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双塔称文峰双塔,位於漳州市平和县九峰镇塔仔山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据平和旧志载,双塔为知县卢焕和教谕黎宪臣所建建塔后,平和县每科有二名以上秀才中举“亦一灵奇也!”
1918年农历正月初七,小塔毁于地震1929年,九峰民众重建小塔1966年,双塔俱毁1988年,九峰民众集资重建小塔1996年重建大塔。双塔均为石构八角七级实心。此外塔山上还有半山亭、弥勒佛石雕像等景点,组成風光秀丽的塔山公园双塔为九峰八景之一,是九峰镇的标志更是平和的立郡标志。
笔山又名塔山,在平和县城西郊山上有文峰双塔,状如大笔直侵云汉,故名“笔山侵汉”
朱雀山,原来只是九峰南面一座小山建县后,中举不多就认为缘于此山没有尖峰,风水地理不好风水先生认为应在此山上填土建塔,以补风水的缺陷
旧县志中《文峰塔碑记》载:“平和阻山为邑,峦峰层叠环邑献胜,其南为朱雀峰独平坦如丘阜,状殊不类山庠士繇兹学取科第,旷岁一偶值间有寄迹郡学以兴者,尚未能与文献钜邑齿堪舆家谓文峰低陷,宜作土山或建塔补之”
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12月,知县卢焕发动官绅士民捐资鸠集民工填土造山,至翌年10月一座高12丈,周长1200尺的人造小山峰终于建成取名“文峰山”。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6年)县学教谕黎宪臣认为“前峰微陷不称”,应增补之于是,在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春开始建大塔至冬,七级大石塔告成塔高20.7米,塔基直径7.1米此即“大文峰塔”。嗣后叒于填土人造山上,续建三层高的小石塔即“小文峰塔”。塔高10.10米塔基直径3.6米。
双塔建成后时翰林编修林偕春说:“遥望三峰对峙,主宾翼然相顾斯亦足称瑰特之观云。”并列为九峰八景之一时知县王相为此景题诗云:“文峰奇秀近城边,罗列双尖欲到天;梦筆江郎花兆瑞鹏飞霄汉王云悬。”
双塔建成后,明神宗万历22年(1594年),曾万选24岁中举,成为平和建县后第一个举人.时县令伍匡世特赠金匾<邑捷开先>以彰之.嗣后,曾朱二大姓裔孙科甲联登.曾姓裔孙于明清时期考中进三名,举人四十一名,将军总兵九名,南京兵马司指挥使二名;朱姓后裔明清时期,朝考中进士七名,举人二十四名.故而人们将双塔称为九峰两支"大笔".
民国七年(1918年)农历正月初七日,九峰发生地震小文峰塔坍塌,夶文峰塔的顶端石葫芦折断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蒋义和重建小文峰塔七级,青砖实心结构并在小塔左旁建一座六角状的“义和亭”,亭中立一石碑正面书有“江山胜迹”四个大字,背面为建亭碑记
1990年春,九峰乡亲和衍居海内外的有识之士捐资献物重建小塔闰五月竣工。小塔实心形八角,高七级9.9米,塔基直径3.6米混凝土砖砌成。小塔北边下端建一小亭立一矮墙,镶嵌《重建小塔碑记》
1995年4月,台胞朱峰岑回乡探亲捐资重建大塔,农历十二月16日破土动工翌年农历10月26日竣工。大塔空心形八角,高七级19.6米,塔基宽7.2米塔顶宽3.6米,混凝土砖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