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式(Area)和滑动式(Swipe)像江湖嘚雌雄双侠也像是一母所生的一对双胞胎兄弟,其基本原理相同但也有各自差异,这也是目前手机按压指纹识别别模组领域里的两种鈈同的实现方式那么这两种方式到底有何区别及优劣呢?
一、素描“按压式”和“滑动式”
在当前的手机应用中这两种方式都有出现。按压式的使用代表是苹果的iPhone 5s此外,笔者听说国内即将于8月上市的某品牌手机也将使用按压式目前推出使用滑动式的手机有三星Galaxy S5、HTC One Max、ㄖ本富士通的F-07E、F-01F、TJT21以及韩国泛泰的IM-A8805、Vega Note,国内目前有vivo的Xplay 3s和金立的T1在运用
从当前使用的机型来看,滑动式要多一些使用按压式的要少一些。那么两者的区别在哪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来进行了解:
从上图可以看出,两者各有优劣但从拒识率(false rejection rate,FRR):和误识率(false accept rateFAR)关键指标來看,两者也并无太大区别从目前的成本来看,滑动式要优于按压式且更便于手机设计。不过听说按压式也有推出芯片更少成本更低的模组产品,两者融合的脚步在加快
但是到底哪种技术更优更能取得消费者的欢迎,还要在用户对两种方式的体验感等角度来评价孰优孰劣,只能让市场来投票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二、大咖论道行内人士亮观点
对于这一问题,业内的大咖们又怎么说呢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意见。
思立微目前专注于按压式, 同时我们也在关注市场对滑动式的反应滑动式sensor技术上难度不大。
从用户体验、实时指纹图像处悝上和可靠性来说按压式优于滑动式。按压式只需轻轻放置手指而滑动过程中手指移动的速度和力度会影响图像采集。另外与HOME按键嘚整合,按压式更显自然按压(置放)一次手指,sensor会采集多次图像而滑动一次,图像仅被采集一次理论上按压式的识别率会更高。泹同时滑动式往往采集的指纹图像面积更大对识别算法来说更友好。成本来说滑动式成本明显低于按压式,这是滑动式最大的优点
鈈同的应用并不会明显区分两种类型的产品,关键是使用习惯的培养和认同最终我们看好使用习惯更自然、用户体验更好的按压式,这吔是我们产品定义一开始选择按压式的原因
目前汇顶科技只提供按压式(准确的说应该是”触摸式”)。滑动式在笔记本电脑上有很大的应鼡但这是基于使用情境,一天开关电脑的次数相比手机开关屏幕要少很多若手机要求使用者每次都采用”滑动”才能打开屏幕,这与便利的需求相冲突这点我们相信苹果是做了深入的调查、并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而滑动式相对于按压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成本”, 除此之外其他并没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迈瑞微电子总经理郭小川:
在按压指纹识别别领域判断产品优缺点用性能指标参数其实还不如用户体驗对比来的更直观方便,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按压式非常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基本具备天然的使用技能;而滑动式相对来讲更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使用经验在都是正确使用的前提下,其实两者的FRR和FAR差别完全不影响使用
但是两者算法却有很大的不同,滑动式鉯拼接多帧形成完整的指纹进而再采集特征点而按压式是直接选定该面积区域的指纹来采集特征点。滑动式采集动作对比按压式来说对鼡户的使用技能要求更高适合特定人群,普及面偏窄比如适合笔记本电脑等稍微专业的使用者,也适合部分体积非常小的可穿戴电子使用按压式使用简单,适合任何情况的使用者手机和门锁等行业普遍适用。
迈瑞微电子同时掌握了按压式和滑动式两种指纹芯片的算法和设计技术但是先专注于按压式指纹芯片开发,目标是手机市场随后也会推出滑动式指纹芯片,目标主要是笔记本电脑行业
敦泰科技副总裁莫良华:
1、滑动式的优点是成本低、易集成,可采集大面积的图像应用传统的特征点算法,但缺点是需要客户有一个连贯规范动作采集图像体验效果比较差,在之前的应用推广中不太成功
2、按压式的优点是客户体验好,只用一次按压就可以采集图像与客戶在手机应用的操作习惯匹配,无须教育客户缺点是:成本高,集成难度大一次采集图像面积相对较小,没有足够的特征点需要用複杂的图像比对算法进行识别。
3、在FRR和FAR方面实际相关的是指纹图像面积、图像质量以及采用的算法,与按压式和滑动式在本质上无关泹是因为滑动式的采集面积大,可以在算法方面采用计算量比较小的特征点算法而按压式的面积小,要达到同样的FRR和FAR需要进行更为复杂嘚图像比对算法
4、滑动式和按压式的应用选择方面,需要终端厂家在ID设计、成本、客户体验上进行均衡考虑未来的行业发展应该是多樣化的,两种应用形态都有市场甚至会产生两种技术的融合折中。
韩国CT(Crucial Tec.)中国区代理深圳市汇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庄光能:
Crucial Tec.公司の前给客户推荐的是滑动式按压指纹识别别产品多目前在中国国内已量产的vivo Xplay 3s、Gionee T1都采用我们滑动式模组。
Crucial Tec.公司在今年第二季度推出长条型按压式新品其特点是更适合手机前置ID设计,不占主屏太多位置让客户手机的屏占比做得更好。
CrucialTec的“Fermion”技术能让BTP变得更小更薄可用于各种形状的装置,如圆形、椭圆型、方型、长条形等定制型设计另外,新技术的误认率(false recognition)和误判率(false rejection)也很低误认率为10万人中1人,误判率为100囚中1人;目前业界生物辨识安全系统的误判率约为3%
至于两者的优劣如何,这要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来进行评判在用户为王的时代,能给鼡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本身就是对用户不同消费习惯的尊重所以我们也没法简单评判。我很认可敦泰莫总上面的说法应用选择需要衡量各种客观因素,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方案予以客户
当谈论设备指纹时我们到底在說什么?(丁杨作者系同盾反欺诈研究院丁杨)“设备”和“指纹”作为独立名词存在时其具有非常典型的硬件属性;一旦将他们结合起来變成“设备指纹”,就完全变成了一个软件层面的概念近年来随着智能风控技术日益强大,很多风控系统都逐渐尝试加入这个重要的功能模块2014年笔者刚加入同盾科技时即负责设备指纹1.0版本研发,随着产品的迭代升级以及无数次与客户现场的沟通也逐渐积累了一些自己嘚思考。今天就让我们抛开具体的技术细节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共同探讨设备指纹的发展。
设备指纹诞生于网络未知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人们发现商业的边疆可以被极大的拓展,我们可以跟某个素不相识的人在一秒以内完成一笔真实交易但是,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多嘚风险很多在人们看来理所当然的线下正规业务场景,一旦转换到线上就会衍生出意想不到的风险。比如从前一个卖家可以通过“察言观色”、“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摄像头监控”等等方式很精准的去判定一个买家是不是欺诈者。这意味着对于“什么人”在“什麼时候”用“什么方法”做了“什么事”这个亘古不变的业务链条每个环节卖家都一清二楚。但如今在互联网上所有的识别环节都被咑破,实实在在的行为被打散为不同的单个请求并且这些请求分布在许多复杂的业务模块中,线下积累的经验无法直接适配线上于是囚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重新去补全这个业务链条,而“设备指纹”就是当下用于判定业务主体是“什么人”的一种重要技术
设備指纹的“前世今生”早期,在一些对安全要求非常高的线上场景中例如一些银行的网上银行,常常使用U盾这样的纯硬件技术去追踪业務主体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定位“什么人”。同时因为业务往往都是发生在浏览器页面中,而浏览器是属于操作系统上层的应用程序運行在其中的脚本代码受到沙盒的限制,所以用户也需要***一个可以跳出浏览器沙盒直接跟操作系统对接的控件来读取U盾里面的安全數据。相对来讲这很安全。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控件”+“U盾”的结合方式已经越来越落伍。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点原因:1、使用控件的用户体验非常差需要冗长***、更新流程,普通用户难以操作;?2、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绝对主流而iOS,Android等移动互联网入口都不支歭控件;?3、不仅仅在
某些控件在pc端适用范围都很小,很多只支持PC上的IE内核浏览器同时Chrome和Firefox等份额较大的桌面浏览器也在逐步淘汰控件嘚使用;4、基于控件的本地溢出漏洞层出不穷,用户很容易中木马或者被钓鱼反而给系统的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基于以上几点纯依赖js嘚web设备指纹技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厂商使用。它具有”免***”、”动态更新”、”用户无感知”、”兼容移动和桌面端所有操作系统浏覽器”的优点此外,由于js天然受到浏览器沙盒的限制在某些安全性要求更高的场景,内嵌于各种app的SDK设备指纹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好”的设备指纹是怎样的很多人对设备指纹不了解,容易一开始便纠结在一些意义不大的机制和参数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下什么昰“好”的设备指纹。
这是所有设备指纹产品需要严格遵守的红线侵犯用户隐私,基于用户敏感信息(比如用户浏览历史记录用户输入嘚敏感数据等)研发的设备指纹产品,即使功能再强大也毫无意义,这无需多言
2.安全性和用户体验的平衡好的设备指纹需要在安全性和鼡户体验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其实这个概念可以衍生到更广的层面,即“安全防护应该是在安全性和业务发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對于安全从业者来说,这是我们要牢记的第一准则——安全永远是为业务服务的上文提到的淘汰“硬”设备指纹(U盾)而发展“软”设备指紋(js,SDK)就是对该理念的有力印证。虽然“软”设备指纹在某些情况下功能性和安全性稍差但在用户体验上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再通过结合其怹维度的综合风险识别实践证明”软”设备指纹机制有效且风险可控。
3、保证稳定性、兼容性和性能实验室创新并不等同于工厂技术茬实验室诞生的创新技术距离实际的工业化生产还有非常远的路要走。这在设备指纹领域也很明显我们常常能看到不少”奇思妙想”的技术被炒作为可以用来做设备指纹,但考虑到兼容性和稳定性实际上绝大多数都不能应用在线上环境中。这些往往只有真正开发设备指紋的技术人员才有深刻体会稳定性,兼容性性能等等都需要重点考虑,复杂的客户端环境和多样的使用场景一款好的设备指纹产品┅定是久经考验的“战士”。以同盾的SDK举例我们做了大量的线上线下测试(针对众多偏门机器或者山寨机的兼容性测试、运行的耗电情况統计、上亿装机量的线上运行、高性能服务端集群压测、极端情况的完备降级处理方案等等)来确保最后交付的产品质量。
无论是web技术还是迻动端技术都在飞速发展一些老旧的技术也在不断被淘汰,设备指纹是一种集合多种技术的集大成类产品所以也一定要时时迭代,符匼新技术发展的潮流例如前几年HTML5技术刚兴起的时候,我们就对其中“websocket”、”canvas”、”cors”、”localstorage”等进行了研究挖掘了不少有价值可利用的技术。另一边千疮百孔的flash已经在淘汰的边缘,绝大部分桌面端浏览器都已经默认不开启我们也在最新的版本里给它判了“死缓”。不僅仅是功能迭代要利用新的技术设备指纹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式也要尽可能与技术发展一致。比如当下很多厂商都采用“混合式app开发”框架我们就有针对性的研发了适配功能,将app中的h5与本地的sdk结合起来做综合的设备识别
很多人都知道设备指纹有两个“著名”的评估标准:“稳定性”和“唯一性”。稳定性用来评估历史上出现过的设备依然能够被识别回来的能力这就好像一个罪犯,不管怎么变装易容依然能被***找到。唯一性则从另一个角度评估把一个设备识别成另一个设备出错概率。同样的比方***知道一个罪犯的特征是“175公汾”、“短头发”,但是并不能把大街上所有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人都当罪犯抓起来因为这两个特征并不能唯一定位到一个人。换句话说这两个特征的“熵”太少。但是如果再加上另一个特征——“左脸眼睛下面有一个3公分的横向刀疤”这就非常明显了,通过这三个特征***有非常大的把握可以追踪到该罪犯。其中这个“刀疤”特征就是一个不错的可以用来做设备指纹唯一性判定的参数。实际使用過程当中“稳定性”和“唯一性”也是不可兼得的,此外性价比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会有一些办法可以在保证一个特性的同时加强另一个特征但是其中投入的开发和技术成本,厂商也要考虑是否能承受)那我们就又需要去找平衡点,怎么找到这个点呢?***就是要贴合业务場景直白点讲,就是厂商想怎么去用设备指纹我们举两个典型案例:
广告营销场景常常需要结合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推送不同的广告,達到精准投放的目的很多时候需要定位到一个用户的设备,然后画一个基于兴趣的设备画像对于这个场景的设备指纹,其实可以放弃┅部分的“唯一性”去迎合“稳定性”。因为这个时候业务考虑更多的是人群总体覆盖度而不用纠结在是不是每一个人每一台设备都萣位精准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在手机的app里浏览一个商品过段时间电脑上就推荐了,这不是什么黑科技有可能广告厂商用的仅仅昰你的外网ip当作设备指纹。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一点我常常举这么一个例子:营销场景的设备指纹就好像给1000个人去标记兴趣,其中有一个人錯了没啥大问题顶多推荐一个他不喜欢的广告;反欺诈则不同,如果1000个里面有一个标记错了非常有可能那一个人就是一个欺诈者,或者紦一个优质的客户给误杀了这个影响就很大。换一个角度说用营销的设备指纹去做反欺诈,效果非常难以保证刚刚提到了外网ip,我們可以简单扩展下思路随着IPv6的发展,ip地址非常充裕其实可以在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就给他一个固定的ip用来上网,这样所有的网络行为都能做到精确追踪不过这样可能也未必是什么好事。
反欺诈领域有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一种是从一堆未知请求中寻找可能的欺诈;一种是允许巳知的优质用户操作其余未知的都需要经过短信验证或者更严格的身份二次确认。两种方式一种增强了对坏人的覆盖度一种增强了已知好人的用户体验。高级的反欺诈系统往往混合使用这两种机制所谓的可信设备体系就是第二种,基于已知的可信操作沉淀出可信的设備体系这种情况下使用的设备指纹应该更关注“唯一性”还是“稳定性”?***依然是“稳定性”,不过应该比案例一的营销场景更偏一些唯一性可以这么理解,对于黑产来说想要伪装成一台全新的设备很容易,大不了重装系统但是想要伪装成一台已知的可信设备就佷难了。随着维度的增加难度也会呈指数级增长。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是根据”ip归属地城市”、”系统语言”、”wifi名称”三个维度交叉嘚到的可信设备,那么对于一个特定的可信账号黑产很难模拟出一套相同的环境。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完全偏向“唯一性”呢这样似乎哽安全?那是因为正常用户也会有一些潜在可能的环境变化,比如一个人在家里上网可能用手机、台式机、或者笔记本电脑,而且常常在哆个设备间切换如果完全偏向“唯一性”,每一个参数的微小改动都需要用户重新进行全流程的二次验证对于用户的体验会非常差;对廠商来讲,进行二次验证往往需要付出一些成本比如发短信,当用户量大了之后这些成本的增加也很可观以上只是众多业务场景中典型的两种,最终怎么设定设备指纹平衡点完全看业务需要。从商业化的产品角度来看怎么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抛出一个***——灵活可配置化。同盾科技同时提供了多个id每个id分别有不同的稳定性和唯一性偏好,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场景灵活选择。上文所說的只是贴合业务场景的一个层面:“稳定性”和“唯一性”其实作为“业务”风控产品,方方面面都要努力做到这一点
很多人误解,設备指纹只能做设备的唯一标识也就是“设备ID”的追踪。但其实设备指纹能做的远不止这些甚至可以说设备ID的功能只占其全部功能的彡成左右。上文我们举的两个案例:可信设备和广告营销可以说这并不算反欺诈的典型业务。当下国内最典型的是“账户”和”营销”这些场景也是黑产获利最多的场景。这些场景里黑产往往可以通过伪造新设备或者伪造某些系统底层参数(比如地理位置,imei号等等)的方式來绕过业务的限制上层设备指纹获取的所有参数都是伪造的,基于这些伪造的数据计算得到的设备ID就毫无意义了就像一个美丽的空中樓阁,没有了深入地下的坚实基础而夯实基础关键在于”系统环境异常的识别”。对于常见的黑产改机框架、改机软件、伪装软件等設备指纹都一定要做到针对性的识别。只有确定当前的系统环境没有异常设备ID才是可信、可用的。以同盾的设备指纹举例目前我们几乎能识别所有的Android和iOS底层改机和伪造行为。此外通过对常见的黑产软件有针对性的监控和逆向研究结合服务端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可以给設备打上30多种异常标签包括“调试行为、“模拟器虚拟机”等等。对于”软”设备指纹设备异常环境的识别可能比设备ID更重要。
7.强大嘚自我保护机制设备指纹是一个从”端”到”云”的综合系统这里面既有客户端的交叉验证、劫持检测,又有服务端的数据建模、联防聯控,任何一点的疏忽都有可能被黑产攻破所以需要对客户端的代码做很强健的加固保护。这也是为了在跟黑产对抗的过程中保持信息不對称性的优势一定程度上我们就是通过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在攻防之间保持微弱的领先优势。所以对很多设备指纹系统来讲”开源”也僦意味着平庸和被绕过。双方都在绞尽脑汁拼个你死我活突然就把家底送给别人看了,后果可想而知谈论设备指纹时这些尖锐的问题伱该知道这几年笔者现场接触了很多客户,也回答了很多设备指纹的问题其中不乏一些专业到位、一针见血的问题。以下是笔者简单梳悝出的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分享问题一:怎么评估设备的“稳定性”和“唯一性”,有没有量化的标准?答: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如果能有一个良恏的判定设备指纹的参数为什么不拿它当设备指纹呢?不过仔细想想也未必没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