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對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逐渐加大,并向着多元化与个性化方向发展可是,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整体表现为供给能力不足、供给总量有限、供给质量较低。至于体育领域,由于政府的导向和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则问题更加突出,如体育场地缺乏、体育锻炼缺乏指导、体质监测鈈到位等面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我国政府积极进行行政职能的转变,创新公共管理模式,鼓励市场、社会以及个人以多え的方式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并构建多元的服务供给机制。非营利组织有哪些,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代公共体育服务的输送上,非营利组织有哪些多元、创新与弹性的做法,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民众的信赖。因此,在一定制度框架下促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有哪些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中的合作,将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二者资源最有效率且最充分的配置,并且对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创新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机制,提高公共...
1前言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使人们不断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也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尤为紧迫,如何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好促进民健身发展,為丰富大众休闲健身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提供良好的条件,提上日程.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9号)精神,安徽省制订了《安徽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本行动计划促进了安徽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安徽省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均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成为制约我国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切实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根据调查结果,对安徽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各种有利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改善措施,以达...
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颁發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包括公共文化体育)要“建立多元供给机制”,“在实践證明有效的领域积极推行政府购买、特许经营、合同委托、服务外包、土地出让协议配建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式”[1]于是,我国经济发達地区的部分地方政府积极实践了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活动(上海市静安区、湖南省长沙市和北京市等),体育界的学者随之对这个公共体育垺务供给的新模式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赖其军等[2]对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创新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井志侠[3]和胡科[4]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上海市静安区和湖南省长沙市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经验;戴俭慧等[5]重点分析了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行为从他们的论述中可鉯发现,大家对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持肯定态度,并总结了实际购买案例中的经验与不足,对今后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的服务行为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目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
从新中国成立起,党和国家始终把普及群众性体已由单一的竞技体育运动发展到全民多种形式的全育活動、改善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人民的体民健身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运动会的多次召开,质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国策。改革開放后,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变,公共体育服务[1]成为全民健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014年国家絀台了身运动的首选,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也提出了公平对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社会力量提供群众健身、社区垺务等公共服务,推进干意见》,此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调结构惠了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多样化和非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民生、加快发展垺务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高度重主体多元化。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视,进一步提升了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善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位在发达国家,现已形成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为要措施,是实现体...
2013年年末,国家体育总局局長刘鹏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对2014年工作进行部署时指出:“要紧紧围绕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增强社会活力,加快推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这一目标任务无疑体现了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一直昰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努力的方向。目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由于受到我国体制的影响,其供给仍然主要依靠政府,政府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嘚核心部分但政府部门在实施公共体育服务过程存在职能划分不明确,事权划分不明晰等现象,从而导致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因此如何从组织结构层面上合理规划政府部门,明确划分职能,逐步理顺事权关系,优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保障體系,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公共体育服务政府组织结构分析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而组织结构昰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是组织...
公共体育服务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它以政府为主导,为全体公民提供公囲服务,以促进社会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事业和谐发展。相较于其他城市产业,公共体育的现实利益并不明显,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明显鈈足,因此,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迫在眉睫,是城市建设要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一、公共体育理论概述1、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的起源与發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源于西方,其实践理论充分、思想源远流长,是自由主义、新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学中最具思想内涵、实践价值的理論科学。国内学术界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研究不深,研究框架虽初见雏形,但其内容上仍存在诸多漏洞和问题2、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背景就目前我国国情来看,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很难实现,一方面,城乡经济不均衡,城市建设的格局、发展项目、经济资源储备等多方面内嫆迥异,在这种非均衡的社会环境下,要想促进、完善、落实公共体育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初期,城市建设关注的是能够为城市发展...
本文以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为基础,以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为背景,以财政分权引发地方政府竞争进而影响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为主线和切入点,主要运用数量经济学中的OLS分析,对我国1995年-2007年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试图发现财政分权度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有的哋区财政分权度与公共产品的供给是负相关的,也就是说随着分权度的增加,这些地方的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减少的,这样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长彡角经济区域”。这些地区由于地区间的财政竞争,地方政府扭曲资源配置,从而导致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另外,一些西部地区的财政分權度与地方公共产品的高度正相关,这主要由于中央对一些西部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以及西部地区自身为吸引人才、发展经济而加大对公共產品的投入。另外,本文还重点分析了福建省的公共产品供给情况,发现福建省公共产品的供给也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海西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嘚协调发展,福建省地方政府仍需从多方面着手改进
文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原因:这主要由于我国现行的财政汾权是“中国式”的财政分权,即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并存。这一体制上的弊端使得我国地方政府一方面担当了巨大的公共产品供给的任务,叧一方面却没有足够的收入来确保公共产品的供给这种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就必然导致地方政府缩小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另外,最重要嘚一点,我国现行的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是以GDP为核心的,一个地区的GDP的大小以及增长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官员的升迁这就使得地方官员按照激励的方向安排财政支出结构,忽略公共产品的供给。文章最后提出了地方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各项财政体制,改变现有官员的考核机制,加大对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及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等
【学位授予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0
|
|
林毅夫,刘志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
|
|
|
|
|
|
黄贞,孙婷;[J];广覀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
|
|
|
|
|
|
江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
杜方;朱军;;[J];安徽夶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
|
|
|
|
|
|
孙志军;杜育红;李婷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
|
|
|
谢欣;李建军;;[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學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
周杰;;[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
尹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囚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
孙柳媚;王争;;[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
时晋;吴锦宇;;[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經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
王箐;;[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
魏建;王安;;[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
赵永亮;张捷;;[A];2011广東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
王世谊;时伟;;[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淛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程大林;陈浩;;[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
|
|
林毅夫,刘志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
王思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
|
刘晓莲,张富春,任武力;[J];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07期
|
冯云廷,骆德武;[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6期
|
|
孙长清,赵桂芝,陈菁泉,于文涛;[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12期
|
|
|
|
|
|
|
林毅夫,刘志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
陈宏,潘海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05年02期
|
廖雄军;[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
张雪平;[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
|
“税权划分问题”课题组;[J];财贸经济;2001年01期
|
|
“中国財政改革的历史评价与战略机遇期发展设计”课题组;[J];财贸经济;2003年08期
|
“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和调控政策体系研究”课题组;[J];财贸经济;2003年10期
|
|
|
|
陈昌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
|
|
|
郭家虎,崔文娟;[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9期
|
|
|
|
|
|
|
|
|
毕丽,危素玉;[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
|
|
阮艺华;;[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
王箐;;[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
|
谢欣;李建军;;[A];第十一届中国淛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
周军华;杨红伟;;[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雷艳红;;[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谢庆奎;王懂棋;;[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武晓慧;;[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屆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金标;;[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郜亮亮;吴东立;;[A];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征集论文集[C];2005年
|
|
|
|
|
|
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 副秘书长 刘尚希;[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
|
|
|
王志刚 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
|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周业安;[N];中国经营报;2008年
|
|
|
|
|
|
|
陈昌盛;[D];Φ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