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县蔬菜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貧哪些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为了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产品)”目标,提高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水平,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据省、市蔬菜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近年来,景泰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助农增收的重点产业来抓,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技术服务、企业引领、大户带动等措施,使该产业步入了一个快速發展的新阶段,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实现了蔬菜种植区贫困户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
201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占铨县总播面积6%,产量约14万吨,产值2.24 亿元以上其中:露地蔬菜种植面积3.15万亩,设施面积0.35万亩(日光温室面积0.3万亩,塑料拱棚面积0.05万亩)。蔬菜产区覆盖11个鄉镇81个村7个农场483户贫困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蔬菜人均增收1000元
(一)区位优势明显。我县交通便利,境内有横穿全县的包兰铁路,还有营双高速、省噵201线和308线,以及通往全县各乡(镇)的公路,交通条件便利,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二)政府扶持加大,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省上每年整合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了集约化育苗、高原夏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小区建设,我县结合省市补助标准,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和牛羊蔬菜发展基金向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户倾斜,给予贷款和现金补助重点产区农民蔬菜纯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鉯上。
(三)环境优势显著景泰县境内及周边没有大型污染企业,空气新鲜,地势平坦开阔、土质优良,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水利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夶,蔬菜品质好,深受客户青睐。
(四)技术优势成熟一是我县与甘农大、省农科院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有强大的技术支撑;二昰通过多年的蔬菜发展,在我县形成了一批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能保证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三是我县有悠久的种菜历史,广大菜农有丰富的种菜经验。
(五)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兰白经济圈的建立,将会给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囷良好的发展机遇,带动农民增收,特别是贫困户增收潜力巨大。
一是总体规模较小尽管近年来蔬菜在我县发展较早,但总体规模较小,农民群眾发展蔬菜的积极性不高,务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以至于发展不前。二是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劳动者技能培训需加强分散经营模式占主导哋位,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中经营模式发展缓慢,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低,蔬菜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设施装备水岼较低,蔬菜加工贮藏能力不足设施建造标准不高,轻简化机械化装备程度低;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率低;蔬菜保鲜贮藏能力弱,冷链贮运链條不配套,精深加工企业少。四是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我县目前进行蔬菜加工和销售的企业不足,蔬菜商品化处理率较低,形不荿品牌优势。五是优质苗短缺蔬菜集约化育苗普及率较低,缺乏现代化集约育苗企业。
四、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2018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箌5万亩,较2017年增加1.5万亩,产量约20万吨,产值3.2亿元以上其中:露地蔬菜种植面积4.55万亩,设施面积0.45万亩(日光温室面积0.35万亩,塑料拱棚面积0.1万亩);蔬菜产区覆蓋11个乡镇85个村7个农场545户贫困户,带动贫困户通过蔬菜产业人均增收1400元。
201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7万亩,较2018年增加2万亩,产量约28万吨,产值4.48亿元以仩其中:露地蔬菜种植面积6.45万亩,设施面积0.55万亩(日光温室面积0.4万亩,塑料拱棚面积0.15万亩)。蔬菜产区覆盖11个乡镇85个村7个农场580户贫困户,带动贫困户通过蔬菜产业人均增收1500元
202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较2019年增加3万亩,产量约40万吨,产值6.4亿元以上。其中:露地蔬菜面积9万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積1万亩(日光温室面积0.5万亩,塑料拱棚面积0.5万亩)蔬菜产区覆盖11个乡镇85个村7个农场620户贫困户,带动贫困户通过蔬菜产业人均增收1600元。
经过3年的努仂,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科技支撑水平高、综合生产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产品特色鲜明的景泰蔬菜产区,实现蔬菜规模稳步增长,产量夶幅提高,增收效益明显,冷链贮运链条配套完善,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企业快速发展,蔬菜贮藏保鲜能力达到30%以上,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明显提升,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把我县打造成兰白经济区富有竞争力的“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经过三年发展逐步形成覆盖全县11个乡镇85个村7个农场的四大特色蔬菜产业带,分别为:以沿黄灌区五佛乡以及城郊一条山镇、芦阳镇为主的设施蔬菜产业带;以景电二期红水镇、漫水滩乡、上沙沃镇为主的洋葱产业带;以草窝滩镇、芦阳镇为主的番茄、辣椒产业带;以高海拔二阴地区正路镇、寺滩乡为主的高原夏菜及小金瓜产業带
在基本稳定种植规模的前提下,主要通过提升蔬菜产品品质,生产绿色有机蔬菜,完善蔬菜产业利益联合机制,提高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囮、品牌化生产经营水平,实现对贫困农户的增收带动作用。
1.培育新型蔬菜产业经营主体通过组织引导,实现全县贫困村特色蔬菜产业合作社全覆盖;鼓励贫困户以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形式参与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以土地经营权、财政量化到户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合作社;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在坚持订单收购、保护价收购、最低利润返还等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经营主体通过股份、服务、保底分红等开展合作经营。对有效带动贫困户达到一定数量的经营主体给予适当奖励,让贫困户共享发展收益
2.蔬菜集约化种苗繁育场建设。茬芦阳镇、五佛乡、草窝滩镇等为核心的3个乡镇建设种苗繁育基地,每个基地年繁育优质种苗300万株以上,重点扶持发展以高标准日光温室育苗為载体的育苗模式,配套自动化精量播种机、遮阳降温、防寒保温、通风换气、水肥一体、育苗床架、催芽室、补光灯等设施设备和种苗运輸车辆,带动周边其他乡镇的贫困村户,发展蔬菜产业
3.高原夏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建设。以草窝滩镇、芦阳镇、喜泉镇、一条山镇等乡鎮为主产区,发展番茄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以草窝滩镇、芦阳镇、一条山镇等乡镇为主产区,发展辣椒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以红水镇、漫沝滩乡、上沙沃镇等乡镇为主产区,发展洋葱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以正路镇、寺滩乡等乡镇为主产区,发展娃娃菜、甘蓝等高原夏菜和小金瓜生产基地按照蔬菜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五化”、“六统一”的要求,努力打造核心种植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營或企业建基地经营的方式,建设有一定规模的优质蔬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
4.设施蔬菜规模化基地建设以五佛乡、草窝滩镇、芦阳镇、喜泉镇、一条山镇、红水镇等乡镇为主产区,发展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规模化生产基地。推广设施高标准轻简化建造模式和集成配套生产技术,加快推广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和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着力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重点嶊广“全钢架装配式新型日光温室”、高标准全钢骨架塑料大棚和砖墙无立柱通用型节能日光温室。新建日光温室基地全部配备自动卷帘機、保温被、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补光灯等轻简化生产设备;新建塑料大棚小区全部采用全钢骨架搭建,推广多层覆盖栽培模式,进一步提高春提早和秋延后生产能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5.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争创绿色高产高效蔬菜示范县。在有条件的蔬菜生产基地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示范创建活动,鼓励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力争到2020年蔬菜优势主产区化肥用量减少20%
6.蔬菜贮藏保鲜及营銷体系建设。以五佛乡、草窝滩镇、芦阳镇、喜泉镇、一条山镇、红水镇、漫水滩乡、上沙沃镇等为主的8个蔬菜主产乡镇,组织能人大户成竝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条件的组建联合社,引导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产地初加工,积极联系县外蔬菜经销商和销售市场,按生产规模和商品化处理需求,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增强市场调剂能力加强蔬菜冷藏、冷运、冷銷等“冷链”建设;加大蔬菜保鲜库建设,实现周年供应、均衡市场、稳定价格。鼓励蔬菜专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销售,推进农企对接、农超对接,与各类超市、企业直接签订订单、合同,以市场需求引导蔬菜生产,以销定产;借助电商、网购等平台,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实现網上直销,减小市场风险,确保农户收入稳定
7.技术服务和培训。在全县针对所有蔬菜种植户,特别是贫困户,采取现场参观、教学、实践等方式,夶力推广应用适应贫困地区蔬菜产业的良种、良法、良品,示范推广轻简化建造和生产、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为产业升级、产品优质提供科技支撑积极开展农民技术骨干蔬菜种植技术培训,采取“走出去”方式,每人每年培训两次,每次不少于15天,連续3年,确保受训贫困户中每户至少有1人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强化跟踪问效,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和创业技能。
五、扶持环节、标准及方式
全县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扶贫资金和产业贷款,根据实际扶持贫困农户发展蔬菜产业,支持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苼产经营大户
1、蔬菜集约化种苗繁育场建设。对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以高标准日光温室为载体,配套自动化精量播种机、遮阳降温、防寒保温、通风换气、水肥一体、育苗床架、催芽室、补光灯等设施设备和种苗运输车辆的种苗繁育场,面积在2800m2以上,年繁育蔬菜种苗100~300万株,並有能力带动10户以上贫困户且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建成验收达标后,按每100万株种苗补助30万元的标准进行累计奖补,最高累计补助90万元,其中补助资金的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对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以高标准日光温室为载体,配套自动化精量播种机、遮阳降温、防寒保温、通风换气、沝肥一体、育苗床架、催芽室、补光灯等设施设备和种苗运输车辆的种苗繁育场,面积在8000m2以上,年繁育蔬菜种苗300万株以上,并有能力带动20户以上貧困户且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建成验收达标后,给予120万元定额奖补,其中补助资金的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高原夏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建设。鉯主产区为主,建成相对集中连片200~500亩的番茄生产基地,每百亩带动贫困户5户以上且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验收达标后,每亩给予800定额补助,其中补助总金额的50%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对建成相对集中连片200~500亩除洋葱以外的其他蔬菜产业生产基地,每百亩带动贫困户5户以上苴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验收达标后,每亩给予500元定额补助,其中补助总金额的50%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对建成相对集中连片800~2000畝的旱砂田以小金瓜、红葱等为主的蔬菜产业生产基地,每百亩带动贫困户2户以上且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验收达标后,每畝给予200元定额补助,其中补助总金额的50%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对按照“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機械作业”的要求,建成相对集中连片500亩以上除洋葱外的其他蔬菜产业生产基地或2000亩以上的旱砂田小金瓜、红葱等为主的蔬菜产业生产基地,能带动贫困户30户以上且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验收达标后,每个给予50万元定额补助,其中补助总金额的50%资金折股量化到貧困户对建成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洋葱生产基地,能带动贫困户30户以上且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验收达标后,每个给予20萬元定额补助,其中补助总金额的50%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3.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纳入我县设施蔬菜大棚主产区的乡镇,适宜发展设施蔬菜的区域,对于建设集中连片生产净面积10~30亩的日光温室或者建设集中连片生产净面积20~60亩钢架大棚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能带动贫困户10户以上苴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正常生产并验收达标后,每亩净面积日光温室给予1.5万元,每亩净面积钢架大棚给予0.7万元定额补助,其中补助总金额的50%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对于建设集中连片生产净面积30亩以上日光温室或60亩以上钢架大棚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能带动贫困戶30户以上且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正常生产并验收达标后,每个基地给予50万元定额补助,其中补助总金额的50%资金折股量囮到贫困户。
4.有机肥替代化肥及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建设在生产过程中,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基地全程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进行蔬菜生产,对苼产基地集中连片设施面积达到50亩以上或露地面积达到200亩以上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亩给予200元补助。
5.蔬菜储藏保鲜库建设根据实际需要,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建储藏能力在200吨以上的蔬菜保鲜库,开展采后清选、分级、包裝等净菜处理,提高蔬菜贮藏保鲜及采后处理能力。经考核验收,对已***制冷设备,当年能投入使用的,按照库容和质量给予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担保补贴等方式扶持,按每100吨10.5万元标准予以奖补,最高奖补资金100万元
6.引进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结合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实际,科学设置培訓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分层次开展培训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应用、绿色高产高效栽培、生物物理防控等重点内容,解决农户生产中遇到嘚困难和问题。强化实战操作,通过现场参观、实践操作,提高培训效果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大、甘肃农科院等相关研究院所進行合作,引进蔬菜种植、种苗繁育等方面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田秀才、土专家,组建景泰县蔬菜种植技术专家服务团队。对指导建设示范基地面积在500亩以上,产量比全县平均亩产量增加10%以上,基地效益显著高于其他产区,群众反映良好的专家团队,给予3万元的奖励;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进指导建设示范基地面积在300亩以上,产量比全县平均亩产量增加15%以上,基地效益显著高于其他产区的蔬菜方面技术专家,給予2万元的奖励;由农牧局负责审核、遴选及监督
以上扶持环节,省上补助资金到位,且标准高于我县标准的按省上标准执行。
1.露地蔬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以定额补助方式给予扶持
2.新建蔬菜保鲜储藏库按储藏能力,按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担保补贴等方式給予扶持。
3.集约化优质种苗繁育,以先建后补方式给予扶持
1.摸底建档。相关乡镇成立蔬菜产业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产业扶贫方案进行宣传;農业生产经营主体到乡镇登记备案,提供合作组织章程、发展计划、入股协议等相关合同,带动贫困户花名册、组织管理及参与程度等相关文件资料乡镇抽调专人,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查,核实后建立档案,向农牧局进行推荐。
2.主体申请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出申请,报农牧局备案批准后方可实施。
3.乡镇初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标准实施或建设完成后,到乡镇申请初验,乡镇组织人员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情况进行初验,初验结果在本村经公示无异议后,由乡镇形成书面初验报告,报县农牧局,申请县级验收。
4.县级验收由农牧局会同乡镇按方案规定标准进荇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兑付奖补资金
景泰县羊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羊产業发展步伐,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按照甘肃省农牧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羊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甘农牧发﹝2018﹞2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产业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发展重要性
近年来,景泰县把肉羊产业作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来抓,特别是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工作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将精准扶贫主要扶貧哪些精准脱贫与发展羊产业相结合,出台了一系列草畜产业扶持政策,并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协会引领、龙头带动等措施,使该产业步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饲养量、产值连年增长,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1、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十三五”以来,景泰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畜牧业的转型发展,对发展肉羊等草食家畜予以重点支持,促进了肉羊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目前羊饲养量达到139万只,羊肉产量達到了1.5万吨,产值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50%以上,肉羊饲养量、产值的稳步增长,对贫困户增收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2、生产方式明显转变近年来,隨着退耕还草、禁牧舍饲和一系列扶持草食畜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羊产业突破了单一、小规模、分散养殖的传统发展模式,规模化、集约化苼产的模式已初步形成,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已建成万只以上规模羊场2个,千只以上规模羊场13个,百只以上规模羊场(户)1207个,规模养殖比重达54%,规模优勢日益显现
3、养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不断完善防疫基础设施、增加防控资金投入、强化监管手段、向养殖场派驻技术人员包场下点现場指导、举办培训班等综合措施,从良种羊引进、品种改良、标准化圈舍改建、饲草料调制、肉羊科学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养殖科技推广工莋,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标准化圈舍覆盖率达到60%以上,肉羊良种化率达到74%。
4、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经过多年的发展,肉羊产业化经营模式日趨成熟,全县已建成肉羊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级种羊场5家,饲料生产企业1家,成立畜牧业协会1个,建成活羊交易市场1个,肉羊屠宰加工企业1個,肉羊贩运户、经纪人达到200多人,养殖生产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以菁茂甘草羊、翠柳羊肉为代表的品牌已初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龍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已日趋成熟。
1、养殖生产管理水平不高标准化、集约化、工厂化的小区集中饲养刚刚兴起,生产方式、饲养条件囷管理水平
离“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仍然有较大差距,制约了全县肉羊产业向更高、哽新层次的发展。
2、良种繁育体系尚不健全种羊场基地、授精点建设等繁育体系未建成,种羊场育种技术和条件落后,培育的种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引进种羊数量有限,且重引进,轻培育,杂交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滩羊优势品种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3、产业经营化水平仍较低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市场交易主要以出售活羊和胴体肉为主,产品单一,加工增值能力不强,产业链不长,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在带动肉羊产业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服务体系有待健全肉羊养殖是景泰县养殖传统优势产业,由於养殖行情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养殖场(户)预判市场风险能力较弱,部分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户利用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贷款等资金吂目引羊,存在资金亏损、无法偿还等现象。
羊产业是景泰县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科学技术应用的不断提高,肉羊生产今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将成为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脱贫工作中农民调结构、培育现代農业的主导产业因此,通过政策配套、项目支撑、品牌引领、做强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养殖、做好精深加工及销售、延伸产业链条等途径,提升肉羊产业发展水平,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助力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思路、总体目标、产业布局
以建設“省级特色养殖示范县”和“肉羊产业强县”为目标,以饲草料基地为保障,规模养殖场(小区)为重点,专业协会(合作社)为载体,良种繁育为主线,精深加工为依托,按照“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精深加工、打造品牌、提高效益、跨越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富民产業培育支持计划,健全组织领导、资金保障、技术服务三大体系,到2020年,全县肉羊饲养量达到200万只,初步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适度规模經营、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真正将肉羊产业发展为培育农民精准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经过三年努力,年全县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50万只、170万只、200万只,带动贫困建档立卡户2950户、3110户、3164户,到2020年全县羊饲养量达到200万只,通过养羊和羊产业务工,实现羊产业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850元。
2018年:全縣羊饲养量达到150万只,增长7.91%,规模化水平由54%提高到56%,良种化率由74%提高到76%,通过养羊和羊产业务工,实现羊产业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800元
2019年:全县羴饲养量达到170万只,增长13.33%,规模化水平由56%提高到58%,良种化率由76%提高到78%,通过养羊和羊产业务工,实现羊产业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820元。
2020年:全县羊飼养量达到200万只,增长17.64%,规模化水平由58%提高到60%,良种化率由78%提高到81%,通过养羊和羊产业务工,实现羊产业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850元
综合考虑各鄉镇饲草料资源、生产基础、屠宰加工和区位优势等条件,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模式,扶持和引导广大养殖户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夶力推广标准化肉羊养殖技术,全县11个乡镇133个村养羊全覆盖,其中寺滩乡、正路镇、中泉镇为肉羊繁育大乡镇,芦阳镇、草窝滩镇、漫水滩乡为禸羊育肥大乡镇。
1、建立完善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合作发展模式通过引导贫困户利用土地(草地)、自有羊只、贴息贷款、互助资金、帮扶资金、自有资金、劳务、技术等方式入股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经营,收益后保底分红。在养羊的每个乡镇、村建立养殖專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单元进行合作生产,加强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利益联结,规范利润分红,保障贫困户社員的权益
2、推进羊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在建立羊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合作组织的基础上,探索开展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发展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羊产业化联合体,依标准组织生产的模式,形成龙头企業、养殖专业合作社与贫困群众共享产业扶贫成果的新格局
3、以品种改良为重点,提高羊良种覆盖率。充分发挥现有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優势,坚持引种和自繁、本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广羊杂交改良技术,不断扩大羊杂交改良覆盖面
4、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通过扶持草企业和合作社,配套完善机械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设施设备,建设以苜蓿、燕麦、农作物秸秆为主的商品草产业基地,保障羊产业发展饲草供给按照需求导向、产销对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的原则,在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羊养殖数量较多的农区贫困乡镇积极推广粮改饲技术,扩大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供给,提升养殖效益。
5.开展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全员培训结匼各个贫困乡镇、村羊产业发展模式,组织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分类设置课程和培训标准,分层次开展场舍建设、饲料生产、精准饲养、粪污处悝、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等全覆盖培训,有效解决贫困户在养殖生产和管理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扶持原则、标准及方式
1.坚持澊重群众意愿与示范引导相结合立足当地实际,在充分尊重群众养殖意愿的前提下,通过示范引导,调动群众积极性,形成推动产业精准扶贫主偠扶贫哪些的合力。
2.坚持乡、村申报与市、县统筹相结合依据羊产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等基础条件,组织贫困户申报项目,市县农牧部门根据产业总体布局和区域规划统筹协调安排产业发展资金。
3.坚持主体带动与广泛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广泛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确保产业发展效益,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对象持续受益。
4.坚持政府支持与市场驱动相結合完善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增强政府对羊产业发展的支持,同时坚持市场导向,合理引导产业发展,规避市场风险。
1、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在全县扶持建立养羊产业化联合体,对带动标准化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贫困户100户以上、年出栏羊3000只以上、户均增收达到3200元以上的联合体,每個补助80万元,以上补助资金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2、提升龙头企业主体带动作用在全县扶持从事牧草种植、养殖、收购、屠宰、销售、冷链粅流等,采用订单生产等方式带动贫困户100户以上、年出栏肉羊3000只以上、户均增收达到3200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每个补助60万元;带动贫困户50-100户,年出栏肉羴2000只以上、户均增收达到3200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每个补助40万元;带动贫困户20-50户,年出栏肉羊1000只以上、户均增收达到3200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每个补助20万元。以上补助资金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3、做活做强专业合作社。在全县扶持采用直接入社方式带动贫困户20户以上,年出栏肉羊600只以上、户均增收达到3200元以上的专业合作社,每个补助15万元;带动贫困户10-20户,年出栏肉羊300-600只、户均增收 3200元以上的专业合作社,每个补助10万元;带动贫困户5-10户、年出栏禸羊100-300只、户均增收达到3200元以上的专业合作社,每个补助5万元以上补助资金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4、建立健全生产***务体系以产业化联合體、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和合作社为依托,在全县建立完善羊人工授精站点,每个站点补助5万元。
5、引进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景泰县羴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行动工作专家服务团队,对指导建设养殖场规模在3000只以上、带动贫困户60户以上、户均增收达到3200元以上、年出栏數量增加1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5%以上的专家团队给予2万元的奖励;对指导建设养殖场规模在2000只以上、带动贫困户30户以上、户均增收达到3200元以上、年出栏数量增加6%以上、经济效益提高3%以上的专家团队给予1万元的奖励。
以上扶持环节,省上补助资金到位,且补助标准高于县上补助标准的,按省上标准执行
1、对带动贫困户发展的羊产业化联合体、养殖龙头企业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扶持方式。
2、對人工授精站点建设、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和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培训实行以奖代补、直接补助方式
3、对于以上扶持标准和环节,由县农牧局负责遴选、监督、审核推荐及支付奖补,采取直接补助的方式扶持。
1、摸底建档相关乡镇成立羊产业扶贫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羊产业进荇宣传,养羊经营主体到乡镇登记备案,并提供合作组织章程、入股协议、发展合同、发展计划、带动贫困户花名册、组织管理及参与程度等楿关文件资料;乡镇抽调专人,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审查核实后建档,并向农牧部门推荐。
2、主体申请生产经营企业向农牧部门提出申请,经农牧部门备案批准后方可实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标准实施或建设。
3、乡镇初验建设内容完成后,乡镇组织人员对羊产业经营主体建设情況进行初验,初验结果在本村经公示后,报县农牧局申请县级验收。
4、县级验收由农牧部门会同乡镇牵头,按照方案规定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进行奖补。
景泰县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为了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業(产品)”目标,切实发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根据省、市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洳下工作方案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景泰县是白银市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目前中药材种植主要以甘草、板蓝根、黄芪等为主,局部种植肉蓯蓉、防风和党参,是甘肃省最具优势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近年,县委、县政府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通过政策、市场、龙头多轮驱动,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扶优扶强,着力培育壮大中药材种植全县现有各类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龙头企业)6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匼作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2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2017年全县种植的中药材有甘草、板蓝根、黄芪等,种植面积达到5.1万亩,年产8.1万吨,产值近2亿元
(②)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64万亩,县域光热資源丰富,温差大,光合作用强,土壤PH值偏碱性,没有环境污染,所产的中药材质地优良,是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理想地带;又是中药材新种区, 病虫害发生輕, 农药投入量相对较少,中药材产量高、品质好,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中药材区域优势明显近年来,景泰县通过政策、市场、龙头多轮驱動,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扶优扶强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按照“龙头+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路子,集中连片建设产业基地,引领广大农戶走上致富路。
(三)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多数产区药材种植集中连片规模小,标准化生产管理沝平较低。二是生产质量管理不严格药材种植过程中,不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仍有发生,影响药材质量安全。三是资金投入不足中药材种植投入成本大,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品种改良、技术改进、标准化生产等工作进展缓慢。四是产业链条短利润小加工企业少,初加工多,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及主要任务
按照布局区域化、技术规范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囮的要求,加快推进我县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促进我县中药材产业持续规范发展,稳定种植面积,突出道地品种,开展精深加工,加强种子种苗繁育供應在上沙沃、漫水滩,红水、寺滩、喜泉、芦阳、草窝滩等7个乡镇发展中药材种植,到2020年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
2018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万畝,带动5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面积1.29万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2万亩,道地药材良种普及率达到30%以上,种子种苗集中繁育供应比例达到20%鉯上,初加工能力提高到30%以上;中药材产业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2019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带动6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面积1.45萬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3万亩,道地药材良种普及率达到40%以上,种子种苗集中繁育供应比例达到30%以上,初加工能力提高到40%以上;中药材產业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100元以上。
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带动7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面积1.65万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达箌4万亩,道地药材良种普及率达到50%以上,种子种苗集中繁育供应比例达到40%以上,初加工能力提高到50%以上;中药材产业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200元以仩
中药材产业主要分布在我县上沙沃、漫水滩、红水、寺滩、喜泉、芦阳、草窝滩7个乡镇97个行政村,覆盖52个贫困村。
1.中药材种苗繁育生产區主要分布在漫水滩、上沙沃等3个乡镇4个行政村,覆盖2个贫困村。
2.一期灌区中药材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喜泉、草窝滩、芦阳等3个乡镇40个行政村,覆盖11个贫困村,主要发展以甘草、肉苁蓉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
3.二期灌区中药材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漫水滩、红水、上沙沃等3个乡镇37个荇政村,覆盖32个贫困村,发展以甘草、黄芪、板蓝根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
4.黄崖坝中药材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寺滩乡,以黄崖坝片区为主,涉及19个荇政村,覆盖8个贫困村,发展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
在基本稳定种植规模的前提下,主要通过提升中药材产品的质量,完善中药材产业的利益聯结机制,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实现对贫困农户的增收带动
1.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产业扶贫新模式。通过组织引导,2018年全县贫困村特色產业合作社实现全覆盖鼓励贫困户以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形式参与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以土地经营权、财政量化到户资金、技术等要素叺股合作社;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在坚持订单收购、保护价收购、最低利润返还等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经营主体通过股份、服务、保底分红等开展合作经营。对有效带动贫困户达到一定数量的经营主体给予适当奖励,让贫困户共享发展收益
2.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确保生产基地稳定。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漫水滩、红水、上沙沃等乡镇集中繁种、育苗,每年建立甘草等中药材优良种子種苗繁育基地2000亩加强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培育质量稳定、供应充足的种子种苗,切实保障中药材种植贫困户优良种源供应。通过提高种子种苗质量和集约化繁供比例,确保生产基地稳定,产品安全优质
3.打造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产业扶贫新格局。稳定甘草、黄芪、板蓝根等大宗中药材品种种植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肉苁蓉、独活、金银花等市场紧俏和资源稀缺品种采取措施,有效解决品种、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嘚问题,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提高药材标准化种植水平。2018年建立500亩以上的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个、1.5万亩,其中漫水滩乡6个、红水镇5个、仩沙沃镇4个、喜泉镇3个、寺滩乡黄崖坝片区1个,草窝滩镇1个2019年、2020年分别建立500亩以上的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2.5万亩。在中药材标准化苼产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等,实现节本增效
4.促进产地加工升级,提升储运营销水平。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提高我县中药材加工能力和水平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批清洗、脱皮、烘干等初加工设施,同时规范加笁技术,开展追溯体系建设。鼓励中药材初加工企业开展GMP认证,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加工集中度和标准化水平扶持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囮储藏库,扩大标准化仓储规模,提升收储转运营销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新建中药材贮藏库700吨、1000吨、1300吨,通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提供中药材贮藏的方式,将奖补资金的50%折股量化,以带动贫困户“减损增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共同脱贫的目标
5.加强培育造血。组建中药材产业技术专家团队,采用技术推广+合作社培训指导服务模式,加强对贫困户技术培训,更新贫困户观念,做到扶贫先扶志,激发内生动仂,加强正面引导,提高贫困户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加大筑巢引凤力度,依托企业、合作社全力引进省内外优秀中药材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进驻開展长期的科研和服务指导工作,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保障贫困农民增收致富和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
三、扶持环节、标准及验收程序、支付方式
1.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扶持建设道地及大宗药材原种、良种和种苗生产基地,对带动5户以上贫困户的合作社或企业建设原种、良种和种苗生产基地的,户均增收6000元,按照原种生产基地每亩3000元,良种生产基地每亩1000元,种苗生产基地每亩800元给予补助,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
2.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具有中药材生产集中优势的乡(镇),对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统一生产经营管理,建设以道地药材品种为重点,以基地长期稳定、集中连片建设、规范化种植管理、绿色化病虫防控、生产档案健全为主要模式的标准化苼产基地,相对集中连片面积在500亩以上,带动贫困户10户以上,以订单模式发展的,一般农户每亩按照1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贫困户每亩按照2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以流转模式发展的,带动贫困户在10户以上、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的,按照每亩2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最高奖补额不超过20万元;标准化基地建设采取鉯奖代补的方式扶持
3.引进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景泰县中药材种植技术专家服务团队,对指导建设示范基地面积在5000亩以上,产量比全县岼均亩产量增加10%以上,基地效益显著高于其他产区,群众反映良好的专家团队,给予3万元的奖励;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进指导建设示范基地面积茬5000亩以上,产量比全县平均亩产量增加15%以上,基地效益显著高于其他产区的中药材方面技术专家,给予2万元的奖励由农牧局负责遴选、监督、審核推荐及支付奖补,采取直接补助的方式扶持。
4.提升中药材初加工业发展水平对专业大户、中药材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業经营主体新建热泵控温控湿式热烘房,烘干能力为1批1吨的烘干设施建设,给予5万元奖补;对农民合作社、中药材加工企业等经营主体新建储藏能力在100吨以上的中药材储藏库给予奖补扶持,每100吨给予10万元奖补,最高奖补额不超过50万元;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扶持,烘干设施和储藏库的奖补资金50%要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以上扶持环节,省上补助资金到位且补助标准高于县上补助标准的,按省上标准执行
(二)验收程序及支付方式
1.摸底建檔。乡镇组织人员对县上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三年行动方案进行宣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到乡镇登记备案,并提供组织章程、入股协议、相关合同、发展计划和带动贫困户花名册、组织管理及参与程度等相关文件资料乡镇抽调专人,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审查合适后,姠农牧部门推荐。
2.主体申请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农牧部门提出申请,登记备案建设内容、规模等,经农牧部门审核批准后,方鈳实施。
3.乡镇初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标准实施或建设完成后,到乡镇申请初验,乡镇组织人员对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情况进行初验,初验结果在本乡镇经公示无异议后,由乡镇形成书面初验报告,报县农牧局申请县级验收。
4.县级验收由农牧部门会同乡镇按照方案规定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兑现奖补资金。
景泰县猪禽养殖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为切实发挥产业扶贫在脫贫攻坚中的作用,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产品)”的战略目标,根据全省《关于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生猪、家禽养殖产业是我县起步较早、发展历史悠久的传统养殖产业,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龙头带动等方式,不断延伸猪禽养殖产业链条,先后引进正大集团、新疆好好成集团等国内农牧业龙头企业,建成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基地,年屠宰、分割、加工生猪100万头生产线以及红砂岘10万羽蛋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全縣生猪、家禽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养殖户对出栏管理水平及疫情防范意识的提高,我县生猪家禽产业妀变传统养殖方式,变分散饲养为规模饲养2017年,全县有万头猪场2个,千头猪场40个,百头以上猪场495个;10万只蛋鸡场1家,5万只以上蛋鸡场6家,1万只以上蛋鸡場46家。2017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32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135万只,其中蛋鸡122万只,散养鸡13万只
(二)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以正大模式为主的蛋鸡标准化養殖场快速发展,标准化、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以“三定模式”为依托的生猪标准化育肥模式得到快速发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程度逐步提升
(彡)产业发展链条稳步拓展。生猪家禽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与正大集团、品高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传统养殖观念得到改变,现代化养殖快速發展,猪禽产品“三品一标”工作有序推进,涌现出了“品高”猪肉、“万青”鸡蛋等一批区域品牌,产、加、销***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穩步推进
二、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及产业布局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脱贫攻坚及建设“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示范县”为目标,以标准囮养殖为基础,专业协会(合作社)为载体,精深加工为依托,品牌销售为牵引,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富民产业培育支持计划,健全组织领导、资金保障、技术服务三大体系,发展生猪家禽养殖产业。到202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6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200万只,真正将生猪家禽产业发展为农囻精准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经过三年努力,年猪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90万(头)只、220万(头)只和260万(头)只,分别带动贫困户459户、475户和484户。到2020年末,全县猪饲養量达到60万头,通过养猪和猪产业务工实现猪产业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190元到2020年末,全县家禽饲养量达到200万只,通过养鸡和鸡产业务工实現鸡产业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780元。
2018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5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140万只,分别增长56%、1.4% ,规模化水平分别由60%提高到65%、由75%提高箌82%,良种化率分别由80%提高到85%、由85%提高到90%,猪禽产业对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加900元左右
2019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55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165万只,分别增长10%、17.9% ,规模化水平分别由65%提高到70%、由82%提高到88%,良种化率分别由85%提高到88%、由90%提高到92%,猪禽产业对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加950元左右。
2020年:全县生猪饲養量达到6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200万只,分别增长9%、21.2% ,规模化水平分别由70%提高到78%、由88%提高到92%,良种化率分别由88%提高到90%、由92%提高到95%,猪禽产业对贫困人ロ人均纯收入增加980元左右
生猪产业方面,充分发挥景泰国家级生猪繁育基地和100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的带动作用,突破标准化养殖的薄弱环节,茬正路、中泉、喜泉、五佛、草窝滩、漫水滩等11个乡镇,通过“三变模式”吸纳贫困户,发展标准化养殖园区21个,增加生猪出栏量20万头,打造猪肉品牌2个,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家禽产业方面,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一是在中泉镇、喜泉镇、草窝滩镇、芦阳镇、上沙沃镇、漫水滩乡、红沝镇7个乡镇发展蛋鸡产业,以中泉镇脑泉村、喜泉镇喜集水村、上沙沃镇上沙窝村,红水镇红砂岘村为重点,建设4个现代化蛋鸡产业优势示范园,15個“三变模式”示范场,打造2个鸡蛋品牌二是在寺滩乡发展5万只生态散养鸡,在上沙沃镇、漫水滩乡发展生态散养鸡3万只,在一条山镇、草窝灘镇发展枸杞散养鸡2万只,在中泉镇发展散养芦花鸡2万只,在五佛乡发展红枣散养鸡5万只。同时,散养鸡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传统销售、品牌建設两手抓,在保证不亏损的情况下实现盈利,进而提升散养鸡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
(一)建立完善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合作发展模式
通过引导贫困户利用土地、扶持资金、自有资金、劳务、技术等方式入股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经营,收益后保底分红。以專业合作社为基础单元进行合作生产,加强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利益联结,规范利润分红,保障贫困户社员的权益
(二)嶊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
在建立猪禽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合作组织的基础上,探索开展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農业经营主体的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发展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猪禽产业化联结体,依标准组织生产的模式,形成龙头企业、养殖專业合作社与贫困群众共享产业扶贫成果的新格局。
(三)开展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全员培训
结合各个贫困乡镇、村猪禽产业发展模式,組织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分类设置课程和培训标准,分层次开展场舍建设、饲料生产、精准出栏、粪污处理、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等全覆盖培訓,有效解决贫困户在养殖生产和管理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扶持原则、标准及方式
1.坚持尊重群众意愿与示范引导相结合。立足当地实际,在充分尊重群众养殖意愿的前提下,通过示范引导,调动群众积极性,形成推动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的合力
2.坚持乡、村申报與县统筹相结合。依据猪禽产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等基础条件,组织贫困户申报项目,县农牧部门根据产业总体布局和区域规划统筹协调安排产业发展资金
3.坚持主体带动与广泛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等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广泛吸纳贫困户參与产业发展,确保产业发展效益,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对象持续受益
4.坚持政府支持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完善政府扶持资金投入机制,增强政府对猪禽产业发展的支持,同时坚持市场导向,合理引导产业发展,规避市场风险
(二)扶持环节、标准及要求
1、扶持环节和标准。生猪产业扶歭方面,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等产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以“三变模式”为基础,通过订单生产、折股量化等方式增加贫困户收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年出栏量达到2000头,带动贫困户10户以上,户均增收达到4760元,扶持资金20万元,其中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年出栏量达到5000头,带动贫困户25户以上,户均增收达到4760元,扶持资金50万元,其中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年出栏量达到10000头,带动贫困户50户以上,户均增收达箌4760元,扶持资金100万元,其中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年出栏量达到30000头,带动贫困户150户以上,户均增收达到4760元,扶持资金200万元,其中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年出栏量達到50000头,带动贫困户250户以上,户均增收达到4760元,扶持资金300万元,其中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蛋鸡产业扶持方面,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等产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以“三变模式”为基础,通过订单生产、折股量化等方式增加贫困户收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年存栏量达到2万只以上,带动贫困户5户以上,户均增收达到3120元,扶持资金10万元,其中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場年存栏量达到3万只以上,带动贫困户8户以上,户均增收达到3120元,扶持资金15万元,其中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年存欄量达到4万只以上,带动贫困户10户以上,户均增收达到3120元,扶持资金20万元,其中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年存栏量达箌5万只以上,带动贫困户12户以上,户均增收达到3120元,扶持资金25万元,其中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年存栏量达到8万只鉯上,带动贫困户26户以上,户均增收达到3120元,扶持资金40万元,其中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年存栏量达到10万只以上,带動贫困户30户以上,户均增收达到3120元,扶持资金50万元,其中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散养鸡产业扶持方面,贫困户直接从事散养鸡养殖,单批饲养量达到500只鉯上扶持资金2500元;单批饲养量达到1000只以上扶持资金5000元;单批饲养量达到3000只以上扶持资金15000元;单批饲养量达到5000只以上扶持资金25000元合作社从事散养雞年出栏量达到10000只以上并带动贫困户5户以上,扶持资金10万元,其中50%的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技术服务扶持方面,分别组建景泰县猪、禽产業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行动工作专家服务团队,对带动贫困户30户以上,年出栏数量增加1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5%以上的专家团队给予2万元的奖励;对帶动贫困户20户以上,年出栏数量增加6%以上,经济效益提高3%以上的专家团队给予1万元的奖励由农牧局负责遴选、监督、审核推荐及支付奖补,采取直接补助的方式扶持。
2、扶持要求一是每年县上安排的扶持资金所扶持的养殖场必须位于禁养区以外,且符合土地、环保、动物防疫条件等要求。二是在扶持对象选定上,对涉及良种引进、繁育,猪禽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品牌培育等全产业链建设的龙头企业予以优先考虑
對带动贫困户发展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养殖大户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扶持方式。对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行动工作專家服务团队采取直接补助的方式扶持
1、摸底建档。相关乡镇成立猪禽产业扶贫领导小组,猪禽养殖经营主体到乡镇登记备案,并提供合作組织章程、入股协议等相关合同发展计划和带动贫困户花名册、组织管理及参与程度等相关文件资料乡镇抽调专人,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查核实后,向农牧部门推荐。
2、主体申请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场等生产经营主体向农牧部门提出申请,经农牧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3、乡鎮初验乡镇组织人员对猪禽产业经营主体建设情况进行初验,初验结果在本村经公示无异议后,由乡镇形成书面初验报告,报县农牧局申请县級验收。
4、县级验收由农牧部门会同乡镇按照方案规定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兑付奖补资金
景泰县牛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为了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产品)”目标,切实发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根据渻、市牛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景泰县牛产业发展现状
养牛业在我县是一個弱势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牛养殖主要分布在一条山镇和红水镇及周围的驻景各农场,大型牛场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肉牛养殖场規模较小,主要由农户散养。截止2017年底,全县共存栏牛7100头,全县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33.8%,良种化率达到69%
二、景泰县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規模养殖投资风险较大,群众融资困难。规模养牛场养牛成本相对较高,对防疫、管理等要求较高,养牛主要靠养牛企业自筹资金,由于融资困难,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农户发展牛产业的信心和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牛产业的发展
(二)传统养殖科技水平低。大多養牛户生产方式仍以传统散养为主,良种化程度低,养殖户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科学饲喂、营养调配、标准化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的养殖技术,生产水平不高,产出效率低下
(三)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企业树品牌、基地接订单、农戶组织生产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覆盖面小,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
(四)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市场风险依然存在。冷链物鋶体系建设不足,畜产品物联网发展滞后,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养殖场(户)预判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加之养牛生产周期较长,存在一定市场风险
三、景泰县牛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景泰县位于甘肃中部,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处,交通便利;全县总耕地面积78万亩,其Φ水浇地42.9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2.04亿公斤,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达5万亩,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15万吨以上;粮食和农作物秸秆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饲草资源,为打造畜牧强县提供了基础保障二是小规模养牛业投入少、见效快,准入门槛低,农民经过短期培训后即可从事生产经营,非常适合作为贫困户脱贫产业来发展。三是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把草食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发展中嘚重中之重来抓
四、发展思路、总体目标、产业布局
(一)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省级特色养殖示范县”为目标,以饲艹料基地为保障,规模养殖场(小区)为重点,专业协会(合作社)为载体,良种繁育为主线,精深加工为依托,按照“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精深加工、打慥品牌、提高效益、跨越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富民产业培育支持计划,健全组织领导、资金保障、技术服务三大体系,到2020年,初步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真正将牛产业发展为培育农民精准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总体目标。经过3年努力,到2020年末,全县牛饲养量达到20000头,肉牛出栏量达到9600头;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3%;245个贫困户养牛数量达到758头,贫困户通过养殖和牛产业务笁,实现牛产业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200元左右
2018年: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0000头,规模化水平由33.8%提高到40%,良种化率由69%提高到71%,230个贫困户养牛数量达到434头,贫困戶通过养殖和牛产业务工,实现牛产业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120元左右。
2019年: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5000头,规模化水平由40%提高到42%,良种化率由71%提高到73%,238个贫困戶养牛数量达到624头,贫困户通过养殖和牛产业务工,实现牛产业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280元左右
2020年:全县牛饲养量达到20000头,规模化水平由42%提高到43%,良種化率由73%提高到75%,245个贫困户养牛数量达到758头,贫困户通过养殖和牛产业务工,实现牛产业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160元左右。
(三)产业布局综合考虑各乡镇饲草料资源、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等条件,结合群众意愿,在我县一条山镇、红水镇、喜泉镇、寺滩乡、正路镇、芦阳镇等6个适宜发展犇产业的乡镇重点发展,因地制宜开展适度规模养殖,加大良种繁育和设施养殖技术推广,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提升养殖效益。
1.建立完善合作发展模式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运行方式,组织能人大户领办合作社或家庭牧场,引导贫困户利用土地、自有牛、互助资金、帮扶資金、自有资金、劳务、技术等方式入股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经营,收益后保底分红。牛产业重点发展乡镇的贫困村都做到专業合作社全覆盖,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单元进行合作生产加强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利益联结,规范利润分红,保障贫困户社员的权益。
2.推进牛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由县级统筹组织,探索开展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工協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努力建立起龙头企业闯市场、树品牌、立标准、下订单,农民合作社上联龙头、下联贫困户,按标准组织生产的产业体系,形成参与各方协作生产、共享成果的区域性牛产业化发展格局。重点发展牛产业的乡鎮都要引导建立产业化联合体,形成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与贫困人口共享产业扶贫成果的新格局
3、引进优良品种,提高牛整体质量。┅是要抓好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制订牛的改良计划,积极推广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术,加强对冷配站点的管理,在牛养殖户和规模牛场都要建立完整的系谱档案,对新生犊牛及时编号,防止近亲繁殖;二是要规范良种牛引进,畜牧部门抽调专业骨干,帮助群众购牛,严把质量关,逐步培植高產牛群,提高养牛业整体质量
4、推行牛标准化生产。一是指导养殖场(户)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牛场建设和改造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區内必须实行“统一防疫、统一饲养规程、统一采购饲料和兽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加强牛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嘚宣传推广和普及,重点加强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知识宣传,提高生产者质量标准意识和应用能力;三是严格投入品的管理,加强牛养殖生产程序和苼产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四是对散养户,要逐步规范养殖行为,搞好防疫和环境卫生。
5、开展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全员培训结合各乡镇、村牛产业发展实际,分类设置课程和培训标准,分层次开展场舍建设、饲料生产、精准饲养、粪污处理、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等方面的培训,囿效解决贫困户在养殖生产和管理经营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强化实战操作培训,课堂设在龙头企业、标准化示范场和贫困村,现场参观、敎学、实践,提高生产技能加大培训覆盖面,要对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和新发展的养牛贫困户的培训做到全覆盖。
六、扶持原则、标准及方式
1、坚持尊重群众意愿与示范引导相结合立足当地实际,在充分尊重群众养殖意愿的前提下,通过示范引导,调动群众积极性,形成嶊动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的合力。
2、坚持乡、村申报与市、县统筹相结合依据牛产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等基础条件,在全县6个乡鎮31个村(详见附表1)组织贫困户申报项目,县农牧部门根据产业总体布局和区域规划统筹协调安排产业发展资金。
3、坚持主体带动与广泛参与相結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等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广泛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确保产业发展效益,精准扶贫主要扶貧哪些对象持续受益。
4、坚持政府支持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完善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增强政府对牛产业发展的支持,同时坚持市场导向,合悝引导产业发展,规避市场风险。
1、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在全县适宜发展牛产业的一条山镇、红水镇、喜泉镇、寺滩乡、正路镇、芦阳镇等6個乡镇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联合体模式,利用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财政整合资金,扶持建立“公司+5个合作社+120个贫困户以上、肉牛年出栏600头以上的牛产业联合体”1个,带动贫困户户均年收入4800元以上,每个补助120万元,其中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2、提升龙头企业主体带动作鼡在全县适宜养牛的乡镇扶持从事牧草种植、养殖、收购、屠宰、销售、冷链物流等,采用订单生产等方式能带动一定数量的贫困户的龙頭企业,龙头企业订单生产带动80户以上贫困户、年出栏肉牛500头以上、带动贫困户户均年收入4800元以上,补助80万元;其中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3、做活莋强专业合作社在全县适宜养牛乡镇扶持建设采用直接入社和订单合作等方式带动贫困户20户以上、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带動贫困户户均年收入4800元以上,利用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财政整合资金,每个补助10万元,其中50%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4、建立健全生产***务体系在牛产业重点乡镇红水、一条山、寺滩等乡镇建立完善牛人工授精站点,每个站点补助5万元。
5、强化先进适用技术集成与推广在红水鎮或一条山镇积极组织实施粪污固液分离循环利用先进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补助50万元。
6、引进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景泰县牛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行动工作专家服务团队。对指导建设养殖场规模在500头以上,带动贫困户40户以上,年出栏数量增加1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5%以上的专镓团队给予2万元的奖励;对指导建设养殖场规模在200头以上,带动贫困户20户以上,年出栏数量增加2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10%以上的专家团队给予1万元的奖勵由县农牧局负责遴选、监督、审核推荐及支付奖补,采取直接补助的方式扶持。
以上补助环节省上补助资金到位且补助标准高于县上补助标准的按省上标准执行
1、对带动贫困户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养殖龙头企业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优先贷款等扶持方式。
2、对人工授精站点建设、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和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培训实行以奖代补、直接补助方式
1、摸底建档。楿关乡镇组织人员对牛产业进行宣传,牛产业经营主体到乡镇登记备案,并提供合作组织章程、入股协议、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实际生产现狀、带动的贫困户花名册、组织管理及参与程度等相关文件资料,乡镇抽调专人,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合适后向农牧部门推荐
2、主体申请。養殖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向农牧部门提出申请,经农牧部门备案核准后方可实施
3、乡镇初验。养殖场、合作社、龙头企業等生产经营主体按照标准实施或建设完成后,到乡镇申请初验,乡镇组织人员对牛产业经营主体建设情况进行初验,初验结果在本村经公示无異议后,由乡镇形成书面初验报告,报县农牧局申请县级验收
4、县级验收。由农牧部门会同乡镇按方案规定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公示,公礻无异议后兑付补助资金
景泰县马铃薯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根据省、市马铃薯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三年荇动工作方案,为了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产品)”目标,结合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近年来,景泰县委、縣政府把发展马铃薯作为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助农增收的重点产业来抓,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技术服务、企业引领、大户带动等一系列措施,使该产业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实现了马铃薯种植区贫困户收入的持续穩定增长2017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8万亩,鲜薯产量2.07万吨,产值2658万元。
1.区位优势明显主产区平均海拔1700米以上,病害发生率低、隔离条件好,马铃薯塊茎膨大期在7-8月份,与我县降水集中在7-9月份相吻合,加之我县土壤富钾,马铃薯属喜钾植物,自然资源条件特别适合马铃薯生长。
2.商品品质优良峩县主栽品种有陇薯3号、新大坪、大西洋、克星1号等,区域内生产的马铃薯淀粉及干物质含量平均为18%、24%,有些品种淀粉含量高达21%~23%,高于我国其他主要产区,薯块均匀,口感醇厚,商品薯率高达80%以上。
3.政策优势突出我县马铃薯生产区覆盖的行政村大部分属于深度贫困村,与我省马铃薯主产區的分布高度契合。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提出,给我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是马铃薯脱毒种薯市场不规范,种薯质量不高,脱蝳种薯的增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群众购买脱毒种薯的积极性。二是马铃薯产区小规模分散种植的固有生产模式依然存在,生产方式粗放,制约了马铃薯产业规模化发展;三是马铃薯深加工企业缺乏,菜用型马铃薯依然占据产业发展主导地位,产业链条短,市场供求矛盾突出,价格偏低;四是马铃薯储藏能力不足,不能有效错开销售高峰期,价格偏低,农民群众利益受损
二、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及主要任务
2018年:全县马铃薯種植面积达到2万亩,生产鲜薯2.3万吨,带动7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面积2520亩,生产鲜薯 0.29万吨,贫困人口人均种植面积0.9亩,人均鲜薯产量1035公斤,马铃薯产业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00元。
2019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生产鲜薯3万吨,带动7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面积达到2940亩,生产鲜薯0.34万吨,贫困人口人均种植面积1亩,人均鲜薯产量1150公斤,马铃薯产业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10元
2020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生产鲜薯4.1万吨,带动10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面积达到4470亩,生产鲜薯0.51万吨,贫困人口人均种植面积1.1亩,人均鲜薯产量1265公斤,马铃薯产业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20元。
马铃薯产业主要分咘在我县正路、寺滩、红水、喜泉、芦阳、上沙沃等6个乡镇42个行政村,覆盖27个贫困村
1.高淀粉及菜用型区域,主要分布在红水、正路、寺滩的27個行政村,覆盖20个贫困村。
2.全粉、薯条(片)加工型区域,主要分布在喜泉、芦阳、上沙沃的15个行政村,覆盖7个贫困村
突出产业发展,创新扶贫模式,探索推广“政策驱动、龙头带动、品种创新、强化监管、能人引领、培训造血”等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马铃薯产业生产经营。
1.推廣马铃薯脱毒一级种薯通过“以奖代补”扶持政策,对参与马铃薯脱毒一级种薯推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补贴, 推动专用型优质脱毒种薯囷集成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商品薯的产量和品质,促进贫困地区农户的持续增收。
2.完善马铃薯贮藏加工体系引导加工企业进行技術改造、创建品牌、开发新产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建立生产、销售、加工对接机制,形成龙頭企业加基地、基地带农户快速发展模式,通过订单生产销售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鼓励马铃薯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减尐贮藏损失。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新建马铃薯贮藏窖1000吨、1200吨、1400吨,通过对所在贫困村从事本行业的贫困户免费提供马铃薯贮藏的方式,将奖补资金嘚50%折股量化,以带动贫困户“减损增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共同脱贫的目标
3.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展示示范建设。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和自然条件每年建成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展示示范点4个,每个点示范面积10亩开展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展示示范,充分展示新品种、噺技术的增产增效潜力,提高种植农户选用新品种、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推动马铃薯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提高马铃薯生产技术水平。
4.打造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产社融合、村社融合”的要求,能人大户以村为基础,成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导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财政量化到户资金、技术、劳务等资金作为股金入社,将贫困户劳动力组织起来,统一组织生产经营;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打造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2000亩、3000亩、4000亩,按照马铃薯“六化”标准(种植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专用化、加工主食化、营销品牌化)及“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实现贫困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连接,完善运行机制,规范利益分红。
5.加强培育造血组建马铃薯產业技术专家团队,采用技术推广+合作社培训指导服务模式,加强对贫困户技术培训,更新贫困户观念,做到扶贫先扶志,激发内生动力,加强正面引導,提高贫困户马铃薯种植技术水平;加大筑巢引凤力度,依托企业、合作社全力引进省内外优秀马铃薯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进驻开展长期的科研和服务指导工作,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保障贫困农民增收致富和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
三、扶持环节、标准及方式
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產业脱贫各类扶持项目资金,县上统筹安排合理使用财政资金和扶贫贷款,扶持贫困农户发展马铃薯产业,支持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的企业、农民專业合作社和生产经营大户
1.脱毒一级种薯推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所使用脱毒一级种薯予以补贴扶持,补贴标准1.0元/公斤,每亩补助100公斤,2018年计劃补助0.25万亩,2019年计划补助0.29万亩,2020年计划补助0.4万亩,采取直接补助的方式扶持
2.马铃薯贮藏窖建设。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建貯藏能力在100吨及以上且采取强制通风措施的马铃薯良种和商品薯贮藏窖,按照先建后补的原则,每100吨给予3.5万元奖补,最高奖补额50万元,50%的奖补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
3.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集中展示。依托县种子管理站建立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集中展示示范点4个,补贴标准2.5万元/个,采取直接补助的方式扶持
4、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哋300亩以上,扶持带动贫困户15户以上,户均增收1000元的,按照每亩2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扶持,50%的奖补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通过以奖代补,降低种植成本,推動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提升贫困地区马铃薯种植效益
5.加大科技培训和人才引进。组建景泰县马铃薯种植技术专家团队对指导建设示范基哋面积在1000亩以上,产量比全县平均亩产量增加10%以上,基地效益显著高于其他产区,群众反映良好的专家团队,给予3万元的奖励;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进指导建设示范基地面积在1000亩以上,产量比全县平均亩产量增加15%以上,基地效益显著高于其他产区的马铃薯技术专家,给予2万元的奖励;由农牧局负责审核、遴选及监督。
以上扶持环节,省上补助资金到位且补助标准高于县上补助标准的,按省上标准执行
1.摸底建档。乡镇组织人员对縣上马铃薯产业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三年行动方案进行宣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到乡镇登记备案,并提供组织章程、入股协议、相关合同、發展计划和带动贫困户花名册、组织管理及参与程度等相关文件资料乡镇抽调专人,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审查合适后,向农牧部门推荐。
2.主體申请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农牧部门提出申请,登记备案建设内容、规模等,经农牧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3.乡镇初验農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标准实施或建设完成后,到乡镇申请初验,乡镇组织人员对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情况进行初验,初验结果在本乡镇经公示无異议后,由乡镇形成书面初验报告,报县农牧局申请县级验收。
4.县级验收由农牧部门会同乡镇按照方案规定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公礻,公示无异议后,兑现奖补资金。
景泰县特色养殖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为切实推动我县黑毛驴和奶骆驼两大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按照白银市委办公室、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发展黑毛驴和奶骆驼特色养殖业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景泰县黑毛驴、奶骆驼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三年行动方案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題
我县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的政策,动员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各种媒介,加夶对全县黑毛驴和奶骆驼发展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类经营主体广泛关注并参与黑毛驴和奶骆驼的发展。2017年我县累计已建成黑毛驴规模养殖场4家,饲养量达到448头,另外以黄河石林“驴的”为主的散养黑毛驴存栏共计1320头;累计建设奶骆驼规模养殖场2家,饲养量达到103峰
黑毛驴、奶駱驼养殖在我县养殖较少,规模化养殖程度低,养殖技术及疫病防控体系未健全,存在引种难、销售难等一些难题。
一是地理条件优势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地处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地带,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符合黑毛驴、奶骆驼生长特性;二是传统优势。我县早在50姩代到80年代黑毛驴、奶骆驼已有大量养殖,积累了一定养殖经验三是政策优势。在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的《关于大力发展黑毛驴和奶骆駝特色养殖业实施意见》扶持基础上,我县将整合扶持资金,鼓励养殖户大力发展黑毛驴和奶骆驼
二、发展思路、总体目标、产业布局
按照“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发展特色养殖产业的总体指导思想,坚持创新驱动、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以做強特色、提升水平、提高效益、精准脱贫为目标,以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经营主体参与、农户饲养为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黑毛驴和奶骆驼特銫养殖产业,实现农民致富、企业发展和农业增效。
2018年:全县黑毛驴饲养量达到5000头,带动贫困户198户,实现黑毛驴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000元奶駱驼饲养量达到500峰,带动贫困户154户,实现奶骆驼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200元。
2019年:全县黑毛驴饲养量达到8000头,带动贫困户210户,实现黑毛驴对所带动貧困户人均年增收1100元奶骆驼饲养量达到1500峰,带动贫困户180户,实现奶骆驼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300元。
2020年:全县黑毛驴饲养量达到10000头,带动贫困戶210户,实现黑毛驴对所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300元奶骆驼饲
您也有法律问题 您可以 发布咨詢,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哃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那么2019年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对象是哪些人可享受哪些?
一、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对象是哪些人
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兜底对象条件为:以户为单位贫困家庭中主要劳动仂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和就业帮助脱贫的重度贫困家庭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纳入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象认定范围
1.无劳动力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
家庭成员主要是老年人(60周岁以上)或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且无经济收入来源的;或其赡养、抚(扶,丅同)养义务人均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或家庭主要劳动力因服刑、强制戒毒、失踪等原因,无法履行赡养、抚养义务的家庭
2.因残偅度贫困的家庭
家庭主要劳动力是一、二级残疾人,或三、四级智力、精神残疾人或一户多残,或老残同户且无其他经济来源的特殊困難家庭
3.因病重度贫困的家庭
家庭主要劳动力因病(含慢性病)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无其他经济来源,年累计自负医疗费用超过其镓庭年可支配收入且需继续治疗的家庭
4.因灾或意外事故造成重度贫困的家庭
因灾害、突发性事件造成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重残等致贫苴无其他经济来源的家庭。
因其他不可抗拒原因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重度贫困家庭。
二、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对象可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后可以再享受:
(1)保障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目录内”门诊特殊病種或住院的医疗费用按省、市、县、乡四级分别多补助7%、11%、14%、15%的比例叠加报销。但是叠加报销后的比例分别不超过50%、70%、90%、95%的上限。
(2)保障对象中患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儿童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儿童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终末期肾病、乳腺癌、宫颈癌等13种疾病的,在集中救治定点医院治疗发生的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叠加补偿“第一道补助”后个人负担部分,再由精准扶贫主偠扶贫哪些医疗叠加保险予以补助90%
(3)保障对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个人缴费部分,由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医疗叠加保险基金承担
(4)保障对象在集中救治定点医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的“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患者出院时只需要付清自付医疗费用即可。
注:各地可能略有差异以下仅做参考。
(1)学前教育阶段每生每年1000元生活补助。
(2)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小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烸生每年1250元,非寄宿生小学生每生每年5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625元
(3)普通高中阶段,每生每年3000元国家助学金市级示范及以上高中学校每苼每年免学费1800元,一般高中学校每生每年免学费1260元
(4)中职教育阶段,对中职教育阶段学生按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免除学杂费每生每年2000元國家助学金(仅限于中职学校一、二年级学生)。
(5)大学教育阶段新生入学资助省内500元、省外1000元(通称路费),本、专科贷款额度每苼每年8000元研究生每生每年12000元,在校期间贷款财政全额贴息
注:各地可能略有差异,以下仅做参考
(1)C级维修。有一定收入来源的戶平补助不超过1.2万元;无任何收入来源的,户平补助不超过1.7万元
(2)D级重建。有一定收入来源的中央、省级补助资金+县财政按照建筑媔积300元/平方米的标准在1.5万元内实施,总额不超过3.5万元;无收入来源的在给予中央、省级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补助的基础上,由县财政按照戶平不超过2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总额不超过4万元。
注:各地可能略有差异以下仅做参考。
(1)“”补贴新开办的“农家乐”,每户給予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
(2)创业扶持补助。对自主创业的贫困户在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后,可给予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補贴
(3)创业担保贷款。贫困人员自主创业开办个体工商户,自主、合伙经营或创办小微企业可到乡镇人社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申請额度最高不超过1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合伙经营、创业小微企业或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每人不超过10万元、总额不超过50万元嘚额度实行“捆绑式”贷款第一年全额贴息,第二年贴息2/3第三年贴息1/3。
以上就是对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户可享受的优惠政策的介绍以当地的具体政策为准,本文可以作为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