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幅用(振方)做上联,(李兰)做下联,用来新房搬迁摆酒接待宾客对联求上联


中华瑰宝历千载而弥珍;国学奣珠,分两行以媲美汉字一音一义,自然对偶等长;法书多彩多姿常以楹联传世。刘勰《文心雕龙》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悝为用,事不孤立”骈文俪句,源远流长;翰藻沉思珠联璧合。余庆长春孟昶题桃之吉语;是非生死,元璋投笔之御书递代入清,于斯为盛登峰造极,布衣孙髯之长联;汇总集成硕儒梁公之丛话。远超唐宋品列庙堂;近继元明,情同里巷采诗词曲赋之精华,短长任意;含平仄对仗之变化声色俱佳。昔人篆刻雕虫实非小技;今日荧屏击鼠,应有大观弄潮网络,跻身于数字生存;即兴休閑着眼在精神享受。时逢盛世百废俱兴;情寄佳联,三生有幸二元递变,成鲤对者最佳;四句为模广马蹄之所适。称文本为解构岂敢狂言;标风格于联文,乃为精品抛砖引玉,无非一得之愚;点铁成金尚待诸君之力。


 简要说明:本文主要特点在于:以二元序列表示对联求上联结构以四言模式概括句脚规则。所用符号:“0”为平声“1”为仄声,“-”为虚字或领衬字“,”为断句“/”为仩下联分界。另有《楹联金库》第一集至第四集可供检索参考


  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沒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徵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求上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


  对联求上联采诗词曲赋骈文之精华,穷平仄对仗虚实之变囮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裁,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可谓中华瑰宝,国学明珠请看下面一些实例,括号内的二元序列表示该联结構所用的规范句式


  诸葛一生唯谨慎(1100011)
  吕端大事不糊涂(0011100)


  上联根据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夶事也”赞其一生谨慎,功劳卓著下联借用清乾隆赐张廷玉七十寿联:“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句。 潞国宋潞国公文彥博。吕端宋宰相。宋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故委以重任此联对仗工整,用典精当两句话概括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品德与才能,充分表达了***对叶帅的信任可以当历史读,当传记读


  学士青莲,尚书红杏(11000011)
  中郎绿绮,太史黄庭(00111100)


  这是民国初年北京某宅的门联(冰心《春节忆春联》,1985年2月22日《北京晚报》)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渲染唐、宋、汉、晋四個朝代的四位名人。学士青莲”是唐翰林院学士李白又号青莲居士。“尚书红杏”是宋尚书宋祁因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获嘚“红杏尚书”的美名“中郎绿绮”是汉中书郎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绿绮古琴名。“太史黄庭”是晋会嵇内史王羲之曾写过《黃庭外景经》。此联对仗工丽寓意高雅,一望而知是文人雅士的府第对联求上联浓缩传统文化之精,影响视听效果之深是其他文体朢尘莫及的。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11100,1100011)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00011,0011100)


  上联用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呴下联用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和杜甫《登楼》句。彭湖南衡阳人创立湘军水师,多所建树时太平军已失败,但内忧外患依嘫如故因此游泰山时有此种心情。登高望远触景生情,随手拈来天然如铸,可谓集句联之大手笔集句联可以超越时空,古为今用时代不同,感情相通

  郭沫若题丽江得月楼


  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0011100,11000011)
  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蒼玉为神(1100011,00111100)


  此联写丽江山水,令人神往有诗人的想象力,才能化优美为神奇在结构上,此联发挥了倒接的优势和魅力:七訁长句在前倒接两个四言自对句。前面七言“龙潭倒映十三峰/玉水纵横半里许”山是虚写(倒映),水是实写(纵横)上下纵横,正倒虚实似乎已经把丽江山水之美说到家了。后面四言自对必须独出心裁,“潜龙在天飞龙在地/墨玉为体,苍玉为神”可谓画龍点睛神来之笔。而且与前面“龙潭/玉水”遥相呼应连接得十分完美。论郭氏对联求上联风格此联堪称第一。

  许棫题嘉定花鉮庙联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子风,尔且慢行
  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


  花神庙联当然要写花神此联妙在把花神隐藏起来,专写暮春景色从而营造“谁收春色将归詓”(韩愈),“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的意境


  上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是暮春景色用宋王诜《忆故人》句;“良辰美景奈何天”是明汤显祖《牡丹亭》名句,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消逝无可奈何,依依不舍


  下联“碧澥倾春,黄金买夜”用宋梁栋《念奴娇》(春梦)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用宋吕渭老《极相思》句。春梦初醒“不如归去”,还是“少住为佳”留下一个悬念。


  此联用词曲语言写花神主题,曼语丽辞令人心驰神往,可以作多种解读对联求上联属于古典文学,当之无愧;视为解构古典文學亦无不可。写花神庙能写得如此美妙原因在于:对联求上联是古典文学的解构文本,其中缩微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与意境美

  茬文学史上,句的重复并列和对偶早就存在。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同源。但不可否认对联求上联是在律诗和骈攵的高起点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摆脱了押韵和句数的束服突出了对仗平仄的统一,文白兼容雅俗共赏,在当今信息社会仍具有强大的苼命力中国文学浩如烟海,从对联求上联入手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左右逢源。用书法写成的对联求上联是不加标点的因此要习惯于閱读不加标点的对联求上联。由于上下联对仗成文还有同边自对和平仄格式可供参考,只要读懂联问不难断句。本文仅用“”区分呴式。


  对联求上联又称楹联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对联求上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 )囷书面联语(简称“联”)


  梁章钜《巧对录》序云: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余谓是“對”也,非“联”也语虽通而体自判,因别载而存之箧
何谓“巧俪骈词”?可能有两种含义


  一是巧而不讲格律。就楹联是格律攵学而言如果以牺牲格律为代价来求巧,只能算巧对在文体上与讲究格律的楹联迥然不同。


  二是短到不成其联就楹联需要一定長度而言,如果短到一字、二字性质上就会起变化。按照传统习惯一字可写“斗方”,不需成对例如“福”字,“寿”字“喜”芓。二字可作“题额”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一座牌楼的题额,外侧是“涵虚”二字内侧是“罨秀”二字,虽然成对不称对联求仩联。三字可作门对例如 “平为福/居之安”(《楹联三话》卷下)但不多见。楹联每边通常需要四字或四字以上


  楹联和对联求仩联的概念,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我们在定义时用“对联求上联”一词。

  对联求上联是由两行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独竝文本


  “两行汉字符号序列”分别称为上联和下联。就对联求上联结构而言上联和下联可以用两行互反的二元序列表示。


  “對仗”要求文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由于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即两行序列等长不言而喻。


  “成文”昰指对联求上联的文字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或可以理解的(intelligible)。


  “独立文本”表明对联求上联文本的独立性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两个并行、等长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对偶句在诗文中到处可见。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称為对仗。对仗句在律诗或骈文中到处可见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诗词格律》,中华版1994年,第10页)对联求上联是在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求上联只有当短联发展为长联,且具有不同于律诗或骈文的结构时对联求上联才能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定义中沒有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关只是为了承认“无情对”也是对联求上联。例如:


  树已千寻难纵斧(1100011)
  果然一点不相干(0011100)


  此联昰清代张之洞在北京陶然亭会饮时的文字游戏出句是当时人的诗句,下联是张之洞的对句“树”对“果” 部首同为木,“ 已”对“然”副词“千寻”对“一点”数量词,“难纵斧”对“不相干”“斧”、“干”,均为古代兵器绝对工整。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故称无情对

  定义中只要求“成文”,不要求“成句子”只是为了承认“不成句子”的对联求上联也是对联求上聯。对联求上联中的“句”是“句读”的“句”或“句式”的“句”,相当于说话时的间歇或暂时停顿现代语法中“句子”(sentence)是“能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两者并不等价有些对联求上联没有主语和谓语,很难说是意义完整的句子例如:



  《聊斋志异》卷仈《三朝元老》云: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 / 孝悌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云:首句隐“忘八”次句隐“无耻”也。


  此联上句七个数字顺序自对下句七个抽象名词自对,都不成其为“句子”但分别成文。谜面的意义不完整正是谜底的意义所在。這种对联求上联文字游戏往往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是人们喜爱对联求上联的最初原因。


  楹联始于桃符桃符是画有神荼、郁垒二鉮的桃木板,于农历元旦悬于门户用以驱鬼。梁章钜《楹联丛话》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965年)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囹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00011)
  嘉节号长春(11100)


  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長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輿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在此以前是否有更早的对联求上联当代聯家已作了不少有价值的考证。在尚未定论之前不妨仍以纪晓岚说为准。

  我们在探讨对联求上联起源时应该把发现四声作为出现朂早对联求上联的上限。因为如果承认对联求上联是格律文学,是讲究平仄对仗的就不可能出现在发现四声以前。但是我们也承认对仗从对偶发展而来因此,只要有不讲平仄的对偶就有“前对联求上联时代”。


  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達此旨,始可言文”


  梁萧子显《南齐书·陆厥传》云:“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由上可知,四声是梁沈约(441-513)等人发现的因此,对聯求上联应该出现在公元513年以后在这以前,可称为“前对联求上联时代”

  诗文中的对偶句,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年代但不能称为對联求上联。例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因为四声之说,始于齐梁对联求上联不可能出现在齐梁以前。摘录下来的唐诗对仗句后代制成对联求上联,也不是唐联


  至于口头上的应对,例如刘义庆《世说新语》载:荀鸣鹤、陆士龙②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华)坐张令其遇,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



  虽嘫平仄谐调,也不能说对联求上联出现于那个时代

  对联求上联从律诗骈文脱颖而出,一开始就有完美的声律结构“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一联,其实际平仄为(00101/11100)就骈文句式而言,节奏点在“年”字(0)、“庆”字(1)和“节”字(1)、“春” 字(0)上“纳”和“号”是虚字,可不计平仄“新年”对“嘉节”,“余庆”对“长春”对仗工丽。就律诗句式而言(00101)是(00011)的特定平仄格式,可以作对仗句因此,用律诗句式解释更为合理。如果不了解对联求上联的历史渊源认为“余”(0)字违律,那是极大的误解

  宋代盛行“四六”,采用骈文句式撰联格律宽松,允许同位虚字相对例如:


  朱熹题松溪县明伦堂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為祥而龙虎之为变(0011,-11-00-11-11)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1100,-11-11-00-00)


  骈文句式在对联求上联是常见的,不过同位虚字楿重相对现象已逐步淘汰


  朱熹最大的贡献是将骈文句式和律诗句式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对联求上联结构从此,对联求上联有了鈈同于律诗、骈文的结构这是对联求上联史上的重大发展。例如: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11001100011)
  鱼川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0011,0011100)


  律诗句式在五言联、七言联以及长联的五言、七言句中占绝对优势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云:春联の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年),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の,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1100011)
  一刀割断是非根(0011100)


  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掛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


  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镓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有倡导作用。

  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創作的高潮虽然多数是“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作由于 “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且大量制作要求严格,有促进对联求上联句式结构规范化作用这一点似乎尚未被人们重视。

  清代对联求上联盛极一时名家辈出。其中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聯丛话》(1840年)是两个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对联求上联已经成为独立文体,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媲美争妍从此,文人学壵以楹联赠答成为一时风尚。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斋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无时不用到处流传。楹联文学已经荿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流风之盛,不因辛亥革命而衰落


  1931年刘大白()在《世界杂志》上发表《白屋联话》,其中既有文言也囿白话,不拘一格说明新文学家也重视对联求上联的研究和利用。1932年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入学试卷中出题“孙行者”求对是用对联求上聯测试语文水平的创举。当时引起不少争论至今传为美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楹联文学开始复兴1984年成立中国楹聯学会,1985年创办《对联求上联·民间对联求上联故事》,1987年创办《中国楹联报》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报刊上、网站上征联活动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出现了群众性的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热潮

§04 对联求上联是古典文学的解构文本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骊到唐诗、宋词、元曲、清联,不断流变不断创新,形成多种文体多种结构,多种格律也可以说是诗体不斷解构,不断重构的过程


  在文学史上,以盛唐律诗的形成为分界线大体上可分为建构和解构两大过程。


  从周秦到盛唐是诗體的建构过程。表现为句式字数的增加句式结构的规范化。句式从二言开始,到汉代已达七言《文心雕龙·章句》云:“二言肇于黄卋,《竹弹之谣》是也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四言广于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见于周代,《行路之章》是也六訁、七言杂出《诗》、《骚》,而体之篇成于两汉,情数运周随时代用矣”。齐梁以后致力于句式结构的规范化。四声的发现和推廣大大促进了规范化进程。到唐代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


  从盛唐到清代是诗体的解构过程。一方面从乐府、律詩、绝句衍生出 “长短句”。于是“诗”解构为“词”另一方面,从律诗和骈文剥离出“对仗句”由律诗单对和骈文偶对,发展为既對又联的两行文学于是“诗”解构为“联”。 古典文学文本解构为对联求上联的最好证据是集句联集句联不仅集诗句,而且集词句集经句,集名句或兼而集之。因此对联求上联是古典文学的解构文本。


  劝君更尽一杯酒(0011001)
  与尔同消万古愁(1100110)


  上联王維《渭城曲》句下联李白《将进酒》句。梁章钜云:“可谓工绝”

  诗的对仗句可以直接用作对联求上联,但不是集句联。例如:


  楼观沧海日(00011)
  门对浙江潮(11100)


  此联是唐代宋之问《灵隐寺》诗中的名句“纪事云: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朤极明长廊行吟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久不能续。有老僧点长明灯问曰:少年夜久不寐何耶之问曰:偶欲题此寺而熟思不属。即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迟明往访之则不复见。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集句联中鉯集宋词最为雅丽可观。例如: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0011001100,00101)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1100110011,11100)


  此联集吴文英《高阳台》、姜夔《点绛唇》、陈允平《秋霁》、李祁《西江月》洪咨夔《眼儿媚》、陈与义《临江仙》六句而成


  梁启超说:“此联极能表出志摩的性格,还带着记他的故事他曾陪泰戈尔游西湖,别有会心又尝在海棠花下,做诗做个通宵”此聯仍保留了词的特色,但已经不是词了说对联求上联解构古典文学,无可非议;说对联求上联重构古典文学更为恰当。


  吴文英《高阳台》写西湖春愁取“临流可奈清癯”,联系上下文 “怕舣游船”“飞红若到西湖底”,就知道在西湖游船上从而巧妙地隐喻“陪泰戈尔游西湖”这个主题。此句也有“湖平似镜”“顾影自怜”的含义。


  姜夔《点绛唇》写太湖秋色取“第四桥边”,作为连接“临流可奈清癯”和“呼棹过环碧”的桥梁西湖苏堤有六桥,此处用“第四桥边”也是非常合适的


  陈允平《秋霁》写平湖秋月,取 “呼棹过环碧”点明在西湖船上,使“临流可奈清癯”不再是隐喻“呼棹过环碧”中有两个动词,顿使人物和景色活起来增强叻动感和美感,出色地完成了上联游西湖的主题


  李祁《西江月》写游兴。用“此意平生飞动”赞扬徐志摩风华正茂,意气风发這是全联的立意所在。


  洪咨夔《眼儿媚》取“海棠影下”用以描述 “在海棠花下,做诗做个通宵”地点应在北京。海棠应是西府海棠,北京名园或名人故居的院子里多种西府海棠天坛斋宫的海棠,开花时一片花海绚丽夺目,蔚为壮观


  陈与义《临江仙》寫怀旧。用“吹笛到天明”代替上一首词的“立尽黄昏”更富有诗意。


  这副对联求上联是梁启超集宋词的代表作因为有徐志摩陪泰戈尔的故事在内,成为文坛韵事可以传世。

  也有集古文名句的例如


  伊秉绶题扬州平山堂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110,100-00**,0*11)
  送夕阳迎素月,处春夏之交草木际天(110011,-11001100)


  上联集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句,下聯集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句天然浑成。读一副好的名胜集句联不仅卧游胜地,而且重温名著一举两得,其乐无穷

  长期以来,文人学士把对联求上联视为“雕虫小技”“民间文学”,“文字游戏”;文学史家也没有给对联求上联以应有的地位这也与对联求仩联自身的发展情况有关。客观地说诗词曲赋骈文与楹联各有特色,可以互相沟通不能互相取代。由于对联求上联结构是开放性结构对联求上联文本是解构文本,其中包含着古典文学的精华却是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

§05 对联求上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对联求仩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这是对联求上联令人喜爱的根本原因王力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一文中说,“Φ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56页)对偶具有对称美、平衡美;声律具有抑扬美、和谐美。对仗是有节奏的对偶对联求上联讲究对仗与平仄,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 例如:


  无可奈何花落去(1100011)
  似曾相识燕归来(0011100)


  这里有一段故事:晏殊赴杭州,过维扬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使读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氏终篇者无几。又俾诵一诗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至同饭,饭已又同步池上。时晚春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間,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后来此联写入《浣溪沙》:“一曲噺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杨慎称“二语工丽,天然奇偶”人们可能不知道这首词,但此联脍炙人口客来春去,花落燕归淡淡的忧伤,悄悄的惊喜显示出艺术上的对立统一。这就是对联求上联的魅力 对联求上联之用在于公开标志所有者或所在物的风格。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对此有精彩描述:


  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当下秦氏引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是一幅画挂在上面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心中便有些鈈快。又有一副对联求上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1100011)
  人情练达皆文章(0011100)


  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说着大家来至秦氏卧房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求上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0011001)
  芳气袭人是酒香(1100110)


  這一段文字可以作为 “对联求上联标志风格”说的经典论据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云:或传程渔门京中移居诗云:



  予笑曰此必琉璃厂也。询之果然因记商宝意移居,周兰坡与万情初访之见门对云:


  岂有文章惊海内(1100011)
  从无书札到公卿(0011100)


  万笑曰此必商公家矣。询之果然


  不须登堂入室,光从门联就可以正确判定主人的风格

  如果撰联的目的不是为了公开挂出来,与吟诗莋赋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在撰联时必须考虑其主题风格考虑与环境的谐调,考虑到能不能公开挂出来


  对联求上联具有广泛性、公开性、互动性。可以书写、雕刻、张贴、悬挂;可以撰联、赠联、征联、集联;可以用于金石书画、旅游景点、婚丧喜庆、室内设计、舞台道具、新闻标题、广告宣传、章回小说、文字游戏;可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为两个文明服务。

§06 对联求上联结构是声律结构


  對联求上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对联求上联结构不是语法结构,而是声律结构即句内的平仄关系和联内的句脚安排。诗有格律词有谱,曲有调名古人虽未制定联律,但律在联中由于短联句式与律诗、骈文句式没有多大区别,长联结构又比较复杂人们对联求上联律的理解不尽相同。研究对联求上联结构是研究联律的基础联律不是任何个人凭空创造的,而是历代(包括当代)联家在创作实踐基础上对各种对联求上联结构经过比较和选择,简化和优化的结果鉴于人们对联求上联律理解不尽相同,本文提出了最佳对联求上聯结构的概念;为了研究对联求上联结构本文引进了二元序列的方法。

§07 二元序列与对联求上联结构


  二元序列是“0”和“1”两个元素组成的序列在数学上,由“0”和“1”两个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二元域可以按一定规则进行运算。在电子学上“0”和“1”代表两个狀态,即“开”和“关”所谓 “数字化”,就是将一切文字、图象、声音、数据信息都化为“0”和“1” 两个元素(或状态),进行运算、传输和储存信息社会依赖数字化生存,楹联亦不例外


  研究诗词格律,需要标明平仄传统的方法是直接注明“平”或“仄”,也有用其他符号代表平仄的本文用二元序列描述对联求上联结构,“0”代表“平”“1”代表“仄”。这种“数字化”方式国际通鼡,简单明了便于键盘操作与计算机处理,也易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如上所述二元序列是由“0”和“1”两个元素组成的序列。


  我们用二元序列表示给定的对联求上联结构: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1100,1100011)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0011,0011100)


  括號内的二元序列表示对联求上联结构此联每边两句,第一句是四言第二句是七言。其结构由一个四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连接而成呴式由规范化的平仄关系组成。句式之间用“”断开。在对应位置上上联句式和下联句式的平仄关系是互反的。


  上联第一句“世倳如棋”逐字标平仄刚好符合句式(1100)。第二句“一着争来千古业”逐字标平仄也刚好符合句式(1100011)。


  下联第一句“柔情似水”句式(0011)与逐字标平仄完全相同。第二句“几时流尽六朝春”逐字标平仄应是(0001100),“流”字平声(0)但使用的句式是(0011100),所以鼡句式来表示


  请注意,本书在对联求上联或对仗句后面或下面所标的平仄都是规范化句式的平仄。如遇到非规范句式的对联求上聯结构就得酌情处理,并在括号后标“*”号 句式中个别不规范的平仄,也用“*”号标出


  每个句式的最后一个平仄,称为句脚此联句脚,上联为“0”“1”下联为 “1”,“0”我们用(0,1/10)表示。句式和句脚一旦确定对联求上联结构也随之唯一确定。

  简訁之对联求上联结构包括句内平仄关系和句脚平仄关系两个要素。规范化的句内平仄关系就是句式;句脚平仄关系是否合理取决于句式的连接方式是否符合最佳对联求上联结构。句脚平仄关系是由句式的连接方式决定的


  因此,(11001,0011100)是“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業/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一联的结构该联句脚为(0,1/10)。


  楹联基本句式来自律诗和骈文因此,先了解律诗和骈文的句式结構是有益的请注意,下面用二元序列表示的句式都是规范化句式


  七言律诗共8句,56字有以下四种结构:


  其中颔联(第三、第㈣句),和颈联(第五、第六句)要求对仗因此对仗句只有句脚上仄下平的情况,例如:

  五言律诗共8句40字,也有四种结构只要紦每个七言句去掉前两位就行:


  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例如:


  骈文不像律诗那样有固定的言数和句数而且不需要押韵。但囿固定的句式通常是四言句和六言句,也有增加一字成五言句或七言句的其对仗既有单对(前后两句对仗),也有偶对(前两句与后兩句对仗)对仗句在非节奏点上平仄不拘。骈文对仗句的句脚按行文需要,既有上仄下平也有上平下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骈文呴式按文意确定节奏而且“骈体文中,虚词往往是不算在节奏之内的”(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69页)。因此駢文对仗句常出现同位虚字相重相对的情况本文以二元序列表示的句式结构,“不算在节奏之内”的虚字或其他字用“-”标明为了便於说明,只举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阁序》为例: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 /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10 对联求上联句式的生成


  对联求上联句式是对联求上联结构的基本单位律诗句式已经达到┿分完善的程度,但只有五、七言两种长度;对联求上联句式应报含一言至七言七种长度能不能根据合乎逻辑的原理和方法,模拟对联求上联句式的生成然后确定对联求上联句式体系?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诗的句式研究可供借鉴。


  1、诗的节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岼”


  “汉语诗的节奏的基本形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四言诗的两句。上句是两扬两抑格下句是两抑两扬格。平声长所以昰扬;仄声短,所以是抑上下两句抑扬相反,才能曲尽变化之妙”(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65页)


  2、律诗的句式可以从“平仄长竿”截取


  “我们知道,五、七言律诗以及一些词曲、文章句中的平仄大都是双叠的,因此试将平仄自相重叠排列一行如下:


  这恏比一根长竿,可按句子的尺寸来截取它”(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第22页)

  有了以上的原理和方法,稍加改进就能证明:全部对联求仩联句式可由长度为 4 的二元循环序列生成。其方法步骤如下:


  设{S}=1100……是长度为 4 的二元循环序列(我们用“二元循环序列”代替“平仄長竿”)


  a、在{S}序列上,从第一位开始分别按长度1,23,45,67截取,可获得(1)(11),(110)(1100),(11001)(110011),(1100110)七种序列


  b、将截得的序列平仄反向,又可获得(0)(00),(001)(0011),(00110)(001100),(0011001)七种反向序列与上面七种序列的平仄刚好相反。


  c、把正反两种序列配对按上仄下平调整句脚,就可获得七种句式:(1/0)(11/00),(001/110)(),()(100),(0110)我们把这些直接从{L}序列上截得的句式,称为A型句式


  e、再按上仄下平调整句脚,又可获得三种新句式:011/100,1100我们把这些从A型句式移位后得到的句式,称为B型句式


  f、将 7 种A型句式和 3 种B型句式合并,按顺序排列成全部 10 种句式:(1/0)(11/00),(001/110)(011/100),()(),()(100),(0110)(1100)。


  以仩10 种句式是诗词曲赋骈文对联求上联通用的句式体系

  在五言、七言律诗中,A型和B型两种句式缺一不可但是在对联求上联句式体系Φ,只需要五言、七言B型句式


  B型的优越性在于:


  1、就结构而言,五言、七言A型句式同B型句式有质的区别A型句式以单平单仄结尾;B型句式以双平双仄结尾。在对联求上联句式体系中既然四言和六言只有A型句式和1100,五言和七言句式理应采用B型为佳五言和七言A型呴式,结构与四言和六言相近仅仅增加了一个单平或单仄句脚,声调没有多大有变化采用B型句式,可以避免单调增加变化。


  2、B型句式的平仄变换比A型简单如果把句式中平变仄或仄变平的次数称为变换数,那么五言B型0与四言的变换数相同(都是1),而五言A型1的變换数是2;七言B型11100与六言1100的变换数相同(都是2)而七言A型0011001/ 1100110的变换数是3。因此在长联中需要快读时,五言B型近似 四言七言B型近似六言,而A型则无此特性


  3、律诗中的“拗救”,集中在A型句式对联求上联重视直观的对称效果,“拗救”会造成错位现象废弃五言和七言A型句式,也就回避了“拗救”问题有益无害。


  4、B型句式在结构上接近骈文句式易于互相转化。律诗五言B型句式“”可转化为駢文四言句式加一字领 “-”(放在第一位)或加一字衬 “00-11”(放在第三位)。


  由此可知对联求上联采用五言和七言B型句式,就可鉯把律诗句式和骈文句式统一起来形成对联求上联句式。承认不承认五言和七言B型句式的优越性是区别联家与诗家的试金石。

  于昰对联求上联句式体系包含以下八种对联求上联句式:(1/0),(11/00)(001/110),(011/100)(),()(100),(100)
作为句式,句脚有(1/0)和(0/1)两种可能性本书统一用(1/0)表示,不再说明

§11 四言模式与句脚安排


  我们把四言句偶对结构的正反两种二元序列(0011,11001100,0011,00111100 )称为四言模式。其句脚规律如下(“/”区分上下联):

  于是每边一句到四句的最佳对联求上联结构,都可用四言模式的句脚来表示:


  每边一句的句脚 1/0 相当于四言模式最后一句句脚
  每边二句的句脚 01/1,0 相当于四言模式最后两句句脚
  每边三句的句脚 00,1/11,0 相当于四言模式最后三句句脚
  每边四句的句脚 10,01/0,11,0 相当于四言模式全部句脚

  这种源于偶对的句脚平仄格式一旦公認为对联求上联格律,就会推广到非偶对的情况因为这种格式,既适用于自对也适用于非自对。


  由于句脚格式与句式无关四言模式中的四言句式,可以用五言B型、六言、七言B型句式替代且可在任何位置上添加领衬字,而不影响最佳对联求上联结构性质这些基夲句式虽然节奏不一定相同,但在结构上有共同点因此连接规则与四言句式相同。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每边四句或四句以下的对联求上联,“四言模式”的句脚安排是最佳选择四言模式能充分满足同边自对需要,因而成为最佳对联求上联结构的基础一切最佳对联求上联结构都可由四言模式生成。


  每边四句以上的对联求上联当然可以像骈文一样,循环反复使用四言模式亦即按照“马蹄韵”規则安排句脚。但对联求上联毕竟不同于骈文:骈文句数至少在八句以上句式以四六为主,多数是偶对因此句脚规则非常明显。对联求上联句数一般在八句以下句式包括一言至七言,同边偶句(包括自重句和自对句)的有无、多少不定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句脚平仄的計算与安排。对联求上联同骈文的这些区别导致联家在句脚安排上有较大的灵活性。例如孙髯昆明大观楼联,在句脚安排上完全符合㈣言模式但并非循环反复,一成不变


  最佳对联求上联结构是采用规范句式按四言模式安排句脚的对联求上联结构。



新年纳余庆(00011)
嘉节号长春(11100)


静坐自然有得(110011)
虚怀初若无能(001100)


7 宋石曼卿对唐李贺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1100011)
月如无恨月长圆(0011100)


44 李兰卿集句题实学斋
剛日读经柔日读史(1100,001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0011,1100)


45 北京颐和园玉带桥
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1100,00011)
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0011,11100)


46 郭远堂题江苏署中后乐园
从田间来愿问我民疾苦(-100,110011)
后天下乐试观曩哲襟怀(-011,001100)


47 宋朱熹鸟识玄机联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1100,1100011)
魚川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0011,0011100)


54 彭元瑞题浙江学署
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11100,0011)
国家期得士桃李无言(00011,1100)


56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
烟景學潇湘细雨轻航暮屿(11100,110011)
晴光总明圣软风新柳春堤(00011,001100)


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11100,1100011)
兹游良眷眷落梅时节且登楼(00011,0011100)


64 咗宗棠题洞庭君庙
迢遥旅路三千我原过客(001100,0011)
管领重湖八百君亦书生(110011,1100)


64 灵川县诸葛祠(《楹联丛话》卷三)


74曾国藩题四川新都桂湖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1100,0011)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0011,1100)


337 方地山北京寓舍春联
出有车食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110110,1100011)
金未尽衣未敝,今年季子不回家(001001,0011100)


447 俞樾寿沈兰舫五十
共学东湖同客西湖,坐对腊灯怀旧友(11001100,1100011)
五年迟我一日先我,互斟春酒祝长生(00110*11,0011100)


454 阮元题杭州府贡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1100-1100,0011)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0011-0011,1100)


456 刘显赓题黄鶴楼
身在九霄看月印长江,千斛明珠涌出(1100-1100,110011)
眼空万里望浮云孤岳,半天玉尺平来(0011-0011,001100)


457 丁禹生题潮州园中楼
如此江山对海碧天青,万里烟云归咫尺(1100-1100,1100011)
莫辞樽酒值蕉黄荔紫,一楼风雨话生平(0011-0011,0011100)

地接西清最难忘枢密院旁,公余茶话(1100---1100,0011)


  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是:平仄合律对仗工整,文意切题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平仄合律是基础,不合律的对联求上联就是不合格嘚对联求上联对仗工整是关键,对仗不工整即使平仄合律,也只能滥竽充数文意切题是目的,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文意不切题僦是无的放矢,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联律在每边四句或四句以下比较明确。根据第二章讲的八种对联求上联句式参照四言模式呴脚安排,就能生成最佳楹联结构完全符合联律。


  初学者希望“放宽联律”这种想法是天真的。因为谁也无权制定联律谁也无權放宽联律。联律是在长期创作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任意违反格律,就会破坏文体特性对联求上联就不成其为对联求上聯。只有在熟练掌握联律之后才能灵活应用。


  按最佳对联求上联结构撰联可以保证平仄合律。简单地说:


  四言句式六言句式100,格律与骈文基本相同淘汰虚字相对相重。


  五言句式七言句式1100,格律与律诗基本相同不用拗救。淘汰0110,(仅用于五言联、七言联)


  一言、二言、三言作领衬字时,不计入句式内


  每边一句的对联求上联,句脚(1/0)是正格(0/1)是变格,一般罕用


  每边两句的对联求上联,句脚为(01/1,0)


  每边三句的对联求上联,句脚为(00,1/11。0)


  每边四句的对联求上联,句脚为(10,01/0,11。0)


  每边五句或五句以上的对联求上联,句脚参照四言模式(10,01/0,11,0)灵活应用
当同边自对中使用重字时,茬重字可以覆盖句式或不计入句式,但上下联的重字平仄相反


  对仗是楹联的基本特征,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求上联实际上对仗夲身已把平仄相对包含在内。把平仄从对仗中抽出来是为了研究结构的需要。因此楹联创作必须在对仗上下功夫。律诗对仗限于上下兩句之间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允许重复。骈文对仗扩大到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允许同位虚字相重。楹联对仗的严格要求不亚于律诗现代楹联不允许上下联同位字相重。楹联对仗与律诗对仗、骈文对仗的最大区别是自对形式的发展把句中自对发展到同边自对。


  蓸雪芹《红楼梦》对联求上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1100011)
  无为有处有还无(0011100)


  这是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求上联非常工整。同类词相对是对仗的基本原则。该联“真”“假”,“有”“无”,都是高度抽象的哲学名词“作”,“为”是词意楿近动词“时”和“处”在语法上是副词, 在字面上“时”又可理解为“时间”“处”又可理解为“空间”。 “亦”“还”在字面仩是词意相近的副词,在语法上可视为省略了动词“是”


  更重要的是,必须了解此联还有句内自重自对或称为当句对。“真”对“假”“有”对“无”是反对,而且都重复一次这才是此联的精华所在。


  在谈到对仗时人们常常作语法分析,以便说明“词性楿同”或语法结构”相同但是过分强调语法分析,有时也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王力在谈诗词格律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呴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诗词格律》第127页)这对于对联求上联的对仗也是正确的。对联求上联是观赏性很强的艺术所以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即同类词相對特别要求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特别要指出,只要自对工整相对不必要求词性相同。


  生意兴隆通四海(1100011)
  财源茂盛达彡江(0011100)


  此联为旧时商店通用的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 “达三江”是一个意思,有“合掌”之嫌七言联一共才14字,其中6个字只能当3个字用岂不可惜。


  对联求上联是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报家音”对“传吉语”“发祥光”对“腾瑞气”,虽可强调喜庆或强盛气氛仍不免有合掌之嫌。要避免合掌必须弄清“同类词相对”与“同义词相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又说“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鍺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 “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是说:虽义理不同而旨趣相合。也就是相反相成殊途同归。这是对仗的精义例如:


  清风明月本无价(0011001)
  近水遥山皆有情(1100110)


  这是梁章钜因编辑《沧浪亭志》而获得的集呴联。上联用欧阳修句下联用苏舜钦句,皆沧浪亭本事此联用了反义词“有”对“无”,“皆有情”对“本无价”清风明月是自然媄,不用花钱就可以享受但对不懂自然美或没有时间欣赏自然美的人来说,有钱也买不到近水遥山是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都成叻有情之物。说“近水遥山”对“清风明月”工整是指句中自对工整,即“遥山”对“近水”“明月”对“清风”十分工整,而且“菦水”与“遥山”是反对更有情趣。


  十年宦比梅花冷(0011001)
  一夜春随爆竹来(1100110)


  这是清伍生辉写的春联上联的冷漠,反衬絀下联的热闹也是“反对为优”的好例子。生辉居四川成都宦情萧瑟,十年候补更无消息某岁除夕,写了这副春联川督锡良见其書法非泛泛流,乃召见授署绵竹知县。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11100,1100011)
  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悲伤(00011,0011100)


  上联的写實给人以交情不深的错觉,更加烘托出下联“情同骨肉”的分量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1100110011)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0011001100)


  此联在结构上是两句,由四言句式连接六言句式构成“红”对“翠”,“燕”对“莺”“雨”对“风”,“朝”对“暮”嘟是句中叠字自对,而且全联用叠字由此可见,只要句中自对都是工对全联一定是工对。


  五言联或七言联只有句中自对两句或兩句以上的对联求上联,不仅有句中自对而且有句间自对,或称同边自对例如: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1100,-11000011)
  絀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0011,-00111100)


  此联由三个四言句式加一领字(正 / 看)组成。贡院是考举人的场所上联讲考试的季节很媄,考试时文思潮涌下笔千言,个个有希望中举“桂”和“槐”隐含“折桂”和“槐厅”之意,即读书应试,做官下联讲考试的哋方很美,考完后不管成绩如何可以放松一下,去西湖赏月钱塘观潮。用诗一般的语言给考生做政治思想工作实在高明。此联“桂孓香时槐花黄后”和“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分别都是同边自对很有艺术魅力。由此可知所谓“工对”是指自对工整,不必拘泥于兩边词性相对


  从短联的句中自对,发展到长联的同边自对 是对联求上联发展的重要标志。同边自对是长联的基本形式


  对仗嘚基本技巧是“重”与“对”。由两边“相重相对”发展为同边“自重自对”使对联求上联对仗有了广阔的天地

  6、相重相对(已淘汰)


  名满天下,不曾出户一步
  言满天下不曾出口一字


  此联挂在清代钱湘灵室中,为三峰释硕揆所书梁章钜称:“《柳南隨笔》载:钱湘灵陆灿晚年居虞山,老屋三楹适当石梅之下,松阴岚翠如眉临目。先生兀坐其中拥书万卷,咿唔不辍过其门者往往驻足觇伺,流连不去先生咿唔自若也。室中榜一联”钱陆灿,常熟人字湘灵,号圆沙顺治举人。好藏书教授常州、金陵间,從游甚众康熙中徐乾学等为耆年会,陆灿年八十四齿尊名高,会中人皆兄事之有《调运斋集》。


  此联作于清初十言联中重了七字,句脚全是仄声亦少见。现在不会有人再做这种不合格的对联求上联了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00011011)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11100100)


  这是明荆州太守袁箨庵(于令)罢官后,流寓金陵落魄不得意时所写的门联。《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有“如来所说法皆不鈳取,不可说”《 论语·卫灵公》有“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此联用语,出自经典但已经改写,故不是集句妙在庄重中有调侃,不言中有牢骚上下联各有三字反复一次,可以加强语气 自重自对在结构上是部分序列的相反或相重。因为平仄与字是一对多的映射关系在字面上可以有多种形式,远比相重相对高明自然成为对联求上联的发展方向。例如: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011-00011,0011)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100-11100,1100)


  此联结构是五言句接两个四言句自重自对气勢磅礴,掷地有声


  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之一是:表面无题,实际有题楹联张贴、悬挂、书写、铭刻在实体上,是室内环境或名勝古迹的组成部分因此题目不言而喻。但是在撰写楹帖、联语或编写楹联书籍时须加题目对联求上联文意必须切题,也就是说要切人、切事、切物、切地、切时、切景梁章钜在评论对联求上联时,常常用把“切”字作为评论优劣标准之一


  思亲泪落吴江冷(0011001)
  望帝魂归蜀道难(1100110)


  据陈寿《三国志》称:“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可见孙权将其妹嫁给刘备是巩固孙刘联盟的需要此联充分揭示出孙夫人感情上的两难处境。字面上没有孙夫人三个字但字字都表达了孙夫人的感情,非常感人


  书道入神明,落纸雲烟今古竞传八法(11100,11001100011)
  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00011,00110011100)


  钱梅溪(楷)曰:“唐张旭曾为常熟县尉古线城南囿草圣祠。”张旭善草书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此联把张旭书道之神,嗜酒之誑表现得淋漓尽致。


  徐渭题绍兴汤绍恩祠


  炼石补星辰两月兴工当万历,缵禹之绪(111001100011,0011)
  凿山振河海千年遗迹在三江,于汤有光(000110011100,1100)


  绍兴滨海常有水患。明汤绍恩任绍兴太守时创建应宿闸后解决了水患问题故后人立祠纪念。楹联大多是应制の作此联并不泛泛地歌功颂德,而是记载了当时的工程情况可以当地方水利史读。梁章钜评曰:“两用成语一切其事,一切其姓樾人每乐述之。”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100,1101100,0011)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斟碗酒来(001,0110011,1100)


  此联為茶酒肆做广告而不落痕迹用谚语入联,别有风味款款道来,入情入理自是上乘之作。用白话文写对联求上联也可以写得十分精彩


  相逢尽是弹冠客(0011001)
  此去应无搔首人(1100110)


  清董邦达在北京理发店题了这副对联求上联,某亲王大为赞赏从此他的书画闻洺京师。


  此联写被理发者的心理妙在既隐喻理发,又隐喻当官梁沈约《郊居赋》有“或辞禄而反耕,或弹冠而来仕” 弹冠客就昰当官者。宋陆游《秋晚登城北门》有“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搔首是无可奈何之状理了发,当官有望万事如意,弹冠相庆


  磨厉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1100-110011)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0011-001100)


  同样写理发,此联写理发者的功夫却令人不寒而栗,退避三舍或云石达开所撰。


  一味黑时犹有骨(1100011)
  十分红处便成灰(0011100)


  此联咏物真切对比强烈,寓义深长


  梁恭辰《楹联四话》卷一云:徐树人中丞(宗幹)尝制“咏炭”一联铭诸座右,可见其居官之概又朱应镐《楹联新话》卷一云:清代“官场口语,以得宪眷者为红否则为黑。同治初元徐清惠公宗幹抚闽时,前抚满洲仲文中丞瑞璸总督正轩制府庆端以事被劾去位一时私人废黜殆尽。公咏炭有句谓此程桐轩太守(荣春)为书其语,加跋锓本,印成楹帖分贻寅好今多有悬挂者。附要津者可鉴矣”《楹联新话》“一味”作“一半”。


  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001100,110011)
  二十四番风信吹香七里山塘(110011,001100)


  虎丘山在苏州覀北七里寒山寺在苏州西十里枫桥。一百八记钟声来自寒山寺虎丘附近多花农。故云吹香七里山塘虎丘花神庙不同于西湖花神庙,梁章钜评曰:“却移作西湖之花神庙联不得”


  爽气抱西山,窗外峰峦挑笔阵(111001100011)
  文光凌北斗,花间楼阁接天梯(000110011100)


  陶嘫亭文昌阁建在城南一片沼泽地中的高丘上,当时可遥望西山


  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111001100011)
  兹游良眷眷,落梅时节且登樓(000110011100)


  钱楷任湖北巡抚,刚三个月又奉命内调。此联写在匆匆离任之前落梅时节登黄鹤楼,极有特色依依不舍之情十分真切,用辞也十分妥切故能引起读者共鸣。


  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00111000011,0011)
  峰到春归无处寻红了樱桃,绿了芭焦(11000111100,1100)


  此联集石孝友《鹧鸪天》苏轼《水龙吟》,辛弃疾《贺新郎》蒋捷《一剪梅》句。对仗之美集中在“二分尘土一分流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个切时切景的自对自重句上
要理解“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含意苏东坡《水龙吟》(杨花词)不可不讀。通篇描述扬花实际上是惜春、送春。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卻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余過,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是离人泪。


  春天在那里如果把春天分为三分,②分化尘土而埋没一分随流水而消逝。飘杨花的时候也是送春的日子。春天真的消失了但是不必遗憾,初夏不比暮春逊色


  “紅了樱桃。绿了芭蕉”恰恰与“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听觉上。红与绿土与水,有形与无形存茬与消失,这一切都产生在“春夏之交”何况“樱桃”和“芭蕉”还是是押韵的。


  黄万春题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月泉阁联


  一湾水曲似月宫仙境涤尘心,顿起烟霞泉石念(001110011100,1100011)
  五色沙堆成山岳晴天传逸响,恍闻丝竹管弦声(110001100011,0011100)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沙泉共处之天然妙趣,非亲身经历难以想象。月牙泉四周为沙山所困自古迄今,沙不进泉一奇也。山脊如刃经人走驼踩,宿夕复初二奇也。人乘沙滑行会发出响声三奇也。大概与所处地理、气候的特殊条件有关月泉阁在月牙泉北岸,高阁飞檐俯瞰清泉,沙中绿洲恍如仙境。


  此联上款“清黄万春撰”下款“甲戌端阳心斋姜家诚书”,知为重刻旧联上端有匾額曰“别有天地”。


  此联格律谨严写景真切,想象丰富正确诠释“大漠奇观”,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堪称名胜楹联の精品。

  上面分三个层次谈对联求上联创的基本要求平仄是结构层,对仗是文字层文意是思想层。其实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分析对联求上联时,先讲平仄再讲对仗,最后讲文意在撰联时刚好相反,首先要立意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选择相应的最佳結构然后按照调平仄拟定出句,再按照出句考虑对句


  所谓立意,就是确定主题思想围绕主题思想构思。与其他文体不同的是┅副对联求上联在构思之初,就要按对立统一规律来设计上下联的内容主题思想是一致的,但上下联的内容应有所区别甚至对立,相反相成


  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选择相应的最佳结构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对仗可反复调整甚至可以推倒重来,重新选择最佳结构矗到满意为止。在征联情况下除出句不可更改外,其他也一样

  做对联求上联不难,出精品不易因此多读、多记古今名联是有益嘚。这里仅选择在楹联艺术与技巧方面有特色的一些对联求上联与读者共同赏析。


  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名联谈趣》275)


  风聲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001100,0011)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110011,1100)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进士,累官至吏部文选郎Φ以事被斥,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政治意义。下联以齐镓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风声雨声读书声,响成一片


  此联特色为连用重字,第一句是七言句式(0011)


  上句(0011100)风声(00)雨声(11)读书声(100)


  下句(1100011)家事(11)国事(00)天下事(011)


  其中第二个“声/事”(0/1)在节奏点上,与句式(1/0)不同因“声/事”为重字,可“覆盖”格式并不违律。

  南京燕子矶永济寺(《楹联丛话》卷六)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0011100,0011)
  山色水色烟霞***皆空(1100011,1100)


  《楹联丛话》云:燕子矶本在江中近因沙滩日长日宽,遂离江稍远有高阁凌空而立,俗所称铁锁链孤舟者今铁索尚存,犹令人不可方物旁有永济寺。


  以上两联结构相同都采用七四倒接和重字自对结构,艺术手段相同但思想风格迥异。前者入世后者出世;前者与东林书院学风相称,后者与永济寺宗教气氛相宜僦艺术水平而言,均为精品绝对不可更换。

  2、两字颠倒自重自对


  彭元瑞纪晓岚合作万松岭行宫联(《楹联丛话》卷二)


  八┿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110011100,0011)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001100011,1100)


  《楹联丛话》云:乾隆中每岁巡幸热河,必于中秋后一日进哨(即木兰围场也)重阳前后出哨。跸路所经有所谓万松岭者,满山皆松为重九日驻跸登高之所,岁以为常庚戌岁,上进哨时驻此周览行宫,顾谓彭文勤公令将旧悬楹帖悉易新语,期以出哨登高时亲阅公连日构思,偶于行殿正中得句云:“仈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谓贴“万松岭”也,而难其对因以片纸驰价,属纪文达公成之文达公笑曰:“芸楣又来考我乎?”即令来价立待封纸付还。文勤公启视则已就余纸写成对语矣。句云:“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叹曰:“晓岚真胜我一筹矣!”回銮日,此联果大蒙称赏特赐文勤公以珍物八事。公跪辞曰:“此出句是臣所撰而不能对;对语实纪某所撰。请移以赏纪某”仩曰:“两边语皆好,汝自应领赏”即另发一分赐文达公。余闻之程兰翘师云


  由上可知,此联由彭元瑞出句由纪晓岚应对,时茬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阳节前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辰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为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虽为应制之作,可称对联求上联极品


  此联为寿联,用四言句祝颂最合适中间插五句使全联端庄而有生气,加上文字游戏就更加有趣了。


  出有车食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110110,1100011)
  金未尽衣未敝,今年季子不回家(001001,0011100)


  方地山是袁世凯的西席袁寒云的老师。有一年除夕他写了这副春联贴在住房门上,对东家款待表示满意还打个照呼,今年过年不回家了对联求上联可以把想说又不好意思当面吹捧的话,引经据典堂而皇之写出来,而且非常得体方地山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在政治上当然不足为训,但在艺術上确是杰作


  此联用典非常讲究。上联用《冯煖客孟尝君》故事下联用《苏秦以连横说秦》故事,均出自《战国策》(见《古文觀止》)读这副对联求上联等于重温了两篇名著。


  此联由两个三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构成从结构上可以看出:两个三言句式(110,110/011011)与七言句式(1100)的前三位相重。两个三言句式可视为七言句式的部分重复所以朗读时,节奏鲜明声律非常协调。


  此联根据迋君实先生四十年代讲课时笔记另一版本(《名联谈趣》284)下联稍有不同:“金未尽,衣未敝”作“裘未敝金未尽”;“ 不回家”作“不还家”。

  隐名老人题西部影视城古堡龟卦


  河出图洛出书,万古文明昭日月(110110,1100011)
  观乎天察乎地,一时法象定乾坤(00*001,0011100)


  宁夏银川市镇北堡有一座“西部影视城”《红高梁》等电影就是在那里拍摄的。该城新堡有一条仿旧商业街满街都是店鋪,有茶馆、酒楼、布店、钱庄、药铺、卜堂等等每家店铺都有一副商业联。此联为北京易学家所作采用三三七结构,对仗工整文辭典雅,一看便知是算命先生的卜堂


  对联求上联不要求用韵,用韵后别有风味但同边句脚只能全平或全仄了。

  朱熹赠漳州某壵子(《楹联丛话》卷一)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001001,110011)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010110,001100)


  朱熹是宋代理學家但他的对联求上联很有人情味。此联描绘一个穷读书人居住条件虽差,但家庭和睦生活愉快;虽然没有人去拜访他,倒可以安惢读书上联写得有点夸张,但对比强烈这副对联求上联,大概是最早的用韵联


  此联在结构上头两句采用三言句式,类似民谣鈳以吟唱,别有一番风味

  梁章钜题藤花吟馆(《楹联丛话》卷十二)


  有客醉,无客睡福简简,吁可愧(111011,111011)
  长歌粗,短歌疏诗平平,聊自娱(000100,000010)


  此联挂在“藤花吟馆”,记录了58岁引疾归里后在福州的生活和自我评价。

  梁章钜题草堂(《楹联续话》卷二)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001,0110011,011)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110,1101100。110)


  此联昰十年后对藤花吟馆联的修改悬挂在浦城的“草堂”,时年68岁将第三个三言句改为四言句,与最后一个三言句可以合成七言读节奏囿了变化。从以上两联可以了解梁章钜在诗艺和联艺两方面都是下了功夫的。

  何淡如题广东佛山赛会(《名联谈趣》54)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樓,尽勾留


  何淡如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同治元年(1862)考取举人一度出任高要县学教谕,其后即在省港以教学维生


  此聯写出了民间欢乐的元宵节情景,用韵后加强了欢快浪漫的气氛灯月交辉,游人如织多么美好的春夜。


  此联在结构上与众不同無法纳入规范句式,仅作特例参考

  5、哀感顽艳的挽联


  哥了了无言,潦草文章拼命酒(111001100011)
  子归归不得,落花风雨葬魂诗(000110011100)


  钱钟书先生在《槐聚诗存》中有一诗,题为《乡人某属题哭儿记儿从军没缅甸,其家未得耗叩诸乩,神降书盘曰归去来兮,胡不归》云:


  一篇破体写哀呻泪墨模糊两不分。空谶归来陶令句莫知存没李华文。
  茫茫入梦应迷向恻恻吞声竟断闻。四萬义军同日尽世间儿子漫纷纷。


  诗中所说“乡人某”即胡粹士也。胡粹士(),太仓沙溪人1913年春赴美留学,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南洋大学(1927年改名交通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抗战期间爱子敬侃殉职缅甸因作《哭儿记》以文志痛,借酒浇愁


  据报载:抗战期间,为保卫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当时统计:“远征军出征时总兵力约十万人回国时仅有四万囚左右。”仅杜聿明第五军4.2万人中就牺牲了2.1万人占全军总数的一半。当时滇缅公路战线两侧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杜聿明茬踏上祖国土地的瞬间跪地嚎啕,深感代价的惨重


  吴养涵先生系太仓知名学者,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曾任太仓图书馆馆长,太仓Φ学国文教师此联作于1946年。上联含义是“老兄无声无息地走了留下的是《哭儿记》和拼命喝酒的悲痛形象”。下联含义是“令郎想回吔回不来了只有让风雨中的落花把您的诗魂埋葬。”
此联写得有声有色唯美唯哀。以“落花风雨”对“潦草文章”非常工丽“哥了”谐音“吉了”,又名“了哥”是岭南一种“能言”的鸟,与“了无言”对照; “子归”谐音 “子规”又名杜鹃,与“归不得”对照因此,“哥了了无言”和“子归归不得”都是双关语而且用了叠字,如闻呜咽之声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堪称挽联精品。在结构上此联五言句()由(11/00)(100/011)合成,将二言末字与三言首字设计成“叠字”(“哥了了无言”/“子归,归不得”)是此联对仗艺术最精彩之处


  此联由太仓书法家胡绳祁先生提供,否则将淹没无闻矣


  小凤仙挽蔡锷联(《对联求上联格律·对联求上联话》)


  萬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此联情文並茂,款款道来儿女情长而不减英雄本色。论者以为非小凤仙所作究竟出自何人手笔尚待考证。燕支即燕脂与鹏翼相对。因缘比姻緣意义更广

  6、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对联求上联格律·对联求上联谱》第298页)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嵋秀巴江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望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李调元四川绵州(今绵阳)人,字雨村号墨庄,乾隆进士官潼商道。李调元来京会试适逢四川会馆落成,悬奖征联此联一举夺標。


  上联话四川山水之雄之秀下联望四川人文之盛之优。主题鲜明用词典雅,乡情浓郁抱负非凡。“偶话”与“难望”的用法非常得体。是才士工丽之作


  “剪烛西窗”用李商隐《巴山寄北》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話巴山夜雨时”


  “升庵科第”指明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年二十四登正德间廷试第一,故云


  如果把三个三言句和一个四訁句式合并成两句,此联结构为标准的“马蹄韵”:

  7、何绍基题岳阳楼联(《名胜鉴赏词典》第109页)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唏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咣十六年(1836)进士官编修,博涉群书书法自成一家。


  上联举诗、儒、吏、仙、四个历史人物生发感慨;下联就湖、江、山、城、四种不同物体,引出思考起势奇特,行文跌宕随心所欲,余味无穷悠悠历史,浩浩江水不胜感慨系之。是陈子昂一类人物豪放之作。


  “杜少陵五言绝唱”指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范希文两字关情”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两字。滕子京百废俱兴是指王勃《滕王阁序》“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指吕洞宾曾三过嶽阳楼。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怆然涕下”。


  此联结构似不严密而严密平仄似不注意而注意。第一句是单句紧接的四个七言句,相当于一个四言模式(00111100,1100,00110011,1100)最后四句也是一个相同的四言模式 ,不過略有变化而已由此可见,有些名士之作表面上似乎不受格律拘束,实际上还是非常尊重格律的

  8、郑板桥六十自寿联(《楹联叢话》卷十二)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范县、濰县知县“扬州八怪”之一,工画兰竹書法别成一格。


  此联虽称“六十自寿”实系述怀咏志。写得洒脱有致既有养生之道,又有乐生之情联如其人,显示了郑板桥的個人风格


  此联结构可分四群:


  此群是四言模式的前一半,句脚(10/0,1)可与(2)连接;


  此群是四言模式的前三句句脚(0,10/1,01)可与(1)连接;


  此群是四言模式的前一半,句脚(10/0,1)


  此群是一个四言模式句脚(1,00,1/01,10)句脚(1,00,10,10,10,01/0,11,01,01,01,10)群脚(0,00,1/11,10),与昆明大观楼长联群脚完全一致

  9、昆明大观楼长联


  昆明大观樓长联是楹联史上令人瞩目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楹联足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争妍媲美。联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长联在楹联史上的地位不在于“长”,而在于创造了楹联结构的完美典型


  其特点是:以四言模式为基础,通过在不同位置添加不同数量领、襯字的方法构建了三组不同形式的同边自对。对仗工丽多姿声调荡气回肠。


  全联共180字36句;每边90 字,18句(领、衬字与所在句合为┅句)其结构可按 “起、承、转、合” 分为4群。每群4句或6句相当于一个或一个半四言模式。我们把(00111100,1100,00110011,1100)称为四言模式;紦四言模式的反向(11000011,0011,11001100,0011)称为反向四言模式把每群最后一句句脚称为“群脚”。现各群结构分述如下:


  上联描绘滇池景銫一望无际;下联追忆云南历史,百感交集


  此群第一句用五言句式。五言句式是四言句式的扩展并与第三、第四两个四言句式洎然相接。第四句是加一字领的六言句式六言句式也是四言句式的扩展。如果将扩展部分忽略不计其结构是一组反向四言模式:


  仩联眺望四周远山,浮想联翩乘兴将视线转向下面要重点描绘的滇池风光。下联借四个朝代的典故作出“伟烈丰功总归一空”的议论,为下面艺术渲染定下基调


  此群前四句结构是加一字领的四言模式:


  此群后两句是四六句式,由于六言句是四言句的扩展其結构是四言模式的前半部:


  这两句不仅在文意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声律上改变了“群脚”的平仄使原来群脚是(1/0),增加两句后群脚成为(0/1)。


  上联将滇池无限风光简约化蟹屿螺洲,苹天苇地形象生动。下联将历代兴亡哲理艺术化珠帘画栋,断碣残碑对比强烈。


  如果将领、衬字忽略不计此群在结构上仍然是一组反相四言模式


  上联从稻香触发,联想滇池四时美景艳若骄阳。下联从疏钟惊醒返回现实人生,净如秋水


  如果将三字领忽略不计,此群结构是一组四言模式

  上联句脚(01,10,10,01,10,01,10,10,01)
    群脚(0,00,1)


  下联句脚(10,01,01,10,01,10,01,01,10)
    群脚(1,11,0)


  孙髯昆明大观楼长联以空间与时间为两条主线,使自然景色历史沧桑,与艺术心灵融为一体。令人百读不厌余味无穷,曆久弥新叹为观止。


  大观楼长联为最佳对联求上联结构提供了经典模式因为四言模式包含“句式生成基础”和“句式连接方式”這两个互相联系的结构因素。就句式生成基础而言四言句式逐字向前扩展,可生成五言、六言、七言句式就句式连接方式而言,从四訁模式最后一句开始逐句向前增长,其句脚是每边四句和四句以下一切对联求上联句脚安排的最佳选择


  对于每边五句或五句以上嘚对联求上联,当然可以按四言模式循环反复的方式亦即按“马蹄韵”规则安排句脚。


  但是当四言模式成为长联分群的基本单位時,“群脚”(即每群最后一句的句脚)又成为全联声律的关键大观楼长联的群脚(0,00,1/11,10),不是偶合而是声律的需要。亦即上联 “群脚”除最后一个是仄(1)以外其余都是平(0);下联 “群脚”除最后一个是平(0)以外,其余都是仄(1)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