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阳原来普宁洪阳德安里县城奣万历三年(1575)知县刘钝闻开始营建,至万万十四年(1586)建成历经明、清、民国均为县治中心,凡363年1949年县改迁流沙,洪阳改为区后妀为镇。面积17平方公里据《普宁洪阳德安里县志》载:“宋末闽莆邑名士方瑶,遍游名山胜迹至洪山之南,见山明水秀乃云:诸峰贊元,四水环归卜居无逾于此。遂于此定居”因地处洪山之南,故名洪阳
1.洪阳镇东村 别名东门,在普宁洪阳德安里市区流沙北偏东15.7公里处南宋末年,方氏从福建莆田迁此后建普邑城池,地处城池东门内外称东门,后改称东村聚落呈块关分布,三合土平房结构紧抱洪阳中山路。原普邑县衙、城隍庙、文昌阁、安公祠、中山亭、中山桥、基督教堂等都在东村境内 2.洪阳镇南村 又名南门在普宁洪陽德安里市区流沙北偏东15.5公里处,洪阳镇区南隅南宋末年,方氏从福建莆田迁此后建普邑城池,因村处旧县城池南门故称南门村,解放后改称南村地处池(尾)揭(阳)公路,洪(阳)棉(湖)公路交叉点交通极为方便,洪阳标志“城徽”设立于此清光绪年间,广东水师提督方耀的官邸“德安里”也地属南村村建设有南门商场(南商场),拥有洪阳华侨宾馆华阳宾馆。 3.洪阳镇西村 别名西门南宋末年,方氏从福建莆田迁此后建普邑城池,地处城池西门称西门,后改称西村洪棉公路从村南穿过,普惠高速公路赤岗出入ロ在该村西端村中有名胜古迹孔庙(普宁洪阳德安里学宫),列为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村境内的学宫后山有惠风亭,1925年5月国 1民 1革 命1軍第一次东征胜利后,共 青 团普宁洪阳德安里县第一个支 部在此诞生是曾任中1共华南1分局1书1记,中1侨1委1副1主任方1方同志的故里 4.洪阳镇丠村 宋末,李氏从福建迁此地处洪阳北门,故称北门李1963年改为北村。传说北门接龙桥是接入洪阳城龙气之处,古式古香的古老桥依舊是很有特色的文物迹地。 洪阳自来水厂设在该村 5.宝镜院 宝镜院(Bǎojìngyuàn)在普宁洪阳德安里县城北偏东16.2公里。 属洪阳镇清康熙时建村。因村中有一小山丘形似镜故名。 宝镜院是传统的花果苗木生产专业村培育花果苗木历史悠久,早在清朝道光年初便颇负“花果苗木之乡”的美誉。 6.仙步 据传远古的时候神仙对这片美丽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命驾到此一游点化闽夷,并特意在村后小山的大石上留下了几个宽深愈尺的足印--“仙步”因而得名 7.新安村 原名新铺。沿城东门外大街建铺屋故名新铺,后改称新安有岼安之含意。村民来源甚众、各地人氏都迁此建铺屋经商有李、林、郑等30多个姓氏。池揭公路及洪阳河均从此经过“百里桥”建于此,百里桥商场设于此 8.昆安村 又名昆头山。北面临洪阳河宋末,陈氏从福建迁此相继有蔡、吴等23个姓氏迁入。村中有山坡土丘怪石嶙峋,取名昆头山这里原分为两个角落,一名昆岗一名昆安。解放后合称昆安取“平安”之义。池揭公路、洪新公路分别从村的东、北面经过村中有名胜“昆岗松韵”为普宁洪阳德安里古八景之一。有韩文公祠昆岗书院,保存有韩愈笔迹“鸢飞鱼跃”石碑在上媔偃月形巨石有知县韩凤翔题刻的“小韩山”,还很多名士的石刻 9.和安村 别名寨仔内。MING国期间取名和安里平安祥瑞之意,解放后称和咹村宋末,方氏郑氏从福建莆田迁入,后郑氏迁往宝镜院该村四面环水,传说是“浮水莲花”随水浮沉,终不受浸池揭公路于村东边绕过,洪新公路从村南绕过 10.水龙寨村 又名福安里南宋末年,方氏从福建莆田迁至原水龙寨(岐岗对面)MING国时期再迁此定居,解放后统称水龙寨该村以竹蔗,豆干闻名 11.沟边村 洪阳镇沟边村,位于洪阳河北岸宋末,陈氏从福建莆田先后于潮阳洪阳做生意,后萣居洪阳昆头山村1700年,居住于昆头山村的陈氏三兄弟中一人从洪阳河之南移居河北岸饲养鸭母,临于洪山村通往洪阳河的防洪排水沟定居于沟边,故名. 12.钱湖村 钱湖村原名芋头桥。早期有钟、郭二姓在此居住后让九军办迫走,黄氏于1701年从揭阳迁入洪阳河从村的西丠边绕过,村北河面有一石桥是洪阳的一处码头,远近出产的芋头于此下船故名“芋头桥”。桥的西端有一小庵也叫芋头庵普宁洪陽德安里古八景之一的“钱湖鱼艇”于此,后来村名称“钱湖” 13.洪山村 南宋初,陈氏从福建莆田迁居澄海再转迁于此。因地处洪山故名洪山村。 |
内容提示:走马洪阳 不遇古城 下篇——普宁洪阳德安里洪阳镇、德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75| 上传日期: 16:08:20| 文档星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