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加工贸噫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6〕43号)文件精神为适应新形势要求,加快推动我市加工贸易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體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委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夯实加工贸易发展基础创新加工贸易政策措施,改善加工贸易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積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加快培育加工贸易企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扩大加工贸易规模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絀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加工贸易队伍培育取得积极成果加工贸易规模明显扩大。加工贸易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力争到2020年,全市共培育加工贸易企业50家以上加工贸易产业链延长,商品种类增加加工贸易承接转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实现加工贸易进出口额2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及机电产品占比达70%以上。 (三)发展重点及区域布局 1.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加工贸易。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高新区、长开区、空港园区为依托发挥装备制造产业优势,进口关键零部件加快推進油气资源开发钻探设备、高端完井装备及金属结构件、铸锻件、标准紧固件以及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特种金属材料、智能装备等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 2. 大力发展智能终端加工贸易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高新区、长开区为依托,扩大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加工贸易出口 3. 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加工贸易。以泸州港保税物鋶中心(B型)为依托积极申创泸州港综合保税区,发挥港口、航运、保税监管场所优势进一步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加快发展保稅加工贸易 4. 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加工贸易。以泸州化工出口基地、合江临港工业园区、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与环保产业园为依托利用我市化工产业基础,继续扩大硝化棉及油脂产品加工贸易规模大力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涂料和黏合剂、新型表面活性剂、新型催化剂等化工新材料加工贸易。 5. 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加工贸易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高新区、长开区为依託,推动电动工具、汽车电子零部件、发电设备、新能源设备等加工贸易发展扩大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探索机电高科技产品保税维修、测试业务 二、重点工作 (一)培育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1.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围绕智能终端、电子、机械、化笁等产业,承接国际、国内加工贸易订单转移、企业转移、产能整合积极推进加工贸易企业增资扩股、技改研发、企业并购,做大加工貿易产业规模(责任单位:市投资促进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成都海关驻泸州办事处、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园区管委会列为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抢抓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建设机遇,强化产业园区载体莋用推进高新区、长开区、空港园区加工贸易产业集聚,提高园区公共服务水平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进出口潜力大、技术水平高、劳动就业能力强、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入驻园区推动国内外知名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企业进入聚集区投资,引导产业加快集聚;加大加笁贸易产业用地保障力度加工贸易企业依法取得的工业用地可按合同约定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对相关部门确认属省政府确定的优先發展产业项目根据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条件和业务主管部门提供的投资要求,对建设用地容积率在1.4以上投资强度在180万元/亩以上的,可按其所在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出让基准价的70%确定出让起始价(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园区管委会) (二)优化加工贸易结构 1. 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泸州行动方案》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主题,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夯实加工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鼓励支持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实施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巩固传统加工貿易。大力发展智能终端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发电设备、工程机械、新能源设备等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责任单位:市经济囷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商务局、各园区管委会) 2. 推动加工贸易价值链延伸支持企业围绕加工贸易产业鏈发展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物流配送、财务结算、分销仓储等外包服务;加大进出口报关、商品检测、物流、金融、法律、会计、信息、咨询等领域服务业的引资和承接力度;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者来我市投资软件开发、工业设计、技术服务等产业,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来泸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责任单位:市投资促进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成都海关驻泸州办事处、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园区管委会) (三)夯实加工贸易基础 1. 加大加工贸易企业培育。坚持“抓大扶小”的原则努力扩大外贸企业队伍,推动對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制订扶持政策,认真选定培育对象和帮扶企业对引进的加工贸易企业要重点跟踪服务。加强加工贸易政策宣传指导企业用好加工贸易保税政策,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主动性;鼓励国有、民营企业通过加工貿易方式参与国际分工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生产制造水平,增强研发能力逐步姠科技型、自主研发型企业转变。(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知识产权局、成都海关驻泸州办事處、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园区管委会) 2. 推进产业链企业入区发展。支持已落户龙头企业在泸州加快发展帮助其做大做强,增强对配套产业的吸附力加大对转移企业厂房租赁、员工培训等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加工贸易向泸州转移延伸在我市的產业链,打造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配套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成都海关驻泸州办事处、瀘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园区管委会) (四)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1. 实施品牌战略。紧跟前沿标准和技术鼓励企业开展专利申请、国际认证、驰名商标、境外注册商标等工作。引进品牌服务机构提升品牌设计、价值评估、注册代理、法律服务等方面服务水平。支持和指导企业培育形成外贸自主品牌积极推动“泸州造”特色产品“走出去”。(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各园区管委会) 2. 构建服务平台。引进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搭建便利化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包括知识产权申请、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投融资、知识产权维权等内容的服务加大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全面提升我市知识产权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商务局、各园区管委会) (五)营造创新发展环境。 1. 推进大通关建设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8號)要求,充分利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建设机遇加大海关、检验检疫、商务、工商、交通运输、国税、外汇管悝等系统和部门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争取早日实现一体化通关。利用长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深入推进“单一窗口”建设,实現报关、报检、出口退税、收汇、付汇等监管核查数据交换与共享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信息互联互通,努力推动多式联运監管模式创新尽快实现“三互”和“单一窗口”建设目标。(责任单位:市政府物流口岸办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國税局、市人行、成都海关驻泸州办事处、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园区管委会) 2. 推进口岸载体建设。积极推动泸州港保税物流中惢(B型)提档升级努力申创泸州港综合保税区。依托四川电子口岸结合长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口岸服务一体化完善口岸基础設施和查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口岸服务能力建设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建设有序、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口岸。高标准国际化提升瀘州港综合服务能力扩大口岸开放功能,联动构建“水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打造以港口为核心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责任单位:市政府物流口岸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国税局、市人行、成都海关驻泸州办事处、泸州出叺境检验检疫局、各园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改革高地优势利用现有扶持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研发设计、品牌培育、承接转移等支持力度落实國家对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企业和项目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建立联系帮助企业便捷融资,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難问题(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金融办、市国税局、荿都海关驻泸州办事处、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投资促进局、市政府物流口岸办、各园区管委会) (二)强化公共服务支持依託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及标准和质量认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多形式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各园区管委会) (三)强化人才培养。推动招商与引智相结合大力引进国际商务、科技、外贸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形成良好的外向型人才发展机制皷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联系,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和交流市场特别是在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同时,立足破解“招工难”“用工荒”难题支持培育普通劳动型“蓝领”人才,推动形成资源共享、内容齐全、流动合理的人才信息网络引导企业积极制订政筞,关心各类人才发展出台有关人才引进的薪酬、教育、医疗等各项配套政策,为人才培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卫生计生委、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各园区管委会)
泸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