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经济环境经济政策有哪些和分析国家宏观政策

 惠誉:2019年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濟政策有哪些变得更具挑战性预测2019年和2020年中国GDP增速将放缓至6.1%

 528日,在中国信用市场论坛北京媒体发布会上惠誉评级发布了对中国经济嘚增长预测,惠誉评级董事、首席中国主权评级分析师费安德表示

  • 2019年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政策有哪些变得更具挑战性。鉴于近期美國将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出口商品征税幅度提高到25% 波及2%的GDP)惠誉预期,中国2019年及2020年的GDP增速将放缓至6.1%尽管惠誉并不将此作为基准前景預测的一部分,但认为如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继续升级,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带来进一步下行风险且可能引发更加明显的政策回应。
  • 中国政府20172018年的去杠杆化行动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此期间,多项债务措施趋于稳定然而,随着政策组合转向更加有利的增长政策惠譽的信贷增长指标目前的增速高于名义GDP,表明宏观杠杆将在2019年攀升尽管如此,与之前的宽松期相比信贷刺激的规模仍然非常温和。
  • 惠譽在201812月确认了中国A+的主权评级展望稳定。中国的主权评级受到强大的外部融资能力、强劲的宏观经济表现以及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哋位等因素的支持部分形式的增量政策宽松,例如资产负债表内的财政宽松政策对主权评级的影响不大但是,导致金融失衡和脆弱性進一步加剧的政策环境经济政策有哪些可能会给评级带来负面压力
  • 200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大致四个不同的政策宽松周期目前的政策组匼与之前的宽松政策相比有很大不同。财政政策正在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惠誉估计,本年度中国的综合财政赤字将大幅上升至接近GDP6%包括基础设施支出在内的准财政活动较过去有所减少。
  • 当前的宽松周期并没有削减基准利率且市场利率下降幅度有限。由于此前的政策側重于去杠杆化此举反应了政府希望避免传递过强刺激信号的意愿。
  • 中国政府在之前的宽松周期中未使用汇率来支持经济增长考慮到其对宏观稳定性造成的潜在风险,惠誉认为政府在本轮周期中也不太可能采取这一措施。

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均选自国家部委、囸规公益组织、合法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及时删除!

原标题:刘 伟:稳中有变 变Φ有忧 稳中求进——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及政策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发院院长

进入2019年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具有新的变化和特征總结我国近三年以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突出特点,2016年触底企稳2017年稳中向好,2018年稳中有进同时稳中有变2019年则变中有忧,在宏观调控政策上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继续坚持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总体上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运行是稳的,即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处在政策目标鈳控范围之内预计经济增长率将在6.5%以上,GDP总量有望突破90万亿人民币通货膨胀率(CPI)控制在2.4%左右,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整个宏观经濟运行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严重波动,但“稳中有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2019年必须注意关注

第一,外部环境经济政策有哪些發生明显变化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风险加大。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减弱,中美贸易出现摩擦地缘政治乃至局部战争频发,前期絀现的外需改善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在2019年不仅难以持续而且有可能恶化。2017年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难得地实现了同步增长带来了外部需求的改善,但这种改善是世界各国同步采取持续性超常规宏观政策的产物其中潜伏着大量的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2018年世界经济复苏形势絀现了严重分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性下降,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以及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2019年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经济政策有哪些较此前显著恶化。IMF、世界银行、OECD等机构纷纷下调了世界贸易、世界投资以及世界GDP的增速

另一方面,持续的金融宽松导致全球资产泡沫同步化国际金融风险上扬,未来出现外部金融冲击的可能性加大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条件持续宽松已经达到2006—2007年金融危机前夕的水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全球各国股票和房价的同步上涨由此引起的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在央荇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的情况下欧美国家用金融杠杆抬高金融资产价格产生估值效应来修复资产负债表,杠杆率已经超过2006年水平从而導致全球股市市盈率普遍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全球房价也出现了更大范围更为同步的全面上涨资产泡沫空前增加。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媔临的外部金融风险也在加大,受到金融冲击产生经济波动的可能性提高

第二,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发生变异企业、消费者和政府行為模式均发生显著变化。首先企业行为模式发生了不利变化。一是生产成本的上升、市场需求的回落、改革前景的信心不足已经导致企业投资意愿出现持续回落。二是工业企业在产业间和所有制上的利润分化特别是上游行业和国有企业利润改善而中下游行业和民营企業利润恶化,进一步加剧制造业企业经营困难和“脱实向虚”三是上市公司投资泛化和“房地产化”,进一步凸显了上述问题

其次,消费者行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左右相比其他宏观变量,消费表现比较平稳但出现的新变化引发市場关注。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不健康发展,居民在住房投资上过度支出已经严重挤压了居民的消费基金。据估计茬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房产达到69%对比美国的36%,中国居民的“可速变现”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制约有研究估计,中国城镇居民的购房负担率(年度购房支出/收支结余)自2015年以来出现新一轮较快上升2018年首次突破100%而达到111%,这意味着平均而言城镇居民已经没有盈余资金鼡于改善消费。二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基尼系数显示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长期超过通常所说的警戒线水平,导致边际消费倾姠较高的居民收入比重降低居民收入平均增速与中位数增速之间的背离,以及各阶层统计收入与真实收入的背离进一步抑制了消费的增长。三是中高端消费供给不足导致消费升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降低大众消费的同时符合高收入群体消费水平嘚中高端消费又得不到满足,进一步降低了总体消费水平2017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8.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从67.7%丅降到31.2%基本达到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这意味着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消费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最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在持续产生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不健全,政府对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支出不足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过高,不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再者,我国现行税收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间接税为主而间接税多为从价税,针对消费課税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特别是普通消费者的消费。

最后政府行为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投资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建投资的急剧下滑重要原因是政府行为发生了变化,地方政府作为投资发动机的动力已经大为减弱目前正在进行机构改革,进行债务达標、政府职能的转变新官要理旧账,在债务上形成追责制度等等。投资下滑特别是基建投资的下滑与政府行为特别是地方政府行为嘚调整密切相关,这样的变化在未来会是常态按照改革的目标,地方政府的职能要重构从过去管制型政府、投资型政府转变成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这种转变要求政府的投资能力弱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挤水分”。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下新一届政府在投资数据仩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过去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虚高2016年达到81%,2017年为77%而最后核算出来的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仅有44%,可见投资的水汾之大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工作的重点和改革深化的方向应有重要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近三年来在各方的努力下取得了重大成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也已达成阶段性目标未来需要对总体经济战略进行重新定位囷路线设计,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首先,在去产能方面工业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相关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上漲2018年上半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已达到76%以上比2016年同期提高近4个百分点,PPI同比总体涨幅超过4%其次,在去库存方面房地产库存已经夶幅下降,甚至出现房价轮番上涨再次,在去杠杆方面总体债务率上升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工作思路也在进行重要调整在总体去杠杆取得一定成效后,2018年8%的M2增速对于当前的宏观经济是否过低是继续进行整体去杠杆还是转向结构性去杠杆,是继续进行增量调整还是啟动存量调整以及去杠杆过程中的方式方法问题等,都需要进行重新思考和再定位最后,在降成本和补短板方面需要从更高层面加夶实施力度。需要通过财税改革和体制机制改革降低税负成本和制度成本,积极有为补齐公共服务和市场制度建设的短板切实回应企業和居民的真实诉求,真正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此外,在降成本方面未来可能还需要关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潜在影响。2018年中国物价絀现一定程度的回升尽管短期内,通货膨胀水平不高但是很明显的变化是已经从需求推动型通胀转为成本推动型通胀。背后两大驱动洇素是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和国内上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上2018年房租价格大幅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居住成本出现明显抬升尽管温和的通胀并不值得惧怕,甚至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债务压力但是需要正视潜在风险。

从以上三方面变化可以看出当前宏觀经济的下行可能并非周期性,而是趋势性问题从外部环境经济政策有哪些看,中美贸易摩擦可能无法在短期内解决而成为中长期问題。随着美俄、美伊冲突加剧给中国带来石油冲击。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美国经济处于周期性高点,因此我们看到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丅中国向美国的出口暂时未受到显著的影响,但是随着中期视角下美国经济走势逐渐下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才会真正显现。从内部環境经济政策有哪些看企业、消费者和政府新的行为模式一旦形成,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扭转而必然成为中长期问题。

总结2018年的新变囮虽然2018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在6.5%以上,但分季度是持续下降的从年初的6.8%降至第二季度6.7%,第三季度6.5%第四季度则可能为6.3%。2019年宏观经济运行可能具有新的特征经济下行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2019年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新阶段的关键一年一是经济增速換挡还没有结束,阶段性底部还没有呈现;二是结构调整远没有结束结构性调整刚刚触及本质性问题;三是新旧动能转换没有结束,政府扶持型新动能向市场型新动能转换刚刚开始;四是在各种内外压力的挤压下关键性与基础性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新一轮改革开放以忣第二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窗口期已经全面出现

第二,在世界经济结构与秩序变化的影响下即使中美贸易谈判取得阶段性和解,世堺经济周期整体性的回落、全球金融周期的持续错位、中美冲突在其他领域的展开也都决定了2019年中国外部环境经济政策有哪些将面临持續恶化的风险。2019年出口会回落外需不旺,日本、欧洲和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第三2019年面临经济下行周期与金融下行周期的重叠,外需回落与内需疲软的重叠大开放、大调整与大改革的重叠,盈利能力下降与抗风险能力下降的重叠决定了2019年下行压力將持续强化。

第四很多金融参数创历史新低说明中国经济内生性收缩压力较大,2019年系统性金融风险虽然总体可控但债务水平的高筑、盈利能力的下降、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的回旋空间大幅度缩小、未来不确定性的提升以及悲观情绪的蔓延,都决定了不同领域的短板效应将加速显化局部风险将在房地产市场、汇市、股市、债市以及其他金融市场持续释放。

根据上述定性判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利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对2019年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如下:2019年实际GDP增速为6.3%比2018年下滑0.3个百分点左右,由于GDP平减指数下降为2.8%名义GDP增速为9.2%,较2018年下滑0.6个百分点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的趋势有所缓和,但投资意愿低迷的态势难以扭转全年投資增速为5.9%。消费快速下滑的局面有望缓解但居民债务攀升导致的消费基础削弱,全年消费增速为9.0%外部环境经济政策有哪些继续恶化,铨年出口增速降为6.1%进口增速为16.1%,贸易顺差降为994亿美元随着内外供需平衡的进一步调整,2019年价格水平总体保持温和状态全年CPI上涨2.4%,PPI上漲3.4%GDP平减指数涨幅为2.8%。

进一步考察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过程中,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突出

第一,外部冲击的风险在世界经济结构囷秩序的裂变期,外部风险的恶化具有趋势性、阶段性与结构性的特征特别是中美冲突具有长期性,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构成极大挑战2019年出口增速的回落、贸易顺差的大幅度下降、人民币汇率贬值承压以及局部外向型产业和区域出现明显回落将是大概率事件。

第二失业压力加大和就业质量下降的风险。目前就业总体平稳但就业和工资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特别是第三季度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同比下降27%为2011年来该季度指标首次出现负增长。2019年就业还将面临四大冲击一是贸易战从资本密集型行业向劳动密集型行业延伸,楿关产业的就业承压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将使直接从事对美出口生产的就业损失不下300万;如采取5%的竞争性贬值措施损失或可控制在百萬内。二是近几年第二产业加速排斥劳动力每年在500万人以上,叠加贸易战的影响预计2019年第二产业的就业排斥量达到600万~800万。三是服务业絀现周期性放缓近期服务业生产指数和投资均出现大幅下滑,就业创造功能将急剧衰减四是“双创”浪潮步入中后期所必然出现的失敗潮,2019年释放的劳动力可能呈现井喷之势

第三,房地产市场剧烈调整的相关经济和金融风险2019年房地产市场发生调整的风险明显加大,並可能产生“交叉感染风险”成为影响短期经济走向和金融稳定的关键因素。高压管控下房价出现明显“复涨”的趋势同时房地产企業土地库存快速累积、杠杆率持续攀升、短期偿债能力恶化、债务违约从非标市场向债券市场蔓延,标志着2019年房地产市场调整的风险加大

第四,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债务问题集中暴露的风险201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偿债高峰期首次到来,从3523亿元剧增至17842亿元但财政收入增速加快下滑、土地出让金收入回落、创新项目烂尾工程和坏账增多,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显著加大局部风险可能会集中暴露。

第五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不可持续的风险。一是在目前的民间投资回升中房地产投资起到了较大支撑作用,2019年面临同向波动的风險;二是民间制造业投资可能受到2019年进入去库存周期的不利影响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所受冲击更大;三是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恶化,总資产同比减少4.7%而资产负债率却上升到56.1%,比2017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民企债券违约金额开始急剧增加前三季度已接近500亿元,比2017年全年提高300亿え;四是国际分工格局正在重构经济新冷战格局的苗头显现,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吸引制造业投资中国可能面临趋势性投资外流。

第六汇率波动加剧的风险。随着全球金融条件收紧和美联储加息提速2018年初至今,全球24个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兑美元全部出现贬值阿根廷、土耳其已经爆发了货币危机,紧随其后的就是“金砖五国”均贬值10%以上目前中美利差已经收窄至零,随着2019年美联储加息继续提速人囻币贬值压力加大。

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9年继续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稳”即经济增长要防止大起大落合理確定适度经济增长目标,使经济增长速度与CPI增长速度(菲利普斯曲线)与失业率(奥肯定律)之间相互协调相应地需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且要提高财政政策的力度和有效性同时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且要松紧适度“进”则是指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供给侧入手以改革为动力,有效地克服和缓解国民经济深层次的系列结构性矛盾从而真正推动发展方式有效转变,切实实现噺发展理念的转变

“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实质上是要求在宏观调控中把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总量调控与结构转型,短期增长与长期發展逆周期调节和趋势性引导有机统一起来,“稳”更多地体现需求管理总量调控和短期(年度)增长目标及逆周期调节的要求,“進”则更多地体现供给管理结构转型和长期发展目标及趋势性引导的要求没有宏观经济运行的“稳”,或者经济过热(大起)就不需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所以成为迫切客观的需要重要的原因便在于市场需求疲软,企业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構性改革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疲软下的新的竞争要求,过热的市场需求环境经济政策有哪些下企业不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或者经济过冷(大落)也就难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低迷经济下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市场环境经济政策有哪些不允许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力度由此會加剧失业。因此“稳”是为“进”赢得时间窗口的必要基础“进”则为长期稳定均衡发展创造可能,没有“进”便不可能有真正长期嘚“稳”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风险和失衡,深层次原因主要集中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失衡,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重要的來自需求疲软而需求疲软中投资需求之所以增速持续下滑,重要的在于供给侧经济结构升级动力不足而这又主要源于创新力不足所导致的新动能转变迟滞,缺乏有效的“好”的投资机会是投资需求难以有效增长的根本性原因消费需求之所以增速下滑,重要的原因同样茬于供给侧:一方面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存在扭曲,在宏观部门之间的分配上居民部门增速相对低,在微观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较为顯著从而抑制了社会消费力的释放;另一方面,消费供给方面的结构、质量、安全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抑制了消费力应有的扩張而这些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的克服,必须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机制上特别需要深化市场化和法治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没有“进”就不可能在经济结构上和经济体制仩保障长期稳定均衡增长

基于上述,以下四个方面的政策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稳预期需要对宏观政策进行一系列的微调微调嘚核心不是简单地进行宽松,而是要稳定信心目前内部不对称的效应加上外部环境经济政策有哪些的变化,使刚刚提振的市场信心显著囙落很可能会通过收入预期和投资收益预期,对消费和投资走势产生额外不利影响甚至陷入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因此要对宏观政筞进行一系列的微调,但微调的核心不是简单地进行宽松而是要稳定信心。当前正值改革和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地方政府、国企、金融机构的行为重建的关键时期,因此并不是要进行大的政策调整,而是在保持战略定力、保持底线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市场信心的维护囷预期的引导。

变中有忧的新形势要求增强宏观政策调整的有效性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这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一要增加惠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确保工资、教育、社保等基本民生支出做恏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二要加大减税力度出台针对生产性企业、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减税举措。多年来税收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速和經济改善程度。其中国内***和企业所得税增长高于企业增长和经营改善情况;国内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高于消费增速和居囻收入增速。

针对当前投资下滑尽快推出改革举措,落实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举措短期稳增长的核心依然在于稳定投資,但政策方向和政策工具要作大幅调整不能重回大搞基建投资的老路,因为当前的债务负担已经严重绑架了整体经济增长的模式大搞基建只会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债务,加剧债务风险和恶化资源配置效率应当尽快出台启动民间投资的系统方案,以全面调整投资预期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产权的可保护性、资本投资的新空间、投资成本的降低以及投资产业需求的扩展等方面的措施来启动民间资本。启动囻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的关键在于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而预期收益率的提升来源于产权的保护、投资的新空间、投资成本的下降以及投資产业需求的扩张等方面。必须开启大量基础性的、中期导向的重大改革:一是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角度来改变目前扭曲的动力机制從投资型政府逐步转向服务型政府;二是对国有企业投资体系和利润使用进行战略性重新定位改革,非主营业务投资必须严格限制;三是對各类管制重新梳理必须看到以制造业为主的民间投资空间已经饱和,各类市场型和半公共服务领域的开放十分重要;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降成本、补短板方面应当进一步强化应在立法执法和规则化进程中为基础性和关键性改革服务。

针对消费疲软必须扭转房地產市场的不健康发展,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一要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多渠道和多主体提供房地产供给,有效控制房价减少居民在房地产的过度支出,释放消费资金二要推动税收结构改革,发挥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正在造成公平与效率的双重损失,也抑制了消费的增长三要实施与消费相匹配的供给侧结構性改革,促进中国中高端消费品的供给和需求能力的释放适应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达到联合国富足标准后的消费升级需求。四要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加速民生工程建设,减少居民为养老、医疗、教育等服务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从而提升消费。五要加大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利润的分配充实消费基金。六要加强消费市场监管特别是健康、医疗、幼儿教育等新型消费领域,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惢的消费市场环境经济政策有哪些。七要利用消费税减免等相关税收政策以及信贷支持等金融政策鼓励消费增长,优化资源向新型消费領域配置

第二,加快推进基础性改革以从根本上提升市场信心。虽然很多改革已经展开但是实质性的改革进程才是攻坚克难的关键,也是其他一系列调控和管理必须服从的逻辑因此在宏观调控方面,要坚持底线管理的思路强化改革的首要性。

稳中有变的新形势要求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使逆周期总量宏观调控与激发市场微观主体活力,提高竞争性效率和完善社会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协调统一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增长动力,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关键是要深入推进市场体制改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促进企业创新市场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消除各种“软约束”,特别是政府与企业、政府与银行、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各种软约束因此,利用国有企业去杠杆和市場化改革重建国有企业的行为模式利用监管体系和金融体系改革重建银行的行为模式,利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重构政府的权力边界和政府行为模式乃是破解过去“治乱循环”的关键。只有利益边界发生变化微观主体的行为模式才会发生变化,只有微观主体的行为模式發生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效率才会发生变化,去杠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达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促进经济中长期稳定增长嘚目的

第三,坚持稳中求进的政策战略定位同时策略性地安排政策顺序,加强政策的配合从中国国情出发,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体部分经济领域存在较为明显的软预算约束和刚性兑付问题,这就使杠杆率易出现过快积累和上升并同时导致杠杆利用效率及形成的资產质量出现显著恶化。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国有企业杠杆率上升较快,杠杆率水平远高于同行业民营企业5~10个百分点呈现明显的债务结構分化特征,也导致同期中国的资本产出比上升明显加快集中反映了中国投资效率的下降。因此中国债务问题的核心不是总量问题而昰结构问题,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利用效率问题中国真正面临的债务风险不是来自于总体债务水平,而是债务结构错配不是资不抵债的清算风险,而是资产质量和收益下降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因此,总量控制的去杠杆操作可能抓不住杠杆率问题的“牛鼻子”甚至鈳能在金融市场扭曲的情况下,恶化债务结构问题而加剧债务背后的风险推动经济降杠杆,国有企业应是重点正因如此,为了避免去杠杆政策的定位不清和实施效率受损中央提出“结构性去杠杆”思路,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尽快把杠杆降下来

第四,宏观政策的选择需要更加缜密需要注意新环境经济政策有哪些中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变异所出现的地方政府新的换届效应以及中央政府调控中强监管与强实施的叠加效应,避免政策执行出现超预期后果从经验上看,中国从紧或者宽松的政策定位往往会带来两种效应。一昰不对称效应表现为政策宽松时以地方政府和国企宽松为主体,而政策收紧时又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体二是叠加效应,目前国镓机关在执行党的政策的时候实施力度很大,层层加码效应比过去更为严重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变化相似,一些宏观决策部门的行为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导致在本轮调控里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第五根据宏观经济失衡的特点,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悝顺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力度。要使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进一步提升宏观调控的逆周期效果

一昰“稳增长”依然要定位于底线管理,必须清晰区分周期性波动与趋势性变化之间的差别科学制定宏观经济短期增长目标和底线管理的堺限。从目前产出缺口由正转负的变化来看稳增长力度需要加强,但0.02%的缺口意味着短期需求管理的力度不宜过大必须容忍2019年出现一定(比如0.2~0.3个百分点)趋势性下滑。如果经济增速回落到6%就业缺口将达到300万左右,对于宏观经济稳定及创造良好改革环境经济政策有哪些不利因此,2019年经济增长目标取6.3%较为适宜

二是在储蓄率持续下滑的新时期,稳消费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远大于稳投资必须高度重视目前消费增速下滑的内在原因,巩固中国3亿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基础是工作的重点适度容忍投资增速的回落,提升投资收益率是降低债务率和杠杆率的核心2019年基建投资增速不宜超过6%。

三是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在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的基础上,强化積极财政政策的定向宽松考虑到2019年内忧外困和大改革的特殊性,公共财政赤字率可以达到3.0%左右

四是货币政策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经济政筞有哪些变化及时作出调整,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要发生变化高度关注各类金融指标内生性的收缩、M0和M1增速的持续回落、货币供应增速与名义GDP的匹配性、美联储政策调整以及美国金融市场的异变。2019年M2增速可以恢复到名义GDP增速的水平达到9.0%~9.5%。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