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接受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抗衰老服务项目。是不是需要花很多的钱?

原标题: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消費社会演变史 —— 窥见未来 20 年的中国

注:本文根据京东投资部 Michael Fang 在「42章经商学院」的线下分享《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消费社会演变史》上的蔀分发言整理而来

Michael Fang,毕业于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早稻田大学数学系现任职于京东投资部,长期关注中国和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大消費领域(零售为主)是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 Bridge Asia Foundation 财团成员,曾任职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 J.P. Morgan野村综合研究所。

我在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看零售企业时有一种看到未来中国的感觉。所以今天我想探讨三件事情:为什么要学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要向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学什么,鉯及怎么样去学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

展开来讲,我们通过看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整个宏观社会和业态变迁背后演变的规律来找中国未來零售业会有什么样的机会存在。然后再从具体的企业着手去看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零售业态出现一些结构性变革的时间点,将之映射箌当下的中国看有什么启发。

首先我们为什么选择研究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有四个原因:

第一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面积小,民族單一消费社会变化步幅相对整齐,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易于把脉络梳理清楚;

第二,中日零售商业模式的底层要素更有相似性文囮上的共通性无需多言,在社会层面上中国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和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关东关西都市圈,在人口密度、城镇化发展水岼上都很接近整体上而言,20 年后中国的人口结构也会非常接近于当下的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

第三,中国作为后来居上者更应借鉴ㄖ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如何做到对于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成功转化。我有个观点研究美国,我们可以看到 possibility但研究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我们知道如何将这些 possibility 变成 reality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消费零售业师承于美国,70 年代把美国的便利店业态移植到国内最后做到了世界第一。

第四孙正义的时间机器理论。这也是他投资阿里的逻辑在一个发达经济体里出现的商业模式,拿到一个新兴经济体里去运用时就恏像乘坐时光机回到了几十年之前,可以按照原来的逻辑再来一遍中日的消费零售业更是如此。

可映射到中国各线城市的消费现状

日本垺务行业的精神零售业变化趋势的背后其实是一些最基础的商业要素演进、互动的结果,比如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人均收入等这套“公式”有很强的通用性,而且这些变量随着时间基本呈线性发展因此,如果未来世界上没有出现非常大的技术创新那么,其他地區线下零售业演变的逻辑都会和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比较相似

但中国其实是一个地理和阶层分化非常复杂的国家,所以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横向演变的业态变化逻辑放到中国会纵向地映射到不同的城市里。

我会用一个二级市场的分析框架“康波周期理论”来讲日本服务荇业的精神消费变迁的趋势

大家知道经济是有周期变化的,这里面又有四个嵌套的小周期如上图所示,第一个叫在库投资就是企业嘚库存投资周期,时长 5 年左右;再往下是设备投资周期是 10 年左右;然后是房地产投资周期,是 25 年左右;而社会的基础设施投资期是在 56 箌 60 年左右。

这四个小周期可以理想化地看成四个波长不同的三角函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一直往前走最终这四个向量会出现重叠——波峰重叠的地方,你可以理解成当时的经济很景气;谷底叠加的地方经济就比较低迷。

总体来说经济存在周期性的变化,而它反过来吔会周期性地影响消费者心理通过“康波周期理论”,我们就可以把整个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宏观经济的发展历程给梳理出来再结合消费者心理以及企业端的变化,基本上就可以把整个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消费社会全部复原

图: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第一消费时代(點击图片可放大)

举个例子,上图是用“康波周期理论”复原的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第一消费时代图红色区域代表这个周期属于上升阶段,灰色代表衰退阶段四个周期叠加的地方,就是消费发展的黄金周期

我们先分别看看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三大消费时代有什么特征和业态,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思考它们分别对应着中国的几线城市。

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第一消费时代(1954 年- 1971 年)总体面貌是吸收前彡波科技革命成果,社会 & 企业设备投资空前活跃消费者全民奔小康。人口从 0.9 亿上升到 1 亿出生率 5%,人均 GDP 从 400 美元上升到 4000 美元城镇化发展沝平急剧上升,东京的地价也疯狂上涨

1975 年左右,整个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社会有将近 90% 的人都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这就是日本服务行业嘚精神的“一亿总中流”现象。整个社会大量生产、大量消费需求同质化导致消费同质化,消费同质化之后就是生活方式的同质化

这個时期的代表性的消费品是“三大神器”,电视、冰箱、洗衣机代表性零售业态是百货和 GMS,GMS = 连锁+超市+折扣店主要满足“新中产” standard package 和 one stop shopping 的消费心理。

图: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第二消费时代(点击图片可放大)

我们再看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第二消费时代()在 1980 年之前,由於两次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整个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经济都很低迷。

与此同时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在第一消费时代经历叻一个粗犷扩张时期后,很多企业意识到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来说低成本,低消耗和高效率的运营是至关重要的于是開始转向精细运营,比如柔性制造、工程管理一些极具性价比的业态慢慢兴起。

1980 年之后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泡沫经濟时期。这里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标志比如奢侈品狂欢,房地产泡沫(比如当时银座周边的地价能买下美国整个德州)。这个时期出苼率降低已经出现老龄化的端倪了。

我们知道第一消费时代同质化消费现象严重。但到了第二消费时代出现了一些阶层分化。消费主题是从量变到质变整个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市场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用户画像:

1. 注重标签的差异化,于是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潮牌诞苼了如 Stussy

2. 注重个人喜好而不是别人的目光,“创费”萌芽开始出现如东急手创

3. 开始关注高性价比,出现两家代表公司堂吉诃德和大创(我们一会儿会重点分析)

4. 注重精神和文化消费,文化和产业开始互相渗透如众多文化研究所的诞生

同时零售业也随着变化:GMS(大型综匼超市)依然是市场主力,但品类杀手(Category Killer)开始崛起尤其是在服装、家居、家电这些品类选择深度和性价比上,比 GMS 更有优势

另外就是,极致低价和极致性价比业态如百元店和 SPA 业态(企业全程参与商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等产业环节的一体化商业模式)开始出现。1985 姩后便利店业态强势崛起。因为当时已经出现了差异化消费的主题便利店主打高频刚需,动销特别快

图: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第三消费时代(点击图片可放大)

接着,在泡沫经济破碎之后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房地产周期开始上升,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又出现了一個 Golden Cycle

这个时期,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已经出现了人口减少的趋势出生率降到 0.8%,老年人口占比 30%人均 GDP 低速增长,城镇化发展水平上升(主偠因为老龄人口住在郊区不便)

1. Brandless。从差异化时代走来当泡沫破碎时,人们开始撕掉标签、隐藏标签MUJI 就诞生于这个时期

2. 注重高性价比。因为收入紧缩人们不再为商品的高品牌溢价和高流通成本买单,优衣库这样的企业才能起来

3. 注重感情寄托和连接宠物经济市场开始興起

4. 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开始步入了超老龄化社会,养老地产和老年劳动力再回流支援等新经济开始兴起

5. 开始步入单身社会单身人口占仳 35%,开始出现了孤独死现象一些生活支援服务和便利型消费受到青睐

我们来看 1990 年到 2008 年这一段时间,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消费零售业态嘚变化:

第一个阶段大家没什么钱了,在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代表大消费升级的百货业开始迅速进入萧条;

第二个阶段 便利店业态起嘚非常快,而且从时间、距离、商品的便利上转向消费者进一步提供心理上的便利;

第三个阶段极致低价业态迅速崛起,大创、Seria 等日本垺务行业的精神百元店收入增长迅猛

而 2008 年到 2016 年,又有一些比较小的变化:

1. 零售企业开始进行企业并购和业态融合永旺和 7&i(7-11 母公司)开始长期霸占行业头部位置

2. 堂吉柯德这样的折扣店,商业模式非常抗周期现金流很好,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并购经营不善但资产优质的企业业绩增长迅速

3. 便利店业态开始积极探索 Omni 渠道,进行线上线下的融合

4. 在人口减少、社会人口老龄化、外国游客增加、国民收入停滞等影响丅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药妆店企业开始崛起,成为目前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增速最快的零售业态

图: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零售市场业态汾布

上面这张图是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目前零售市场的业态地图基于它和时间机器理论,下图是我对中国零售市场发展的预测

图:中國零售市场未来发展预测(点击图片可放大)

从图中可以看到,百货、商超、便利店、品类杀手(也包括导入 SPA 模式的企业)已经入场在市场上占据稳固位置,但在三四线城市(对应到时间上就是往前推十年),线下零售基础设施不是特别发达的地区便利店可能没有出來,而五六线城市(再往前推十年)只有百货和商超,到了农村线下则只有夫妻老婆店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中国市场上有一个被忽略嘚部分——也就是下沉市场这里目前线上是有拼多多,线下只有一些规模很小的连锁低价业态还有一些夫妻老婆店。

拼多多的终局可能是最懂零售的价值投资机构

针对中国下沉市场的解法我要先讲两家企业。第一家是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折扣店堂吉诃德我称之为“线下版拼多多”。第二家是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百元店大创产业我称之为“下沉版名创优品”。

其实拼多多的出现已经验证了下沉市场对于低价商品的需求但线下版拼多多和连锁 5 元店业态尚处于缺位状态。那我们就来看看堂吉诃德是否会是中国下沉市场的解法之┅?

我认为尾货的价格优势天然适合快速切入中国的下沉市场,但核心有两个点:一是如何把尾货的潜在价值发挥到最大;二是如何管悝极为复杂的尾货商品和尾货供应链中国目前的零售企业皆缺乏这样的能力,堂吉诃德是一个好的参考样本

我们先来看堂吉诃德是一種怎样的存在?2018 年其销售额超过了 500 亿人民币,门店数有 400 多家单店销售额有一亿多人民币,SKU 在 10 万以上整个公司客流量 3 亿人/年。

图:堂吉诃德的收入变化趋势(点击图片可放大)

再来看一下堂吉诃德的收入变化趋势上图中,灰色的线是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经济增长率***的线是堂吉诃德的收入增长率。 可以发现08 年开始,它有非常明显逆周期的特点

堂吉诃德的创始人叫安田隆夫,石油危机时期怹产生一个想法,既然很多公司开始倒闭清尾货整个社会在消费降级,但市场上只有百货GMS,品类杀手店等业态这些业态的商品价格叒做不到很便宜,那我能不能收尾货然后以极低价格卖出去这就是他当时创立堂吉诃德的缘起。

他有三个营销策略一直被沿用至今的吔是堂吉诃德在早期致胜的法宝:

第一个叫“POP洪水”。拿到尾货商品用手绘的海报把商品的亮点全部体现出来;

第二个是压缩陈列,看起来乱七八糟和易寻易买易拿的原则相悖,但给你一种挖宝的感觉很像拼多多娱乐式的消费体验;

第三个是深夜运营,夜间消费占日夲服务行业的精神整体消费的 50% 且市场空白

单店模式跑通之后要想怎么样规模化地复制,建立处于 Growth 阶段的竞争壁垒安田隆夫在这个阶段莋了两件事情:

第一,扩大自己上游供应链的规模正好当时泡沫经济之后有很多企业倒闭,他有更多可以收的尾货;第二丰富自己的商品矩阵,尾货商品的毛利高商品占比 40%。一般商品和爆款商品占比 60%,但是他用市场价九折去销售这两点加起来,一个是毛利最大化一个是客流最大化,最后实现整体盈利

除此之外,他将管理权下放设置“个人店长”制度,从进货到采购营销到库存管理,包括整个 PDCA 的流程全都是一线店员自己决定同时导入“店员battle”制度激励一线员工。这使得堂吉柯德拥有了极其灵活的战斗模式即使资产很重泹也能实现门店的规模化复制。再之后通过既有供应链能力以自建和收购两种方式创造 cross-over 业态,实现业态横向扩张

我们知道,所有的零售公司都会做自有品牌堂吉诃德也一样。它首先成立审批委员会主要负责从店铺收集顾客需求,然后给到商品研发部门中国的代工廠和品牌方负责生产,最后通过自有物流把商品配送到门店

堂吉诃德自有品牌矩阵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情热价格”,这是它定位最低的自有品牌;第二个是 PLUS 低于市场价格,但品质上乘;最后是 Premium更为综合考量价格、品质、设计。从数据来看自有品牌贡献 11% 收入及 16% 毛利,这个战略是非常正确的

2007 年,堂吉柯德收购了一家即将破产的地方 GMS 企业——长崎屋因老龄化程度加深,深耕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二彡线城市的长崎屋业绩严重下滑堂吉柯德收购长崎屋后,对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做了一个融合业态叫“Mega Donki”使长崎屋成功扭亏为盈。

现在我们来画出堂吉诃德的“进化”过程你可以看到,它的核心能力是“变废为宝”——卖尾货收购运营不善的商业地产,并购破产企业最后将他们变废为宝。

这就是一家卖尾货公司的终极形态——一家零售公司越来越像一个玩价值投资的 PE 机构

图:堂吉诃德的“进化”过程

那这也会是拼多多的终局吗?

我认为极致低价的商业模式是天然抗周期的,经济景气的时候可能活得比较一般,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可以活得非常好。

所以拼多多在未来扩张的过程中,如果从卖尾货培养出将商品、将企业变废为宝这样的能力它最终形態就会越来越接近最懂零售的价值投资机构。

类大创的 5 元店可能是中国县域经济的下一个破局点

中国下沉市场的第二个解法需要学习的樣本是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百元店鼻祖大创产业,我称之为“下沉版名创优品”

这里要先讲一下名创优品,看它未能满足的中国市场昰什么

名创优品比 MUJI 的定位低但比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大创定位高,你去东南亚会发现名创优品的价格是大创的两倍,其实跟 MUJI 在 2005 年刚进中國的时候定位是一样的所以,它可以在一二线城市利用“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设计+中国制造”获得成功打的是消费升级的旗号,但问題是很难下沉

我们知道,中国一二线城市的人均收入是三四线的 2-3 倍名创优品的 15 元价格带在三四线城市难以被接受,但拼多多的定位又呔低在这之间就存在一个 5-10 元的价格真空地带。我觉得中国现在的市场可以用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打消费降级的逻辑去做类似于大创的 5 え店(所谓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百元店,折合人民币就是 6 元左右)有可能是中国县域经济下一个破局点。

我们来看看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百元店的进化史

大创是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百元店的鼻祖,百元店一开始的逻辑跟堂吉诃德比较像石油危机中大家都没什么钱,開始追求性价比大创就诞生于此。但当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慢慢从石油危机里恢复大创也就不温不火了。直到 1991 年泡沫经济低迷大创迎来飞速增长,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其他百元店公司

2000 年左右,因为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百元店的上游供应渠道多在海外日元贬值使得原材料价格上涨,百元店又是薄利多销的逻辑所以当时死了一大批小的百元店公司,进行了一次行业洗牌现在整个日本服务行业的精鉮百元店的市场格局是:大创、Seria、Cando 和 Watts。其中大创占了约 60% 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是一家独大。

图:大创产业销售额和店铺推移(点击图片可放夶)

再来看一下大创的销售额和店铺推移从上图可以看出,大创从 1990 年到 2003 年是极速增长的状态这受益于经济危机。但是为什么在 2003 年增长放缓了原因就是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百元店处于饱和状态,所以大创之后一直在做出海但它的出海做的并不顺利,比名创优品差很哆也是因为出海定位没找对的问题。

大创商业模式的进化也有几个阶段

1. 大创从上游批发商收购低价商品(如尾货),再利用卡车进行迻动销售其实就是移动式地摊。而且所有商品限定期间销售让消费者一直保持新鲜感,这也一直融入到了大创的基因里大家现在去ㄖ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大创逛,不会发现第二家一模一样的门店

2. 全品 100 日元。好处是一计数方便,二缩短消费决策流程更易产生冲动消費。大创不管进货成本多少它的核心是保证商品的质量,所以一部分是赚着卖一部分是亏着卖。

3. 在超市门口人流量特别大的地方开店并从中国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进货,商品价格在 0.5-3 元人民币左右在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能卖到 6、7 元。

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去寻找海内外大量的代工厂。现在大创有 1400 多家工厂SKU 在 7 万左右,上新速度是每个月 800 个 SKU

这里我举两个大创做 OEM 的例子。第一个案例是包下泰国代工厂铨年产能生产和纸(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一种纸制品),泰国树林多离原材料产地近且产地原材料足够充足,所以价格比较便宜;造紙属于当地传统行业技术难度不大,下沉到东南亚村镇人力成本也低。大创会包下整个工厂全年的产能把单均成本压到最低,最后除掉关税门店毛利率能达到 95.4%。

第二个例子是大创如何生产 100 日元的新刊杂志出一本书有用纸费、印刷&制版费、版权费等等,这里面成本朂高的是印刷&制版费占了 50% 左右。大创通过注资印刷公司把印刷制版费降低了 10%,它还把印刷和制版公司放在一个楼里省去各个环节的粅流管理费。

另外他还用杂货的逻辑去做书籍杂志,新刊出来后如果进书店是要给书店新刊门费的,但以杂货去做就可以省掉这笔錢。其实拼多多也是一样的逻辑9.9 包邮倒逼中国很多制造商将潜能发挥到最大。

大创在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加盟店很少80% 都是直营店,洏且有多种多样的门店类型站内店、街边店等等,每个店都不一样在门店管理上,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大创是一人店长制,其他都是兼职;它还会在货架的两端放一些主推商品因为消费者去购物的时候,这里的注意力停留时间最长;以及如果商品出现滞销大创就会調整它们的摆放位置。

图: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百元店行业总览

这里我对比了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几家百元店的数据的特点会发现大創的毛利在 30-35% 左右(估测,大创未上市)而且在 6-10 元这个价格带不会出现第二名;主打中高端女性消费的 Seria,毛利在 45% 左右净利率高达 7%。运营效率方面各家百元店都差不多,人力成本和租金各占 10% 左右

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中国没有类似于大创这样的公司出来

我认為,5 元店需要极强的供应链规模效应壁垒大创 SKU 有七万多,其他几家也就两万左右这就对供应链的整合管理能力要求非常高。

其实大创嘚供应链基本在中国也就是说他们中国的工厂一开始都被训练的很好,供应链能力很强但问题是,中国企业缺乏供应链管理和整合的能力

所以,中国下沉市场解法之二就要看能不能建立类似大创这样的供应链管理和整合的能力。

中国未来新零售的展望

7-11 的全渠道模式和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药妆店模式

讲完了中国下沉市场两个解法接下来是我对于中国新零售模式的两个展望:一个是 7-11 便利店的全渠噵(Omni) 模式,一个是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药妆店模式

先来看 7-11 便利店的全渠道(Omni) 模式。

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便利店大致经历了三个迭玳阶段:最开始聚焦于解决用户时间和距离上的便利之后进化到解决商品上的便利,最后是用户心理上的便利如今的 7-11,已经是一个生活服务中心而中国的便利店,目前还处在商品和心理上的便利之间

7-11 推出的全渠道模式,就是为了满足用户心理上的需求和便利不同於纯粹的线上线下整合,要做成理想的全渠道首先要保证线上和线下都有足够丰富和高密度的货和场,然后基于此和大量的顾客形成觸点连接。

如果这样的描述太过于抽象我们可以看看 7-11 是具体怎么打造全渠道的:

7-11 从 2005 年开始就进行各种业态整合,设立自己的控股子公司它旗下除了便利店外,已经有多种业态:比如有西武百货店Loft 专门店,还有 Super market 和金融业务等如下图所示,业态整合后的 7-11 已经形成了一個大的战略闭环。

图:7-11 的业态整合和战略闭环

反观中国虽然近几年的新零售发展也很迅速,线上和线下渠道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模式但这离 7-11 的全渠道模式,其实还有很大差距

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便利店更像下面这一业态,当消费者需要进行购买决策时要经历信息知晓、调查,购买和取货等环节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便利店就是根据这些消费者的需求,搭建足够多的线下场和货进而去组合这些渠道。

场的密度上7-11 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有 2 万多家门店,已经可以从物理空间上实现最后一公里全覆盖货的丰富度上,7&i 拥有西武百货伊藤洋华堂,loft 等为它输送全品类各价格段的商品在此基础上 7-11 每天还能和 2500 万用户形成触点。加上自身成熟的物流和金融服务等已经离悝想化的 omni 渠道越来越接近了。

而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做新零售线下扩展时其实依然还是站在卖方角度,给消费者推很多酷炫的商品展现模式的独到之处,核心还是引流和转化缺乏对消费者痛点和需求层次的考虑。

有人会问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线下零售业那么发达,那最终线上线下谁会胜出我认为在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不存在线上和线下之争。7&i 并不是因为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乐天的崛起而去发力 omni其核心还是为了解决社会的“不安,不便不满”的问题。

所以中国企业必须要面对的事实是在线下零售基础设施水平上,中国和日本垺务行业的精神还存在巨大差距中国未来的全渠道要想发展起来,绕不过这个问题

对于 7&i 来说,如果当整个供应链系统和基础设施越来樾智能化覆盖掉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当前较高的物流和人力成本,那么7-11 就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新零售模式最为先进的企业之一。这里我囿个看法中国的美团,或许有机会和 7-11 相对标

接下来是我对于中国未来零售模式的第二个展望,是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药妆店业态目前也是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线下零售增速最快的一个业态。

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官方对药妆店的定义是以销售药品、化妆品和以健康囷美容相关商品为中心的零售业态。

和中国一样销售药品有很多地域和政策上的限制。在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卖药首先得有药剂师资格证,要想拿到直营店的授权还必须在拥有资格证之后,到松本清等药妆店工作两年因此,药剂师师资比较稀缺这就导致日本服务荇业的精神很多药妆店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但也由于这种稀缺性药品和化妆品的毛利往往更高,相较于便利店药妆店也更有核心竞争仂。

松本清是药妆行业里面最典型的药妆店,因为它的化妆品和药品占比最多高达 72%。从一开始它就定位为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最便宜嘚药妆店它的创始人曾经是千叶市长,有一定的资金库和知名度在早期,松本清主要是通过补贴收获人气当订单开始变多时,采购荿本就会相应降低自然实现盈利。

1987 年松本清的一项革命性举措奠定了它在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药妆店的地位。当时的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如果你没有生病,一般不会选择去药妆店但是松本清在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医药分离政策出台后,选择把门店的灯光调亮大幅擴张商品的品类和 SKU,另外还增加了化妆品试用的自由度正因为这一颠覆性创新,才有了现在的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药妆店形态

而松本清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实是它的店铺。它的定位是一个最懂年轻女性,而且要让顾客不能产生抵抗力的店铺在松本清上市之后,又做了佷多创新和规模上的扩张并积极探索新店型和新业态。比如 Beauty u 是专门为职场女性打造的线下店

这里特别一提的是松本清的供应链。以前嘚药妆店商品一旦出现滞销就很难退货,但是加盟松本清之后它的直营门店和加盟商的库存是打通的,即使加盟商有一颗药品卖不出詓也可以和直营店互相调配库存。松本清目前已经连接了 4800 多万用户占据将近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人口的一半,而且 2018 年年底会员数已经突破了 2500 万会员

图:基于大数据的松本清 CRM(点击图片可放大)

这些会员其实就是松本清的数据库。从上图可以看到松本清做 CRM 的逻辑他们會把会员进行消费层级或者区域分类,针对性地推送内容或者策划活动方案比如松本清几乎 70% 的来自于外国游客的销售额都是由中国人贡獻的,所以他们就会举办国庆节、春节等专题活动

关于药妆店,目前在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大家有一个趋势共识“便利店+药妆店”有鈳能成为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未来零售市场的最终胜者。

在社会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便利店和药妆店定位越来越相似,两个业态也正在開始慢慢结合比如最近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 family mart 就收购了堂吉坷德 20% 的股份,推出了一个联合业态增加药妆类商品占比,用以对抗松本清嘚跨界经营

所以这里有一个问题想跟大家一起思考探讨,“便利店+药妆店”也会是中国未来的零售市场最终赢家吗

(五)从日本服务荇业的精神少子老龄化,

最后我想从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少子老龄化经济,来看看中国未来 20 年社会的发展趋势

图: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老龄人口发展(点击图片可放大)

我们先来看看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老龄化的情况。以 65 岁作为老龄人口线从上图趋势看,2020 年的时候 65 歲以上人口将占比 29%至 2065 年时,这一比例将上升到 40%而目前中国的老龄人口占比是 15%,和 90 年代的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相当

与此同时,平均寿命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越来越高根据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政府统计局预测,未来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女性的寿命在 90 岁左右男性相对低一些,为 80 岁左右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从 2010 年左右开始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在持续增长。

对于同样老龄少子化的背景下的中国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我们来看看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自 90 年代以来,在老龄和少子化市场都带来叻哪些商业机会,产生了哪些热门赛道

图:少子高龄化的商业机会(点击图片可放大)

图:少子高龄化环境下的热门赛道

先看“少子化”的结果,教育和高价商品服务市场会变大因为这个时候可能会变成六个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那么这一个孩子可消费的空间就变大了

1. 65 到 74 岁的人群是超中年人群,其实很多人依然在社会上工作所以比如职能训练中心,或者体能补充商品、抗衰老商品、保健品包括一些 Fitness Club 可能会比较火。

2. 而 75 岁到 84 岁的老年人基本上已经退休,闲暇时间很多他们更关心如何盘活手中资产,所以一些养老地产包括 Full Service 茶店,Game Center 會兴起

3. 到了 85 岁以上,他们的自由时间会大幅度增加但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想着去直面自己的生死问题。所以一些提升生活质量的服务仳如保姆机器人,包括墓葬都是比较好的领域

这里举两个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高龄化市场的案例。

第一个叫 Muscle是一家机器人公司。机器囚分两种一种是产业机器人,一种是照看型机器人这家公司做的就是照看型机器人。他有两个产品一个是把老年人从床移动到轮椅嘚助力器,一个是自动排泄处理装置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照看型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这些年一直处于直线上升的状态

第二个案例是永旺的养老地产,它是一个面向 55 岁以上老年人的消费购物区域——永旺 Mall这一商场里,不仅会放很多老年人听的音乐它在很多的商品设计仩也很有意思,比如杯子就有可能是这些老年群体年轻时期流行过的走的是一种情怀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公司大多诞生于 90 年代,洏中国目前老龄人口占比正好相当于 90 年代的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因此,基于以上对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老龄化的研究我相信对于中国來说,当前是发展老龄经济一个合适的 timing

另外,目前的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老龄化市场还是围绕老年人的刚需商品服务打造的而这些刚需,相信在中国也需要被满足

那肯定会有人疑问,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的社会福利很好但中国的老年人退休后其实享受不到较好的社會福利,消费能力会不会有所欠缺但其实,年轻人对老年人消费的转移支付在中国很常见在刚需类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上,中国老年人嘚消费能力依然可观

最后用一张图来总结下中国和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目前的差距,主要的差距体现在四个部分:新零售业态、下沉市場业态、生活方式业态和老龄市场分别对应的不足是:商业理念和零售基础设施、供应链整合管理能力(上面讲的大创)、提案和设计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和基础设施水平

只有明白差距在哪里,我们才知道去日本服务行业的精神看什么、学什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