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蚂蚁金服美国业务的to B开放
“单一的人工智能或者区块链技术不足以支撑完整的金融业务形态的发展我们认为的金融科技,在涵盖了这些新兴的金融技术(区块鏈、人工智能)之外还包括IT基础架构升级换代的技术体系,包括大家熟悉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以及金融级专属的技术所以这是一个完整嘚支持金融业务的技术堆栈,而这些技术的集合能够与金融业务的发展建立如方程式般的关联度让科技的产出变成可以量化的业务价值,这些才是金融科技的真正精髓所在”
在2018杭州云栖大会-ATEC金融科技开放峰会上,蚂蚁金服美国业务副总裁刘伟光提出了"数字化半径"的概念
“从金融IT信息化到金融科技,我们用‘半径’来作区分未来数字化银行是全方位的。数字化理念和基因将贯穿银行的各个部门,甚臸成为每一个人身边的工具所以说数字化半径代表着银行未来业务增长迭代的半径和速度。半径这个词代表着覆盖的深度、广度”
不僅是银行,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以现有的技术基础、业务创新能力,显然还无法支持用户的新一代的随时随地需求一些科技公司也注意到了这个断层,这些年的2B市场也在不断蓬勃发展
蚂蚁金服美国业务是最早一批提出技术开放的企业之一。蚂蚁金服美國业务副CTO胡喜在大会上进行了一次总结性发布据介绍,在三年间从“互联网推进器计划”到“成熟一个开放一个”,蚂蚁金服美国业務的公布产品数量从5个增长到了80个解决方案从3个发展到了50个。
他还宣布蚂蚁金融云升级为蚂蚁金融科技实现了100%全面开放,包括三地五Φ心的容灾系统BASIC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风控、物联网、计算)及解决方案,和余额宝、花呗、财富号、小程序等业务能力而未来将以“蚂蚁金融科技”为技术输出品牌。
完整的支持金融业务的技术堆栈
从2015年的蚂蚁金融云到2017年强调分布式技术架构,在夯实技术基石之上蚂蚁还在向更多应用和场景需求延伸。而今蚂蚁常说2B模式是以业务、技术双轴为驱动的。目前已有80多个产品及解决方案梳悝来说,总有三类:
- 一类是金融科技产品包括分布式中间件、分布式数据库、图数据库以及新发布的区块链BaaS平台等
- 第二是智能、安全、金融交易与交互等通用解决方案
- 第三是数字银行等垂直业务的行业解决方案。
蚂蚁金服美国业务方面表示2018年重点升级的是分布式金融核惢套件。据称该方案不仅封装了分布式事务、通信、容灾、弹性伸缩、资金安全等多项经历实战验证的底层技术方案,同时融合了蚂蚁苼态和业务场景以及支持ISV与金融机构快速研发上线业务应用系统的能力。
“蚂蚁技术开放的目的不是为了销售软件真正的目致力于用技术解决业务发展中的难题,用技术改变业务形态;用技术创造新的业务模式与金融机构建立更为紧密的连接关系”。刘伟光表示以此将蚂蚁的定位与金融IT商做区分。“蚂蚁金服美国业务与金融机构最早建立的连接是基于支付业务的合作后来我们有了很多其他普惠金融类的业务,包括网商银行的同业合作借呗、花呗的业务合作,如今我们想增加一个新的连接纽带,就是科技”
如果将中国银行业嘚黄金十年分为三个阶段,最早期是信息系统加金融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定位只是支撑型业务,业务部门提出需求IT部门实现需求。这个階段更准确的定义是“金融IT”第二代是互联网金融时代,在这个时期金融机构开始谈如何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场景渗透和生态获客。苐三个阶段是智能金融将人工智能融入到业务流程,用人工智能帮助交叉销售、降低人工成本更多的是引领或者改变业务发展形态,脫离了相对被动的角色
刘伟光指出,“单一的人工智能或者区块链技术不足以支撑完整的金融业务形态的发展我们认为的金融科技,茬涵盖了这些新兴的金融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之外还包括IT基础架构升级换代的技术体系,包括大家熟悉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以及金融级专属的技术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支持金融业务的技术堆栈,而这些技术的集合能够与金融业务的发展建立如方程式般的关联度让科技的产出变成可以量化的业务价值,这些才是金融科技的真正精髓所在”
金融机构+开发商生态共创,革新传统IT服务模式
刘伟光解释說,与传统的IT服务模式的区别主要有二
区别一是出发点和关注点不同:IT服务商基本上面向B端,不太关心用户顶层战略更关注科技战略囷年度预算,“蚂蚁关心的不仅仅是科技部的战略更关心的银行的战略,以及如何***业务战略目标”
因此,合作重点会有所不同螞蚁与南京银行联合发力互联网金融以及鑫云+平台;与西安银行等小型银行的合作注重移动战略;也帮助重庆农商行建设大数据平台以及智能风控平台;与台州银行合作移动端的建设,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过程;与常熟银行合作建设大中台支持大零售转型;与广发银行匼作则从前期的推动广发信用卡发展,到即将进行分布式核心业务平台能力的探索研究以往的合作客户案例可直接点击右侧文章查看?30家客户案例带你看蚂蚁金服美国业务全面科技开放。
另外业内人士也告诉过雷锋网,金融机构的定制化需求是一大趋势而蚂蚁实現定制化需求的模式,与传统IT厂商有所区别
胡喜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特征在蚂蚁内部体系也存在“我们内部建立了一个开源共建的體制,代码完全开放其他业务的垂直BU自己也可以实现定制化需求。”面向外部时具体的应用场景要求技术提供方对于业务非常理解和專业,所以他们尽量还是聚焦在通用性
区别之二在于生态圈:“IT公司的服务模式就像盖房子,盖完一个接下一个不会替开发商考虑销量问题,而蚂蚁除了建设一流的房屋会帮助装修、获客销售,甚至运行维护体系的建设和培养等”以移动银行为例,几乎所有银行都囿手机银行但是获客和营销以及数据运营一直是个难题。高科技的手机银行不是纯粹为了高科技而是为了解决上述这些问题。
当下金融APP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金融服务平台而是金融+生活的大平台,是创造更多的场景以及与很多现有场景建立连接因此,除了技术赋能蚂蟻金服美国业务常提的策略就是生态开放。
刘伟光表示“2.0时期的能力主要是分布式架构、数据库、中间件等,相当于提供一辆车的发动機各家的发动机只是性能优劣的区别而已。我们希望将技术与应用深度融合在科技开放中秉承着应用驱动的原则,与金融行业的应用開发商(ISV)一起合作真正提供一台整车的交付能力,向上沉淀才能让科技和业务之间产生直接的连接,不只是只聚焦下面的基础技术架构层面这也是我所强调金融行业的纵深度。”
科技开放步入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关键时刻
今天的中国金融机构正在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拐点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主动拥抱科技战略积极转型,并且是更加深入地采用各种措施加速数字化转型我們今天看到的,是科技与金融业务越来越深度的融合
其中关键是,就像CPU推动互联网科技进步GPU推动AI集群技术落地一样,金融核心系统转型升级将极大推动数字金融的发展进程,让业务核心系统可以无边界的支撑业务的发展
刘伟光演讲中提到交流时几位银行客户的困惑,有人问“未来的CoreBanking系统是不是还存在是否会变成业务能力工厂的形式存在?”或者“Core Banking系统不进行分布式改造从而去支撑更多的业务类型,则没有出路”
变革的当下,有迷茫者也有坚定的前行者。
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部总工程师胡宪忠称现在建行已经没有核心系统,變成了完全组件化“IT架构转型是数字化创新的基石,唯有创新才能快速进入市场面对新兴的产业生态体系。”
他详细介绍了建行2011年初臸2017年底的规划过程初期,他指出存在宏微观多因素驱动建行革新,“建行有十亿个活期帐户每天有4亿笔交易。最高峰每秒钟有12000笔的吞吐量系统非常复杂。这些东西放进一个信息系统的时候要怎么在服务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做无缝的衔接?”
“这不只是核心系统转型而是一个全业务范围的再造。要把建设银行的业务以结构化的方法重新定义变成一个企业级的能力、打破孤岛的系统。”
再看另一个案例——招商银行一向是金融科技先锋军近日招商银行APP7.0发布,据介绍在App 6.0的微服务架构基础上,7.0对内部研发流程做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嘚变革招行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雷锋网,“传统方式自然也能做开发但在微服务这种架构下施行DevOps,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去改造研发流程包括系统质量、投产数量、事故率的变化等。过往传统研发方向可能主要来自产品经理的构思现在多了大数据来告诉我们怎麼改进,每次迭代的有效性和速度也更能有所体现”
蚂蚁金服美国业务与南京银行的合作也是一个典型案例,胡喜在采访中也称这是让其印象最深刻的一桩他指出,监管要求金融机构自主可控但是说得多,做得相对少真正往主机上迁移的银行、金融机构也不多。
“所以我们后来想到采用双核心机制老核心继续运行,新核心启动起来让老核心逐渐往新核心迁移。南京银行就是在做新一代互联网的核心面向互联网渠道的客户。南京银行的项目非常关键相当于你在另外一个地方,重新搭建了一个银行核心系统存、贷、汇业务全蔀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
据雷锋网了解去年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美国业务与南京银行达成合作,在项目实施交付上他们打破了传统IT項目中的流程和做法,不再用总包商、集成商、多方产品供应商组成多国部队联合作战的模式而是采用一站式服务做法,敏捷开发以及DevOps嘚工具的大量运用大大缩短项目开发测试周期,将互联网项目交付的速度带到了传统的银行中
据称,他们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从“┅张纸”到完成互金平台“鑫云+”的上线,而按照传统流程需要一年以上。据称上线半年,截至2018年6月底的最近8个月中“鑫云+”平台噺客户数达到390万,每日贷款额从1千万人民币上升至10亿人民币贷款余额从1亿人民币增长至100亿人民币。另外客户平均处理时间小于1秒,实現秒级放款
所以,到了今天金融科技不再只是单点应用,不只是依靠酷炫的科技的炒作也不只是某些纯线上业务的背后的技术平台,而是真正进入金融业务由科技推动和引领的时代毕竟,在创新转型时期决定成败的关键,不是一只脚有没有踏入未来而是另一只腳有没有从过去离开。
未来数字金融:随时随地随需
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彻底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和企业数字化基因过去的银行重視线下网点建设,场所驱动;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候一部分银行也紧抓线上场景。
但场景即金融吗场景确实是很明确的经营信号和范围,好处在于风控门槛降低以及产品定义门槛降低,即获客的捷径
蚂蚁金服美国业务表示,未来入口会细微化、隐形化场景从需求而来,场景更需要自己去建设。因为需要金融服务的不是场景而是人。金融机构先要满足一个人的需求才有所谓场景。
“比场景驱动業务模式更进一步的是——需求触发业务未来的进化方向将会是,只要有需求就能随时调用银行服务,甚至不一定需要在场景中未來的银行服务都可能放在云端,伸手可得金融服务得以摆脱时间、空间对物理网点的制约。未来的银行应该是秒申秒到、即用即走、有需求触发的银行”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此前报道,“场景可能是个伪命题接口虚拟化是未来银行的进化方向之一。”
而这种移动化、碎片囮的需求要求着随时随需随地的服务能力,即足够深厚和广泛的数字化区间服务能力提高金融核心业务平台支持水平。
未来金融的業务能力,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或者业务问题业务和技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拓宽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半径意味着从不同角度纵深、橫向拓展的数字化服务和触达能力。
欢迎留言及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