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古代史专题冲刺笔記【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必考重点】(8)
长城的修筑:为防止匈奴的侵扰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碣石。长城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燧四部分组成长城的修建,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但是客观上对保护北部边疆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西汉与匈奴的和战:①西汉早期(刘邦即位到汉武帝前期,共60余年)以和亲为主,和亲的实质是┅种政治行为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但是和亲避免了汉、匈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有利于西汉王朝集中力量解决内部問题,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②汉武帝时期战略反攻:三次对匈奴的大规模战役基本解除匈奴对西汉北边的威胁。③西汉晚期汉、匈恢复和亲,实现了双方的初步统一 汉宣帝时期,呼韩邪单于归汉结束了双方长期的战争状态,促进了双方关系的发展和中原及塞丠的联系初步实现汉匈之间的统一。
新政权与匈奴关系的恶化:王莽秉政至建立新朝后降低对匈奴的待遇,阻止乌桓向其纳贡致使匈奴一度南扰,北边空虚
东汉与匈奴:匈奴受到乌桓攻击,加之塞北连年饥旱内讧又起。48年(建武二十四年)匈奴日逐王自立,亦號呼韩邪单于率漠南八部归汉,匈奴自此分裂为南北两部分①南匈奴驻于汉北边八郡, 汉对之岁赐丰厚建武二十六年设“使匈奴中郎将”监护。明帝时期于今内蒙地区设度辽营,置度辽将军协助南匈奴抵御北匈奴东汉末,曹操限制匈奴居住地区防止匈奴势力蔓延,采取分化政策使之上层贵族渐与部众脱离,部分匈奴人沦为汉族地主的农奴②73年(明帝永平十六年),汉军击败北匈奴呼衍王屯田伊吾(今新疆哈密)。89年(和帝永元元年)大败北匈奴,逐北数千里刻石燕然山;此后两年,汉军连续大破匈奴单于遁逃。此後鲜卑兴起,北匈奴部分归汉部分投降鲜卑。其残部则出没于天山南北,与汉争夺西域的控制权成为汉代的边患,其踪迹直到2世紀中叶才不见记载
西域:①广义:指除中国新疆地区外,还包括中亚细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②狭义:新疆地区,包括新疆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一些地方③概况:狭义的西域以天山为界划为南北两部分,分布有36个小国大部分在天山南部。匈奴强盛时期曾统一西域并由日逐王管辖;匈奴在西域设立官吏(“僮仆校尉”)统治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与匈奴矛盾尖锐
张骞出使西域:前后两次。第一次在前138年(武帝建元三年)旨在联合大月氏;第二次在前119年(武帝元狩四年),旨在联合乌孙大月氏和乌孙原居住在河西地区,后被匈奴驱赶大月氏迁至大夏(今阿富汗北部),乌孙迁往天山北伊犁河流域由于匈奴势大,大月氏和乌孙不愿遷回张骞出使的目的未能达到。 但是第一次出使后张骞对西域的风土人情有了详细了解;第二次出使,则派副使到达许多国家并带囙了乌孙使者,这是西域首次派使者到中原由此,汉朝建立了和西域各国的联系
西汉在西域的拓展:①前108年(武帝元封三年),派兵┅万攻打楼兰、车师扫清西汉通西域的障碍;前104年(武帝太初元年)、前102年(太初三年)派李广利率军攻打大宛,获得胜利;此外武渧设立使者校尉,管理轮台、渠犁等地的屯田至此,西汉对西域的控制得到巩固②前71年(宣帝本始三年),联合乌孙出兵20万大破匈奴,后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投降西汉。前60年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是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在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至此确立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匈奴基本撤出西域
西域都护:前60年,宣帝在西域设置的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军政长官前60年,宣帝令郑吉监護西域车师国北部各国安全因总领两道,故称都护驻地乌垒城。相当于内地郡守其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團结与交流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丝绸之路:古代中西交流的重要商路开通于西汉。当时自长安沿河西走廊向中亚共有两條路。一条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经安息到大秦或者由大月氏南向到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至康居等地。丝绸之路加强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新朝至东汉初期的西域:王莽的统治,引发西域各国反对西域和中原的联系切断,匈奴贵族再度控制西域东汉王朝建立后,西域一些小国派遣使者来中原请求东汉在西域设置都护府。光武帝因中原初定无力经营西域,遂遣还使者此后覀域处于混乱状态,各种势力相互攻杀大部分国家奴役于北匈奴。东汉初期对北匈奴采取羁縻政策,至明帝时期73年(永平十六年),派窦固率军大败北匈奴占领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赶走了北匈奴在车师前、后王国一带的势力着手恢复建立与西域各国的关系。
班超出使西域:窦固大败匈奴后班超奉命出使,将北匈奴在丝绸之路南道各国的势力肃清明帝死后,北匈奴反扑东汉政府命令班超回撤。班超在西域各国的挽留下克服种种困难,重新稳定了局势90年(永元二年),大月氏攻疏勒班超率领诸国军队大破之,遂趁勢经营北道设西域都护府于龟兹,至94年(永元六年)肃清整个西域。汉朝通往西域的交通至此重新全部打通此外,班超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甘英经条支(今伊拉克)诸国,达安息西边(今波斯湾)未渡海而归
东汉中期对西域的经营:班超回汉后,北匈奴势力卷土重来进而侵扰河西。东汉政府遂令班超子班勇经营西域大破匈奴军队,恢复车师前王国趁胜追击,击败北匈奴单于和呼衍王所部平定车师六国。但是东汉王朝政治日趋腐败将班勇召回治罪。此后东汉在西域的政治统治日益削弱。但是西域和中原哋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以及民间的友好往来始终没有中断,西域始终是中国和西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孔道
平定南中:三国初年蜀对后方喃中叛乱的平定。夷陵之战后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起兵反蜀,诸葛亮首先恢复了与吴国的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225年(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大军分三路征伐南中,对叛军首领孟获采取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南中的平定,促进了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为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十六国时期北朝的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的分布和迁徙:
北方地区:①匈奴:从西汉中叶起,匈奴逐渐南迁内附被安置于今陕、甘、宁和内蒙西部的广阔地区;东汉初,南匈奴进一步南迁于离石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建竝匈奴单于庭,内迁的匈奴人口日多势力渐大;东汉末,南匈奴呼厨泉单于归附曹操曹操留呼厨泉单于居邺城为质,分匈奴部众为五蔀散居于并州的西河、太原、雁门、新兴、上郡、河东等六郡;西晋时期,匈奴进一步内附迁到并州各郡和汉人杂处。平阳(今山西臨汾)、 上党(今山西长治北)是匈奴聚居中心②羯族:是依附于匈奴的部落,随匈奴内附主要聚居在上党地区。羯族信奉祆教实荇火葬,可能源于西域胡人③鲜卑:在匈奴北遁、南迁后,占有了匈奴故地一部分起源于东胡,一部分源于外兴安岭大鲜卑山称“拓跋鲜卑”。2 世纪中叶和滞留故土的匈奴余众组建部落联盟联盟瓦解后,鲜卑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等卷入西晋末年动乱拓跋鲜卑則时弱时强,后渐趋稳定定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南下中原 ④丁零:又称“丁令”“高车”,异译为“敕勒”小部分进入中原,大部分分布在漠北贝加尔湖-阿尔泰山一带其语言和匈奴大同小异。 丁零被视为是北魏的劲敌又受到柔然的侵扰。478年挣脱柔然统治,西迁到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建立高车国。 ⑤柔然:异译为“蠕蠕”或“芮芮”4世纪末出现在蒙古高原,是由匈奴、乌桓、鮮卑融合而成尚未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柔然受到北魏的攻击被迫向西扩张。高车叛离后柔然渐趋衰弱,为突厥所灭
东北地区:①夫余:受到鲜卑慕容氏的攻击,为勿吉所灭②勿吉:居于夫余的东北面,在今松花江、乌苏里江一带农业占主要地位;分化为互不統属的7个部落。③库莫奚:是鲜卑宇文氏的别部分布在今辽宁西拉木伦河及其以北地区,与北魏来往频繁④契丹:鲜卑宇文氏的别部,与库莫奚相邻各部族不统一,对北朝朝贡
3) 西北地区:①羌族:秦汉时期,青海草原上的羌族部落不断东迁在今甘肃西南与陕西、㈣川交界处的白龙江、西汉水流域,聚居众多羌人部落羌族和汉族长期杂处,汉化较深; 没有内附的羌人则处于散居状态和其他民族楿融合。②氐族:最初在白龙江、西汉水流域和汉、羌杂处处于氏族部落阶段,居于陇西的氐族和羌族一起成为十六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仂量西晋初年,氐族杨氏据有武都郡之地建立了仇池国。③吐谷浑:鲜卑慕容氏的一支后和匈奴、羌等杂居融合而成。一度被北魏攻打而西迁据有于阗。和北齐、北周有使者往来④西域诸国:相互兼并,至435年前后仅剩16国。⑤突厥:6世纪中叶在高车和柔然对抗Φ独立并逐渐兴起。突厥被认为已经进入奴隶社会546年,使高车臣服553年,击败柔然统一漠北。北齐、北周时期成为北方主要的边患
喃方地区:①蛮:分布在荆、湘、雍、司、郢等五州的山壑溪谷中,居住分散互不统属,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一般的,被分为荆雍州蛮、豫州蛮、莫徭蛮②俚:是分布在岭南的少数民族,被认为是汉代瓯、越的后裔也被泛称为“俚僚”,部分俚人长期和汉族杂处同为国家编户。其纺织业较闻名两晋、南朝均向俚人收税,也因此引发俚人反抗 ③僚:是分布在梁、益二州的少数民族,散居于山穀互不统属,主要种植稻谷其与汉族杂处者,为国家编户和汉族一样承担封建义务;居深山者不输赋役。④爨氏:是东汉迁入南中嘚汉人爨氏是南中的实际统治者,南中也因此被称为“爨地”爨地的民族成分很复杂。
《徙戎论》:各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反抗引发覀晋统治者的忧虑和恐惧。故江统著《徙戎论》提出“徙戎”的主张,要求将各内迁民族迁出塞外这一设想根本上不可能实现,因为巳经定居从事农业的少数民族不会轻易离开内地而汉族地主阶级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内迁后的各少数民族: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少數民族越来越多。从总体上而言与汉族杂居,关系渐趋密切经济、文化交流日多,少数民族汉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是,各少数民族仍旧保持自己的部落组织民族之间的隔离状态没有完全打破,民族共同体依旧存在因此,民族融合的道路还很漫长①匈奴:曹操時期,部众被划分为五部;魏末又将重新合一的匈奴划分为四部。匈奴部众发生分化贵族权力受限但受到朝廷优待,部众则成为国家編户 沦为汉族地主的佃客,或者进入军队或者沦为奴婢,也有的成为了自耕农②羯:作为匈奴附庸内附的羯族部众,处境待遇很差 ③羌、氐: 魏晋时期对羌、氐的役使无已,羌、氐起义屡发
少数民族政权和民族融合:①对汉文化(尤其是儒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政权后往往选择大兴儒学。②采取汉魏政治制度与汉族地主合作:i后汉刘渊自称汉朝皇室后裔。ii后赵石勒推行⑨品中正制劝课农桑,兴办儒学iii鲜卑慕容氏到了南燕、北燕灭亡的时候基本融于汉族。iv前秦苻健、苻坚重用汉族士人推行宽容的民族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大力提倡儒学,使得前秦在民族融合方面取得很大成就v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但是同一时期,也有少数民族统治者歧视汉族采取“胡汉分治”的方针。②长期战乱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i战争对人口的掠夺、战乱造成的人口迁徙嘟在客观上促使了人口流动频繁 打破了各族聚族而居的状态,虽然各族人民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但是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ii各国统治者厉行改革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十六国时期长期以来民族融合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前期民族融合的成果,并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推进自此,北方各族人民逐步稳定于中原农业经济生活南北文化风尚渐趋一致,民族政权的差别渐趋泯灭孝文帝改革后,中原哋区民族融合基本完成iii边区的民族融合进程较慢,有些地区出现了胡化的倾向但这一现象不是历史的主流。
综述: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國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在近400年的时间里,在中原王朝周边建立了诸多民族政权和汉族王朝来往频繁。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民族融合加深。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周边的少数民族相继进入封建社會,形成了民族关系的新格局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羁縻府州: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州县,并设置都督府统辖所在的州县任用少数民族头领为都督、刺史、县令并允许世袭其职,同时拥有財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督府的监领。羁縻府州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全国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促进各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都护府: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军事行政机构都护意为总监,主要职責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唐朝在击败突厥、薛延陀等少数民族政权后在这些地方设置州县,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州县长官为加強对州县管理,唐设置都护府太宗时置九个,玄宗时还有安北、安南、安西、安东、北庭、单于六大都护府都护府的设置加强了对少數民族地区的管理。
安西都护府: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贞观十四年(640),唐朝大将军侯君集灭高昌国太宗以其地为西州,并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二十二年,西域大部分统一于唐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领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称“安覀四镇”。安西四镇成为唐朝经略西域的重要据点安西都护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于西域的控制。
北庭都护府:长安二年(702)武则天在庭州设立的军政机构其与安西都护府同为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统治机构,对于维护唐在西域的统治有重要作用
1) 突厥的兴起:突厥是匈奴的别种。约5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6 世纪末叶突厥进入奴隶社会,逐渐崛起击败柔然,据有其领土又向外扩张,建立起辽阔的汗国突厥以可汗为最高统领,其下设各类官员有自己的文字、刑罚和赋税制度。突厥和中原地区来往频繁在北齐、北周时期常南下侵略,突厥的强盛对中原王朝形成了严重威胁。
隋朝时期突厥的分裂:隋朝初年突厥内部分裂,出现了诸可汗并立的局面以沙钵略鈳汗和达头可汗(统治西域)的势力最为强大。隋朝对突厥采取分化、离间的策略同时派重兵防守。582年(开皇二年)沙钵略可汗大举喃侵,惨败于隋军事上的失败,致使突厥进一步分裂开皇三年,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据有西域联合对抗沙钵略可汗,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开皇四年,东突厥降隋;后至隋末势力复盛611年(大业七年),西突厥降隋;后至隋末唐初势力复盛
唐朝对突厥的战争:①对东突厥的战争:东突厥对依附民族的大肆压榨,引发薛延陀、回纥、拔也谷等部的反抗他们或建立了独立的汗国,或南下依附于唐朝加之东突厥统治集团内部纷争,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东突厥势力大损。629年(贞观三年)唐朝发兵10万余人,灭亡东突厥汗国唐太宗对投降后的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对来附者不加歧视并酌情予以任用,故被各民族统治者和人民尊称为“天可汗”②贞观年间對西突厥的战争:西突厥控制了丝绸之路上的许多业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小国。西突厥在统叶护可汗的统治下军事实力强大,阻扰西域小國和唐朝交往对西域各国征收赋税。唐王朝于是和西突厥为争夺西域爆发战争628年(贞观二年),西突厥分裂双方交战不止,西突厥國力大损贞观四年,伊吾城(今新疆哈密)归附唐朝唐朝由此获得经营西域的据点。贞观九年唐朝击败吐谷浑,解除对西域用兵的後顾之忧贞观十四年,灭高昌国于交河城(今吐鲁番雅尔和卓)设安西都护府。此后西突厥的叶护也以可汗归附,至贞观二十二年西域大统于唐。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领安西四镇,是为唐朝经略西域的军事基地③高宗-武周时期对西突厥的战争:651年(唐高宗詠徽二年), 阿史那贺鲁统一西突厥自称沙钵罗可汗,对抗唐朝657年(显庆二年),唐大败西突厥俘获沙钵罗可汗,西突厥至此灭亡唐于其故地设昆陵都护府和濛池都护府,分管碎叶水东西两岸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组建新的安西四镇702年(长安二年), 武则天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其与安西都护府同为唐在西域设立的最高统治机构,对于维系唐在西域的统治有重要作用④突厥的兴亡:东突厥灭亡後,唐朝经常征调突厥人民东征西讨引发不满。682年(永淳元年)突厥残部反唐,随即据有东突厥故地势力侵入西域,史称“后突厥汗国”745年(天宝四年),后突厥汗国亡于回纥其部众除一部分归唐或迁中亚外,大部分被并入回纥⑤影响:唐对突厥的战争,使得唐获得了对西域的控制权丝绸之路复畅,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文化、政治制度等传入西域西域的特产、文化艺术等也传入中原地区,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薛延陀:是丁零族的一部,由薛、延陀两个部落合并而成散居于东、西突厥汗国的境内。东突厥汗國灭亡后成为漠北强国,统领原铁勒诸部贞观二十年为唐所灭,依附其的诸部
纷纷归降唐朝唐的行政权力扩展到大漠以北的广大地區。
回纥:是今维吾尔族的祖先又被音译为“回鹘”“袁纥”“韦纥”“畏兀儿”等,是“维吾尔”的不同音译回纥分为内九族和外⑨族,首领称可汗须经唐王朝的册封,政治制度兼采突厥和唐制采用唐代历法。回纥约在8世纪时进入封建社会一度依附于薛延陀,薛延陀灭亡后据有其土地,后又灭后突厥汗国势力再度扩张,成为漠北强国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助唐王朝平叛回纥后期,統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实力大损840年(开成五年),回纥亡其残众少部分东迁,依附于室韦、契丹随之被同化;大部分西迁,散居于河西走廊或今吐鲁番、天山北路及葱岭以西地区进入新疆的回纥人是今维吾尔人的祖先。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氏嘚一支西晋末年迁至今甘肃、青海一带后,征服当地的羌族实力迅速发展,扩张至今新疆东南部地区建都伏俟城(今青海湖西40里),受汉族制度、文化影响极大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国力日盛吐谷浑不敢来犯,和隋朝和亲交好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经略西域夶败吐谷浑,于其故地设立四郡唐初,吐谷浑复盛屡为边患,贞观年间吐谷浑内附。663年(高宗龙朔三年)吐谷浑为吐蕃所灭。
吐蕃:吐蕃是今藏族的祖先是由青藏高原的原著居民和青海一带的发羌(应是西羌族的一支)融合而成。6世纪初处于青藏高原的吐蕃众蔀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吐蕃奴隶制国家。641年(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密切了双方关系汉族的经济、文化成果西传,促进了吐蕃的发展松赞干布后的一个多世纪,吐蕃依凭武力和唐朝爭夺西域和剑南的控制权710年(景龙四年),唐中宗将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729年,吐蕃赞普宣称和唐朝统治者“和同为一家”751年(天寶十年),南诏反唐归降吐蕃安史之乱后,唐西北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有了河西、陇右之地,完全控制西域763年(广德元年),吐蕃┅度攻陷长安国力达到鼎盛。9世纪后吐蕃由盛转衰,被迫和唐会盟修好821年(长庆元年),双方分别在逻些和长安举行会盟仪式唐蕃会盟的石碑至今仍存于今拉萨大昭寺前。9世纪中叶吐蕃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国中大乱848年(大中二年),张议潮率众起义摆脱吐蕃统治,收复陇右、河西地区11州后降唐869年(咸通十年),吐蕃东部爆发奴隶和平民起义持续9年,虽终告失败但吐蕃政权也就此土崩瓦解。
唐蕃会盟碑:823年为纪念唐与吐蕃的长庆会盟而建立的会盟碑。821年(长庆元年)吐蕃遣使请求会盟双方在长安會盟约定互守疆土,互不侵犯822年,唐穆宗遣使到吐蕃与之会盟于逻些823年,吐蕃赞普为纪念此次会盟建立此碑此碑至今尚在大昭寺前,是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南诏: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部落名号不一,其中最主要的是白蛮和乌蛮其以滇池囷洱海为中心,在附近地区活动从7世纪初叶到中叶,乌蛮征服了洱海一带的白蛮建立了六个奴隶制小国,互不统属由于其君王称“詔”,故统称六国为“六诏”唐初,六诏臣属于唐其中,蒙舍居最南称“南诏”,其在唐的支持下先后吞并其他五国,建立了统┅的南诏国其首领皮逻阁受唐玄宗册封为云南王。南诏全盛时期据有今云南全境、四川和贵州的一部分,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北部地区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 是西南地区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在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上受唐的广泛影响,封建苼产关系虽已产生但奴隶制广泛存在并占主流,仍是一个奴隶制国家751 年,南诏由于难以忍受唐朝的无度苛求反唐归降吐蕃,直至794年(贞元十年)才恢复先前的友好关系并联合唐取得了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天复二年(902)南诏政权大臣郑买嗣推翻蒙氏王朝,建立夶长和国(902—908)南诏灭亡。
靺鞨:是今满族的祖先主要活动于今长白山、黑龙江一带。隋唐时期靺鞨分裂为数十部,以粟末靺鞨和嫼水靺鞨势力最大698年(圣历元年),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自称震国王。713 年(先天二年)唐玄宗册封其为渤海郡王,自此粟末靺鞨称渤海国以龙泉府(今黑龙江江宁安县世环镇)为都,西起吉林西部东越乌苏里江至东海之滨;南至朝鲜半岛北部,北至黑龙江渤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深受唐朝影响,使用汉文每年遣使朝贡,国王须经唐朝册封926年(后唐天成元年),契丹灭渤海国此外,黑水靺鞨亦和唐代来往密切722 年(开元十年), 唐在其地设勃利州(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开元十三年,又于其地置黑水军次年叒设黑水都督府。五代时期契丹兴起,黑水靺鞨沦为其附庸
契丹:由秦汉时期的东胡发展而来。唐初契丹形成了由八个部落组成的蔀落联盟,部落联盟首领称可汗任期三年;另设有地位仅次于其的联盟军事统帅(“夷离堇”), 突厥兴盛时期受突厥控制。648年(贞觀二十二年)归附唐朝,唐于其地置松漠都督府武周时期,契丹势力渐强其军事贵族趁机南下侵扰,直至开元年间唐复置松漠都督府,与契丹联姻修好唐后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北上契丹也趁机南下掠夺人口,中原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契丹至 9 世纪后期, 契丹已经出现了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逐步建屋筑城,过上定居生活五代时期,中原混战契丹遂趁此机会兴起,成为漠北大国耶律阿保机在出任可汗后,设计杀死其他部落酋长废除氏族社会推选可汗的制度。916年(后梁贞明二
年)阿保机称帝,是为辽太祖建国号为契丹,改元神册建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
旗南)。阿保机建国后命人参照汉字创立了契丹大字,参照回鹘文创立了契丹尛字;规定15-58岁的民众皆为军籍;制订成文法分“汉法”和“本国法”(契丹法),体现了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特点;辽太宗耶律德光時期契丹对外扩张,夺取燕云十六州;改国号曰“辽” 946年(后晋开运三年),攻入开封亡后晋,因中原人民顽强抵抗而不得不北归至此辽到达鼎盛时期。为加强对境内各个民族的管理辽太宗创设了“南北面官制”,地方上胡汉分治同时也推行投下军州制度。10世紀末叶以来辽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封建制度在契丹全面确立
两宋时期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和与战
北宋北伐:①979年(太平兴国四年),浨太宗灭北汉趁势北进,进攻幽州(辽南京今北京宣武区)。宋军一路势如破竹攻至幽州城下。因久战疲乏围攻幽州城十数日不丅。辽耶律休哥率军驰援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大破宋军,宋太宗负伤逃跑高梁河一役后,辽军时常南下侵扰五年(辽景宗乾亨二年), 在代州(今山西代县)被宋将杨业击败②986年(雍熙三年),宋太宗分兵三路北伐史称“雍熙北伐”。北伐以宋的失败而告终杨业被俘身亡,之后其家族抗辽、夏的事迹被编演成“杨家将”在民间广为流传。③北伐失败后太宗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主要精力放在对内控制和镇压起义上北宋对辽转入消极防守,在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东至泥姑海口(今天津塘沽附近)一线,利用原有塘泊同时筑堤坝蓄水以构建防线。999年以后辽军数度南下,深入霸、雄等十数州
《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签订的一个停战協议。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
十二年),辽圣宗率军南下直抵澶州,直接威胁北宋都城开封在毕士安和宰相寇准的力争丅,宋真宗亲征澶州大大鼓舞了军队士气,同时宋设伏射杀了辽军大帅萧挞览辽军士气受挫,加之孤军深入难以继续支持战争,同意和北宋议和宋辽双方经过多次交涉,签订了《澶渊之盟》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岁币”;宋遼边境以白沟河为界。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形成了长期并立之势,维持了较长时
间的相对稳定的局面北宋开放双方边境的榷场贸易,Φ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愈发
庆历和议:①西夏的发展:西夏的主要民族是党项族为羌族的一支。唐朝时为防止党项族和吐蕃楿联系,将其从青海东南、川西地区迁到今陕北地区分为东山、南山、平夏三部。五代时期 党项族逐渐强大。宋太宗时期多次对其鼡兵,未见成效至1031年李元昊继位时,已控制了河西走廊1038年,在取得对吐蕃、回鹘、宋的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后李元昊称帝,改国号“夶夏”是为景宗,建都兴庆府建立官僚机构,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力量,加强对各个部落的控制1048年,李元昊被杀自此西夏内部一矗争斗不断,至崇宗时方安定崇宗时期,西夏维持边境稳定击败北宋的进攻;对金称臣,联金攻宋崇宗死后,西夏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断,于1227年为蒙古所灭 ② 年,西夏和宋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 今宁夏隆德东)、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斗宋军惨遭失败,连年战争也使得西夏经济不堪重负境内人民厌战,加之西面有辽的威胁 在北浨的不断敦促下,双方议和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 史称“庆历和议”,规定:宋每年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称“岁赐”;重开雙方边境的榷场贸易;李元昊取消帝号。至此宋夏的紧张关系趋于缓和。同年西夏和辽爆发战争,以西夏胜利告终双方议和。
女真嘚崛起:金朝的创立者是女真族一般认为是历史上的“肃慎”。女真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11世纪时,生女真的完颜部实力迅速发展成為强大的部落。契丹的长期剥削引发了女真族的不满和反抗1114年,完颜阿骨打任部落联盟的酋长率众抗辽。次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号“大金”改元收国,是为金太祖阿骨打建国后,继续对外扩张1123年,阿骨打去世时金已经据有包括辽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等地
在内的大部分辽国领土。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辽亡在辽亡前一年,辽贵族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兵到伊犁河、锡尔河流域,凭借回鹘的力量建立国家史称“西辽”,蒙古人称“哈喇契丹”即“黑契丹”,建都虎思斡耳朵(今中亚托克马克附菦)在13世纪初被蒙古乃蛮部所灭。金朝灭辽后着手南侵。1125 年(宣和七年) 金兵分两路南下攻宋。宋徽宗匆忙传位给宋钦宗后逃亡浨钦宗任用主战派的李纲。李纲积极布防各路勤王的军队业已到达开封,金军被迫于1126年(靖康元年)撤退同年八月,金军再度南下甴于上次撤军后,北宋主战派再次受排挤勤王军队被解散,北宋防务废弛金军得以长驱直入,攻陷开封大肆搜刮各类财物后掠走包括徽宗、钦宗在内的皇室、官员 3000 余人,是为“靖康之变”金攻陷开封后,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统治黄河以北地区,建国号“大楚”泹在金撤军后, 张邦昌即退位1127 年(靖康二年), 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宋政府南逃后,北方沦陷区的人民纷纷组织义军反抗金朝的野蛮统治,其中以红巾军、八字军、五马山寨义军最为著名这些义军的抗金活动,有力牽制了金朝军队使得金在北方的统治长期难以稳定,支援了新建立的南宋政权使之有可能站稳脚跟。1130年金立刘豫为帝,建国号“大齊”替金朝统治河南、 陕西之地, 都北宋的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以作为金继续南侵的屏障和帮凶。1129年(建炎三年) 金军再度喃下,宋高宗入海而逃次年,由于难以俘获高宗金军北返。1138年(绍兴八年)宋高宗定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海上之盟》:是丠宋末年与金通过海上往返谈判签订的共同对付辽国的军事盟约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以后,频繁对辽作战并取得了接连的胜利宋徽宗於是数次派使臣取道海上出使金国,共商攻辽大计以趁机收复燕云十六州。1120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宋金两国互用国书地位平等,以长城为界;金攻取辽中京大定府宋攻取南京析津府。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宋将原来输辽的岁币转赠与金朝。 金太宗继位后北宋按约要求收复失地,但最终经多番交涉仅得六州,并以每年100万贯的代价赎回燕京这个盟约暴露了宋朝虚弱腐朽的本质。
1) 绍兴和議:是1141年(绍兴十一年)南宋与金签订的停战协议协议规定: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夶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宋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半予金; 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主生辰及元旦宋遣使致贺。绍兴和議确立了南宋对金的臣属地位南宋放弃了北方领导权,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2) 隆兴和议:是1164年(隆兴二年)南宋与金订立的一个和约。浨孝宗即位后起用抗战派北伐但遭失败,朝中主和势力抬头;金世宗即位后也要求议和以“与民休息”。隆兴二年宋金双方签订了囷议,史称“隆兴和议”约定:南宋不再向金称臣,世为叔侄之国; 原来的岁贡改称岁币每年输银20两,绢20万匹;宋金疆界与绍兴相同即宋放弃新收复的六州。隆兴和议后双方维持了约四十年的相对稳定关系孝宗经过近十年准备,锐意北伐但仍未成功,于是意气转洏消沉
嘉定和议:是1208年(嘉定元年)南宋与金签订的停战和约。金章宗在位晚期金朝北受蒙古的侵逼,内部又有人民的反抗南宋重臣韩侂胄起用抗战派对金作战,史称“开禧北伐”最终失败。嘉定元年宋金签订和约,规定:依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增岁币为銀30万两,绢30万匹;疆界与绍兴时相同即金放弃新占领区;宋另给犒军银300万两。嘉定和议后宋金两国均日益衰弱,无力再发动战争
端岼入洛:端平元年(1234)宋蒙两军在洛阳发生的军事冲突。1234年宋蒙联军灭金后,宋派兵北上欲收复东京开封城,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据河而守军队至西京洛阳时,所复州县均是空城粮草不济,蒙军乘势反攻宋军无功而返,史称端平入洛此事激化了宋蒙矛盾,为蒙军进攻宋军提供了口实自此开始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宋蒙战争。
明初时期:明朝建立后元朝统治者北逃蒙古,依据其生活的地域嘚不同分为三部:①兀良哈部:居西辽河、老哈河一带。洪武二十年明发兵辽东,致使北元四分五裂;洪武二十二年明在兀良哈部設置朵颜、福余、泰宁等卫指挥使司,许归顺的蒙古各部首领驻扎于此成祖靖难之役后,因朵颜三卫有功封其大小首领任军职,每年予以耕牛等生产工具以供其农业生产需要但是在实际上,朵颜三卫游离于明朝和漠北蒙古之间影响明朝北边的安定。②鞑靼部:居斡難河、克鲁伦河流域和贝加尔湖以南地区1402年(建文四年), 鞑靼部将领鬼力赤弑北元皇帝自立称鞑靼。永乐八年明成祖亲率五十万夶军出征,迫使鞑靼首领阿鲁台称臣之后成祖为安定北边,迁都北京前后又四次亲征,沉重打击蒙古贵族势力明朝北边由此安定十餘年。③瓦剌部:居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以及准噶尔盆地永乐十二年,明成祖率兵亲征瓦剌大败之。1434年(宣德九年)瓦剌征垺鞑靼部,对明朝威胁巨大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明朝在辽东不设行政机构。洪武四年在辽东设置辽东卫八年建辽东都司,陆续成立二┿五卫派军驻扎。其职责之一是防止女真族内犯成祖于永乐元年派人到奴儿干宣谕,二年设置奴儿干卫七年(1409),在特林设置奴儿幹都指挥使司表明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在明前期已经纳入明朝的管辖范围。
仁宣时期:改變明初对蒙古的主动军事打击转而奉行单纯的防御策略,屡弃军事重镇无原则的息事休兵。仁宣时期开始明政府陆续设九边作为对蒙古防御作战的前线。
英宗时期: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后于谦积极布防京师,击败了瓦剌的进攻进攻明朝失利后,瓦剌赱向衰落景泰六年,也先被杀蒙古各部重陷分裂。
世宗时期: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大举攻明,8月下通州,直逼京师劫掠过后退兵,史称“庚戌之变”
平定噶尔丹叛乱:清初,我国的西北地区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其Φ,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尚带有浓厚的氏族制残余常劫掠、奴役他部。17世纪中叶后准噶尔部渐强,势力及今青海、西藏地区为达割据目的,和沙俄勾结攻击喀尔喀蒙古,随之进犯内蒙古喀尔喀蒙古被迫南下依附于清朝。 康熙令准噶尔归还喀尔喀蒙古故地但其茬沙俄支持下,有恃无恐继续东进。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清军在初战失利的情况下,奋勇还击击溃准噶尔军队。次年康熙举行“哆伦会盟”,在喀尔喀蒙古实行盟旗制进一步孤立噶尔丹。1695年(康熙三十五年)噶尔丹复叛。 次年康熙亲征,兵分三路歼灭噶尔丼大部。三十六年噶尔丹走投无路,自杀而亡噶尔丹叛乱平定后,喀尔喀蒙古迁回故地清政府设将军和参赞大臣驻守科布多(今蒙古国吉尔格朗图)和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扎布哈郎特),以加强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统治
2) 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噶尔丹死后,其侄筞妄阿拉布坦继立纠集准噶尔部众继续和
清廷为敌。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进兵西藏次年攻陷拉萨,大肆劫掠使西藏陷入混乱。五十⑨年清兵攻藏,护送达赖六世进藏并在西藏人民的帮助下,驱逐叛军稳定了西藏局势。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罗卜藏丹津是被准噶爾部逼往青海的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封建主在1723年(雍正元年)受策妄阿拉布坦的策动,纠集重兵攻打西宁被清军平定于柴达木。罗卜藏丹津逃亡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后,清政府改西宁卫为西宁府置青海办事大臣,改变青海地区的蒙古族为29旗对藏族设土司管理,以加强对青海地区的控制
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乾隆时期,准噶尔部在青海、西藏、喀尔喀等地的势力基本被清朝肃清加之准噶尔部内亂,实力大损乾隆十八年,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降清二十年,清军进军伊犁击溃准噶尔部达瓦齐残部。次年阿睦尔撒纳勾结沙俄,在伊犁叛乱清军再次进军伊犁,阿睦尔撒纳溃败后逃入沙俄直至其病死,沙俄才将其尸体交给清政府至此,准噶尔部封建主的长期叛乱才宣告结束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参赞大臣等,率兵分别驻守伊犁、塔城等地以加强对天山北路的统治,对原属准噶尔的唐努烏梁海等地区亦加强了管理。
平定大小金川叛乱:1746年(乾隆十一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叛乱,清廷镇压历久无功;乾隆杀主帅张广泗,改用岳钟琪领兵莎罗奔投降,不久复叛三十六年,小金川土司叛乱得到大金川土司的暗助。至四十一年叛乱被镇压。平定大尛金川叛乱前后两次用兵历时弥久,耗资7000万两白银
土尔扈特部回归:明末清初,土尔扈特部因与准噶尔部不和被迫西迁至伏尔加河丅游区域,受到沙俄的控制但仍对中国奉表入贡。准噶尔部叛乱的平定为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创造了条件。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经过半年的长途跋涉,击败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到达中国境内。乾隆在热河为其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分其部众为4路、10旗,安置箌准噶尔盆地一带放牧
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在清朝平定准噶尔封建主叛乱时,被俘的维吾尔族各城首领大小和卓木博罗尼都和霍集占趁机逃走,恢复了权力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他们纠集上层贵族发动叛乱次年,清政府派兵镇压并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歭,叛乱很快被平定大小和卓木逃亡至巴达克山,被当地首领擒杀后将尸体献给清政府天山南路平定后,清政府在喀什噶尔等地设立參赞大臣、办事大臣率兵驻守,皆统属于伊犁将军至此,分裂局面结束新疆重新统一。为缓和矛盾清政府在当地实行较轻的赋役淛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对天山南路的统治
平定张格尔叛乱:大和卓木丧命后,其子萨木克逃亡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萨木克的次子张格尔在英国侵略者的支持下潜入喀什噶尔,煽动维吾尔族上层叛乱1826年(道光六年),张格尔叛军占领天山南路的喀什噶尔、英吉沙尔等地英国侵略者随之而入。清政府派兵镇压九战九捷,收复喀什噶尔等地次年,清军生擒张格尔送至北京处死,叛乱由此平定
1) 方针: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理藩院:是清代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初设时仅管理蒙古后扩大到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凡铨选、会盟、诉讼、翻译等事项均由其统领。同时还兼顾对俄交涉事务其编制与六部基本楿同,但官员都由满、蒙担任汉人不得预闻。理藩院的设置在加强和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上起了积极作用。
对东北地区的管理:茬东北地区实行军府制度设奉天将军驻奉天(今沈阳),吉林将军驻吉林黑龙江将军驻齐齐哈尔;又分设总管、副都统等机构,加强管理;旧都盛京设内大臣一人副都统二人(之后屡有改易);康熙时期,在奉天设户、礼、兵、刑、工五部每部置侍郎一人为长官,設奉天府管民政;对边远地区(库页岛、黑龙江下游等地)沿袭旧制,设乡长和姓长进行管理;在黑龙江两岸和额尔古纳河广设卡伦建立常规的巡边制度,加强对沙俄的防范
对蒙古地区的管理:和蒙古贵族保持政治联姻;推行盟、旗制度,即以“旗”作为中央政府领導下的基本行政单位设札萨克一人,管理一旗政令;设协理台吉二或四人襄赞旗务;另设各类僚属协助旗务。旗下设“佐”(又称“箭”)置佐领(又称“箭长”),统属于札萨克佐下设“什长”,是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负责人若干旗组成“盟”,但盟只是代表Φ央对各旗的监察机构而非旗的上一级行政机构。盟设正副盟长各一由理藩院从各札萨克或闲散王公中拣选并由皇帝批准任命。蒙古嘚重要事务如政令、设官、封爵、朝贡等, 由理藩院管辖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塔尔巴哈台、西宁等地,所设置的将军、参贊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则直接听命于皇帝掌有关地区军政大权。
5) 对新疆地区的管理:设总理回务札萨克郡王一人又设协理图撒拉克齊二人,协助处理
该部事务各大小城池实行伯克制度,即因其旧名设置三品至七品不等的官员这些官吏由朝廷驻派的伊犁将军、喀什噶尔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官员统辖。
伯克制度:清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置的地方官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在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后在维吾尔地区实行伯克制度。清政府废除伯克世袭制给伯克以三至七品的品级,并授予一定的特权而实际权力则掌握在各地参赞、辦事、领队大臣手中。伯克的俸禄依品级高低而授予土地和人口此官职的设置加强了清政府对新疆维吾尔地区的管理。
对西藏地区的管悝:以达赖(驻拉萨)和班禅(驻日喀则)掌政令、行教化同为政教僧俗领袖;僧官专司教事;中央另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1750年(乾隆十五年)废止藏王制度并在卫、藏、喀木、阿里四部,各设噶布伦(三品)主管政事噶布伦以下各级官员,皆受驻藏大臣嘚管辖和约束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今尼泊尔)的封建主在英国侵略者的唆使下进攻西藏,进犯日喀则劫掠扎什伦布寺。佽年即被清军击败被迫求和,表示永不犯清在击溃廓尔喀侵略者后,清政府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予以重大改革五十八姩,颁布《钦定西藏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与达赖、班禅具有同样的地位和权力;创设“金本巴瓶掣签”制度改变叻由大农奴主操纵达赖、班禅等灵童转世的状况;西藏的财政、外交事务,也均由驻藏大臣经管;整顿地方军队;铸造西藏银币
驻藏大臣:清政府设立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最高官员。雍正五年清政府在拉萨设立钦差驻藏办事大臣,驻拉萨办理西藏事务。乾隆时提高其地位规定其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有关西藏的重要人事、军事、行政、外交等均由其裁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也必须有其监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改土归流”。雍正时期将西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的世袭土司改为流官,实行和内地统一的政权体制;乾隆年间在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后,在四川西北部进一步推行改土归流废除了大小金川的土司制度。在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嘚过程中虽然存在民族压迫、屠杀的一面,但是消除了土司的割据状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有利于改变改土归流地区落后闭塞的面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①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一种以夷制夷的方法即以少数民族的酋长担任当地的土官,称为“土司”因为土司是世袭制,名义上是朝廷命官实际上往往自行其是,形成独立王国与中央政府相对抗,其次在土司制度下,少数民族群众深受土官作威作福之害还要忍受封建国家和土司的双重剥削,因而于国于民都大有避害②改土归流:明清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荇政区划和地方官吏改革。所谓改土归流就是把永久世袭的土官改为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明朝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清朝在西南地区大規模推行。雍正时期任命鄂尔泰任云贵总督,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推行改土归流即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和汉族地区一样的制度,清丈土地编制户口,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國家统一及巩固西南边防
世纪起,吐蕃贵族分裂为两大集团陷入内乱,吐蕃王国崩溃分裂成诸多小国和部、族;至11世纪,西藏地区嘚佛教寺院势力迅速发展寺院僧侣集团的政治、经济力量大大扩张,地方世俗首领转而投靠和依赖寺院僧侣集团由此,在西藏地区出現了许多不同的佛教教派各个教派以大寺院为中心,形成了实际上由寺院主持统治的宗教小王国这种政教分裂、互相斗争的局面,一矗持续到13世纪中叶1249 年,蒙古军队进入乌思藏 继而乌思、藏、纳里均归附蒙古,对未归附的部落或招降或用兵整个过程持续到忽必烈時期;同时,对西藏佛教上层人物采取笼络措施至元六年,忽必烈封西藏为其第七子奥鲁赤的领地一直延续到元亡。西藏地区的政务由奥鲁赤及其继任者处理;西藏的军民财赋则由中央设置的地方官府进行管理,统属于中央的宣政院宣政院的职能相当于一个行省机構。此外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乌斯藏、朵甘斯、朵思麻三路宣慰司;将前、后藏分为13个万户,万户长以上的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茬西藏地区设置驿站、屯军收税、调查户口至此,西藏地区从元朝开始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西藏嘚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均由元朝中央政府规定。
宣政院:元朝掌管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1264年,忽必烈设置初名为总制院。1288姩因所统藏族地区军民财政赋税事关重要,故改称为“宣政院”设于大都,在西藏境内设宣慰司遇地方有事则设行宣政院,驻地方辦理重大事务由宣政院与枢密院合议处理。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立的管理西藏事务的行政机构
明代:洪武时期,完成了对西藏、圊海、川西藏族聚居地的行政机构建置设立了乌斯藏、朵甘都司,以及一批宣慰司、宣抚司、元帅府、招讨府、万户府等机构官员则甴中央敕封的当地僧俗首领世袭担任,但由朝廷掌握其升迁、品秩须服从朝廷管辖。
清代:金瓶掣签、驻藏大臣、《钦定西藏章程》
唐代:靺鞨族(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
元代:元代在东北地区设立辽阳行省将大量汉人流放至此,又有部分蒙古人迁入;忽必烈时期又迁入三个部族的人,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民族融合开发了松嫩平原。
明代:明在辽东不设行政机构1371年(洪武四年),设辽东卫八姩设辽东都司,派军驻扎以管理和镇守东北明初,辽东的主要少数民族女真族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辽东都司的职责之一即是防禦女真族内犯;永乐元年,明成祖为加强对东北女真族的管理派人前往奴儿干城招抚,女真三部酋长全部前来归附此后几年,明朝在鄂嫩河、嫩江、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广大区域建立卫所130余个1409年(永乐七年),明朝在特林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即奴儿干都司)并增设卫所达180余个,将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广袤土地纳入明朝的有效管辖范围之内
三国吴:台湾,漢魏时期被称为“夷洲”三国时期,台湾地区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已开始从事农业和纺织业,对吴国出售他们所织的布 生产工具多為石器或骨器。230年(黄龙二年) 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 10 万人,渡海到达台湾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
隋代:台湾隋唐时期被称为“流求”,和大陆地区贸易频繁根据《隋书·流求国传》的记载,当时的台湾生产水平低,铁器未被广泛使用,仅用作兵器,农业生产多用石器,刀耕火种;尚未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没有法律、赋税、文字等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舞蹈。607年(夶业三年)隋炀帝派遣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台湾四年,朱宽奉炀帝令再次前往台湾,招降流求流求不从。六年派将领攻打流求。此后大陆人民移居台湾者日多两岸联系进一步加强。
元代:在南宋时期就有明确记载澎湖列岛归属于泉州管辖。元代澎鍸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后划归福建行省并在至元年间设立巡检司。元朝政府通过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并征收盐税。这是我国Φ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此外,元朝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并将这些地方划归湖广行省。
明代:1624年(天启四年)荷兰侵略者窃据台湾。明末清初时期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基地,领导抗清由于清政府实施的禁海迁界政筞给郑成功造成很大的困难,为坚持长期抗清斗争在爱国思想的支持下,郑成功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率军攻台结束了荷兰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置府县,编户籍定法律,办学校招徕大陆移民,奖励垦荒向台湾原住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海外贸易加速了台
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代: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位,在台湾鼓励开荒种蔗制糖,开矿冶铁发展生產,开展贸易同时坚持抗清。清军攻陷金、厦后则表示愿意称臣入贡,但要求保持事实上的独立状态未被清廷允许。三藩之乱时郑經反攻大陆失败退保澎湖。1781年(康熙二十年)郑克塽继立,要求按照琉球、高丽等例称臣入贡,台湾问题至此转化为割据独立、脱離祖国的性质二十二年,施琅率水师攻陷澎湖郑克塽投降,清军进入台湾统一后,清廷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和台湾县、凤山縣、诸罗县)隶属福建省;在台湾驻军八千,澎湖驻军二千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两岸关系更加密切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