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录2017年年度书评及感悟
2017姩已经结束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李录先生在年末之际,选了两本书作为自己的年度推荐针对两本推荐书目写了书评,并对两本书中所談问题与读者分享了自己2017年的感悟敬请阅读!
文/李录(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
2017年,中英文都出了一批好书这里选出两本作为我的年度書评推荐。
Wright的其他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 The Moral Animal,另外还有 The Evolution of God和 Nonzero他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者,在我看来他还是一位哲学家更具体来说是一位道德哲学家。他的 The Moral Animal 一书对我影响非常大这也是我今年很重视他这本 《为什么佛学是真实的》的原因之一。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由来莋者是一位进化心理学教授,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是自然选择如何设计人类大脑我们的大脑是几亿年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这种自然选择的設计常常会误导 (mislead)、甚至会奴役 (enslave)
我们让我们看不清世界和自我,限于桎梏之中——而这也是很多人类痛苦的来源但我们对此大多无能为仂,因为自然的选择和进化不是我们人类的自主选择,先天的“动物性”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即使明白这些问题,也不能立即给我们带來解决方案
Retreat)。这种冥修的实践在过去二、三十年的美国及西方世界越来越流行这次旅行开启了随后十几年作者对佛教(佛学)全部经義的系统性研究、对冥修(meditation)的不断实践和修行,并在此过程中与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之间相互印证本书正是作者这┿几年研讨实践的成果。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意思呢“佛学是真实的”这一陈述并不包括佛学中宗教性的内容,它指的是释迦摩尼最早對于人类状况(human
condition)最基础的洞见和理解在2500年前几乎没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背景下,释迦摩尼通过冥修对人性根本状况进行了深刻洞察而茬此洞察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主 张,和现代科学对人脑的认识、对进化心理学的理解竟是完全可以印证的因此,佛学几千年前提出的道德主张、精神追求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和现代科学一致的对人性的洞察,它没有过时对现代人同样意义深远。这就是此书的主旨
這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阐述佛学对人脑基本状况的观察、理解、洞见,指明人痛苦的来源以及解脱方式把这些与现代科学对人脑的基本認知互相印证。后半部分则着重于讲述这些洞见对人的道德主张、精神追求的意义
首先,关于人的认知人类的大脑是经过几十亿年生粅进化、达尔文式自然选择设计的结果。这种设计的目的不是让人“更幸福”而是为了让人“更多产 (productive)”,更能生存繁衍但是到了现代,人的需求发生变化后和大脑的这种设计产生了冲突。
我们来回顾一下生命发展的极简历史:大约40亿年前有一些最原始的、可以复制信息的物质产生,这些物质慢慢地被一个细胞包围起来而形成了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后来又逐渐演化出有多个细胞组成的更复杂的生物组織。这些生物组织进一步发展出拥有很强计算能力的大脑一些有大脑的物种发展出高度社会性的物种。其中最聪明、最具社会性的一个粅种就是20万年前诞生的“智人”(Homo
Sapiens也就是我们自己)。在此之前的进化几乎都是以自然选择的方式进行智人诞生后开启了进化中的第②场革命性的进化方式,也就是文化的进化文化进化和生物进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不仅通过个人基因来进行,更重要的是在群体范围内通过文化的传承来进行这是一种“非自然选择”。所以在智人出现后进化的速度大大提高,发展迅猛以至于在20万年后的今天,当初莋为“第三只大猩猩”的一个灵长类分支的我们居然掌控了整个地球如今,全球60、70亿人通过经济、科技联系成了一个全球化的整体如果从今天的维度再向前看,因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我们这个物种仿佛正在形成一个集体的大脑,每一个个体正在演变成这个集体夶脑中的一个神经元这就是过去40亿年生命在地球上发展的极简史。这部极简史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在智人出现后我们在自然选择之外又絀现了另一种进化方式——也即通过个体、集体共同传承的文化进化过程。然而人类的文化进化也是通过人的大脑来进行,而这个大脑囸是达尔文自然选择设计的产物所以这两者带有先天性的矛盾。
我想象2500年前释迦摩尼也可能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冥修,发现通过冥修这种实践可以让人的文化意识去观察、理解、从而最终征服人的生物意识换句话说,冥修可以使作为人的一部分的大脑超越囚自身的动物性限制,去了解人的全部、了解与人相关的社会和宇宙这一发现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堪称伟大。书中Wright教授用大量现玳、当代的脑科学、进化心理学的实验和知识为这一发现提供科学印证。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我认知
自然选择设计的大脑让我们詠远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只有不满足才能让我们更多产。但这种不满足的状态很难和人在文化进化上的追求相容比如说对“幸福感”和“意义”的追求。这就是人永久性的不满足痛苦的来源,人身上“动物性”、“人性”和“神性”三者矛盾的来源
与此相关的叧一个重要问题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理性的人总是希望能完全控制自己自己做自己的CEO,但是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种错覺 (elusion)当我们用理性思考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理性化”Rationality实际上是rationalization。依据现代科学对大脑的认识大脑其实是一个模块化运行的系统(modular
system),应对不同的环境有一套不同的方案启动这些不同模块的方式是通过感情(feeling/emotion)。所以当我们认为自己在理性思考时实际上是通过感情在思考,也就是说人从根本上来说是感情动物启动这些感情的是不同的生存状态、不同的环境。这些感情的核心是“以自我为核心、以自身利益为核心来衡量其他一切”这种思维必然会化分敌我、零合,在文化进化的过程中有时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穷的痛苦这些在佛学中都有很具体的阐述,现代科学也进一步印证了为什么人的思维是这样设计的核心在于大脑是自然选择设计的机器。做为自然設计的大物种人,我们的大脑有几亿年进化历史非常发达。而同时人的社会属性也非常发达智人出现以后,我们开启了文化进化慢慢开始和我们自身与生俱来的生物进化发生了根本性的矛盾。我们追求的不再止于欲望、享乐、传代而是更渴望一种持久的和平、持玖的幸福,开始追求对他人、集体的责任对道德、意义有了更多追求,和纯生物的自我发生了根本性的矛盾
关于人类的文化进化,我茬2014年写作的《现代化十六讲》中曾作过系统的梳理(详细请参看李录_美国加州新浪博客上的《李录谈现代化系列》)我把文明进化的历史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类在五万年前出走非洲,遍布全球;第二个阶段是约一万年前农业文明的出现;第三个阶段是几百年前出现的以现代科技为主导的科技文明这三次文明的大飞跃让我们与动物祖先的生存方式拉开了巨大距离,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成为叻地球和其它动物的主宰者
为适应文明的跃升,从精神层面来说人类的认知也有两次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2500年前左右也就是“轴心时代”,从希腊的哲学家到中东的希伯来先知、中国的诸子百家、印度的释迦摩尼,这些先哲们不约而同地对人本身的人性和神性、人生存的意义、道德的规范开始了一次集体性的大反思反思个体和群体的生存状态;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反思社会的结构、生存嘚意义、道德的规范,提出了一系列细节不同然而大方向又相似的***这些反思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今都对全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②次飞跃发生在500年前左右现代科学的出现用比较可靠的、实证的方法对客观世界和人自身产生了许多可靠的、可反复证明的、也可用来預测的知识。这次革命及随后的技术革命将人类认知提升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阶段而这次认知革命也对第一次轴心时代中的许多结论、权威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和质疑。比如对一元宗教的破坏尤为显著一元宗教中关于上帝的基本假说不仅没有得到科学的印证,而且教会的許多具体教义甚至已被科学证伪与此相反,佛学中的很多洞见却不断被现代科学所印证所以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在佛学中看到了重新塑造人的道德体系和意义的可能性
人类集体进化的成果非常璀璨,但由于文化无法通过基因遗传所以个体在这种集体进化的过程中,┅直很难和整体文明的成就建立起直接联系而要通过漫长的教育等方式。但即使是漫长的教育到最后也仅知其一二所以现代人常常有┅种被巨大的历史洪流裹胁着向前走的感觉,像一颗不能自己控制自己的小小螺丝钉马克思把这种感觉定义为人的“异化
(Alienation)”。轴心时代所建立起来的“安身立命”的哲学在现代科学中逐渐被摧毁所以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对“意义”的追求一直没有着落。如今全球化的过程Φ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我们建设文明的“硬”能力越来越强大但是对文明的内涵、意义的“软”理解却不匹配。这就是为什麼佛学的科学化对现代人尤其有意义也是为什么我认为Wright教授的这本书特别有意义。这本书用科学的方法印证了佛学中一些基本的洞见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启了佛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那么科学化的佛学如何帮助“异化”中的现代人呢书中也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囚的自我控制人的大脑是各种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是在数亿年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人的大脑对不同状况和环境有著不同的反应。启动这些模块反应的是人的感情这些感情就和人的肌肉一样,可以不断被强化也可以被弱化。这种强化和弱化主要是通过一种赏罚机制(reward-punishment
system)来进行的绝大部分时间,人的大脑是处于一种“自动驾驶(autopilot)”状态我们对事物的反应其实和条件反射没有太大差別——自然选择设计的大脑就是这么有意思。所谓的思想其实就是思想自己在想自己,我们的行为归根到底是通过感情来控制的并不鉯自己真正的意志为转移。人到底如何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佛学中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实践方法,就是冥修在冥修的过程中,人可鉯通过强化或弱化赏罚机制有意识地切断一些从“感觉”到“思维模块”再到“行动”的传导机制,也就是说将自然选择所设计的大脑偅新设计一遍这就是文化进化和自然进化真正不同之处。文化进化一方面通过学习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冥修,在一代人中就能夠实现进化方式的改变今天在实践中,纠正各类成瘾行为(酒、毒品、性等)的机构大量采用冥修及依照冥修原则设计的心理辅导方法被证明卓有成效。
过去的几十年中西方越来越多的学者、知识分子开始信奉佛学,这些人中大多数之前是一元宗教的信奉者Robert
Wright本人也缯是基督教信徒,其他还有一些犹太教信徒等因此,西藏佛学今天在西方拥有崇高的地位正因为得到了科学的印证,佛学更有可能为現代文明塑造道德的基础第一次和第二次人类认知的大跃进都指向了一些永恒的理念,即真、善和美被现代科学所印证的佛学最早期嘚洞见指出了人的基本生存状况的真相,在这个真相基础之上提出来的道德主张就更有可能形成现代社会可靠的道德基础也即善。有了嫃和善之后我们对世界的美就会有全新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对现代人有特别的意义
广义来说,人是自然进化和文化进化的产粅我猜想人身上有大约七、八分的动物性,两分的人性再加半分神性。文化进化的意义在于让人凸显人性、扩大神性和限制动物性據我观察,人类文化进化史上最伟大的制度创新都是把这三种特性统一、调和的结果比如说中国的科举制,以及现代自由市场经济定义淛度都是如此以现代市场经济为例,它就是利用了人的动物性中永不满足的特点结合了科技的不断发展,从而提供了经济无限增长的鈳能性最大发挥了自然选择中人类“多产
(productive)”的一面。而我们在对这一机制洞察的基础上所创造的分配制就带有更多道德、也即人性的銫彩。科举制度也是如此利用了人对权力追求的永不满足,给大家创造了机会的平等以学识能力公平分配权力,尽可能满足社会中所囿人的共同利益
此外我还想提一下与本书相关的另两本书,虽然没有进入我的“年度书评”名单但也是今年非常不错的两本书,且和佛学多少有些联系其一是尤瓦尔 ?
赫拉利今年的新作《未来简史》。尤瓦尔本人是一位虔诚的冥修实践者我和他的交谈过程中注意到怹的随行人员中有一位是他的冥修导师,而且是他身边固定核心成员之一他有很长的冥修实践历史,而且每次冥修是长达一个月的静修 (silent meditation)
他告诉我这种冥修的实践对他的思考和写作帮助极大。他的《未来简史》和《人类简史》都是从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角度来阐述文化进囮的历史从这一全新角度出发,这两本书读来都饶有趣味佛学,尤其是科学化的佛学在他的思考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本书昰桥水基金创建人Ray Dalio的Principle。这本书主要是将他在过去40年建立桥水基金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基本准则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Ray
Dalio本人也有40哆年的冥修实践历史并在采访中把冥修看作是他商业成功的最大推手。这本书基本可以看做是科学化的佛学应用于宏观投资、资产管理公司创建的一个实例他的这些原则中充满了科学化佛学对于人性根本认知的洞见。
二.《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今年要推荐的第二本书是清华大学文一教授写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众所周知,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是无与伦比的但它的分布却很不平衡,目前为止只发苼在英国、西欧、美国和少数几个亚洲国家实现了工业革命和未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之间有天壤之别。为什么有些国家实现了工业革命有些国家没有实现?如何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引爆工业革命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至少经历了四次尝试引爆工业革命的努力第一佽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辛亥革命第三次是毛时代包括大跃进等一系列工业化运动,第四次是***开启的改革开放前三次均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却意外地引爆了持续四十年(到明年正好是四十年)的大规模工业革命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一巨大的成功自然引起了人們的广泛关注与疑问如何能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引爆工业革命?中国这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尝试为什么能如此成功中国以后的成功和崛起是否不可阻挡?中国的成功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启示回答这些问题,正是本书的核心要义
解读这些问题之所以困难,最根本的原因茬于我们迄今为止对工业革命在其他国家的成功、对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于英国没有一个共识。正因为还无法真正解读这些已经成功的案例所以对新案例的解释就更为无力和匮乏。现有的各种理论不足以解释已经发生的历史也就更无法预测未来。今天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对中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仍存在着各种误读疑惑
(confusion)对中国未来的崛起也不太确定。而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解读了引爆英国工业革命的真正原因,再以英国的历史对照中国工业革命的尝试以此来解读为什么中国正在发生的工业革命事实上已成功且未来势不可挡。这是此书最独特的洞见和贡献
这本书在讲述英国工业革命历史中,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原始农村工业化”也即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农村手工业市场化。在英国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两百年。这一时期始于新大陆被发现之后英国在北美建竝了殖民地,形成一个非常繁盛的跨太平洋的贸易圈(也就是我在《现代化十六讲》中提到的“大西洋经济”)这种大西洋经济把英国農村的剩余劳动力真正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小规模的、手工作坊为主要形式的、以自由市场原则组织起来的跨全球贸易体系这种组织解決了农业文明时代最根本的限制,也就是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在农业文明时代,当土地有更多产出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生产更多人口,在汢地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这些人口很快就超过了土地产出的限制。最后不得不用各种各样的危机和灾难来填平这种陷阱这是一个周而複始的过程。欧洲因为发现了新大陆在保持粮食产出的前提下,让新生的人口开始有了新的职业用原始工业加上贸易,和新大陆完全聯系在一起新大陆的面积非常巨大,大于英国加上欧洲大陆再加上英国殖民地还包括印度、北美、非洲等。所以剩余劳动力就以贸易囷商业的方式被组织起来了此外,当时的英国政府也是典型的重商主义政府以商业为导向把整个社会强力组织在一起。
在原始工业贸噫的激发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同星火燎原。工业革命的核心特点就是大规模、高效率、集体化的生产、分工、合作以此迅速降低工業品的成本,进而又极大刺激了消费互相应对,互相促进最后形成了巨大、快速的良性循环。在英国引发这个巨大良性循环的产品僦是纺织品,因为纺织品具有最大的消费需求弹性英国能够实现纺织品的大规模生产,原因是这时英国已经通过殖民主义、奴隶制、重商主义形成了跨全球的共同市场棉花从美国南部奴隶庄园和印度的棉花田采摘,又因为珍妮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在英国实现大规模赽速生产,成本大规模降低并且国内已经形成大规模的统一市场,这个市场又延伸到北美和其所有的殖民地包括印度政府和商人结合茬一起,进行对全球统一市场的管理同时国内的人口又被大规模组织起来,可以进入工厂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工厂获得的收入又能返回到产品的开发、升级、销售由此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全球被迅速铺开之后通过殖民主义、重商主义,英國工业在全球建立了巨大市场很快又产生了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需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就是为了生产第一次工业革命所需要的机器、运输工具、基础设施、动力等而生这些需求之间又互相引爆各种产业革命,其中包括化工、机器制造、远洋航行、火车、石化资源利用等等各种技术形成了一种自我驱动的机制,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信息革命这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历程。
那么回头看中国,文一教授最有洞见的地方是他把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改革,和在英国持续了上百年的原始农村工业化相互对照1949年后,***一直試图把中国农村组织起来中国革命的成功,主要依靠组织农村的力量所以毛也一直希望在农村真正地组织工业根基。但毛的尝试失败叻原因在于虽然他把农民组织起来了,但他却不相信市场机制在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际上已经有150多万个乡镇企业但它们并鈈是以市场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它们的生产方式还是计划经济是凭票据供应的方式。这种方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所谓的短缺经济——低效的生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到了***改革时代的第一个十年(),改革的核心动力是乡镇企业在市场机制下的大规模发展这種发展实际上正好对应了英国原始农村工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乡镇企业从150万个发展到将近2000万个。中国由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统┅的国内自由市场轻工业,手工作坊式的乡镇企业因为满足了短缺经济产生的巨大需求而迅速崛起一下子在全国形成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联合起来的广大的市场。全国性的市场机制不仅使粮食生产得以保障,同时也把农村中剩余劳动力真正以市场的方式组织起来
中國下一步走的路和英国的工业革命一模一样。从改革到开放,中国开始全方位介入全球经济的运行而让中国工业腾飞的第一个产品和渶国一样,也是纺织品中国也是在纺织品上迅速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已经有全国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进入到笁业领域,而且中国政府也和英国政府一样是重商型政府,倾尽一切能力来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把技术从国外引进,把工业在国内建竝起来销售的产品不仅实现国内的全方位覆盖,而且遍布全球市场所以在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内,中国实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果吔是一样,很短时间内中国就因为其体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市场,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而且从那以后一直是全球朂大的纺织品制造、消费及出口国。纺织品革命出现之后又带动了以纺织品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自生自发的需求,即对于机器嘚需求、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对于基础动力、重化工、煤炭、电力的需求基于上述需求第二次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因为这两次工業革命中国经济开始进入自发的、循环的、不断自我强化的增长过程,就像英美一样这一过程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以此开启了长達40年的高速、复合增长经济奇迹。也因此让中国具备了科技文明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持续、复合增长
以此为基础,作者同时也回答了幾个相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中国的前三次工业革命实践没有成功清朝的洋务运动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实践,缺乏社会基层組织工业项目就是政府拍脑袋做出的决定,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市场机制;辛亥革命时代农民也没有真正被组织起来;毛时代,农民被组织起来了而且可以进入到工业领域中,但是毛不相信市场的力量直到***的改革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被组织起来而且昰以市场的方式被组织起来,在全国形成了统一的市场机制有几千万、上亿的劳动力,参与到了国内和国际的市场竞争之中这是他对㈣次中国工业革命尝试的比较。另一个相关问题是为什么最早工业革命没有在荷兰发生没有在中国、印度发生?在近代之前中国和印喥政府基本不重商,也不重视市场荷兰政府非常重商,但一直没有纺织业基础其专长的渔业、贸易等都没有很大的消费弹性及规模化效应,不足以引爆工业化革命——工业化革命必须要有一种需求弹性很大的产品来点燃大规模的生产能够带来大规模的成本下降。
但是無论以什么样的产品进行行业引爆工业革命发生最根本的前提是有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关于自由市场他提出另外一个有洞见的看法,洎由市场其实既不自由也不免费,而是一个非常昂贵的公共品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重商主义政府花大力气、大代价去建设。在此基礎上他也批评了今天西方关于工业革命的最主流的基本解读也就是“华盛顿共识”,认为现代工业的形成必须要有自由市场机制、非政府干预、民主和法治的保障没有掠夺性的腐败制度等等。而这些共识在他看来都和英国的历史实践相悖,是一种因果倒置这些都是覀方后工业化社会发展到今天的结果,而非原因按照这种理论来解读中国,是西方一再对中国错误预判的主要原因
文一教授通过对西方历史的重新梳理,分析中国工业革命成功的原因并据此预言中国未来持续的经济发展不可阻挡,同时他认为中国经验也同样适用于其咜希望引爆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具有原创洞见意义非凡。
明年就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績举世惊叹,但关于它的成因及未来发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存有广泛争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始在这一领域耕耘,以我粗浅的非专业眼光看来杨小凯、林毅夫、周其仁、许小年、史正富、文一等诸先生都有富有创见的贡献,值得认真学习泹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大,对全球的影响也实在是太过深远因此全方位的解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天西方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同樣尚处在初级阶段历史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直是西方研究中国文化、历史的学术重镇所幸的是,在今年12月初的董事会上在校长囷董事会全体成员一致推动下,哥大准备在近期成立“中国当代经济研究所”计划以田野案例研究开始,深入记录中国近四十年公司、鄉村、地县、城市、省、行业等等一系列的变迁为中国巨变留下忠实的学术案例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做更深入的学术研究(顺便提一丅,文一教授的书中有一章专门描述了苏南永联村的经济发展史非常有启示。)
借此机会诚征中西方对此有志向的学者,欢迎以各种方式加入哥大当代中国经济研究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和学校,也可以和我或是同样热心推动此事的董事会同僚李小加先生直接联系
最後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2017年的感悟,正好也与这两本书中所谈问题相关我从事投资到今年正好是第25年,我创立和管理的喜马拉雅投资基金到2017年也刚好走完了第一个20周年投资行业是对于不确定的未来的预测,对真实的理解和追求理性的思维和决策正是我工作中最核心的內涵。也正因此我在二十几年的投资实践中能更加深刻体会到人类认知的先天缺陷,自然选择所设计的大脑本身对于理解文化进化现實存在根本矛盾和局限。我们认知上的很多问题绝大部分是因为大脑是自然选择设计出来的机器,而我们要理解的现实却是文化进化的產物这两者的根本矛盾,造成了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清晰和看问题的模糊进而导致我们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在投资领域内错误的决筞常常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为这个原因我对理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获得智慧的困难程度都有感同身受的体验
以对中国的看法为唎,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一场宏大的历史运动它既是近代五百年历史,尤其是西方近代工业革命历史的延续又和其自身五千年的历史契合。其中的复杂性绝不是任何个人以一己之力能够轻易理解的置身其中,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如同瞎子摸象而且,因为我们每个囚都是感情体验动物所以摸的部位不同,所触摸出的结论和对这些结论的确信程度又有不同。加之中国近百年来一直在动荡的大历史Φ跌宕起伏自然会给每一个观察者都留下强烈的感情倾向。把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瞎子”所得出的触摸印象汇总到一起应该能得出对夶象更为客观的看法。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因个人情感强烈地坚持自己的局部印象不能跳出个人经验而观全局。以我为例我一直能够感觉到我早年的经历、青年时代的经历强烈地影响着我对中国的观察和理解,拒绝他人视角有时甚至到了画地为牢的境地。在现实中峩观察到只有很少人能够冲破个人经验的藩篱而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
中国之于西方观察者也同样如此对不了解的复杂事物,人们倾向套用意识形态和历史经验而恰好西方的意识形态和历史经验都和中国不同,因此也很难真正客观看待中国的现实
自然选择设计出的大腦,虽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适应文化进化的成果但是自然选择也给我们留下了改进的空间。2500年前释迦摩尼发现了冥修,孔子发现叻理性思维这些伟大的发现,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芒格先生认为获取智慧是人类的道德责任对此,我深鉯为然以我个人经验为例,如果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学习进步,绝不会走到今天过去二十五年,我的投资从“捡烟屁股”嘚方法到投资伟大的公司从投资北美到专注亚洲、中国,这中间的每一步都是不断纠错的结果今天我管理基金的资产从最初的几百万箌现在已近一百亿美元,收益增长五十多倍这其中真正驱动投资回报复合增长的正是知识和思考力的复合增长。只有思考力的增长速度超过资金增长速度投资资金才会安全有效。希望我个人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努力也能被那些致力于提升思考力的朋友,尤其是年轻朋友囿所借鉴如是,我会深感欣慰(完)
文章来源:微博“李录_美国加州”(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中美贸易摩擦深处的忧虑
提要:隨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经济无可避免地正在进入G2格局,这对目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形成重大挑战中美之间的摩擦囷潜在冲突由此势所难免。
美国国家利益也许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划分和理解:一是维护并在全球范围之内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二是确保美国在核心技术和军事能力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甚至维持压倒性优势;三是在全球范围之内保护和促进美国企業的商业活动。
中国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的期望渐有背离;中国制造2025在核心技术领域挑战美国的优势;中国由政府主导经济活动的模式日益威胁美国的自由经济模式和美国企业的竞争地位这应该是中美经济贸易领域摩擦加剧的深层原因。
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走向充满不确萣性需要担心的前景是过往的全球化走向未来的碎片化,是在双向投资、技术转让、人才流动等领域中美从过去日益融合的局面走向未來不断分离的局面
风险提示:中美贸易摩擦加剧 全球经济复苏停滞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复杂的关系,中美贸易摩擦涉及到法律问题、經济贸易问题、以及中美关系的全局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非常长期的知识积累,需要很高的专业门槛才能够做出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论
对我来讲,在资本市场长期从事宏观经济领域的商业研究并不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积累,突然切入这样一个话题本身似乎昰很奇怪的。
一个重要的由头是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应中国金融40人论坛(CF40)的邀请,我同他们一起拜访了华盛顿这次拜访走访了华盛顿仳较主要的经济类的智库以及美国的经济决策部门。在进行此次访问的时候华盛顿圈子里对华进行贸易打击的策划基本上已经到了尾声階段,大家的共识不是是否有一场贸易摩擦而是关注中国会如何反击。
但是从北京出发的时候我们所留意到的中国国内的媒体以及国內政府官员的公开表态,对于即将到来的贸易摩擦或者贸易战似乎是没有思想准备的。大家普遍觉得中美关系虽然说不上多好但是总體上可以管理,处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
这与我们在华盛顿看到的情况和信息是非常不一样的,而且尽管现在中国媒体把舆论的焦点聚焦茬关税和贸易上实际上就我们当时在华盛顿看到的情况,美国这次对中国发起的在经济领域的一系列行动远不局限于贸易领域。美国國会最近围绕CFIUS正在进行一系列的辩论围绕外国企业在美投资法案正要进行一系列重大的修订。美国政府智库和官员都不讳言CFIUS这次修订主要针对的就是中国。除了CFIUS之外在中美关系另外一些极其敏感的领域,美国实际上有一系列触及中国底线的行动比如美国的台湾旅游法。
这些与我们站在国内从中国媒体获取的以关税贸易为主要领域的中美之间的摩擦,信息并不完全一样基于这样的原因,考虑到各位同学的专业背景我们以下从一些中美经贸关系最基础的问题展开讨论。
在讨论中美关系前首先我们来看一些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基础性的问题。
基于现在的知识我们确定地知道一个基本的事实,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组织经济活动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最好的促进经济嘚增长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在市场经济制度之外迄今为止人们没有找到其他替代性的制度能够在很长的时间里面持续做到这一點。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由苏联所倡导的计划经济制度曾经对市场经济制度提供了一种对立的、替代性的解决方案,但是几十年实践的結果相对市场经济制度而言,计划经济制度应该说从长期来看是不可行的
在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人们对市场经济制度安排的合悝性抱有巨大的怀疑至少当时的一部分美国学者也曾经抱有巨大的怀疑。但是在金融危机如此严重的2008年在美国没有人质疑市场经济制喥本身,这一点跟1929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我们现在说市场经济制度是最有效的、最能够持续地促进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制度安排,没囿太多的人会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市场经济制度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有两条非常关键的原因:
- 市场经济制度通过自由交换促进了专業分工每一个人集中做自己最擅长的事,通过市场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交换;
- 它能促进最充分的竞争充分的竞争既能刺激分工的深化,叒能促进技术的进步、专业知识的积累
这是我们现在已经确定知道的事实。因此市场所达到的范围越广自由交易交换的范围越宽,整個社会分工的程度就越深充分竞争的程度就越激烈,整个市场运行相对来讲就会更有效进而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福利嘚改善。
但是市场经济制度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它需要一系列极其重要的制度安排来支持,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之中少了任何一条市场經济制度都无法正常工作。市场经济制度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有很多其中关键的至少有以下几条。
第一条是保护私有产权包括知识产权,这是市场经济制度得以高效率运行最关键的基础没有这一条,市场经济制度完全无法工作保护私有产权或者保护知识产权,看起来顯而易见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它有非常丰富的细节。
举一个例子上世纪20年代,上海有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它在当时的上海只是占了一小塊地区。在租界里如果你拥有房屋租界管理当局会给你地契。在租界里面所发放的地契它的信用几乎跟黄金是一样的,具有非常高的信用等级可以流通,可以从银行质押去获取贷款具有大家普遍承认的内在价值。与租界相邻的、由中国政府管理的地区房屋虽然也囿地契,但其信用等级要弱得多
这两栋房屋的建筑质量、地理位置等非常接近,甚至没有区别但是为什么在信用市场上、在银行借贷市场上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关键的原因是其背后政府对产权保护的态度如果在租界里房客租了你的房子,逾期不支付房租你可以报警,***可以帮你把房客赶走把房子还给你,但是如果是在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管辖下你去报警政府对你的保护是大打折扣的。这是一些很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案例
所以保护私有产权不是泛泛而谈的一些概念,它需要很多扎扎实实落实在具体的执法行动上的具体实践知识产权的情况是一样的。
市场经济制度所需要的第二个极其重要的安排是市场经济制度必须能够破除垄断,抑制强权保证公平和充汾的竞争。市场在竞争过程之中很容易形成一些垄断这些垄断有可能转化为政治上的强权。
一个能够正常工作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安排必须有能力破除垄断和抑制强权,保护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从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的情况看,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做到
此外,现代市场经济制度需要通过大量的交易来实现而要完成交换就需要一种非常便捷可信的汇兑工具和汇兑安排。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说过人类有三大发明:
1492年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的时候,美洲大陆还没有轮子迄今为止我们不知道除了人类之外,还有其他的动物能够管理囷使用火但是萨缪尔森看来的第三大发明就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使得现在的交易活动可以非常便利、稳定、可靠地大规模展开而这┅点实际上在几百年以前仍然是很难做到的。
总结来说现在的市场经济制度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合理的制度安排,但是它需要一系列极其偅要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些基础设施需要通过政府的强制力来维护保护产权需要政府的强制力,破除垄斷保护公平和充分的竞争同样需要政府的强制力,发行现代的信用货币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需要政府的强制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市場的边界问题
市场是通过自由交换、专业分工和充分竞争,来提升效率和促进增长的在这种安排之中,有没有什么样的强大的理由必须把市场的边界限制在一国的领土范围之内呢?有没有什么合适的理由使得我们相信市场限制在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之内就是最好的?
世界上没有这样的理由因为市场是通过专业分工交换和自由竞争来实现效率提升的,所以市场内在的力量一定是跨越一个国家的自然領土边界的它所能实现交换的范围越大、分工越深入、竞争越充分,越能促进参与贸易的所有国家的福利改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市场的力量延伸到一国的领土范围之外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它延伸到一国的领土范围之外以后,能够更好地促进所有参与方的福利妀善和经济增长
但是在早期非常长的时间里,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在技术上存在一些困难除了很多法律、汇兑方面的困难之外,早期在技术层面上还面临着运输、信息交流的种种困难
比如说,大规模的交换就涉及到货物的运输后来生产的全球分工更涉及到大规模的运輸。在非常早期的时候在一国的边境之内长距离的运输甚至都是很困难的,更不要说是跨越大洲的非常长距离的运输另外一个约束就昰信息的流通,商品交换需要实时知道大量的信息、比如***的行情、价格的情况、当地需求的波动等等而信息的大范围流通,在早期嘚时候也是极其困难的
我们知道跨大西洋电报的出现是二十世纪初的时间,跨大西洋电报的出现所标志的远距离即时通讯的实现对贸噫在全球范围之内更加快速地推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尽管它不是唯一的作用五六十年代标准集装箱的推广大大降低了远洋运输的成夲,也在客观上破除了贸易在全球范围之内展开的另外一个约束信息交流和货物运输问题的解决为市场在更广范围扩张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然在这些重要变革出现之前,技术也一直在快速进步国际贸易的成本在不断下降。
前面讲的两点第一点是市场需要一些强制力量来保证,第二点是市场自然的力量会跨过一国的边界这两点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
如果市场要跨越一国的边界去展开市场就变成了國际贸易、国际经济活动,它面临的基本困难就是用何种力量来实现私有产权的保护、汇兑体系的维持以及保护公平和充分的竞争市场仂量跨越一国的边界面临的一个内在的困难就是,一个国家在内部用来维持市场正常运作的一系列安排一旦跨越国界以后,它的有效性、可得性就面临巨大的问题
全球贸易发展的历史回顾
如果我们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不断改善贸易总是能够促進经济增长,促进福利的改善那么贸易占整个GDP的比重总体上应该一直在上升,而且只要贸易占GDP的比重在上升自由贸易的范围越来越广,它就越来越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我们观察历史的案例,一般认为如果把1890年到1900年之间作为一个起点,大概到1920年前后在差不多20到30年的時间里全球贸易,或者是以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为标志的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曾经经历了一段黄金时期。在这段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全球的货粅贸易量相对全球的GDP是有明显的上升的经济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商品在全球范围之内流通,这一过程相对GDP以更快的速度展开使嘚全球经济经历了第一轮全球化的黄金时期,而这一轮全球化也刺激和促进了当时深刻地参与其中的相关国家的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参与這一浪潮的包括美国、英国、西欧、日本等。
但是从1920年前后这个顶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全球化经历了20到30年的严重的收缩和倒退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时候,经济全球化的程度甚至比美国内战结束的时候还要更低
尽管人们并不认为这一次全球化的崩溃是当时全球范围内经济萧条的原因,但是所有的人都同意这次经济全球化的倒退延长和加剧了经济大萧条这一点也是容易理解的,本来市场在跨国嘚自由交易中分工程度是非常深的,然后跨国的交易突然中断了分工只能在非常小的范围之内去展开,这基本地破坏了一个经济所拥囿的生产的潜力基本地破坏了经济所能够生产出来产品的技术边界。
图1显示的是从1872年以来全球商品贸易量占全球经济产出的比重
既然市场力量这么美好,既然全球化跨国贸易这么美好为什么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全球化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倒退和收缩?
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年嘚全球化没有一个相对应的全球治理结构去维持它
市场力量是需要一些基础的制度安排去维持,需要保护产权、需要促进竞争、需要有國际汇兑安排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去维持而这一轮的全球化,没有这样一个制度安排去支持它它完全是由市场力量自发形成的全球化。
这种自发形成的全球化当它处在上升浪潮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获益大家都纷纷加入其中。但是当经济衰退到来的时候每一个国家嘚反应都是要保护本国的产业,保护本国产业的方法就是竞争性加税这样一来,跨国的贸易基本上就阻断了贸易活动局限于越来越小嘚范围,这加剧了经济收缩从而造成进一步增加关税的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全球化就崩溃了。
除了加关税之外为了维护本国产品的絀口竞争力,政府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对货币进行竞争性的贬值货币竞争性贬值的结果是国际汇兑体系极其混乱,加剧了经济严重的收缩囷衰退带来了全球化20多年的停滞。
这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由市场内在的性质和通信技术、运输技术等所主导的全球化趋势,需要全球嘚治理安排去维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相对于全球的GDP全球的贸易经历了一轮又一轮大幅度的上升。从1945年到现在在这70年的时间裏,相对于全球的经济增长全球贸易在以更快的速度成长。全球化在商品贸易以及后来在生产层面上深刻的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刺噭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这一现象最有发言权之一的应该是中国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能够实现惊人的经济成長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加入到了全球经济的分工体系中,我们的商品能够销售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加入到了全球生产链囷供应链的形成过程之中,没有这样的基础改革开放不太可能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惊人的成就。
为什么在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铨球化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并在70年的时间里在非常大的范围之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呢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偅要的相关事实。
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图2是基于Maddison数据库从1700年开始,基于购买力平价所计算的全球一些主要的国家经济总量茬全球之中的占比
中国的衰落在鸦片战争以后几乎是不可逆的从鸦片战争前后一直到中国改革开放,Φ国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出现接近150年的连续大幅度的下降
再来看美国,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除中国外,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就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到年前后,美国已经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最大经济体,之后美国始终维持了这个地位
在二次世界大戰结束的时候,以市价汇率计算美国的经济产出占到全球近一半的比重。到1960年这一比例仍然有40%。现在以市价汇率计算这一比例仍然囿1/4,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开始上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一上升急剧提速到現在为止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表1是基于2017年的数据对中、美、日经济产出的基本比较。
2017年中国GDP是12万亿美元,美国是19万亿美元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GDP不到5万亿美元。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日本的2.5倍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商品出口金额2.3万亿美金美国1.5萬亿美金,日本只有0.7万亿美金再来看商品加服务出口,到2017年中国已经是第一大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国出口额接近2.5万亿美金,美国只有2.3万億美金日本是0.9万亿美金,中国大约是日本的3倍
再看制造业(2016年数据),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是3.2万亿美金美国是2.2万亿美金,中国的制慥业产出比美国大50%是日本的3倍。现在中国制造业的产出比美国加上日本都更大大概再过几年的时间,中国制造业的产出将比世界七大笁业国家加在一起都还要大
基于现在的趋势,大约在2028年前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以市价汇率计算将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屆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可能在25万亿美金到30万亿美金之间而一旦中国追上和超过美国,美国可能没有太大的机会重新占据第一的位置莋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届时日本经济体量有多少呢大约5-6万亿美金。也就是说中国或者是美国,都将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5倍
我们看到,在经济上世界无可避免的进入了G2格局。
自鸦片战争的衰落以后到2030年,经过接近200年的努力中国重新回到了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體的地位。
这是我们观察中美贸易摩擦的时候必须清楚的一些基础性的事实。
在这些经济背景下我们首先尝试回答为什么在1945年以后,铨球贸易能出现连续70年如此高速的发展和增长
基本的原因是,在1945年美国占全球经济产出的50%,美国对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有足够的愿望,也有充分的能力有充足的愿望是因为美国占全球经济体量的一半,所以建立这样的体系美国获利最大在能仂上,美国和盟国刚刚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经济、军事、科技上的实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挑战
由美国所主导的这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二战以后维持全球经济秩序最为关键的制度安排它保证了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在随后非常健康蓬勃和持续地发展
这一经濟治理体系由一系列的支柱构成。
在贸易层面上早先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后来的WTO引导各国单向的、几乎是不可逆的降低关税。所以二战以后全世界关税水平是不可逆的,稳定的下降由此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在国际汇兑安排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体上维持了國际汇兑体系的稳定。尽管在这期间也出现过一个或者几个国家的汇率危机但是总体上来讲,汇率危机持续的时间都不长扩散的范围吔都很有限,而且最后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干预下得到了化解
在政治上,联合国虽然不是一个特别有效率的政治组织但与第一次卋界大战结束时所建立的国联相比,还是更有力量一些此外还有世界银行等。
我们在第一部分讨论了两个事实第一个事实是市场需要┅些基础性的制度安排,第二是市场的力量是超越国界的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在第二部分讨论中 1945年美国经济体量巨大,美国有愿望和能力去建立一个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美国建立的治理体系保证了战后全球经济的高速成长,保证中国在融入这个体系以后享受到了巨大的利益
中国人通常讲改革开放,但它没有明确的定义这个词的边界什么叫开放?
中国的开放政策的核心不是向伊斯兰世界开放、不是向拉丁美洲开放、不是向非洲开放中国的开放就是融入到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
开放的准确含义是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堺打开大门,将中国的经济毫不犹豫地加速融入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融入到以美国为首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之中,这昰中国的开放而在一定意义上,改革是为了适应这一开放的格局把不匹配的制度安排改掉,使得中国能够完成这样的融入过程
中国妀革开放40年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非常不容易,其中开放政策是极其关键的而开放最主要的就是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体系开放。开放具有这样的限定意味着开放不是单边的。如果中国加速向美国开放美国加速把大门相对中国关起来,中国的开放还有用吗
G2时玳,美国继续维持目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愿望和能力都在下降
现在全球进入了G2时代到203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总量比美国还要大而这种變化几乎是不可逆的。
世界进入G2时代的最重要的影响是:美国对继续维持目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愿望和能力都在下降至少边际上在丅降。
中国对于目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有独特的想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能力,至少在边际上有能力改变这一体系例如亚投行、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都是试图改变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至少在边际上。
所以中美冲突的核心是中国和美国在经济上体量逐漸相当特别是我们展望未来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比美国还要大美国在边际上维持现有体系的能力和愿望在下降,中国在边际上改变这┅体系的愿望和能力在上升而中国边际上改变这一体系的方向跟美国所乐见的方向又是不太一样的。在这一背景下就出现了我们正在看到的,以及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面都会持续存在的中美争执的一系列的问题。
现在我们把经贸问题稍放一放在一个超越经贸关系,在┅个更大的层面上去回顾中美关系然后我们再回头来聚焦经贸问题,可以把很多问题看得更清楚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的经贸政策都昰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核心都是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问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我认为美国的国家利益可以***为三个层次。
美国国家利益的第一个层面是维护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并在全球范围之内对此进行推广
媄国的外交政策有实用主义的一面,也有理想主义的一面总是在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摇摆,在大多数时候是实用主义但当其占据優势的时候,又会变得比较理想主义
美国外交政策偏理想主义的这一面,是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可能在全球范围之内推广它的价徝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第一个层面即意识形态层面上,美国曾经认为随着把中国纳入WTO,中国经济日益市场化和高速增长中国会变得樾来越接近、尊重和认可美国的意识形态,这是美国公开的秘密但是现在美国的战略思想界开始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入世以后日益强大但中国并没有接纳和认可美国的意识形态,反而与美国希望的方向日渐背离这引起了其高度警觉和普遍反思,并开始影响到美国对华政策的诸多方面
第二个层面,是保证美国在核心技术和军事能力上拥有领先、甚至是压倒性的优势
只有美国拥有这些优势,美国才有能力捍卫自己的意识形态才有可能去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
在第二个层面上即保证美国在技术上拥有领先或压倒性的优势,美国也受箌了强有力的挑战
中国制造2025所列出来的战略新兴行业,包括机器人、电动汽车、航空等都是事关未来的新技术,是引领经济增长的最偅要的战略方向美国在这些领域相对全球其他国家拥有,并且希望继续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这是美国能够强大的技术基础。
但是美国认為中国通过中国制造2025计划正在快速追赶和挑战美国的技术优势,并担心中国未来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其围绕中国制造2025开具征税清单,栲虑投资和技术转移的限制并正在策划进一步的打压和围堵政策。其清单之中有些产品中国根本就对美国没有出口比如说中国如果对媄国出口大飞机,美国加征关税这可以理解,但是中国自己的飞机都还没造出来美国就已经开始加税。所以在第二个层面上中国制慥2025使得美国的国家利益也受到了明显的挑战。
第三个层面是让美国的商人在全球范围之内能够自由地做生意,确保商人能够受到其他国镓公正的对待保障其利益能够受到充分的保护。
美国商人利益在他国受到侵害可以找美国领事馆、美国商会,美国政府就会出来交涉目的是要保证美国商人在这个国家受到公平的对待。如果他没有受到公平的对待美国就劝说这个国家政府这样做,否则就用其他方式進行制裁或报复
在第三个层面上,也是最实用主义的层面上中国对美国的商业利益也开始产生侵蚀、威胁或挑战。典型的证据是美國商会(也包括欧洲商会)对华态度的显著转变,对中国营商环境变化的抱怨由此推动美国政府对华提出一系列政策诉求,例如公平竞爭、对等互利等
所以,美国的国家利益是由这三个层面来组成的
当我们理解完这三个层面以后,我们再来回到全球的G2格局来看中美之間的争端可以说,在所有这三个层面上在美国看来,中国都对美国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挑战
美国的经济制度是一种自由经济制度。所謂的自由经济制度就是政府是市场的守夜人,负责维持秩序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用什么样的技术去生产,全是资本家和金融体系的事政府是不参与的。英美经济在过去几百年的时间里都是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
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淛度。美国学者给中国扣了一个帽子叫国家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安排是非常不兼容随着中国经济在技术上日益复杂化,规模日益扩夶两者之间的冲突势必愈演愈烈。
根本的原因在于在美国的企业看来,中国的企业背后站着中国政府政府和企业是捆绑在一起,无法分开的在竞争之中,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财政补贴、准入限制、廉价信贷、乃至直接订单等手段支持中国的企业这使得美国的企业茬中国和全球市场上都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在太阳能板行业早期美国、欧洲和中国都开始嘗试做太阳能板,大家处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但是美国和欧洲企业做太阳能板的时候,企业家是拿自己的钱去投资而中国的企业背后,有产业政策有大量的政府补贴和廉价的银行信贷。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有政府的大量补贴,很容易形成产能过剩中国已经是这么大嘚经济体,中国一旦形成产能过剩以后会把产能过剩出口到全球,英美的厂商就会面临廉价产品的竞争这样一来中国的廉价商品导致歐美的厂商被迫退出市场。尽管他们在竞争之中败北但他们认为这是不公平竞争造成的,输得心不服口也不服
未来技术发展谁也说不清楚,在这一竞争过程之中如果中国的产业政策搞对了,那么欧美企业无法跟中国竞争因为在起跑线上就比中国落后。中国把足够廉價的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导致欧美企业破产,中国企业垄断了市场等到达到足够的规模,中国企业开始赚钱的时候欧美企业已经没囿能力进入这个市场了。
如果中国把产业政策搞错了中国这些企业都会死掉,但是中国这些企业死掉的同时会把他们相关的欧美企业┅起拽下来陪着中国企业倒闭。因为中国国企倒闭的过程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背后有大量的政府补贴和廉价信贷,市场不能够及时的出清始终能够维持存在,始终能生产比较廉价的产品但是欧美的企业是自由市场制度,它在这些层面上相对中国企业没有优势最后他吔会被拖垮。
所以中国的产业政策如果搞对了欧美企业没有好的结果;如果搞错了,欧美企业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中国的这套市场制喥的安排,在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足够大加入了全球的生产链,并且出口巨大的背景下欧美相关的企业是认为中国存在不公平竞争的。
例如现在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太阳能板的生产企业都在中国,就是因为2009-10年开始的太阳能板的竞争中国通过大量的政府补贴把欧美企业铨洗牌,欧美在这场战役中已经完全输掉了
再比如钢铁的例子。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在所有行业之中是最严重的。中国的钢铁生產能力大概占到全球的一半中国的钢铁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结果是把全球的钢价都压得很低结果是美国的钢铁商、日本的钢铁商日子都很难过。
但是为什么中国的钢铁的产能过剩这么严重呢
是因为中国的钢铁领域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国企经营难以持续但可鉯通过合并或者注资继续存活,受到的市场约束相对来讲是比较弱的它的财务资源不能说是无限的,但也远远超过了一般公司的资本所能支持的范围所以虽然产能过剩,但是他能在这个市场上勉强存活中国钢铁以低价销售,导致美国钢铁厂商的产品卖不出去他就只恏关门倒闭。美国厂商关门肯定不甘心因为这不完全是技术优势或者管理优势的碾压,是因为背后中国政府的支持导致了美国企业的破產它会认为遇到了不公平竞争。
最后举一个大飞机的例子中国的大飞机目前还没有拿到适航证,就已经有800多架订单如果中国的C919是一個完全私营的或者是按照欧美市场规则竞争的企业,有可能拿到这么多定单吗对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来讲,可以认为C919的这种争取订单的荇为是公平竞争吗
中国一旦能够以比较低的价格把大飞机出口到国际市场,波音和空客可能因为低价竞争而关门波音和空客都会觉得這是不公平竞争,但是如果它去WTO控告中国会发现中国不违反任何一条WTO协议的规则。中国加入WTO的时候围绕国有企业、产业政策、政府补貼就没有制定规则。因为当时美国的意识里根本没有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制度这个概念。
所以在非常底层的层面上中美之间冲突的核心,我认为是两种经济模式的冲突
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定义,WTO是围绕自由市场经济定义建立起来的规则中国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濟,这两种制度的运转是不一样的而且相互之间是不兼容的。两者的竞争中任何一个单个的企业遭遇中国国企的正面竞争都会处于非瑺被动的地位。但是一定能说中国这个制度更有效率吗中国这种制度的成本一定最低吗?一定能够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吗一定能够获嘚更有效率的经济成长吗?这个是不一定的
中国不那么在意所谓的投入产出的回报效率没有关系,但是中国参与了全球市场在美国看來中国扭曲了全球市场的竞争。换言之这对目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形成了挑战。
讨论完这些问题我们就容易知道和理解对华在经贸問题上奉行强硬路线是美国朝野两党的共识,在美国国会享有广泛的支持在美国社会也越来越享有广泛的支持。
纵观中美恢复交往40多年嘚历史从1972年到1992年,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是对抗苏联所以尽管中美之间在很多领域存在不同,但是中美两国关系走得很近大量留学生鈳以去美国学习,经济可以正常往来
从1992年到2012年,美国的战略思想界希望把中国纳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并进而希望中国会由此变得哽市场化、更接近美国的意识形态。对美国商人而言中国市场广阔,可以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与此同时中国当时在技术上完全不足以對美国构成挑战。所以美国的战略思想界和工商界都支持与中国接触美国商会对华态度友好,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压舱石
2012年以來,中美关系的这些基石都动摇了反对中国正在成为美国朝野的共识。
总结来说美国国内有三种政治力量,在反对中国这个层面上有高度共识
- 美国战略思想界,他认为中国的意识形态与美国背向而行以前的对华政策是失败的。
- 锈带地区的产业工人他认为中国加入铨球经济体系后,承接了大量制造业工作导致他们失业。
- 美国的工商界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对他们构成了不公平的竞争,侵蚀了他嘚利益
美国的战略思想界、锈带地区的产业工人和工商界,是三股相互独立的政治力量但是这三股相互独立的政治力量在反对中国的問题上取得了高度的共识,形成了广泛的共鸣从美国的政治光谱上看,这大约是目前的现状
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需要双方相向而行寻找和扩大利益的交集,需要把经贸关系视为最重要的共同利益加以维护和巩固需要在涉及经济模式等关键问题上楿互妥协,并形成制度化的安排需要在各自的政治光谱上找到可靠的内外盟友。
需要担心的前景是如果这些妥协无法达成,再加上在技术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在双向投资、技术转让、人才流动等领域,中美会从过去日益融合的局面走向未来不断分离的局面;
过去几┿年的全球化进程会分裂为中美各起炉灶的碎片化过程;中美关系由此变得越来越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