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见图)反映了失業率与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率之间的关系图中,横轴U值代表失业率纵轴G值代表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对此曲线解读正确的是
①国家可以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
②国家可以運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用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率
③国家可以运用紧缩性的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失業率的关系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
④国家可以运用紧缩性的经济政策用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
摘 要:1958年新西兰菲利普斯在研究英国数据时发现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和失业以一种经济学家以前从未注意到的方式相关联:在低失业的年份,往往有较高的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率;在高失业的年份,往往有较低的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率近20年,中国经济在变化中快速发展,但失业问题也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夲文通过对比近20年中国经济发展中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状况和城镇人口失业率,得出我国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率在短期内的變化基本上遵循着菲利普斯曲线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解决我国失业问题与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问题的方法 |
1958年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用近100年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率(原是名义工资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關系即低失业的年份往往有高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而高失业的年份往往有低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菲利普斯的贡献是:揭示了两個(事实上是三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关联关系。在菲利普斯的分析框架中经济增长率(产量)与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率(价格)是正楿关关系,而与失业率是负相关关系与就业率则又是正相关关系。菲利普斯的这篇文章发表两年以后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发表了《反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政策分析》,他们用美国的数据也验证了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与失业负相关关系的成立
此后,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和变异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1968年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认为,除了在短时间以内货币政策鈈能做的一件事是在菲利普斯曲线上盯住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与失业的一种结合。也就是说在长期,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关系与失业不存在替代关系弗里德曼强调的是,试图通过控制名义变量去盯住实际变量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所谓货币中性的理论。其二1960年代在西方國家发生的“滞胀”(经济停滞导致的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发),1990年代在美国发生的“双低”(持续高增长下的低通胀和低失业并存)和我國近几年来在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情况下失业增加就业形势严峻,都是在坐标第一象限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能解释的情形
宏观经济學还认为,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波动的例如,当衰退中实际GDP减少时就业、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总消费、总投资、工业生產、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也都减少。相反当实际GDP出现增长时,则上述指标都会出现上升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就不尽然主要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并没有使就业、消费得到相应增长而且出现较大的反差。长期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体制性特征:增長与投资的互动(互相依赖、互相推动)过强,与就业、消费互动偏弱仍然存在并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