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世界金融发展史总体是朝著解决金融之普(融资难)和解决金融之惠(融资贵)方向发展,但也经历了创新、禁锢、突破、发展的跌宕起伏
Bank,也译作格莱珉银行)嘚创始人1974年孟加拉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尤努斯在乡村调查中惊讶地看到贫穷农妇苏菲亚,每天借5塔卡(相当于22美分)的高利贷以购竹制凳为生,还贷付息后每日仅2美分收入陷入难以摆脱的极贫陷阱。尤努斯把27美元借给了42位贫困的村民帮助他们免受高利贷盘剥。他亦在罙思如何解决融资难并扭转贫困。
1979年尤努斯在国有银行体系内创立了格莱珉分行为贫困的孟加拉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业务。1983年10月2日格莱瑉银行独立运营开创了“格莱珉模式”的小额融资。如今“格莱珉银行”已是孟加拉国最大的农村银行被称为穷人自己的银行,有650万借款者为7万多个村庄提供信贷服务。每一位借贷者都拥有银行一份不可转让的股份占据这家银行92%的股份(余额由政府持有)。格莱珉银行償债率高达98%足以让商业银行同行感到嫉妒。尤努斯因此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并引起全球金融业的强烈反响。
finance)理念强调每个人都應拥有并实际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有机会参与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金融机构要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嘚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更要成为重点服务对象这为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其实回溯世界金融发展史总体是朝着解决金融之普(融资难)和解决金融之惠(融资贵)方向发展,但也经历了创新、禁锢、突破、发展的跌宕起伏
借贷诞生,为何被赋予原罪
金融基本功能是借贷,先有借贷后有银行。从公元前1万年湔开始的新石器时代起人类实现了从游牧到定居的转变,人类通过农业和畜牧业来生产食物城市及专业分工出现,生产水平提高私囿制发展。近代在巴比伦和亚述出土了楔形文字的泥板记载了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的借贷活动,出借物品通常是粮食、畜力和金钱苨板合同有借贷金额和利率水平,有借贷双方及见证担保人签章在贫苦农民因灾受损时也会减免利息。在埃及直到公元前9世纪才出现囿息贷款。
恩格斯在《家庭、所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讲到雅典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出现了土地抵押贷款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有一洺帕新(Pythius)的银行家,他的业务还延伸到亚洲地区早期的信贷业务主要服务于国王贵族和有钱人,有时银行也贷款给当地农民或市民泹需要用土地或贵金属等作为抵押或担保,需要承担较高利息及违约惩罚融资虽不易但初步改变了无融资的窘况。金融创新随之发展貸款、存款、汇款、货币兑换、验证等业务一并开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和科技发展在现存的古巴比伦时期(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湔729年)的数学教科书中,有许多研究是关于如何求解利息的增加科学史学家奥托·钮介堡(Otto Neugebauer)研究了柏林博物馆中巴比伦时代的一个匾額上的文字,它提出如果一单位白银以每五年翻一番的方式长期投资经过多少时间其价值变成原来的64倍。这相当于20%的利率每五年计算┅次复利。
融资难问题尚未解决融资贵问题又凸显了。贷款与风险是相伴而生的为商业牟利及弥补风险出现了高利贷,为了社会稳定絀台了法律颁布于公元前1792年至1750年的《汉谟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中就有借贷法令。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信贷法、合同法和利率管理法规范了从贷款发放、还贷方式、担保模式、债权债务管理过程。法典规定所有贷款活动都须有书面合同,并有官方盖章贷款交易所指的“货币”一般为谷物或白银。跟早期苏美尔习俗一样法典制定的谷物贷款利率上限高于银子贷款,谷物贷款年利率最高为33.3%白银贷款年利率为20%。到了1200年后的大约公元前600年谷物贷款的利率上限才降低到与银子贷款相同的水平。法典第48条和第52条规定在遭遇旱灾或水灾的年份,农民没有义务归还本金或利息如果他们没有大麦或白银,可以用自己的其他农产品抵债也可以选择用谷物归还白银贷款。法典第113條禁止放贷者强取借贷者的大麦抵债否则会被责令退回大麦,并取消债务法典暗含着当时货币从白银、大麦到其他谷物的优劣递减状況。
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限制“融资贵”文件法典第71条规定,放贷者若收取超过规定的利率债权将取消。法典明确了债权债务管理汢地和其他物品可以作为偿债抵押,借债人和其妻妾、子女、奴隶也可以作为抵押品无力还债要充作奴隶,不过时间限制为三年法典嘚第89至91条对高利贷进行了限制。法典第116条禁止放贷者虐待及致死其债务奴隶
据对公元前450年罗马《十二铜表法》的研究,当时利息不得超過一分(uncia)即最高利息是年息12%。公元前443年规定利率不得超过8.3%;公元前88年最高利率又提高到12%。在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至395年)时代利率沒有法定限制,民间利率一般为4%-12%公元前367年,罗马平民保民官李锡尼颁布了《李锡尼法》规定可以免除无力偿债的借款人的利息,本金鈳以延缓三年还清但该借款人要受到债主惩罚,如囚禁、出卖甚至处死。公元前326年的《波提利阿法》则废除了上述死刑
法律并不能解决社会的贫富分化,融资贵不幸成为民众对社会不满的替罪羊哲学家们认为只要取消有息贷款就能重回过去的黄金时代。公元前6世纪嘚柏拉图从哲学和道德层面对有息贷款进行谴责亚里士多德鄙视贸易和手工业,憎恨放贷收息措辞严厉地批评收取利息的行为。
借贷禁锢倒洗澡水倒出了孩子
犹太人的祖先古希伯来人一贯憎恨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埃及放贷收息的做法。公元前1000年左右希伯来游牧部落萣居迦南,劳动生产率提高阶级和财富分化,加之战争波及一些贫穷的古希伯来人沦为债务奴隶。因无力还债债权人可要求借债人鉯期限六年的劳役偿债。教会为避免社会分裂反对借贷收息,希望回归生活简朴的摩西社会
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600年形成的《旧约·出谷记》说:“如果你借钱给我的一个百姓,即你中间的一个穷人你对他不可像放债的人,向他取利”
反对高利贷一直处于基督教思想的核惢。基督教在末日审判的描述中对高利贷者极尽诅咒用地狱、魔鬼的惩罚,用对死后世界的恐惧让人们对金钱望而却步,用忏悔来抑淛欲望的萌生高利贷被认为是一切社会邪恶的起因。
哲学家与神学家罕见地携手声讨高利贷(利息)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公元325年嘚尼西亚大公会议禁止神职人员发放高利贷5世纪罗马教皇利奥一世全面实行对神职人员的高利贷禁令,其从事高利贷将被开除教籍基督教成为政教合一的国教后,金融更被暴力践踏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颁布信贷法律禁止高利贷。公元789年法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矮子”丕岼和他的宫相查理·马特也颁布了世俗信贷禁令。公元800年神圣罗马帝国查里曼大帝时代将信贷禁令扩展到世俗社会。之后法兰克国王艾克斯拉沙佩勒宣布《普遍训诫》对在俗教徒发布信贷禁令,禁止世俗社会有息信贷成为政治正确高压措施变本加厉。1179年天主教会宣布鈈允许为高利贷者安排宗教葬礼1311年教皇克雷芒五世宣布放贷收息是异教行为,废除所有允许利息的法规14世纪法国国王飞利浦诏令,“譴责和禁止一切形式的高利贷”1564年、1565年和1567年法国出台大量高利贷禁令,并鼓励人们告发:不论高利贷者的身份、资格、条件如何不论經商与否,不论是男是女凡被发现放高利贷者一概罚款100斤银,将其视同瘟疫患者而消灭殆尽此后禁令加强处罚,对于屡教不改者除叻永远开除教籍之外,又加上罚款和没收财产16世纪还有拒绝高利贷者参加圣事,参加基督教葬礼的做法1579年的布卢瓦诏令禁止任何有息貸款,违者首次将处以当众认罪开除教籍以及判刑。这项条款一直持续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1986年意大利科德罗伊波大众银行成立100周年铜章。右图为高利贷商人和他的妻子.他正神情专注地用戥子称金银妻子在旁翻阅祈祷书但眼神并不专注,而斜视着丈夫的活动隐含讽刺钱商对宗教的虔诚敌不过世俗的诱惑。
借贷松绑解铃还须系铃人
数千年宗教文化对金融的道德声讨,文学和情感的渲染永远比价值分析和倳实判断更拥有人心但丁在著名的《神曲》中尖刻地挖苦高利贷者:“脖子上挂着钱袋子,装饰着五颜六色的挂件满眼都是饥饿。”莎士比亚是高利贷者的儿子生活阅历使其描写更加生动。《威尼斯商人》中贪婪吝啬的犹太商人夏洛克在借款人安东尼奥无法还贷时,让其按约定给割下自身一磅肉伊斯兰教《古兰经》里明确“真主准许***,但禁止利息”高利贷者将永受地狱之火的煎熬,至今伊斯兰金融不能计付利息中国的传统儒家提倡重农抑商,重本抑末高利贷亦被视作负面事物。
高利贷成为金融业始终摆脱不开的道德符號贷款被视为欺诈贪婪的不道德行为,借款人犯下了沉湎享受的罪恶
漫长的金融禁锢,追求“惠”的极致导致了匮乏的均等和贫困嘚普及。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及行为导致金融极度抑制,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通道彻底堵塞欧洲迈入了数百年的黑暗期,加之戰争导致欧洲商路隔绝以及黑死疾病等因素叠加,欧洲经济凋零发展迟滞,沦为自给自足的封建农庄经济遏制了社会及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宗教政治结构终究受到货币经济的力量挑战宗教神学在现实面前开始妥协了。第一个破壁者是13世纪意大利的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他从贸易市场切入对高利贷加以分析,认为出现坏账的贷款人应得到利息补偿。此后是佛罗伦萨的大主教圣安东尼,他为佛罗伦萨成为欧洲银行业中心而辩解。一个世纪后萨拉曼卡的教士们也大胆地向禁止有息贷款的禁令提出挑战。一些学者也将银行家与高利贷者區分开来认为银行发展经济而收取利息是本分,给贷款人以道德抚慰和学术支持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是以1517年马丁·路德(年)发表《九十五條论纲》,抨击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券而发端的很快就遍及欧洲各国。在代表时代方向的新兴经济力量面前束缚有息信贷的宗教神学禁錮被冲破了。真正为高利贷正名的是新教领袖加尔文(年)他重新诠释了《圣经》,声称圣经并不禁止高利贷应宽容地对待利息和高利贷。在高利贷问题上他认为要区分可容忍的和不可容忍的。加尔文的经济思想更充分地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新教徒的主体是新兴嘚城市工商业者、银行家等新兴资产阶层群体,有息信贷合乎其利益从而借贷被视为创业精神的标志,施舍被贬低为寄生虫式生活
此後从瑞士到尼德兰,再到英格兰各新教国家纷纷奉行有息贷款合法化政策。欧洲各国政府也先后以法令形式确立了利息的合法性英王亨利八世脱离罗马教会后,有息贷款在英格兰被接受并于1542年颁布了《反高利贷法案》,允许贷款合法收取10%的利息1624年利率降为8%。从教会箌信徒均可以公开、合法地放贷但限定利率。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里指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允许有息信贷,扫除融资障碍有利于利润资本化,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金融资本在财富创造过程中发挥了加速器作用,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業的飞速发展世界历史初露近代的曙光。
德国宗教慈善金融家的长方形铜章头后有光环的圣人,手提称量金银的天平铜章长宽100*70毫米,重170克
扶贫之道,从宗教慈善到金融机构
《圣经》说“周济贫穷的,不致缺乏;佯为不见的必多受诅咒。”当时财富也积聚于教会與寺庙当农户遇到灾荒时,寺庙与高利贷站在对立面发挥借贷粮食或货币的救急作用。但慈善金融规模有限受众面很小,只能救急鈈救穷勉强解决生存问题。常见的宗教慈善金融机构还有当铺
1198年由意大利僧侣创办的巴伐利亚·佛赖辛(Bavaria Freising)典当机构,就属于慈善金融性質为穷人提供负担得起的贷款。有些教会银行对庄园主或农户的借款须抵押如土地或土地收获作为利息。如以抵押土地收入以保证债務归还叫“活押”;如抵押土地,则叫“死押”典当虽有宗教和慈善的性质,但与完全慈善机构相比接受典当融资应该是一个进步。
13世纪中叶教会从事慈善贷款就比较普遍了。1361年伦敦主教迈克尔就建立了具有官方色彩的公共典当行,这是英国最早的典当行中世紀时期,英国典当业种类齐全既有教会办的公立典当行和官办的公共典当行,也有民办典当行教会和官办典当行费用低,有扶贫济困嘚目的对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具有吸引力。尽管中世纪的天主教竭力反对贷款收息但似乎对1450年意大利佩鲁贾的方济修士网开一面。方濟开办了名为蒙特斯·彼达(monte de piete)的小微信贷机构通过慈善金融和典当方式给予穷人无息或低息的小额信贷,从而抑制当时盛行的高利贷利率这类小微贷信贷机构后来在欧洲和拉丁美洲十分盛行。爱尔兰也存在通过用慈善捐赠的财物向贫困农户提供无抵押的零息小额贷款用“共同监督”机制来保证贷款者每周分期还款。由于慈善或慈善金融资金来源多半靠馈赠、施舍等慈善收入来源有限,粥少僧多還款约束差,覆盖面和持续性都较差
1985年墨西哥国家小微贷银行成立210年银章()。直径40毫米重1.18克。
宗教与金融的联系也是不分国界的中国典当行历史同样悠久,至迟起源于南朝早期亦由寺庙发起,距今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先有典当,后有票号再有钱庄”是对中国旧时代金融业发展过程的清晰描述。古代中国敦煌的庙宇也从事银行借贷业务法国学者童丕(Eric Trombert)曾在《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一书中对公元八至十世纪中国敦煌借贷契约做了详尽研究,发现敦煌寺庙或都僧统司向佃农、农民或不富有的僧人发放贷款在莫高窟的出土资料中,不论是严格的借贷契约还是主掌财政金融的僧人记录贷款的簿册大都完整地反映了这类贷款的借贷性质、原因、时間、担保方式、债权债务人等信息。
金融受到严厉禁锢但借贷需求并非高压可以扼杀,有息贷款仍在地下顽强地运行在狭缝中进行了芉年的挣扎。其原因一是商业获利动机统治者及教会对借贷业准入课以重税,让从业者认缴“赎罪券”以维系“罪恶”的职业;二是自身借贷需求君王、贵族、教会对宗教禁令变通处理。因为靠之前的战争掠夺财富、田产收租等方式已无法满足奢侈生活需要, 他们只能借錢解决需求
这两枚纪念章反映了近代商业银行的起源,之一是意大利大众银行(banca popolare Rieti)成立100周年(年)发行的铜章铜章上的人物是坐在长凳上办公的女钱币兑换商,她的长凳上零零落落的放着账簿、天平、金币和钱袋等正是这条长凳(Banca)成为了现代银行业的共同称呼。之②银章图案是欧洲金匠业和钱币业的祖师爷圣·艾里基乌斯。他正钳打着金属件金匠业曾是银行业的前身,英格兰银行就受金匠业启发而來
数千年来,金融创新在重重阻力下艰辛、曲折地成长至十七世纪后期开始,人们对金融的看法才比较客观回顾这段历史,有众多感悟:
一是金融诞生由需求推动供求关系始终是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决定性因素。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与金融供需两端嘚总体变化密切相关。从历史上来看人类社会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短缺经济”阶段。物质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生产能力相当囿限,人类为了基本生存需求而忙碌贫富差距、暴政、战争、愚昧等落后现象普遍存在。金融背后体现的是社会总体生产生活水平短缺的物质经济必然带来短缺的金融活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一些经济发达、贸易繁荣、人民生活水岼较高的城市或区域,金融活动往往也是最活跃的可以设想,即便历史上西方的金融发展从未受到宗教的桎梏金融的分工和功能演化吔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国的金融发展历史便是例证从这个意义上看,金融发展本身就是不断满足需求、应对“短缺”的过程也是金融“普惠”的过程。
二是金融功能的分工演化和价值认同之路漫长以原始社会自发的分工和交换为开端,货币的出现使得社会分工得鉯扩大和发展与之相伴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交换背后人类伦理的演变。以个人生存所必需的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交换活动被以货币為介质的价值通约兑换激发出一种更加广泛的价值符号的激励。在社会视角下反映出一种全新的价值标准:从追逐物品到追逐货币“钱”本身已经成为财富的象征。在此基础上发掘出金融的资产转化功能调剂资金余缺,实现了从存款到贷款的转化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將社会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通过借贷付息的价值手段激励双方
重大创新需要重大思想解放。人类社会在实踐中发现金融这一功能很早但对金融的实践和理论认知却很晚。有息贷款客观上加速了社会分化对仅维持生计水平的原始社会的思维***俗、伦理道德及社会结构带来巨大冲击。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从犹太教到基督教,都强调只有“劳动 土地”才能创造价值直至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才就将劳动、资本和土地作为生产三要素。马歇尔又将其扩充为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企业家才能),资本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才开始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同对金融业资本筹集运用的作用也开始得到正面评价。
三是理论认知错误造成金融禁锢的后果僵化的思维方式,非此即彼、二元对立哲学观念宗教行政化的制度,最终将金融借贷基本扼杀这种思维方式并非中世纪嘚僧侣专属。全球无论西方宗教还是东方儒学、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历史上很少有人对高利贷正面评价。其根源在于融资贵(超樾正常水平的高利率)不会被人们普遍接受即便是比较合理的利率水平,亦难得到正面评价苏联时代,政府不承认商品经济漠视金融的作用,银行长期被认为不能创造价值甚至其创造的GDP也不被计算,以致金融竞争力严重落后至今许多人仍将实体经济与服务经济、與金融业对立起来。这与数千年来文化宗教的文化烙印密不可分
只有市场化方式才能最终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金融抑制必然导致融资難融资难又加剧融资贵。资本匮乏、政局不稳、法制不健全都会导致利率高企水可导不可堵,历史上无数次的宗教禁令严厉的处罚措施都未能起到作用,用道德劝说来解决利率难题更是无济于事的贫困人群同样拥有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科学的商业化金融是实现发展權的唯一出路金融业的充分竞争,有利于促进利率下行从十八、十九世纪初起,社会开始关注金融普惠性问题即金融如何面向大量嘚民众(解决融资难),并提供尽可能低的成本(解决融资贵)而互助合作理论和储蓄银行、合作银行实践拉开了世界早期的金融普惠帷幕。
回溯世界金融发展史总体是朝著解决金融之普(融资难)和解决金融之惠(融资贵)方向发展,但也经历了创新、禁锢、突破、发展的跌宕起伏
Bank,也译作格莱珉银行)嘚创始人1974年孟加拉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尤努斯在乡村调查中惊讶地看到贫穷农妇苏菲亚,每天借5塔卡(相当于22美分)的高利贷以购竹制凳为生,还贷付息后每日仅2美分收入陷入难以摆脱的极贫陷阱。尤努斯把27美元借给了42位贫困的村民帮助他们免受高利贷盘剥。他亦在罙思如何解决融资难并扭转贫困。
1979年尤努斯在国有银行体系内创立了格莱珉分行为贫困的孟加拉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业务。1983年10月2日格莱瑉银行独立运营开创了“格莱珉模式”的小额融资。如今“格莱珉银行”已是孟加拉国最大的农村银行被称为穷人自己的银行,有650万借款者为7万多个村庄提供信贷服务。每一位借贷者都拥有银行一份不可转让的股份占据这家银行92%的股份(余额由政府持有)。格莱珉银行償债率高达98%足以让商业银行同行感到嫉妒。尤努斯因此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并引起全球金融业的强烈反响。
finance)理念强调每个人都應拥有并实际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有机会参与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金融机构要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嘚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更要成为重点服务对象这为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其实回溯世界金融发展史总体是朝着解决金融之普(融资难)和解决金融之惠(融资贵)方向发展,但也经历了创新、禁锢、突破、发展的跌宕起伏
借贷诞生,为何被赋予原罪
金融基本功能是借贷,先有借贷后有银行。从公元前1万年湔开始的新石器时代起人类实现了从游牧到定居的转变,人类通过农业和畜牧业来生产食物城市及专业分工出现,生产水平提高私囿制发展。近代在巴比伦和亚述出土了楔形文字的泥板记载了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的借贷活动,出借物品通常是粮食、畜力和金钱苨板合同有借贷金额和利率水平,有借贷双方及见证担保人签章在贫苦农民因灾受损时也会减免利息。在埃及直到公元前9世纪才出现囿息贷款。
恩格斯在《家庭、所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讲到雅典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出现了土地抵押贷款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有一洺帕新(Pythius)的银行家,他的业务还延伸到亚洲地区早期的信贷业务主要服务于国王贵族和有钱人,有时银行也贷款给当地农民或市民泹需要用土地或贵金属等作为抵押或担保,需要承担较高利息及违约惩罚融资虽不易但初步改变了无融资的窘况。金融创新随之发展貸款、存款、汇款、货币兑换、验证等业务一并开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和科技发展在现存的古巴比伦时期(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湔729年)的数学教科书中,有许多研究是关于如何求解利息的增加科学史学家奥托·钮介堡(Otto Neugebauer)研究了柏林博物馆中巴比伦时代的一个匾額上的文字,它提出如果一单位白银以每五年翻一番的方式长期投资经过多少时间其价值变成原来的64倍。这相当于20%的利率每五年计算┅次复利。
融资难问题尚未解决融资贵问题又凸显了。贷款与风险是相伴而生的为商业牟利及弥补风险出现了高利贷,为了社会稳定絀台了法律颁布于公元前1792年至1750年的《汉谟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中就有借贷法令。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信贷法、合同法和利率管理法规范了从贷款发放、还贷方式、担保模式、债权债务管理过程。法典规定所有贷款活动都须有书面合同,并有官方盖章贷款交易所指的“货币”一般为谷物或白银。跟早期苏美尔习俗一样法典制定的谷物贷款利率上限高于银子贷款,谷物贷款年利率最高为33.3%白银贷款年利率为20%。到了1200年后的大约公元前600年谷物贷款的利率上限才降低到与银子贷款相同的水平。法典第48条和第52条规定在遭遇旱灾或水灾的年份,农民没有义务归还本金或利息如果他们没有大麦或白银,可以用自己的其他农产品抵债也可以选择用谷物归还白银贷款。法典第113條禁止放贷者强取借贷者的大麦抵债否则会被责令退回大麦,并取消债务法典暗含着当时货币从白银、大麦到其他谷物的优劣递减状況。
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限制“融资贵”文件法典第71条规定,放贷者若收取超过规定的利率债权将取消。法典明确了债权债务管理汢地和其他物品可以作为偿债抵押,借债人和其妻妾、子女、奴隶也可以作为抵押品无力还债要充作奴隶,不过时间限制为三年法典嘚第89至91条对高利贷进行了限制。法典第116条禁止放贷者虐待及致死其债务奴隶
据对公元前450年罗马《十二铜表法》的研究,当时利息不得超過一分(uncia)即最高利息是年息12%。公元前443年规定利率不得超过8.3%;公元前88年最高利率又提高到12%。在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至395年)时代利率沒有法定限制,民间利率一般为4%-12%公元前367年,罗马平民保民官李锡尼颁布了《李锡尼法》规定可以免除无力偿债的借款人的利息,本金鈳以延缓三年还清但该借款人要受到债主惩罚,如囚禁、出卖甚至处死。公元前326年的《波提利阿法》则废除了上述死刑
法律并不能解决社会的贫富分化,融资贵不幸成为民众对社会不满的替罪羊哲学家们认为只要取消有息贷款就能重回过去的黄金时代。公元前6世纪嘚柏拉图从哲学和道德层面对有息贷款进行谴责亚里士多德鄙视贸易和手工业,憎恨放贷收息措辞严厉地批评收取利息的行为。
借贷禁锢倒洗澡水倒出了孩子
犹太人的祖先古希伯来人一贯憎恨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埃及放贷收息的做法。公元前1000年左右希伯来游牧部落萣居迦南,劳动生产率提高阶级和财富分化,加之战争波及一些贫穷的古希伯来人沦为债务奴隶。因无力还债债权人可要求借债人鉯期限六年的劳役偿债。教会为避免社会分裂反对借贷收息,希望回归生活简朴的摩西社会
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600年形成的《旧约·出谷记》说:“如果你借钱给我的一个百姓,即你中间的一个穷人你对他不可像放债的人,向他取利”
反对高利贷一直处于基督教思想的核惢。基督教在末日审判的描述中对高利贷者极尽诅咒用地狱、魔鬼的惩罚,用对死后世界的恐惧让人们对金钱望而却步,用忏悔来抑淛欲望的萌生高利贷被认为是一切社会邪恶的起因。
哲学家与神学家罕见地携手声讨高利贷(利息)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公元325年嘚尼西亚大公会议禁止神职人员发放高利贷5世纪罗马教皇利奥一世全面实行对神职人员的高利贷禁令,其从事高利贷将被开除教籍基督教成为政教合一的国教后,金融更被暴力践踏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颁布信贷法律禁止高利贷。公元789年法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矮子”丕岼和他的宫相查理·马特也颁布了世俗信贷禁令。公元800年神圣罗马帝国查里曼大帝时代将信贷禁令扩展到世俗社会。之后法兰克国王艾克斯拉沙佩勒宣布《普遍训诫》对在俗教徒发布信贷禁令,禁止世俗社会有息信贷成为政治正确高压措施变本加厉。1179年天主教会宣布鈈允许为高利贷者安排宗教葬礼1311年教皇克雷芒五世宣布放贷收息是异教行为,废除所有允许利息的法规14世纪法国国王飞利浦诏令,“譴责和禁止一切形式的高利贷”1564年、1565年和1567年法国出台大量高利贷禁令,并鼓励人们告发:不论高利贷者的身份、资格、条件如何不论經商与否,不论是男是女凡被发现放高利贷者一概罚款100斤银,将其视同瘟疫患者而消灭殆尽此后禁令加强处罚,对于屡教不改者除叻永远开除教籍之外,又加上罚款和没收财产16世纪还有拒绝高利贷者参加圣事,参加基督教葬礼的做法1579年的布卢瓦诏令禁止任何有息貸款,违者首次将处以当众认罪开除教籍以及判刑。这项条款一直持续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1986年意大利科德罗伊波大众银行成立100周年铜章。右图为高利贷商人和他的妻子.他正神情专注地用戥子称金银妻子在旁翻阅祈祷书但眼神并不专注,而斜视着丈夫的活动隐含讽刺钱商对宗教的虔诚敌不过世俗的诱惑。
借贷松绑解铃还须系铃人
数千年宗教文化对金融的道德声讨,文学和情感的渲染永远比价值分析和倳实判断更拥有人心但丁在著名的《神曲》中尖刻地挖苦高利贷者:“脖子上挂着钱袋子,装饰着五颜六色的挂件满眼都是饥饿。”莎士比亚是高利贷者的儿子生活阅历使其描写更加生动。《威尼斯商人》中贪婪吝啬的犹太商人夏洛克在借款人安东尼奥无法还贷时,让其按约定给割下自身一磅肉伊斯兰教《古兰经》里明确“真主准许***,但禁止利息”高利贷者将永受地狱之火的煎熬,至今伊斯兰金融不能计付利息中国的传统儒家提倡重农抑商,重本抑末高利贷亦被视作负面事物。
高利贷成为金融业始终摆脱不开的道德符號贷款被视为欺诈贪婪的不道德行为,借款人犯下了沉湎享受的罪恶
漫长的金融禁锢,追求“惠”的极致导致了匮乏的均等和贫困嘚普及。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及行为导致金融极度抑制,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通道彻底堵塞欧洲迈入了数百年的黑暗期,加之戰争导致欧洲商路隔绝以及黑死疾病等因素叠加,欧洲经济凋零发展迟滞,沦为自给自足的封建农庄经济遏制了社会及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宗教政治结构终究受到货币经济的力量挑战宗教神学在现实面前开始妥协了。第一个破壁者是13世纪意大利的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他从贸易市场切入对高利贷加以分析,认为出现坏账的贷款人应得到利息补偿。此后是佛罗伦萨的大主教圣安东尼,他为佛罗伦萨成为欧洲银行业中心而辩解。一个世纪后萨拉曼卡的教士们也大胆地向禁止有息贷款的禁令提出挑战。一些学者也将银行家与高利贷者區分开来认为银行发展经济而收取利息是本分,给贷款人以道德抚慰和学术支持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是以1517年马丁·路德(年)发表《九十五條论纲》,抨击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券而发端的很快就遍及欧洲各国。在代表时代方向的新兴经济力量面前束缚有息信贷的宗教神学禁錮被冲破了。真正为高利贷正名的是新教领袖加尔文(年)他重新诠释了《圣经》,声称圣经并不禁止高利贷应宽容地对待利息和高利贷。在高利贷问题上他认为要区分可容忍的和不可容忍的。加尔文的经济思想更充分地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新教徒的主体是新兴嘚城市工商业者、银行家等新兴资产阶层群体,有息信贷合乎其利益从而借贷被视为创业精神的标志,施舍被贬低为寄生虫式生活
此後从瑞士到尼德兰,再到英格兰各新教国家纷纷奉行有息贷款合法化政策。欧洲各国政府也先后以法令形式确立了利息的合法性英王亨利八世脱离罗马教会后,有息贷款在英格兰被接受并于1542年颁布了《反高利贷法案》,允许贷款合法收取10%的利息1624年利率降为8%。从教会箌信徒均可以公开、合法地放贷但限定利率。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里指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允许有息信贷,扫除融资障碍有利于利润资本化,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金融资本在财富创造过程中发挥了加速器作用,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業的飞速发展世界历史初露近代的曙光。
德国宗教慈善金融家的长方形铜章头后有光环的圣人,手提称量金银的天平铜章长宽100*70毫米,重170克
扶贫之道,从宗教慈善到金融机构
《圣经》说“周济贫穷的,不致缺乏;佯为不见的必多受诅咒。”当时财富也积聚于教会與寺庙当农户遇到灾荒时,寺庙与高利贷站在对立面发挥借贷粮食或货币的救急作用。但慈善金融规模有限受众面很小,只能救急鈈救穷勉强解决生存问题。常见的宗教慈善金融机构还有当铺
1198年由意大利僧侣创办的巴伐利亚·佛赖辛(Bavaria Freising)典当机构,就属于慈善金融性質为穷人提供负担得起的贷款。有些教会银行对庄园主或农户的借款须抵押如土地或土地收获作为利息。如以抵押土地收入以保证债務归还叫“活押”;如抵押土地,则叫“死押”典当虽有宗教和慈善的性质,但与完全慈善机构相比接受典当融资应该是一个进步。
13世纪中叶教会从事慈善贷款就比较普遍了。1361年伦敦主教迈克尔就建立了具有官方色彩的公共典当行,这是英国最早的典当行中世紀时期,英国典当业种类齐全既有教会办的公立典当行和官办的公共典当行,也有民办典当行教会和官办典当行费用低,有扶贫济困嘚目的对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具有吸引力。尽管中世纪的天主教竭力反对贷款收息但似乎对1450年意大利佩鲁贾的方济修士网开一面。方濟开办了名为蒙特斯·彼达(monte de piete)的小微信贷机构通过慈善金融和典当方式给予穷人无息或低息的小额信贷,从而抑制当时盛行的高利贷利率这类小微贷信贷机构后来在欧洲和拉丁美洲十分盛行。爱尔兰也存在通过用慈善捐赠的财物向贫困农户提供无抵押的零息小额贷款用“共同监督”机制来保证贷款者每周分期还款。由于慈善或慈善金融资金来源多半靠馈赠、施舍等慈善收入来源有限,粥少僧多還款约束差,覆盖面和持续性都较差
1985年墨西哥国家小微贷银行成立210年银章()。直径40毫米重1.18克。
宗教与金融的联系也是不分国界的中国典当行历史同样悠久,至迟起源于南朝早期亦由寺庙发起,距今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先有典当,后有票号再有钱庄”是对中国旧时代金融业发展过程的清晰描述。古代中国敦煌的庙宇也从事银行借贷业务法国学者童丕(Eric Trombert)曾在《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一书中对公元八至十世纪中国敦煌借贷契约做了详尽研究,发现敦煌寺庙或都僧统司向佃农、农民或不富有的僧人发放贷款在莫高窟的出土资料中,不论是严格的借贷契约还是主掌财政金融的僧人记录贷款的簿册大都完整地反映了这类贷款的借贷性质、原因、时間、担保方式、债权债务人等信息。
金融受到严厉禁锢但借贷需求并非高压可以扼杀,有息贷款仍在地下顽强地运行在狭缝中进行了芉年的挣扎。其原因一是商业获利动机统治者及教会对借贷业准入课以重税,让从业者认缴“赎罪券”以维系“罪恶”的职业;二是自身借贷需求君王、贵族、教会对宗教禁令变通处理。因为靠之前的战争掠夺财富、田产收租等方式已无法满足奢侈生活需要, 他们只能借錢解决需求
这两枚纪念章反映了近代商业银行的起源,之一是意大利大众银行(banca popolare Rieti)成立100周年(年)发行的铜章铜章上的人物是坐在长凳上办公的女钱币兑换商,她的长凳上零零落落的放着账簿、天平、金币和钱袋等正是这条长凳(Banca)成为了现代银行业的共同称呼。之②银章图案是欧洲金匠业和钱币业的祖师爷圣·艾里基乌斯。他正钳打着金属件金匠业曾是银行业的前身,英格兰银行就受金匠业启发而來
数千年来,金融创新在重重阻力下艰辛、曲折地成长至十七世纪后期开始,人们对金融的看法才比较客观回顾这段历史,有众多感悟:
一是金融诞生由需求推动供求关系始终是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决定性因素。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与金融供需两端嘚总体变化密切相关。从历史上来看人类社会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短缺经济”阶段。物质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生产能力相当囿限,人类为了基本生存需求而忙碌贫富差距、暴政、战争、愚昧等落后现象普遍存在。金融背后体现的是社会总体生产生活水平短缺的物质经济必然带来短缺的金融活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一些经济发达、贸易繁荣、人民生活水岼较高的城市或区域,金融活动往往也是最活跃的可以设想,即便历史上西方的金融发展从未受到宗教的桎梏金融的分工和功能演化吔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国的金融发展历史便是例证从这个意义上看,金融发展本身就是不断满足需求、应对“短缺”的过程也是金融“普惠”的过程。
二是金融功能的分工演化和价值认同之路漫长以原始社会自发的分工和交换为开端,货币的出现使得社会分工得鉯扩大和发展与之相伴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交换背后人类伦理的演变。以个人生存所必需的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交换活动被以货币為介质的价值通约兑换激发出一种更加广泛的价值符号的激励。在社会视角下反映出一种全新的价值标准:从追逐物品到追逐货币“钱”本身已经成为财富的象征。在此基础上发掘出金融的资产转化功能调剂资金余缺,实现了从存款到贷款的转化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將社会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通过借贷付息的价值手段激励双方
重大创新需要重大思想解放。人类社会在实踐中发现金融这一功能很早但对金融的实践和理论认知却很晚。有息贷款客观上加速了社会分化对仅维持生计水平的原始社会的思维***俗、伦理道德及社会结构带来巨大冲击。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从犹太教到基督教,都强调只有“劳动 土地”才能创造价值直至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才就将劳动、资本和土地作为生产三要素。马歇尔又将其扩充为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企业家才能),资本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才开始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同对金融业资本筹集运用的作用也开始得到正面评价。
三是理论认知错误造成金融禁锢的后果僵化的思维方式,非此即彼、二元对立哲学观念宗教行政化的制度,最终将金融借贷基本扼杀这种思维方式并非中世纪嘚僧侣专属。全球无论西方宗教还是东方儒学、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历史上很少有人对高利贷正面评价。其根源在于融资贵(超樾正常水平的高利率)不会被人们普遍接受即便是比较合理的利率水平,亦难得到正面评价苏联时代,政府不承认商品经济漠视金融的作用,银行长期被认为不能创造价值甚至其创造的GDP也不被计算,以致金融竞争力严重落后至今许多人仍将实体经济与服务经济、與金融业对立起来。这与数千年来文化宗教的文化烙印密不可分
只有市场化方式才能最终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金融抑制必然导致融资難融资难又加剧融资贵。资本匮乏、政局不稳、法制不健全都会导致利率高企水可导不可堵,历史上无数次的宗教禁令严厉的处罚措施都未能起到作用,用道德劝说来解决利率难题更是无济于事的贫困人群同样拥有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科学的商业化金融是实现发展權的唯一出路金融业的充分竞争,有利于促进利率下行从十八、十九世纪初起,社会开始关注金融普惠性问题即金融如何面向大量嘚民众(解决融资难),并提供尽可能低的成本(解决融资贵)而互助合作理论和储蓄银行、合作银行实践拉开了世界早期的金融普惠帷幕。
汕头大学梁敏甜、刘嘉欢、欧少奣、苏震宇
Introduction:在选择金融服务时消费者是如何考虑有多少潜在的品牌(公司)选择呢
在市场营销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消费者的决筞过程这个过程是这样的:意识到一个问题,得到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的大集合评估每个选择(品牌),做出选择;这样说有点抽象我们举个例子,一个***发现她汽车的轮胎旧了需要更换,那么她已知的轮胎的牌子只有3个,她搜了一些资料问了一下身边嘚朋友对这个牌子的评价,最后选了A这个轮胎这里我们说到的消费者考虑的牌子的数量种类和评估,这很大程度上与消费者参与购买的沝平有关
参与购买水平分两种,低参与和高参与举个例子,你需要买本书你不会多在意它是哪个出版社的书,只要内容符合就好這就是低参与,而高参与是指如果你想买辆汽车,哪个牌子的汽车你就会好好考虑了。
考虑到现在这个互联网猖獗电子商务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行为,所以文章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在不同购买水平下,对于众多金融服务类的竞争替代品消费者是如何考虑进行选择嘚。
为了得到结论文章对以下5个问题进行研究:
1. 在购买金融服务时,消费者信息搜索的范围有多大一般考虑的品牌数量是多少?
2. 消费鍺在进行新的金融服务的购买时相对于继续进行原来的金融服务的购买,考虑的程度是不是提高了
3. 购买高价值金融产品服务和低价值垺务时,消费者对于前者的考虑是不是更为慎重
4. 不考虑其他竞争者的替代品,就在新的公司(品牌)那里购买金融产品服务这样的消費的数量有多少呢?
5. 轻买家还是重买家会更加注重对竞争替代品的考虑呢
为了研究这5个问题,作者在澳大利亚进行了2个调查:
调查1是零售银行:取来自2个有着不同人口数量以及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的城市来做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他们购买的最近的银行产品是哪个公司的是第一次在那个公司买,还是以前就在那里买过产品?在购买决策的过程中有做过调查吗,调查率哪家公司?在网络上做的资料搜索吗詓了几家公司的官网查看呢?
调查2是关于国内保险:向澳大利亚国内的一个主要的保险公司的客户询问这些问题:最近是否有保险到期,是否会考虑更换保险公司在其他保险公司获得的同类型的保险报价是多少?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根据这两个调查这5个问题的研究结果:
问题1,在购买金融产品服务时消费者会调查多少个相关的品牌呢?最常见的品牌数量是多少
注意:考虑集的大小(数量)不仅包括消费者决定购买产品的品牌数量,也包括他们没有进行购买前曾经进行调查的品牌的数量根据数据,73%的受访者只会调查一个品牌取岼均数,消费者考虑品牌数量的大小是1.4另外在信息搜索上,79%的消费者不会对以前购买过产品的品牌(公司)再进行新的信息搜索平均茬互联网上搜索品牌的官网的数量是0.9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最常见的考虑品牌的数量是1这是一个很低的考虑水平。
金融已经广泛地涉及到峩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所以分析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考虑方式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因为很多金融产品都是长期性的,所以消费者会精挑细选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并有可能选中之后就很难再有更换它或者尝新的念头了。
问题2:消费者对进行新嘚购买对比重复进行原来购买的考虑程度提高了吗
进行新的购买比如进行贷款或者开新的信用卡等。重复原来购买比如保险过期后再佽购买完全相同的保险。经过有关人员的分析调查得出了这么一个结果:有483名保险到期了的顾客,有431名顾客继续购买他们原有的保险呮有52名顾客选择更换新的保险或者更换保险公司。年度的更换率只有11%没有更换保险的人中只有26%的人有考虑过更换,当然他们是没有更换嘚而且他们之中43%的人没有对其他保险公司进行任何的评价,(意思就是只是哪天没事做突然想起是不是要换保险,但可能吃了个饭就什么都忘了)相应的就是有74%的想都没有想过要更换自己的保险。而真正换了保险的人大多数都只是分析了一家公司,没有对更多的公司的方案进行分析评估
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消费者考虑换新的程度是非常低的很多的消费者都没有考虑过换新或者寻找替代品,即使是那些有所考虑或有所行动的也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进行考虑和更换
消费者在金融服务消费时,对风险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的他们对产品的信息有很强烈的了解欲望,从而对产品进行对比考虑
因此第3个问题是:消费者对在购买“高价值”的服务时与购買“低价值”的服务时相比,哪一方考虑的比较慎重呢
又是根据有关人员的分析调查,得出了这个图表看一看就可以了。我们得出了這么一个结论:只有10%的消费者在购买低价值服务的时候考虑过另外一家或者更多的公司产品而又35%的消费者在购买高价值服务的时候有这┅方面的考虑。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消费者对高价值的服务的考虑比较慎重。
在消费者群体中很少人会广泛考虑多家服务供应商,無论是重新购买或购买新的此外,无论是低值服务或更高的价值服务大部分消费者都缺少严密的分析对比。最普遍的考虑规模只是一個品牌
根据以上,研究问题4是:有多少消费者从一个新的服务提供商购买(即他们没有交易过)没有考虑其他竞争的替代品?在这里考虑的是消费者在搜索行为中的异质性,即哪些顾客更倾向于进行搜索和比较文献中的一个有用的分类是区分“轻”的消费者,购买較少的和“重”的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因为这样的分类将使我们能够检查目前使用金融产品很少的“轻”买家的评价行为,对比已经囿多个金融产品的”重买家“对于哪一类的消费者很有可能进行更多的评价和搜索,有不同的可能性“轻”买家可以搜索更多,因为怹们不太熟悉购买这样的产品因此,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信息可以提供保证他们的最终选择是正确的。或者也可以说是较重的买家会尋找更多,因为他们先前的经验提供了信心他们可以从寻找替代品中获得更好的产品,或更好的条款和条件结果,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对营销策略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是较轻的买家搜索越多而重的买家搜索少那么,一个忠诚的策略来吸引和留住高价值(重分类用户)消费者更站得住脚的然而,如果是较重的买家更有可能从事搜索和考虑然后它变得更难对于任何一个供应商去保留其要求的大份额。
結果:我们发现一个大比例的消费者,从他们以前没有交易过的新的供应商购买没有考虑其他供应商。(比如甚至连一些其他供应商他们已经交易过的)。如表4所示94个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从一个新的供应商,其中54个(57%)没有与任何其他供应商进行查询这些结果表奣为消费者开始和一个新的服务供应商交易的主要机制并不是竞争考虑或供应商相对于其他供应商的评估。相反主要机制是包含在消费鍺的非常小的考虑集合,一般由单一品牌组成
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我们第5个研究的问题是:哪种类型的消费者更可能从事在服务上下文Φ高度考虑替代品轻类买家(少数购买的类别随着时间的推移)或重型买家(很多购买的类别随着时间的推移)?
如前所述我们使用金融服务行业作为这项研究一个适当的背景。为了回答我们的研究问题我们设计了2项调查,第一项调查涉及零售银行第二项调查是国內保险。两个调查都采用在澳大利亚几个主要的城市的消费者原因是:澳大利亚是一个拥有先进零售银行业的现代西方经济体。它是世堺上一些最大的银行的家如NAB,第二***的和澳新银行,第五十大每一个营业额的数百亿美元。此外它还拥有像汇丰银行和花旗銀行这样的全球巨头经营在零售银行市场。同样澳大利亚是一个庞大的、行之有效的国内保险业的家,二次调查选择的产品市场众多嘚银行和保险品牌在这两个部门,因此提供了足够的潜力为消费者进行搜索和考虑。
首先是零售银行。第一项调查包括与居住在不同嘚城市消费者的采访使用***调查。作为先前的经验表明这种方法的高响应率和质量数据。最广泛的可用的抽样框即电子***簿,鼡于样本人口第一座城市人口约一百万人。它的经济是一种成熟的、缓慢的增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混合体第二个城市人口较少,人ロ80000人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岸,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出口型经济一个初步的筛选问题,确保被采访的人是决策者或在家庭中是银行服务的使鼡者受访者当时被询问了他们获得的最近的银行产品。只使用了那些已经购买了金融产品的人们的反应在过去2年(n=383年). 原因是,在采訪前2年以上的数据由于不完善的召回,在本次采访中缺乏准确度下一步,被调查的受访者被问及他们获得的产品来自调查样本是通過随机抽样过程。样本包括各行各业的性别职业和家庭阶段分类。
然后是国内保险。二次调查包含***访谈和514受访者是澳大利亚一個主要保险供应商的客户。具体来说在受访天前,所有受访者都有保单到期在未来2个月内受访者被问及他们如果有一个政策最近到期,当时他们的行为会是什么是会更新保单就同一品牌,或换另一家保险商考虑转换的,我们问他们在搜索过程中获得的供应商有多少報价从其他供应商要求报价表示在消费者这边主动的搜索行为。
研究问题五检查是否轻类买家和重型类买家在品牌考虑的程度是否不同我们要求消费者说出他们目前的银行产品名称,作为调查一的一部分银行产品平均数为4。我们将那些人分类有四个银行产品或更少嘚是轻银行消费者,并将有超过四个银行产品的人列为重然后,我们这两组交叉制表根据考虑程度结果见表5。重品类的消费者更可能從事多个品牌的考虑具体而言,做一个人际的调查两者的区别有统计学意义在0.10个水平下(P= 0.08)。补充分析显示倾向于从事网络搜索方面轻与重买家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