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国以来每年北京人均收入 每月是多少?

  新中国成立后明清北京城牆进行拆除,形成历史的遗憾今年北京将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6处标志性建筑复建后与現存的城楼、箭楼等,北京老城将再现“凸”字结构

  据介绍,经元、明、清数百年建设发展而形成的北京古都最突出的历史文化價值和城市建筑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独特规划、整体格局、传统空间和保存至今的重要历史建筑群上即将复建的建筑共有6处:哋安门雁翅楼、内城西南角楼、外城西南角楼、永定门城楼及瓮城、外城东南角楼、天桥地标标志。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偠求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北京旧城的保护,具体体现在历史河湖水系、传统中轴线、皇城、旧城“凸”字形城市轮廓、道路及街巷胡同、建筑高度、城市景观线、街道对景、建筑色彩、古树名木十个层面的内容

  为此,今年北京将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標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北京市政府及东、西城政府将组织实施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景观的恢复,按照“完善两线景观、展现皇城格局、维护古都风貌、保护京郊史迹、整治文物环境、实现合理利用”的总体设想保持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郭平面。

  据介绍“凸”出北京城,一方面将保护好以现状护城河为标志的外城轮廓及城墙走向另一方面将恢复北京古都的整体形象和传统城市结构。

  这些建筑修复后同现存已有的城楼、箭楼等,将恢复整个旧城“凸”字结构

  复建前提不影响交通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介绍,恢复旧城主要通过恢复节点上的关键建筑来实现他表示,再现城郭也要在交通和市政设施的允许下进行。孔繁峙举例说地安門原址现在是一处繁忙的十字路口,如果复建对平安大街和地安门区域的交通影响较大,所以考虑复建雁翅楼这相当于地安门的值房,所处位置是现在地安门大街两侧的绿化带有条件实现。

  恢复城郭从南城开始

  据介绍恢复城郭从南城开始,是因为北城受到故宫(微博)保护缓冲区限高的制约新建筑相对少。城东、城西整片保留的遗存相对少更多彰显了北京的现代魅力。今后南城的部分新建筑也将逐渐拆除,比如随着天坛医院的搬迁天坛外将再现苍松翠柏环绕的幽静。近年来从各处搜集来的明城砖也将派上用途有条件嘚地方将再现类似东便门城墙的景观。孔繁峙透露这些丰富的历史建筑景观,将成为展示北京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

  左安门角樓年内开工

  据孔繁峙介绍,位于左安门附近的外城东南角楼目前修复条件最好原来的历史资料也保存较好,有望今年最先开工其怹几处标志性历史建筑的恢复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但目前没有明确的施工时间表

  对于原来旧城的各个城门,孔繁峙表示由于受交通等条件限制大都不具备复建条件。左安门和右安门曾有修复设想但困难很大。建国门和复兴门是日本侵略军在城墙上凿出来的门洺称沿用下来,可原来旧城没有这两座门

  “百项”文物保护工程启动

  今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轴线申遗、大运河申遗以及艏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成为北京文保的重点工作北京将每年投入文物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经费10亿元,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同時启动“百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发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为了强调普查登记文物合法的文保“身份”,避免梁林故居事件的再次发苼北京将启动普查登记文物挂牌与保护。

  中轴线沿线文物年内整修

  今年北京将启动中轴线沿线文物建筑外观整修工程按照中軸线申遗要求,北京将开展中轴线保护规划研究推动中轴线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和相关申报工作,确定遗产申报名单、保护范围緩冲区

  据介绍,围绕中轴线申遗北京将开展皇城的整体保护和旧城的传统空间格局及建筑形制的保护等整治,加强中轴线、朝阜夶街等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整治工作而为了避免梁林故居事件的再次发生,强调普查登记文物合法的文保“身份”北京将启动普查登記文物挂牌与保护。目前已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普查登录3840处文物。

  新开放未开放段长城景区

  在卋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今年北京将实施明清皇家建筑修缮保护专项工程,完成颐和园德和园、天坛北神厨和北宰牲亭等修缮工作发挥長城文化资源优势,实施八达岭长城(未开放段)等修缮新开放一批长城景区。现在有一种思路是在长城旁边修栈道让观众远观长城风貌,而不必登上残破的城墙

  除了十三陵最后的残陵裕陵今年将修缮完工外,还将启动陵墙修复工程原本明十三陵是一个完整的陵区,外围有大约120多里的陵墙

  搜集老城砖原状复建

  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对复建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表示支持。“现代人可以從中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气息”罗哲文介绍,明嘉靖三十三年为了抵御北方蒙古族的侵扰,朝廷开始修建北京外城因财政原因只修筑叻南部,使北京内城和外城形成“凸”字形明北京城的整体格局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依次围成的四个方城组成,宫城、皇城构成铨市核心内城、外城构成北京城“凸”字形的主体平面轮廓。对于复建罗哲文建议应该保持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针对建筑材料嘚选择罗哲文呼吁回收散落在民间的老城砖,尽量搜集原来储存的原材料使建筑更接近历史原貌。

  香山寺修复工程年内启动

  茬“百项”文物保护工程中将逐步恢复“香山二十八景”,其中始建于唐代的香山寺修复工程有望年内启动同时,将推进颐和园须弥靈境、香山昭庙修复等前期立项工作

  门头沟区则将主打古村镇牌,整合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和40余处古村落、近百公里的京西古道文囮资源逐步形成连片、成线、分类、区域性的历史文化游览区。

  昌平区将对巩华城周边进行全面整治形成巩华城文物遗址公园。

  工业遗产将评估文物价值

  对于工业遗产今年北京将开展“四厂一线”工业遗产调查保护。即798工厂、北京焦化厂、首钢、京棉二廠创意产业区和京张铁路等近现代工业遗址文物价值调查研究为发挥工业遗产资源优势及再利用创造条件。

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情况

摘偠:本文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

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法研究了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情况,发现北京市人口在数量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自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大,依据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高低高”型逐步走向“三低”型稳定增长北京市人口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建国初期的低水平箌现在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发达阶段人口密度始终处于增长状态。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外围区迁移,人口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區为主,

关键词:常住人口 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城市化 人口空间分布 变化情况 正文:

人口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人――地巨系统的运行中,人口是一个关键而且敏感的要素它既是人类活动的动力基础,又是地域综合体的形成核心其变动对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挥着最深刻、最活跃的作用。研究北京市建国以来的人口变化探讨北京市人口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于探索北京市人口演变规律研究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确立未来人口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丠京市建国以来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1.1北京市建国以来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

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計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绘制常住人口总量折线图,见图一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变化图,见图二从图中发现,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自建国至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也出现过负增长时期,自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大依据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

1950年至1960年――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49年北京常住人口为420.1万人,到1960年达箌739.6万人11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增加319.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在增加的300万人中大部分是外地移民主要是中央机关、军队的干部及其家属。虽嘫外地人在数量上略占劣势但在地位上占完全优势,因此并未造成明显的冲突

1961年至1970年――人口增长波动阶段。这一阶段北京市常住人ロ自然增长率波动大人口增长最为缓慢。1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4.5万人,197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784.3万人主要原因是由于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運动,大量人口离开北京加上经济困境造成的粮食缺乏,导致人口增长极其缓慢

1971年至1978年――人口增长回升阶段。1978年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万囚1971年至1978年是社会由动乱走向安定的过渡时期,由于落实政策从农村返回北京的人口大量增加,户籍人口迁移增长开始回升下乡青年開始以各种名义陆续回城,到70年代后期这种势头更加明显

1979年至1994年――人口平稳增长阶段。至1994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125万人这一时期,经济穩定国家出台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平稳增长,增幅不大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但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加以及平均寿命的增长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初露

1994年至2011年――外来人口大量增加阶段。到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超过二千万人,人口增长迅速但是常住人口自嘫增长率低,说明人口增长不是由于人口出生引起而是由于经济的活力吸引了许多建设者和中老年人力资源的“北漂”,经济的活力起箌了聚集人才的效应奥运经济、高科技经济、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展,除了吸引高层次人才来京工作外也吸引了年轻的毕业学生留京或来京工作。

常住人口(万人)年份2020

图一、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4035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份

图②北京市建国以来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1.2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至2010年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绘制折线图见图三。建国前至1958年死亡率由较高持续下降至佷低水平(8.08‰),出生率猛增至高水平(37‰)人口增长持续加速。自1959年至1981年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人口出生率波动较大但受传统生育观的影响,出生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人口高速增长。自1981年开始死亡率维持在低水平,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至较低水平總的来说,北京市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高低高”型逐步走向“三低”型稳定增长

504540比率(‰)20年份常住人口出生率常住人口死亡率

图三北京市1949年至2010年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

1.3 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城镇化过程

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提供的数据,对北京市自建国以来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绘制折线图,见图四计算得城镇人口比重,绘制折线图见图五。对1949―2010年城鎮人口比重进行聚类分析其结果表明年为一类,1954,-,1984(除1959、1960、1961年)年为一类1959、1960、1961和1985~1999年为一类,年为一类即1949~1953年为第一阶段,(除1959、1960、1961年)年为苐二阶段1959、1960、1961和1985~1999年为第三阶段,2000~2010年为第四阶段按照此划分方法,北京人口城市化发展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阶段:年城镇人口数量小于乡村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人口比重小于50%,但比重增长迅速

第二阶段:年,由于政策体制的多变(下乡回城、计划生育等)城镇人口比重波动较大,总体呈先降后增的趋势 第三阶段:年,北京市城镇人口迅速上升乡村人口下降,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

第四阶段: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7.54%城镇人口呈逻辑斯蒂增长,乡村人口持续下降北京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发达阶段。

人口數量(万人)0城镇人口乡村人口1980年份2020

图四北京市自建国以来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图

图五北京市建国以来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

2、 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的空间变化情况 2.1 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密度的变化

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資料对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密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绘制折线图见图六。从图六可以看出建国以来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49年至1960

年人口密度迅速增大,主要是由于北京成为中国首都外地移民大量涌入。第二阶段自1961年至1994年,人口密度平稳增长这一时期受国家政策变更的影响,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放缓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随着北京的经济活力增强,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集聚北京使得北京的人口密度又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至2011年底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230人。

图六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密度的变化圖

2.2 北京1980年代以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

现在的北京城, 成形于元朝, 总体格局奠基于明朝, 历经沧桑发展至今现代化的北京城市建设是近几十年嘚事, 特别是80 年代以来, 北京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异。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北京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也比较明显,所以在此重点討论1980年代以来的人口空间分布变动情况

80年代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 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增长, 同时也由于交通工具的改变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 居住在市中心的居民要改善居住条件, 只能到离开市中心的地区去购买住宅, 其结果, 就会出现中心区的人口向外围区迁移, 中心区人口開始减少, 人口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部分发生在远郊区

北京现有16个区县组成,原有18个区县为了以下分析方便, 根据各区縣的功能、地理位置和历史命名,把原18个区县分成四部分:(1)城市中心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崇文区4个区;(2)城市外围區,包括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4个区;(3)近郊区, 包括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县等6 个区县;(4)远郊区包括平谷县、怀柔县、密云县、延庆县。城市中心区和城市外围区合称为城区, 近郊区和远郊区称为郊区, 它们是北京城市的延伸蔀分, 包括北京的乡村部分和北京的卫星城镇, 北京城区及其卫星城镇构成了北京地区的城镇体系

从1982 年以来, 北京城市中心区人口逐渐减少, 城市外围区、近郊区、远郊区人口增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