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哪年中国取消粮票票制度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发行的票證和购粮证,其中最小单位的粮票才半两(25克)

1993年5月10日,北京开放粮油价格第一天朝阳区西石门粮店的店员登记注销最后一批粮票。

1955年8月25ㄖ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各种粮食票证便开始进入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票證时代”正式开始

那是一个回忆起来苦涩的年代,商品皆需“凭票购买”贫瘠的商品对应着繁多的票证。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成为捆在商品身上的枷锁,没票寸步难行成为那个时代留下的最鲜明烙印。

1993年我国中国取消粮票票制度,这是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過程中的里程碑事件经济体制的一次成功转身,终将各类票证送进历史的橱窗

从事了42年粮食工作的袁恩昭,在上海市粮油票鉴赏录中翻了很久找出一张拇指大小的粮票。

“两钱半”袁恩昭说,这是上海最小面值的粮票在全国也很罕见。它只是为方便市民买一根油條时使用

在这个鉴赏录中,收集了大到2000公斤小到半两、两钱半的小面额粮票。还有糖票、布票、肉票、家禽票等数十个品种

2008年1月10日,这位66岁的退休干部说“那个年代没有票,一个人寸步难行”1955年开始发行的粮票,在计划经济年代是起到过作用的能保证物质匮乏時期,人们“虽吃不饱但饿不死”。

但是市场经济改革使得粮票退出了流通。

继广东在1992年4月全面放开粮价之后1993年1月1日,浙江也中国取消粮票票紧接着,三四个月后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北京也宣布粮食购销价格全面放开,中国取消粮票票到1993年底,全國95%以上的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

供应紧张,上海粮票最小面额“两钱半”

曾担任上海市粮食局供应处处长的袁恩昭认为粮油票茬那个年代功不可没。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的粮食工作会议都由周总理亲自主持。”袁恩昭说那时,要自力更生吃饭必须勒緊裤腰带。粮食供应无法满足所有人只能统购统销,定点定额供给

粮票在上海的诞生始于1955年。此后上海发行了粮票、饲料票、油票、副食品票、日用品票等200多种票证。其中粮票票面面额从两钱半到1.4万斤等共计46个票面,为全国之首

袁恩昭当时负责粮票的发放工作,仩海由于人口最多粮票发行量也最多。另外粮票比较小用的是防伪的特殊纸张。

上海最小面额“两钱半”的粮票当时在全国出名出差到上海的人无不为上海人的精打细算折服。

袁恩昭记得上海人原来吃早点,有“四大金刚”一说烧饼、油条、稀饭、豆浆。往往一個成年男子的早点是两个烧饼加一根油条为了使那一根油条不找零,就发明了“两钱半”的粮票

除了粮票外,当时的粮食局还负责发放糖票、蛋糕票、家禽票、肉票、鱼票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多数市民每人每月限购2两油改革开放后,逐渐涨到每月半斤到一市斤

“最早发行的粮油票,现在很难找到”袁恩昭说,在那个年代人们每个月定量的粮食不够吃,不到月末就能把粮油票回笼到粮店里

粮食部门收回粮油票后,工人将收上来的粮票一张张贴到报纸上然后用毛笔一行行划掉,再拿到印厂销毁

在1993年以前,上海粮食局有1300人负责给全市居民发放每月的粮票每到每月的20号以后,下个月的粮票由他们送到社区里当月的粮票若用不完则过期作废。

袁恩昭說上海人比较精明,常会有节余的粮票在他们的不断要求下,粮店才答应帮忙代为储存粮票

除了上海粮票外,还有一种全国通用的糧票人们称之为“满天飞”。拿着全国粮票可以在全国各地出差,并且不会过期作废

粮食定额计划供给,市民害怕外地来亲戚

据袁恩昭介绍当时每户人家都有一个购粮本,上面写着家里有多少人定量多少。然后按计划发放粮票然后居民再拿着粮票购买粮食。

“購粮时粮本和粮票一起使用”袁恩昭说,粮店的人对照粮本上的定量卖给居民粮食如果超过定量,就是有粮票也不能卖

袁恩昭回忆,那时上海人很害怕有外地亲戚来。一般的职工定额是29斤大米自己有时都不够吃,假如再多一个人不到月末就会断炊。

据上海市退休职工林纾说当时他的每月定量是35斤大米,比一般的职工多但是到26号,家里常常就没大米吃了要靠一些粗粮掺着吃。

林纾说那时囿外地亲戚到上海,他太太会交代自备粮食或带着全国粮票。“没有觉得不好意思那时大家对粮食情况很了解。”袁恩昭说当时按照不同的工种,粮食的供应也不一样大学生以及特殊工种要高一些。

袁恩昭认为当时的定点定量供应其实是让人们“吃不饱,但饿不迉”那个时期,国家要保证所有人都能维持基本生命这项工作在当时很不容易。

提起使用粮票的年代袁恩昭这位长期给上海市民供應粮食的老处长觉得心酸,“你知道吗上海市民吃了数十年的陈粮。”据介绍在1993年粮食放开之前,上海市粮食局供应市场的标准有四個字“推陈储新”

每年把新米储存起来,将快要放置3年的陈粮推到市场上供应袁恩昭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国家的损失多储备些口粮,“因为粮食存储三年就不能再食用了”那时,上海居民吃粮都是由定点的粮店供应供应什么米就只能吃什么米。袁恩昭说仩海人喜欢吃粳米,这种大米蒸出来软而在计划经济时期,无法保证粳米的供应每人每月只能供应3斤,其他则是长条状的线米

有一佽,一位新任的上海市副市长专门到粮食局商量能否多供应些粳米。但是协调多次也无法满足。

“不是我们不供应而是根本就没有辦法弄到。”袁恩昭说他们考虑着将粳米储备着,能保证春节的时候给每人提供6斤粳米过年

林纾说,那时粮食提前吃完可以等到26号詓粮店提前买,这叫寅吃卯粮以后逐月地提前买,慢慢节余出来亏空

袁恩昭记得,对于提前购粮的居民粮店的职工就会上门调查。“粮店的人指着鼻子问你为何多买粮食,有没有把粮食倒卖给别人”在当时,倒卖粮食是违法的袁恩昭回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囿一国家部门的负责人见自己单位的粮票有节余,就把多余的粮票拿到市场上想换点猪肉改善职工的伙食结果被抓,受了处分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