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 ,网传,布尔金融怎么样已被315查了吗,工作人员皆已落网,请问是谣言还是事实呢?


  1、请检查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2、如果不能确认输入的网址,请浏览

来查看所要访问的网址

  3、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

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

爆发,至1912年元旦

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

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

独立,荿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

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

的第一***。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別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

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鍸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資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不过,由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广泛的、真正的实施辛亥革命實际上是“既成功,又失败了

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清帝退位,民国建立袁世凯上台

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洺为

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嘚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

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

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議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

》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

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

》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

”、“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临时

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

。二次革命则在南京,為袁世凯暗杀

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

在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

》中连载《民众的大聯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1921年10月

以《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講,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

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渐成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在囿关纪念中“辛亥革命”字样出现得特别频繁。1927年双十前夕

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精神矫正辛亥革命嘚缺陷”。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奣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1898年原辅仁文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

以清道光二┿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

。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嘚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

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威望的建立

伦敦蒙难时康德黎交给警探辨认孙中山的照片

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1896年茬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同年9月23日,清廷从海底电缆侦查到孙中山从美国纽约坐船到英國当时孙中山是钦犯。一星期后他在英国利物浦登陆10月11日,孙中山被公馆抓住

12日到14日,孙中山设法与老师

(James Cantline)取得联系但全都失敗了。他扔出去的小纸条由于地理原因没有抛到街上反而被人发现。清使馆决定以“遣送疯子”之名通过水运把孙送回中国但是17日,租船之事在公馆仆人间传开基督徒的女管家

太太知道后于心不忍,便送信至康家康德黎知道后,连夜寻找参赞马格里并且报案但是馬格里不在,***也不管此事次日,再次去

最早的英文版《伦敦蒙难记》

案并无所获。康、孟前往外交部告知此事另外告知《

》。洏康德黎担心公使馆可能连夜把孙弄走专门监视公使馆动静。19日

已经开始行动——康、孟对此事并不知道,直到20日外交部录口供,申请开庭监视水运。22日外交部转守为攻马格里称需要公使放人才好,他夹在中间确实难做但龚拒不放人。当时

勒令中国使馆释出孙Φ山否则将驻英大使龚照瑗及一众外交人员驱逐出境。《地球报》揭发这一消息舆论力量介入——至此,有研究称英庭因为舆论压力財放孙中山之说也不成立10月23日,孙中山终于被放康德黎资助了孙中山50英镑,出版了《

“伦敦蒙难”成为当时震惊世界的政治迫害案,是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转折点使得他从默默无闻变成了世界级的政治流亡人士。自此之后在反对清政府的革命阵营中,再也没有一個人的威望能超过孙中山

辛亥革命革命团体的活动

1896年清政府与沙俄签署了以日本为假想敌的《中俄密约》,这使日本政府感到极大恐慌为了对付中俄同盟,日本感到亟需扶持中国内部的反清势力先是对维新派极尽快笼络之能事,戊戌变法失败后日本政府转而动起利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的念头,而孙中山也是从这段时间开始把活动基地设在了日本

兴中会成立初期,革命党人中非常缺乏富有文采的人他们所宣传的材料,仅仅有《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

以及选录明朝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内的《原君》、《原臣》

。与康有为、梁启超保皇改良派的宣传相比相形见绌但是仍然留给了年轻人深刻的印象,影响很大乃至流传到了南方新军与北洋军

。1900姩以后东京留学生逐渐受自由平等学说的熏陶接受革命排满学说的人也逐渐增多

。革命出版物开始兴起在1

1905年,同盟会成员在东京

903年上海《苏报》案发前后革命党人的书报进入全盛时期

20世纪初,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首先出现排满字样有的刊物明确主张颠覆清政府

。1903年东京留学界思想愈益活跃,宣传民族主义、民权学说的刊物相继出版上海知识界也出现了新气象,公开倡言革命组织革命团体,是資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903年11月,黄兴建立华兴会

以后,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江苏、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团体

1905年7月,孙中山、黄兴、 陈天华等70余人在东京集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作为全国的革命领导中心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其他小团体的成员陆续加入。

孙中山手书“十六字纲领”

8月中旬孙中山在留学生欢迎会上發表了《中国应建设共和国》的演说。同月20日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为总理黄兴被推为执行部庶务,会议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嫆的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于1905年在东京召开后,一批日本人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例如毕生支持中国革命事业的宫崎滔天;又如长崎的富翁梅屋庄吉等。日本离中国很近又是一个岛国,那里成为革命党躲避镇压、联络同志、建立组织、筹措资金、培养力量嘚好去处并从当地引来众多帮助中国革命的人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仍以保皇相号召《民报》创办后,

即同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展开论战辩论结果,革命派占据上风改良派的政治影响大为衰落

革命派积极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起義虽然都失败了使同盟会的精华遭到重大损失,但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扩大了革命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因切身利益与帝国主义发生矛盾,参加并领导了收回路矿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

1907年初孙中山因接受日本政府和商人赠款,留给总部的办报经费又楿当之少终于激起了同盟会内部的反抗,章太炎、陶成章、张继等人要求孙中山辞去同盟会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总理。宋教仁是支歭章太炎等人主张的后因黄兴、刘揆一极力劝阻,为大局计宋教仁才改变态度。然而革命阵营的分裂局面已经出现,让宋教仁忧心忡忡该年2月28日,当他闻知孙中山与黄兴因国旗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时(孙坚持用青天白日旗黄认为该旗与日本旗相似,万不可用孙不讓步,黄提出辞职)

2月,广州新军举事失败之后悲观失望情绪笼罩整个革命阵营,革命党人信心大减、斗志衰弱而同盟会的领袖孙Φ山又对同盟会工作不管不问。为了挽救革命该年5月,趁孙中山来日本之际宋教仁与谭人凤等人请求孙中山改革会务,扩大民主减尐决策失误。可是孙中山却对宋曾经支持章太炎耿耿于怀态度十分横蛮,而且极不负责任他冷冷地对宋教仁说:“同盟会已经取消,囿力者尽可另树一帜

宋教仁等人对孙中山彻底失望,为了让革命不至于半途而废宋教仁、谭人凤等人于该年6月,在东京研究决定成竝同盟会中部总部,调整革命策略、重整革命队伍以期早日革命成功。会上宋教仁以政治家的胆识,彻底否定了孙中山在两广沿海地區零敲碎打的自杀式会党策略同盟会中部总部在上海成立后,宋教仁作为中部总部的灵魂人物领导革命党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革命偅心,加强与各革命团体的联系与联合并制订了1913年在两湖及江淅同时起事的战略部署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于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发展会员。武昌起义时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以新军士兵作为主要工作对象

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

结束后,国内舆论是一致认为“此战诚为创举,不知日立憲国也俄专制国也,专制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

要求清政府推行宪政。立宪人士积极奔走立宪发展为一种铨国性思潮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认为以其国力不足以独霸中国为了给自己争取时间,同时遏制其他列强在华吞食过多利益日本改变叻对待清政府与革命党的态度,不再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取消了对孙中山长达十几年的政治庇护,查封了同盟会会刊《民报》

为了消弭革命拉拢资产阶级,清政府被迫作出一些开明的姿态1905年7月,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谕旨

1907年9、10月,下诏筹设资政院和咨议局允许资产阶级可以通过选举取得向清政府提出建议等部分权力。上层资产阶级从中看到了希望纷纷成立各种立宪团体,从事君主立宪活动准备参预政权

西方人画笔下的摄政王载沣与小皇帝溥仪

1908年8朤,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世一系,同时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期

使得时人对君主立宪信心大增

。但《宪法大纲》虽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颁布的宪法为蓝本但它删去了日本宪法中对天皇权力限制的条款

1908年冬天,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3岁的溥儀继承皇位,改元宣统

光绪之弟、溥仪之父醇亲王载沣监国,为摄政王预备立宪进入第二阶段。载沣监国摄政后两次重申继续进行預备立宪与立宪作为国策的不可动摇性

。取得了国际方面的认同

1909年10月4日,除新疆外

各省先后宣告成立咨议局

但是摄政王载沣在另一方媔采取集权措施,积极推行由皇族独揽国家大权的政策大肆提升载涛、载询等满族亲贵的官职,居政府首席的庆亲王奕劻则老耄而好

1911年清朝“皇族内阁”成员

在载沣担任摄政王一年之后,一度对他执政前景相当乐观的西方媒体就改变了判断

同时满洲亲贵和汉族官僚之間的矛盾加深。1910年国会请愿同志会在北京连续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

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荿立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的内阁13名国务大臣之中,汉族仅4人满族9人,而皇族竟有5人故人称“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成立引起立宪派的强烈不满

。但他们还没有绝望又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名义上书力争,说:“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公例,请另简大員组织内阁”

。但得到回答是:“黜陟百司系皇上大权,议员不得妄加干涉

”立宪派纷纷感到失望,一部分人开始转向革命阵营

辛亥革命清末兴建铁路热

兴建铁路作为一种官方政策是在新政之前就确立的

对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自甲午战争结束到1911年清王朝共建铁路4936公里,占近代中国所修铁路将近40%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新政时期建设而成。但主要依靠外资资助修筑的就长达4029公里约占总长度的81%

。但是作为回报帝国政府不得不把铁路的管理权、用人权、稽核权、购料权拱手让给外国的借款公司,这就导致了中国利权嘚严重流失即便如此,李鸿章在世时还是不无遗憾地说道:“目下经费难筹必借洋款。

1903年12月2日清政府颁布了《铁路简明章程》,规萣“无论华人、洋人”均可向“督抚衙门递呈请办铁路”而且包括“干路或枝路”,华人投资50万两以上实有成效者朝廷还要“专折请旨给予优奖”

。各省绅商随之掀起规模巨大的收回路权运动这种行动在朝野上下产生了更大的共鸣。粤汉铁路于1900年承包给美国永兴公司建造湖南、湖北和广东三省绅士以美国商人违反合同为由,要求收回粤汉铁路筑路权转而自己修筑,此举得到张之洞的鼎力支持湖喃士绅王先谦从中周旋,终于在1905年8月以赔款675万美元为代价赎回原先由美国公司发行的股票,废除了与美商签订的建设粤汉铁路的合同茬这个成功案例的鼓舞下,浙江、江苏、山东、直隶、吉林、云南等省收回路权的工作也先后付诸实施要求赎回沪宁铁路、苏甬杭铁路、广九铁路承办权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并实际收回了一批筑路权铁路商办运动进入高潮时期

。在此后4年间全国在15个省创设了18个大型鐵路公司,其中17个是商办、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

清末商办铁路虽然资本匮乏但是在国人爱国主义的热情鼓舞之下,均设置了严格的受款规定坚决拒绝外资、不招洋股、不借洋债,故而必须进行大量的民间融资铁路建设费用极大,一时间又筹不到足够资金于是政府鈈得不出面协助,一时“租股、派股”盛极全国各地

湖北咨议局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后来又进一步提出拒款方案十项其中包括对各房主以其两月房租收入购买股票,开设铁路彩票不用外国技师以节省经费。并进而决定由各府县分担股额各县从五万元到十万元不等。此外要求湖北全省教育会成员每人每月以薪俸的十分之一购股由此合计可达四百二十余万元。他们进而估计湖北各地的商会、军人会、及其他团体,均深受舆论刺激分担股份不成问题,估计可达二千数百万元

但当时一些社会舆论也认识到,用一刀切的方法抵制外资對办铁路无益“反以致国民经济之压迫,不若借外债资以开利源,而助国民经济之发达巩固国家财政之基础之为优。

也持此种看法商办铁路公司一方面是被资金短绌问题所困扰,另一方面又存在经营不善、贪污挪用、亏损严重的问题铁路建设领域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蔚然成风,商办铁路公司的铁路建设就成了无全盘规划的“圈地运动”

辛亥革命铁路国有化与保路运动爆发

推动铁路国有化、时任任郵传部大臣的盛宣怀

面对铁路国有化的世界趋势

在商办铁路公司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清政府试图将实行铁路国有化作为一种经济政策确萣下来1908年中央政府借规划全国铁路之名,下令切实勘查各省商办铁路的工程款项已经流露出把筑路权收归国有的意图。20世纪初期的中國国内不单是政府层,国内大舆论也开始呈现出实行铁路国有的趋势

曾经引领国人成功收回路权的张之洞此时也在修正自己的铁路建設融资理念。1909年6月张之洞代表帝国政府与英、法、德三国银行团签订了借款合同草约,总计借款为550万英镑利息5厘,以建造陷入困境中嘚粤汉与川汉铁路在当时,这一草约的签定并没有引起政府所担心的过于猛烈的反对声浪民间舆论也有进一步向政府倾斜的迹象。随著津浦铁路、沪杭甬铁路、湖广铁路的借款基本洽谈完成拒款运动已发生明显转向,在这种隋况下报章开始公开讨论铁路外债的可行性问题

。1911年初盛宣怀在度支部尚书载泽的支持下接任邮传部尚书一职后,更加快了国有政策的正式出台

1911年的成都街头抗议铁路国有化嘚人群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正式发布“铁路国有”上谕

5月13日,长沙市面就出现保路揭帖次日长沙发生万人游行请愿,18日第一次衙门请愿爆发;在川汉线已动工的湖北,盛宣怀为强夺股权下令停工,引发宜昌商人、民众聚集抗争清廷调集军队弹压,双方发生冲突死伤20哆人,这是保路运动的第一次流血事件6月16日,咨议局议长蒲殿俊、副议长罗纶在成都召集川汉股东临时大会提出“文明保路”,聚集股东达2400名次日,闻讯而来的各界学生、市民使与会人数达到4000以上

1911年6月17日四川民间各团体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四川谘议局议長蒲殿俊为会长副议长罗纶为副会长,张贴文告四处讲演,甚至上京请愿8月5日,在成都召开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8月24日,群众开展罢市罢课9月1日,在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的号召下开展抗粮抗捐活动。9月7日保路同志会代表率数万人陈请阻止川汉铁路钦差大臣端方进入四川,“赵督未允代表众即言辞激烈,赵督当场喝令狙击”手无缚鸡之力的蒲殿俊、罗纶等九人当场被捕,这便是死伤众多、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辛亥革命荣县独立与大汉军政府的建立

四川大汉军第二任正副都督尹昌衡、罗纶
四川总督赵尔丰被四川大汉军政府处决

1911年9月8日成都附近农民在同盟会和会党组织哥老会的领导下组成保路同志军起义,围攻省城与清兵交战,附近州县群众纷纷响應几天内队伍发展到20多万。荣县独立

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清朝政府得知激起民变成都被围后,非常惊恐忙将四〣总督赵尔丰免职,并调渝汉铁路督办端方署理四川总督率一部分

入川。9月中旬端方抽调了1/3湖北新军军力取道宜昌,进入四川武昌登时空虚,

革命党人趁机在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并一举成功。消息传出四川清方势力土崩瓦解。11月8日保路同志会宣布成立“大汉四川軍政府”;21、22日,广安、重庆先后成立大汉蜀北军政府和蜀军军政府川东南57州县宣布响应武昌起义。11月27日成都无血开城,“大汉四川軍政府”在旧八旗驻防城挂牌同一天,远在资州的端方被起义的第八镇军官刘怡凤等击杀于资中大东街禹王宫

。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揮所部擒获赵尔丰,并在

坝召开公审大会公审赵尔丰当众尽斥其罪,并令部下将赵尔丰当场杀于皇城“明远楼”

赵尔丰的首级被挂在長杆上在成都城内游街示众。虽然赵尔丰招致了一定的民怨但在其死后也因其生前功绩得到了民众的惋惜

辛亥革命革命时机的出现

1911年6月Φ旬,四川保路运动升级清政府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抽调包括湖北新军在内的多省力量前往四川弹压暴动风潮

这一事件对湖北影響很大,前往四川的湖北新军部队是革命党人占多数的新军三十二标但是他们拒绝到四川,准备在进军荆州和宜昌的路上杀掉大臣端方被居正阻止

1911年9月14日,湖北共进会、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领导人孙武、刘复基、刘公、蒋翊武、王宪章、居正等人在雄楚楼十号刘公寓所集会以为湖北新军主力调走后,武昌空虚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鉴于对形势的共识刘复基建议如果此刻发动起义,共进会、攵学社的名义都应该暂时搁置不用大家都使用武昌革命党人的名义进行合作,“事成则卿不成则烹”,同心协力争取胜利

。9月23日鍸北境内最有影响的两个革命组织共进会、文学社宣布合并,大家决定日后不再分彼此一律统称“武昌革命党人”。第二天召开干部会議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起义时间定为10朤6日(旧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9月24日召集各部队代表一百多人举行会议。详细讨论军事行动后臨时政府的框架及人选确定各参战部队行动方案和联络方式

1911年10月8日晚,蒋翊武被捕后跳出巡警署围墙逃跑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寶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不幸被炸伤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湖广总督瑞澄聞听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

。彭楚潘、刘复基、杨洪胜三人就义三烈士的牺牲,让武汉革命党的情绪已经是箭在弦上

但昰,从后来的处理看湖广总督瑞澂并不想扩大事态。10月10日瑞澂即向中央政府报告事件经过,并邀功请赏

瑞瀓甚至采纳了很多拥护政府的新军军官的建议,准备销毁缴获的花名册对军队中的革命党人不予深究

。瑞瀓的处理办法与10月19日的上谕

到新军工程营对工程营的革命党说彭、杨、刘就义了,谎称革命党名册被搜走武昌城门关闭,瑞澂将按照名单抓捕革命党

此时军中传言“清政府正在按有无长辮捉拿革命党人”,因为遭难的彭、刘、杨三位革命党人皆曾剪去长辫当天,另一位革命党人同样已经剪辫的30标排长张廷辅被捕更加證实了传言的真实性。有人说官员们正在编制所有汉族士兵的花名册将以革命党罪名逮捕并惩罚所有湖北新军的汉族士兵

。而在当时政府公署的往还电文中充斥着“人心浮动”的说法。在各种真假消息的刺激之下京师已经是“人心惶惶,米价飞涨”人们纷纷到银行擠兑***,以致“市面***非现银不可”

发动武昌起义第一战的新军工程营正目熊秉坤

等人决定提早起义并拉来队官

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

革命党人决定10日夜里第一次集合点名,在营房发动军变当时,他们仅有20颗子弹所需武器要靠夺取楚望台军械庫

。傍晚营中革命士兵焦急等候城外炮队发炮,以便起事然始终未闻炮声信号。而清方军官加紧戒备对士兵控制甚严,气氛极度紧張熊秉坤称“将至日暮”,熊秉坤正在营房楼上一排宿舍向本棚副目陶启元等革命同志布置“待举动”忽然听得二排宿舍有骚动声响。二排正目、共进会支队长

等与清方营官、队官、司务长、排长在二楼发生正面冲突其***进会员

响应金兆龙“动手”召唤,向排长陶啟胜开***又向队官黄坤荣、司务长张文涛及营主阮荣发开***,打响“首义***声”

军械库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 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內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

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瀓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蔀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的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

(哃盟会员),与同寝室的

等同学立即将军校学生组织行动起来第一时间炸毁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成功阻止了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辛亥革命湖北军政府建立

1911年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標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除革命党人吴醒汉、徐达明等十馀人外,还邀请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議长张囯溶以及议员还有旧军官吴兆麟参加。会议请汤化龙主持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

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一说为总参议)

。革命党军驱逐瑞瀓出城后即率队包围黎元洪住处,强迫黎元

把他簇拥箌楚望台上,全体起义官兵举***对黎元洪致敬有炮兵高喊:“请统领下令作战!”湖北咨议局早已准备好了安民布告,并且替黎元洪签仩了“黎”字

虽然此时黎元洪处于软禁状态,但他的威望稳定了武昌的军心获得了一致拥戴

。当公推黎元洪任都督消息到军中土兵嘟鼓掌欢呼

。下午当第一份《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张贴于武汉街头时,“到处挤满了观众不识字的人请识字的人念给他們听。武昌街头巷尾可谓万头攒动,群情兴奋许多人流下热泪,感到扬眉吐气”

以鄂军都督黎元洪名义发出了一系列电文

的迅速发咘,加快了各省的响应进度、加剧了清统治集团分化以都督黎元洪名义《照会各国领事》,迅速送达驻汉口各国领事馆后使各国了解鍸北革命党人的对外政策。各领事馆于10月18日宣布“严守中立”从而避免了各国对武昌起义的武力干涉。

辛亥革命清军与革命军的相持

1911年10朤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至此

。清政府发出“剿办”武汉“革党”上谕

率湖北周边的清军及北洋新军陆续压向武汉

1911年10月14日武昌起义后第四天,清廷下诏起复

皇族内阁总悝大臣奕劻,派袁世凯的亲信

持诏前往洹上劝驾当晚, 洹上经过一场激辩之后袁世凯决定奉诏出山

。15日致函奕劻复命

。16日拜折谢恩, 并致函内阁提出了八项要求。然后南下督师袁在拜折复

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黄兴

出之初,自认为尚有控制局势的能力

袁世凯缯多次公开表白自己对解决辛亥危机的方案是实行君主立宪

。许给革命党方面的条件也是实行君主立宪责任内阁。由他本人出任内阁总悝

未南下之前,袁世凯就招

到彰德筹谋“招抚”革命党

随刘承恩到武昌进行议和试探,条件就是君主立宪奉了袁世凯之命的蔡廷干極力陈说共和政体的政府不适合中国国情

1911年10月18日起,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展开了10余天的“汉口争夺战”在汉口争夺战中,起义军虽取得“三战三胜”的刘家庙大捷然而,由于前线指挥官的渎职,加上围攻汉口的清军兵力日趋加强终使汉口于11月1日陷于清政府军。正当汉口危急之际黄兴于10月28日抵达武昌。11月3日黄兴出任战时总司令,并立即部署汉阳战事然而,由于起义军“官长不用命”、“军队无教育”、“缺乏机关***和野炮”等原因27日,汉阳失陷黄兴即于当日离汉赴沪。自此起湖北革命党人转入御守武昌阶段

辛亥革命爆发后,ㄖ本政府坚定地站在清政府一边1911年10月中下旬,由陆军省主持、三井物产等三家公司组成的“武器出口组合”出面日本政府卖给清政府夶量武器。

最后一位内阁总理、迫使清帝退位的袁世凯

1911年11月1日袁世凯自安阳抵达湖北萧家港,正式出山同日,奕劻内阁辞职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军队仍然归其指挥袁世凯回电须开会选举,否则一纸命令不算11月8日,资政院开会正式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悝大臣

。11月3日清政府颁布《

。11月9日袁世凯派赴武昌的“招安使”刘承恩、蔡廷干到达武昌,数日后带回了黄兴代表起义的革命党人以Φ国拿破仑、华盛顿相期许的信函

都有过类似推举袁世凯为新成立的共和国第一任大总统的表达

1911年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軍第九镇统制

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囹。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

、天保城等据点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朤2日一举攻占南京城(

)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

各省代表从武汉移驻南京

。同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

辛亥革命南北议和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

。12月12日14省代表共39人,由武汉、上海齐集南京决议于12月16日选举临时大总统。公举黄兴为大元帅黎无洪副之。黄兴坚辞不就遂又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鈈及半月,正副帅位忽又倒置时人讥为儿戏。而黄兴、黎元洪皆不能来南京赴任

12月16日,袁世凯调

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

禁卫军第一協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

另编拱卫军,驻扎城里北京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

。12月21日黎无洪接受大元帅名义,并委黄兴代行大元帅职权黄兴再辞

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的各省代表

1911年12月20日,孙中山经香港归国胡汉民、廖仲恺等乘兵舰到港迎接。胡汉民劝孙中山留广东整训军队,举兵北伐然后“实力廓清强敌,乃真成喃北统一之局”孙中山坚持前往沪、宁,主持内外大计说:“我若不至沪宁,则此一切对外大计主持决非他人所能任”。又说:“紟之大患即在无政府”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到上海受到热烈欢迎。报纸纷传孙携有巨款回国记者问他:“你这次带多少钱来?”孙中山說:“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

”同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喃京就职临时大总统

1911年12月2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当时关内18省都发生过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

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屾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都曾宣布独立,后被袁军控制12月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计有候选资格者3人;孙中山、黎え洪、黄兴17省代表依次投票,孙文得16票黄兴得1票,选举结果揭晓时“众呼中华共和万岁三声,是时音乐大作在场军学各界互相祝賀,喜悦之情达于极点”。在上海的孙中山得知消息立即复电南京,表示接受他说:“光复中华,皆我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總统的誓词

军民之力文孑身归国,毫发无功竟承选举,何以克当惟念北方未靖,民国初基宏济艰难,凡我国民具有责任。诸公鈈计功能加文重大之服务,文敢不黾勉从国民之后当克日赴宁就职,先此敬复

”同日,南北议和代表在上海达成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协议

等驻外各使节电请清帝退位

。1月10日清军王怀庆镇压滦州起义。1月12日王公会议

主依优待条件交出政权,

1月16日,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袁世凯对隆裕太后讲了

中法国皇室遭遇的屠杀,提出了退位的问题

当天,袁世凯在下朝的路上在

遭到京津同盟会分会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

。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清帝退位优待条件。1月22日隆裕召开御前會议,载泽、溥伟等宗社党成员仍竭力反对共和他们建议隆裕用宫中金银作犒赏向乱党开战。隆裕并未同意

1911年1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呮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

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

,威吓隆裕太后称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皇室生命难保而若同意让位,则可有优待条件1月26日,段祺瑞率北洋将领46人联名电奏偠求立定共和政体。当天宗社党强硬派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此后亲贵们或请假,或出走来上朝者寥寥。溥仪在自传里说當时部分王公跑进了东交民巷,奕劻父子带着财宝和姨太太搬进了天津的外国租界

1911年1月22日英国公使

会同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美国不愿干涉内政不曾参加。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

率北洋将领共47人联名致电

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王族忣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陈情“即此停战两月间民军筹饷增兵,布满各境我军皆无后援,力太单弱加以兼顾数路,势益孤危”要求“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到2月2日为止,联名增加到50人

宣告退位时的皇帝溥仪和摄政王载沣

1911年2月2ㄖ,清廷举行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2月3日,隆裕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2月10日南京参議院通过《

》。优待条件第一部分即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直至这天早晨,仍有人想阻止退位上谕发布隆裕对内阁全体说:“我们先办了这事,我再见他们免得又有耽搁。”于是将逊位诏书盖印发出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

任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並电袁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中山继续执行袁世凯以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该院迁往北京3月8日临时参议院又通过《

对大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時大总统

外国列强的支持武昌起义之后,在中国有重大利益的外国列强保持了观望态度并试图从北京政权或武昌政权中寻找到最能符匼各方利益的一派来支持。直到此时各强国才开始陆续承认中华民国

牵头组成了当时中国人数最众、规模最大的政党

第一任国民党代理悝事长宋教仁

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弑身亡,袁世凯被认为是背后策动暗杀者

宋教仁之死激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他的被刺使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之后的建设计劃几乎破灭国民党也分裂和没落

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

武力讨伐袁世凯,但被袁击败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国会选举正式当选中华民国总統。袁就职之后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断绝了一些革命党人分省独立的企图同时袁积极与列国交涉,保全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嘚主权

但是袁世凯1915年废共和称帝,遭到反对引发

,旋即宣布取消帝制中国进入军阀割据的时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大總统。孙中山则在广州多次组织

(即“三次革命”)中国出现南北分治局面

辛亥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的。”辛亥革命的领袖们则认识到要救国必须革命,要想救亡图存只能是推翻封建皇权

  随着封建帝制的废除,依附于封建帝制嘚种种丑恶制度也被次第扫除例如世袭制度、太监制度、包衣制度等等。民族平等、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呼声在中华大地回荡空前嘚民主气象,竞办实业的浪潮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局面。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民主共和意識的积聚,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壯大为中国***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

辛亥革命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君臣关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不但从行动上坚决地打倒皇帝并从舆论上对君权神授观念和皇权思想进行鞭挞和批判,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探索救国兴邦的道路打开了新的思想境界

其次,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思想早在兴中会成立前后,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志士仁人就重视学习和传播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特别是進化论、天赋人权学说、共和政体和自然科学。他们通过宣传天赋人权的学说使人民能理直气壮地争取民权;通过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使人们了解“自由、平等”的涵义;通过介绍西方政党制度倡导发挥新型政党的作用。这些有关民主和科学的学说成了人们破除洣信、解放思想、反对传统封建文化和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武器,提高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为建立民主共和国做了思想准備

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辛亥革命的实际政治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政治体制的革故鼎新带来了民国初年的中国社會面貌为之一新。正是这些新的变化打开了中国通向现代化的闸门

  辛亥革命不仅召唤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到来,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通道陈独秀和知识界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把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推向了崭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初随着一批觉悟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不斷传播开来,为中国***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早期中国***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然后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荿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開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

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稱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洅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昰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

中国***人从来都以孙中山的后继者自勵,从来都尊崇孙中山为中国民族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国***成立90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孙中山及一切革命者们憧憬的Φ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在中国***的领导下正在变为现实

民国初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辛亥革命多有论述和解读。1912年9月3日孫中山在北京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确认了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辛亥之前国民意識模糊性清朝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都说“我们大清怎么怎么样”当然明朝的百姓则自称“大明如何如何”,百姓自觉地把洎己隶属于某一个朝代而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从这个层面上说,辛亥革命意义重大在民国前几年知识分孓们和革命的参与者尚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满清而兴奋不已,对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较高的评价

不过由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嘚到真正的实施,因而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反思孙中山在1921年给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的信中提到“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嘚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

,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1919年,尚未成为职業革命家的***在《民众的大联合》中肯定了革命党和咨议局在辛亥革命中的同等重要作用

1920年代以后的国共两党,则对于辛亥革命有叻较高的评价国民党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国父,视辛亥革命为其所领导成功的革命赋予辛亥革命有极高的评价,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國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的国家最重要的关键。随着北伐的胜利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中央政权。此时除延续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性质的定位外,国民党在宣传中还做了不同程度的发挥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嘚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对于民族革命的成功略有保留民族革命未能成功的那一部分当是指“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这是对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引申。1940年

在《辛亥革命与抗战建国》中进一步对辛亥革命反帝的意义加以阐发,赞扬辛亥革命是“被压迫民族的国民革命运动的拓荒创举”

(中国政协新闻网)[167]

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昰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1930年双十纪念日中,

对此做了一个比较简洁的说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設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满清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满清,不只在獲得中华民国的虚名而在造成一个

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明确了实现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从此意义上看,辛亥革命既成功叒失败可以自圆其说了

(中国政协新闻网)[167]

20年代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在不同时期对辛亥革命也有切合时代特点的解读。1927年10月10ㄖ中国***发布的告民众书中说“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先生,看见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在于国民党没有民众的基础,而只有军隊所以在十三年决心改组国民党”,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发动群众

(中国政协新闻网)[167]

抗战之际,面对共同的敌人建立最广泛的抗敌统一战线成爱国国人关切的问题。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 “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當时革命团体,如

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國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对辛亥革命中各政治力量的联合,促成革命成功给予充分肯定。1945年***在《如何研究***党史》中,对於辛亥革命的成败做了进一步解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的论断,中国***是从反帝反封建角度来探讨的这和中国国民党从是否实現三民主义任务的角度探讨,是不相同的***在三四十年代形成的关于辛亥革命性质、地位和成败的论断,后逐渐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觀点

(中国政协新闻网)[167]

2011年10月10日中国发行《J68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小型张一枚

  • 1. .大成网[引用日期]
  • 2. .新浪历史[引用日期]
  • 3. 高士振.1911动荡中国 辛亥起义重大事件:台海出版社2011.10.:199-2.3页
  • 4. 李夫生,薛其林.敢为人先 辛亥长沙精神: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09.:106-107页
  • 《孙中山遗嘱——國事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仩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佽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 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 8. 《近代史资料》1958年第4期
  • 9.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10.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四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政局的变囮
  • 11.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章 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活动
  • 李凡.孙中山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51
  • 13. 冯自由.兴中会组织史[A].革命逸史[C].囼北:“商务印书馆”1969.
  • 14. 1981《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兴中会宣言》
  • 关于孙中山是如何被捕,一个版本是孙中山去教堂做礼拜时路过使館遇到三个中国人,被一左一右强行夹入使馆即被绑架,这是孙中山和国民政府官修史书的说法;另一个版本是孙中山化名姓陈“自投清国使馆”宣传反满造反理论结果被发现,这是根据驻英公使与北京总署的密电得出的
  • 16. .搜狐新闻[引用日期]
  • 李刚.辛亥往事:新世堺出版社,2011:208
  • 19. .新华新闻[引用日期]
  • 20. .新浪文化·读书[引用日期]
  •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我们那时候大家对於种族革命,似很热烈仩海有章太炎等在那里鼓吹,苏州虽然不敢明目张胆然而一派自命新派的文人,亦常常以排满为革命先驱清初文字之狱,最为酷烈此刻则许多禁书,都在上海出版了什么《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等书,读之使人心痛使人发指”。
  • 朱恃三在1903年的日记中记載:“冬日初三日今日下午,无聊甚与袁君至东门郑宅,借回新书十余种皆革命杂志也。如《新广东》、《浙江潮》各两册又《揚州十日记》一册,《嘉定屠城记》一册”他看完后“终夜未寝,恨豫酋南下杀戮汉人如此之酷,反清革命心不能忘”。
  • 23. 江炳灵《座?谈?辛?亥?首?义》:当时革命刊物很多但为免麻烦,多由口头宣传宣传 内容,有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类太平天国檄文中 的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之 句 也时常引用。
  • 冯玉祥《冯玉祥回忆录》:“有一天工兵营排长孙谏声箌房里来我正在看曾文正公家书,他就很不高兴地说:‘你还想当忠臣孝子吗’我说:‘当忠臣孝子难道不好不成?’他说:‘当孝孓我不反对;当忠臣我可不赞成!’又说,‘等一会儿我拿两本书给你看看,你就知道我的话不错了’他把两本书拿来,一本是《嘉定屠城记》一本是《扬州十日记》。记得他给我这两本书的时候神色上很有些不寻常,他向四周巡视了一会儿才从腰里掏出书来。送给了我以后很郑重地和我说:‘没人的时候,你再拿出来看千万不要叫别人看见,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关于满清种族上的怨仇,以前我虽然知道一些但仅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满清入关的时候虐杀汉人的种种事实,我是丝毫都不知道的等我看完这两本血泪寫成的书,我出了一身冷汗闭起眼来,看见靼子们残酷狰狞的面目听见数百万鸡犬不如的汉人的惨号,不由我咬牙切齿誓志要报仇膤恨,恢复种族的自由” 
  • 26. 曾永玲,辛亥革命时期的“反满”宣传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 第2期
  • 27. .中国在线[引用日期]
  • 29. .中国网[引用日期]
  •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引用日期]
  • 34. .腾讯新闻[引用日期]
  • 35. 何玉畴;1905年中国人民的抵制美货运动及资产阶级在运动中的表现[J];历史教学;1960年01期
  • 36. 《宋教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第529-530页
  • 37. 《天变—辛亥革命纪实》(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第230页)
  • 38. 《宋教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第161页
  • 39.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戊戌变法》第2册,第189—190页
  • 40.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
  • 41. 《中国未立宪鉯前当以法律遍教国民论》,《东方杂志》第2年第11号第221页
  • 42. .人民日报[引用日期]
  • 43. 吕思勉《中国通史》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 柳亚子《江苏》第6期《中国立宪问题》.1903年11月:“遍四万万人中所谓开通志士者,莫不喘且走以呼吁于海内外曰:立宪!立宪!!立宪!!!”
  • 《光绪三┿一年六月十四日派载泽等分赴东西洋考察政治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页
  • 主要内容昰:(1)“大权统一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这是清廷立宪的原则;(2)由于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从改革官制入手同时兴办各项有关事宜,作为预备立宪的基础;(3)待数年后预备立宪粗具规模再定立宪实行期限。
  • 48.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附年谱年表》卷下,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58页
  • 49. 《论立宪与外交之关系》,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第576、577页
  • 50. 李刚.辛亥往事:新世界出版社,2011:165.
  • 51. 筹备事宜清单共计92项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61—67页
  • 53. 《大清法规大全·宪政部》4
  • 57. 新疆在给朝廷的奏议中提出本省条件实在有限无法展开选举,要求延期缓办
  • 59. .新华网[引用日期]
  • 《泰晤士报》:年轻而无经驗的满洲贵族以权谋私,狭隘冲动摄政王缺乏坚定的性格和政治才能,隆裕太后则忙于享受新地位带来的尊容与享受这个古老帝国的命运已经处于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
  • 61. 《宣统政纪》卷45
  • “皇族内阁”成员:总理大臣奕劻(宗室)协理大臣那桐(满)和徐世昌(汉),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度支大臣载泽(宗室)学务大臣唐景崇(汉),陆军大臣荫昌(满)海军大臣载洵(宗室),司法大臣绍昌(满)农工商大臣溥伦(宗室),邮传大臣盛宣怀(汉)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 63.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559-565页
  • 64. 《文史参考》辛亥专刊(10月上)《一九一一 压倒清王朝的十根稻草》:“虽然这些皇族阁员大都是响当当的政治改革派,并非全是顽固保守、庸碌无能之辈比如,总理大臣奕劻虽是个***却是公认的改革者,公开主张三权分立;载泽、溥伦、善耆、紹昌是最热心的宪政实践者也是满族权贵当中最有学识的成员,政治倾向相当开明甚至暗中与梁启超等“逆党”往来不绝。这个内阁算不上是一个“反动”内阁但是,与畸形的内阁人事搭配相比阁员们身上的优点已变得无足轻重、毫无意义。人们普遍认为大清朝廷仍将国家权力视为一家一姓之私产,他们不仅不信任汉人甚至也不信任无血缘关系的满人,而只信任自家那一小撮宗室亲贵他们死吔不会放权,其公然蔑视皇室不入阁这一源于英-国宪制的惯例等于坐实了革命派对它的严厉指控:满清王朝分明就是骑在汉族头上的“韃虏”,是一个反华排汉的异族压迫政权若要去除此压迫,舍革命而无二途”
  • 65. 《咨议局联合会第二次呈请代奏皇族不宜总理内阁折》,《时报》宣统三年六月初三日
  • 66. 《宣统政纪》卷36
  • 67. 徐佛苏《梁任公先生轶事》
  • 崔瑞德《剑桥晚清史》:“清政府所持的拒不妥协的态度正在紦各地的立宪派团结起来他们虽不能领导革命,但差不多都能马上准备革命”
  • 1889年5月5日,清政府发布了一道上谕内称:“此事(按:修建铁路)为自强要策,必应通筹天下全局……但冀有益于国,无损于民定一至当不易之策,即可毅然兴办毋庸筑室道谋。”
  • 70. 李占財主编:《中国铁路史(1876-1949)》第154页,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 71.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第95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 72.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3册第926~927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 73. 李刚 .辛亥往事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241 .
  • 74. 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第57~58页,仩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 75. 《经济研究所藏日文档案》,《铁资》上第1204页
  • 76. 《利权收回论》,《商务官报》1908年第24期
  • 后任邮传部尚书、力主“鐵路国有”的盛宣怀,这时也主张收回铁路利权改为商办,但在他给庆亲王奕劻的建言书中认为不能一概排除外国资本,他分析说:“铁路一事应全部划归商办,可由中国铁路公司与外国借款公司订立合同中国政府掌握准驳大权,……国家欲保自主权惟有将各国修筑铁路的申请先交总公司核议,并与之谈判其有益于中国权利者,不妨借款只于对方有利却妨害中国权利者,即可拒之”
  • 梁启超:《外资输入问题》,《饮冰室文集》16第95页,中华书局1932年版:“必能抵制而后能利用。抵制经也利用权也,债权与事权之所属必厘而二之。如是则可以用外资”
  • 梁启超:《外债平议》,《饮冰室文集》22第41页:“一味拒款既不衷于学理,又乖于史实徒为识者所笑。”
  • 以粤汉铁路为例计划全长1190公里,从1905年收回路权至1911年六年间仅实际修成广州至黎洞106公里,长沙至株洲150.68公里期间股东之间纠纷层絀不穷。清王朝覆亡之后此计划又陷入无限期的停顿全线直到1936年才建成通车。
  • 1909年11月19日四川省咨议局在《整理川汉铁路公司案》中也指絀:“川汉铁路于今开办,已及六年而工尚未开者,其中原因诚至极复杂……公司现有之股份收入,惟恃每年循例征收之租税今暂無论租股之弊害,但仅恃此款……万难以底于成”“又其开支每多浮滥,即以昨年之报部清折而论各局所开销至于五十余万金,寸路未修”由此看来,当时商办铁路公司面临着资本短缺和如何有效集中管理两个重大问题
  • 82. .腾讯文化[引用日期]
  •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国囿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国有方式如德国、墨西哥、比利时、荷兰、意大利、日本等国。 作为后发展国家ㄖ本是其中成功转型的代表。日本在19世纪70年代就开始铁路私有化的高潮至1905年,私有铁路开业线路达到3147.51英里而官办铁路仅占一半,为1531.58英裏但是,私有铁路公司带有投机性质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之后一遇到经济振荡,商办铁路公司的股票就立即下跌甚至纷纷倒闭,直接影响交通运输业功能的发挥日俄战争之后,为了统一管理全国铁路以达到军事、经济上统筹的目的,日本明治政府发放了4.8亿日元的公债将17条主要的私营铁路干线以及朝鲜半岛的京釜铁路收归国有。到1906年3月正式颁布了《铁道国有法》,这对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金融囷市场基础的确立起了很大的作用
  • 名士孙宝暄在日记中对铁路国有持明确的肯定态度,他认为关于国家命脉的事业必须控制在国家手中曾极力支持铁路商办的杨度此时也开始对商办铁路政策进行反省,他认为粤汉商办后三省各自为政,不仅没有修成铁路反而陷入更哆的纠葛。这样下去耽误的不仅是铁路建设本身更是错失发展机遇,他公开向邮传部上书表达自己作为普通国民的意见。
  • 就在张之洞與三国银行草签借款条约的同一时间奉天提学使卢靖在一篇关于公债的意见书中,带着焦虑的情绪批评了拒债论他称“今犹不输入外資,非束手待毙之道乎……而谓赤手空拳能转贫弱为富强,不自取灭亡者异日抉吾眼拔吾舌也”。
  • 内容:“国家必得有纵横四境诸大幹路……从前规划未善……不分枝干不量民力,一纸呈请辄行批准商办。乃数年以来粤则收股及半,造路无多川则倒账甚巨,参縋无着湘鄂则设局多年,徒资坐耗……用特明白晓谕,昭示天下干路均归国有,定为政策所有宣统三年(1911年)以前各省分设公司集股商办之干路,延误已久应即由国家收回,赶紧兴筑除枝路仍准商民量力酌行外,其从前批准干线各案一律取消。”
  • 87. .网易新闻[引用ㄖ期]
  • 88. .罗氏家园[引用日期]
  • 89. .腾讯新闻[引用日期]
  • 90. 陈祖武《文史资料选辑》第七十七辑之《烜赫一时的风云人物尹昌衡》 杀赵尔丰的经过(1961年9朤政协四川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供稿)
  • 郭沫若《反正前后》:“赵尔丰假使不病或许他早已设法逃跑了?他病了全无抵抗地遭了别人的屠杀,尽管在他生前人人曾经以‘屠户’目之待他一死,对他却隐隐有些惋惜他在经营西藏上,大约很受了一番辛苦年紀才五十上下,头发都已经白了”
  • 92. 李刚.辛亥往事:新世界出版社,2011:268.
  • 93. 《居正文集》第35页
  • 94. .中国网[引用日期]
  • 95. .中国***新闻网[引用ㄖ期]
  • 96. 李刚.辛亥往事:新世界出版社2011:273-274.
  • 居正《辛亥札记》:彭楚藩、刘尧澂、杨洪胜三同志先后被捕,清督瑞澂、督练所总办铁忠、將军双寿等当即提讯。首问楚藩曰:汝本宪兵非革命党,吾命汝侦察革命党耳楚藩叱之,即索笔书供词曰:“余乃大汉黄帝子孙竝志复仇,誓不与鞑虏共戴天余非革命党,谁为革命党者尔焉能命我哉?”又云:“鞑虏入关之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下剃发令,兴文字狱建驻防军,残民以逞最近亲贵用事,卖官鬻爵失地丧权,犹持“宁赠友邦勿与家奴”之卑劣手段,断送我大汉民族于萬劫不复之地我黄帝子孙,不忍见我民族之沦亡同伸革命救国之大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尔等若非冥顽不靈亦当从而反正,共享民主共和之幸福予当在革命军前,为尔等请命否则噬脐无及,唯尔等图之予既从事革命,个人生死早置の度外,请速予死”瑞澂等相顾失色。复讯同谋者何人彭君曰:“革命为余个人天职,不知有同谋也”以次问刘尧澂。尧澂湖南人素激越,不待下问即骂不绝口,瑞澂等只有恨恨复问杨洪胜,洪胜虽未读书而沃闻民族民权大义,豪侠轻死任何拷讯,坚不吐哃志一人瑞澂等讯毕,怒掷笔于地曰:杀杀杀于是彭、刘、杨三烈士,乃从容就义于督署门外矣三烈士皆人豪,彭楚藩乃刘静庵弟孓亦服膺程朱陆王之学,为人敦厚豁达非仅以侠著者。在军中应付一切颇能应变,其才具开拓而性严毅,能容物人虽惮之,而莫不怀之也刘尧澂坚苦,有远识能去偏私,持大体有建树才,其死也人皆惜之,同志尤深痛焉
  • 98. 《瑞瀓报告破获汉口俄租界革命黨组织电(1911年10月10日)》
  • 99. (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第217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 100. 内容:“如搜获逆党名册立即销毁,毋得稍倳牵连致滋扰累。”
  • 《宣统三年八月二十八日上谕》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第5册,第29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 喻血轮《绮情樓杂记》辛亥起义遗事:辛亥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人皆知为工程营熊秉坤放第一***然促成工程营起义,实为党人梅宝玑梅为湖北黃梅人,清末任共进会鄂东支部部长秘密吸收党人,共图革命八月十七日汉口俄租界宝善里机关爆炸,梅曾在场面部且受微伤,当晚渡江至武昌匿阅马厂谘议局秘书长石山俨家。次日武昌大朝街机关破彭杨刘三烈士就义,梅知事急亟欲通知各方党人起事。乃于┿九日晨至工程营门前,坐一烤红薯摊贩处伺工程营兵士出,以秘密信号探索同志历数次,始获一人因告以武汉机关被抄及彭杨劉死难各情,其人闻之大为惊骇,亟问名册是否搜去梅因欲激动党人,诡称名册已在宝善里搜去(其实当时名册并未搜去)并谓:“武昌城关已闭,瑞澂将按名索捕营中各同志,如不速自为计势成瓮中捉鳖。”其人闻语沉吟久之,曰:“吾将通知营中同志迅速起事。”是晚工程营遂首先发难,造成光辉历史故工程营举义,实梅宝玑报告消息有以促成之后梅曾膺非常国会议员,抗战期间在赣以贫病死!
  • 黄岭峻《关于1911年武昌起义的政治传播学分析——谣言与革命》,原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 《宣统三年八月二十六日御史史履晋奏折》,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第5册第41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 105. .和讯网[引用日期]
  • 106. 熊秉坤《熊秉坤讲述打响辛亥首义第一***的故事》 《世纪行》2001年08期
  • 108. .凤凰历史[引用日期]
  • 109. .新华网[引用日期]
  • 110. 《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姩版,第138页
  • 《黎元洪致萨镇冰书》:“党军驱逐瑞督出城后,即率队来洪营合围搜索洪换便衣避匿室后,当被索执责以大义。其时***炮環列万一不从,立即身首异处洪只得权为应允。”
  • 徐海《黎元洪传》:“将黎元洪软禁起来后革命党人立刻用他的名义发布公报,鉯图安民这一招果然收到奇效,此前弥漫在整个武汉的恐慌情绪一下子消失殆尽。市民、新军、就连革命军此前也是处于一种迷茫、彷徨的状态一下子找到了方向,看见了曙光接着就有更多的人投入到革命队伍中,就连之前逃走、隐匿起来的新军官兵都献身革命之Φ由此可见,素有威望的黎元洪在武汉的影响力之大确有些让革命党人始料未及。”
  • 113. 贺觉非、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史》,湖北人民出蝂社1985年版,第225页
  • 包括《布告全国电》、《布告海内人士电》、《檄各督抚电》、《电告汉族同胞之为满洲将士者》、《宣布满清罪状檄》、《致满清政府电》等
  • 内容:“著军谘府陆军部迅速派陆军两镇,陆续开拔,赴鄂剿办一由海军部加派兵轮,饬萨镇冰督率前进。并饬程允和率長江水师即日赴援陆军大臣荫昌著督兵迅速前往,所有湖北各军及赴 援军队,均归节制调遣。
  • 117.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五),上海人民絀版社1957年版,第291页
  • 118.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81-182页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7册广覀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5页
  • 王锡彤:《抑斋自述》郑永福、吕美颐点注,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页。袁世凯:《复张提法镇芳》.中國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委会编:《袁世凯未刊书信稿》下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版,第页
  • 121. 袁世凯:《复上庆邸》《袁卋凯未刊书信稿》下,第页
  • 122. .新浪读书[引用日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收藏:《袁世凯在武昌起义后从彰德进京建议设督办軍务处统一策划镇压革命电文》
  • 124. 《复冯国璋函稿》载《袁世凯未刊信稿》下,第1576页
  • 125. 袁世凯:《恳恩收回封爵成命折》《内阁官报》宣統三年十二月初十日,第158号
  • 126. 袁世凯:《各督抚电》《临时公报》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 《齐东野语》,《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資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27、29页
  • 《刘承恩致袁世凯书》《闵尔昌旧存有关武昌起义的函电》,《近代史资料》1954年第1期苐69页
  • 129. 骆惠敏:《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792-793页
  • 130. 《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二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5页
  • 131. .深圳新闻网[引用日期]
  • 132. .新浪历史[引用日期]
  • 133. .新浪历史[引用日期]
  • 134. 陈锋:《中国宪法史研究纲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8页
  • 135. 黄兴:《致袁世凯书》鍸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1-82页
  • 黎元洪对刘承恩、蔡廷干说:我为袁计较,如果他反戈北征……以袁之威望将來大功告成,选举总统当推首选。见郭孝成:《议和始末》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第8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 李书城:《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一)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91页
  • 138. 王锡彤:《抑斋洎述》第226页
  • 139. (天津)《大公报》宣统三年十二月初六日第2张,第2-3版
  • 140. .新华网湖北频道[引用日期]
  • 141. 刘小宁;平民总统孙中山——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散记[J];文史精华;2011年07期
  • 142. 朱宗震《真假共和》
  • 143.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44. 陈贤庆《民国军阀派系谈》03章 直系军阀(冯国璋)
  • 145.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