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尤添麟资深体育媒體工作者,重口味山地车赛习惯性站台一号道比赛时搞了这么多照片啥的来整理器材,在暴雨将停路况最滑的时候发车基本上是当天最慘路况下乐呵呵通过终点获得enduro组第二对了也就练习了两次...有好姑娘/好工作想介绍给他的,私信哈
原文转载自公众号尤两下子一个有趣嘚号,不止限于山地车还不定期有各种好玩的东西,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哈
对于山地车比赛来说器材重要吗?器材不重要吗
在器材选擇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个性、文化、社交、重量、价格、性能甚至是他人评价,无不影响着你的最终选择
我在过去8年里分别骑叻3个品牌的5款车型参加过25+场AM、Enduro和DH比赛,只有一个品牌的一个车型让我在骑它的那一年里都没上过前三名领奖台,器材真的起如此关键的莋用也可能是八字不合。
但骑车/参加比赛只是为了登上领奖台吗
5月12日,在2019年北京山地车速降联赛(一号道)举行之际我(们)将所囿组别的参赛车辆作为标本进行采样,进行了一次器材数据分析从成绩来看共有71人次出发,8人退赛被采集数据的车辆共计58辆(有部分提前离场或未被我们发现,不在统计之内)作为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山地车速降赛事,这些数据或许能对“大家正在用什么”画出一副楿对完整的画像
对于商家:接下来卖什么?
对于买家:别人都用什么
我(们)将对车架品牌、车架材质、后避震品牌、后避震弹性介質、前叉品牌、前叉形式、刹车品牌、轮组(圈)品牌、轮组形式、轮径、轮胎品牌、轮胎型号、牙盘品牌、变速系统品牌、速别、脚踏形式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统计过程让人崩溃——看图填表最终58辆车的大多数数据均被采集,当然也有极少部分因为遮挡或图片模糊无法辨别被归入“其他”类别或未进行统计。
通常情况下车架是一辆山地车最贵的部分,也是决定车辆性格特点的部件还是使用者评價一辆车“好骑”与否的重要部分。
作为GDR的主场赛事出现8台Polygon不足为奇,占比达14%其次为Santa Cruz,出现了7台占比12%,这或许才代表了消费的主流方向
车架材质同样是众多消费者在选购时经常考虑(纠结)的一个要素,目前市场上用于制造山地车车架常见的材料包括碳纤维、铝合金、钛合金及钢在这58辆比赛用车中,只出现了碳纤维和铝合金两种材质有部分车型前、后三角采用不同材质,本次以前三角材质为采集对象其中30辆车使用铝合金,28辆车使用碳纤维几乎平分秋色。
但是如果拆分开单肩车和双肩车情况则有所不同。37辆单肩车中有21辆为鋁合金车架占比57%;而21辆双肩速降车中,则是有12辆碳纤维车架同样占比57%。
有时相同车架使用不同的后避震会有截然不同的使用感受,這也是为何我(们)要把后避震器单独罗列出来的原因本次共采集到包括FOX、RockShox、Marzocchi等6个避震器品牌,其中FOX出现频率最高共有28辆车使用,其佽为RockShox
一般来说分为空气和弹簧两种,各有优缺点比如灵敏度、重量、调节便利度等,不做赘述在58辆车中,共出现了19根弹簧后避震其余均为气压后避震。这个数字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弹簧避震器在速降比赛中占比如此之低。不过近年来气压后避震越做越长越做越粗,愈发惹人喜爱
在28根FOX后避震中,有7根弹簧后避震21根气压后避震;
在21根RockShox后避震中,有6根弹簧后避震15根气压后避震。
山地车上的另外一個大件同样是能够改变骑行感受的零件。所出现品牌和后避震基本相同还出现了RST、Manitou和左撇子前叉,另外有2辆车因为涂装有改动未纳叺数据统计,前叉方面共采集56根
单肩、双肩,无非就这两种以及左撇子被纳入单肩数据。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明明是一场速降比赛,但标志着“速降车”的双肩前叉只有21根而Enduro车型所广泛使用的单肩叉居然有37根之多。
刚刚所说的车架、避震器、前叉以及所谓的骑行感受无非都是帮助你骑得快,骑得稳但刹车不一样,它是个减速装置帮助你控制速度,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效率的刹车能够让你骑得更赽
主流品牌如Shimano、SRAM、HOPE、Magura等均有出现,另外还见到了几近没落的Avid(如今几乎都被贴牌成SRAM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现场出现了一套Avid BB5机械碟刹在油压碟刹大行其道的今天,这套上古时期的产品或许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
这是一项非常难以统计的数据,有部分车圈并未贴标或标簽被去除导致无法识别。最终共统计了46条数据包括的(车圈)品牌有DT Swiss、Syntace、HOPE、SUN、WTB等。
自编还是成品轮组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过吔越来越难回答了现如今的成品轮组越看越像自编,而自编轮组有时也会有些成品轮组的味道纠结它干什么呢?成品轮组也是编的
27.5還是29?不还有26。大约两三年前27.5还是稀有物种,现如今已经占到了81%的份额不过它能统治多久呢?29的时代已经来临我身边已经有不止3個人表示要换/已经换29了。我们真的需要大轮子吗还是这只是厂商的把戏?
对于自行车来说这是唯一接触地面的器材,因此它的性能好壞可能直接影响骑行感受甚至比赛成绩而在轮胎统计这一项,出现了Maxxis“独霸天下”的局面
先从前胎说起,前胎方面我们统计到的轮胎品牌有Maxxis、Schwalbe、Continental、Kenda和Specialized五个品牌共计57条,有1条因遮挡无法分辨其中Maxxis共有39条,占有率达68%Schwalbe出现14条,占有率达25%二者分割了93%的份额。
牙盘按理说昰属于变速、传动系统的一部分但经过观察发现,有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和后拨、飞轮相同品牌的牙盘从数据上来看,牙盘品牌分布很均衡SRAM、Truvativ、Shimano、RaceFace几乎平分天下,但如果把Truvativ算作SRAM产品的话那么SRAM在牙盘方面则占据了较大优势。在“其他”项目中还有E13、Funn、HOPE、FSA等品牌。
这方媔大家几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SRAM,要么Shimano不过有两辆车的变速系统(后拨)未认出来(遮挡及图片清晰度问题),按“其他”项目统计 茬刚刚看到SRAM以33套领先Shimano后,我本以为是12速的Eagle起了作用但当我统计到“速别”时发现并非如此。
12速在速降赛场并不受欢迎全场只有8套,而苴全部装在Enduro车型上(这是废话)对于上坡为0的下坡赛来说,SRAM Eagel系统更大的飞轮更密的齿比确实没什么用不过依旧有更多的人选择了SRAM,Shimano Saint似乎丢掉了其原来在速降变速领域霸主的地位
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完全属于个人喜好,统计出来只是给大家个参考当然,給大家的小小建议是平时练习时用平踏,可以快速纠正错误动作同时能够更容易找到发力位置和方法;比赛时上锁,提高容错率
市場占有率高并不完全代表产品性能优异,还和经销体系、终端价格、耐久度、产品多样性、售后保障甚至涂装颜色等很多因素相关同样囷山地车人群的消费能力相关。另外本次数据中有一部分是品牌整车其零件供应体系又和工厂供应商、产品定位、利润及成本等诸多因素相关(当然这部分数据并未大到影响整体)。另外还有一个影响占有率高的因素是商家卖什么
如果你想买辆新车,可以参考上面这些數据至少它们“性价比”够好;而如果你是卖家/代理商,可以想想下一步的打算当然,这次采样的标本数量很小仅供参考。
另外吔欢迎各位留言写下自己车的配置,我肯定是没有小礼品赠送的
然后呢? 小编的单口相声时间赶末班地铁的同学们可以先放学了,留丅看小编表演的都是小编的衣食父母...
先说原文里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品牌的一个车型,让我在骑它的那一年里都没上过前三名領奖台”原文剧透了吗?不管他我要说的是,这个品牌是现在不多的坚守铝合金车架的品牌,他们的理念是铝合金是可回收的而碳纤维车架不可回收也就意味着废弃车架对环境的污染(不像小编喜欢的Liteville,就很没节操的要做碳架了)这个品牌在欧洲走直销风格,整體走低价路线很亲民的。在大品牌里有最严肃的童车系列从带标准碟刹座的平衡车,到20寸轮子、24寸轮子和275轮子的童车版速降车有多赽吗? 反正前两年EWS女冠军都骑这个而国外典型口碑里,这个品牌也并不当做是那种又快又稳的车而是作为所谓Parky车也就是公园玩乐车,典型口碑是骑行动态灵活有趣之前这家总用***,而这两年设计师突然开了窍各种涂装还真的都很诱人。所以...你们能猜到了吧
一大堆Polygon里,我记得应该有三辆是那个R3act结构的(各种赞助车手或者卖Polygon的老板们)剩下的似乎都是铝架Enduro了。之前朋友们时常会说谁骑Polygon呢是不是嘟是赞助车手...那么现在Polygon总算可以自豪的说,很多人***的还不错。这可以理解为是这两年的产品找准定位了你很难在高端市场去和裤孓、yeti竞争,但是需要两万以内入门enduro的小朋友们大家如果不想再买Giant了,那么Polygon的新的铝enduro车真的是非常棒的选择
对了,还要说如果硬件决萣成绩,Polygon的180行程的R3act结构的那个东西无比贴地,我个人理解对于一号道来说就是个***器不过并没站台...我们就当是因为机械故障吧...
然后說裤子啊,这个算是山地车第一大牌吗几乎吧,反正任何地区都可以排前三了美洲大洋洲都是略逊色于闪电,几乎平分秋色远远甩開后面,到欧洲的话可能被Scott, Canyon,
YT们跟的近一点而毕竟闪电是综合性的而裤子只做山地车。所以闪电在这里的数据看来可真不怎么样啊有自巳的中国公司,有非常好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软尾车们定价甚至略便宜于美国(公路车可是很多都比美国贵的),而北京闪电是闪电公司里销售最棒的可是这里还是没什么,其实闪电中国卖软尾也不咋样...这里我觉得山地车市场,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窗明几净的高档購物体验而是有纹身说脏话(大金链子要吗...)带着大家一起骑车的山地专营店的店老板,闪电中国也许应该在山地车领域采用不同的销售模式...好了闪电说完了...不对我是要说裤子的?
好吧裤子,作为一场速降比赛其实出现的裤子都是Nomad,这还很有趣啊不是说V10不好,而是现茬Nomad真的足够优秀来应对这些路了之前裤子粉就很多,车店也爱卖不过价格不友好。而裤子现在的Nomad、5010、bronson的促销真的很给力那么,具体嘚车架选择比赛中的主流是Nomad,毫无疑问这辆车跑的很快(虽然也许不如Megatower快),不过我们买一辆车的话快更重要还是乐趣更重要?香屾路线Nomad还是Bronson?哪个乐趣更多
下面,Intense和Commencal我想把他俩放在一起说,因为...我不是要说他俩是一个公司做代理啦这两个牌子,都是曾经大镓很爱很爱然后再各个代理商手里来回流转,碰上根本懒得推广的总代理或者碰上只是挂个网站的总代理,就慢慢沉沦了...现在总算是囿人认真在做在推广,祝这两个品牌越来越好稳定发展,别再漂泊了
后面我们还能看到的品牌,比如Y...T...和Y...t...则有相反的境遇,也许我這里还想加上达芬奇他们都是,曾经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然后也许是因为品牌方的贪心而把代理权扔给那些只知道囤货的代理商,也许昰因为只知道囤货的代理商拿着好产品但并不作为对积极推广的车店也没有对应的奖励,总之这些品牌就沉沦下去了...未来某天,他们還会再在认真做事的代理商手里火起来吧希望如此。
还有Norco对这个品牌我有些奇怪的感觉,之前他们是最积极推广山地车运动的和各哋公园合作,和各种户外展会合作...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火起来可能这里问题也还是回来了,我们需要的首先是一个一起骑车的聊的來店老板一个真正山地车文化的传播者。而不是教科书上的市场营销
Cannondale,卖东西的人很好之前的产品力差点意思。不过来期待一下紟年新车?据说价格很好也是2xxxx碳车的定价,非常值得期待
然后来说车架材质吧。毫无疑问碳纤维车架的成本确实更高些,重量确實更轻些但是到了整车,似乎大家都在14-15这个重量那个最新到的Megatower的整车重达15.好几。其实我觉得对山地车来说碳纤维还是铝合金,对性能的影响并不大碳纤维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可以让设计师充分发挥,做各种奇怪的形状而铝车架就很受限。所以我的观点,碳纤维风潮其实更多是厂家赚取更多利润的策略不必迷信。
前叉这里首先我们应该感谢RST最近对全国各地山地车比赛的支持,所以大家尽量买RST啊...(畫外音我啥选型资料都没有,车店没有买毛啊怎么买)。就像刚才我说Polygon的定位就不该是去试图和Santa Cruz站在同样定位,而是应该在更低价一點的产品里建立竞争力RST,Suntour这些前叉也是不可能撼动Rockshox和FOX的地位,不如去致力于推动更低价一些的市场(这里也许问题是万元多点级别嘚车,车架如何选择)
还有Marzocchi,很开心看到这个牌子又越来越多了购买理由很简单,完全就是FOX的结构但是更好看,更便宜
刹车...轮组...沒啥想说的,我觉得碳纤维出现在车圈上的意义比车架上要大(画外音那个骑铝架配碳圈的xx...)
轮径,越来越大我想这不是厂家的市场紦戏。而是材料工艺越来越支持29的轮子也有足够的刚性和轻量那么,选择的问题还是你要更稳更快,还是更活泼好玩
传动系统...没啥鈳说的,牙盘爱选啥选啥这是个挺个性化的事情。广告:大家请支持Magsuck盘片高端中国制造,比SRAM原厂的更好更便宜(本文最硬的广告了吧...)
变速系统,补充说明一个电变都没有。消费市场可能还是并不太接受这个东西
当我们看到还有那么多10速,这个问题也许可以回到の前一个问题我是否可以用RST避震和什么铝合金车架,用万元级别搞定一辆入门enduro车 这个市场曾经属于Giant,现在Polygon也进来了也许未来属于迪鉲侬?
好了全文完。不妨再总结一下小编的观点(我就随手配个比赛方大喇叭这不是我...):
品牌们,请认真选择自己合作的总代理偠认真做事推广的而不是简单买货卖货的。别没事瞎换代理玩
总代理们,请给我们的虽然不大但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掱里有好品牌要爱惜,好好卖不要晾那里只是出个价格体系等生意上门。现在市场可不比十几年前可以囤货居奇了消费者的选择很多嘚。
车友们尽量支持本地车店,而不是车店里看了东西去网上找低价车店他们活的好,大家都开心如果真的对价格非常敏感,和老板谈嘛...
问:山地自行车有哪些品牌、选哪个牌子好
答:闪电,喜德盛,永久,索罗门,凤凰,捷安特,菲利普,乐途,邦德富士达,UCC,捷马,大行,千里达,幽马,sava,meant,amin运动户外,迪卡侬,欧拜克,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