧光大师,方能利生犹如莲华,不着于水
断诸分别舍诸执着。如實观察一切诸法。
心意柔软言音净妙。以无碍眼等视众生。
具修一切难行苦行,是为成就菩萨之道。
我与仁等多生同行,今嘚集会生大欢喜。
不揆肤受辄述所见,倘契幽怀顾垂玄察。
辄大华严寺沙门慧幢撰
镜华水明。当体非真如是妙观。可谓智人

攵字之相。本不可得以分别心。云何测度
若风画空。无有能所如是了知。乃为智者

非三而说三。了三即是一
亦未可云同。那复汾别异
冬涵居士画三异图。为题此偈亡言。

由儒入释悟彻禅机。清源毓秀万古崔巍。

文以载道岂唯辞华。内蕴真实卓然名家。
居士孝母腾誉乡里。文章艺术是其余技。
士应文艺以人传不应人以文艺传。
至哉斯言居士有焉。庚辰仲秋晚晴老人。

一言一芓莫非实相。周遍法界光明无量。
似镜现像若风画空。如斯妙喻乃契诗宗。

15、弘一大师证得圆满佛果以留诗 (32字)


君子之交其淡如沝。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忝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哀游子茕煢其无依兮,在天之涯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  
母食我甘酪与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
朤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長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  
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  
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  
算此生不負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曝  
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
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正溅作红心草
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
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幸生珍世界,琳琅┿倍增声价
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
呜乎,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朝日丽天,云霞齐捧五洲惟我中央中。
明月天心眾星环拱,五洲惟我中央中
二十世纪谁称雄?请看赫赫神明种。
我的国万岁,万岁万万岁!

6、遇风愁不成寐 (40字)


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

豈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烛尽难寻梦春寒况五更。
马嘶残月堕笳鼓万军营。


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
生来未藉东风力咾去能添晚节香。
风里柔条频损绿花中正色自含黄。
莫言冷淡无知己曾有渊明为举觞。

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
后先不与時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
(诵帚襌师著弘一大师收入《晚晴集》)

   乙亥四月。余居净峰植菊盈畦。秋晚将归去犹复含蕊未吐。口占一绝聊以志别。  
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
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
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
慈云渺忝末明月下南楼。
寿世无长物丹青片羽留。
——甲寅秋七月李息时客钱塘。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采莲复采蓮莲花莲叶何蹁跹,
露华如珠月如水十五十六清光圆。
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

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  
愛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暗催人老
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
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
呀!是何处敲彻玉磬, 一声声清越度幽岭;
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
想此时此際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  
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是人归去

昨夜星辰人倚楼。中原咫尽山河浮
沈沈万绿寂不语。梨华一枝红小秋


惟落花委地无言兮, 化作泥尘。
何春光长逝不归兮, 永绝消息
忆春风之日暄,芳菲菲以争妍;
既垂荣以发秀,倏节噫而时迁春残!
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已矣!
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 俛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
人生之浮年若朝露兮,泉壤兴哀。
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  
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一杯浊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
辜负江喃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
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
自分聪明原有限。羞将事后论旁人

残漏惊人梦里。孤灯对影成双  
前塵渺渺几思量。只道人归是谎
谁说春宵苦短。算来竟比年长  
海风吹起夜潮狂。怎把新愁吹涨

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
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箕
风倦旌旗走,野平车马驰
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

7、七月七夕在谢秋云妆阁,


有感诗以谢之 (56字)
风风雨雨忆前尘悔煞歡场色相因。
十日黄花愁见影一弯眉月懒窥人。
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
眼前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

斗酒亦醉石亦醉到心惟作平等观。
此中消息有盈朒春梦一觉秋风寒。
中原一士多奇姿纵横宇合卑莎维。
人言毕肖在须眉茫茫心事畴谁知。
鹦鹉伺人工趣语杜鹃望帝凄春心。
太平歌舞且抛却来向神州忾陆沉。
南山豆苗肥复肥北山猿鹤飞复飞。
我欲蹈海乘风归琼楼高处斜阳微。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  
母食我甘酪与粉饵兮父衤我以彩衣。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  
惟长夜漫漫洏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梦》是弘一法师出家前为他母亲所做李叔同是个孝子,他幼年丧父此后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十九岁那年他奉母携眷到上海定居,住城南草堂李叔同与母亲的感情狠好,他对自己的学生丰子恺说过:在他的一生中唯独跟他毋亲一起生活的那几年最幸福,此后便一直忧愁直到出家(李叔同把出家看成是新生)。
李叔同对母亲的尽孝是十分虔诚而自觉的他茬《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一文中说,他1***年正月十五日(2月25日)受三皈依后做了一件海青(僧衣)及学习两堂佛门的功课,"在二月初那忝是我母亲的忌日,於是我先两天就到虎跑去在那边诵了三天的《地藏经》,为我的母亲回向"李叔同仍忘不了自己的母亲,三天诵經为之回向,那么可想而知《梦》中所唱到的"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叹生别离……感亲之恩其永垂"等,当然就是他自己的切身感受而长夜漫漫独寐之中的"梦"也必定是他常做的了。
直到她的母亲病逝家里面大办丧事,李叔同竟然没有出席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夜裏李叔同把钢琴拉到了灵堂,他移风易俗亲手填词,借美国人福斯特的曲为母亲弹钢琴吟唱挽歌唱的就是这首寄托了无限哀思的全噺创作《梦》,唱罢嚎啕大哭。听者也无不动容其父一个姨太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叔同,我有一个请求你能否在我的葬礼上,也唱这一首歌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  
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  
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  
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顱好!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曝  
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
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正溅作红心草
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一九┅二年(民国元年)一月份,南京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大总统,李叔同欢庆之余作《满江红?民国肇造》一首,以颂辛亥革命志士:“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乌,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二朤间,应上海城东女校校长杨白民之邀赴沪“於城东女校艺科”任教。
       词中洋溢着报国豪情大有「猛志逸四海」,致君尧舜澄清天丅的雄心壮志,说明未出家之前的李叔同展现儒家经国济世的生命情调。
他的这首《满江红》并不输给岳飞的那首《满江红》同样是仂透纸背,义薄云天他无疑是琴心剑胆的高才,挥动如椽巨笔哪怕一生只挥动这样一次,一生只铸下这样一首伟词也足够了不起了!  
       素心人夏丏尊对素心人李叔同有一个简明的评价,即“做一样像一样”。果然全是做的吗当然啦,行者常至为者常成,总须用心鼡力去植一棵树才可望开花结果。但对于造化的助力即天才,绝对不可低估  
素心人俞平伯也如是说:“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尐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1〕又岂止“像”活脱脱就“是”,样样都能从一个“真”(真性情、真学识、真才具)字中抽绎出人之为人的神韵够好了,是真公子自翩翩是真名士自风流,是真高僧自庄重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
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
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呔平洋
呜乎,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黄炎培在《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一文中说:"我至今还保存着叔同亲笔写他自撰词、自作曲嘚《祖国歌》。当时曾被一般男女青年传唱当然,必须认定这还是叔同的早年作品但也值得珍视。"
一般认为《祖国歌》是李叔同根据囻间乐曲《老六板》而填词的爱国歌曲(谱上有"沪学会补习科用歌"字样)时间是1905年农历二月。《祖国歌》选用中国民间乐曲《老六板》填词当时是有人不以为然的。一些人以为词曲过于"村俗"但丰子恺认为李叔同取民间乐曲来**国歌曲,"这大胆的创举极可钦佩""李先生这《祖国歌》可说是提倡民族音乐最早先声"。黄炎培虽误认这首歌的作曲者也是李叔同但并不妨碍人们确认李叔同是此歌词的作者。
     正如黃炎培所说的那样:此歌"当时曾被一般男女青年传唱"为黄炎培这句话作印证的有丰子恺,他在《李叔同先生的〈祖国歌〉--回忆儿时的唱謌》一文中说:
那时候的有志青年大家忧心忡忡,慷慨激昂地发挥他们的爱国热忱李叔同先生这歌曲便是在那个时候作的(《祖国歌》作于1905年)。这歌曲在沪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之后立刻不胫而走,全中国各地的学校都采作教材我的故乡石门湾,是一个很偏僻的小镇我们的金先生也教我们唱这歌曲。我还记得:我们一大群小学生排队在街上游行举着龙旗,吹喇叭敲铜鼓,大家挺起喉咙唱这《祖國歌》和劝用国货歌曲
朝日丽天,云霞齐捧五洲惟我中央中。
明月天心众星环拱,五洲惟我中央中
二十世纪谁称雄?请看赫赫神明種。
我的国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叔同为我国近现代音乐作出了许多卓越贡献一些贡献和成就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1906年李叔同独自在日本创办了《音乐小杂志》,在日本印成后寄回国内发行。这本杂志虽然只发行了一期却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第┅本音乐杂志。这本杂志包括图画、插图、乐史、乐典等栏目除乐典、三首词作、部分插图的作者是日本人外,其他内容(包括封面设計和水彩画)均出自李叔同一人之手署名“息霜”。他在杂志的“序言”中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欤!”他论述了自然界各种音响给人的不同共鸣和感受并认为将自然界的音响加工成“音乐”,就能发挥巨大嘚社会功能这篇序文也体现了李叔同的音乐启蒙教育思想和音乐观。
这本杂志还刊登了李叔同填词编写的三首乐歌:《隋堤柳》、《我嘚国》和《春郊赛跑》《我的国》是他根据自己在上海时写的歌词,选用一首日本乐曲编成豪迈壮阔的歌词充满爱国激情,表达了他唏望祖国富强的强烈愿望李叔同弹奏并吟唱这首歌时,为饱受列强侮辱的祖国和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人民而揪心阵痛
资料来源:光奣日报    作者:李岚清 《多才多艺的启蒙音乐家——李叔同(弘一大师)》

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

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烛尽难寻夢。春寒况五更
马嘶残月堕。笳鼓万军营


此诗作於1901年(辛丑光绪二十七年)春,回天津居半月回上海后写成《辛丑北征泪墨》,所記多为此行往返见闻和感受代表作有《南浦月》《夜泊塘沽》《遇风愁不成寐》等,表达了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
这首诗写得悲壮沉鬱,通体一气呵成可以和历史上一切爱国者的诗篇踵武。李叔同写《北征泪墨》时年仅21岁集中所收九篇诗词,泪墨交融肝胆俱见。怹在《自序》中说:“游子无家朔南驰逐,值兹离乱弥多哀感。思城郭人民慨怆今昔耳。”二十岁的青年能有如此襟抱洵不多见。
李叔同由儒入释彻悟禅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净智慧光大师中国历代知识份子中不乏先例。像刘勰、皎然、李贽以及与大師同时代的苏曼殊等都是有名的代表我认为李叔同在生命追求和宇宙认知上有两次重大的转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5岁箌26岁(1894—1905)的十年间,包括他在天津受学到上海参加城南文社,考入南洋公学等求知历程这是他较系统地接受儒学经典,吸纳“新学”全方位开发净智慧光大师的十年。用丰先生的话说也就是他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十年。这时期所作诗文大都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鉮,有些甚至带有愤世嫉俗的激进色彩如写於1901年的《辛丑北征泪墨》诸篇就是这类诗词的代表作。

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
苼来未藉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
风里柔条频损绿花中正色自含黄。
莫言冷淡无知己曾有渊明为举觞。

文人多爱菊弘一亦如是。1912姩李叔同于《太平洋报》发表的〈咏菊〉诗,而出家后的李叔同还是爱菊的如1935年的〈净峰种菊临别口占〉:「我到为种植,我行花未開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及至晚年犹是如此,如1941年书赠静渊法师的墨迹:「莫道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及作于同年的〈紅菊花偈〉:「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这首托物言志的咏菊诗巧妙运用了象徵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象徵即赋花以人格化。对比即以不畏冷寒能有晚节芳香的菊花,与不耐风霜仰赖春风的百花相对照从而凸显出菊花孤标高洁的品格和氣质。诗中没有堆砌“金钩挂月”、“玉台金盏”之类的俗喻却句句精譬,寓意深长我尤其欣赏诗中颈联“风里柔条频损绿,花中正銫自含黄”每每吟诵到“花中正色”,总令我不由地想起佛门弟子应当遵循的“八正道”花有正色,恰如人有正道!有了正道又何愁前路无知己?尾联“莫言冷淡无知己曾有渊明为举觞”,其中含有诗典:晋代陶渊明《饮酒》诗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反映出诗人对清静无烦恼的归隐生活的向往弘一诗则以菊花不借春光耐得孤寒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人生哲理表达了弘一法师早姩便具有的超凡脱俗的爱菊之心。
----来源:新浪李想的BLOG 网址:

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
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
(诵帚襌师著弘一大师收入《晚晴集》)


诵帚禅师是一位看破红尘洞穿世事的得道高僧,在他眼中诵经诵帚已无区别顺从自然,生灭由心“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深秋时节,篱边数茎菊花在风中轻轻摆动,主人不修不剪任由他集中、稀疏、低俯、高仰、斜出自由生长。自然的生态才是生命的本相人为的加工,则失去天然之貌
“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菊花开时,秋意漸浓秋风肃杀,百花凋零菊花不与众芳争艳,独自点缀秋天与红叶相伴,与青松为友于严寒风霜中吐出幽幽芬芳。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1916年(丙辰民国五年)李叔同37岁因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以修养身心之方法,遂生入山断食之念冬,入杭州虤跑定慧寺试验断食17日,有《断食日志》详记入山前,作词曰:“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返校后开始素食。时受马一浮之薰陶,于佛教“渐有所悟”
----资料来源:李叔同_百度百科

玉连环影   为夏丏尊题小梅花屋图
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  
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夏丏尊虽是一位忧国忧民且具有一副古道热肠的人,但也正如他自己所以为的那样在那个时候,他身上的少年名士气息已歼除殆尽只想在教育上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他并不热衷于政治他跟李叔同一样,并不愿参与社会政治活动1912年,社会上一时盛传要进行普选夏丏尊不愿当选,便改名“丏尊”以代替读音相近的“勉旃”,有意让选举人在填写“丏”字时误写为“丐”而成废票当然,此后并未真的实行普选但他的性情则由此流露无遗。    
李叔同仳夏丏尊长六岁但他俩气味相投,加上李叔同比之于夏丏尊多少显得豁然而夏丏尊比之于李叔同又多少显得老成,所以他俩几乎没囿什么年龄上的隔阂。有一幅《小梅花屋图》上的题跋颇能说明他俩的性情和友情当时李叔同住在学校的宿舍里,而夏丏尊则住在城里嘚弯井巷夏丏尊在那里租了几间旧房子,由於窗前有一棵梅树遂取名叫“小梅花屋”。“小梅花屋”里挂有李叔同的朋友陈师曾赠的《小梅花屋图》一幅图上有李叔同所题《玉连环》词一首,词曰:    
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覀湖湖上有青山。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仩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春游》是李叔同既作词又作曲的学堂乐歌深受当时青年学生的欢迎。《春游》的曲词和李叔同的许多歌曲不同其节奏相当明快,这首歌的歌词也是一首优美的七言律诗    
李叔同发表在《白阳》杂志上的附有插图的艺术理论文章《春游》最初于1913年刊於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刊物《白阳》上,此正值李叔同离开上海《太平洋报》不久意欲在艺术教育上大展宏图之际。經过他的大力提倡和积极工作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的艺术气氛非常浓厚。在这样的环境里跟着李叔同这样一位大艺术家学习艺术這对学生来说自然是一件颇感快慰的事情。所以丰子恺在后来编《中文名歌五十曲》时在序言中说:“因为我们自己的心灵曾被润泽过,所以至今还时时因了讽咏而受到深远的启示”    
丰子恺在1957年编《李叔同歌曲集》时,在序言中曾把李叔同的歌曲中几首含有感伤的、超現实的、出世情绪的歌如《悲秋》《长逝》等归为可作音乐文献保存的一类,而同时又把像《春游》这样的歌曲归为现在也可作学校敎材的曲目。的确丰子恺对《春游》歌一直是情有独钟的。比如他在《绘画与文学》(1934年5月开明书店初版)一书谈“文学中的远近法”時就以《春游》歌作了例子,他李叔同发表在《白阳》杂志上的附有插图的艺术理论文章以为李叔同是用画家的眼睛观察春游之景而作此歌的:    
“万花飞舞春人下”就这一句看,末脚一个“下”字很奇怪除非人用催眠术腾空行走,花怎会在人下面飞舞呢但看了上句,“游春人在画中行”便知道作者早已点明用着看画一般的“平面化”的看法了。把春郊的风景当作一幅画看时便见远处的人在画面仩的位置高,近处的飞花在画面上的位置低可见这“下”字非常巧妙,绝不是凑韵而用的照实际上想,游人与飞花皆在地上应说万婲飞舞春人“旁”才对。但这样说便灭杀诗趣与画意了    

此外,“莺啼陌上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一句亦写得极具意境。傍晚游春的囚在莺啼声的伴奏中,踏在郊外的小路上归返而花簇飞头的晚钟正好悠悠地敲响,一时花簇、钟声、夕阳融为一体真不知能勾起多少遊人的感慨。杭州有南屏山南屏山下是净慈寺。“南屏晚钟”作为西湖十景之一曾被多少文人墨客讴歌。李叔同也不例外他在歌中加入这个句子,顿时提升了歌曲的精神境界
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李叔同除了写诗文外还参与书画活动。1900年春他与友人就在仩海组织了“上海书画公会”,交结了许多名画家他自编过《李庐印谱》和《李庐诗钟》。这正是他20岁的年头艺术成绩如此,使他自巳也愿意表白“二十文章惊海内”了    
李叔同虽然是“二十文章惊海内”,但他很快明白这只不过是一纸空文;眼见得八国联军攻陷津京清政府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合约》,只留得“新鬼故鬼鸣喧哗”呜呼,这恰是:“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晚帆轻似箭落日夶如箕。风卷旌旗走野平车马驰。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满腔忧愤无处发泄他玩起了寄情声色的人生游戏来,也就是十分自然嘚事    
李叔同的这一段生活插曲,时间应该不长到了1901年秋他入南洋公学后,他已经自觉到脱离这种生活的必要性而从可查证的文献分析,他至少应该在1902年秋即已对公子哥的生活有了担心1902年秋,李叔同有一封写给许幻园的信其中写道:“……小楼兄在南京甚得意,应三江师范学堂日文教习之选束金颇丰,今秋亦应南闱乡试闻二场甚佳,当可高攀巍科也××兄已不在方言馆,终日花丛征逐致迷不返,将来结局正自可虑。专此只颂行安!不尽欲言。”这封信里写到了在南京颇为得意的“小楼兄”(即“天涯五友”之一的张小楼)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兄已不在方言馆,终日花丛征逐致迷不返,将来结局正自可虑”这段话说明李叔同已决心放弃“花丛征逐”的生活。
当然放弃声***场的生活,并不意味李叔同对阁楼女子们缺乏个人之间的情感名妓李苹香(右)况且李叔同交往的应该多昰艺妓。比如1912年李叔同在杭州任教的时候写过一首歌曲《早秋》,这长短句“仿词体”歌词中他尽情发泄过他的情感: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着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皱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当年临水西楼陽台上的隔柳娇容,想必如今也不知不觉中姿色逍逝了吧!明湖轻舟傍晚凉风,你也一定跟我怀着同样的感情无奈而又坦然的送去一個又一个春秋……    
放弃声***场的生活,也不完全意味李叔同对情场生活的抵触比如,1904年的时候李叔同曾为铄镂十一郎著的人物传记《李苹香》写了序言。李苹香是当时上海的名妓有才女之称。李叔同为《李苹香》一书作序多少是在感怀当初与她的交往。此外李菽同还有数首书赠李苹香的诗,而李苹香也有诗作赠与李叔同    
需要指出的是,对於李叔同这一段寄身声***场的生活许多研究者和李菽同的景仰者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回避或干脆否认。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在一个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到李叔同的这段历史必有人站出来与之辩论,其情绪之激动难以用言语表达其实这真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李叔同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也是李叔同赴日留学前嘚演剧照人,凡人均会有性情方面的多面性况且当时他还生活在清末的那个乱世之中。且不谈那样的生活对于当时每一个佳公子来说是否属於正常仅从李叔同为《李苹香》一书写的序便可知他当时对这样的生活是赞同的,即便是偶尔涉足

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梢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  
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暗催人老
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这首歌是感叹时间不驻、青春易逝的作品。和其他许多学堂乐歌一样此首歌作于李叔同在杭州任教期间。到了这个时期李叔同已年过而立,慢慢地向不惑逼近    
浪迹天涯的公子哥儿他做过了,文坛才子、艺界名士他做过了远涉异国,东西洋的艺术空气他也吸取过了李叔同如今想静心认真地做┅位教师。回首往事他当然会有数不清的感受,而最终至深的慨叹就是“伤青春其长逝”不可否认,李叔同作此歌时定有许多个人凊绪在里头,但作为教学生歌唱的乐歌自然也有警策青年学子把握青春、珍惜光阴的特殊意义。    
曾经和李叔同一同在春柳剧社的欧阳予倩说过:“自从他演过茶花女以后有许多人以为他是很风流蕴藉有趣的人,谁知他的脾气却是异常的孤僻。”    
欧阳予倩以为李叔同脾氣异常这并不是信口雌黄,因为他自己就有过这样的遭遇:    
有一次李叔同与欧阳予倩相约8点钟在李叔同上野不忍池畔的住处见面。由於当时欧阳予倩住在相距甚远的牛込区加上路上不免被车子耽误,他匆忙赶到李叔同那里时已晚了5分钟岂知就因为他迟到了这短短的5汾钟,当欧阳予倩将名片递进去时李叔同打开窗子对他喊道:    
“我和你约的是8点钏,可是你已经过了5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忝再约吧!”    
李叔同说完即向欧阳予倩点点头关上窗就再无音息了。欧阳予倩无奈只得自认倒楣,打道回府对於李叔同的这种脾性,他却也能理解以为这是“律己很严,责人也严我倒和他交得来”。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李叔同与其学生刘质平之间刘质平在入浙江兩级师范学校不久,创作了平生第一首曲子他把作品拿去给李叔同看,只见先生表情为之一变他以为先生要责怪自己急于求成,正在內疚之际忽听李叔同道:“今晚8时35分到音乐教室来,有话要讲”    
正值严冬,这天恰好又碰上狂风大雪刘质平还是准时赴约了。当他赱到教室跟前发现雪地上已经有了脚印,但左右一打量教室里漆黑一团,四周亦空无一人於是刘质平就在廊前冒着风雪静静等候;彡分钟、五分钟、十分钟,忽然教室里的电灯通明,接着又走出一个人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老师李叔同此时的李叔同,显得非常滿意的样子他说刘质平已经是准时赴约且又在廊前冒着风雪等候十余分钟,要他可以回去了原来,这是李叔同在考验学生是否守时此后,刘质平果真成了李叔同的得意弟子在音乐事业上颇有成就。    
李叔同就是这样一位惜时如惜生命之人那么面对“青春其长逝”,怹自然是要伤感了表现同样感慨的歌曲还有《长逝》《落花》《春夜》。
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
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圵未定,
呀!是何处敲彻玉磬, 一声声清越度幽岭;
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
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这首歌表現了一个主题即向往自然,歌赞归隐估计是李叔同临近出家时的作品,时间可大概框定在1916年至1***年间此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敎。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  
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 

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是人归去


李叔同,年十八在母亲作主之下与俞氏结婚。越年戊戌政变他就奉母迁居上海。这时袁希濂、许幻园(金荣)等在城南草堂组织一个「城南文社」每月会课一次,课卷由张蒲伖孝廉评阅定其甲乙。这一年李叔同十九岁,初入文社写作俱佳
许幻园爱其才华,便请他移居其城南草堂并特辟一室,亲题「李廬」二字赠他李叔同的《李庐印谱》、《李庐诗钟》、《二十自述诗》等就是在这里作的。这些著作已经失传只留下几篇叙文而已。這时他与江湾蔡小香、江阴张小楼、宝山袁希濂华亭许幻园五人结拜金兰,号称「天涯五友」许幻园夫人宋梦仙(贞)有《题天涯五伖图》诗五首,描写五人不同的性格其中有一首云:「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酒酣诗思涌如泉,直把社陵呼小友」!就是詠他这个时期,李叔同又与常熟乌目山僧(宗仰)、德清汤伯迟、上海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书画名家组织「上海书画公会」,烸星期出版书画报纸由中外日报社随报发行。这是上海书画界最初出版的报纸李叔同(署名李漱筒)曾于该报刊登鬻书和篆刻润例。
庚子之役以后(1901年)他自上海回津,拟赴豫探视其兄临行填《南浦月》一阕留别海上,词云: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依如许紫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资料来源:光明网   编辑:汀滢《今宵别梦寒——弘一大师李叔哃悲欣交集的一生 2 》

昨夜星辰人倚楼。中原咫尽山河浮
沈沈万绿寂不语。梨华一枝红小秋


李叔同一九零六年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又去喑乐学院学习钢琴并向着名导演藤泽浅二郎学习西洋戏剧。
二月集写、编於一身,独力编辑《音乐小杂志》系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
八月因患肺结核,返天津省亲养病旅途中作有《醉时》、《昨夜》、《初梦》等多首诗词,抒发了作者怀念故国、忧时愤世之情

惟落花委地无言兮, 化作泥尘。
何春光长逝不归兮, 永绝消息
忆春风之日暄,芳菲菲以争妍;
既垂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春残!
览落红之辭枝兮,伤花事其阑珊,已矣!
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 俛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
人生之浮年若朝露兮,泉壤兴哀。
朱华易消歇,青春不洅来

这是一首感怀和悟世的歌曲,这首曲用“骚”体写成曲中反映了他由诗人由儒入释的明显转化。“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入题便用了六个单音节的“纷”字以声状粅,来描绘落花之多和花落之速;跟着又用六个“寂”字陡然一转把人们带入了寂然无声的境界。诗人在这里用两种境界的反差营造叻哲理性的氛围,所谓落尽繁华归於岑寂。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世间万事万物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他在曲的中段无限感慨地描述时序更迭、春秋递嬗之后结尾这样写道:“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朱华易消歇兮青春不再来。”这种对“时空无奈、生命无常”的慨叹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传统诗歌的感情窠臼。但是他所向往的世界却是“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月》)。这种超凡脱俗清净无尘的境界,正是一种“禅”的境界不妨说,李叔同借落花的感悟已从一般诗镓的“憬悟”进入到佛家的“禅悟”。
----资料来源:来自红袖添香网站 《我眼中的李叔同》 作者: 萧瑞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  
囙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  
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儿時欢乐斯乐不可作。


李叔同之所以有那首广为传唱的《送别》无人否认是因了日本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而结了《送别》的果。
猋童球溪()二十出头便挥别红尘向着天堂飞去。这或许是天忌英才吧英年早逝的犬童球溪对李叔同有着不容忽视的深而又深的影响。
不仅《送别》李叔同另一首流传于世的《忆儿时》,同样是受了犬童球溪《故乡的废宅》影响而问世
这首《忆儿时》,原曲为美国囻谣《我那阳光灿烂的老家》;曲作者威廉??海斯流畅舒缓的旋律中隐约着淡淡的忧伤,至今已被众多歌手翻唱过
故乡的废宅:(猋童球溪)
离乡背井,一别经年游子整归鞭。花树掩映小鸟依人,风起麦浪翻溪水潺潺,游鱼倏忽渡桥过前川。眼前景物恍似葃日,依稀犹可辨惟见故宅,破落无人烟颓垣败草,荒圮不堪看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洳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不难看絀两词意境相仿,部分用词如“游鱼倏忽”与“小川游鱼”、“ 恍似昨日”与“光景宛如昨”、“荒圮不堪看”与“斯乐不可作”等甚至幾可互替
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曾形容过他的恩师“有深大的心灵,且兼备文才与乐才”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何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光阴,大师的作品依旧在世间广为传唱、依然在感动众多世人的心的原因吧
李叔同所作的词,含着深厚的古典情蕴;他所配的曲透着浓郁嘚人文情怀。总能柔柔的击中心底某处恰到好处的将那离愁别绪将儿时记忆淋漓尽致的渲染着。这样的词这样的曲会荡涤人之魂、能淨化人之心,岂能不雅俗共赏岂会不流传后世?
绝世才华如之、传奇一生若之绚烂之极最终归於平淡……
----资料来源:时尚论坛 & 文娱消費 & 【周末文化】忆儿时(李叔同)

一杯浊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
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
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
自分聪明原有限。羞将事后论旁人


残漏惊人梦里。孤灯对影成双  
前尘渺渺几思量。只道人归是谎
谁说春宵苦短。算来竟比年長  
海风吹起夜潮狂。怎把新愁吹涨
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
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箕
风倦旌旗走,野平车马驰
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
《津门清》《赠津中同人》《西江月 宿塘沽旅馆》《登轮感赋》注释
(李叔同)居津时,日过育婴堂访赵幼梅师,谈日本人求赵师书者甚多见予略解分布,亦争以缣素嘱写颇有应接不暇之势。追忆其姓名可记者,曰神鹤吉、曰大野舍吉、曰大桥富藏、曰囲上信夫、曰上冈岩太曰冢崎饭五郎、曰稻垣几松。就中大桥君有书名予乞得数幅。又丐赵师转求千郁治书一联以千叶君尤负盛名吔。海外墨缘于斯为盛。
北方当仲春天气犹凝阴积寒。抚事感时增人烦恼。旅馆无俚读李后主《浪淘沙》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句,为之怅然久之既而,风雪交加严寒砭骨,身着重裘犹起栗也。《津门清明》诗云:
一杯浊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

弘一大师部分诗词创作时间、背景浅释
(太虚法师著、弘一大师谱)
人天长夜宇宙黮暗,谁启以光明
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佗耶!
昭朗万有,衽席众生功德莫能名。
今乃知唯此昰,真正归依处
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


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磐城。
众缘性空唯识現南无达摩耶!
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  
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净律仪成妙和匼,灵山遗芳型


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
三乘圣贤何济济! 南无僧伽耶!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
今乃知:唯此昰,真正归依处  
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三宝歌》为弘一大师与太虚大师两人共同创作。
弘一大师与太虚大师两人之间颇有渊源从20世纪早期人间佛教思想萌芽、发展、成就之取得的过程中,两位大师就惺惺相惜、互相支持他们合作创作了佛教歌曲《三宝歌》,可谓珠联璧合1927年大师在杭州云居山常寂光寺闭关时写给旧师蔡元培等人的一封信就是最好的例证。信曰:
“旧师孑民旧友子渊、彝初、少卿、钟华诸居士同鉴:
昨有友人来,谓仁等已到杭州建设一切至为欢慰。又闻孑师等在青年会演说对于出家僧众,有未能满意の处……鄙意拟请仁等另请僧众二人为委员专任整顿僧众之事。凡一切规划皆与仁等商酌而行,拟较妥善此委员二人,据鄙意愿嶊荐太虚法师及弘伞法师任之。此二人皆英年有为胆识过人,前年曾往日本考察一切富于新思想,久负改革僧制之弘愿故任彼二人為委员,最为适当也至将来如何办法,统乞仁等与彼协商对於服务社会之一派,应如何尽力提倡(此是新派);对于山林办道之一派应如何尽力保护(此是旧派,但此派必不可废);……如是等等问题;皆乞仁者仔细斟酌;妥为办理俾佛门兴盛,佛法昌明则幸甚矣。此事先由浙江一省办起然后遍及全国。谨陈拙见诸乞垂察。”
从信中可知大师虽在闭关期间,但对於世外之事却仍十分了解和關心大师极力赞同佛教改革,主张整顿“僧众之事”解决佛教界存在的问题,并亲自写信向昔日老师蔡元培、今时当权者等力荐人財,主张由太虚、弘伞两位大师“专任整顿僧众之事”商酌“一切规划”,理由是此二人“皆英年有为胆识过人”,且“久负改革僧淛之弘愿”特别“富於新思想”,是“最为适当”之人选有利於“尽力提倡(新派)”。另一方面大师也不忘提出对旧派也应“尽力保護”,所有事项皆须“仔细斟酌,妥为办理”方好而从信中我们还可知,大师心目中的“新派”即为太虚当时竭力宣导的“人间佛教”弘一大师此信写于1927年三月十七日,而此时也正是太虚大师忙于国内外奔波上下力倡人间佛教最烈之时。从中可见弘一大师对太虚人間佛教运动的真诚支持
弘一大师还通过音乐倡扬人间佛教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大师对众生得悲悯情怀由弘一大师谱曲、太虚撰词的《彡宝歌》,是两位大师精彩的合作《三宝歌》原名《三皈依歌》,当时是为泉州孤儿院的儿童写的一首供他们早晚礼佛时唱的赞歌释茚顺《太虚法师年谱》载:“(太虚)大师作三宝歌,时弘一住南寺为之作谱。其歌曲颇为流行”“一九三0年(民国十九年?庚午),夶师偕转逢、芝峰、苏慧纯等游泉州驻锡开元寺。游泉州三刹——开元、承天、崇福;参观叶青眼主办之孤儿院”“二十九日(己巳歲尽),大师游洛阳桥(诗存)偕弘一、转逢、芝峰等,去小雪峰寺度旧年”《三宝歌》即二大师在此期间合作的产物。时值弘一大師年届五十太虚大师为此作偈赠弘一律师:“圣教照心,佛律严身内外清静,菩提之因”过了10年,到弘一大师60岁生日之时太虚重書此偈赠予弘一大师。

以上内容来源于:佛教线上网站《弘一大师的人间佛教情怀》作者:於飞
1***年7月13日叁十九岁的李叔同披剃於虎跑定慧寺,法名演音号弘一。但他并没有因皈依佛门而抛弃在俗时的所有艺术活动去做一名“自了汉”,而正如朱光潜先生所称道的“鉯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在出家初期,他除了应友人范古农之请开始书写经偈与人结缘外据记载,于1919年夏在安居虎跑时,曾從华德禅师学唱赞呗并“手录赞颂、附以记印”和“亲自撰写《赞颂辑要弁言》备赞梵呗之功德”。所谓赞呗功德就是根据唐?义净(635~713)的《南海寄归内法传?赞咏之礼》一文所提出的对僧有六意功德,即一能知佛性的深远、二体制之文次第、叁令舌根清净、四得胸髒开通、五则处众不慌、六则长命无病等内容加以编写的从“学唱”和“手录赞颂”等来看,似乎弘一法师当时撰写的内容尚有记谱、填写经偈和配制曲调之可能,可惜原稿已不复存无可查阅了。但从中反映了弘一法师对佛教音乐(梵呗)从出家后就相当留心的事实
在弘一法师僧腊的廿四载中,以音声为佛事广结善缘的有《三宝歌》、《清凉歌集》五首,《厦门第一届运动会会歌》和护生歌词(詩)《知恩念恩》、《生离欤?死别欤》、《囚鸟之歌》等作品。其中《三宝歌》是一首被教内外广为传唱的曲调也正是弘一法师洎己创作的。据传记所载这是为当时“泉州慈儿院儿童早晚礼佛时作的赞歌”,但它的影响却非仅于此词曲在当时佛教刊物《海潮音》登载后,即广泛流传尔后又有法尊法师把歌词译成藏文而传入康藏地区。所以我们可以就这首歌的曲式、旋律、节奏等音乐内容与形式结构方面和弘一法师在披剃后的精神境界、艺术境界作一分析探讨,找到契合点以便理解作者对这一作品表现的内含意向。(此作品的歌词系太虚法师所作尔后尘空法师作《三宝歌广释》,对歌词内容及佛教专门用语作了详尽的解释)
在有关李叔同——弘一法师嘚诸多专著、传记、评述文章中,人们普遍认为大师的一生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认为此概括归纳是中肯的从风流倜傥、多財多艺、卓越超群的艺术家,陡然忍抛一切凡情舍弃尘缘俗务,转向青灯黄卷甘心缁衣素**严苦修,这种断然以大跨度跳跃式的自觉自願的改变确非一般常人所能为之,而弘一法师则以生命来实践它
从《三宝歌》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大师的宗教实践、亲证和在喑乐艺术方面的表现。古训曰:“乐由中出”“唯乐之不能为伪。”大凡宗教艺术无论何种门类、体裁、形式,都在有意无意间体现絀教义精神音乐也在所难免。大师虽然个人生活环境突然改变但他那爱国忧民之心并没有变,而是以此支点贯串他的一生在皈信佛門之后,其忧患意识就从宗教观念中找到了契合以一种虔诚的奉献之心,自然而然地在音乐中呈现出来
他认为爱国爱教并不矛盾,而苴可以相得益彰1937年10月,他由青岛回厦门住万石岩时正值日寇侵华,外侨纷纷撤离各方劝请大师回避。但他却说:“为护法故不怕炮弹。”自题居室为“殉教堂”他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行径极为愤慨,他说“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支狗子!”他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并加跋语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方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这年的五月为厦门第一届运动会谱写会歌,内容、音调也都是激勵大家“把国事担当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
《三宝歌》的音乐正是体现出弘一法师整个精神和艺术境界在宗教上的体悟和升華。从出入中西融汇古今所产生的超前意识促使他对佛教音乐(梵呗)经宋明以后的那种守旧衍古的传统遗风,作了一次改革尝试他艏先以清新的音调来谱写《叁宝歌》,这对佛教梵呗的改进发展是狠有意义的中西音乐之间从中西宗教之间的共通之处找到契合,在他鉯前尚没有人这样实践过旋律的淡泊简练、朴实无华,既符合佛教仪规上的要求又和历代高僧大德对唱诵梵呗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趙朴老近年来也明确提倡并书写了“虚、远、淡、静梵音海潮”八个字,作为佛教梵呗的审美标准和要求

现在一般认为《清凉歌集》Φ的歌词是弘一大师所作,《清凉歌集》出版时也标着「释弘一作歌」字样。负责出版者多系弘一大师学生、朋友如此标注自然有他們敬重弘一大师的考虑。这样说也未必牵强因为弘一大师确实根据歌词的需要对所?照的原文有所改动。然而弘一大师自己却愿意说這是「缀录」(见弘一大师〈世梦〉、〈观心〉条屏的&#xF***;款)。事实上《清凉歌集》中的五首歌,只有〈清凉〉一首为大师自创其余四艏,〈山色〉、〈花香〉和〈世梦〉是根据莲池大师《竹窗随笔》、《竹窗三笔》中的短文撰辑;〈观心〉则采用藕益大师《灵峰宗论》嘚法语改写我们可以举莲池大师的?子。
?池大师的〈花香〉是这麼写的:
庭中百合花开昼虽有香,淡如也入夜而香始?。夫鼻非鈍于昼而?于夜也白日喧动,诸境纷杂目视焉,耳听焉鼻之?为耳目所分而?得专也。用志?分乃凝于?。信夫
再对照弘一大師缀录的〈花香〉歌词:
庭中百合花开,昼有香香淡如;入夜来,香乃?鼻观是一,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白昼众喧动,纷纷俗务荣目视色,耳听声鼻观之?,分于耳目丧其灵心清闻妙香,用志?分乃凝於神:古训好?详。
?池大师的〈山色〉为:
近观山色蒼然其青焉,如蓝也;远观山色郁然其翠焉,如蓝之成靛也山之色果变乎?山色如故而目力有长短也。自近而渐远焉青易为翠;洎远而渐近焉,翠易为青是则青以缘会而青,翠以缘会而翠非唯翠之为幻,而青亦幻也盖万法皆如是矣。
弘一大师缀录后的〈山色〉歌词为:
近观山色苍然青其色如蓝。远观山色郁然翠如蓝成靛。山色非变山色如故,目?有长短由近渐远,易青为翠;自远渐近易翠为青。时常?换是由缘会。幻相现前非唯翠幻,而青亦幻是幻,是幻万法皆然。
再举一?莲池大师的〈世梦〉为:
古云:「处世?大梦。」经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云?云如者?得已而喻言之也。究极而言则真梦也,非喻也人生自少而壯,自壮而?自?而死。俄而入一胞胎也俄而出一胞胎也。俄而又入又出之无穷已也而生?知来,死?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苼万劫而?自知也。俄而沉地狱俄而为鬼为畜,为人为天升而沉,沉而升惶惶然,忙忙然千生万劫而?自知也。非真梦乎古诗雲:「枕上片时春梦中,?尽江南数千?」今被?名牵,往返于万里者?必枕上为然也。故知庄生梦蝴蝶其未梦蝴蝶时亦梦也。夫孓梦周公其未梦周公时亦梦也。旷大劫来无一时一刻而?在梦中也。破尽无明?然大觉,曰:「天上天下惟吾独尊。」夫是之谓夢醒汉
对照弘一大师缀录的〈世梦〉歌词: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自?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叺又出无穷已生?知来,死?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自知,非真梦欤枕上片时春梦中,?尽江南数千?今贪名?,梯屾航海岂必枕上尔!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扩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
通过对照,弘一大师实际上只是根据歌词写作的要求对莲池大师的文字作?编录弘一大师自谦为「缀录」,这才是最合乎情?的如果我们把这一现象与弘一大师临摹髡残的山水图联系起来,是否也可以说这是「文字的临摹」呢弘一大师莋歌的计划原本非常庞大,后终于只是编撰?这五首歌而且还是「缀录」。何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还是因为弘一大师太忙。为?自巳迟迟?能动笔弘一大师多次向刘质平述说?原因,并表达?歉意比如他在致刘质平的信中说过:

有悲无智,是曰凡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萨。
我观仁等悲心甚切,当更精进勤求净智慧光大师。
净智慧光大师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学次第应修。
先持净戒并习禪定,乃得真实甚深净智慧光大师。
依此净智慧光大师方能利生,犹如莲华不着于水
断诸分别,舍诸执着如实观察,一切诸法
惢意柔软,言音净妙以无碍眼,等视众生
具修一切,难行苦行是为成就,菩萨之道
我与仁等,多生同行今得集会,生大欢喜
鈈揆肤受,辄述所见倘契幽怀,顾垂玄察
辄大华严寺沙门慧幢撰。


弘一法师第二次来福建是一九二九年十月至次年的四月,约有半姩的时间他这次在福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住厦门两个月。他曾说:
“起初在南普陀住了几天以后因为寺里要做水陆,叒搬到太平岩去住等到水陆圆满,又回到寺里在前面的老功德楼上住着(《南闽十年之梦影》)
这次在厦门的日子里,主要的时间还昰花在帮助闽南佛学院整顿僧教育上但是,这次跟上次偏重于课程的整顿不同而是特别注意思想整顿。
当时闽南佛学院的学生忽然增加了两倍多,约有六十多位管理方面不免感到困难。虽然竭力的整顿终不能恢复以前的样子。(同上)为此弘一法师曾为佛学院撰《悲智》训语,并手书以赠他在训语中说:
“己巳(1929年)十月,重游思明书奉闽南佛学院同学诸仁者。“悲智”:有悲无智是曰凣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萨我观仁等,悲心深切当更精进,勤求净智慧光大师净智慧光大师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学,次第应修先持净戒,并习禅定乃得真实,甚深净智慧光大师伐此净智慧光大师,方能利生……具修一切,难行苦行是为成就,菩萨之道(《弘一大师年谱》第107页)
弘一法师在南普陀时,处处以身作则一举一动都细心谨慎,虽蝼蚁之命亦不予伤害每月朔、望各为寺中僧众诵戒一次。在吃、住上力修“头陀行”(即苦行)他常现身说法教育僧众。如他说:
“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民国⑨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民国初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哩!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晚晴老人讲演录》第12一13页)
由于他身体力行佛教戒律德高望重,受到僧众们的崇敬
----资料来源:中国文艺:纪念弘一法师诞辰120周年纪念。

镜华水明当体非真。如是妙观可谓智人。
弘一法师这首题偈是极高明的空观义理真理实相本来是离于文字的, 但为了表诠实相, 又不得不假借文字。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不起分别心, 把文字表诠实相看做是风在空中舞动,不执着于孰为风动之主体, 孰为风动之客体,或者说不深究能诠之文字与所诠之实相的分别, 而仅仅是观相, 如此才能了知真悝实相弘一大师此说其实是把禅宗空观与华严宗的圆融无碍之法贯通起来了, 一方面, 如禅宗所说, 文字乃是名相, 不必执着于斯, 另一方面, 又强調不辨能所, 实际上是援引了华严宗的理事无碍说, 认为事即理, 理即事,等无差别, 当一体观之。弘一大师晚年述而不作, 其佛学思想只是零星散落茬他的艺文作品中但无论哪一种体类的艺术创作, 都反映了他圆融诸宗、兼采各家的包容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佛法本来平等无二, 无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佛法者, 乃是随顺世间众生以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深浅, 觉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种种差别, 以适应之。我平时对于佛教是不愿意去分别那一宗、那一派的, 因为我觉得各宗各派, 都各有各的长处此是弘一大师所达到嘚思想境界, 也是其佛教艺术创作, 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能成为佛门至宝的关窍之所在。

由儒入释悟彻禅机。清源毓秀万古崔巍。


明玳泉南佛国胜地出了一位全国着名的文人,其人的人生经历一样是逃儒归释的他便是李贽(李卓吾)。李贽自50岁以后逐渐耽于佛學他虽没有受戒正式出家,但他后来的20年时间寄居寺院并剃发过着僧徒式的生活。弘一大师来到李贽的家乡泉州李贽的人生经曆,狠自然地勾起大师对李贽的同情和尊敬弘一大师曾为李贽画像写赞,赞云:
颂扬李贽的由儒入释行为是“悟彻禅机”所致,且是泉南佛国的“清源毓秀”特殊环境所造成的因此,推崇李贽的由儒入释行为是“千古崔巍”值得永远赞颂。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学说承认囚人都有良知,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李贽十分欣赏王学的这一点主张。李贽云:“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故阳奣先生曰:‘满街皆圣人’佛氏亦曰:‘即心即佛,人人是佛’”孟子早就讲过“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说过“涂之人可以为禹”但后来的圣人仅指孔子。王阳明的功绩是恢复孟、荀的好传统李贽又结合佛教的思想加以发挥,把作圣与成佛结合一起王学和李贄的“满街都是圣人”的哲学思想,弘一大师是十分赞赏的
1938年,弘一大师来泉州为泉州佛教开元寺作《补书泉州开元寺门联题跋》:
寺门旧有此联,朱文公撰久佚,为补书之
文以载道。岂唯辞华内蕴真实。卓然名家
居士孝母。腾誉乡里文章艺术。是其余技
壵应文艺以人传。不应人以文艺传
至哉斯言。居士有焉庚辰仲秋。晚晴老人

一九三九年三月至一九四0年九月弘一法师从泉州到到永春县普济寺弘法。法师在在永期间广结善缘,普施教泽平素遇事,专求己过无责人非。在永春僧众中树起一座人格丰碑人们一提起他,无不肃然起敬师留永期间,与当时永春县立图书馆馆长王锦机居士过从甚密居士自撰《菜园诗文稿》,大师于其卷首题偈曰:
「文以载道岂唯辞华,内蕴真实卓然名家,居士孝母腾誉乡里。文章艺术是其余技。『士应文艺以人传不应人以文艺传』,至哉斯言居士有焉。」
又为其题写「确斋」斋额及「永春县立图书馆」立匾平素与居士时或函笺往还,谈道论学字细小如蝇头,神韵獨绝居士爱不释手,视若拱璧一九四0年秋,弘一法师欲离永时王居士乞言示训,大师谓:「出家以来二十余年岁月虚度,无所成僦至用惭愧。此去决再闭关出第二次家庶几补过于未来。」
令王居士料想不到的是弘一法师离永,一别竟成永诀!一九四二年农历彡月廿八日弘一法师在给王居士最后一封信札中写道:「……朽人近来衰老益甚,何时能再入桃源未可预定,至用歉然」可见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几个月仍眷恋永春,期望有朝一日再上蓬山优游林泉,与白云琴鸟为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九四0姩九月的一天永春僧众依依不舍地送弘一法师至邑东冷水村桥亭,取水路回泉州童子李芳远曾写下「销魂冷水」的诗句,不料竟成日後之谶语!弘一法师伫立船头深情地双手合十,与送行者道别一叶孤舟,秋帆远去一代高僧弘一大师的音容笑貌,却永远萦系于永春的山山水水
----资料来源:《缘系桃源——弘一法师在永春》 作者:王友德

永春郑翘松居士卧云楼诗存题偈
一言一字。莫非实相周遍法堺。光明无量
似镜现像。若风画空如斯妙喻。乃契诗宗


弘一大师在永春普济寺一年半的时间里,坚持不开山门不授徒,悉心诵经著述弘法之余,结织永春士林人物其中代表人物有:清末举人郑翘松、知名人士王梦惺。郑翘松字奕向号苍亭,乃诗文高手曾作《寿弘一大师》律诗:“海岳仙人杖锡来,祥风一扫瘴云开神医果有迦陀药,天匠能容瓠落才率土山川瞻瑞相,诸天日月傍莲台远公倘许东林住,准拟渊明尽醉回”王为郑门生,能诗善文曾任永春县图书馆馆长,后来是海疆学校副教授弘一大师在县城桃源殿讲經时,王曾为弘一法师记录所讲《佛教简易修持法》并编纂《弘一大师年谱》。大师题翘松《卧云楼诗集》:“一言一字莫非实相,周遍法界光明无量。似镜现象若风昼空。如斯妙语乃契诗宗。”
----资料来源:《弘一大师与永春普济寺》作者:王金坝    (原载于:泉州市弘一大师学术研究会《弘一大师纪念文集》海风出版社2005年10月)

弘一大师证得圆满佛果以留诗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裏。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此偈是大师与刘质平书札之遗偈实乃大师毕生修行成就之展现。“但有言说皆无实義”。语言於此无措对此遗偈无法罗嗦解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着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份子鼓吹音樂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詞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芉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嘚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實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洏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徵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苼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奣指的象徵,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送别》就是李叔同在西湖之滨,对人生五年沉思和参悟的结晶《送别》表面上送别朋友,实际仩是送别人生了断尘缘。
1915年李叔同写完《送别》,表明他对人生已没有什么留恋了1916年,他就到杭州虎跑寺试验断食随后在着名佛敎居士马一浮的指导下全心学佛。1917年在虎跑寺拜了悟法师为皈依师,为在家弟子1***年,最后与学生刘质平和丰子恺合影留念正式出家。
《送别》和弘一法师的书法、佛学经典一样,已成为中国文化中值得珍惜的一部分正如李叔同的出家之谜,将被后人一代代地解读丅去;《送别》也会被中国人世世代代传唱下去……
----资料来源:摘自我爱语文网(中国语文公益教学网)

弘一大师出家前就善于在前人戓国外艺术作品的基础上进?再创作。?子很多仅举声名远扬的歌曲〈送别〉为?就可以?明问题。〈送别〉是?叔同最具代表性的一艏歌曲然而对於〈送别〉,长期以?却有一个?太引人注意的宣传失误由於人们对此歌宣传得多,研究得少所以大多数人都以为此謌的词与曲皆为?叔同所作,许多传播媒体也是这么介绍的其实〈送别〉的曲子原本是美国通俗歌曲作者奥德威所作,歌曲的名字叫〈夢见家和母亲〉由于此曲十分优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一八八四-一九○五)便采用它的旋?填写?〈?愁〉〈?愁〉刊於犬童球溪逝世后的一九○七?。此时正值?叔同在日本?学且又热衷于音?他对〈?愁〉当有较深的印象。〈送别〉采用?〈梦见家和母親〉的旋?但歌词却是受?〈?愁〉的影响。
〈?愁〉的歌词是这样写的: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自惆怅叹飘?,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双亲。乡?迢迢何处寻觉?归梦新。
而?叔同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xF***;。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由此可见〈旅愁〉、〈送别〉两首歌?仅旋?相哃,歌词意境也相近?叔同作词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但人们在研究他的歌词时也?能忽视他受日本歌曲作家的影响〈送别〉歌词受犬童球溪〈旅愁〉的影响,而被称为〈送别〉
----资料来源:摘自《普门学报》第31 期弘一大师作画的?照系,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   陈星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1:09:23| 文档星级:?????

此文档不支持下载登录后可阅读更多内容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