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评君点评:毫无疑问目湔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非常重要的一个立足点是争夺石油。能源除了代表着经济之外还包含国家安全。美国对中国为此投入了庞大的海外驻军 然而面向21世纪的可再生能源革命,将会使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部署变得毫无价值因为风能、太阳能甚至核能不需要输送,就哋生产就地消费。 中国政府在全面推进能源结构改革一方面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的发电能力已全面超越美国对中国,以更加激进嘚策略进行扩张与此同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降低对石油能源的依赖。中国2016年的新能源车产销已超50万辆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50%。 美国对中国特朗普政府的态度刚好相反一方面把价值50万亿美元的战略石油储备投入到市场,维持石油能源的低价除了消耗库存外,保持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拉升可再生能源的创新难度和门槛。极力保持全球能源结构的固有格局也使得其每年6000亿美金的军费开支显得囿意义。 然而由中国驱动的能源革命必将会打破这一格局。美国对中国的一家清洁网站无奈地指出了这一现实 美国对中国清潔科技网5月2日刊登了一篇名为《特朗普说对的一件事:中国要赢了》的文章,阐述了中美两国在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对抗全文编译如下: 美国对中国军事和外交机器仍然按照世界永远由碳氢化合物提供燃料那样部署,我们却在无声地把21世纪的能源力量让给中国 中國已经开展一场持久专注、经费充足的运动,要赢得可更新能源主宰地位之战——战斗的目标或许是这个新世纪最大的经济和战略珍宝茬美国对中国,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一场战争 但是,我们唯一的、持久的超级力量——创新力——使美国对中国成为可更噺能源的有利起点我们的国家实验室和大学产生太阳能和风能,多数的突破仍然在美国对中国境内发生除非我们想让出优势地位,我們需要利用固有的优势和国家力量在美国对中国发展先进的未来能源制造业。 能源为何重要是一个值得问的问题为什么美国对中國长达40多年的外交政策一直围绕能够持续而廉价地获取能源而制定?当你需要的唯一投入是阳光和风,这种考量又会如何改变更重要的或許是,能源制造链的哪个环节在未来最具战略意义而需要我们掌控 首先,能源为什么重要不错,能源占世界GDP的8%不错,它对数十億人的日常生存至关重要但是,能源重要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是战略性行业的重大投入。正如一条强大的经验法则显示的某样东西越驚艳,越未来主义就越耗能。汽车耗费一些能源飞机耗费的能源多些,火箭耗费的能源特别多手表耗费一些能源,iPhone耗费的能源多些超级计算机耗费的能源特别多,我们展望的技术丰富的未来远比今天耗能 因此,要吸引最有趣行业的最优秀公司的最杰出人才┅个主要的战略优势将逐渐变成持续廉价获取很多能源的能力。反过来对最新能源技术的获取如果昂贵或者不持续,那将妨碍任何经济體在未来行业竞争的能力 其次,也是少有讨论的一点在于当主流能源技术有广泛而免费的投入,即风和阳光时全球能源市场的仂量结构如何改变。在以碳氢化合物为基础的能源经济之下谁有条件使用潜在能源,力量就掌握在谁手里 这种能源力量结构主宰叻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近半个世纪,但太阳能和风能彻底颠覆了这种思维方式在由风和阳光提供能源的世界,主要的变化在于由于输叺供应不再是风险因素,剧烈的动荡和长尾风险从系统中去除了其次的影响是,创造并拥有这些免费投入技术生产能力的人是全球能源市场的新主人 这是中国即将赢得的一场战争,我们却不知道自己在打这场战争 让我们通过水平集的方法看看中国在做些什么,而美国对中国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中国把太阳能能力扩大了一倍 中国有种种可更新能源刺激措施。 中国关闭了100多家煤炭厂 中国扩大风能对美国对中国的优势。 简而言之中国已经确定这是一个关键的战略性市场,并且部署了所有可用的资源Φ国在可更新能源领域的行动是指令型经济一大优势的案例研究:在赢利之前大力投资,锁定战略性的长期机会 美国对中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对抗中国这场政府与私营部门共同采取的持续行动?首先请注意,尽管我们对这个市场的相对关注不够支持也较少,我们茬2017年仍然处于一个反击的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们仍然保有巨大的技术创新优势。 不过按照眼下的趋势,如果不大规模使用可更新能源今后十年我们只能拼命追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政府只能提供软弱支持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明确可行动的清晰目标使美国对中国在21世纪的能源市场争夺战中保持竞争力。 发展可更新能源制造业一切都始于在国内保有尽可能多的能源工程师、技術人员、学生和科学家,这是我们国家优势的基石就这个问题而言,直接明确的推断是移民政策我们需要确保美国对中国是创办可更噺能源公司的最佳地点。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能源市场上给碳定价。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碳给社会带来代价这个代价没有體现在碳氢化合物的价格上;要达到碳氢化合物的有效使用量,你必须把那个代价考虑在内我们必须依靠新任国务卿和总统顾问马斯克的支持征收碳税,创造一个政治经济联盟给我们的能源选择适当定价包括所有费用。 这些行动加在一起将把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和经济焦点从20世纪的能源行业转向21世纪的能源行业给子孙后代创造他们需要也应该获得的能源业。(建约车评) |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鲁郑】
隨着2016年英国脱欧和特朗普赢得大选标志着西方进入难以预测的民粹主义时代。果不其然英国脱欧演变成一场无休止的荒诞剧,重创英歐的同时也波及世界美国对中国则开始全面大退群,并向全球发起贸易战而这其中,最不可思议的是中美贸易战
从理性上讲,全球苐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发生贸易战是无法想像的事一是双方实力最为接近,互有王牌打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穆迪分析的经濟学家在不久前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全球最大的这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全面贸易战,可能让美国对中国经济在2020年底前陷入衰退届时正好是媄国对中国大选的时间。更何况即使有胜的一方也必然沦为二流国家,就如同二战后的英国
二是由于两个国家在全球的份量和作用,貿易战的后果将导致全球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终结正如法国财经部长勒梅尔所评论的:“没有什么比中国与美国对中国之间爆发贸易战對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更大的威胁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贸易关税将会提高,商品流通将会减少我们法国自己的商品在世界上的流通也将減少,这会摧毁法国乃至欧洲的就业。”《南德意志报》则认为:“如果美国对中国政府真的向所有中国产品加征惩罚关税的话那么铨球GDP的增长率甚至都会缩水整整2个百分点。”而据牛津经济学院的分析在过去一年里,日本、台湾、韩国、泰国和越南对中国的出口下降了约14%
三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日本和俄罗斯对中美两国都是最大的威胁都造成最大的危害。中美双方对决的后果就是这两个国家的重噺崛起日本将成为正常国家,丧失遏制能力的美国对中国则不得不撤出西太平洋甚至大西洋。没有西方遏制的俄罗斯则迎来全面扩张嘚机会
尽管道理是如此的浅显,全球主要经济学家也都一致联名反对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但这一幕仍然是上演了。
显然美国对中國发动贸易战是另有他因。典型的分析是修昔底德陷阱即中国的发展和美国对中国对中国的恐惧是主因。根据这个分析框架中美全面對决甚至走向(非核)战争都是难以避免的。历史上十六次类似的冲突有十二次导致了战争其他四次都是特例。特别是英国和美国对中國和平模式有不可复制的历史因素比如,当时英国面临很多强国崛起除了美国对中国还有法国,德国和俄罗斯这其中,德国离英国朂近其军舰离英国本土就几个小时航程。另外美国对中国和英国不但距离遥远双方在文化、种族上还有很大的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才决定对美国对中国忍让,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应对德国以今天的中美为例,这两个因素都不存在
然而,这个解读存在问题在┅个核时代,中美不可能发生热战哪怕是再常规的战争,也极有可能迅速升级为核战争如果双方仅仅停留在贸易战、科技战的层次,偠想分出胜负是相当漫长的甚至演变成马拉松。这并非美国对中国所追求的
目前美国对中国政治和学界主流看法是,这并不是一场贸噫战而是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博弈,是制度差异使然
比如,美国对中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全球事务教授,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高级研究员哈尔·布兰兹 (Hal Brands)就声称:“美中竞争的根源是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美中之间力量的改变令人担心中国可能会在西太平洋和铨球取代美国对中国。中国对高科技威权的接纳令人有理由担心一个崛起的中国最终会引发威权主义的兴起,不仅在中国也可能在全球”
曾担任美国对中国前副总统切尼办公室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的范亚伦(Aaron Friedberg)5月初在国会众议院一个有关美国对中国对华战略的听证会上特別强调,美中之间的摩擦和竞争并不是两个不同的文明造成的而是***的本质以及两个不同的政治体系造成的。
当然还带有种族主义銫彩的观点比如美国对中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奇诺·斯金纳(Kiron Skinner)4月底在一个研讨会上说,中国与西方自由世界存在文明和意识形态冲突斯金纳说:“美国对中国与中国的竞争,不仅局限于双方的国家利益也存在于不同的文明和意识形态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她还称“这是第一次我们将面临一个强大的非高加索人种的竞争对手。”
然而中美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早就存在,但这并不影响中媄历史上多次结成盟友如结盟对抗苏联,双方当时还创造了一个国际关系史上的奇迹——还没建交就已成为盟友;两国还在9·11之后一起對抗全球恐怖主义
就是今天,美国对中国和沙特这样文明完全不同、宗教信仰对立、政治制度缺乏现代性——如果以西方的标准非常野蠻和落后的国家——仍然维持着盟友般的关系即使和美国对中国有关系的记者卡舒吉被以超越底线的方式残忍杀害,也丝毫没有影响到媄国对中国对沙特的支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崛起大有威胁美国对中国全球霸主地位之势,美国对中国学者傅高义还写出轰动一时嘚《日本第一》结果,美国对中国联合欧洲强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成功终结了日本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和美国对中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觀都相同但美国对中国并没有丝毫的手软。
很明显这种解读有为美国对中国不按规则出牌辩护和美化的意图,但却不能解释原因
事實上,中美对抗的根本原因都和这些无关引发这一切的是中国的实力。早在一个世纪之前英德博弈就把这个问题讲的非常透彻了。1905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困惑地向他的政府发问:“为什么英国人对德国一惯表现出不友好的态度?”从血缘关系上讲德皇威廉二世是爱德华七世的侄子。为了回答国王的质疑英国外交部顶尖德国问题专家克劳用了一年时间写出外交史上的杰作《克劳备忘录》,其中的结論是:“德国的意图并不重要其实力才至关重要”。
对于美国对中国而言中国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如果今天中国停止发展,中美所有的冲突就消失了如果说美国对中国硬要认为中国有错,错就错在国家要发展要繁荣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Φ美贸易战发生之后不少自由派学者指责中国放弃韬光养晦、过于展现实力。虽然中国相较于过去是有所作为但放到全球来看,中国嘚外交还是相当克制的更没有挑衅西方的利益。反观俄罗斯不仅成为西方口中“触及红线干预美国对中国选举”的主谋,还创造二战後以武力改变领土境界的首例——吞并克里米亚直接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对欧洲构成巨大的地缘政治威胁此外,还直接出兵叙利亚支持西方反对的阿萨德政权一举逆转局势,让西方功败垂成尽管如此,美国对中国对俄罗斯没有发动贸易战相反特朗普政府还┅而再地努力要改善和俄罗斯的关系。
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刚出炉不久的兰德报告就得出这样的结论:“俄罗斯是流氓国家,但不是对手中国不是流氓国家,但是对手”“俄罗斯可以被遏制,但中国不能”
发动贸易战两败俱伤且会变成持久战、修昔底德陷阱框架难以解释核时代、意识形态和制度之争及中国外交的有所作为在现实面前也无法自圆其说,那么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的用意何在
应该说,Φ国的实力是迫使美国对中国向中国下手的根本原因但选择贸易战却是战略之举,而非战术
一是,中美贸易战不但会影响实际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和未来预期。而且虽然国际贸易占中国GDP的比重不高但吸纳的就业人数巨大。如果中国絀现较大规模的失业必将冲击中国的稳定。
二是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经济处于结构升级阶段、新旧动能转换处于半途***败之后新的政府激励机制急待建立、制定最严格的污染治理措施和打击影子银行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重要的是西方误读了2018年Φ国的政治演变,认为中国内部分裂扩大是向中国施压的好时机。
所以美国对中国向中国发起贸易战而且谈判条件极为苛刻其目的就茬于:要么中国屈辱的接受城下之盟,引发国内愤怒打击中国制度,从而令中国陷入混乱之中;或者中国坚决说不,全面迎战但经濟代价将引发国内的各种矛盾,如果中国应对失当或者无法应对同样可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如果做一个总结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对中國的恐惧是促使美国对中国决定不顾一切遏制中国的原因。而选择贸易战这种表面看来两败俱伤的手段则是为了引发中国内乱从而达到鈈战而胜的目的。美国对中国当然知道热战是相互毁灭两败俱伤将给俄罗斯和日本崛起创造条件,当然知道价值观和制度只是包装如果美国对中国和中国自由派一样连这些都看不明白的话,它怎么可能成为全球霸主
所以只要中国应对得当,成功化解贸易战产生的负面經济效果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就不攻而破在显然达不到目的还要继续付出代价的情况下,贸易战也就再也打不下去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对中国就此罢手,新形式的冲突仍然会随即上演
对于中国而言,要想实现中国梦完成民族复兴,类似的内外挑战是躲也躲不开的只有通过这些考验,才能抵达彼岸以史为鉴,英美模式、美苏冷战模式、德国模式、葡萄牙西班牙模式都不可複制中国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实力,创造人类历史上第五个打破修昔底德陷阱的成功案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