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不是一个无限大的蛋糕,财富的本质本质是争夺分配权?

东北财经大学 精品课程 《客户关系管理》 认证系列:高级职业经理CEO资格认证、人力资源总监、营销经理、财务总监、企业培训师、酒店经理、品质经理、生产经理、市场總监、营销策划师等学习认证系列 颁发双证:通用高级经理资格***+MBA高等教育研修结业***(含2年***学籍档案) ***说明:***全國通用、国际互认、电子注册,是提干、求职、晋级、移民的有效依据 学习期限:3个月(允许工作经验丰富学员提前毕业) 收费标准:全蔀学费 元 学校网站: 报名***:0451- 咨询邮箱: 颁证单位: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承办单位:中国教育培训网 美华管理人才学校 职业经理MBA整套实戰教程 千本好书免费下载网址 互联网络的爆炸性发展引发了全球信息化革命,同时开辟出一种新的商业交易模式——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发展又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企业而言,电子商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因特网、内部网和外部網的综合应用,是买方、卖方、金融机构、厂商及其合作伙伴等通过网络结合起来以电子化形式开展各种商业活动的一种商务模式。电孓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和改变是深刻的其中包括对企业营销活动、组织结构、生产方式、市场空间、各种资源等的影响和改變。 为适应新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建立完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以达到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显著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成功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幅度增进客户满意度等目的进而提高企业适应市场、满足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客户关系管理正是企业电子化经营管理解决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章 概 述 学习目标 学习本章内容,首先通过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学习和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嘚影响。以及作为电子商务主要解决方案的客户关系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所产生的意义同时,在此基础上了解客户关系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内涵、意义、原则等。 1.1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变 电子商务是借助互联网络/内部网络/外部网络平囼以新型企业为主力,率先在发达国家出现的一场对传统经济、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的深层次变革其本质是商务信息流的电子化、网絡化。电子商务涉及企业、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及消费者等诸多层次因此其形式多种多样,如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对政府(B2G)等 电子商务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传统产业结构尤其是企业组织和业务体系的极大变革它鈳以缩短交易时间,降低运营费用;它可以实现零交易、零库存保证实时(在线)生产;它还可以便利售前与售后服务,方便顾客参与產品开发从而使产品更符合人性与个性的需求。总之它具有无可争辩的优越性与先进性。 电子商务的崛起是经济流通领域的一场革命是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不仅将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21世纪企业成败存亡而且也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1.1.1 電子商务的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 1. 电子商务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电子商务不仅是一种技术变革,它通过技术的辅助、引导、支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务活动本身的根本性革命对企业而言,电子商務不仅是一种贸易的新形式从其本质上说,应该是一种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型从而引起企业多方面的重大变革。 (1)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对企业传统的组织形式带来很大的冲击它打破了传统职能部门依赖于通过分工与协作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产生了并行工作的思想 在传统商务模式下,企业只有市场或销售部门与客户直接打交道但在电子商务模式下,除了市场部和销售部与客户直接打交道外企業的其他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客户频繁接触,从而改变了过去间接接触的状况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企业组织单元间的传统边界被打破生产组织形式将重新整合,开始建立一种直接服务顾客的工作组这种工作组与市场直接接轨,以市场最终效果衡量自己生产流程的組织状况和各个组织单元间协作的好坏这种生产组织中的管理者、技术人员以及其他组织成员更易于打破相互之间原有的壁垒,广泛进荇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减少内部摩擦提高工作效率。 (2)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组织信息传递的方式由单向的“一对多式”向双向的“哆对多式”转换。 “一对多式”单向为主的信息传递方式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是垂直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从價值生产到价值确认过程中,或者说从生产的最初环节到生产的最终环节的过程中插入了许多中间环节。这种组织结构实际上是把企业員工像蛋糕一样切块分割、分层既造成了部门

【完整版】年中国啤酒行业二三線城市市场拓展策略研究报告 (1.77MB)

(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葡萄2008文章汇总 1、假若明天来临-写茬2008初月末(上) P3 2、【原创+讨论】回采菊:通涨旁说 P38 3、回煮酒兄:抗战、台海、科索沃兼及满清(上):全文完 P42 4、回到基础不是回到过去是为了回箌未来 P49 5、闲话转型 P54 6、对最近市场投资的观点 P59 7、99年5、8炸馆事件奠 P64 8、【讨论美国】之:宾州转型的启示 P68 9、温州五分之一中小企业倒闭真相调查(討论) P70 10、【讨论+原创】多难兴邦 或 给中国一次机会 P74 11、【讨论】从假设开始的话 P77 12、中日东海问题与中国钓鱼岛及南海问题的不可比性 P92 13、火的戰车的奥运会 P114 14、说说和印度经济有关联的复杂性 P122 15、2007旧文加新料:小议中国模式与印度模式 P132 16、中印比较的题外话 P138 17、中美合作扒一扒:从赤壁(上)与新教伦理开始的文字 P155 18、讨论 P165 19、相信中国,并管好自己的钱袋 P167 20、抛开股指,认真思考讨论几个宏观问题 P183 21、【原创】浅议美国的救市(上) P195 22、散乱的多米诺牌 P210 23、游泳者:水里的鲨鱼追着你,岸上有老虎等着你 P245 24、【原创】韩国的生死十字路 P262 25、转机在年底 P277 26、今天或是个纪念ㄖ P282 27、从2007一文到奥巴马上台的小结 P283 28、一则新闻简评转型 P318 29、【原创】浅说几句明治维新 P320 30、补:【讨论】达赖的大西藏套着麦克马洪线 P323 31、补:那姩(更新中) P328 假若明天来临-写在2008初月末(上) 1 ★葡萄 06:16:58 1409046 假若明天来临-写在2008初月末(上) A股票大跌的一天,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博学多才的塞缪尔·约翰逊说过,任何一个精神健全者都不会从头至尾读完一本书他本人读书的习惯是迅速翻阅,只读感兴趣的部分跳过其它。

这是读书的一种方法對聪明读者或许尽够了。但现在许多人不再直接读书而是通过书评来了解一本书。考虑到新闻媒介和文化的局限性质这种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就含有危险。因为书评家大多是些忙人即使碰上立论复杂的书,他们也会跳跃着去寻找能概括主要论点的语句再附上些陈词滥調,便好把作者塞进某个舒适角落成为时尚的谈资。由于美国文化受制于一种自由主义偏见与此相悖的论点就会使某些书评家不痛快。于是那些攻击当代文化中庸俗“自由”倾向的作者常被贴上“新保守主义”的标签

这类标签本身毫无道理。因为贴标签者把社会观点當成了能够平面排列的对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批评“单面社会”的人往往本身就抱有单面政治观点。从较为宽大的历史角度看“噺保守主义”的评语不当,因为我所致力的文化批评——类似的还有彼得·伯杰和菲利普·里耶夫——已经超越了眼下广为接受的自由派立场,而力图以一种不同层次上的构想来探究当代社会的众多难题

为便于读者了解我著作中的观点,我以为应首先申明立场:本人在经济領域是社会主义者在政治上是自由主义者,而在文化方面是保守主义者不少人可能会对此感到困惑,认为只要某个人在一个领域内激進他在其它方面也必然激进;反过来说,某人在一个领域内保守他在其它方面亦会保守。这种认识在社会学和道德观上都错误判断了鈈同领域的性质我相信自己的观点有内在一致性,特在前言里加以说明我将首先解释自己的价值观念,随后阐述它的社会学含意

关於经济学:通常认为经济领域受工具论支配。本书主题之一是要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强调积累的过程中,已经把积累活动变成了自身目的但从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约翰·洛克到亚当·斯密,传统道德哲学家都未曾割裂经济学与道德的联系,或宣称财富的本质创造的本身即是目的。相反,他们都把物质生产看作是促进美德、创建文明生活的手段。

现代经济学却变成了专为个人多变要求服务的“实用科學”,它之作为一种“手段”科学仅仅只是用来指导在个人利益纷争条件下对财富的本质施行合理分配。然而价格系统只是这样一种笁作机制:在产生需求的范围内相应地分配财产与服务。但需求本身则来自现行的收入分配此外,为经济提供方向的最终还有养育经济於其中的文化价值系统经济政策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十分有效,不过只有在塑造它的文化价值系统内它才相对合理

正因为如此,我在经濟问题上持社会主义立场我所谓的社会主义不是中央集权或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它所论及的是经济政策的优先权问题为此我相信,茬这个领域里群体价值超过个人价值,前者是经济政策合法的依据所以社会资源应该优先用来建立“社会最低限度”,以便使每个人嘟能过上自尊的生活成为群体的一分子。这意味着应有一套劳动者优先的雇佣制度有对付市场危机的一定安全保障,以及足够的医疗條件和防范疾病的措施

我接受,并在书中重申有关需要[needs]和欲求[wants]的传统区分原则“需要”是所有人作为同一“物种”的成员所应有的东覀。“欲求”则代表着不同个人因其趣味和癖性而产生的多种喜好我以为社会的首要义务是满足必需要求,否则个人便不能成为社会的唍全“公民”当然,“需要”这个词意义有些含混凯恩斯说,“……人类的需要可能是没有边际的但大体能分作两种——一种是人們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必不可缺的绝对需要,另一种是相对意义上的能使我们超过他人,感到优越自尊的那一类需求第二种需要,即满足人的优越感的需要很可能永无止境,……但绝对的需要不是这样”

在这本书里,我将追溯从亚里士多德到托马斯阿奎那对需偠和欲求的鉴别观点。正如阿奎那所说对钱财的欲望没有止境。因此天主教会要长期限制高利贷和自由定价但诸如食物、衣服和住房等需要的限度一直是因使用者的能力大小而定。

现代经济学不知不觉地建立起它对需要和欲求的界限即收入的自由支配概念。人的收入Φ某个部分被相对固定下来——以便有一定数额来保证收入者的自身基本需求按凯恩斯的说法是“绝对”必需另一部分是可变的,它可鉯延期使用满足不同欲求,大多花销在那些标明个人地位、体现优越感的东西上

我所支持的社会最低限度是指能满足基本生活要求的镓庭收入。由于这限度同时是一个文化定义它自然会因时代发展而有变动。我自称社会主义者还因为我反对把财富的本质转换成与之無关领域内的过分特权。我坚称这是不公正现象参见正文260页比如在人人有权看病的医疗机构里,财产却能换来超常的特殊治疗在财富嘚本质、地位和权力的领域内,亦存在各自有别的公平分配原则

然而我在政治上是自由主义者——这里对政治和自由的定义都来自康德。我自称是自由派理由是我以为政治领域中主要的行动者是个人,而非集体无论是家族、公司、教会或种族集体我坚持政治应当把公眾和私人区别对待,以避免共产主义国家里将一切行为政治化的倾向或防止传统资本主义社会中对个人行为毫无节制的弊端。

公众领域依照人人平等的法则运转因此是程序化的:它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力求平等对待所有人而不是强求“人为”平等。而私人领域鈈管在道德上还是经济上则属于人们愿干则干的自决领域只要他们活动的“溢出效应”例如***文学和环境污染不直接妨害公众领域。

峩相信个人成功原则而不赞同对社会地位实行遗传或规定的指派。但我不是时下流行的那一类平等主义者——那种民权意识要求法律人為地“制造”平等其结果不是平等,而仅仅反映了选票指数我区分需要和欲求的原因之一是我看不出如何能在经济领域里实行收入均等。人们对工资差额的坚持工人最强烈地赞同此项规定反映出社会对于按劳取酬原则的道德直觉旦确定了社会最低限度,人们怎样花销剩余的钱只要他们遵守不得非法转换的原则就是每人自己的事了。正如人们在道德领域的所作所为只要是私下进行,便无关于他人和社会在全世界都盛行社会竞争的局势下,我以为社会的价值标准应当奖赏个人成就

我在文化领域里是保守主义者,因为我崇敬传统楿信对艺术作品的好坏应作出合理鉴定,还认为有必要在判断经验、艺术和教育价值方面坚持依赖权威的原则。

我在书中使用的“文化”一词其含义略小于人类学涵盖一切“生活方式”的宽大定义,又稍大于贵族传统对精妙形式和高雅艺术的狭窄限定对我来说,文化夲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参见第12—13页。所以传统在保障文化的生命力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它使记忆连贯告诉人们先人们是如何处理同样的生存困境的。因此圣徒赞美诗句中有一段唱道:“假如我忘却了你耶路撒冷,就让峩的右手残废吧”

必须强调鉴定,方能消除对所有经验不加区分予以肯定、以及对所属群体文化过分强调和肯定的偏差现代文艺的贬徝,是由于它突出“自我表现”并抹杀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差别。这使得冲动型表现取代了形象思维反映现实的原则成为艺术满足的试金石。真正富有意义的文化应当超越现实因为只有在反复遭遇人生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文化才能针对这些问题通过一个象征系统,来提供有关人生意义变化却又统一的解答对文化传统的了解,对艺术的鉴赏以及教育本身的连贯课程是要通过学习加以掌握的。于是权威——在学术、教育和专门技术方面的精通者——就成了迷惘者必要的向导而这种权威的形成靠的不是搬弄口舌,它是长期钻研的结果

我所坚持的三位一体立场既连贯又统一。首先它通过最低经济收入原则使人人获得自尊和公民身分。其次它基于任人唯贤原则承认個人成就带来的社会地位。最后它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连续性,并以此作为维护文明秩序的必要条件去创建未来。

本书论述的不仅仅是資本主义文化矛盾它在稍广的意义上涉及到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商人和制造业主创建了这一新世界十六世纪后,中产或资产阶级又對社会加以现代化革命他们扭转了人们对军事或宗教的关切,把经济活动变成了社会的中心任务

资本主义是这样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咜同建立在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商品生产挂钩,依靠资本的持续积累来扩大再投资然而,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涉着一套独特文化和┅种品格构造[character structure]。在文化上它的特征是自我实现,即把个人从传统束缚和归属纽带家庭或血统中解脱出来以便他按照主观意愿“造就”自我。在品格构造上它确立了自我控制规范和延期报偿原则[delayed gratification],培养出为追求既定目的所需的严肃意向行为方式正是这种经济系统与攵化、品格构造的交融关系组成了资产阶级文明。而***这一结合体及其内在意义正是贯穿本书的主题线索。

我透过两个焦点来破译其Φ矛盾其一是人工设计的“理想类型”[ideal type]。这种“非历史”的封闭模型可以用来作“虚拟演绎”研究并标明研究对象的局限。这种“理想类型”的好处是便于勾画我称之为轴心原则和轴心结构的主要轮廓——以免历史变动模糊了我们对特定社会领域的观察但理想类型因其静止性质无法展示事物的本源和未来发展。为此我们需要第二焦点即对历史和具体复杂经验的充分观照。

在理想类型演绎中我采用沖突理论解释暗藏于技术一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里的资本主义矛盾。首先请看技术—经济领域它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就是关键部门。目前所有工业化社会都将这一部门建筑在有效经营基础之上:即为了获取效益尽量把工作***成按成本核算的最小单位。这种围绕专业囷科层组织建立的轴心结构本身是一个官僚合作体系其中的个人也必然被当作“物”,而不是人来对待用社会学术语说此处人的行为受到“角色要求”的调节,成为最大限度谋求利润的工具一句话,个人已消失在他的功能之中

政治领域是调解冲突的部门。其中起轴惢支配作用的是平等原则:法律平等公民权利平等,以及最近提出的社会与经济权利平等由于这些平等要求已变成了“民众应享”,政治机构不得不日益加紧对经济与社会领域的干涉诸如公司、大学和医院事务以便调配经济体系产生的社会位置和酬劳。政治的轴心构慥是代表选举制和新近发展起来的直接参与制政治参与的要求作为一种原则,目前正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推广这样,官僚体制与岼等之间的紧张关系就构成了当今社会冲突的格局

最后,文化领域的特征是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它是反体制的,独立无羁的以个人興趣为衡量尺度。在这里个人的感觉、情绪和判断压倒了质量与价值的客观标准,决定着文艺作品的贵贱这种个人情绪在最偏激的时候,只要求一首诗、一出剧或一幅画“与我有益”而不管它是精美佳作或虚浮膺品。不难理解文化的民主化倾向会促使每个人去实现洎己的“潜力”,因此也会造成“自我”同技术—经济秩序所需的“角色要求”不断发生冲撞

有几位批评家反对上述的推论。理由是经濟部门的权力尤其是掌握在大公司手中的权力,依然十分强大有力从而使文化的自我表现冲动已为资本主义制度所吸收并将它转化为商品,即销售的对象

这类问题是经验性的问题,它所验证的是某些具体假设涉及不到我有关各领域相互断裂的分析方式是否成立。其***在历史的法庭上我将在结束自己的历史讲解我的第二根主题线索之后,再回到这些问题上来

关于资本主义的流行理论指最近三十姩来的研究,主要是在马克斯·韦伯思想影响下形成的。韦伯强调加尔文教义和清教伦理——具体指严谨工作习惯和对财富的本质的合法追求——是促使以理性生产与交换为特征的西方文明兴起的基本原则。然而资本主义有着双重的起源假如说韦伯突出说明了其中的一面:禁欲苦行主义[asceticism],它的另一面则是韦尔纳·桑姆巴特长期遭到忽视的著作中阐述的中心命题:贪婪攫取性[acquisitive ness]

为着重说明资本主义的多种起源,桑姆巴特在《资产阶级论》中列举了六种“资本主义的从业者”:海盗“十六世纪英国……横行海上的残忍匪徒”;地主即转而经营礦山和铁工厂的资本家式农庄主曾于十八世纪初出现在法国;“公众的仆人”类似法国十七世纪财政总监柯尔培尔那种重商主义者;投機商象利用英国国债进行海外投资的南海公司;贸易商原先是掮客,后来开办企业;以及工匠师傅和作坊主他们后来成为制造商。

桑姆巴特认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要活动区域不在荷兰、英国或美国这些新教国家而是集中在佛罗伦萨这样的城邦里。他声称富兰克林此囚在生活上善于享乐式的资产者有关勤俭敬业的格言是步入后尘。早在这之前几百年意大利人利昂·巴蒂斯达·艾尔伯蒂的名著《持家之道》就讲过类似的话。艾尔伯蒂关于资产阶级德行操守的看法,以及他提出的适当合作和合理支配时间的建议,当时曾在意大利和法国为大批资产阶级业主和商人奉为准则。

无论早期资本主义的准确地理位置能否确定,有一点很明显即从一开始,禁欲苦行和贪婪攫取这┅对冲动力就被锁合在一起前者代表了资产阶级精打细算的谨慎持家精神;后者是体现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的那种浮士德式骚动激情,它聲称“边疆没有边际”以彻底改造自然为己任。这两种原始冲动的交织混合形成了现代理性观念而这两者间的紧张关系又产生出一种噵德约束,它曾导致早期征服过程中对奢华风气严加镇压的传统同时还有一点必须明确——这也是本书论点之一——上述的禁欲苦行因素及其对资本主义行为的道德监护权,在目前实际上已经消失了

在哲学论证层次上,对禁欲苦行主义的主要抨击者是杰拉米·边沁。边沁坚称禁欲主义他所谓由宗派分子强加给他人的“苦难”违背了人类“自然”的享乐天性——即本能地追求快乐躲避痛苦。禁欲苦行的“惡作剧”是不论它的动机如何纯洁,其结果总会导致对人的专制只有功利原则可以用来调节人们追求各种目的的活动。因此共同目标嘚观念让位给了个人偏好

从历史角度看,“经济冲动力”一直受到扼制起先它服从于风俗传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受拘于天主教道德規范后来又遭到清教徒节俭习惯的压迫。随着“宗教冲动力”的耗散这是一段自行发生的复杂历史对经济冲动力的约束也逐渐减弱。資本主义因其旺盛生命力获得了自己的特性——这就是它的无限发展性在技术强有力的推进之下,没有一种数学上的渐进线来限定它的指数发展毫无局限。无所神圣变化就是常规。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经济冲动力的运行轨迹就是如此。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轨迹与之相哃

文化领域是意义的领域[realm of meanings]。它通过艺术与仪式以想象的表现方法诠释世界的意义,尤其是展示那些从生存困境中产生的、人人都无法囙避的所谓“不可理喻性问题”诸如悲剧与死亡。在这种同生存哲学反复遭遇的过程中人开始意识到凌驾一切之上的根本性问题——謌德称之为“原本现象”[Urphanomen]。宗教作为人类破译这种“秘诀”的最古老的努力一直是文化象征的源泉。

如果说科学的任务是寻求对自嘫的统一认识,那么宗教便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文化统一性的探索为完成这一使命,宗教力图把自己当作意义的纤维编织到传统中去並排斥有害于宗教道德的艺术作品,捍卫文化的宫门

然而,现代主义扰乱了文化的一统天下动乱来自三个方向:对艺术与道德分治的堅持,对创新和实验的推崇以及把自我热衷于原创与独特性的自我奉为鉴定文化的准绳。

这场运动咄咄逼人的锋芒是自封为“先锋派”嘚现代文艺有关现代主义的探讨见正文第46-52页,及第二、三章是本书内在线索之一因为我把现代主义看成是瓦解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专門工具。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它正逐步取得文化领域中的霸权地位。

为现代主义下定义是极端困难的让我简要地勾勒它在三方面的特征:

1.从理论上看,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秩序尤其是对资产阶级酷爱秩序心理的激烈反抗。它侧重个人以及对经验无休止的追索。古罗马囍剧大师特兰提乌斯说过“我不反对与人性相符的任何东西。”现代主义者却能以同样热情的口吻声称“我不反对任何非人性的东西。”他们把理性主义当作正在过时的玩意儿开拓鬼魅世界的狂热正推动着艺术创造潮流。开拓时期人们无法确定审美的界限甚至无视噵德标准,任由变幻无常的想象尽情驰骋他们反复强调,经验的渴求是没有边际的世上“没有任何神圣”。

2.在体裁上产生出一种峩称之为“距离的消蚀”[eclipse ofdistance]现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即刻反应、冲撞效果、同步感和煽动性审美距离一旦消蚀,思考回味也没了余地觀众被投入经验的复盖之下。心理距离消失后充满本能冲动的梦境与幻觉的“原本过程”弗洛依德语便得到了重视。以上涉及的这些问題都说明现代主义摈弃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引入艺术领域、后来又经艾尔伯蒂整理成型的“理性宇宙观”。这种宇宙观在景物排列上区分湔景和背景在叙述时间上重视开头、中间和结尾的连贯顺序,在艺术类型上细加区分并且考虑类型与形式的配合。可是距离消蚀法則一举打破了所有艺术的原有格局:文学中出现了“意识流”手法,绘画中抹杀了画布上的“内在距离”音乐中破坏了旋律与和弦的平衡,诗歌中废除了规则的韵脚从大范围讲,现代主义的共通法则已把艺术的摹仿[mimesis]标准批判无遗

3.对传播媒介的重视。在文化史上所有時期艺术家都十分关注艺术媒介的性能和复杂内容。他们严肃地对待这类问题以便将“未成型”艺术感觉转达出来,形成“有型”的效果最近二十五年来,我们却看到一种与内容或形式即体裁和类型无关而对艺术媒介本身强烈的专注,例如在绘画中利用实物颜料和材料拼图在音乐中采纳抽象“音响”,在诗歌里玩弄音位与“喘息间断”在文学作品里征用虚浮的语汇和词句——常常弄到不顾一切嘚地步。于是人们看到贾斯帕·琼斯不重形象、却以眩目外表震撼观众的绘画,听到约翰·凯齐专凭即兴来引人入胜的乐章读到罗伯特·克雷里音节错乱、大口送气的奇特诗句——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自我表现,而不是为了从形式上探讨媒介本身的限度和实质

现代主义无疑有功于西方文化史上最大的一次创作高峰。从一八五○到一九三○年这段时间在文学、诗歌、音乐和美术领域都进行了空前未有的多种实驗,尽管从中并没有造就比以往更多的巨作这变化来自文化创作的紧张局势,因为它采取了同资产阶级社会结构的敌对姿态但是它因此也付出了代价。代价之一是失掉了文化的一致性特别在扩大艺术的自治、反对道德约束方面,甚至影响到文化标准的本身更大的代價在于,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模糊了以致艺术想象中一度允许反映的东西如小说里的谋杀、情欲和变态心理现在往往变成了奇谭怪想,因为那些要将个人“生活”表现为艺术的作者急于耸人听闻随着艺术批评日趋“民主化”,评价尺度不再根据对标准的共同认识洏是来自每一“自我的”判断,讨论艺术如何才能更好地擢拔“自我”

文化变革以复杂形式同社会结构发生交互影响。以前艺术家依靠一个赞助庇护系统,例如王室、教会或政府由他们经办艺术品产销。因而这些机构的文化需要如主教、王子的艺术口味,或国家对於歌功颂德的要求便能决定当时主导性的艺术风尚。可自从艺术变为自由***物件市场就成了文化与社会的交汇场所。人们不免会以為在文化沦为商品的时代,资产阶级的趣味必然大行其道但从具体的历史事实看,情况并非如此

hegemony]一词——这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咹东尼奥·葛兰西的理论创造——意味着在某个单一群体影响下形成了一种为当代民众广为接受的主宰性世界观。历史上曾多次产生过这种單一型世界观它来自并服务于统治阶级。在十二世纪由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象征的“信仰时代”教会势力鼎盛之极,不但拥有全社会嘚一致忠顺而且如布莱恩·威尔逊所说,“由于教会的坚持信仰与秩序的痕迹深深印入了社会结构。”如今能与之类比的——指调节日瑺生活集中控制生产与分配,束缚个人冲动和颂扬权威方面——是苏维埃世界那里的党行使全面的文化霸权。那里的社会秩序由意识形态所决定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也有文化霸权——即“统治阶级”的思想但令人吃惊的是,近百年来如果说有一个主宰性影响的话一一至少在高级文化层——它正是资产阶级自身不共戴天的敌人:现代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冲动与现代文化发展从一开始僦有着共同根源即有关自由和解放的思想。它在经济活动中体现为“粗犷朴实型个人主义”[rugged indiuidualism]在文化上体现为“不受约束的自我”[unrestrained self]。尽管两者在批判传统和权威方面同出一辙它们之间却迅速生成了一种敌对关系。人们可以用弗洛依德的理论来解释此种现象指出是转移箌文化方面的性本能威胁了生产工作所必需的纪律。这种说法虽有些道理但太抽象了。较为符合历史的解答似乎是这样:资产阶级精打細算、严谨敬业的自我约束逐渐同他们对名望和激动的孜孜追求发生了冲突当工作与生产组织日益官僚化,个人被贬低到角色位置时這种敌对性冲突更加深化了。工作场所的严格规范和自我发展、自我满足原则风牛马不相及难以和平共处。从布莱克、拜伦到波德莱尔这些现代派文学大师构成了一条不太具体,却具有明显象征意义的文化冲突线索有助于证实以上论点。

当工作与财富的本质本身得到宗教的核准时它们就拥有超验的正当意义。一旦此种伦理观念消失它们的合法性也随之而去。因为聚敛财富的本质本身并非是一种神聖合法的天职对此,经济学家熊彼得下过一句非常犀利的评语:股票交易所不过是人们用以代替圣餐的可怜玩意儿

对于先进的社会群體来说——首先是知识界和受教育阶层,其次是中产阶级本身——关键的问题是:社会行为的核准权已经从宗教那里移交到现代主义文化掱中与之相应,人们对“品格”[character]——此乃道德准则和严肃目的的合成物——的重视也转移到对“个性”[personality]上来——后者标榜与众不同和洎我提升。一言以蔽之现代人满足的源泉和社会理想行为的标准不再是工作劳动本身,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自相矛盾的是,潒征着自我解放的生活方式不再以“奋勇开拓”的经理阶级为楷模而效仿那些蔑视习俗、孤傲不驯的艺术家。正像我所要尽力表明的那樣见正文第38一41页艺术家目前越来越拥有主宰公众意向的能力,很容易用自己的判断去指教别人该有或该买什么这一矛盾现象最终还表現为:当资产阶级伦理土崩瓦解时,它在文化方面却无人为之辩护试问有哪位当代作家挺身捍卫过当今任何现行体制吗。而与此同时現代主义作为对正统文化的攻击力量,已经大获全胜取得了今天君临万物之上的正统地位。

任何矛盾都有其对应的两面在市场成为社會与文化的交汇点之后,最近五十年来产生了另一种趋势即经济逐步转而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示的生活方式。因此矛盾不仅仅存在于各个不同领域之间,它还导致了经济领域内部的进一步冲突在资本主义企业里,生产组织方面的道德规范仍旧强调努力工作先劳后享,职业定向及对公司的忠诚。但在市场上抛售的商品都用耀眼的风彩和魅力包装一新,以便提倡享乐型生活方式诱导人们去满足骄奢淫逸的欲望。这种自相矛盾的结果如我在前几页所述,就造成公司的职员白天是正人君子晚上却花天酒地。

近五十年来由于宗教倫理遭受严重侵蚀,个人收入的自由支配部分大幅度增加致使文化掌握了倡导变革的主动权,而经济领域日益被动员起来去满足新的欲求

这方面,社会变革的传统模式已被翻转过来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也就是传统社会的“现代化”阶段——人们尚能较有把握地改慥社会的经济结构,例如驱使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工厂强制推行新式工作节奏和纪律,采取野蛮处罚或物质刺激手段像那种增加利息、獎励储蓄的理论增加资本但是,“上层建筑”——指家庭生活习惯、对宗教和权威的敬畏以及影响人们对现实看法的那些思想——改變起来就困难得多。

相比之下如今难以变革的却是经济领域本身。企业内部的官僚机构和沉重的科层分设降低了应变的灵活性工会规萣还禁止管理部门控制工作分派权。在社会上经济企业受到各类否决团体的挑战如工厂选址和环境利用方面,以及越来越频繁的政府节淛

然而在文化领域,人们对奇思怪想却毫不节制传播媒介的任务就是要为大众提供新的形象,颠复老的习俗大肆宣扬畸变和离奇行為,以促使别人群起模仿传统因而日显呆板滞重,正统机制如家庭和教会都被迫处于守势拚命掩饰自己的无能为力。

假如说资本主义樾来越正规程序化那么现代主义则越变越琐碎无聊了。艺术的震动总有个限度现代主义的“震惊效果”也未必能持之以恒。要是把实驗不断开展下去怎样才能获得真正原创的艺术呢?现代主义像历史上所有糟糕的事物那样反复地重复自己一开头是未来主义和达达主義激起的时髦狂热,其后是流行绘画中拙劣的磷光效果和几何造型中没头没脑的抽象每一流派的宣言都要在结尾打上惊叹号,几回反复の后却都成了无限拖曳的省略号结果如何?贝盖特在一段悲哀的对话中这样总结说:“弗拉迪米尔:虽不当真你不妨说说看。

艾斯特拉贡:说什么呀

弗拉迪米尔:说,我快乐

弗拉迪米尔:我们都快乐。

艾斯特拉贡:我们都快乐冷场既然我们快乐了,现在该做些什麼呢

弗拉迪米尔:等待戈多。”

圣徒启示录里智慧女神密涅瓦的猫头鹰在暮色中飞翔,因为生活的色调越变越灰暗现代主义胜利的啟示录里,黎明所展示的光彩不过是频闪电子管不停的旋转如今的现代文艺不再是严肃艺术家的创作,而是所谓“文化大众”[culturati]的公有财產对后者来说,针对传统观念的震惊[shock]已变成新式的时尚[chic]文化大众在口头上已经采取了对资产阶级秩序和质朴作风的反叛态度,可他们叒造成一种统一舆论不容他人冒犯这些信仰。

六十年代我们看到的反文化[counter-culture]“新”现象其名称本身就是一种欺骗。以往所谓“反抗文囮”[adversary culture]注重运用想象将执拗抗拒意识和混杂材料加工成超越时代意义的作品。这类文化过去存在过可六十年代反文化是一场孩子们发動的十字军远征。其目的无非是要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线在解放的旗帜下发泄自己生命的冲动。它扬言要嘲弄资产阶级的假正经其实僅仅抖露出自由派爹妈的私生活。它宣称代表着新潮与勇敢实际上只会嘶哑着嗓子反复叫喊——由于使用电子共鸣器这种大众传播媒介,摇滚乐的音量陡然暴增——可怜的年轻人他们竟也要嘲笑半个世纪前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里放浪形骸的波希米亚们。与其说这类玩意儿昰反文化不如称它作假文化[counterfeit

过去三十年里,资本主义的双重矛盾已经帮助竖立起流行时尚的庸俗统治:文化大众的人数倍增中产阶级嘚享乐主义盛行,民众对***的追求十分普遍时尚本身的这种性质,已使文化日趋粗鄙无聊

现代主义是否如赫伯特·马尔库塞所说,已同资本主义“相互认可”[co opted]了?在一定意义上确实如此。但在结构的深层变革中这一过程只能破坏资本主义本身的基础。社会学理论認为社会秩序是由其合法性界定的,它依靠合法性保障自己不受蔑视者的侵犯但文化的合法性,如我所述目前只强调自我满足和个性表达。它以个人独立与异端邪说的名义攻击正统可是现代主义不理解,正统本身并不是现存制度的卫道士它仅仅是从“理性”出发、对信仰的合理与道德界限作出的一种肯定。奇怪的是“异端”自己在自由派圈子里倒成了顺应理论,并且在独立反叛的旗帜下得到大仂推行这种自相矛盾的混乱,只会促进人们共同分享的道德秩序的瓦解

是否经济部门和大公司手里仍然握有主宰一切的权力?在相当程度上西方社会确实是这样。但这种说法不能正确解释今天的社会变革实质当资本主义通过垄断家族把财产和权势合为一体来延续统治时,它的确拥有历史的力量后来,在资本主义内部发生了第一场深刻意义上的结构变革即家族财产同管理权力相互分离,从此资本主义丧失了通过权贵血脉延续统治的可能如今的经济决策权掌握在“机构”手里。这些机构的首长无法把权柄传给其后代——因为财产鈈再私有而是公司集股化了决定管理职位的不再是财产,而靠专门知识——他们的后代因而不再拥有行使决策权的自然合法性并且日益深刻地感到权力的离去。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变化是现代社会里选民区划的数目成倍地增长了,经济与社会效应的相互依赖程度也随之加强政府已变成实际决策部门,专管众多机构之间因相互依赖和竞争包括国营经济而造成的“系统”问题由此产生的一个重要后果,洳我在“公众家庭”部分所论是国家权力的扩大,这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取代公司内部分红成为经济决策包含资本集约的主要仲裁手段,而社会权力的分配方式已由劳资双方角逐转向众多选区之间的较量公司在选区里仍能发挥较大的影响。

最后谈谈宗教问题这是本書的支撑论点。我不以为很对不起杜尔凯姆先生宗教是一种社会的“功能必需”[functional necessity]或者说没有宗教,社会就会崩溃我不相信宗教能粘匼起社会的一盘散沙。社会本身也不会自行“溶解”虽然在某些极端的危机时期如战乱岁月,法制的丧失会削弱人的抵抗意志宗教是鈈能制造的。人为制造的宗教更加糟糕它虚伪浮夸,极易被下一轮时尚冲散消灭

半个世纪前,马克斯·韦伯曾经尖刻地评论说:

文化囚、学者或咖啡馆里的知识分子总爱将宗教情绪纳入自己印象与感觉的库存可这种嗜好从未导致过新宗教的出现。宗教复兴也不可能因莋家们写书的冲动或精明出版商的销售愿望,而突然降临人世无论知识分子多么能从表面上激起广泛的宗教热情,他们的兴致和闲谈從未制造出任何宗教时尚的旋转木马总会及时翻新,将它宣扬过的新闻谈资抛却脑后

宗教源出于人类分享共同悟性的深切需要,它不昰“灵魂工程师”所能制造的

我对宗教的关注与我称作文化的合成性有关:问题倒转回去便是人类生存的难题,人对于自身能力有限的痛楚认识超出这限度就是“出埃及”以及因此产生的、要寻求合理连贯解释的努力,以便同人类的实际状况实行妥协由于宗教接触到囚的意识源泉的最深处,我相信将有一种意识到人生局限的文化,在某个时刻重新回到对神圣意义的发掘上来。

我相信我们正伫立茬一片空白荒地的边缘。现代主义的衰竭共产主义生活的单调,无拘束自我的令人厌倦以及政治言论的枯燥无味,所有这一切都预示著一个漫长时代行将结束现代主义的冲动原是想超越这些苦恼:超越自然,超越文化超越悲剧——去开拓无限[apeiron],可惜它的动力仅仅出洎激进自我的无穷发展精神

我们正在摸索一种语言,它的关键词汇看来是“限制”[limits]:对发展的限制对环境开发的限制,对军备的限制对生物界横加干预的限制。可是如果我们对经济和技术实行一系列限制,是否同时也限制一下那些超出道德规范、同魔鬼拥抱并误认這也属“创造”的文化开发活动我们是否要对“自大狂”[hubris]加以约束?回答这个问题便可解决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及其自欺欺人的孪生现潒[semblable et frere]现代主义文化。剩下的问题只是去驯服经济与政治的世俗矛盾了

一八八八年春,弗莱德里希·尼采写出他最后一本书《强力意志》的序言他在自己这部代表性杰作的开头写道:

我谈论的是今后两个世纪的历史。我描述的是即将到来而且不可能以其它形式到来的事物:虚无主义的降临。这部历史目前就能加以讨论;因为必要性本身已经出现未来正以一百种迹象倾诉着自己。……因为眼下我们整个的歐洲文化正在走向灾难带着几个世纪积压下来的磨难和紧张,骚动着剧烈地向前,像一条直奔向干涸尽头的河流不再回顾身后的一切,也害怕回顾

对尼采来说,这种虚无倾向的来源是理性主义和精密计算它们的本性是要摧毁“缺乏反思能力的自发思维”。假如尼采能找到一个单一象征体来总结虚无势力的话这个象征体便是现代科学。

在尼采看来历史的巨变已经摧毁了传统,那条不自觉而无疑“维系着世代和谐和持久意义的纽带”不但如此,“我们目前已到达相反的地步;我们真地期望抵达这一步:即极端的意识以及人透視自我和历史的能力。”与大地相连的生命纽带“不可剥夺的天性”已经断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商业化文明尼采谈到了时代的分裂:“报纸代替了每日祈祷、铁路、电报,以及大量不同兴趣的高度集中逼使人的灵魂变得强硬而又多变”。

尼采的有关思想在他一八七○——一八七一年写作的第一部书《悲剧的诞生》中已有体现。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苏格拉底是他心中最伟大的鬼魂和意识的妖魔。那位“恶霸一般的逻辑学家”他那“独眼巨神的目光里”从不“闪烁艺术家的神圣幻想”,他的“声音总是在劝别人打消己见”苏格拉底开创了对文化的破坏和损害,他的方法是引进距离和质问启发人们去怀疑狂热和梦幻。苏格拉底是“理论人”的伟大楷模他具有“对知识的无法满足的欲望”,他“发现自己的最大快乐在于揭露事物的过程并从中证实自己的力量。”

由此看来虚无主义正是理性主义的瓦解过程。它反映出人的自我意志要摧毁自己的过去控制自己的将来。这也是极端形式下的现代心理尽管虚无主义建立在形而仩的基础上,它如今已盛行于整个社会也必将摧毁它自己。

在西方宗教史上还有一种对虚无主义的不同解释。它由约瑟夫康拉德在現代文学中表现出来。康拉德在尼采发狂的时期开始写作他将文明看作是一层微薄的保护物,以抵挡无政府主义冲动和生活中的返祖趋勢这些暗流在生存表层之下巡梭往返,不时会冲决而出尼采声言,人只有靠强力意志才能获救可在康拉德看来,恰恰是强力意志威脅着文明

“康拉德认为”,J·希勒斯·米勒写道,“文明是从黑暗向光明的过渡。它是将一切未知、无理和含混事物加以认定和清理、使其为人所用的改造过程”文明自身有两层意义。首先“为了安全”,文明人必须热衷于直接而实际的工作具备像维多利亚时代那种笁作激情。康拉德同卡莱尔一样把工作视为抵制不健康的多疑或神经性意志瘫痪的有效保障。”文明的第二层含义是忠诚即对他人必偠的信赖。对康拉德来说文明“既是社会理想又是人生理想。这理想社会建造在同舟共济的人际关系上就好比一条秩序井然的轮船,等级森严下层服从上层,全船团结得像一个有机整体”

然而,康拉德认为最为关键的事实是社会不是自然撮合物,而是一个人造结構它有一套专横规则来调节自己的内部关系,以免文明的薄壳遭到挤压破坏在这一机构内,社会从上到下从左翼到右翼,分享着一種保持现有规则的默契以便它所有的成员,从“大人物”、小官僚直到谋反的激进分子都能采取相应立场穿越时局变化,按传统程序扮演自己的剧中角色社会因此而成为一种神秘的仪式。

这正是康拉德有关虚无主义的一部说服力很强的小说《特务》的主题该书在世紀之交写成,作者对当时的无政府主义恐怖活动深有所感——诸如炸弹事件和在街头滥杀“富人派头”的行人与小说中的暴行相比,六┿年代激进分子的大范围恐怖活动也显得黯然失色

由于社会如此脆弱,一个举动一颗炸弹,便能把文明撕成碎片摧毁所有规定,将囚剥得只剩下本能这就是无政府主义者有关行动〔die Tat〕的一贯思维公式,他们相信浪漫行动能一举改造社会但康拉德对上述思想的全面汾析是围绕小说里俄国使馆一等秘书展开的。这个反动人物掌握着推动事态发展的主动权他对维洛克说,必须用一次破坏性行动“表明伱们决意扫荡整个社会现行制度”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朝着人类常情之外挥拳猛击”普通的炸弹事件引不起哄动,人们会当它“僅仅出于阶级仇恨”但是,他继续说:

“假如你来一次破坏性暴行干得荒谬绝伦又不可思议,像是疯人所为那才能真正让人害怕,因為没有人能够安抚疯狂不论用威胁、劝说或贿赂都无济于事。”

行动的概念因此得到了发展“我是个文明人,”一等秘书接着说“峩决不想指导你进行一场纯粹的屠杀,也不指望从屠渎杀中得到我想要的那种结果杀人对我们来说是常事,它几乎已经制度化了这次嘚暴力示威必须针对常识与科学进行破坏。但也不是随意挑哪种科学都行袭击行动本身必须造成无目的亵渎罪行的极大震惊效果。”结果确定了计划去炸毁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第一子午线和时区分划装置——目的是消灭时间这在象征意义上也就是摧毁历史。

当然小说的結局是那个携带炸弹的青年对行动不甚情愿,他错过时机炸死了自己。但从康拉德小说的个人情绪和象征意义上可以看出虚无主义的恐怖本质,即无意义行动[actegratuit]——或疯狂这也是作者对未来的恐惧,如果不是预言的话

虚无主义作为科技理性的逻辑发展,或作为一种要咑倒所有传统习俗的文化冲动力的最终产物——是否正是人类注定的命运呢上述远景摆在我们面前,还有各种其它预兆然而我期望能駁倒这些诱人而简单的设想,提出一种复杂得多而又经得起经验验证的社会学论点

我相信,我们正处在西方社会发展史的一座分水岭上:我们目击着资产阶级观念的终结——这些观念对人类行动和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交换都有自己的看法——过去的二百年中,资产阶级缯经靠着这些观念铸成了现代社会我相信,我们已面临现代主义创造力和思想统治的尾声作为一场文化运动,现代主义在过去的一百②十五年中曾经主宰了所有艺术塑造了我们的象征性表现方式。在阐释我的论点的过程中极有诱惑力的做法是从那些广有影响的文学概念入手这些概念之所以有影响是因为它们把问题戏剧化了,或者引述其它类似的理论诸如布克哈特和施本格勒的思想——他俩都被当莋新时代的预言家受到过欢呼。可我不想这样做倒不是嫌其理论虚妄,而是因为他们走的是一条歧路

尼采和康拉德在这一问题上各执┅端,合成了一面折射镜显示出社会瓦解的重复可能性。他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都从文化领域里抽取其思想和意象。但他们的理論既非史学又非社会学,容易误人子弟他们关于世界和社会变革的观点是宗教天启式的[apocalyptic],这可以追溯到《圣约翰启示录》和“末日”概念后来经由奥古斯丁对罗马帝国衰亡的反思,又得到了强化

不论我们如何执迷于天启神示,稍后又热衷于革命但社会结构本身——包括生活方式,社会关系规范和价值系统——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颠倒过来的。权力结构可以迅速变革:新官到任新的晋升道路很赽开通,新的指挥基地转眼建成可这种剧烈转变大多只限于权贵的循环。社会结构的改变要缓慢得多特别是风俗习惯和约定俗成的传統。我们对天启的迷恋妨碍了我们对世俗的认识:例如经济与社会的交换关系工作与职业的特性,家庭生活的意义以及调节日常生活嘚传统行为模式,等等甚至当政治秩序遭受战争或革命破坏之后,重建新社会的长期艰巨任务也要求人们去利用旧制度的砖瓦材料既嘫任何科学的目的都是要向人们揭示表面现象之下的实际结构,那么我们就应当认识到社会变革有它自己漫长的时间幅度。其演变过程比起天启式观念宗教的或革命的所标榜的那种剧烈更变,要复杂困难得多

如果说,影响我们认识的第一项障碍是历史时间的扭曲那麼第二项问题就是把社会视为磐石一块的整体观。十九世纪的中心意识是把社会看成一面大网文学里的生动幻象是一张蜘蛛网用较抽象嘚哲学术语表达,如黑格尔所述每一种文化,每一历史“时期”以及与它们相应的那个社会,都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由某种内部原则束扎成型。这种内部原则对黑格尔来说是内在精神[Geist],对马克思来说是决定所有社会关系的生产方式于是历史的或社会的变革被确認为本质上不同的单项统一文化——从希腊,罗马到基督教时代——的连续过程,其中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时代”意识或特萣的生产方式——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每一种文化又分别依赖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依据这种观点历史是辩证的,新方式不断地否定着旧方式并为更新者的来临创造条件,而在上述变革中起着潜在维系作用的正是理性自身的意念[telos]

总之,在每一时期在烸一文化阶段,这种单一的“内在精神”都制约着从道德、艺术、政治体制到哲学的全部形式在文化史上这导致了后来有关时代“风格”的理论;要不就是,社会的每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都由主导的经济模式所决定不论它是封建领主和农奴构成的等级关系,还是正規的、由金钱***调节的自由商品交换制度从货物到文化均可现金交易

这种蛛网式内在联系的看法,在十九世纪小说里发展为一种强烈嘚意象尤其在力图反映社会各阶层生活的现实主义巨著中表现突出。在狄更斯小说《荒凉山庄》里正像理查德·洛克指出的那样,当“伦敦***局的交易行督察官把质问他的女主人会带到象征着英国中心的所在——伦敦贫民窟里一座漆黑的墓地”时,剧情便构成了——从那儿“天花传染病和一张封死了的、由法律和***结成的大网向四周延展开去,就像泛着泡沫的臭水坑把整个英国社会陷在其中。”斯蒂芬·马柯斯也发现,“到处都可找到这种蛛网的概念。它存在于狄更斯后期的小说里,存在于乔治·艾略特的所有作品中—特别是《米德尔马奇》它还是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心思想。这一概念因而似乎成了社会学潜在的结构意识把社会也当作网状联结体了。”

不管这种蛛网概念以往是否有理我认为目前它已站不住脚了。西方历史上可能有几次——例如在基督教中世纪或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缯经存在过统一性的社会与文化模式。像宗教及其教阶等级观念就曾反映在封建社会结构里,而宗教热情也溶合于当时的文化象征主义资产阶级兴起时,亦可能曾有一种社会模式贯穿于所有领域从经济关系到道德规范、文化观念和品格构成。同时人们能视历史为一種人类征服自然、改变自己的进步过程。

如今这些都成了问题历史并非辩证体。社会主义也没有取代资本主义那些自称的社会主义国镓几乎都产生于前资本主义或农业社会,而不属于发达工业世界因而我想表明,社会不是统一的而是分裂的。它的不同领域各有不同嘚模式按照不同节奏变化,并且由不同的、甚至相反方向的轴心原则加以调节假如读者想了解我有关千变万化的资本主义生活和现代攵化如何陷入重大矛盾结局的理论,您最好首先把握我对社会本身的观点

与社会统一观相反,我认为较有益的方法是把现代社会我此刻鈈管它与以往社会的继承联系看作由三个特殊领域组成每个领域都服从于不同的轴心原则。我把整个社会***成经济—技术体系政治與文化。它们之间并不相互一致变化节奏亦不相同。它们各有自己的独特模式并依此形成大相径庭的行为方式。正是这种领域间的冲突决定了社会的各种矛盾

技术—经济体系的任务关系到生产的组织和产品、服务的分配。它构成了社会的职业和科层系统并涉及技术嘚工具化运用。在现代社会里它的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而它的调节方式是节俭从本质上说,节俭就是效益即以最少的成本换回最夶的收益。它强调最大限度最佳选择以及对雇工和原材料混合的同样处置。它在成本和收益方面的对比通常以金钱形式反映出来它的軸心构造是官僚等级制度,这种制度的产生是分工专业化和功能切割的结果也出于工作协同统一的需要。经济体系有自己的测量尺度即实际效用。它还有一条简单的变革原则即不断更新产品或生产流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身的最佳效益遵守少投入、多产出的苼产要求。这一体系本身是具体化的世界其中只见角色,不见人它在组织图表上突出的是科层关系与功能作用。其中权威经过职位傳递,而不经人遗传社会交换必须相互吻合的工作只在角色之间进行。人因而变成了物件或“东西”这倒不是说企业本身缺少人性,洏是因为任务的执行必须服从组织的目的由于企业的任务具有功能性和工具性,企业的管理从本质上说也基本属于技术官僚[technocratic]范畴

政治,作为社会公正和权力的竞技场它掌管暴力的合法使用,调节冲突在自由主义社会则通过法律以便维持社会传统或宪法有文字或无文芓记载的所体现的公正观念。政治的轴心原则是合法性在民主政体中它表现为被统治者授权于政府进行管理的原则。这种合法统治的暗含条件是有关平等的思想即认为所有人在政治问题上都有发言权。可是过去一百年里最初体现着这一原则的公民概念不断扩展,不但偠求公众事务方面的权力也包括了社会生活方面的权力——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权平等机会均等,甚至结果平等——以便让每个囚都能作为完全公民参与社会看起来这些要求颇拘泥于形式,可是不满的团体总是求助于这种方式来争取社会公正政治的轴心结构是玳表选举制或参与制:由几个政党或社会团体分别反映社会不同方面的特殊利益,作为他们的代表机构或参与决策的工具政治体系的管悝方式带有技术官僚倾向,而且随着技术性问题的增多技术官僚化趋势将日益明显。然而由于政治行动的基本目标是调和冲突和不相嫆的利益要求,或寻求复盖性条令及宪法允许的权威立场政治决策因而主要依靠的是谈判协商或法律仲裁,而不是技术官僚的理性判断

文化,我的第三个领域其范围略小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定义指一群人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人造环境,又略大于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1d十九世紀末英国文化批评家]一类绅士学者将文化限定为个人完美成就的观点。我所谓文化——这里我追随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现代德国哲学家]的意見——指的是象征形式的领域。另外在本书讨论的范围内它集中于“表现的象征主义”方面:像绘画、诗歌、小说或由祈祷、礼拜和仪式所表现的宗教含义,这些都试图以想象形式去开挖并表达人类生存的意义文化的模式[modalities]为数甚少。它们来源于所有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不受时代的限制,基于意识的本质:例如怎样应付死亡怎样理解悲剧和英雄性格,怎样确定忠诚和责任怎样拯救灵魂,怎样认识爱凊与牺牲怎样学会怜悯同情,怎样处理兽性与人性间的矛盾怎样平衡本能与约束。在历史的意义上可以说文化里渗透了宗教。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变革有着不同的“节奏”三个领域之间也不存在简单的决定性关系。技术—经济体系的变革是直线型的这是由於功利和效益原则为发明、淘汰和更新提供了明确规定。生产效益较高的机器或工艺程序自然会取代效益低的这其中的含义是进步。但茬文化中始终有一种回跃[ricorso]即不断转回到人类生存痛苦的老问题上去。人们对问题的解答可能因时因地而异他们采取的提问方式也可能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或干脆创造出新的美学形式但是其中确实没有一项清楚无误的变化“规矩”。波莱兹代替不了巴赫新的音乐、繪画或诗章只能成为人类扩展的文化库存的一部分,丰富这一永久的储藏以便其他人能够从中汲取养份,用新的风格重塑自己的艺术经驗

在概念上,我们可以区分变革的不同组织形式在社会结构中,特别在技术—经济体系里变革的方式最早是由爱弥尔·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法国现代社会学奠基人]阐明的某一社会范畴的扩大,会导致较大的相互效应这些效应随之又会引起新的专业化、相互调配和机构分割運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经济企业在企业内部,专业与机构区分是同外界变化的规模相对应的可是文化领域中由社会分割或文化區域化所造成的相互效应只能导致异质合成现象[syncretism]——即同时信奉多种神祗的混杂状态,像康斯坦丁大帝时代那样或者如同现代艺术中的夶杂烩甚至可以比作中产知识分子家庭客厅里的五花八门摆设。异质合成把现代艺术变成了杂货摊上的叫卖品它在表现宇宙空间的杰作Φ掺进了非洲部落面具和日本方字印刷,或将断了根的东方鬼神与西方宗教汇入现代的沉思意识之中

现代文化的特性就是极其自由地搜檢世界文化仓库,贪婪吞食任何一种被抓到手的艺术形式这种自由来自它的轴心原则,就是要不断表现并再造“自我”以达到自我实現和自我满足。在这种追求中它否认经验本身有任何边界。它尽力扩张寻觅各种经验,不受限制遍地掘发。

上述框架让我们看到了現代社会紧张局势的结构根源:它存在于官僚等级制的社会结构和郑重要求平等参与的政治体系之间存在于依据角色和专业分工建立的社会结构与迫切希望提高自我和实现个人“完美”的文化之间。从以上矛盾中我们可以洞察出许多潜伏的社会冲突,它们在意识形态上被称之为异化非人化,以及“对权威的攻击”诸如此类。从中不难发现领域间的断裂

断裂观念是分析研究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理论方法。在目前阶段可以比较方便地运用它来区分社会的技术、经济与政治体系。

工业化已将能源和机器投入大规模商品生产美苏两国盡管各有不同,但都属于技术与工业社会后工业化阶段,人们工作的种类将有所改变即从生产到服务行业尤其是人力和专业化服务,哃时理论知识的集约也将在经济调整和决策方面增加比重。出于同样的原因美苏两国都会变成后工业化社会。

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一攵化复合系统经济上它建立在财产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基础上,文化上它也遵照交换法则进行***致使文化商品化渗透到整个社会。民主则是一种社会一政治体系,它的合法性源出于被统治者同意下的管理只要政治舞台上有不同团体的竞争,自由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雖然资本主义和民主在历史上是同时发展起来的,并且一直受到哲学自由主义的同样辩护但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二者均无相互锁合的必要现代社会中,政治日益变得独立自主技术—经济体系的管理,民主政体的规划或经济的经营,都在逐渐脱离资本主义的影响

蘇联式共产主义,或者较准确地称之为官僚集体主义是一种在国家指导下将所有领域溶为一体的制度,它通过党的渠道强制地规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方向在日趋***的社会里,这个党如不扩大精英参与的决策圈它是否能长久维持对全局的统一控制,这似乎越来越成為问题

上述差别的形成有两项原因。第一它们说明,从工业化社会进展到后工业化社会的问题与从资本主义进展到社会主义或官僚集体主义的问题,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因为它们是沿着两种不同轴心发展的运动。后工业化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人们工作性质的变化虽然笁人阶级的相对衰落也带有政治含义以及知识本身的重新组织上至于一种社会制度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资本或官僚集体主義,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管理方式和社会的精神风气[ethos]第二,上述资本主义矛盾来源于经济领域所要求的组织形式同现代文化所标榜的自峩实现规范之间的断裂这两大领域曾在历史上合力筑成的一种品格构造——即清教徒及其天职意识——业已肢解。经济与文化领域的不哃原则正引导人们走向相反的方向这些矛盾主要产生在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共产主义世界在它追求效益和许诺个人实现的过程中是否也会遇到这些矛盾,目前尚不清楚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苏联建成了消费社会之后会有什么变化至于中国,他们将看到俄国人的前车の鉴

如果我们丢下特征分析,转而讨论社会发展史即能从道德风尚变化的鲜明对比中发现社会结构与文化间的这种断裂现象。

现代主義精神像一根主线从十六世纪开始贯穿了整个西方文明。它的根本含义在于:社会的基本单位不再是群体、行会、部落或城邦它们都逐渐让位给个人。这是西方人理想中的独立个人他拥有自决权力,并将获得完全自由随着这类“新人”的崛起,开始了对社会机构的批判这是宗教改革的显著后果之一它首次把个人良知遵奉为判断的源泉,对地理和社会新边疆的开拓对欲望和能力的加倍要求,以及對自然和自我进行掌握或重造的努力过去变得无关紧要了,未来才是一切

“新人”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经济领域出现了资產阶级企业家。他一旦从传统世界的归属纽带中解脱出来便拥有自己固定的地位和攫取财富的本质的能力。他通过改造世界来发财货粅与金钱的自由交换,个人的经济与社会流动性是他的理想自由贸易在其极端意义上就成为“猖獗的个人主义”。而在文化领域我们看到了独立艺术家的成长。艺术家摆脱了教会和王室的赞助庇护就开始按自己的意愿创作,而不再为赞助者工作市场将会使他获得自甴。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对独立的追求,以及要求摆脱庇护人和一切束缚的意志都反映到现代主义和它极端的有关无拘束自我的观念之中。

企业家和艺术家双方有着共同的冲动力这就是那种要寻觅新奇,再造自然刷新意识的骚动激情。马克思在《***宣言》中缯以一种对资产阶级近乎赞美的语气写到: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起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仂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開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有这样的生产力潜服在社会劳动里呢……

资產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の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对艺术家来说拜伦最能体现无拘束自我的虚浮脾性,他那冲动的浪漫主义给整个时代打上了烙印:

生活中最伟大的莫过于激情和狂喜——去感受自己的生存——甚至在痛苦中生存——正是这‘热望的空虚感’驱使我们去游戏——去厮杀——去旅行——去放纵自我却又同时深感各种追求最主要的诱惑力,那就是与成功不可分割的激动

这两利冲动力,从历史角度看都起源于现代主义赖以形成的社会潮流。它们以猛烈的方式合力开拓了西方世界然洏违悖常理的是,这两股冲动力很快变得相互提防对方害怕对方,并企图摧毁对方资产阶级企业家在经济上积极进取,却不妨碍它成為道德与文化趣味方面的保守派资产阶级的经济冲动力被导入高度拘束性的品格构造,它的精力都用于生产商品并形成一种惧怕本能、自发和浪荡倾向的工作态度。在美国清教的极端统治下曾制定了惩处放纵行为的有关法令。在美术和文学中资产阶级的趣味也倾向於平庸无聊的英雄崇拜。

相反文化冲动力——我以波德莱尔为例——却同时展开了对资产阶级价值的愤怒攻击。波德莱尔说“在我看來,那种期望做一个有用的人的想法总显得令人厌恶”功利、理性和物质主义是枯燥无味的。资产阶级自身既缺精神生活又少放纵现玳企业的楼房里充满了“残忍的、无法调换的正规”生产气氛,可它却声称:“机械化将会……使我们美国化进步潮流将要让我们大获其益,包括我渎们整个的精神世界……

引人注目的是,资产阶级社会一面把激进个人主义引入它的经济不惜打碎其中所有传统社会联系,一面却害怕文化领域中现代主义的激烈实验型个人主义从波德莱尔到韩波到艾尔弗雷德·杰瑞,这些艺术大师都乐意开创新的经验,同时又痛恨资产阶级的生活。如此敌对情绪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社会学谜语的历史仍然有待人们加以描述。

资产阶级社会发展史上一系列社会学“交叉现象”曾经剧烈改变了文化与经济领域。在文化上有关个人的含义经历了从“物件”到“自我”的深刻变化。同样重要嘚变化是原有的自我约束逐渐消失认可了个人冲动的正当性。经济领域也发生了工作动机的本质变化它关系到人与工作之间的积极或消极关系。

古典哲学里有种玄奥的迷信如洛夫乔埃所说,它相信存在[beings]之间有着相互流通的本质柏拉图曾在《蒂迈欧》中写道,“‘好嘚’存在不受‘嫉忌’干扰较完美的事物必然会导致或流为不太完美的事物,它本身难以‘自持’”这是说美德也有其等级差别,由低到高相互汲取可是现代意识中却没有这种共通的存在,只有自我而对于自我的关注集中在个人的真实性[authenticity]上,集中在它独特的、不能削减而又不受约束的个性上对自我真实性的强烈关心使得动机,而不是行动——即自我内在的冲压而不是它对社会的道德影响——成為伦理与审美判断的源泉。

更大的变化是现代社会里的表现形式它已从宗教岔入了世俗文化的道路。历史上的西方社会一直存在着放松與制约的矛盾这在传统宗教里表现为敬神惧鬼,担心人性泛滥成灾这些宗教都是些制约性宗教。十九世纪中叶宗教权威的破产引发了姠着松弛方向的心理转变结果是文化——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化——承接了同魔鬼打交道的任务。可它不像宗教那样去驯服魔鬼而是以卋俗文化艺术与文学的姿态去拥抱、发掘、钻研它,逐渐视其为创造的源泉在争取艺术自治的喊声中,形成了以经验本身为最高价值的信念它要求探查一切,容许所有试验至少是那种不在生活中加以实践的想象。行动一旦合法历史的钟摆不免朝着松弛放纵的一端移動,日益远离节制和约束

现代主义是其中的诱惑者。它的力量正来自对自我的颂扬美化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认为生活本身就应当昰艺术品而艺术只能在同社会,尤其是资产阶级社会习俗作对的过程中表现自己现代主义有时会同政治相关,象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样这时它对现代社会具有颠复性,不管它表现在右翼人物如温德姆·刘易斯的攻击中,或是在左翼如布赖顿和超现实主义者的嘲讽里。

今天现代主义已经消耗贻尽。紧张消失了创造的冲动也逐渐松懈下来。现代主义只剩下一只空碗反叛的激情被“文化大众”加以淛度化了。它的试验形式也变成了广告和流行时装的符号象征它作为文化象征扮演起激进时尚的角色,使得文化大众能一面享受奢侈的“自由”生活方式一面又在工作动机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占有舒适的职位。

回头看经济冲动力又出现了道德方面的问题。因为个囚同时作为公民[citoyen]和资产者[boureis]的双重身份必然会引起冲突。个人的第一身份要求他对政治负有成员的责任而他的第二身份又强调对私有利益嘚关切。杰拉米·边沁否认了群体的存在。他说群体是虚构出来的。但是在社会决策和个人决定的总和之间毕竟有着实在的差别社会为了降低支付平衡赤字,可能会决定储存石油可每个人都可能因自己的需要去大肆购买油料。同样明确的是个人所需的相加最终会成为恶夢一般的庞大总数。因此的确有必要平衡个人欲求和公共责任可到底该怎样平衡呢?

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清教的约束和新教伦理扼制叻经济冲动力的任意行事。当时人们工作是因为负有天职义务或为了遵守群体的契约。破坏新教伦理的不是现代主义而是资本主义自巳。造成新教伦理最严重伤害的武器是分期付款制度或直接信用。从前人必须靠着存钱才可购买。可信用卡让人当场立即兑现自己的欲求机器生产和大众消费造就了这种新制度,新欲望的不断产生、以及用以满足它们的新方法也促成了这一改变

新教伦理曾被用来规萣节俭的积累虽不是资本的积累。当新教伦理被资产阶级社会抛弃之后剩下的便只是享乐主义了。资本主义制度也因此失去了它的超验噵德观有人争辩说资本主义是自由的基础,也是提高生活水平和消灭贫困的基础很清楚,自由本身对特定社会的历史传统的依赖要大於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依赖;而资本主义保障经济增长的能力在今天甚至也产生了疑问——既便承认这种观点我们仍不难看出——一旦社會失去了超验纽带的维系,或者说当它不能继续为它的品格构造、工作和文化提供某种“终极意义”时这个制度就会发生动荡。

资本主義的文化正当性如果不是道德正当性的话已经由享乐主义取代即以快乐为生活方式。在自由主义风气流行的今天文化意象的楷模已同現代主义冲动合二为一,它的意识形态原理就是把冲动追求当成了行为规范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就在于此。现代主义的双重羁绊也因此产苼

“经济学”一词起源于希腊语中的oikos,即家庭但古代人并不知道什么是经济,或者像我们如今这种以价格调节的独立市场系统他们吔不会用“经济”术语进行思考,或者说“核算”他们生产仅仅是为了家庭的需求。这些需求来自生命本能——足够的食物、合适的住所和有效的卫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它管理家政所需的资产自有固定的限度”

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昰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它因而是无限的要求社会也不再被看作是人的自然结合——如城邦和家族——有着共同目标,而成了单独的个人各自追寻自我满足的混杂场所霍布斯在《利维坦》的第一卷里这样描绘人的心理:人的欲望冲动正恏同柏拉图理性精神的等差公式相反,他们受欲望驱使追求满足时可达到凶猛的程度。现代社会里欲求的推动力是增长的生活标准和導致生活丰富多彩的广泛产品种类。但这种炫耀习惯也造成不顾后果的浪费不平等的心理,正像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Φ精辟指出的那样是当“孤独者”聚集在一起,发现他们中间最强健的人、最漂亮的人、最好的舞蹈者或最妙的歌手受到特殊的优惠待遇时发生的此刻人的嫉妒心出现了。为了能像最漂亮的人或最能歌善舞的人一样其他人便开始散开,并用化妆品遮掩自己的丑陋粗笨外表于是比现实更显得重要。假如消费代表着人们对地位的心理竞争那么可以说,资产阶级社会正是嫉妒心理制度化的结果

当资源非常丰富,人们把严重的不平等当作正常或公正的现象时这种消费是能够维持的。可是当社会中所有人都一齐提出更多的要求并认为這样做理所当然,同时又受到资源的限制成本的限制超过数量的限制那么我们将面临政治要求和经济限度之间的紧张局势。综观二十世紀后半段的西方历史我们发现有五种因素共同从结构上改变了市场系统。

首先是对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习惯性期待在价值变化嘚潮流中,这种期待已经转化成普遍的“应享”[entitlements]意识我们今天正面临一场不断高涨的应享革命。

第二我们认识到形形***的欲求之间存在着矛盾,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无法调和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启蒙运动的哲学大师们曾经认为每个单一问题都会有单一的答复。将這些回答统一起来就能得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合理方案。他们还认为在形成***时必须力求“客观”,减少因地方狭隘意识所造成的偏見消除歧视和迷信,放弃传统和自私性等等。要做到“客观”就应当“净化”思想此乃“意识形态”这一奇怪词汇的原本含义。而偠做到伦理上的合理人们必须把自己的行为当作绝对的必需进行“普及”。然而我们终于认识到,在自由和平等、效率和自发、知识與幸福等等价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可调和矛盾我们还从经验中知道,即使我们能计算出所有既定社会目标从一九五九年起政府即成竝了艾森豪威尔国家目标委员会,试图做此项工作所需的费用我们也无法拥有足够的资源来同时达到这些目标。选择是不可避免的

第彡,我们承认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溢出”效果汽车数目的增加明显地给城市上空造成了厚重的烟雾。这还比较容易对付更加令人伤脑筋的是,为增加农业收成而大量使用化肥它已为美国农业带来了世界上最高的效率也导致了硝化物流入河流湖泊,形成水源污染在食粅和污染之间,或者比方说在分片采煤和农村大片地表破坏之间我们如何交替选择呢?

增长的需求同时的集中加上能力落后于需求特別是初级加工能力,如炼钢以及资源费用的上涨更别提在石油价格方面的政治操纵了,这些导致了第四项变化因素即全球性通货膨胀。我们开始发现通货膨胀并非短暂的因素,而是现代经济的结构性成分它主要来自对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追求。然而问题是能否把通货膨胀“控制”在可以掌握的比例上

第五项因素,是我们把有关经济与社会的关键决策逐渐集中到政治中心而不再通过多种聚合性市场进行调节。这并不是思想转变的结果要说稍有不同的话倒也有些不顾自己的政治态度,坚持并扩大政治控制系统的人出面反对集Φ决策,例如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而是西方政治的结构变化所致。

本世纪近二十五年的基本政治现实是国家指导性经济迅速扩展这种擴展的首要目的是拯救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制度;后来又因为战争经济的需要,以及军事任务的增大;最后是由于财政政策在影响消费水准和投资方式方面的战略性作用最近二十五年来,我们逐步转向国家管理的社会[state-managedsocieties]这种转向是因为大规模社会要求增加了如健康,教育福利,社会服务人们日益强调自己的应享。

后工业化社会的新型“阶级斗争”与其说是经济企业中劳资之间的冲突,倒不如说是各种有组织团体间为了影响国家预算而进行的拔河比赛只要国家支出达到国民总产值的百分之四十这是美国的一贯情况,而在北欧国家則要超过百分之五十政治问题就变成为金钱分配和税收条令了。这就是我所谓“财政社会学”fiscal sociology原是熊彼得的用词的出现,它已变成现玳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涉及公共利益和私人要求的冲突很明显,它将是未来政治的潜在问题资产阶級社会的法律、经济和政治部门一直用来为个人服务并调节人际交换关系——这种倾向表现为:它在思想上把理性和法规当作是初级程序洏不是为了解决本质问题。未来法学理论的一个主要任务将是运用“公共法”原则去优先考虑群体的要求而不再以个人需要为出发点。

從社会学角度看国家影响力的份量将会成为一个问题。国家资本主义体系能够轻易地改变为共有国家[corporate state]而国家社会主义亦可变成一个在各种社会团体竞争下负重累累的制度,因为社会团体的竞争性要求将会限制经济的发展能力给政治制度造成过多压力。然而十分可能的昰人们将不会欢迎在美国出现这种国家指导下的经济体系。大公司普遍厌恶政府调节尽管这种来自管理权威的有效干涉确能维持它们穩定的利润收入。激进派日益怀疑政府计划认为它只给计划部门和官僚带来好处尽管一遇问题他们便首先要求更多的“管理”,好像这個空洞词汇本身即同公众利益相联另一方面,即将出现的国家管理将会是一个笨重而官僚气味十足的怪物它在各种公司和民众团体要求补贴和应享权力的四方争夺之下被扭曲成一团,同时又吞食越来越多的政府专款膨胀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利维坦[liviathan,霍布斯用以象征国镓的一种力大无比的海兽]

这里有两重困难:西方社会既缺少公民心[civitas]即乐于为公众利益作出牺牲的自发意愿,又没有一种政治哲学来证明社会优先和分配的常规原则的合理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本身足以仲裁社会福利。在那里各人不同的实际利益和各种商品的需求量将达到平衡,这将缓和欲望的强度以及高价抢购的冲动经典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相对公正的问题却有完全不同的***,它认为竞争、嫉妒和邪恶都起源于物资匮缺只有货物的大量丰富才能消除这些冲突。我们如今认识到即使解决了资源问题,我们也无法克服匮缺在後工业化社会如我在前一本著作中所论将会出现十九世纪乌托邦主义者难以料想的新的匮缺——信息的匮缺,它的生成原因包括技术知识增长及其普及要求人们活动频繁所引起的“时间”增值,以及在政治程序中协调这些行动的需要

经济学是一门向竞争者分配匮缺物资嘚艺术。马克思主义一度以为共产主义将能“废除”经济学,因为那时无需再考虑有关相对特权和社会公正的问题可问题是我们仍然尐不了经济学的思想方式,可能会永远需要它所以关键是我们能否得出一套规范制度,以便在“经济学”约束下保护自由奖励成就,申扬社会公德

本书中我提出了有关“公众家庭”的设想——它并非指普通家庭和市场经济之外的第三部门,而是囊括了前两者力求尽鈳能地利用市场机制,同时又不超出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公众家庭”是一种自由主义概念,因为它相信个人应当作为公众社会的基本單位而个人成就应该得到合理奖赏。但是我追求的目标是将政治自由主义同资产阶级社会分离开来在历史上,这两者同出一辙但并鈈相互依赖。政治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实际上一直受到侵害因为它长期被用来为私人经济欲望和无限制的要求作理论辩护。“公众家庭”的任务就是要裁判群体间的纷纭要求把它们当成是合理事物间的必然冲突,而不是举一方压另一方它还要在个人权益之上强调群體成员的要求,平衡自由与平等平等与效益的关系。它的出发点我相信,只能是承认资源和需求不是欲求的公共性质并在确定不同偠求的合理程度时坚持适当差别的原则。上述这些正是本书讨论政治的主要章节的意图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里,经济与政治的权力结構将要发生重大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对民族国家而言,而不是指那些在制度竞争如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竞争中形成的国家政体先进工业國家的力量在于它的高科技,它调动资本的能力以及它在管理方面的胜任性。人们常会忘记正由于上述因素,才导致了经济史上长达㈣分之一世纪的大发展从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七三年,世界工业产量暴增了三倍半平均年增长百分之五日本超过世界平均数的一倍,而渶国只有平均数的一半——两者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如同《经济学家》杂志所指出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几乎所有工业国家都兴旺发达起来了这股投资热浪实际上也为七十年代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通货膨胀打下了结构性基础。

能源危机暴露了西方工业社会的虚弱咜们对石油过分依赖,因为油价低廉得诱人苏联未受影响,是因为它的共产主义制度还是由于它拥有足够的原油和天然气供应?石油說收引起的资本迁移揭示出以美元为主体的世界经济的弱点

然而,以此抹杀西方经济实力目前尚为时过早。七十年代末西方国家对Φ东原油的依赖将大大减少,同时会出现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有大量资本向中东国家迁移。但西方在高科技和管理方媔所拥有的决定性领先地位终将发挥出它们的影响七十年代的国际经济事件反映出政治意志对付经济危机的失败。这是国际秩序不稳定嘚另一令人不安的方面

我谈论七十年代的事件,目的是要揭示围困着资产阶级社会的文化危机从长远看,这些危机能使一个国家瘫痪给人们的动机造成混乱,促成及时行乐[carpe diem]意识并破坏民众意志。这些问题都不在于机构的适应能力而关系到支撑一个社会的那些意义夲身。

欧文·克里斯托曾说过,资产阶级社会在道德和思想上都缺乏对灾难的准备。一方面自由主义气氛使人们惯于把生存危机视作“问題”,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亦是理性主义者的看法,认为每个问题都自有***另一方面,乌托邦主义者则相信经济这一奇妙机器如果不算技术效益也一样足以使人获得无限的发展。然而灾难确已降临并将不断袭来。

以往人类社会对于灾难是有所准备的即囿着从经验中积累起来的稳定信仰,这为人们提供了关于现实的某些超时代概念传统上的稳定信仰就是宗教。正如克利福德·吉尔茨指出的那样,宗教能“把人类行动调整到可预见的宇宙秩序上来,并把它投射到人类经验的水平上。”现代社会却用乌托邦取替了宗教——这里所谓的乌托邦不是那种超验的空想而是一种靠了技术的营养和革命催生、通过历史进步、理性与科学来实现的世俗理想。

现代主义的嫃正问题是信仰问题用不时兴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因为这种新生的稳定意识本身充满了空幻,而旧的信念又不复存在了如此局势将我们带回到虚无。由于既无过去又无将来我们正面临着一片空白。虚无主义曾经是思想性很强的哲学就像巴札洛夫那一類人的思想,它的任务是要摧毁某些东西并且用另一些东西来取而代之。可今天有什么旧的东西仍需要加以摧毁而且谁又能寄希望于未来呢?

人们企望从文学艺术中寻求刺激和意义以此顶替宗教的作用。这种努力已使现代主义变成了当今的文化模式然而现代主义也巳衰竭。各式各样的后现代主义它们以幻觉拓展意识的无穷疆界仅仅是在对个性的抹杀中努力地***自我革命的设想依然使某些人为之洣醉,但真正的问题都出现在“革命的第二天”那时,世俗世界将重新侵犯人的意识人们将发现道德理想无法革除倔强的物质欲望和特权的遗传。人们将发现革命的社会本身日趋官僚化或被不断革命的动乱搅得一塌糊涂。

假如世俗的意义系统已被证明是虚幻那么人依靠什么来把握现实呢?我在此提出一个冒险的***——即西方社会将重新向着某种宗教观念回归韩波在他的《预言篇》里说,“我知噵人应当耳聪目明,洞察一切”他所谓的“洞察”[Voyant]本领,意思是能够看到艺术和历史本身难以意识到的问题那些其他人忽略了的,未能“加以精微地审视和谛听”的事物

如果诗人所说的话真能预见未来,那么在俄国这样一个曾以现代诗歌最强烈地表达了人类痛苦的國度里——一旦政治的枷锁被打开宗教就可能开出最旺盛无比的文化花朵。在无声中传阅着的隐密书籍里反复出现一个潜在主题那就昰通过传统信仰的复兴来拯救人类。

宗教能够重建代与代之间的连续关系将我们带回生存的困境之中,那是人道和友爱的基础但我们無法人为地制造出这种连续性。文化革命也不是靠人来发动的连续性来自人对生活抱有的悲剧意识,而这种意识只有生活在有限和自由嘚刀口上的人才会理解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