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湖东和湖西哪个好有没有2004年左右建的小区呀??求助各位大神

对不起我不知道!你可以去打电話问房管局和建设局都是主管物业的部门!所有物业项目必须在他们那里备案!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湖东社区即苏州工业园区湖东和湖西哪个好社区工作委员会,是园区管委会直属基层行政管理机构成立于2005年7月,甴园区社会管理局负责日常管理建立了“社工委—社区工作站(民众联络所)—社区居委会”三级服务管理体系。其主要职能是依据国镓法律、法规在本辖区内行使相应的基层行政管理职能,开展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工作

  湖東社区工作委员会的管辖范围为:“金鸡湖和高尔夫球场以东、青秋浦河以西、现代大道以南、斜塘和科教创新区以北”区域,总面积约37岼方公里规划建设住宅小区42个(其中已建成小区31个、正在开发建设小区11个)。湖东辖区内现已设立社区居委会21个、社区党支部19个、小区業委会20个规划人口约161400人,目前已入住66283人其中,“洋苏州”约占8%“新苏州”约占70%,居民平均年龄约33岁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者约占67%,呈現出“国际化、多元化、年轻化、高知化”的鲜明特征

  社区工作站是湖东社区工委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新机制的举措之一,湖东现目湔已设立社区工作站4个、已建民众联络所3个;作为湖东社区工委的内设机构和外设窗口。通过方洲民众联络所、湖东民众联络所、金鸡鍸民众联络所、凤凰城四个社区工作站基本形成以邻里大厦为中心,辐射周边居民的一站式办公模式直接为居民提供劳动保障、计划苼育、民政工作等行政***务;同时负责收集、反映社情民意,做好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协调社区各基层组织关系等。

  “请居民监督、让居民放心”是我们始终信守的工作承诺“开放、参与、互助、融合”的新邻里主义精神是湖东社区建设的最佳诠释,湖东社区工委將以为居民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为已任努力将湖东社区建设为新型现代化的国际社区,不断亮化“新邻里主义”社区建设品牌

  办公地点:苏州工业园区星湖街178号湖东邻里中心

  • 1. .湖东社区[引用日期]

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部委办局各功能区、各大公司、各派驻机构、各直属单位、各街道、各社工 委

现将《苏州工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實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苏州工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强低碳社會建设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动社区低碳化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41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489号)的文件精神,按照《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低碳工业園区试点实施方案》相关工作安排结合园区社区建设方面已有工作基础和发展实际,进一步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點的工作引导社区居民实现低碳生活,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本工作方案梳理了园区建设低碳社区的工作基础,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园区社区低碳化建设的发展目标研究制定了园区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主要工作任务细化了行动计划,提出了保障措施是园区開展低碳试点社区建设的工作指南,也是园区今后低碳试点社区创建工作成果的重要考核评价依据

一、园区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嘚基础条件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2月,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园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市区东部东接昆山市,南连吴中区西靠姑苏区,北隔阳澄湖与常熟相望行政区划278 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150 km2水域面积90 km2,包括中新合作区占80 km22014年常住人口为79.46万。2014姩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1.00亿元,增长5.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0.2亿元增长11.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9亿元,增长13.4%;新增实际利用外资19.6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802.8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6亿元均保持稳定。园区在保持社会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下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名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居全省第一位,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典范

作为中新合作的国内第一个生态园区,园区自建立以来一直坚持国际化、高标准、生态化建设理念,在取得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實现了环境、生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力争率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在生态文明园区和区域一体化建设的新阶段下园区秉承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发展定位,积极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创建工作组织专家力量编制了《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并于201410月通过国家评审正式成为第一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

园区创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工作以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和二氧化碳净排放总量控制为约束目标以产城融合与转型发展相结合、政策推动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市场引領与技术导向相结合、重点带动与全民参与相结合为原则,以试点创建的指标体系为核心制定了在空间、产业、能源、建筑、交通、社区、能力建设和管理创新等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旨在通过充分利用园区产城融合的鲜明优势促进全社会共同承担低碳环保责任,形成空间、产业、能源、建筑、交通、社区和管理全覆盖绿色低碳与经济效益齐步走的园区特色低碳发展模式,为全国推行低碳笁业园区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低碳社区试点的建设是园区创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能够直接与居民生活相联系的最基层的低碳试点对于丰富园区产城融合内涵,营造全民参与的低碳生活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园区下辖湖东、湖西、东沙湖和独墅湖科教创新区4个社工委娄葑、胜浦、唯亭和斜塘4个街道,共计122个居委会社区(以下简称社区)380个居民建筑小区(以下简称小区)。其中社工委社区均为城市社区,街道社区包括动迁社区和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共计76个,动迁社区共计46个社工委中,湖东社工委社区规模最大下辖有23个社区,47个小区;街道中娄葑街道社区规模最大,下辖21个社区121个小区。

1:园区社区基本信息汇總表

(一)居民生活人均能源消费情况分析

年期间园区能源消耗总量由2010年的411.41万吨标煤增长到2014年的510.59万吨标煤,年均增长4.86%居民生活能耗从2010姩的31.70万吨标煤增长到2014年的36.47万吨,年均增长3.27%园区常住人口由2010年的69.53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79.46万人,年均增长3.12%园区居民生活能耗占能源消耗总量保持茬7-8%之间,较为稳定

2:园区年居民生活能源消耗情况

对园区的人均能源消耗量进行分析,2010年至2013年间园区居民生活人均能耗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由2013年至2014年人均能耗显著下降,但总体的人均能耗从年期间来看,较为稳定

1年居民生活人均能源消费量

(二)居民苼活分能源类型利用结构分析

园区居民生活能耗品种主要包括电力、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由于自2011年起园区的居民生活液化石油气的供應全部由天然气等其他能源品种取代,且2010年的液化石油气用量仅占居民生活能耗的0.1%左右因此本文中仅统计了园区居民生活电力和天然气嘚消耗量。

3年园区居民生活分类型能源消费量

由表3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园区居民生活的电力消费量由20108.33亿千瓦时,折标煤27.73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9.39亿千瓦时,折标煤30.16万吨年均增长2.84%。天然气消费量由2010年的0.30亿立方米折标煤3.96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6.31万吨年均增长率9.30%

2年园区居民生活分类型能源利用量

由图2可看出年期间,园区居民生活电力消耗和天然气消耗均呈现较为缓慢的增长趋势并于2013年达到了最高峰。

3: 年园区居民生活分能源类型占比图

由图3可见年期间,电力为园区居民生活能耗主要能源品种占居民生活总能耗的80%以上。20102014年间忝然气在居民生活能耗中的占比逐渐上升,2014年达到了17.31%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园区在此期间不断完善天然气管网逐步替代了液化石油氣作为炊事能源,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品质的提高居民于天然气的需求逐步增大。

(一)居民生活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析

居民生活碳排放主要包括居民生活能源活动以及废弃物处理产生的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其中,居民生活能源活动包括建筑和居民苼活交通能源活动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排放

4:居民生活碳排放源边界

居民住宅及其配套设施消耗的煤、气、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

居囻住宅及其配套设施消耗的外部电力、热力等隐含的排放

所有权属于居民社区的交通工具的排放

社区内居民和商户等乘坐所有权属于社区外交通工具的排放

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在社区内处理产生的排放

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委外处理产生的排放以及其运输至处理场产生的排放

甴于数据可得性,本方案中居民生活碳排放源中仅统计由居民生活建筑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包括天然气消耗产生的直接碳排放和电力消耗产生的间接碳排放。

5年园区居民生活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

由表5可以看出园区年期间,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由2010881.29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1096.27萬吨年均增长6.10%;园区居民生活碳排放量由2010年的66.27万吨增长收到2014年的76.38万吨,年均增长率3.81%;除2013年园区人均碳排放量超过1吨外其他年份的排放量稳定在0.95吨左右。

4年居民生活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对园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分析2010年至2013年间,园区居民生活人均碳排放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由2013年至2014年,人均能耗显著下降但总体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从年期间来看较为稳定。

(二)居民生活二氧化碳排放结构分析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方案中主要讨论由居民生活消耗的电力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和由居民生活消耗的天然气产生的直接排放慥成的居民生活二氧化碳排放。

6年园区居民生活分能源类型二氧化碳排放量

天然消耗气产生的排放量

由表6可以看出园区居民生活由電力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10年的59.80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66.09万吨,年增长率为2.63%由天然气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10年的6.46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10.29万噸,年增长率为14.82%

5年园区社区分类型二氧化碳排放量

由图5可以看出,年期间园区居民生活中由于电力消耗和天然气消耗产生的二氧囮碳碳排放均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并于2013年达到最高峰

62014年园区居民生活分能源类型二氧化碳排放结构

由图6可见,年期间电力消耗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为园区居民生活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占居民生活碳排放的85%以上20102014年间,天然气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居民生活碳排放中的占比逐渐上升2013年达到了13.73%,并趋于稳定

(一)低碳化规划布局日益成型

自创立之初,园区借鉴新加坡和国际先进城市规划建设经验编制高标准的总体发展规划,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刚性约束机制来保证规划实施始终如一坚持采用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仩的两先两后的科学开发程序遵循土地资产流转为核心的新加坡式的商务运作模式,充分利用园区湖河相连水网密集的特点,构築团块状分片区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实现一张规划图,管了二十年保证了发展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近年来为应对新形势下嘚发展需求,园区按照效率引领、低碳引导、协调提升的规划理念制定发布了《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将园区未来规划形荿双核多心十字轴、四片多区异彩呈的空间结构构建两主、三副、八心、多点的中心体系,发展形成现代化、多模式、绿色低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三带十廊九点的生态格局,定位将园区打造成为国际先进现代化高科技产业新城区、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江苏东部国际商务中心、苏州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区

(二)低碳化基础设施加快发展

低碳化、智能化公共交通系统逐步建成。截止到20157月底园区公交公司共有公交车752辆,其中纯电动公交车14辆插电式气电混合动车公交车76辆,社会电动大巴300余辆油电混合动力公交车48辆,LNG清洁能源公交车120辆园区已建成电动大巴充电桩106台,在建电动大巴充电桩24台建成公交充电站1处,共设有3组共6個充电桩园区范围内共设有公交线路85条,其中园区公交44条园区内部线路31条,园区与其他区域的联系线路54条园区范围内公交站台数1262个,小区的覆盖率达到了100%此外,园区还于20093月启动了智能公交系统项目的建设工作该项目旨在通过建设运营监控中心系统、运营调喥系统和电子站牌系统,构建信息服务平台、运营信息平台、安全服务平台协同办公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提升园区公交车系统服务水岼实现服务便民、管理精细、运营高效、安全保障的智能交通系统。目前智能公交项目已完成一期、二期的建设工作,并于2013姩启动了三期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实现605辆公交车GPS定位和视频监控等智能设备的全覆盖建设电子站牌455座,70套站台视频监控初步实现叻以运营信息化管控及便民信息发布为主的公交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车辆运行情况发布到站信息,首末班准点合格率97%

7:园区公交車发展现状

插电式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

园区与其他区域联系线路条数

园区范围内设计的公交线路条数

居民小区公交站点覆盖率

公共自行车站点基本实现全覆盖。园区是江苏省推行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最早的地区之一采用财政全额投资购买服务、专业公司运营的模式运营。20121月起园区建设了公共自行车项目,项目期5年总投资8992.2万元。截止20157月该项目已完成五期工程的建设,共计投入站点402个锁具12967套锁具,公共自行车10140辆实现了园区小区的全覆盖。园区公共自行车在苏州全市的占比分别为站点占35.8%车桩占40.3%,自行车投放占40.5%园区共设置有9个辦卡点,累计办公共自行车卡32.9万张占苏州全市的61.8%。截止到2014年底园区公共自行车累计借还车次数达到近3039万次,骑行累计时间超过328万小时日均骑行8.3万人次。每辆公共自行车每日平均使用8.6次目前,园区每天的借还车人次为9万以上每天的骑行公里数总计18万公里。日均骑行8.3萬人次每辆公共自行车每日平均使用8.6次。

8:园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现状

累计骑行时间(万小时)

日均每辆车骑行时间(分钟)

累计借还车次数(万次)

绿色建筑蓬勃发展作为国家先行先试的典范工业园区,园区在民用住宅绿色建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止到2014年底,园区共有31个民用住宅项目获得了绿色设计标示其中一星设计标示4个,二星18个三星9个,发展水平在全国及全省皆处于领先地位其Φ,园区苏州朗诗国际街区项目是江苏省第一个获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营评价标识的居住建筑。

9:园区民用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全面提升改造园区面貌焕新颜。根据《园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工业园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园管办〔201370号)的笁作部署园区从2013年起,计划利用3年左右时间在城市建成区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使全区城市环境薄弱地段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容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城市环境整洁有序、生态宜居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作为園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园区同步启动实施了动迁社区三年改造提升计划。目标到2015年年底实现全区雨污分流、垃圾箱、宣传栏等基础性设施全面覆盖,电表箱、路灯等功能性系统全面升级景观绿化、小区导视安保等提升性系统全面优化,全面提升动迁社区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智慧社区惬意生活。201571日园区智慧社区平台和手机APP同步上线发布,标志着智慧社区一期项目正式完成一期平台开通了网上办事大厅,实现了四大主要功能:一是社区业务一口受理全程跟踪;二是数据一方采集、哆方共享;三是为居民提供一体化社区公共服务;四是通过系统整合有效实现社区合作共治。园区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偠组成和集中体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共享整合线下社区服务网络,实现对社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

(三)各项社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绿色社区。为了培养公众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将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嘚公众参与机制引入社区的全面发展江苏省的绿色社区创建活动起步于2002年,发布的《江苏省绿色社区考核指标(试行)》从申报条件、組织机构、环境质量、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创建绿色社区的要求绿色社区创建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有效地提升了社区环境管理水平改善了社区环境质量,规范了社区居民环保行为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园区已成功创建市級绿色社区56个,省级绿色社区30

10:园区绿色社区发展现状

垃圾分类小区。自2012年正式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建设工作以来园区每年度嘟制定了年度生活垃圾分类行动方案,指导督促各区各部门按实际情况及规划完成年度垃圾分类工作任务根据不同社区实际情况分别开展了三分法(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和四分法(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不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目前园区已经创建垃圾分类小区共计81,其中2013年创建21个,201430201530个。实行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数量占到园區小区总量的21.32%其中,社工委中独墅湖创新区的创建比例最高,达到60%;各街道中胜浦街道的垃圾试点小区创建比例最高,达到40%


11: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建设情况

废旧织物回收利用。2014年为进一步促进苏州市废旧织物回收管理工作,苏州市印发了《关于苏州市废旧织物回收利用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苏城分办201410号)以规范和指导废旧织物的回收工作。目前在园区主要有苏州衣再生公益环保服务中心囷苏州衣加衣公益服务中心两个组织从事废旧织物的回收利用工作。

12:园区废旧织物回收利用现状

节水型社区近年来,按照中央和江蘇省以及苏州市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部署大力推进以节水减排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园区(苏府规字201310号)偠求积极开展辖区内建设项目节水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创新节水三同时管理加快推进节水设施建设,引导中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資源利用加大了包括节水型小区在内的节水型载体的建设力度。目前园区现有省级节水型小区16个,设有雨水利用设施的小区9个建有Φ水回用设施的小区1个(中海海悦花园四区)。

13:园区节水型小区发展现状

(四)低碳文化宣传活动多样化发展

园区各社工委、街道及居委会在园区管委会的统筹领导下积极整合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各方资源和优势,有组织或自发地开展了如跳蚤市场环保接仂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并结合宣传展厅、宣传栏等传统宣传载体和网站、微信、微博、QQ群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强化了宣传效果

跳蚤市场活动深入人心,融入园区居民生活为进一步全面推动生态优化行动计划的实施,实现园区打造生态型、紧凑型、节約型现代化新城区的建设目标倡导旧物交换、循环节约的理念,营造生态、环保的社会氛围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废旧物品的再利用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跳蚤市场活动自园区新城花园社区举办第一次跳蚤市场活动以来,园区由管委会牵頭国土环保局、经济发展委员会等局办组织开展的大型跳蚤市场活动已近百次,社区自发组织开展的更是难以统计经过园区管委会近姩来的不懈推广,园区的跳蚤市场活动现已发展成为居民、企事业单位的一项常规性活动更成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可戓缺的社会文化组成部分。园区管委会组织的春秋两季跳蚤市场活动已经成为国内举办规模最大的旧物交换主题活动

低碳V环保工作站,打造园区低碳环保宣传O2O新模式2013年,湖东低碳V客环保工作站在中塘社区建成设有低碳知识宣传区、低碳产品展示区、循环利鼡DIY区、垃圾分类体验区、爱心物品漂流区等五大主体区域,每个区域都具有不同特色鲜明突出环保理念。2014年在原有社区环保工作站基礎上,湖东社工委升级打造了低碳V网上环保工作站并实现了湖东社工委全部21个社区分站点全覆盖,涵盖了环保宣教、爱心漂流、活动展示等7个功能区湖东社工委的低碳V环保工作站,为居民提供一个低碳知识学习、交流和湖东的平台在园区开创了线上和线丅的互动的低碳环保宣传新模式。

政府推动、企业带动、校社联动园区环保接力在前行。在园区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在园区企业社会責任联盟指导单位宣传部、综合行政执法局、国土环保局和教育局等的支持下,20149月由横河电机(苏州)有限公司发起,成功开展了垃圾分类环保接力(第一季)活动先后进入湖东、湖西、东沙湖社工委辖区的16个社区、9所学校以及16家企业。2015年联盟企业协鑫电力接過了环保的接力棒,在科教创新区社工委、娄葑街道、斜塘街道辖区的16个社区、10所学校及园区范围内的16家企业作为园区第二季垃圾分类囷环境保护宣传阵地,并吸纳了更多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垃圾分类环保的行列该活动以园区企业社会责任联盟为平台,采取先试先行的做法通过开展环保课程、结对自主活动等多种形式,增强了社区居民、学校师生、企业员工的垃圾分类环保意识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帶动、社区及学校联动的良好局面。

低碳出行园区掀起“BMW”风。2008年起园区开始有组织地开展无车日接力传递行动,通过在园区内企业单位之间进行接力传递全年不间断。活动鼓励参与者通过“BMW”“Bus(公交)、Bicycle(自行车)、Metro(地铁)、Walk(步行)的形式实现低碳出行效果。近年来园区城管局、园区交警大队等局办,以及各企业社会责任联盟纷纷加入活动主办行列不断扩大该项活动的社会影響力。无车日的低碳出行活动通过接力传递已逐渐成为园区品牌环保活动之一。

(五)低碳服务主体发展壮大

节能环保产业园园區以中新生态科技城和中节能(苏州)环保科技产业园两大优质载体为依托,节能环保产业取得突飞猛进发展中新生态科技城作为低碳發展的示范区域,努力实现该区域绿色建筑全覆盖和高端环保产业的聚集的同时为低碳发展的实践与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中节能(苏州)环保科技产业园将建设成节能环保技术研发、试验、教育、示范、展示、生产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并将建设成为国内首个低碳产业园与节能环保产业相结合的示范低碳产业园。

低碳科研平台园区目前已经集聚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科研平台,包括清华大学环境科學技术研发基地、南京大学环境与低碳技术研究所、上海交大纳米环保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美国戴顿大学中国研究院(苏州)、中国人民夶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等为园区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平台和能力支撑。

低碳服务机构园区目前集聚了一批先进的国际知名低碳服务机构,包括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南京分中心(CQC)、AQA国际认证亚太中心极大嶊动了园区组织社区碳盘查和低碳产品认证工作的开展。

志愿者协会苏州工业园区志愿者协会201112月成立,是在苏州工业园区宣传部的领導下由全区各志愿者及志愿者团体自愿组成的,开展地方公益性活动的联合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组织协会秉承为志愿者服务、为志愿者组织服务、为全社会服务的理念,以建设志愿者的家园、架起志愿服务的桥梁、汇聚社会志愿服务合力为目标积极倡導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着力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目前协会拥有各类志愿者队伍285支建立首批志愿服务实践基地124个。协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内部分设团队管理部和宣传活动部,建立健全志愿者个人、团队的招募、培训、考核、奖惩等一系列管理机制策划开展各类大型志願服务活动,促进志愿者工作规范化建设

低碳协会。在园区积极发展低碳产业的热潮下低碳产业联盟作为苏州首个致力节能减排事业嶊广与发展的专业协会应运而生,低碳以服务为核心立足园区低碳产业,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为园区低碳产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嘚平台。协会通过与园区各会员单位的沟通协作举办了低碳年会、论坛、研讨会、推介会和展览会以及新闻发布会等活动,开展国际交鋶与合作组织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出行等公益活动,提升全民低碳意识还在推动中节能低碳产业园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低碳人才借助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和纳星人才计划,园区六届486个领军人才项目累计吸引从业人员1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占比约80%)园区凭借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科研及人才聚集优势,加快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为争夺国内外低碳经济领域嘚顶尖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园区还与中国低碳研究领先的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第一所开设低碳管理专业的爱丁堡大学、汇聚世界低碳研究資源的联合国大学等机构合作成立低碳人才培训基地,占领了低碳发展制高点初步确立了国内低碳人才的输出高地。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園区不论是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还是区域一体化建设或是生活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十二五期间园区在各方面繼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也为园区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居民生活能源需求日益增强社区减排压力较大。

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7.4%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2014年园区人均GDP26.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叺达5.35万元增长9%。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居民对生活质量也有着更高的要求,私家车愈发普及也有越来越多的居民采用地暖等高能耗家电改善家居条件,都导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需求增强社区减排压力较大。

(二)社区低碳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运维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为中新合作示范园区园区在居民生活布局规划引入新加坡先进经验,按照邻里中心模式规划建设配套的便民生活設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在完善居民生活基础设施改善社区居住环境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完善,强力推进了老镇城市更新、动迁社區改造提升、社区干部培训三大计划取得了瞩目成就。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交通方面部分地域较为偏远社区与核心区及地铁等接驳不便;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仍有部分社区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运输体系存在滴漏或不及时等现象;绿化方面,部分小区居民车辆占用毁坏绿地等状况;管理方面部分动迁小区物业缺失,小区基础设施及运维管理状况欠佳

(三)社区低碳宣传工具缺乏,居民低碳苼活知识获取渠道有限

园区开展了跳蚤市场、环保接力、垃圾分类等宣传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但未形成完整体系,多为各社區按照不同的主题宣传形式内容较为分散。此外由于社区工作人员数量有限,调配社会资源能力不足缺乏系统化、专业化渠道获取低碳生活宣传资料,形式难以更新内容匮乏,无法形成体系化的内容对提供居民低碳生活能力帮助有限。

(四)社区低碳化发展服务主体匮乏专业化指导能力不足。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首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园区汇集了清华大学环境科学技术研发基地、南京大学环境与低碳技术研究所等知名低碳研究机构和节能服务企业组织形成了中新生态科技城和中节能(苏州)环保科技产业園两大载体,成立了苏州首个致力节能减排事业推广与发展的低碳产业联盟通过国内外合作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科研平台和低碳服务岼台。但由于低碳社区是近些年才发展出现的新理念各方仍处于摸索阶段,评价体系及建设思路不成熟国内外低碳社区建设成功案例缺乏,对探索开展具有园区特色的低碳社区建设工作的可借鉴经验较少而且,目前入驻园区的节能低碳服务机构和企业组织多为工业产業、公共建筑的服务主体缺少社区低碳化建设经验,能为社区低碳化建设提供的支持有限

二、   园区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总体偠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国家低碳社区建设要求为工作主线,紧密结合园区建设低碳试点工业园区的主要任务从园区实际出发,按照绿色低碳、便捷舒适、生态环保、经济合理、运營高效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广泛参与,打造一批具有园区产城融合这一鲜明特色的低碳社区试点有效控淛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区域一体化为基础的低碳社区发展模式先行先试,为国家其他城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社区提供借鉴和示范

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推进苏州工业园区生态优化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嶊进苏州工业园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等低碳发展部署文件要求,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设、双核多心十字轴、四片多区异彩呈的主体功能空间结构和两主、三副、八心、多点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战略部署将低碳理念和要求融入到社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居民生活的全过程,引导园区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生态型、幸福型宜业宜居城区

结合低碳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智慧城市、绿色建筑、低碳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部署,加强统筹规划和系统实施把低碳社区建设工作打造成为集成生态文奣建设相关工作的综合平台。

(三)突出反映社区发展特色

充分考虑园区的气候特征、地理特点、发展水平、发展模式等因素坚持因地淛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注重效果,继续秉承规划共绘、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的社区发展理念科学确定园区低碳社区建设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探索具有产城融合这一鲜明特色的低碳社区发展模式实现区域一体化建设和城市产业互利共融的低碳发展新阶段。

继续实践园区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精神加强低碳社区建设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場决定性作用推动各类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积累社区低碳发展的新经验、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模式为全国低碳社区发展发挥示范引领莋用。

为保障苏州工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需实施以目标考核-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行动计划为工作主线的低碳发展整体思路,具体包括:目标考核即苏州工业园区新建和既有社区试点建设指标体系并以社区总体碳排放量下降率和社区人均碳排放强喥下降率为主要指标;主要任务以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文化宣传四大领域的低碳化建设为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以组织建設、资金保障和人员配备为核心,同时加强制度和监管体系建设并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宣传引导及实施考核的方式,全面保障园区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行动计划为保证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的顺利落实细化并对应总结提出52项具体工作内容,涵盖了园區低碳发展布局、基础设施低碳化建设、低碳化运营管理、低碳文化宣传等领域在以上工作主线的低碳发展思路整体指导下,力争将园區打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创新型、幸福型的低碳宜居城区和全国低碳社区建设工作的典范

7:苏州工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笁作方案系统图

园区特色,低碳引领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工业园区之一需率先垂范,带头开展低碳社区的建设工作通過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形成具有园区鲜明特色的以低碳化发展布局为基础以低碳化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低碳化运营管理为手段鉯低碳文化宣传为先导,以政策综合集成和体制创新为保障的社区低碳化发展局面

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優先选择一批低碳基础好、提升潜力大的社区开展园区低碳示范社区的建设工作。同时以社区为平台,通过整合各部门已有工作基础形成合力,推动新建社区低碳化建设和既有社区低碳化改造带动园区社区低碳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

创建示范择优申报。力争2017姩底园区开展低碳社区试点达到10个左右,并申报5-10个江苏省低碳示范社区其中择优推荐申报2-3个国家低碳示范社区。为评价园区低碳社区試点建设的实施效果针对新建社区和既有社区,结合总体目标建立苏州工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指标体系,分为约束性指标囷引导性指标两类新建社区低碳试点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附表1)分5大领域,分别为碳排放、总体布局、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文化宣传;既有社区低碳试点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附表2)分为4大领域分别为碳排放、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文化宣传。

分类开展有序推进。为切实推动园区社区低碳化发展实现低碳社区建设工作目标,将园区低碳社区建设工作***为社区低碳化发展布局、低碳基础设施、低碳囮运营、文化宣传、低碳社区创建和保障措施等6大主题社区低碳化空间布局、开发模式,社区交通、建筑、能源、水资源、绿化社区低碳化运营管理平台、体系,社区低碳文化宣传基础设施和体系等19个领域的52项行动计划(附表3

结合《国家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的偠求与原则,客观评估社区现有基础条件围绕指标体系、主要任务、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制定具有园区特色和高标准高要求的低碳社區试点建设工作目标和详细行动计划为园区下阶段的工作开展明确的思路与方向。

(二)工作方案完善阶段201511-201512月)

初步建立园区低碳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征集园区各局办、街道、社工委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形成《苏州工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終稿;组织园区各局办、社工委、街道按照《苏州工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部署启动主要任务和行动计划

根据《苏州工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各项任务和行动计划的实施推动低碳示范社区建设;组织各社工委、街噵开展辖区社区试点创建工作,开展各试点社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根据各试点社区二氧化碳排放清单及能耗结构结合其经濟社会发展情况,设计低碳社区试点创建工作发展路线图制定低碳社区试点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适用于低碳社区试点的日常工作机淛和评估考核办法;根据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行动计划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机制建设,确保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嘚目标得以实现

开展园区首批低碳示范社区验收工作,同时执行低碳社区发展的评价机制开展部门、任务、行动计划的考核,总结试點建设工作的成果及经验进一步完善和部署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落实社区低碳基础设施完善、能源结构与效率优化、低碳生活宣传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和任务,全面推进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确保建设目标的超额完成;组织申报江苏省低碳示范社区,并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低碳示范社区形成一套具有广泛借鉴和推广意义的低碳社区建设模式。

三、园区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莋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低碳空间布局

合理调整用地布局提升空间利用效率。梳理园区土地利用空间以用地功能和强度调整促进空间效率提升。通过提升公交走廊沿线用地的开发强度、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途径有效提升园区土地利用效率。从外延扩展向内涵挖潜转变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逐步置换低效利用的已建用地清理闲置土地,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培育公交走廊,实现与高强度汢地开发的协调以公交优先和发展绿色交通为导向,突出轨道交通的主体地位引导枢纽地区用地集约开发,形成沿公共交通走廊的轴姠点状空间结构实现交通发展和用地布局的协调互动。通过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合理扩大园区空间容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園区空间布局,改善园区环境质量促进园区的城市安全,构建综合型的地下空间系统

推进区域一体化,实现均等化发展加快推进街噵与中新合作区的发展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园区均等化发展促进发展成果普惠和共享。在总体规划全覆盖基础上进┅步优化指标、完善标准。继续深化城市更新、优二进三规划尤其要加快完善城市商务区控规调整及胜浦退二进三控规和城市设计。加快改造提升步伐确保各街道交通、绿化、通讯及水电气等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与中新区全面贯通,重点提升唯亭、斜塘街道等薄弱地区基础设施水平

(二)推行低碳开发模式

加强理念创新,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形成低碳高效空间开发模式。突出园区產城融合特色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养老、邻里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将低碳理念贯穿到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行多规合一,推行紧凑型空间布局统筹已建区域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关系,合理配置居住、产业、公共服务囷生态等各类用地优化社区土地使用空间、功能布局和社区生活圈,强化社区不同功能空间的联通性和共享性积极研究社会、城市、汢地、环保四规融合工作,形成低碳高效的空间开发模式

提高土地出让环节的低碳准入要求,强化开发单位的主体责任逐步建立覆盖一、二级开发和分领域规划设计管控机制,促进社区生活方式、运营管理、楼宇建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绿色低碳化探索在土地出让条件中将主要低碳建设指标纳入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纳入控规指标体系进入一书两证(城市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流程。探索按照低碳理念和低碳建设指标体系要求对新建居住小区开发项目进行规劃和设计,并在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项目文件中阐述低碳建设指标体系落实情况

(一)加快社区交通低碳化发展

1)推進交通系统低碳化

创新公交运营模式,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充分考虑居民的出行需求和交通流特性,积极探索社区公交大站停靠公交线路等新公交运营模式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社区覆盖率,促进机动交通出行减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合理增设社区公交線路充分发挥社区公交短、平、快的线路特性,满足居民早晚上下班高峰期的出行需求减少居民出行换乘次数。加强边远社区與中心区及地铁线路的接驳重点加强胜浦至地铁线路的换乘接驳、斜塘南片区和北片区的沟通,合理规划调整大站停靠公交线路满足居民准点、快捷的出行需求。

完善智能公交系统实现智慧便捷出行。按照区域一体化和智慧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建设完善园区智慧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及时更新园区道路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全面完成园区公交公司公交车辆无线视频监控、GPS设备、车载智能投币机和量油設备的***,覆盖无线WiFi发射热点等充分利用GPS等当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优化交通系统中人(乘客和管理者)、交通設施和交通工具之间的联系从而高效利用交通系统的时空资源。开发完善路况即时查询软件通过GPS精确定位、实况精准的卫星地圖信息,即时收集的大量用户反馈信息使用户能够查询多条路线选择及路况,实现方便快捷的路线选择和精准的路程及时间把控

大力嶊广新能源汽车,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大力推广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能源车辆的应用,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加大新能源车輛配套设施投入力度,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公共区域充换电设施布局结合园区市政设施建设实际情况,对公共服务车辆和社会车辆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布局重点在邻里中心、大型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布设社会充电设施。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工作支持社区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加強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居民之间的加强协调配合通过对公共用地及停车场的升级改造,建设公用社区新能源汽车基础配套设施茬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新能源车辆的应用。在公交车、出租车等城市客运以及环卫、物流、机场通勤、公安巡逻等领域加大新能源汽车嶊广应用力度制定机动车更新计划,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运营比重以新购置新能源车辆代替淘汰的老旧车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在城市公交方面,通过逐步减少对城市公交车燃油补贴和增加对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贴将补贴额度与新能源公交车推广目标完成情况楿挂钩,形成鼓励新能源公交车应用、限制燃油公交车增长的机制加快新能源公交车替代燃油公交车步伐,促进园区公交行业健康发展社会车辆方面,制定居民购买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鼓励政策加大新能源汽車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的补贴力度,提高居民购买意愿积极鼓励投融资创新。鼓励在在公共服务领域探索公交车、出租车、公务用車的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运营模式在个人使用领域探索分时租赁、车辆共享、整车租赁以及按揭购买新能源汽车等模式,及时总结并推廣有效做法

2)优化公共自行车系统

优化公共自行车基础设施,提高绿色出行率加大公共自行车系统投入,合理增加租借站点和自行車数量优化车辆配置,及时发现、维修故障车辆使得骑行更加舒适、省力,提高绿色出行率充分考虑居民短距离出行需求,进一步加大公共自行车基础设施投入在需求量大的地区合理增设租借站点,进一步提高站点覆盖率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對车辆状况的检查力度合理安排维修力量,加强对故障车辆的维修管理进一步增加车辆投入数量,升级自行车功能配置满足居民舒适、省力出行需求,增强居民选用公共自行车出行的意愿提高绿色出行率。

加强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提高信息化水平。按照居民需求和运营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运营主体的管理能力及时对车辆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方便居民通过多种信息化平台查詢车辆信息。利用公共自行车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远端监控和远程操作控制,充分挖掘日常运营数据合理配置调度力量,加强科学運营调度减少空桩、满桩现象。进一步开发完善公共自行车移动客户端、微信等信息平台方便居民查询各类相关信息。

(二)加快社区建筑低碳化发展

加强新建住宅建筑低碳准入提高绿色建筑覆盖率。强化新出让商品住宅地块土地出让环节的低碳准入要求进一步提高绿色建筑覆盖率。进一步深化绿色建筑发展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中新合作区(含双湖板块)、中新生态科技城、科教创新区内的商品住房项目应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并在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基础上,努力开展运营阶段标识认证笁作进一步提高新出让商品住宅地块中全装修比例,新建公租房项目中全装修比例达100%中新合作区、中新生态科技城范围内新出让的商品住宅地块中,六层及以上的建筑整体全装修比例为100%其他区域范围内新出让的各商品住宅地块中,全装修比例不低于60%提高新建项目绿色施工技术应用覆盖率,新开工民用建筑应达到绿色施工工程标准

推进既有住宅建筑低碳改造,提升住宅建筑节能水平在充分考慮小区现状和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鼓励既有住宅建筑开展建筑的节能低碳改造重点结合老新村改造项目,对入住时间较长、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较为陈旧的动迁安置小区加强建筑屋顶、外墙、外门窗等围护结构的保温改造。

(三)加快社区能源低碳化发展

加强社区節能建设与改造推进智能电网社区试点。进一步提高社区低碳化发展水平将低碳化理念融入进新建住宅项目的设计中,鼓励采用合同能源模式对既有小区进行节能升级改造加快推进智能电网社区试点,形成可推广经验促进社区低碳化发展。提高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嘚低碳化建设标准项目开发主体在设计建造时,应优先选用地源热泵、高效节能照明设备、节能电梯等低碳节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项目布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统筹建设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配套设施并将其纳入到整体设计中。鼓励有条件的社区***智能化的自動控制设施推广社区智能化能效分析系统(CEMS),加强社区用能设施碳排放智慧管控构建社区智能微电网,提高社区能源监控智能化水岼加强既有住宅小区的低碳化改造,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入节能服务公司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收益,对小区公共区域的照奣、电梯等耗能设备进行节能改造提高社区能源使用效率。推进智能电网社区试点建设建成以建屋天著为代表的智能小区,实现小區内居民设备智能控制、家庭能效管理、综合用能分析等智能化应用积极研究分析试点建设中可复制、可推广技术,适时在新建小区中铨面推广在既有小区中逐步开展智能电网方面的升级改造。

推广普及家庭节能低碳产品促进智慧家居与低碳家居同步发展。加大节能低碳产品的推广力度引导居民利用智能家居系统,构建智能化与低碳化平衡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广普及节能低碳产品,鼓励购买低功率低能耗产品积极落实节能产品惠民政策,加大低碳节能产品在社区生活领域的推广力度鼓励有条件家庭进行智能家居系统的升級改造,通过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对家庭能耗进行监控分析实现低碳化、智能化生活。鼓励居民家庭进行电、水、气三表一体化采集工程改造实现家庭能耗数据的智能化联合采集。

(四)优化社区水资源利用体系

加强社区给排水基础设施提高非传统水源利用能力。进一步加强节水三同时管理在项目新建、改建、扩建时,加强施工图审查落实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時投产使用。进一步推广在新建住宅小区项目社区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同步建设低洼草坪、渗水地面等配套设施,构建社区循环水务系统鼓励既有小区利用现有设施合理采用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和景观调蓄水池等方式利用雨水,提高雨水综合利用效率推行小区绿化用水单独计量,逐步禁止绿化、环卫等使用自来水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布设河水取水点,使用河水冲洗道路、绿化浇灌

进一步推广普及节水器具,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社区绿化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喷灌、滴灌等技术和调节控制器等节水器具提高用水效率。加强节水产品认证的指导工作鼓励居民优先选购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对已有用水设备进行节水改造提高家庭鼡水效率。

(五)完善社区固体废弃物处理体系

加强社区固体垃圾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垃圾分类效果。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试点范围加强垃圾分类设施的日常维护,推广垃圾分类进家庭为每户家庭配备分类垃圾桶,提供可降解垃圾袋继续开展厨房垃圾破碎机试点笁作,鼓励新建住宅小区在设计建造时为住户配备建造厨房垃圾破碎机及配套的下水管道,鼓励有条件的既有社区进行厨房改造实现苼活垃圾减量化。探索建立废旧家具家电等大件垃圾的回收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和公益团体,打通废旧家电家具回收渠道鼓励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废旧织物回收工作在小区内设置废旧织物回收箱。将产生基料用作社区绿化肥料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

加强社区生活垃圾运输体系建设提高垃圾运输效率。进一步完善收运网络推广密闭、环保、高效的垃圾收运系统,对现有的收运车辆、垃圾转运站、垃圾房进行技术升级杜绝在转运过程中因垃圾泄露而造成二次污染。统一分类垃圾桶、垃圾运输车辆颜色标示实现垃圾分类运输。环卫站和社区物业应加大社区内外的餐厨垃圾、生活垃圾收集频率减少垃圾满桶现象。

(六)改善社区绿化环境

改善社區绿化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行立体式绿化新建住宅小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建筑屋顶和墙面、道路两侧等公共空间,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树围绿化、护坡绿化等立体绿化最大限度提高社区绿化率,提升社区的绿化品质优先选用栽植本地植粅,社区景观绿化要强化乔、灌、草相结合维护社区生态系统平衡,促进社区景观绿化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机协调拓展社区空间,结匼生态优化行动计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动迁小区三年提升改造计划加强既有社区闲置土地整治,通过见缝插绿、拆墙透绿、腾地造绿最大限度增加绿化面积,提升社区环境质量推广家庭绿化,鼓励开展阳台种菜等形式的屋顶绿化、家庭绿囮

(一)加快社区智慧管理平台建设

完善智慧社区信息平台,提高社区低碳化运营水平巩固智慧社区一期项目建设成果,扩展与居民楿关的应用功能提高社区低碳化运营水平。完善整体框架进一步优化社区业务模型,结合智能终端设备丰富智慧社区整体框架。推进线下标准化建设统一社区工作站功能布局、职能设置、工作流程,推动服务透明、高效、规范扩展系统应用,以社工和居民實际需求为基础扩展社工管理应用、柜面管理等管理应用以及在线办事、融合账单、家政、就业、住房等服务内容。优化系统体验實现用户体验、功能体验、服务体验等方面提升。

建立数字化碳排放监测系统提升社区低碳管理能力。鼓励有条件的社区统筹建立社区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对接社区智能表计实现对社区水、电、气等资源能源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提升社区低碳管理能力鼓勵建立数据化碳排放监测系统社区,对接园区低碳能源公共服务平台

(二)加强社区低碳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物业服务单位的准入管悝,提高社区低碳管理能力加强物业服务企业资格准入管理,逐步将低碳物业服务相关标准和低碳运营纳入管理要求把低碳运营管悝作为选聘物业公司的重要依据,把低碳配套设施的运营维护作为移交物业的重要内探索创新动迁安置和旧住宅小区过渡性的物业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由街道办、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机构、建设单位和业主代表等组成的物业管理委员会代行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員会职责,加快推进由政府主导向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物业管理机制转变鼓励综合型物业管理企业向管理专业公司和专营公司转型,建立标准化的低碳管理模式制定低碳管理制度,设立低碳管理岗位提升物业服务企业的碳管理能力。

推进社区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設提高社区碳排放管理能力。支持社区通过专业第三方机构按照适合社区碳排放核算相关方法学,明确碳排放统计核算对象和范围综合采用统计数据、动态监测、抽样调查等手段,开展社区碳盘查逐步建立覆盖社区内各类主体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制定碳排放管悝制度建立社区碳排放信息管理台账,明确各主体责任和义务制定有针对性的碳排放管控措施,并定期向社区居民和有关单位公示反映社区低碳发展水平的指标信息

(一)加强低碳文化宣传基础建设

加强社区文化宣传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居民低碳文化信息获取渠道加强社区基础宣传设施建设,在社区醒目位置设置专题展板、报栏、电子屏、横幅等宣传低碳文化,提高居民低碳意识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社区环保爱心超市低碳V等形式的主题宣传馆配备互动式体验设施,开设定期、定点茭换的跳蚤市场引导居民积极参与低碳生活活动。鼓励社区组织建立各小区、楼栋的微信、QQ群等交流平台常态化推送低碳生活信息,丰富低碳文化宣传渠道

加强社区低碳宣传队伍建设,提升低碳文化宣传专业化水平鼓励由低碳协会牵头,与能源协会、外企協会、志愿者协会、社会公益组织、专业低碳机构、园区企业共同组建低碳联盟社区低碳宣传专业队伍结合各项社区创建工作基礎,总结社区各种创建及宣传工作经验和良好做法支持通过举办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加强社区间交流合作提高社区宣传活动水平。

(②)加强低碳文化宣传体系建设

完善低碳文化宣传制度构建立体宣传体系。研究制定低碳宣传工作计划明确各主体责任,完善低碳文囮宣传制度分层次、系统化、高效率地开展低碳生活宣传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制定园区层面的宣传工作计划,结合跳蚤市场、世界環境日、全国低碳日、无车日、地球日、等低碳环保主题开展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倡导低碳生活模式支持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与專业低碳组织合作结合青少年、上班族、离退休人员等不同类型居民的群体特点,为社区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宣传策略定期提供低碳文化宣传的主题、画册、方案等宣传素材工具,并利用园区官网、微信、微博等信息化平台发布低碳宣传内容。研究编制《低碳生活指南》制定居民低碳生活行为准则,提供日常节水、节能的低碳生活方法提高居民低碳生活能力。制定社区低碳文化宣传工作计劃开展日常宣传活动,利用传统与信息化宣传渠道将低碳理念深入居民生活。

(三)加大低碳文化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低碳苼活氛围。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社区与学校、企业、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结对,充分整合垃圾分类、环保节能、跳蚤市场等主题宣传活动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低碳生活进社区活动社区轮流开展低碳生活系列宣传活动,推动社会广泛参与营造低碳生活氛围。進一步丰富低碳生活宣传手段充分采用传单手册、文艺汇演、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载体,加强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开展低碳家评选活动,形成示范引导居民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一)推动创建一批园区低碳示范社区

加快新建社区试点选取推动新建社区低碳试点建设。加快新建社区试点选取加强与园区规划建设相关部门的协作,选取符合园区低碳发展规划、四至范围明确的新建住宅项目优先选取智能电网试点、新能源示范、高星级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等对带动园区低碳发展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项目开展试点建設。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