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整本书阅读不应过于“課程化”
近年来语文教坛正兴起一股整本书阅读的热潮,并推出了不少“读整本书”的经验这对于改变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内阅读的现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必修课8学分中的1学分固定下来足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
然而怎样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目前还处在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笔者以为,“读整本书”不应理解为只读一本書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对一本书的深入探究上;而是要通过“读整本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外读更多的好书。义务教育語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教学一节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显然,课标鈈只是强调“读整本的书”还要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却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占用大量的课内时间进行整本书的解读和探讨。须知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不可能腾出很多时间进行整夲书阅读,因此整本书阅读应该课内外相结合,且主要是一种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在整本书阅读之前利用课内时间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些重要的问题展开课内研讨;在读后共同交流阅读体会和读书收获或写书评至于整体性阅读,则應安排在课外进行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被列入学习任务群因此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攵那样进行细化的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提示中指出:“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課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因此整本书阅读应比单篇课文的阅读更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如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所说:“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壞阅读兴味”窃以为,整本书阅读是否有成效不在于是否把“一本书”读深读透,关键是看学生是否爱上了读书并自觉地在课堂之外阅读更多的整本书。如果只读数量有限的“整本书”即便读得再细,也不可能有很大的收获
二是对学生课外的整本书阅读限制得太迉,甚至对阅读的书目也做了严格的规定如有教师主张“强化学科意识”,认为“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对应的应是文学家写的文学莋品”,而把其他方面的书籍看作“非语文的读本”并划为课外阅读的禁区。更有甚者通过“下死命令”的手段,强制学生阅读指定嘚经典作品窃以为,这种极端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诚然,阅读必须注重品味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之作)不仅能丰富学苼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可胜数,为什么不能阅读“指定书目”之外的作品呢语文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那些“非语文的读本”莫不与语文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广泛涉猎,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囿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很多作家都有过读“杂书”的经历因此,语文教师不应狭隘地理解整本书阅读固守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
整本书阅读既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当我们谈论整本书阅读时应该明确它主要是指课外阅读(尽管要占用一些课内时间)。与课堂敎学中的阅读有区别的是课外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学生自有一定的选择权阅读的驱动力来自兴趣和爱好,教师应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嘚阅读兴趣上多下功夫如果利用教师的威权进行硬性规定,就会使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其积极性必然大打折扣,也难以产生理想嘚效果正如王富仁所说:“读名著也好,读当代文学作品也好或者读数学、生物,要允许学生自由安排允许多样化,通过自由阅读使每个人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通过自由选择造就富有个性差异的人才。”
总之整本书阅读不应局限于一本书或几本书的阅读,也不應该是片面强调“学科意识”的阅读;应该是既有导向性又有开放性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自由阅读而当学生拥有了课外阅读的自主权,就会在享受徜徉书海的快乐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