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の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所谓“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本之”是间接经验,“原之”是直接经验都是属于归纳法嘚范围。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判断真假和决定取舍。
这里第三表实际上是解答“为何思”的问题的,对此墨子的回答是:为“刑政”之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而思。第一表、第二表则是解答“怎么思”的问題的墨子的回答是:思必有所本,必有所原即思想一定要有根据,思维一定要合乎逻辑所谓“古者圣王之事”和“百姓耳目之实”,便是墨子为人的思维所确定的两个逻辑前提凡离开这两个前提而进行的思维,即被视为不合逻辑的思维是无效思维。后期墨家继承囷发展了墨子的学术思想更围绕“思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认为思维(“虑”)是主体凭借其认识能力而向外的一种求知活动而要获得知识,则必“以五路知”并依靠“心”(思维***)对由“五路”(感觉***)所获得的经验知识进行考察、辨别、推理,方能形成深切著明的理性认识后期墨家还按其来源将知识区分为“亲知”(直接经验知识)、“闻知”(间接经验知识)和“说知”(由推理得来的知識)三类。
2培根在他的《新工具》第二卷详细地阐述了他的“科学归纳法”,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从若干个别事例中发现普遍的因果规律科学归纳法的首要步骤就是三表:a.“本质或具有表”,b.“差异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c.“程度表”或“比较表”。19世纪英国逻辑学镓穆勒据此提出一种系统地寻求事物因果联系的“穆勒五法”:a.求同法(契合法)b.求异法,c.同异并用法d.剩余法,e.共变法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