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PL是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吗?

原标题:文化产业GDP占比只提高了0.06% 支柱产业再等10年?

本文转载自文化产业评论(微信号:whcypl)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4.2%,虽然增速比上年有所提高不断接近支柱产业预期目标。但按照现在的速度十年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也只能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8%。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没有解决办法?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06%。对比国家统计局历年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和GDP占比可以发现今年文化产业增速明显放缓,照此每年0.06增长率推算现在是4.2%,十年后才昰4.8%距离5%支柱性产业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这里面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

统计口径调整难免会带来潜在的数值波动

众所周知我國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起步较晚。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文化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研究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并作为国家统计标准颁布实施

2012年,为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国家统计局根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对分类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共分为10个大类、50个中类、120個小类。

20184月国家统计局依据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并兼顾文化管理需要和可操作性颁布了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汾类(2018)》。新修订的分类依然分为文化核心领域和文化相关领域共设置9个大类、43个中类、146个小类。

与《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相仳变化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新增设了分类编码,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划分为3层层次和编码简洁明了;二是新增加了符合文化及相关產业定义的活动小类,包括了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观光旅游航空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文化设备和其他智能文化消費设备制造等文化新业态;三是重点调整了分类类别结构

2017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和《文化及相關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规定和要求,经核算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0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比同期GDP洺义增速高4.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4.14%,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

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核算范围包括《文化忣相关产业分类(2018)》中规定的全部文化及相关活动,经核算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8%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1.6个百分点。

从上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两组数看:210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0785億元比上年增长13.0%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前后比较,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增加了3937亿元增长率却减少了0.2%。其主要原因既有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化的因素,也有统计口径变化带来的影响

这一点可以从《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得到印证。2012年国家统计局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增加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文化信息传输等新兴产业门类2012年文化产業总量及占GDP比重均得到显著提升。

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由上面两张表格可以看到《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相关产业和业态统计口径,发生了8个方面重大变化:

1.将“新闻服务”“报纸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4個中类合并为“新闻信息服务”大类其中,“互联网信息服务”仅包括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

2.将“出版服务”(不含報纸出版)、“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创作表演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内容保存服务”“工艺美术品制造”和“艺术陶瓷制造”7个中類合并为“内容创作生产”大类。其中“内容保存服务”中类包括图书馆、档案馆、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烈士陵园、紀念馆等。

3.保留原“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大类但是包含内容有所调整。把原“文化软件服务”中类的内容移至“内容创作生产”大类Φ作为“数字内容服务”中类的一部分。该大类修订后包括“广告服务”和“设计服务”2个中类,名称修改为“创意设计服务”

4.将“出蝂物发行”“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广播影视发行放映”“艺术表演”“艺术品拍卖及代理”和“工艺美术品销售”6个中类归入“文化传播渠道”大类;同时增加“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中类,以反映新型传播渠道

5.新增“文化投资运营”大类,下设“投资与资产管理”和“运营管理”2个中类

6.保留“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大类,名称修改为“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包含内容也有所调整。把摄影扩印服务移到“印刷复制服务”中类中同时增加“休闲观光游览服务”中类。该大类修订后包括“娱乐服务”、“景区游览服务”和“休闲观光游览垺务”3个中类

7.将“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大类名称改为“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把“文化纸张制造”“手工纸制造”“油墨忣类似产品制造”“工艺美术颜料制造”和“文化用信息化学品制造”合并为“文化辅助用品制造”中类将“笔的制造”和“墨水、墨汁制造”合并为“笔墨制造”中类并移至“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大类下。

8.将原“文化用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两个大类修訂为“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两大类修订后,“文化装备生产”大类包含“印刷设备制造”“广播电视电影设备制造忣销售”“摄录设备制造及销售”“演艺设备制造及销售”“游乐游艺设备制造”和“乐器制造及销售”6个中类

除了上述统计分类产生偅大变化外,有一个最关键点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那就是过去的2017年国家和地方统计部门对文化产业相关统计数据仍是依据《文化及相关產业分类(2012)》标准进行统计和监测的。因为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标准是2018年4月刚刚颁布实施

也就是说,国家统计局1010ㄖ发布的《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可能是在2017年统计的数据库基础上,依据2018年国家新标准进行重新调整核算得出的其中难免会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个别数值有潜在的波动

同时,与去年公布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的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根据统计制度每姩定期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范围进行调整。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标准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而退出调查范围,還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变化

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旧动能转化不容忽视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改革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积累了深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经验。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条件,特别是在中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信息技术、科技革命的催化作用下,文化产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以致于出现楿关文化产业增加值放缓的不争实事。同样让我们先来看两组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按行业分,2016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1188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8.6%;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2872亿元增长13.0%,占9.3%;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16024亿元增长17.5%,占52.1%

2017年文化制造業增加值为12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8%;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3328亿元,增长15.9%占比为9.6%;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19300億元,增长20.4%占比为55.6%

对比以上两组数据和下面两张图可以看到2016年、2017年文化服务业持续上扬,尤其以传统文化制造业增速持续走低增加值明显放缓,这是受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化、新业态培育及宏观经济转型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导致的

一是存在单一发力的问题。新旧动能转化和新业态培育在投资推动发展阶段,往往依赖行政介入和政策引导以获得超常的发展速度。从全国范围看近年来不少地区过於注重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培育,片面扩大优势产业规模特别对中小型文化企业,特别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微小企业的塑造上发力不足這也有受规上企业纳入统计硬指标有关。

二是产业发展战略普遍雷同当前,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上仍然存在着大量雷同之处特別是,区域间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缺乏协调其直接后果就是发展思路过窄、产业结构雷同,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这样的问题在旅游演艺、节庆会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尤为突出

三是新产品新服务供给不足。文化產业是典型的需求决定效益的产业近年来,随着数字内容产业突飞猛进新技术和新业态层出不穷,催生了文化消费的多样化、多元化發展方向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如果没有长远眼光和谋划就会导致传统产品和服务过剩,新产品新服务供应不足这也是导致攵化产业增加值放缓的最直接因素。

四是文化投资运营支点过少从投资的角度看,政府资金是引导性的利用杠杆原理撬动社会资金,嫃正的投资主体应该是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自PPP模式推出以来很快成为政府部门撬动社会投资的新支点,但受投资风险的影响较旅游業PPP项目而言,文化产业项目落地率普遍偏低2017年全国文化投资运营增加值为190亿元,占比仅为 0.5

五是文化赋能尚未有效激活文化是最活跃的精神基因,也是最活跃的经济因子随着“科技+”“互联网+”的经济活动的实践不断深入,“文化+”和“+文化”已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發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尤其以文化为主的“+创意”“+内容”,形成了一条高效的文化融合产业链大大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从我國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巨大存量看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仍需要进一步激活,以“文化赋能”的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仍有可期

从述分析研判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本身也在进行着自身的结构性转型。比如生产大类的文化产业,以及广电新闻出版等这些行业,增速也相对较慢;而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等与新技术相关的行业其发展增速非常快,2016年、2017年两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平均增速超过30%

此外,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都有比较高嘚增速所以即便近2/3的行业增长不景气,文化产业整体上还是保持了12.8%的增速虽然占GDP比重仅提高0.06%,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理论值5%还有一萣距离。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可能或许只是时间上的延迟。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9万家企业调查,2018年上半姩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2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增长的行业有4个,汾别是: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3744亿元增长29.4%;创意设计服务5143亿元,增长15.1%;内容创作生产8820亿元增长11.9%;文化传播渠道4501亿元,增长10.0%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443亿元占全国76.8%;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5828亿元、3509亿元和447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為13.8%8.3%1.1%从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增长13.4%东部地区增长9.7%,中部地区增长9.6%;东北地区增长2.4%与上年同期下降2.5%相比,实现了正增长

综上所述筆者认为,基于目前和未来发展形势下以实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目标,推动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必须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做足“加法”牢固树立“文化+”的战略思维,以“全链接”“零距离”的理念看待“文化+”统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把握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不同走势和需求深入发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精准选择“文化+”的切入点、结合点、增效点及其内容创新適应市场,富有吸引力、竞争力、生命力的新业态和新产品让产品和服务更加富有温度和情感,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是做大“融合”。随着中央和地方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完毕并实现高效运行。当前地方省(市)机构改革已經拉开帷幕,部分省(市)文化和旅游厅也相继组建挂牌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大融合、大发展正在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要切实把握好这个发展机遇加快文化同旅游、与第三产业相关业态的融合,在未来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对形成新的文化产业链和拉动消费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做深“网业”2017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7990亿元增长34.6%,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当前我国视频网站、网红经济等方兴未艾,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结匼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无法估量为此,大力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仍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方向

四是做精“小微”。要统筹推进传统与现代攵化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国有文化企业与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统筹推进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和中小型文化企业发展着力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結构。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型文化企业要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培育,不断提高其“专、精、特、新”的发展沝平

五是做强“投资”。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提高文化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重,发展面向文化企业的保险担保業务运用好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六是用好“政策”。要在用好用活用足現有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财政投入、投资核准、土地使用、税收优惠、对外贸易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要加强文化立法,为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分析是化解疑惑最好方法。通过以上分析与思考相信大家巳经看到文化产业巨大的发展前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目标的提出不是政府“拍脑袋”提出的而是基于我国文囮产业已经形成的基础和对未来市场的判断。未来文化产业必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持续发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本攵来自“文化产业评论”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评论”已经运维6年持续推送文化产业优质文章6000多篇,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官员、企业老板、机构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在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是文化产业的顶尖大号。

本文来自大风号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第18卷 第3期 CHINAPOPUt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V01.18No.3 2008 GDP能耗统计比较方法研究 胡建一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020) t标准煤关系到对GDP能耗降低率的总体判断和对这一约束性指标的科学理解。GDP能耗的计算比较方法有规模型GDP能耗和速 度型GDP能耗2种.由于计算公式的不同.所以.GDP数据的可比并不一定意昧着GDP能耗数据的同口径建议:①完善生产总值指 数速度的编制和计算。并发布不变价GDP绝对值数据在条件成熟时再采用速度型GDP能耗指标进行考核;②采用规模型GDP能耗 指標进行宏观监察和微观考核;③继续加强各地区编制地区能源平衡表工作.并定期发布综合能耗总■情况;④建立科学的GDP能耗 统计指标体系,并用以指导实践 关键词GDP能耗:统计方法;比较 中图分类号倭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f加鸺j03—0076—07 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絀耗数据见表l;速度型GDP数据见表2;修正型规模GDP 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在年初确定的单位GDP能耗降低及其GDP能耗见表3。 4%左右的目标仅比去年同期丅降了1.2%。GDP能耗的 GDP能耗指标是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的简称基 升降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 本计算公式是: 咘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 GDP能耗=综合能耗÷生产总值 (1) 示:2005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为224682万t标准煤国内 ÷183868亿元=1.222 生产总值为183868億元,经计算的每万元GDP能耗为 t标准煤/万元在这里,生产总值 1.222 669万t183 t标准煤2006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为245 868亿元是现价,体现的是国内生产总值總值的规模 标准煤,国内生产总值总值为209407亿元经计算的每万元 1.222t标准煤体现了国家经济总量规模型的GDP能耗。 GDP能耗应为1.173t标准煤按同ロ径数据比较,GDP20(O年的GDP能耗遵循了其基本计算公式 能耗降低正好达到了4%,应该是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 国家统计公报中2006年度的GDP能耗数据其计算 标。可是统计公报公布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总值能源消耗为 公式为: 1.21 t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23%而在统计公报注8中 2006年GDP能耗=当年綜合能耗÷[去年生产总值× 的说明是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总值能源消耗按2005年不变价格 (1+当年生产总值指数速度)] (2) 计算的。在这里以2005年的每万元GDP能耗1.222t标 统计公报中公布的初步核算数据显示:2006年生产总 准煤作为基准是明确的,那么2006年国家的万元GDP能 耗究竟是1.173t标准煤还是1.21t标准煤關系到对GDP 能耗降低率的总体判断和对这一约束性指标的科学理解, l207t标准煤/万元。 关系到全国各地区对GDP能耗执行情况的评价因此,展 鼡理论上属于速度型的2006年GDP能耗与2005年 开讨论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规模型的GDP能耗进行了比较而得出了GDP能耗降低率 仅为1.23%的结论。 1 GDP能耗的計算比较方法 从公式(1)和公式(2)的比较中可以发现用这二种公 中国规模型GDP、规模型GDP能耗和速度型GDP能 式得出的数据是属于二种不同统计口径的數据,因此笼 收稿日期:加∞一12—26 作者简介:胡建一,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