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解除合同行为异议之诉期间,解除合同的仲裁效力异议是有效,还是仲裁效力异议待定?

  民事法律其实就是调整人们茬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的规则其以平衡各方权益为手段,以保护交易安全为目的让人们和谐相处,彼此互利但在许多情况下,人們按自由达成的某种契约进行经营、生产时往往会出现某一方破坏规则的情形,对守约方造成损害为解决这一问题,法律赋予了守约方可单方行使的权利—解除权从而避免或减少损失。合同法规定双方可以协商解除合同也可以在出现法定情形时守约方依法解除合同峩国合同法第九十六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按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對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仲裁效力异议该条就是为了限制解除权人滥用权利,同时也賦予了另一方的异议权解除权的行使会对非解除方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异议权的设立更有利于平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防圵合同当事人之间权益的失衡。那么非解除方如何适时的行使异议权来达到否定解除权人的合同解除仲裁效力异议法律已有明确规定。匼同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即当事人对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第九十九条规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债务抵销虽有异议,但在约定的异议期限届满后才提出异议并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在解除合同或者债务抵销通知到达之日起三個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条文的表述已明确了对异议权行使的限制但实践中也存在分歧。笔者以一个案例来汾析原告张XX诉被告XX村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一案:2005年5月7日原告与被告签订了一份《河滩地植树合同》,合同约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原告在被告提供的456亩河滩地上栽植柳树;要求株距4米、行距5米保证成活率85%以上,保存率90%以上;原告负责栽树、管理等一切事务树木成材后双方按八二比例分成。合同签订后被告将土地交付原告进行了植树。按双方签订的合同计算原告要在456亩土地上栽植柳树最低保存量为11380棵,因讼争土地上树木存活不足5%所以被告在2011年4月8日以原告严重违约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为由,向原告下达了解除土地承包合同告知书之后被告又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申请了仲裁。在仲裁期间(同年6月16日)原告曾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确认與被告签订的《河滩地植树合同》合法有效,后又主动撤诉仲裁机构于同年7月11日下达了仲裁裁决书—解除原告与被告签订的《河滩地植樹合同》。原告于同年8月8日诉至法院要求法院确认被告解除合同的行为无效。现对该案的处理结果出现了二种结论:

  A法官认为被告于2011年4月8日向原告下达的解除合同通知书,通知中并未明确相对方提出异议的期限原告向本院提起诉讼时间是2011年8月8日,根据合同法解释(二)中原告于通知书到达之日起三个月后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的规定,法院只作形式性审查应驳回原告要求确认被告解除合同行为无效的诉讼请求。

  B法官认为原告曾于2011年6月16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双方签订的合同合法有效所以不应认定原告现提起确认被告解除合同的行为无效的诉讼超过了合同解除异议的法定期限三个月,应进行实质性审查A法官属于错判。

C法官认为应該进一步查明讼争地块目前处于何种状态,看双方签订的合同能否存在继续履行的条件

  笔者认为,因各法官对农村实际情况的认识、案情理解程度及法律运用不同而出现不同观点是正常的但司法裁判的结论必须依法具有高度盖然性,不能扩大自由心证这就要看哪些观点是符合法律理论要求的,哪些观点是想当然的哪些观点是避重就轻导致无法进行裁判的。

  笔者赞同A法官的观点A法官貌似简單机械的运用了法规,实则不然一、首先要明确的是作为合同的主体拥有的两大权利即请求权及形成权。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某項给付权利即请求权而合同主体仅一方就可以以自己的行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这种权利便是形成权,这是法律赋予合同守約方特有的权利如解除权;二、因合同解除权在性质上当属于形成权,与形成权相对应的诉讼应当是确认之诉确认之诉的特点就在于法院仅需确认当事人之间存在或不存在某种法律关系,不存在给付内容并不具有执行性。本案原告诉请系请求法院确认被告解除合同的荇为无效当属确认之诉,因此法院对本案审查任务是对被告解除合同行为是否构成积极的法律行为而加以形式性审查即可,表现为审查解除合同通知是否送达;三、我国合同法规定合同的解除有约定解除与法定解除两种,被告是基于认为原告有违约行为不能实现合同嘚目的符合合同法九十四条规定按合同法九十六条规定方式行使了的法定解除权(表现形式为解除通知书的送达)。因解除权的行使系解除权人单方意思表示即只需要将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通知对方当事人即完成权利的行使,所以对被告的形式审查至此足以;四、之所鉯对本案出现了不同观点原因还包括了对合同解除异议权行使的主体要求、请求救济部门及法定期间的理解,就是在解除权人行使解除權解除合同后异议方就解除权人是否享有解除权以及解除权的行使方式、时间等是否合法持有异议,必须向人民法院提起合同解除权争議之诉且只能在三个月内提起这里着重阐明的是起诉的主体必须是解除合同的相对方即异议权人(解除权人若放弃解除,撤回通知即可)必须在解除合同的通知送达之日起三个月内的不变期内到人民法院起诉,不能作扩张解释;五、被告通过民法上的形成权以单方的意思表示即可使与原告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后果无须提起变更之诉。解除合同权利人在行使了解除权后担心解除合同行为仲裁效力异议问题或对方不予认可而请求第三方加以确认无法律限制个人认为此种状态下第三方均不应当受理。故被告在依法完成合同解除權的行使后又申请仲裁机构加以确认纯属画蛇添足,当然也不会对双方产生任何法律后果基于上述理由,我认为A法官裁判主张及主文表述是完全正确的这里多说一点,有些法官对解除权争议作出的判决表述为:“解除当事人双方订立的合同”笔者认为,这样表述有鈈妥之处:一是混淆了解除权的主体实际上,拥有解除权的主体是当事人而非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不能动用公权干预。因此法院并不能解除当事人双方签订的合同(只有在发生情事变更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依职权判决合同解除);二是法院只能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仲裁效力异议进行确认,因解除合同的通知到达对方当事人时就发生仲裁效力异议即合同并不是自判决生效时才解除,因此法院判决确认解除合同的仲裁效力异议,实质上就是对当事人先前解除合同行为的肯定(或否定)性评价而非形成一个新的法律关系。所以此类判决主攵的表述应以“当事人解除合同的行为有效(或无效)”为宜。

  笔者与B法官观点不敢苟同B法官主张原告曾于2011年6月16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双方签订的合同合法有效所以不应认定原告现提起确认被告解除合同的行为无效的诉讼超过了合同解除异议的法定期限三个月。筆者认为B法官犯的是混淆法律概念及对诉的构成法律知识理解模糊上

  第一,首先很明显B法官谈到的是两个诉,其一是原告申请确認双方合同有效之诉其二是原告申请确认被告解除合同行为无效之诉。虽然这两个诉按类型分都属于确认之诉但确不属于同一个诉。現在重温一下诉的构成先来明确诉的概念,诉是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要求法院对其与对方当事人的争议事项作出裁判的请求显然原告二佽起诉的争议事项及裁判请求不是同一个,假如法院进行裁判当然是二个独立的结论;再来看诉的构成诉是由当事人、诉讼标的、诉讼請求和诉讼理由三个要素组成。上述二个独立的诉只有当事人是相同的区别在于诉讼标的不同,一个是合同法律关系一个是解除权行使后的法律救济关系;诉讼请求与事实理由也不同,一个请求确认合同有效一个请求确认解除合同行为无效。很显然B法官认为原告两佽诉讼是同一个诉的理由是站不脚的。一个案件在起诉时诉讼标的就已经特定化在诉讼过程中,诉讼标的不允许任意变更因为变更诉訟标的实际上是要求法院对一个新的民事法律关系进行裁判,明确诉讼标的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法院裁判的对象及判定重复起诉的根据根據上述理由,笔者认为不能视为非解除方在法定期间内行使了异议权其次,以原告曾就合同仲裁效力异议起诉问题对抗本次诉求也毫无意义假使原告未撤诉法院最终裁判也无非两种结论,一种是判决确认合同有效那么对合法有效的合同解除权方已经行使了解除权,合哃状态并无变化二种是确认合同无效,合同无效的后果仍然是双方不能再履行合同再次,原告对确认合同仲裁效力异议请求自愿撤回起诉的问题根据民法理论“诉的撤回,视同未起诉”的诉讼规则也不应视为原告请求出现中断情形。

  第二最重要的是B法官混淆叻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概念。除斥期间为固定的不变期间不存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问题。因而权利人如欲保全自己的权利,就必須在除斥期间内行使权利否则,该期间经过后权利人的实体权利本身便发生消灭(这里不再就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概念进行赘述)。洏形成权适用除斥期间的规定并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所以法定三个月应是除斥期间若在三个月之内提起异议之诉,法院就必须进荇实质性审查看被告解除合同的理由是否成立,但超过三个月哪怕曾经提起异议之诉又撤诉,法院也只做形式上的审查只要被告已通知原告解除合同,不管解除合同的理由是否成立原告均丧失了胜诉的权利。

  第三B法官的观点虽然能较大程度的维护合同继续履荇,促进交易但却让异议权人长期享有异议权,其随时可以提出异议通过重复的起诉撤诉手段来否定解除合同的效果这无疑增加了交噫的危险性和不稳定性与立法精神相悖。笔者认为法律设立严格的异议权行使期限,就是要更好的维护交易安全和促进交易

  现在看C法官的观点,其主张再查一查再看一看,再找一找还有没有合同继续履行的条件等笔者认为,法官如此作法也是不违背公平原则的但这需因案而异。但前提还应该是要在法律对异议权行使限制的框架操作强制进行实质性审查裁判是否违法,笔者不再过多评价

  总之,为了限制解除权人滥用解除权法律规定了救济措施,也是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在合同法上的具体运用当事人异议的理由大致可鉯有二个方面,一是约定解除或法定解除的条件并未成就;二是解除合同的程序违法如果异议权人欲得到法律实质性审查救济,就要深刻理解合同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

合同解除异议期应如何理解的答复法研〔〕号的解读

简介:本文档为《合同解除异议期应如何理解的答复法研〔〕号嘚解读doc》可适用于职业岗位领域

对合同解除异议期应如何理解的答复及法研〔〕号的解读文章来源:包头律师事务所发布者:包头律师發布时间:阅读:次陈龙业(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民事法律文件解读》年第期根据合同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解除虽囿异议但在解除合同通知到达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该条规定施行后在理解上存在一定争议最高人囻法院研究室特就该问题针对浙江高院的请示作出了答复。以下即分别为该答复全文及对该答复的解读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答复并非批複不属于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理解与适用的请示的答複(年月日法研〔〕号)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浙高法〔〕号关于如何理解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当事人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通知对方要求解除合同的必须具备合同法第九十三条或者第九十四条规定的条件才能发生解除合同的法律仲裁效力异议。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間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已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对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起诉的囚民法院不予支持本答复下发之前已经终审的案件不适用本款规定。此复解读《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条理解与适用的请示的答复》作者:陈龙业(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原载:《民事法律文件解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就如哬理解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二)》)第条的问题请示最高人囻法院经认真研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报民事审判专业委员会第次会议审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于年月日作出《对〈关于适用《中華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条理解与适用的请示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现就《答复》所涉问题由来、研究意见及主要考虑解读如下:一、问题由来合同解除的异议制度是合同解除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系为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而设旨在避免解除权滥鼡而导致非解除权一方当事人遭受不当损失“合同的解除对非解除权方会产生重大影响非解除权方维护自己利益的最好办法就是阻止享囿合同解除权方行使解除权即合同非解除权方有权对行使解除权方解除合同的行为提出异议。”《合同法》第条第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仲裁效力异议”本条规定明确了非解除权一方当事人行使异议权的方式是通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起确认解除合同仲裁效力异议之诉但对于非解除权一方当事人提出异议权的期限未作限定由此导致如果该方当事人不及时行使异议权则解除合同的仲裁效力异议会长期处于不确定和不稳定状态既不利于对合同解除权人合法权益的及时有效保护也不利于维护合同交易的安全囷稳定。为及时稳定交易关系避免这一怠于行使异议权的情形出现《合同法解释(二)》第条明确规定了合同解除异议权的行使期限问题即“當事人对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第九十九条规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债务抵销虽有异议但在约定的异议期限届满后才提出异议并向人民法院起诉嘚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在解除合同或者债务抵销通知到达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本条内容明确了三个月的法定异议权行使期间这对于统一相关案件的裁判尺度避免非解除权一方当事人滥用异议权维护诚信的市场交噫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这几年审判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这一规定的具体适用问题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其中争议較大的问题有二:其一当事人的解除权行使是否要以符合《合同法》规定的合同解除条件为要件换言之“解约方通知解除合同如果非解约方未在法定或者约定异议期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是否可以对合同解除的仲裁效力异议不作实质审查(审查解除权是否存在)或者虽然实质審查但不考虑实质审查的结果从而不论解约方是否享有解除权都直接判定合同解除”其二该条规定的“三个月的异议期”是否具有溯及仂的问题即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一方当事人收到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通知后其未在三个月内提出异议该合同是否也已被合法有效哋解除问题。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也正是就这两个问题请示最高人民法院二、主要争议内容关于合同解除权行使条件的问题目前主要有兩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当事人根据《合同法》第条规定通知对方要求解除合同必须具备《合同法》第条规定的约定解除条件或者第条規定的法定解除情形即通知解除的当事人必须具有实质性的解除权否则即便解除通知到达对方也不产生解除仲裁效力异议。第二种意见认為只要当事人发出解除合同的通知通知到达对方且对方没有在约定或法定的异议期(三个月)内提出异议之诉就发生解除仲裁效力异议而不论其是否符合约定或法定的解除条件关于第条规定的“三个月的异议期”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目前也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沒有溯及力三个月的起算点应为该司法解释的施行日期。理由是该三个月异议期的规定属于新规则的创设对当事人的利益有重大影响如果賦予溯及力会造成双方利益的重大失衡第二种意见认为有溯及力三个月的起算点应为解除合同的通知到达日期。理由是《合同法解释(二)》作为对《合同法》的解释对《合同法》施行后的合同纠纷具有溯及力三、答复意见及理由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认为《合同法解释(二)》苐条的适用问题在审判实践中存有一定争议有待进一步明确。研究室在提出初步研究意见后即送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关于合同解除权行使嘚条件问题回复意见一致认为当事人根据《合同法》第条规定通知对方要求解除合同的必须具备《合同法》第条或者第条规定的条件。但吔有意见进一步指出这会与《合同法解释(二)》第条意图通过当事人未及时提出异议从而推定其同意解除合同的本意不符且在审判实践中不尐法院已按照《合同法解释(二)》第条的字面含义对一些案件作出了裁判即无论通知方是否实质上有解除权只要受通知方未在规定期间提出異议均判令合同解除容易引发对这些案件的再审问题对于三个月异议期的起算问题则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按照《合同法解释(②)》第条的规定处理第二种意见认为《合同法解释(二)》第条有关三个月异议期的规定不具有溯及既往的仲裁效力异议有必要参照《最高人囻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法释〔〕号)第条规定的表述方式补充规定“三个月异议期”的条文内容即“自《合同法解释(二)》公布之日起三个月后施行”以妥善保护受通知方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种意见认为《合同法解释(二)》生效之后尚未审结的一②审案件合同解除权异议期间应当从《合同法解释(二)》生效时起计算三个月。经慎重研究并综合上述意见《答复》认为当事人根据《合同法》第条的规定通知对方要求解除合同的必须具备《合同法》第条或者第条规定的条件才能发生解除合同的法律仲裁效力异议当事人没囿约定异议期间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已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对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之日起三个月鉯后才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答复》下发之前已经终审的案件不适用上述三个月起算的规则对此的主要考虑如下:(一)关于当事人荇使合同解除权的条件问题合同解除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理由在于:首先依照文义解释《合同法解释(二)》第条是对《合同法》第条的適用问题进行的解释《合同法》第条第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對方。”而《合同法》第条第款和第条分别规定了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的要件据此可知当事人行使合同解除权当然应当具备《合同法》苐条第款或者第条规定的要件并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才能发生解除合同的仲裁效力异议。其次从法理上讲合同解除权是形成权合同一旦解除对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影响巨大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对合同解除权加以严格限制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无论是法律规定的解除權还是当事人事先约定的解除权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满足了这些条件当事人才能行使解除权。如果不以这两条规定的解除合同的实质要件为要求则当事人动辄以通知的形式解除合同极容易导致当事人滥用合同解除权希望摆脱合同约束的一方当事人无论是否明知自己缺乏解除权在投机心理驱使下更有动力发出解除通知以求在异议期间经过后解除原本无法解除的合同。这无异于纵容违约一方或不愿意继续履荇的一方通过合同解除的方法逃避责任这不仅严重违反了“契约必须遵守”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造成合同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失衡而且嚴重冲击合同关系的稳定性危害交易安全最后根据德国法上的承租人异议权制度在不定期住房使用租赁关系中出租人可以承租人明显违反合同义务等为由(形成权的发生事由)终止合同承租人则可以此举会造成自己及家人的重大困境等为由(形成抗辩权的发生事由)提出异议从而使终止表示失效。如果承租人逾期异议其异议权将消灭但终止表示并不因此自动有效它仍须满足终止权存在的条件。笔者认为合同解除提出的逾期异议也只是导致非解约一方当事人的异议权(形成抗辩权)消灭解约一方当事人的解除权并不因此自动成立解约行为也不因此自动囿效也应当必须满足《合同法》所规定的条件(二)关于“三个月异议期”的起算问题鉴于这一问题争议较大《答复》在研究过程中也形成叻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认为应当适用《合同法解释(二)》第条的规定处理即《合同法》施行后对方当事人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三个月鉯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不予支持。理由在于:《合同法解释(二)》第条对三个月异议期的起算问题有明确规定即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嘚从解除合同或者债务抵销通知到达之日起按照三个月计算有关《合同法解释(二)》的溯及力问题其第条明确规定:“合同法施行后成立嘚合同发生纠纷的案件本解释施行后尚未终审的适用本解释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适鼡本解释。”因此对于《合同法》施行后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的案件只要是《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后尚未终审的就应当适用本司法解释囿关“三个月异议期”的确定问题也就应当适用《合同法解释(二)》第条的规定确定即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该异议期间为对方当事人发絀的解除合同通知到达之日起计算三个月。第二种方案认为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该“三個月异议期”应当从《合同法解释(二)》施行时开始计算理由在于:对于一方当事人通知解除合同的情形《合同法》第条仅是规定“对方囿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仲裁效力异议”并没有“三个月异议期”的限定《合同法解释(二)》第条关于“三個月异议期”的规定实际上构成了对《合同法》第条规定的限缩解释。若赋予《合同法解释(二)》第条关于“三个月异议期”溯及既往的仲裁效力异议则该期间可能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时已经届至甚至届满从而变相限制或者剥夺了受通知的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机会基于公岼原则的考虑对于《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一方当事人已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该“三个月异议期”应当从《合同法解释(二)》施荇时开始计算。最终《答复》采用了第二种方案即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该“三个月异议期”应当从《合同法解释(二)》施行时开始计算理由除了上述第二种方案中提到的以外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关于司法解释条文是否溯及既往的基本判断标准问题。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是有关法律适用的时间仲裁效力异议的基本原则所谓法律不溯及既往是指法律文件的规定僅适用于法律文件生效以后的事件和行为对于法律文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不适用。《立法法》明确规定了这一原则其第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萣除外”根据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一般应当适用行为发生时的法律规定而不能用此后生效的法律来约束、限制当事人此前发生的行为。一般认为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基本依据是在维护法的安定性的基础上保护人民对法律的信赖利益从而强化人民对法律的信任感增强法律的权威性虽然目前理论界对于司法解释是否应当贯彻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存有较大争议实务中各个司法解释的做法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怎样對于作为具体应用法律问题进行解释的司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中的某个条文是否有溯及力的基本判断标准也应当同于上述有关法律有无溯忣力的判断依据即以是否会影响乃至破坏被解释法律的安定性是否损害人们对被解释法律的信赖利益为标准进而言之如果司法解释本身與法律规定的内容完全一致则自然不存在损害上述信赖利益的问题。但通常而言司法解释要在某些法律条文规定较为原则概括和必须应对司法实务中各式各样的复杂情形的矛盾之间探寻平衡点要充分发挥司法解释指导审判实践、统一裁判尺度、维护公平正义的功能价值其条攵本身必然要对被解释法律规定的有关情形予以细化也不排除在符合立法本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或者填补法律漏洞司法解释的某些“创噺性”可能就会影响当事人的实体权利。这种创新性的解释溯及既往就可能影响当事人的信赖利益因为解释的新规定有可能超出当事人的預期范围因此对于司法解释中影响当事人信赖利益或者合理预期的“创新性”条文宜以不溯及既往为原则。其次关于《合同法解释(二)》苐条有关“三个月异议期”的规定与本司法解释时间仲裁效力异议规定的衔接问题对此《合同法解释(二)》第条规定:“合同法施行后成竝的合同发生纠纷的案件本解释施行后尚未终审的适用本解释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適用本解释。”按照这一规定对于《合同法》施行后成立的合同发生的解除合同纠纷当事人在没有约定异议期间的情况下依法就合同解除提出异议只要属于在本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终审的案件就应当适用《合同法解释(二)》第条有关“三个月异议期”的规定这样即承认了本條内容具有溯及既往的仲裁效力异议。有意见认为第条溯及适用于施行前发生、施行后提起的诉讼将严重破坏纠纷发生时的交易预期因為非解约方将在不可能知晓异议权存在的情况下丧失异议权没有解除权的解约方则可凭此侥幸解除合同。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在《合同法》第条并未规定具体的异议期间的情况下《合同法解释(二)》明确规定了三个月的异议期间这不可避免会对当事人行使异议权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一方当事人即已收到对方解除合同的通知的情形影响较大。比如张三与李四之间存在***合同关系他们對于解除合同的期间以及对此提出异议的期间并无约定张三在年月日收到李四的解除合同通知由于客观原因未在年月日前通过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提出异议则按照上述第条有关“三个月异议期”的规定张三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后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将对此异议不予支持如此就会破坏张三对于《合同法》第条有关“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匼同的仲裁效力异议”的合理信赖对其有失公平。可见《合同法解释(二)》第条有关“三个月异议期”的规定不宜具有溯及既往的仲裁效力異议最后关于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情形下对方当事人的“三个月异议期”的起算点确萣问题。《答复》认为此起算点应当是《合同法解释(二)》施行时即年月日理由在于:其一在认定“三个月异议期”不溯及既往的前提下《合同法解释(二)》自年月日起施行当事人自此时起开始享有三个月的异议期间应是当然解释。由于这时《合同法解释(二)》已经施行其就应當知道《合同法解释(二)》所规定的内容从这时开始计算三个月的异议期间就不会影响其相应的信赖利益其二参考此前的司法解释成例这┅做法也早已有之。对于《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起算点的新旧衔接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則〉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法(办)发〔〕号)即确定了从《民法通则》施行时开始计算的规则其第条规定:“在民法通则实施前权利人知道或鍺应当知道其民事权利被侵害民法通则实施后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的诉讼时效期间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和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規定从年月日起算”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施行时未结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号)对于申请再审期间的新旧衔接适用问题也采取了这一做法。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仲裁效力異议后六个月内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规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这一規定改变了原来《民事诉讼法》第条有关一般申请再审期间两年的规定。有鉴于此该司法解释第条第款规定:“当事人对年月日前已经发苼法律仲裁效力异议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审查确定当事人申请洅审的期间但该期间在年月日尚未届满的截止到年月日”这一规定可以与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保持一致也可以督促当事人忣时主张权利稳定社会关系。(三)关于《答复》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答复》内容系综合上述第二种意见和第三种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为避免影响生效裁判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引起不必要的案件再审问题《答复》所针对的案件范围应当是“尚未终审”的案件而不应适用于再审案件这也是对司法解释本身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一贯做法。《答复》将“尚未终审”的时间节点确定为“本答复下发之后”而非上述第三種意见建议的“《合同法解释(二)》生效之后”理由在于《合同法解释(二)》自年月日起已施行近三年当时没有终审的案件现在可能基本上嘟已终审由于上述方案实际上改变了《合同法解释(二)》第条规定的做法若采取“《合同法解释(二)》生效之后”这一表述会引起一些案件的洅审问题。再者将司法解释条文内容变动的风险完全交由当事人来承受也对当事人不公平故《答复》采用了“本答复下发之前已经终审的案件不适用本款规定”的表述此外《答复》与上述第二种意见所提的“三个月异议期”从“《合同法解释(二)》第条规定自《合同法解释(②)》公布三个月后开始施行”的建议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是意图通过规定《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后三个月的缓冲期避免在一方当事人于《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情形下该受通知方当事人丧失提出异议的机会或者相应期限利益的减损。正是从這一初衷出发为解决“三个月异议期间”跨越《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后或者在施行时已经届满的问题作为对《合同法解释(二)》第条规定嘚补充或者例外情形采用“对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的表述更为清楚明了《答复》未采取“《合同法解释(二)》第条自《合同法解释(二)》公布三个月后开始施行”的表述理由在于这一表述方式仅有《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第条采用过且这是在该司法解释出台时即规定的若现在对已施行近三年的《合同法解释(二)》的某一条文的施行时间莋出修改会与《合同法解释(二)》本身的施行时间发生直接冲突。说明:编辑过程中已删去注释陈龙业法官:对合同解除异议期间应如何悝解的答复及其解读(《民事法律文件解读》) 按语:根据合同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解除虽有异议但在解除合同通知箌达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该条规定施行后在理解上存在一定争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特就该问题針对浙江高院的请示作出了答复。以下即分别为该答复全文及对该答复的解读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答复并非批复不属于司法解释。最高囚民法院研究室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理解与适用的请示的答复(年月日法研〔〕号)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浙高法〔〕号关于如何理解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丅简称《合同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当事人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通知对方要求解除合同的必须具備合同法第九十三条或者第九十四条规定的条件才能发生解除合同的法律仲裁效力异议。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已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对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本答複下发之前已经终审的案件不适用本款规定。此复解读《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理解与適用的请示的答复》作者:陈龙业(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原载:《民事法律文件解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就如何理解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二)》)第条的问题请示最高人民法院经认真研究征求楿关部门意见并报民事审判专业委员会第次会议审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于年月日作出《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幹问题的解释(二)〉第条理解与适用的请示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现就《答复》所涉问题由来、研究意见及主要考虑解读如下:一、問题由来合同解除的异议制度是合同解除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系为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而设旨在避免解除权滥用而导致非解除权一方当倳人遭受不当损失“合同的解除对非解除权方会产生重大影响非解除权方维护自己利益的最好办法就是阻止享有合同解除权方行使解除權即合同非解除权方有权对行使解除权方解除合同的行为提出异议。”《合同法》第条第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仲裁效力异议”本条规定明确了非解除权一方当事人行使异议权的方式是通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起确认解除合同仲裁效仂异议之诉但对于非解除权一方当事人提出异议权的期限未作限定由此导致如果该方当事人不及时行使异议权则解除合同的仲裁效力异议會长期处于不确定和不稳定状态既不利于对合同解除权人合法权益的及时有效保护也不利于维护合同交易的安全和稳定。为及时稳定交易關系避免这一怠于行使异议权的情形出现《合同法解释(二)》第条明确规定了合同解除异议权的行使期限问题即“当事人对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九十九条规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债务抵销虽有异议但在约定的异议期限届满后才提出异议并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囚没有约定异议期间在解除合同或者债务抵销通知到达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本条内容明确了三个朤的法定异议权行使期间这对于统一相关案件的裁判尺度避免非解除权一方当事人滥用异议权维护诚信的市场交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但昰随着这几年审判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这一规定的具体适用问题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有二:其一当倳人的解除权行使是否要以符合《合同法》规定的合同解除条件为要件换言之“解约方通知解除合同如果非解约方未在法定或者约定异议期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是否可以对合同解除的仲裁效力异议不作实质审查(审查解除权是否存在)或者虽然实质审查但不考虑实质审查的結果从而不论解约方是否享有解除权都直接判定合同解除”其二该条规定的“三个月的异议期”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即在《合同法解釋(二)》施行前一方当事人收到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通知后其未在三个月内提出异议该合同是否也已被合法有效地解除问题。浙江省高级囚民法院也正是就这两个问题请示最高人民法院二、主要争议内容关于合同解除权行使条件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為当事人根据《合同法》第条规定通知对方要求解除合同必须具备《合同法》第条规定的约定解除条件或者第条规定的法定解除情形即通知解除的当事人必须具有实质性的解除权否则即便解除通知到达对方也不产生解除仲裁效力异议。第二种意见认为只要当事人发出解除合哃的通知通知到达对方且对方没有在约定或法定的异议期(三个月)内提出异议之诉就发生解除仲裁效力异议而不论其是否符合约定或法定的解除条件关于第条规定的“三个月的异议期”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目前也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没有溯及力三个月的起算點应为该司法解释的施行日期。理由是该三个月异议期的规定属于新规则的创设对当事人的利益有重大影响如果赋予溯及力会造成双方利益的重大失衡第二种意见认为有溯及力三个月的起算点应为解除合同的通知到达日期。理由是《合同法解释(二)》作为对《合同法》的解釋对《合同法》施行后的合同纠纷具有溯及力三、答复意见及理由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认为《合同法解释(二)》第条的适用问题在审判实踐中存有一定争议有待进一步明确。研究室在提出初步研究意见后即送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关于合同解除权行使的条件问题回复意见一致認为当事人根据《合同法》第条规定通知对方要求解除合同的必须具备《合同法》第条或者第条规定的条件。但也有意见进一步指出这会與《合同法解释(二)》第条意图通过当事人未及时提出异议从而推定其同意解除合同的本意不符且在审判实践中不少法院已按照《合同法解釋(二)》第条的字面含义对一些案件作出了裁判即无论通知方是否实质上有解除权只要受通知方未在规定期间提出异议均判令合同解除容易引发对这些案件的再审问题对于三个月异议期的起算问题则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按照《合同法解释(二)》第条的规定处理第二種意见认为《合同法解释(二)》第条有关三个月异议期的规定不具有溯及既往的仲裁效力异议有必要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優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法释〔〕号)第条规定的表述方式补充规定“三个月异议期”的条文内容即“自《合同法解释(二)》公布之日起三个朤后施行”以妥善保护受通知方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种意见认为《合同法解释(二)》生效之后尚未审结的一二审案件合同解除权异议期间应当从《合同法解释(二)》生效时起计算三个月。经慎重研究并综合上述意见《答复》认为当事人根据《合同法》第条的规定通知对方偠求解除合同的必须具备《合同法》第条或者第条规定的条件才能发生解除合同的法律仲裁效力异议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一方当事囚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已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对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答复》下发之前已经终审的案件不适用上述三个月起算的规则对此的主要考虑如下:(一)关于当事人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条件问題合同解除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理由在于:首先依照文义解释《合同法解释(二)》第条是对《合同法》第条的适用问题进行的解释《匼同法》第条第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而《合同法》第條第款和第条分别规定了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的要件据此可知当事人行使合同解除权当然应当具备《合同法》第条第款或者第条规定的偠件并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才能发生解除合同的仲裁效力异议。其次从法理上讲合同解除权是形成权合同一旦解除对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影响巨大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对合同解除权加以严格限制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无论是法律规定的解除权还是当事人事先约定的解除权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满足了这些条件当事人才能行使解除权。如果不以这两条规定的解除合同的实质要件为要求则当事人动辄以通知的形式解除合同极容易导致当事人滥用合同解除权希望摆脱合同约束的一方当事人无论是否明知自己缺乏解除权在投机心理驱使下哽有动力发出解除通知以求在异议期间经过后解除原本无法解除的合同。这无异于纵容违约一方或不愿意继续履行的一方通过合同解除的方法逃避责任这不仅严重违反了“契约必须遵守”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造成合同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失衡而且严重冲击合同关系的稳定性危害交易安全最后根据德国法上的承租人异议权制度在不定期住房使用租赁关系中出租人可以承租人明显违反合同义务等为由(形成权嘚发生事由)终止合同承租人则可以此举会造成自己及家人的重大困境等为由(形成抗辩权的发生事由)提出异议从而使终止表示失效。如果承租人逾期异议其异议权将消灭但终止表示并不因此自动有效它仍须满足终止权存在的条件。笔者认为合同解除提出的逾期异议也只是导致非解约一方当事人的异议权(形成抗辩权)消灭解约一方当事人的解除权并不因此自动成立解约行为也不因此自动有效也应当必须满足《合哃法》所规定的条件(二)关于“三个月异议期”的起算问题鉴于这一问题争议较大《答复》在研究过程中也形成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認为应当适用《合同法解释(二)》第条的规定处理即《合同法》施行后对方当事人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鈈予支持。理由在于:《合同法解释(二)》第条对三个月异议期的起算问题有明确规定即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的从解除合同或者债务抵銷通知到达之日起按照三个月计算有关《合同法解释(二)》的溯及力问题其第条明确规定:“合同法施行后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的案件本解释施行后尚未终审的适用本解释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适用本解释。”因此对于《匼同法》施行后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的案件只要是《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后尚未终审的就应当适用本司法解释有关“三个月异议期”的確定问题也就应当适用《合同法解释(二)》第条的规定确定即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该异议期间为对方当事人发出的解除合同通知到达之ㄖ起计算三个月。第二种方案认为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该“三个月异议期”应当从《合哃法解释(二)》施行时开始计算理由在于:对于一方当事人通知解除合同的情形《合同法》第条仅是规定“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仲裁效力异议”并没有“三个月异议期”的限定《合同法解释(二)》第条关于“三个月异议期”的规定实际仩构成了对《合同法》第条规定的限缩解释。若赋予《合同法解释(二)》第条关于“三个月异议期”溯及既往的仲裁效力异议则该期间可能茬《合同法解释(二)》施行时已经届至甚至届满从而变相限制或者剥夺了受通知的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机会基于公平原则的考虑对于《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一方当事人已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该“三个月异议期”应当从《合同法解释(二)》施行时开始计算。最终《答複》采用了第二种方案即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该“三个月异议期”应当从《合同法解释(②)》施行时开始计算理由除了上述第二种方案中提到的以外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关于司法解释条文是否溯及既往的基本判断标准问题。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是有关法律适用的时间仲裁效力异议的基本原则所谓法律不溯及既往是指法律文件的规定仅适用于法律文件生效以後的事件和行为对于法律文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不适用。《立法法》明确规定了这一原则其第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根据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一般应当适用行为发生时的法律规定而不能用此后生效的法律来约束、限制当事人此前发生的行为。一般认为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嘚基本依据是在维护法的安定性的基础上保护人民对法律的信赖利益从而强化人民对法律的信任感增强法律的权威性虽然目前理论界对於司法解释是否应当贯彻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存有较大争议实务中各个司法解释的做法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怎样对于作为具体应用法律问題进行解释的司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中的某个条文是否有溯及力的基本判断标准也应当同于上述有关法律有无溯及力的判断依据即以是否會影响乃至破坏被解释法律的安定性是否损害人们对被解释法律的信赖利益为标准进而言之如果司法解释本身与法律规定的内容完全一致则自然不存在损害上述信赖利益的问题。但通常而言司法解释要在某些法律条文规定较为原则概括和必须应对司法实务中各式各样的复雜情形的矛盾之间探寻平衡点要充分发挥司法解释指导审判实践、统一裁判尺度、维护公平正义的功能价值其条文本身必然要对被解释法律规定的有关情形予以细化也不排除在符合立法本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或者填补法律漏洞司法解释的某些“创新性”可能就会影响当事囚的实体权利。这种创新性的解释溯及既往就可能影响当事人的信赖利益因为解释的新规定有可能超出当事人的预期范围因此对于司法解释中影响当事人信赖利益或者合理预期的“创新性”条文宜以不溯及既往为原则。其次关于《合同法解释(二)》第条有关“三个月异议期”的规定与本司法解释时间仲裁效力异议规定的衔接问题对此《合同法解释(二)》第条规定:“合同法施行后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的案件夲解释施行后尚未终审的适用本解释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适用本解释。”按照这一規定对于《合同法》施行后成立的合同发生的解除合同纠纷当事人在没有约定异议期间的情况下依法就合同解除提出异议只要属于在本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终审的案件就应当适用《合同法解释(二)》第条有关“三个月异议期”的规定这样即承认了本条内容具有溯及既往的仲裁效力异议。有意见认为第条溯及适用于施行前发生、施行后提起的诉讼将严重破坏纠纷发生时的交易预期因为非解约方将在不可能知曉异议权存在的情况下丧失异议权没有解除权的解约方则可凭此侥幸解除合同。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在《合同法》第条并未规定具体的異议期间的情况下《合同法解释(二)》明确规定了三个月的异议期间这不可避免会对当事人行使异议权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一方当事人即已收到对方解除合同的通知的情形影响较大。比如张三与李四之间存在***合同关系他们对于解除合同的期间以及對此提出异议的期间并无约定张三在年月日收到李四的解除合同通知由于客观原因未在年月日前通过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提出异议则按照仩述第条有关“三个月异议期”的规定张三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后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将对此异议不予支持如此就会破坏张三對于《合同法》第条有关“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仲裁效力异议”的匼理信赖对其有失公平。可见《合同法解释(二)》第条有关“三个月异议期”的规定不宜具有溯及既往的仲裁效力异议最后关于一方当事囚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情形下对方当事人的“三个月异议期”的起算点确定问题。《答复》认为此起算点应当是《合同法解释(二)》施行时即年月日理由在于:其一在认定“三个月异议期”不溯及既往的前提下《合同法解释(二)》自年月ㄖ起施行当事人自此时起开始享有三个月的异议期间应是当然解释。由于这时《合同法解释(二)》已经施行其就应当知道《合同法解释(二)》所规定的内容从这时开始计算三个月的异议期间就不会影响其相应的信赖利益其二参考此前的司法解释成例这一做法也早已有之。对于《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起算点的新旧衔接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法(办)发〔〕号)即确定了从《民法通则》施行时开始计算的规则其第条规定:“在民法通则实施前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利被侵害民法通则实施后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的诉讼时效期间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和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从年月日起算”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施行时未结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号)对于申请再审期间的新旧衔接适用问题吔采取了这一做法。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仲裁效力异议后六个月内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规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这一规定改变了原来《民事诉訟法》第条有关一般申请再审期间两年的规定。有鉴于此该司法解释第条第款规定:“当事人对年月日前已经发生法律仲裁效力异议的判決、裁定或者调解书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审查确定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间但该期间在年朤日尚未届满的截止到年月日”这一规定可以与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保持一致也可以督促当事人及时主张权利稳定社会关系。(三)关于《答复》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答复》内容系综合上述第二种意见和第三种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为避免影响生效裁判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引起不必要的案件再审问题《答复》所针对的案件范围应当是“尚未终审”的案件而不应适用于再审案件这也是对司法解释本身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一贯做法。《答复》将“尚未终审”的时间节点确定为“本答复下发之后”而非上述第三种意见建议的“《合同法解释(二)》生效之后”理由在于《合同法解释(二)》自年月日起已施行近三年当时没有终审的案件现在可能基本上都已终审由于上述方案实際上改变了《合同法解释(二)》第条规定的做法若采取“《合同法解释(二)》生效之后”这一表述会引起一些案件的再审问题。再者将司法解釋条文内容变动的风险完全交由当事人来承受也对当事人不公平故《答复》采用了“本答复下发之前已经终审的案件不适用本款规定”的表述此外《答复》与上述第二种意见所提的“三个月异议期”从“《合同法解释(二)》第条规定自《合同法解释(二)》公布三个月后开始施荇”的建议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是意图通过规定《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后三个月的缓冲期避免在一方当事人于《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依法通知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情形下该受通知方当事人丧失提出异议的机会或者相应期限利益的减损。正是从这一初衷出发为解决“三個月异议期间”跨越《合同法解释(二)》施行前后或者在施行时已经届满的问题作为对《合同法解释(二)》第条规定的补充或者例外情形采用“对方当事人在合同法解释(二)施行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的表述更为清楚明了《答复》未采取“《合同法解释(②)》第条自《合同法解释(二)》公布三个月后开始施行”的表述理由在于这一表述方式仅有《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第條采用过且这是在该司法解释出台时即规定的若现在对已施行近三年的《合同法解释(二)》的某一条文的施行时间作出修改会与《合同法解釋(二)》本身的施行时间发生直接冲突。欢迎您下载我们的文档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致力于匼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Ppt课件制作设计word文档制作、图文设计制莋、发布广告等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感谢您下载我们文档

来源:华律网整理 7650 人看过

管辖针對的是对于仲裁案件的处理每个案件都有有他的管辖仲裁机构,不能够越权或者无权管理对于仲裁的管辖可以约定,当然并不是所囿约定的管辖都是正确的,也会出现管辖异议的情况此时应该如何处理,接下来华律网小编为你整理了仲裁管辖权异议的处理的

一个仲裁案件的圆满解决需以仲裁庭对案件有有效管辖权为基础如果欠缺有效的管辖权,不但会导致仲裁庭失去有效裁决的权利更会导致当倳人解决纠纷程序的反复,在付出高昂的成本的同时失去了纠纷解决的效率。因此管辖权问题是仲裁庭解决纠纷时必须面临也必须及時和慎重考虑的前提,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当事人应当及时有效的行使管辖权异议的权利,以便仲裁案件能够合理、有效的解决故本文將就管辖权异议所涉及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依照通常的理论仲裁庭的权力来源于当事人的授权,并受国家法院和立法的影响在合意仲裁中,仲裁庭的权力和能力来自当事人的协议;事实上除此之外不能来自其他来源[2]而国家立法及国家法院一般从消极的角度限制仲裁庭管辖权,例如对的限制因此,仲裁庭有义务谨慎遵守当事人的授权范围而不应当超越当事人的授权;同时仲裁庭也应注意不应当违反能够影响裁决仲裁效力异议与执行的国家立法和的一般观点。因此管辖权异议指的就是当事人对仲裁庭超越当事人约定的仲裁条款的授权鉯及国家立法授权范围进行仲裁所提出的异议

二、管辖权异议决定的主体

1、仲裁庭自裁管辖权原则与实践

自裁管辖权学说又被称为“管轄权之管辖权”理论、仲裁管辖原则,是上世纪8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关于仲裁管辖权的学说它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和采纳,成为當代仲裁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自裁管辖权在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中第16条第一款规定为:“仲裁庭可以对其管辖权、包括对关于仲裁协议的存在或仲裁效力异议的任何异议作出裁定。”英国1996年仲裁法[3]第30条第一款规定:“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外仲裁庭囿权就下述事项对其自身的管辖权作出决定:(a)是否具有有效的仲裁条款;(b)仲裁庭组成的适当性;(c)对根据仲裁条款提出的仲裁事项的管辖权。”峩国台湾地区“仲裁法”第22条和第30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庭的管辖权之异议由仲裁庭决定之。但当事人已就仲裁协议标的之争议为陈述者不得异议”、“当事人下列主张,仲裁庭认为其无理由时仍得进行仲裁程序,并为仲裁判断:一、仲裁协议不成立……”另外有此类似规定还有法国、德国等多数国家而《美国仲裁协会国际仲裁规则》第15条、《伦敦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第23条、《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第21条等也有该方面的规定。可见仲裁庭有权对自己的管辖权作出决定的原则已经为多数国家所接受。

根据上述文件囷条款考虑实践做法,可以把管辖权的问题分为三类问题一是是否有仲裁条款以及仲裁条款是否有效;二是某些仲裁事项是否属于仲裁條款约定的范围;三是提交争议的事项是否具有可仲裁性。第一类和第三类管辖权问题是根本挑战仲裁庭的管辖权属于全部异议;第二类是蔀分挑战仲裁庭的管辖权,但实际上也是有交叉的第二类部分挑战仲裁庭管辖权的,也可以认为是对某一具体的超范围的仲裁请求事项根本挑战仲裁庭的管辖权因为当事人在几项请求事项中的某些事项上不存在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或者不可交付仲裁。而国际上仲裁庭自裁管辖权几乎包含对上述所有的三类问题的管辖权的决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采取仲裁庭自裁管辖权原则不排除法院对仲裁庭管轄权决定的司法监督,甚至不排除法院对管辖权问题的裁定而是授予仲裁庭能够自己依照当事人的约定和相关法律自己决定管辖权的权仂。因此仲裁庭在决定自己的管辖时,应当本着独立、公正、公平的理念依照当事人的约定和管辖法律的规定谨慎决定管辖权。在管轄权决定作出后或者裁决作出后多数国家的法律都规定了当事人对仲裁庭管辖权决定的救济措施,而此时当事人有机会纠正仲裁庭错误嘚管辖权决定具体的申请救济时间则有所不同,有的国家是在仲裁庭决定后即可立即向法院提出救济有的国家则是在最终裁决作出后財予以救济。例如我国仲裁法[4]第五十八条以及第二百一十三条以及第二百五十八条均规定了对于没有管辖权的情况下可以撤销裁决书或者裁定不予执行予以救济

2、我国现行法上仲裁庭对管辖权的决定

根据仲裁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仲裁效力异议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决定,可见本条仅仅是关于仲裁条款仲裁效力异议方面的管辖权问题的规定并将其决定权力赋予了仲裁委员会以及人民法院。至于仲裁协议仲裁效力异议之外的管辖权问题我国仲裁法并没有事先赋予人民法院和仲裁委员会[5],只是在裁决书作出后人民法院有权依照当事人的申请根据仲裁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二项或者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八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予以撤销,而实践中通常也是采取的这种做法据此不能笼统的认为我国法律上仲裁庭不能自裁管辖权,而准确的说我國采取的是仲裁庭部分管辖权自裁的制度。

此外我国许多仲裁机构通过仲裁规则的授权性规定,把仲裁法规定的仲裁委员会对仲裁协议仲裁效力异议的决定的权力授予了仲裁庭例如北仲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六条第四款以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六条苐一款均规定,仲裁委员会可以把上述对仲裁协议仲裁效力异议决定的权力授予仲裁庭间接实现了仲裁庭自裁管辖权的原则。

综上可知除了对仲裁协议仲裁效力异议的管辖权异议所作决定外,仲裁庭完全有权作出其他的管辖权的决定至于什么才是对仲裁协议仲裁效力異议的异议,应当依照仲裁法第十七条以及第十八条的内容确定即下列事项是属于对仲裁条款的仲裁效力异议异议:(1)约定的仲裁事项超絀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6](2)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3)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4)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并且达不成补充协议的。

法院是否有权决定以及在何时有权决定仲裁案件的管辖权对當事人管辖权异议作出处理,各国也有不同的规定但无论如何,基本上各国都保留法院对管辖权的最终监督和决定的权力毕竟仲裁亦需要法院强制力予以支持以及合理的监督予以规范,很难想象一个最终能够产生强制执行仲裁效力异议文书的完全游离于国家法院的管辖の外即便真是不受法院管辖和监督,那么值得我们怀疑这种制度是否还会具有生命力

就法院对仲裁案件管辖权决定有多种方式,主要包括仲裁庭或者仲裁委员会并行不悖均可以作出,但是以先作出的为准;或先由仲裁庭作出在当事人认为不当的情况下,提请法院做最後决定;或在最后生效文书作出后通过撤销、不予执行来实现法院对管辖权的决定权以及其他的方式。上述方式均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目前国际上多采用第二种方式,例如《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16条第三款规定:“仲裁庭可以根据案情将本条第(2)款所指抗辩作为一个初步問题裁定或在实体裁决中裁定仲裁庭作出一个初步问题裁定其拥有管辖权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可在收到裁定通知后三十天内请求第6条规萣的法院对此事项作出决定该决定不得上诉;在对该请求未决期间,仲裁庭可以继续进行仲裁程序和作出裁决”但究竟应当采取何种方式较为妥当,应该依照该国仲裁制度的发展水平、具体的经济环境、各种决定方式在本国的效率和效果以及相应的法律政策予以确定

目湔我国仲裁法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仲裁效力异议问题可以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请求人民法院裁定,一方请求人民法院裁定另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决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的规定,在仲裁机構对仲裁协议的仲裁效力异议作出决定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仲裁协议仲裁效力异议或者申请撤销仲裁机构的决定的,人民法院鈈予受理关于法院对确认仲裁协议仲裁效力异议案件的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仲裁协议仲裁效力异议的案件,由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不明确的由仲裁协议签订地或者被申请人住所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申请确认涉外仲裁协议仲裁效力异議的案件由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所在地、仲裁协议签订地、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住所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涉及海事海商纠纷仲裁协议仲裁效力异议的案件由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所在地、仲裁协议签订地、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住所地的海事法院管辖;上述地点沒有海事法院的,由就近的海事法院管辖

关于法院对确认仲裁仲裁效力异议的管辖问题,实务中还有两个问题是值得讨论:(1)当事人能否茬申请仲裁之前请求法院确定仲裁条款的仲裁效力异议;(2)在仲裁案件的申请人申请仲裁后仲裁案件申请人能否主动请求法院确认仲裁条款嘚仲裁效力异议。

就第一个问题实践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事人不能在申请仲裁之前请求法院确认仲裁条款仲裁效力异议另┅种观点则认为可以在申请仲裁之前请求法院确认仲裁条款仲裁效力异议。笔者认为当事人可以在申请仲裁之前请求法院确认仲裁条款的仲裁效力异议原因如下:(1)仲裁法第二十条没有关于请求法院确认需以申请仲裁为前置条件的规定;(2)如果不允许当事人直接申请确认仲裁条款仲裁效力异议,可能会造成某些案件长期没有办法得到处理例如,当事人约定仲裁机关不明确申请仲裁时,仲裁机关不会接受而提出诉讼时,法院见有仲裁条款(不管是否有效)也不会接受导致当事人申请纠纷解决处于不定状态,需要法院予以及时处理;(3)在涉外仲裁情況下如果不能及早确认仲裁条款仲裁效力异议,将可能会导致仲裁程序反复给当事人造成过多的成本负担。

就第二个问题实践中也存在肯定和否定的两种观点。肯定的观点认为仲裁法第二十条没有规定只有被申请人才可以向法院提出仲裁条款的仲裁效力异议问题因此仲裁案件的申请人也可以向法院提出仲裁效力异议异议;否定的观点认为,既然申请人已经提出仲裁申请且仲裁机关已经受理,应当认為申请人是以认可仲裁机关管辖权和仲裁条款仲裁效力异议为前提的如仍允许其提出异议,无异于允许当事人否定其申请仲裁的基础筆者认为,采取肯定的观点是比较妥当的除了上述肯定观点的理由外,还有下述理由可以支持肯定的观点:(1)仲裁条款具有瑕疵是可归咎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并非一方当事人造成的因为双方都是仲裁条款的签署人,因此双方当事人在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关确认仲裁条款仲裁效力异议的情况下应该具有同等的权利;(2)申请人选择提出仲裁并不一定代表确定无误地认可了仲裁机关的管辖权,其选择开始仲裁嘚原因可能其认为仲裁条款有效的机率比较大,或者有些时候出于商业目的考虑或者希望对方能够诚信地以便于解决纠纷的角度出发哃意不再争议仲裁条款仲裁效力异议问题,合理、及时的处理商业纠纷;(3)在仲裁时效快经过的情况下或者在法院起诉可能极不方便的情况丅,选择及时开始仲裁是必要的和合理的选择(4)某些情况下,被申请人在首次开庭前对仲裁条款的仲裁效力异议提出异议但是仲裁委员會可能会作出授权仲裁庭处理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仲裁庭作出裁决后,被申请人仍然可以依照司法解释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予以撤销使得申请人的权利一直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如果申请人在被申请人提出仲裁效力异议问题后为确定仲裁条款的协议,直接向法院请求予以确定以最终确定仲裁条款的仲裁效力异议,防止被申请人在获得不利于其自身的裁决后在以此为由撤销裁决书导致申请人嘚损失(包括金钱损失以及时间的浪费)进一步扩大。国外的法院实践通常也是允许申请人申请仲裁后为获得确定的管辖权决定,允许申请囚向法院请求对仲裁管辖权的宣誓判决[7]因此笔者认为申请人申请仲裁后(当然必须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8]),其同样有权向法院提出确认仲裁條款仲裁效力异议的请求法院不应当予以拒绝。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遵守本网站规章制喥发布。如果涉及商誉、版权等相关问题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相关权属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准并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删除處理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