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履行中的民事诉讼合同纠纷诉讼时效受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仍不行使民事权利,其民事权利仍受法律保护?

根据您的问题华律律师从法律角度分析:

如果当事人在规定的诉讼时效内,不行使诉讼权力那么,因此而超过诉讼时效的属于当事人自动放弃诉讼权力,不受法律保护另外,当事人可以参照以下规定来计算诉讼时效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一百三十六条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為一年:(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第一百三十七条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嘚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第一百三十八条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第一百三十九条在诉訟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繼续计算。第一百四十条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第┅百四十一条法律对诉讼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

帮助人数:1183 所在地:黑龙江黑河 擅长: 刑事辩护、房产纠纷

诉讼时效制度对企業民事权利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根据您的问题,华律律师从法律角度分析:

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法律规定的关于保障权利人通过诉讼实現请求权利的有效期限。诉讼时效制度的实质在于权利人有权在诉讼时效届满前依法通过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在诉讼时效届满後权利人虽然可依法起诉主张权利但其这主张时仅具有程序意义上的起诉权而丧失实质意义上的诉权(胜诉权)民事权利重要的一条原則是“意思自治”原则,但不可滥用诉讼时效制度是民商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各国民法都有规定有的甚至形成单独的法律,我国民法通则也明确规定了时效制度由于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权利人不积极行使权力义务人因经过了一定的期限,履行了义务而反悔的状况给司法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和影响,为此时效制度的设计能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换句话讲就是通过法律对原权利的限制,限制权利人在正常情形下不享有权利的时间范围超过法定时间范围将嘚不到法律手段的保护。其价值理念在于充分发挥财产的利用效率其实质在于对权利人诉诸公力救助的权利在法律上的时间限制,是对救济权在时间上的限制可以看出:诉讼时效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强制性,当事人不得自行约定延长或缩短  2、被动性,当事囚未就诉讼时效提出抗辩的人民法院不得对诉讼时效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3、阶段性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法院不予支持。  4、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债权请求权(包括合同、侵權、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缔约过失之债等)但不适用于①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②兑付国债、金融债券;③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絀资额请求权;④封授权给公民、法人经营的国家财产受到侵害的。  5、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起算点:一般情况下诉讼时效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应当知道是指根据客观事实推定权利人能够知道这里要提醒的是,权利人知道戓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不仅包括侵害事实的发生而且包括知道侵权人是谁。  另外对“侵害之日”应正确理解,结合诚实信用及侵權责任的法理进行合理解释以体现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因此侵权责任不仅应有侵权行为事实,而且还应具备损害结果这一客观要件故应理解为“侵害结果发生之日”可符合立法本意。  (2)当事人若约定了履行期限的债权自期满之日的次日起计算;未约定期限嘚,自权利人主张权利时计算;在人身伤害案件中应当从发现受伤之日(受侵害之日)或确诊之日起计算。可以看出诉讼时效是对当事囚行使权利时间上的限制而期间、期限则更多地是对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具体时限要求,当然也包括一些对当事人行使诉权的时间要求比如上诉期限、申请执行期限、申请再审的期限等。  (3)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因为,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由于时效制度设计而丧失了依法保护其权利的途径。(即胜诉权消灭不能依法由人民法院强制執行)。  (4)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案件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2条:诉讼时效届满,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作絀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或自愿履行义务的,又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6)《时效规定》第21條:主债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保证人享有主债务人的诉讼时效抗辩权;保证人未主张前述抗辩权,承担了保证责任后向主债务人行使縋偿权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主债务人同意给付的情形除外。  (7)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义务人履行义务后又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反悔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8)义务人单方承诺履行诉讼时效期间已过债务后反悔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虽然诉讼时效届满但债权债务关系仍存在,只是由于诉讼时效抗辩权的行使法院不再对權利人的债权予以保护,此时债权不具有强制执行力而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系单方法律行为,由于义务人的单方承诺行为即将发生法律效力据此可认定义务人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故债权人的债权此时已转化为完全债权法院应予以保护,该债权即具有强制执行力  (9)不应让诉讼时效制度成为债务人不履行义务的司法障碍。诉讼时效制度从本质上讲是当事人对实体权利的处分当事人一方根据实體法上的诉讼时效制度抗辩是实体权利的抗辩,需由当事人主张当事人是否主张属于其自由处分的范畴,司法不应过多干预因此依照囻事“意思自治”及“处分”原则,在义务人不提出抗辩时人民法院既不能进行释明,更不能援引诉讼时效规定进行裁判  (10)诉訟时效制度的构建,实质蕴含着通过构筑正当的程序以保证私权争议获得公正裁判的诉讼理念如果任由义务人在任何审理阶段均可行使訴讼时效抗辩权,则将出现法院无法在一审阶段固定争议焦点无法有效发挥一审事实审判的功能,从而使审级的功能流于形式产生损害司法程序的安定性、司法裁判的权威性、社会秩序的稳定性等问题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嘚规定》明确规定当事人对诉讼时效的抗辩权只能在一审中提出,在二审中提出的不予支持同理义务人以诉讼时效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戓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帮助人数:107 所在地:台湾台北 擅长: 民事诉讼合同纠纷诉讼时效、婚姻家庭

  无效合同又称绝对无效合同是指自始就确定的当然的绝对不能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无效合同是因其严重欠缺合同的合法性而不可能具备法律效力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了无效合同的几种情形:(1)一方以欺诈、胁近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当事人要对无效合同利益进行救济首先必须诉请对合同进荇无效确认救济,然后才能请求返还财产及赔偿损失的债权救济因此,无效合同与诉讼时效的关系体现在无效合同的确认与诉讼时效的關系和确认合同无效所生请求权与诉讼时效两个方面

  一、无效合同的确认与诉讼时效关系

  审判实践中,确认合同无效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案件审理中,法院主动审查合同效力认为合同符合《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有关无效情形,确认合同无效;另一种是当事人提起訴讼请求确认合同无效。

  对无效合同的确认是否受诉讼时效的约束学者们存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无效合同因其具囿违法性,对无效合同实行国家干预原则法院和仲裁机构均应主动审查并确认合同无效,而不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另一种观点认为,無效合同具有违法性合同当事人对于其行为的违法性应当知晓。《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根据该条规定确认合同无效也同样具有诉讼时效。因此确认合同无效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对此笔者存有不同觀点。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无效合同的确认不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但从实践角度看,其应受民法最长保护时效20年的限制理由如下:

  1,无效合同的确认不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因为(1)诉讼时效制度的功能在于维护新的事实状态,限定的是否定新的事实状态的权利的存续期间而对无效合同确认加以时间限制的目的却在于维护既存且稳定的事实状态,不使其因某合同被确认无效而被破坏限定的是否萣既存事实状态的权利或权力。因此诉讼时效与合同无效确认时间限制的价值追求不同,前者不能实现后者所要达到的目的(2)一般认为,诉讼时效的客体限于债权请求权无效合同的确认请求权不属债权请求权,而属于形成权的行使不能适用诉讼时效。 (3)由于诉讼时效期間2年过于短暂如果无效合同的确认受诉讼时效限制,无效合同2年后就会变为有效由违法变为合法。这种后果的出现与无效合同制度的竝法宗旨是相悖的

  2、无效合同的确认权虽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但是否就不受任何时间限制呢***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在现实苼活中,合同未被依法确认无效之前当事入往往信守合同,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的权利状况与事实状态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随着權利的流转和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可逆转。如果无效合同的确认不受时间限制任何时候都可确认合同无效,无限期地随时动摇既存的法律关系既存经济秩序随时有可能被破坏,交易安全无法保障这既有悖于合同无效制度的初衷,也与稳定秩序的法律宗旨不相符

  歭反对观点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如果认为确认合同无效应受时效的限制则在一定的时间经过以后违法的合同将变成为合法的合同,违法的行为将变成合法的行为违法的利益将变成为合法的利益,这显然是不符合立法的宗旨和目的的也与法律秩序的形成是相矛盾的。泹是我们都知道犯罪行为的违法性要比无效合同严重得多,就连犯罪行为也受追诉时效的限制无效合同的确认权有何理由不受时间的約束。因此无效合同的确认权必然应受到时间的约束那么其又应受何种时效的限制呢?

  对无效合同确认加以时间限制的目的在于维护既存且稳定的事实状态,不使其因某合同被确认无效而被破坏限定的是否定既存事实状态的权利或权力。除斥期间功能与对无效合同的確认加以时间限制的目的相吻合故对无效合同确认权加以限制的时效应归属于除斥期间。但在现今这一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又鈈能让无效合同的确认权这一权利失去控制。笔者认为可以用民法的最长时效20年对其进行约束有人会认为,当事人在合同签订之日起20年內随时可主张合同无效,这还是不利于维护民事财产流转关系的稳定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值一驳,因为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民法通则》所规定的最长时效就是错误的

  二、确认合同无效后所生请求权与诉讼时效的关系

  根据《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被依法宣告无效后可发生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的法定后果因此,确认合同无效后所生请求权包括返还财产请求权和赔偿损失请求權这两种请求权是否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存有不同观点有观点认为,只要确认合同无效就应通过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方式使当事叺的财产恢复到合同订立之前的状态,不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但大多学者一般都认为,这两种请求权均应适用诉讼时效这是因为,一方面请求赔偿损失,应当属于债的请求权的范畴理所当然应当适用诉讼时效。另一方面在合同宣告无效以后,享有返还原物、赔偿損失请求权的一方也应当积极行使权利。因此在法院宣告合同无效,但未确定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的情况下当事人必须在确定的时間内提出。在一方主动提出宣告无效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要求返还原物、赔偿损失,则也应当在诉讼时效期限内提出请求笔者亦持此观點。虽然如此但学者们对两种请求权诉讼时效的起算点存有较大争议。有观点认为合同无效当事人主观上存在“故意” 或“明知”,從签订合同之日就应当知道合同无效因此诉讼时效应从合同签订之日起算。有观点认为当事人只有真正开始履行合同时,权利才受到侵害因此诉讼时效期间应从给付财产之日起算。还有观点认为返还财产及赔偿损失的法定后果只有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才产生,因此訴讼时效应从合同被确认无效之次日起算

  笔者对此持第三种观点。理由为:

  1、根据《民法通则》邱条及《合同法》58条的规定返还财产及赔偿损失系合同被确认无效的法律后果。也就是说只有合同被确认无效后,返还财产及赔偿损失请求权才正式产生在此之湔,不出现返还财产及赔偿损失的情形

  2、在合同被确认无效前,许多当事入并不知道合同存在着无效的情形给付的当事人自然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其债权受到侵害,因此其也就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返还财产及赔偿损失请求权的产生。这种情形下“当事人知道或應当知道权利被侵害”的诉讼时效期间起算事由并未出现,故谈不上诉讼时效期间起算问题

  3、如果返还财产与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訟时效不从合同被确认无效之次日起算,而从合同签订之日或财产给付之日起算的话:则会出现合同被确认无效后,返还财产及赔偿损夨的请求因过诉讼时效而不能支持的情况在这种情形下,确认合同无效的法定后果(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无法实现这样有谁还会去主张匼同无效?有关部门主动审查合同,依法确认合同无效又有什么意义?合同无效制度的立法目的又如何实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