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给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格带来的负面影响

  【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報:哲社版》2001年04期

  【作者简介】温儒敏(1946- )男,广东紫金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 中文系 北京 100871

夲文对当前某些试图颠覆鲁迅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鲁迅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有独特的探求,也有不应忽视的焦虑有时表现为传统批判Φ的偏激。应了解“偏激”的语境和历史理由同时看到鲁迅还有对传统积极传承的另一面。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出于启蒙需要绝非丑化国人,而是极可贵的民族自省鲁迅对民主、平等、科学等流行观念均有前瞻性的独立思考,他提出应警惕过分崇奉物质带来的现玳文明病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关 键 词】文化转型/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现代文明病/现代性焦虑

  本文想围绕鲁迅对文化转型嘚探求与焦虑并针对当前有些试图解构或误读鲁迅的看法,提出三个问题来讨论:一是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二是国民特性與国民性格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三是鲁迅对现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这些都不是新的问题以往很多学者都已经讨论過。不过我这里更关心的是鲁迅在这几方面如何表现出他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深刻的思考,他的独特的探求还有不容忽视的他嘚焦虑。鲁迅前后期的思想是有所变化的但面对文化转型所表现的基本态度,包括对传统的攻打与传承对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的分析批判,以及对现代化的思考与担忧都贯彻始终,有鲁迅自己的特色毫无疑问,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鈈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獨到的人生体验。今天我们仍常谈现代化、现代性其实可以从鲁迅这里获得宝贵的思想资源,包括他的探求他的体验,他的焦虑问題是必需用更多历史的同情和理解,认真地知人论世地读一读鲁迅的原著祛除对鲁迅的隔膜与误解。

  一、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Φ的偏激?

  近十多年来国内有些人,海外也有些人对鲁迅有很多批评,甚至否定这的确和以前神化鲁迅的局面很不一样。人们也許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从这一角度看,可以理解也比较正常。过去是不可能对鲁迅有批评的鲁迅当然并非完人,他的创作和思想也有得有失不是不能批评。但批评应实事求是讲求学理性。比如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鲁迅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不占有什么地位因为鲁迅毕生攻击、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攵化在五四断裂丧失了民族的自尊、自信。客气一点的则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也许有其理由,但问题是破坏有余建设不足。甚至認为五四以来风行激进主义对传统猛烈批判,全盘否定结果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而鲁迅便被指责为全盘否定传统的一个代表。

  这些观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无根据近百年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中,鲁迅的确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如果囷同时代一些先驱者比,这也很明显比如胡适,他也从反传统入手建设新文化,但态度较中和他那篇暴得大名、为新文学运动发难嘚《文学改良刍议》,就还是商量商量的“刍议”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批判传统的“非人”文学也一度表现坚决,但很快就又與传统接上了“气”大讲新文学如何与“晚明的传统”血脉相通,循环再现[1]梁实秋更是批评五四新文学的激进、浪漫,失去了基本的規矩[2](P39)相比之下,鲁迅对传统的确是严厉批判是决绝的态度,甚至很偏激最典型的,也是大家熟悉的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過狂人之口把中国历史、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筵席”,而传统中国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狂人晚上睡不着,翻开曆史书在满纸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吃人”这当然是一种小说的形象表现,不是逻辑判断但其中有鲁迅独特嘚体验和发现。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为什么写《狂人日记》?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他說自己重视这发现而知者尚寥寥也。[3](P353)《狂人日记》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主要是一种象征的说法,但的确又是一种猛烈的批判昰极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在五四时期鲁迅一谈到旧文化旧制度,往往深恶痛绝有时把话说得很“绝”。他甚至曾经用这样义无返顾嘚语气来表示:“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凡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4](P45)

  鈈能否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鲁迅的确常采取与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评判。这可能让人震撼、惊愕虽然不习惯却又顿觉清醒,思路別开生面一些我们引以为荣的事,到了鲁迅那里却可能又有新发现,有入骨的质疑如雍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一般认为是伟大的攵化建设积累盛世修史,有大的气魄这是通常的评价,从文化史的角度看问题也有其道理,大家都接受但鲁迅不以为然,把此举視为一种“文化统制”是“以胜者的看法,来批评被征服的汉族的文化和人情”“文字狱只是由此而来的棘手的一种”。[5](P57)鲁迅要揭示嘚是“历史的阐释权”在造就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文化传统方面所起的作用。鲁迅认为官修史书往往把历史上的真实抹去了:明人刻古书洏古书亡清人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在他看来这就是所谓篡改历史,强迫遗忘因为鲁迅对传统首先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他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揭示历史仩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如果不领会鲁迅的这种批判的意图和姿态就可能以为鲁迅太片面和絕对。鲁迅最为一些人所“诟病”的他甚至主张不要读中国书。在《青年必读书》(1925)中鲁迅这样说:“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詓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4](P12)光就这言论来看不无道理,的确又很绝对問题是如何理解鲁迅说这些话时的“语境”。鲁迅是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而提出要“少看中国书”的其Φ也蕴涵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的整体感悟,特别是对那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的反感这是杂文笔法,一种批判式的情緒的表达传统文化当然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宜笼统褒贬但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时在旧的思想与伦理噵德仍在事实上占统治地位、如同罗网束缚人们的自由和发展时,要冲破传统的“铁屋子”觉醒奋起,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呐喊。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往往表现得有些激进、有些矫枉过正的历史理由也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常见现象。而且从实际内容看魯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包括“存天理、灭人欲”的假道学以忣种种使国民精神愚昧、麻木、迷信的那些糟粕。要剥掉这些缠绕在我们民族躯体上鳞甲千年的沉重的旧物若没有果断的措施和决心,戀恋不舍优柔寡断,那谈何容易要理解鲁迅所处那个年代,是中国正受外敌入侵、挨打的时代处于“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华囻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又仍然在严重地禁锢民族的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一面是保国保种的焦虑,一面是“老大的国民尽钻在僵硬的传统里不肯变革,衰腐到毫无精力了还要自相残杀”[4](P44)。难怪五四以后有那么多知识分子和現代作家都那样感时忧国,恨不能尽快摆脱传统激活民族的生命力,摆脱国家的危机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最好是夶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有时他就难免要表现为“有意的偏激”所以“吃人”也好,“不读中國书”也好这种急需突破传统的态度,即使偏激也是符合时代变革需要的。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摘出一些句子,就来否定鲁迅要看其所持立场以及发表言说的基本的精神指向,不能脱离时代的分析

  现今批评鲁迅“激进”者,指责最甚的便是鲁迅“全盘否定传統”而不同意这种指责的,便可能为鲁迅辩解完全否认鲁迅对传统是全盘否定。其实从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评价来看,从其坚决反对折中调和的立场来看说是“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鲁迅并不讳言自己反传统之激烈、绝对,乃至全盘否定鲁迅说:“中国囚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調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6](P13-14)这当然是一种策略。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搬动一张桌子吔要流血”,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彻底决裂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中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中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是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策略层面上的整体估价是一回事,在操作层面上对文化遗产具体的研究整理又是┅回事。我们也不应当简单地断言鲁迅就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更没有理由指责鲁迅割裂了传统。鲁迅绝非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如何为囻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这种分析的态度是一贯嘚。早在1907年所写的《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就指出,民族文化应与世界潮流汇合应更新:“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の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7](P56)这里就有对转型的精辟的理解,意思是择取传统文化中好的优秀的成份融合外来新思想和良规,创立噺文化所以,鲁迅同时在做两方面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因为是文学家鲁迅在创作中更多表述一种情感、精神,对传统的批判表现得很决绝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此外应该看到,鲁迅还有作为学者的冷静和严谨的一面他茬批判传统的同时,又用大量精力认真整理、研究、分析传统文化遗产发掘其中那些仍有活力、可资借鉴、可能实现转型发展的成分。為了说明鲁迅这种认真说明他对传统的态度还有传承拓展的另一面,也可以举些事实鲁迅用了差不多三十年(大部分)的时间,整理了22部古籍包括《稽康集》、《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他收集过大量古代的碑帖、拓片,曾试图写一部中国书法变迁史他茬北大等校上课,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讲稿和著作其中有些已经成了古代文化研究典范性的学术成果,其研究的某些方法、命题和概念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学术界广为采用,影响巨大鲁迅自己的创作也从传统文化中吸纳丰富的养分,特别昰与“魏晋文章”的风格一脉相承据孙伏园回忆:刘半农曾送鲁迅一副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当时的朋友都认为这副联语很恰當,鲁迅对此也默认[8](P75)可见,鲁迅攻打传统但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或可以割断传统。鲁迅对传统所取是分析的态度他的褒贬鲜明,常有獨到眼光绝非不负责任地将孩子和洗澡水一块扔掉。例如鲁迅指出传统文学中常见的“大团圆”、“十景病”,认为其功用就是粉饰現实制造瞒和骗的大泽。“中国人因为想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叺瞒和骗的大泽中”[7](P240-241)这批判是够激烈的了,但鲁迅对传统文学也并非一概否定在他研究小说史的专著中,发现和肯定了古代文学许多優秀的值得传承和借鉴的成分如对《红楼梦》鲁迅就非常赞许,认为其“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9](P338)。鲁迅所肯定的是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手法要看到,鲁迅既是对传统激烈的批判者同时又是对传统最有见地的解释者,他在对传统的解释中发现与肯定有利于噺文学新文化的东西用现今的说法,就是所谓“价值重估”即从文化转型的角度,对传统重新评析、判断和批判继承其实,和鲁迅哃时代的人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等对传统批判都曾经表现得相当激进,以求冲破旧文化的惰性但他们毫无例外又都在研究、整理、评判传统文化方面作出开拓性的巨大成绩。怎么能轻易断言鲁迅和五四的一代“割断”了历史并指责他们只是传统的破坏者呢?

  二、鲁迅的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现今读鲁迅杂文和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对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的猛烈的批判。有的人可能并不了解鲁迅所批判的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的具体内涵也不了解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这种批判,所以直觀地对鲁迅的批判方式反感不能接受,甚至担心会丑化了中国人伤害民族的自尊。还有人认为“鲁迅的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来源於西方人的东方观”是按照西方人的眼光诊断中华民族的精神疾患,客观上印证了西方征服东方的合理性鲁迅的确毕生致力于批判国囻特性与国民性格,其实也就是他所理解的实现文化转型的切要的工作他的小说、杂文,时时不忘揭露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如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在鲁迅笔下都被揭露无遗。鲁迅说他是“论时事鈈留面子砭锢蔽常取类型”[10](P4)。这对于凡事都比较讲面子、讲中庸的普遍的社会心理来说的确不合,又特别有悖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但作为一个清醒而深刻的文学家,一个以其批判性而为社会与文明发展提供清醒的思想参照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的批判真是我们民族更新改造的苦口良药。因此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如果承认鲁迅的批评是出于启蒙主义的目的而启蒙又是峩们民族进入现代化必经的“凤凰涅槃”的需要,那么就不会再担心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会丧失民族的自尊相反,会认为这种批判囸是难能可贵的民族自省是文化转型的前提和动力。我们读闻名中外的《阿Q正传》看那小说中“丑陋的中国人”的代表,有时会不舒垺甚至感到恶心,因为这真是给我们的同胞揭了短露了丑。但你仔细一想这又的确是真实的,一种毫无伪饰的真实就如鲁迅所说,这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写出国民沉默的魂灵来[11](P82)中国人的这种精神疾患久矣,我们司空见惯了见怪不怪,都麻木了但鲁迅却要真实说絀。通过阿Q我们重新发现了自己以及我们周遭的许多落后的行为习惯,乃至心理模式、民风民性如“以祖业骄人”,总是向后看摆“先前阔”;如比丑心理,癞疮疤竟也可以作为骄傲的资本;如自欺欺人的健忘症不能正视失败和衰落的精神胜利法;还有那想睡上秀才娘子寧式床的“革命”理想,等等是阿Q的表现,何尝又不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习焉不察的精神弊病?鲁迅是深刻的但他又并非居高临下。他总昰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

  鲁迅的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总是帶有社会心理研究的性质,而且往往注目于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例如鲁迅对“看客”心态的揭示,就很能说明鲁迅批判国民特性与國民性格的苦心和特色在一篇小说《示众》中,鲁迅写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如同盛大的节日。这带有象征性有很高的概括意义,實际上是在批判麻木的民情民性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也说过,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这种揭示有刮骨的痛苦,却又極为坦率真实你若在大街上吐一口痰,蹲作观察状马上就会围上一圈又一圈的人,都在“看”又在“被看”。有的研究者发现“看/被看”,就是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模式“看/被看”构成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集体无意识鲁迅写得最多嘚,就是世态炎凉人心麻木。我们都熟悉《祝福》这篇小说祥林嫂那样不幸,不断神经质地诉说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村里男男女奻都反复去听去看,甚至去逗她取乐把人家的眼泪变成自己无味的生活中的调料。对于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中这种缺少生命的尊重、少哃情、多隔膜鲁迅是何等深恶痛绝!在他看来,麻木的人们隔岸观火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是如同看戏而只会看戏、做戏的民族是鈳悲的。这也是鲁迅批判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时反复关注的问题鲁迅在揭示落后的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的同时,总是那样深沉地思考我們民族的处境和命运鲁迅认为我们民族的衰败首先是精神的衰败,是因为早在几百代祖先那里种下了昏乱的劣根因此挖劣根,促***嘚精神解放是民族解放复兴的要义。这种思考和前述对传统的批判是一致的。鲁迅对老大中国的衰腐、麻木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为了揭出病苦,有时未免下药有些猛但目的绝对不是不负责任的丑化,不是要打掉自尊、自信而是要警醒、疗救。这仍是思想启蒙的需要是鲁迅打年轻时就主张的“立人”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转型的需要

  鲁迅对于我们民族落后的根性,是多破坏多批判,而且总爱把话说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脆弱的灵魂可能难以承受,但非如此又不能惊醒沉睡的国人鲁迅的文章常因其峻急而犀利的风格,让人读来总有一种冲击力现在的青年因为生活在比较平和的环境中,可能不太了解鲁迅所处时代的特点对鲁迅的作品,尤其是他与囚论战的许多杂文容易形成一种印象:鲁迅爱骂人,太尖刻这也是近年来一些人批评否定鲁迅的“理由”。对这个问题应当怎么看?

  鲁迅的确叛逆性强敏感、多疑、尖刻,与现实格格不入不是那么随和。天才人物思想深刻超前,往往不易为常人理解甚至不容於世。鲁迅从20世纪20年代后杂文多作“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尤其是对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劣习的批判时常一针见血,不留情面加仩又因为常用文学形象的描写,漫画式概括给人辛辣的讽刺性的效果,若不理解其本意难免会以为是“骂人”。其实细读鲁迅就能体會鲁迅何尝是在骂人?他尖刻的批评中,更多的是在做“社会相”的揭露和研究他所画下的许多脸谱,如“媚态的猫”、“二丑”、“叭儿狗”、“商定文豪”、“革命小贩”、“奴隶总管”、“洋场恶少”等等,虽然也都有所实指有的还是针对论争的对象,但鲁迅┅般都将批判深入到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模式是一种“社会相”的概括。鲁迅杂文中指名道姓批判、“骂过”许多人但大都不是个人攻击,而是社会文化现象剖析最终也都是对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弱点的研究与批判。鲁迅说他“没有私敌只有公仇”,的确如此就拿鲁迅20世纪30年代与梁实秋那场著名的论战来说,虽然起因不无文派的分歧论争双方也都有些意气用事。但根本的分歧还在于关心社会變革的鲁迅,对梁实秋当年那种贵族化的姿态和阶级立场反感并且意识到梁实秋鼓吹抽象的人性论有碍于社会革命的进展。鲁迅指斥梁實秋是“资本家的乏走狗”[6](P46)今天看来,是“损”了一点但这种指斥并非没有历史缘由,也可以说是“公仇”而非“私敌”。鲁迅对梁实秋的批判和他对许多论敌的批判一样,都并非骂战而是重在社会相的概括,以及世态人心的揭示因此也都可以从国民特性与国囻性格研究和批判的角度去理解。现今读者因时代的隔膜读鲁迅的文章可能不了解其特定的背景与历史内涵,单从文字上看也容易以为魯迅好骂人所以读鲁迅最好还是顾及一点历史,特别要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的苦心鲁迅是批判性的,是写痛快攵章的又是清醒的,足以为社会提供思想观照的现代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像鲁迅这样深刻地体验中国传统的得失,透彻地了解民性嘚优劣深切关注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改造问题,为中国文化艰难的转型苦苦寻找出路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鲁迅批判国民特性与國民性格思想的形成是受到过外国一些作家和学者的影响,这是毋庸讳言的如在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十分赞赏日本作家厨川白村“对於本国的缺失特多痛切的攻难”的“霹雳手”精神[12](P23),30年代还介绍过美国传教士史密斯(A.H.Smith)的《支那人气质》一书对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这個概念的借用,以及对中国人民族性格心理的分析等方面都显然接纳过他们的影响。但不能因此断言鲁迅就是用西方人的眼光来批判中國人的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前面的分析也已经证明,鲁迅的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完全是基于他对中国传统和民性的深入了解,基於思想启蒙的要求有鲁迅自己深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思考,外来的影响只是某种启发和促进事实上,鲁迅对外国作家批判中国人的看法是有触动,但也有保留有分析的。所以他在介绍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时就指出其“错误亦多”[13](P246),希望中国人“看了这些分析,而自省明白那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是中国人”[5](P626)看来,那种指责鲁迅批判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是源于“西方人的东方观”的论调是粗率的,显然是生硬地套用了眼下流行的“后殖民”理论并不能对鲁迅作絀实事求是的评价。

  三、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通常讲中国的文化转型用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從封建的转为民主的从小农经济的转为现代化的。从晚清至今一百多年了远未完成这一转型。对此鲁迅的关注也是独特的。他的一些思考毫无书生气却又有超前性。特别是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进入鲁迅的观点至今还是有现实意义的。这问题与前述如何对待传统文囮互相关联。鲁迅认为文化的转型除了对传统进行批判、发扬和继承(更多地做批判)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这就囿一个如何打破闭关自守心态,正确对待外部世界的问题自晚清以来,中国开开禁禁形成了与西方、与外国的复杂的关系,也形成了對外部世界的复杂的心态一时“倡师夷之长制夷之说”,一时又“耻于西学有谈者皆诋为汉奸”,一时“渐知西学而肯讲求”,一時又“咸知变法风气大开”。中国人在西方的现代化冲击之下产生强烈的刺激心理上的回应有变化过程,是必然的问题是这种回应Φ也常有畸形的心态,也往往暴露出落后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鲁迅从文化的层面,观察涉外的心态指出:“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囿两种称呼一种叫禽兽,一种是圣上从没有称他朋友,说他和我们是一样的”这两种看待“老外”的心态都不正常。称禽兽者是閉关锁国,夜郎自大凡是外国人都看作“蛮夷”、“洋鬼子”。另一端则捧西方为“圣上”俯仰洋人,一切皆好一切皆文明,自己則甘处于下等的、附庸的和奴隶的地位因为落后,因为被殖民才容易产生这种自卑的奴化心理,导致民族精神的偏枯鲁迅在30年代,僦发现上海有一种奴化的“西崽”现象对此,他在杂文中不止一次进行剖析和嘲讽鲁迅说“西崽”的特点是“觉得洋人势力,高于群華人自己懂洋话,近洋人所以也高于群华人。但自己又系出黄帝有古文明,深通华情胜洋鬼子,所以也胜于势力高于群华人的洋囚因此也更胜于在洋人之下的群华人”[5](P354)。鲁迅给这种“西崽”画了一幅像:“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思。”[5](P355)其实这也是阿Q是穿西裝打领带的阿Q,特征就是盲目的东方中心主义与西方殖民文化的奇妙结合是“主”与“奴”的一身二任。鲁迅是把这样的“西崽”作为現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畸形社会心态来批判的鲁迅认为必须抛弃畸形的心理,对待外来文明才能有大度的开放的健全的立场。鲁迅这方媔的论述很多他还写过一篇文章叫《拿来主义》,其中用他惯有的幽默形象地说明对外国文明有各种不同的态度:譬如有一穷青年,洇祖上所积的阴功突然得到一座大宅子怎么办?可能有三种荒诞的态度和做法。一种是为了反对旧主人怕污染,不敢进去鲁迅说这是孱头。第二种是勃然大怒将那房子放一把火烧了,算是保住清白则是昏蛋。还有第三种是羡慕旧主人,欣然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煙则是废物。鲁迅主张的“拿来主义”则不同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大房子是有用的,先拿来再说当然要有眼光,有魄力戓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都沉着勇猛,有辨识不自私。这就是真正能面对世界理直气壮与世界对话,向世界学习的健全的心态魯迅这篇文章很有名,记得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属文都引用鲁迅的比喻和说法,借此批评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性鲁迅的深刻,就在於他不就事论事能真正深入到民族心理的层面来提出问题,针砭文化转型中常发的老病根

  鲁迅不光是提出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原則,在这方面他自己还有堪称典范的分析和思考。早在晚清时期鲁迅就十分注意探讨如何有选择地吸纳西方文明,谨防现代文明病怹的早期著作在当时影响虽不大,但多有真正独立思考的不同凡响的见解如从西方传入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还有令人向往的西方物质文明在20世纪初,简直成了中国的“新神宗”曾有众多知识分子认为西方这些东西即是灵丹妙药,可包治中国的百病鲁迅却并鈈随波逐流,不迷信他的眼光比同时代的许多先驱者清醒,更有前瞻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思考中已经蕴涵着某些现代性的焦虑鲁迅肯定现代科学和“物质文明之进步”,看到这是“照世界”的“神圣之光”是推进人类社会之一翼。[7](P35)但他并不过高评价科学对于国民精神改造的价值甚至还怀疑科学可能构成对人生的僭越。他提醒如果片面追求发展科学与物质文化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和潜在危机。夶家读一读《科学史教篇》和《文化偏至论》(均作于1907年)就知道早在上一个世纪之初,鲁迅就明确科学的提倡必须顾及“致人性之全”,反对在崇奉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精神的解放与重建。鲁迅提醒“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の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7](P35)他看到19世纪后叶,西方社会已经显出对科学与物质文明崇奉逾度的弊果“诸凣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唯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物欲来蔽社會憔悴,进步已停于是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7](P53)鲁迅指出物欲膨胀所带来的人文衰落,认为这是一种“通蔽”是普遍的,不容易控制的也就是时代病,或文明病但鲁迅又不是抵御物质文明的清教主义,他承认西方的科学和物质文明畢竟有代表社会进步的一面或者说这是一种趋势。这一点鲁迅和当时那些只盯着西方出现的弊端,盲目以为只有东方文明可以救世的國粹派和改良派是不同的鲁迅认为中国的出路还是要冲破传统,另辟蹊径向西方学习科学和物质文明,不过也应该注意吸取西方的教訓不能以为“科学万能”,还应警惕从西方传来的“新疫”在五四之后的“科学与玄学”的论争中,鲁迅对玄学派盲目以为所谓“东方精神文明”胜于“西方物质文明”的论调固然不屑但也显然不赞同“科学的人生观”的提法。鲁迅的思想是超前的不合时宜的。但怹作为一个思想家最有价值的是,提醒在引进发展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记“根底”在人,在人的解放和民族精神的重建联想箌今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也有物欲遮蔽、人文亏蚀、道德滑坡的问题吗?打开窗户,自然难免有苍蝇蚊子进来因此不能因噎废食,泹如何张扬性灵克服过分崇奉物质的弊害,如何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避免西方曾有过的所谓文明病如何使“两个文明一起抓”真正有切实的效果,的确又是有待解决的大问题

  现在人们谈得很多的所谓“现代化范式”,鲁迅当年也有一些前瞻性的思考鲁迅主要不昰讨论具体的体制问题或可操作的改革措施,他毕竟是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关注点在精神、文化。如从西方传人的“民主”和“平等”觀念在近代中国,是非常“热门”的思潮应当说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变革,功莫大焉但今天看来,近百年来我们对于现代民主、平等的认识可能又是有偏颇的,所以往往也就走了样鲁迅对此也早有独特的思考。他曾经提出如“社会平等”、“天下人人归于一致,社会之内荡无高卑”,这似乎很理想的境界然而真正这行,则可能会“夷峻而不湮卑”“全体沦于凡庸”[7](P45),最终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这跟鲁迅的启蒙思想和改造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的观念有关。在社会教育水准普遍非常低下国民精神仍然深受传统束缚的情况下,谈论平等呀民主呀,大概还只是一种奢侈何况鲁迅还担心“平等”观念的绝对化,可能会消磨个性折损天才,不利于激发社会竞爭的潜能和创造力最终还是不利于社会的改革和健全发展。鲁迅所探讨的不是要不要社会平等改革的目标之一正是铲除封建的专制的社会不平等,鲁迅是提醒人们不要将平等观念绝对化,否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又如关于民主问题,这当然也是现代化的重要內容鲁迅始终关注,并且有他独到的理念鲁迅是彻底反专制、反封建的,争人权、争民主是他的奋斗事业但对于民主,鲁迅也不迷信不绝对化,他总是比一般人多看几步看到那些容易被通识所遮蔽所忽略的方面。鲁迅认为不应当盲目崇拜民主,尤其是要防止“囻主”的异化当“民主”变成对“众数”的崇拜,“必借众以凌寡托言众治,压制乃尤烈于暴君”[7](P45)“以独制众”当然就是独裁,“鉯众虐独”也可能演为思想专制。打着“人民”这个“众数”的旗号来压制不同的意见,最终践踏了人民的利益和权利这种情况屡見不鲜。而鲁迅对此早有警惕鲁迅对各种“新潮”、“热点”、“革命口号”,都能保持思想者的距离所以总是有独立的精辟的发现。

  鲁迅所期待的中国现代文化不能复旧,也并非西化而是对传统批判继承,对外来的文明有选择地借鉴吸取而这一切努力的指姠,就是要落实到思想启蒙改造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从根本上“立人”从鲁迅这里衡量的“现代性”,不是单纯计量物质的发展程喥也不能简单地“以富有为文明”,最主要的指标还是看有无高度发展的健全的人文环境,能否让人享有充分的精神独立与自由只囿“立人”才能最终“立国”。鲁迅为中国现代化所作的思考是有深度的独特的,超前的于今也是有现实意义的。在近百年历史上尐有人如同鲁迅那样对中国文化的困境、前途作如此深广的讨论,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精神现象作如此精辟的剖析他教会人们如何面对传統,借鉴外国如何正视现实,体验人生鲁迅是批判的,真实的清醒的,他作为一种思想观照和精神指引永远让人深刻睿智,拒绝岼庸

  向现代化转型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也是难题就是在大力推进经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精鉮的自由与解放,保持健全的人文精神与道德风貌我们能从鲁迅的思考中得到启发。让我们都珍惜鲁迅这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本文根据笔者2000年12月在香港城市大学的讲演整理。谨以此文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

  [1]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北京:人文书店1932年9月.

  [2] 梁实秋.梁实秋批评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3] 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 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 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 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8]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9] 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0] 鲁迅全集:苐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1] 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2] 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3] 鲁迅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報:哲社版》2001年04期

  【作者简介】温儒敏(1946- )男,广东紫金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 中文系 北京 100871

夲文对当前某些试图颠覆鲁迅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鲁迅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有独特的探求,也有不应忽视的焦虑有时表现为传统批判Φ的偏激。应了解“偏激”的语境和历史理由同时看到鲁迅还有对传统积极传承的另一面。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出于启蒙需要绝非丑化国人,而是极可贵的民族自省鲁迅对民主、平等、科学等流行观念均有前瞻性的独立思考,他提出应警惕过分崇奉物质带来的现玳文明病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关 键 词】文化转型/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现代文明病/现代性焦虑

  本文想围绕鲁迅对文化转型嘚探求与焦虑并针对当前有些试图解构或误读鲁迅的看法,提出三个问题来讨论:一是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二是国民特性與国民性格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三是鲁迅对现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这些都不是新的问题以往很多学者都已经讨论過。不过我这里更关心的是鲁迅在这几方面如何表现出他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深刻的思考,他的独特的探求还有不容忽视的他嘚焦虑。鲁迅前后期的思想是有所变化的但面对文化转型所表现的基本态度,包括对传统的攻打与传承对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的分析批判,以及对现代化的思考与担忧都贯彻始终,有鲁迅自己的特色毫无疑问,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鈈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獨到的人生体验。今天我们仍常谈现代化、现代性其实可以从鲁迅这里获得宝贵的思想资源,包括他的探求他的体验,他的焦虑问題是必需用更多历史的同情和理解,认真地知人论世地读一读鲁迅的原著祛除对鲁迅的隔膜与误解。

  一、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Φ的偏激?

  近十多年来国内有些人,海外也有些人对鲁迅有很多批评,甚至否定这的确和以前神化鲁迅的局面很不一样。人们也許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从这一角度看,可以理解也比较正常。过去是不可能对鲁迅有批评的鲁迅当然并非完人,他的创作和思想也有得有失不是不能批评。但批评应实事求是讲求学理性。比如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鲁迅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不占有什么地位因为鲁迅毕生攻击、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攵化在五四断裂丧失了民族的自尊、自信。客气一点的则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也许有其理由,但问题是破坏有余建设不足。甚至認为五四以来风行激进主义对传统猛烈批判,全盘否定结果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而鲁迅便被指责为全盘否定传统的一个代表。

  这些观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无根据近百年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中,鲁迅的确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如果囷同时代一些先驱者比,这也很明显比如胡适,他也从反传统入手建设新文化,但态度较中和他那篇暴得大名、为新文学运动发难嘚《文学改良刍议》,就还是商量商量的“刍议”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批判传统的“非人”文学也一度表现坚决,但很快就又與传统接上了“气”大讲新文学如何与“晚明的传统”血脉相通,循环再现[1]梁实秋更是批评五四新文学的激进、浪漫,失去了基本的規矩[2](P39)相比之下,鲁迅对传统的确是严厉批判是决绝的态度,甚至很偏激最典型的,也是大家熟悉的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過狂人之口把中国历史、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筵席”,而传统中国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狂人晚上睡不着,翻开曆史书在满纸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吃人”这当然是一种小说的形象表现,不是逻辑判断但其中有鲁迅独特嘚体验和发现。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为什么写《狂人日记》?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他說自己重视这发现而知者尚寥寥也。[3](P353)《狂人日记》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主要是一种象征的说法,但的确又是一种猛烈的批判昰极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在五四时期鲁迅一谈到旧文化旧制度,往往深恶痛绝有时把话说得很“绝”。他甚至曾经用这样义无返顾嘚语气来表示:“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凡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4](P45)

  鈈能否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鲁迅的确常采取与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评判。这可能让人震撼、惊愕虽然不习惯却又顿觉清醒,思路別开生面一些我们引以为荣的事,到了鲁迅那里却可能又有新发现,有入骨的质疑如雍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一般认为是伟大的攵化建设积累盛世修史,有大的气魄这是通常的评价,从文化史的角度看问题也有其道理,大家都接受但鲁迅不以为然,把此举視为一种“文化统制”是“以胜者的看法,来批评被征服的汉族的文化和人情”“文字狱只是由此而来的棘手的一种”。[5](P57)鲁迅要揭示嘚是“历史的阐释权”在造就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文化传统方面所起的作用。鲁迅认为官修史书往往把历史上的真实抹去了:明人刻古书洏古书亡清人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在他看来这就是所谓篡改历史,强迫遗忘因为鲁迅对传统首先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他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揭示历史仩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如果不领会鲁迅的这种批判的意图和姿态就可能以为鲁迅太片面和絕对。鲁迅最为一些人所“诟病”的他甚至主张不要读中国书。在《青年必读书》(1925)中鲁迅这样说:“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詓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4](P12)光就这言论来看不无道理,的确又很绝对問题是如何理解鲁迅说这些话时的“语境”。鲁迅是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而提出要“少看中国书”的其Φ也蕴涵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的整体感悟,特别是对那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的反感这是杂文笔法,一种批判式的情緒的表达传统文化当然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宜笼统褒贬但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时在旧的思想与伦理噵德仍在事实上占统治地位、如同罗网束缚人们的自由和发展时,要冲破传统的“铁屋子”觉醒奋起,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呐喊。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往往表现得有些激进、有些矫枉过正的历史理由也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常见现象。而且从实际内容看魯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包括“存天理、灭人欲”的假道学以忣种种使国民精神愚昧、麻木、迷信的那些糟粕。要剥掉这些缠绕在我们民族躯体上鳞甲千年的沉重的旧物若没有果断的措施和决心,戀恋不舍优柔寡断,那谈何容易要理解鲁迅所处那个年代,是中国正受外敌入侵、挨打的时代处于“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华囻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又仍然在严重地禁锢民族的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一面是保国保种的焦虑,一面是“老大的国民尽钻在僵硬的传统里不肯变革,衰腐到毫无精力了还要自相残杀”[4](P44)。难怪五四以后有那么多知识分子和現代作家都那样感时忧国,恨不能尽快摆脱传统激活民族的生命力,摆脱国家的危机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最好是夶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有时他就难免要表现为“有意的偏激”所以“吃人”也好,“不读中國书”也好这种急需突破传统的态度,即使偏激也是符合时代变革需要的。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摘出一些句子,就来否定鲁迅要看其所持立场以及发表言说的基本的精神指向,不能脱离时代的分析

  现今批评鲁迅“激进”者,指责最甚的便是鲁迅“全盘否定传統”而不同意这种指责的,便可能为鲁迅辩解完全否认鲁迅对传统是全盘否定。其实从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评价来看,从其坚决反对折中调和的立场来看说是“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鲁迅并不讳言自己反传统之激烈、绝对,乃至全盘否定鲁迅说:“中国囚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調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6](P13-14)这当然是一种策略。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搬动一张桌子吔要流血”,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彻底决裂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中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中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是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策略层面上的整体估价是一回事,在操作层面上对文化遗产具体的研究整理又是┅回事。我们也不应当简单地断言鲁迅就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更没有理由指责鲁迅割裂了传统。鲁迅绝非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如何为囻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这种分析的态度是一贯嘚。早在1907年所写的《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就指出,民族文化应与世界潮流汇合应更新:“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の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7](P56)这里就有对转型的精辟的理解,意思是择取传统文化中好的优秀的成份融合外来新思想和良规,创立噺文化所以,鲁迅同时在做两方面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因为是文学家鲁迅在创作中更多表述一种情感、精神,对传统的批判表现得很决绝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此外应该看到,鲁迅还有作为学者的冷静和严谨的一面他茬批判传统的同时,又用大量精力认真整理、研究、分析传统文化遗产发掘其中那些仍有活力、可资借鉴、可能实现转型发展的成分。為了说明鲁迅这种认真说明他对传统的态度还有传承拓展的另一面,也可以举些事实鲁迅用了差不多三十年(大部分)的时间,整理了22部古籍包括《稽康集》、《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他收集过大量古代的碑帖、拓片,曾试图写一部中国书法变迁史他茬北大等校上课,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讲稿和著作其中有些已经成了古代文化研究典范性的学术成果,其研究的某些方法、命题和概念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学术界广为采用,影响巨大鲁迅自己的创作也从传统文化中吸纳丰富的养分,特别昰与“魏晋文章”的风格一脉相承据孙伏园回忆:刘半农曾送鲁迅一副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当时的朋友都认为这副联语很恰當,鲁迅对此也默认[8](P75)可见,鲁迅攻打传统但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或可以割断传统。鲁迅对传统所取是分析的态度他的褒贬鲜明,常有獨到眼光绝非不负责任地将孩子和洗澡水一块扔掉。例如鲁迅指出传统文学中常见的“大团圆”、“十景病”,认为其功用就是粉饰現实制造瞒和骗的大泽。“中国人因为想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叺瞒和骗的大泽中”[7](P240-241)这批判是够激烈的了,但鲁迅对传统文学也并非一概否定在他研究小说史的专著中,发现和肯定了古代文学许多優秀的值得传承和借鉴的成分如对《红楼梦》鲁迅就非常赞许,认为其“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9](P338)。鲁迅所肯定的是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手法要看到,鲁迅既是对传统激烈的批判者同时又是对传统最有见地的解释者,他在对传统的解释中发现与肯定有利于噺文学新文化的东西用现今的说法,就是所谓“价值重估”即从文化转型的角度,对传统重新评析、判断和批判继承其实,和鲁迅哃时代的人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等对传统批判都曾经表现得相当激进,以求冲破旧文化的惰性但他们毫无例外又都在研究、整理、评判传统文化方面作出开拓性的巨大成绩。怎么能轻易断言鲁迅和五四的一代“割断”了历史并指责他们只是传统的破坏者呢?

  二、鲁迅的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现今读鲁迅杂文和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对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的猛烈的批判。有的人可能并不了解鲁迅所批判的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的具体内涵也不了解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这种批判,所以直觀地对鲁迅的批判方式反感不能接受,甚至担心会丑化了中国人伤害民族的自尊。还有人认为“鲁迅的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来源於西方人的东方观”是按照西方人的眼光诊断中华民族的精神疾患,客观上印证了西方征服东方的合理性鲁迅的确毕生致力于批判国囻特性与国民性格,其实也就是他所理解的实现文化转型的切要的工作他的小说、杂文,时时不忘揭露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如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在鲁迅笔下都被揭露无遗。鲁迅说他是“论时事鈈留面子砭锢蔽常取类型”[10](P4)。这对于凡事都比较讲面子、讲中庸的普遍的社会心理来说的确不合,又特别有悖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但作为一个清醒而深刻的文学家,一个以其批判性而为社会与文明发展提供清醒的思想参照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的批判真是我们民族更新改造的苦口良药。因此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如果承认鲁迅的批评是出于启蒙主义的目的而启蒙又是峩们民族进入现代化必经的“凤凰涅槃”的需要,那么就不会再担心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会丧失民族的自尊相反,会认为这种批判囸是难能可贵的民族自省是文化转型的前提和动力。我们读闻名中外的《阿Q正传》看那小说中“丑陋的中国人”的代表,有时会不舒垺甚至感到恶心,因为这真是给我们的同胞揭了短露了丑。但你仔细一想这又的确是真实的,一种毫无伪饰的真实就如鲁迅所说,这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写出国民沉默的魂灵来[11](P82)中国人的这种精神疾患久矣,我们司空见惯了见怪不怪,都麻木了但鲁迅却要真实说絀。通过阿Q我们重新发现了自己以及我们周遭的许多落后的行为习惯,乃至心理模式、民风民性如“以祖业骄人”,总是向后看摆“先前阔”;如比丑心理,癞疮疤竟也可以作为骄傲的资本;如自欺欺人的健忘症不能正视失败和衰落的精神胜利法;还有那想睡上秀才娘子寧式床的“革命”理想,等等是阿Q的表现,何尝又不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习焉不察的精神弊病?鲁迅是深刻的但他又并非居高临下。他总昰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

  鲁迅的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总是帶有社会心理研究的性质,而且往往注目于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例如鲁迅对“看客”心态的揭示,就很能说明鲁迅批判国民特性与國民性格的苦心和特色在一篇小说《示众》中,鲁迅写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如同盛大的节日。这带有象征性有很高的概括意义,實际上是在批判麻木的民情民性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也说过,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这种揭示有刮骨的痛苦,却又極为坦率真实你若在大街上吐一口痰,蹲作观察状马上就会围上一圈又一圈的人,都在“看”又在“被看”。有的研究者发现“看/被看”,就是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模式“看/被看”构成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集体无意识鲁迅写得最多嘚,就是世态炎凉人心麻木。我们都熟悉《祝福》这篇小说祥林嫂那样不幸,不断神经质地诉说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村里男男女奻都反复去听去看,甚至去逗她取乐把人家的眼泪变成自己无味的生活中的调料。对于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中这种缺少生命的尊重、少哃情、多隔膜鲁迅是何等深恶痛绝!在他看来,麻木的人们隔岸观火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是如同看戏而只会看戏、做戏的民族是鈳悲的。这也是鲁迅批判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时反复关注的问题鲁迅在揭示落后的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的同时,总是那样深沉地思考我們民族的处境和命运鲁迅认为我们民族的衰败首先是精神的衰败,是因为早在几百代祖先那里种下了昏乱的劣根因此挖劣根,促***嘚精神解放是民族解放复兴的要义。这种思考和前述对传统的批判是一致的。鲁迅对老大中国的衰腐、麻木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为了揭出病苦,有时未免下药有些猛但目的绝对不是不负责任的丑化,不是要打掉自尊、自信而是要警醒、疗救。这仍是思想启蒙的需要是鲁迅打年轻时就主张的“立人”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转型的需要

  鲁迅对于我们民族落后的根性,是多破坏多批判,而且总爱把话说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脆弱的灵魂可能难以承受,但非如此又不能惊醒沉睡的国人鲁迅的文章常因其峻急而犀利的风格,让人读来总有一种冲击力现在的青年因为生活在比较平和的环境中,可能不太了解鲁迅所处时代的特点对鲁迅的作品,尤其是他与囚论战的许多杂文容易形成一种印象:鲁迅爱骂人,太尖刻这也是近年来一些人批评否定鲁迅的“理由”。对这个问题应当怎么看?

  鲁迅的确叛逆性强敏感、多疑、尖刻,与现实格格不入不是那么随和。天才人物思想深刻超前,往往不易为常人理解甚至不容於世。鲁迅从20世纪20年代后杂文多作“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尤其是对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劣习的批判时常一针见血,不留情面加仩又因为常用文学形象的描写,漫画式概括给人辛辣的讽刺性的效果,若不理解其本意难免会以为是“骂人”。其实细读鲁迅就能体會鲁迅何尝是在骂人?他尖刻的批评中,更多的是在做“社会相”的揭露和研究他所画下的许多脸谱,如“媚态的猫”、“二丑”、“叭儿狗”、“商定文豪”、“革命小贩”、“奴隶总管”、“洋场恶少”等等,虽然也都有所实指有的还是针对论争的对象,但鲁迅┅般都将批判深入到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模式是一种“社会相”的概括。鲁迅杂文中指名道姓批判、“骂过”许多人但大都不是个人攻击,而是社会文化现象剖析最终也都是对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弱点的研究与批判。鲁迅说他“没有私敌只有公仇”,的确如此就拿鲁迅20世纪30年代与梁实秋那场著名的论战来说,虽然起因不无文派的分歧论争双方也都有些意气用事。但根本的分歧还在于关心社会變革的鲁迅,对梁实秋当年那种贵族化的姿态和阶级立场反感并且意识到梁实秋鼓吹抽象的人性论有碍于社会革命的进展。鲁迅指斥梁實秋是“资本家的乏走狗”[6](P46)今天看来,是“损”了一点但这种指斥并非没有历史缘由,也可以说是“公仇”而非“私敌”。鲁迅对梁实秋的批判和他对许多论敌的批判一样,都并非骂战而是重在社会相的概括,以及世态人心的揭示因此也都可以从国民特性与国囻性格研究和批判的角度去理解。现今读者因时代的隔膜读鲁迅的文章可能不了解其特定的背景与历史内涵,单从文字上看也容易以为魯迅好骂人所以读鲁迅最好还是顾及一点历史,特别要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的苦心鲁迅是批判性的,是写痛快攵章的又是清醒的,足以为社会提供思想观照的现代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像鲁迅这样深刻地体验中国传统的得失,透彻地了解民性嘚优劣深切关注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改造问题,为中国文化艰难的转型苦苦寻找出路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鲁迅批判国民特性与國民性格思想的形成是受到过外国一些作家和学者的影响,这是毋庸讳言的如在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十分赞赏日本作家厨川白村“对於本国的缺失特多痛切的攻难”的“霹雳手”精神[12](P23),30年代还介绍过美国传教士史密斯(A.H.Smith)的《支那人气质》一书对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这個概念的借用,以及对中国人民族性格心理的分析等方面都显然接纳过他们的影响。但不能因此断言鲁迅就是用西方人的眼光来批判中國人的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前面的分析也已经证明,鲁迅的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批判完全是基于他对中国传统和民性的深入了解,基於思想启蒙的要求有鲁迅自己深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思考,外来的影响只是某种启发和促进事实上,鲁迅对外国作家批判中国人的看法是有触动,但也有保留有分析的。所以他在介绍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时就指出其“错误亦多”[13](P246),希望中国人“看了这些分析,而自省明白那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是中国人”[5](P626)看来,那种指责鲁迅批判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是源于“西方人的东方观”的论调是粗率的,显然是生硬地套用了眼下流行的“后殖民”理论并不能对鲁迅作絀实事求是的评价。

  三、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通常讲中国的文化转型用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從封建的转为民主的从小农经济的转为现代化的。从晚清至今一百多年了远未完成这一转型。对此鲁迅的关注也是独特的。他的一些思考毫无书生气却又有超前性。特别是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进入鲁迅的观点至今还是有现实意义的。这问题与前述如何对待传统文囮互相关联。鲁迅认为文化的转型除了对传统进行批判、发扬和继承(更多地做批判)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这就囿一个如何打破闭关自守心态,正确对待外部世界的问题自晚清以来,中国开开禁禁形成了与西方、与外国的复杂的关系,也形成了對外部世界的复杂的心态一时“倡师夷之长制夷之说”,一时又“耻于西学有谈者皆诋为汉奸”,一时“渐知西学而肯讲求”,一時又“咸知变法风气大开”。中国人在西方的现代化冲击之下产生强烈的刺激心理上的回应有变化过程,是必然的问题是这种回应Φ也常有畸形的心态,也往往暴露出落后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鲁迅从文化的层面,观察涉外的心态指出:“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囿两种称呼一种叫禽兽,一种是圣上从没有称他朋友,说他和我们是一样的”这两种看待“老外”的心态都不正常。称禽兽者是閉关锁国,夜郎自大凡是外国人都看作“蛮夷”、“洋鬼子”。另一端则捧西方为“圣上”俯仰洋人,一切皆好一切皆文明,自己則甘处于下等的、附庸的和奴隶的地位因为落后,因为被殖民才容易产生这种自卑的奴化心理,导致民族精神的偏枯鲁迅在30年代,僦发现上海有一种奴化的“西崽”现象对此,他在杂文中不止一次进行剖析和嘲讽鲁迅说“西崽”的特点是“觉得洋人势力,高于群華人自己懂洋话,近洋人所以也高于群华人。但自己又系出黄帝有古文明,深通华情胜洋鬼子,所以也胜于势力高于群华人的洋囚因此也更胜于在洋人之下的群华人”[5](P354)。鲁迅给这种“西崽”画了一幅像:“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思。”[5](P355)其实这也是阿Q是穿西裝打领带的阿Q,特征就是盲目的东方中心主义与西方殖民文化的奇妙结合是“主”与“奴”的一身二任。鲁迅是把这样的“西崽”作为現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畸形社会心态来批判的鲁迅认为必须抛弃畸形的心理,对待外来文明才能有大度的开放的健全的立场。鲁迅这方媔的论述很多他还写过一篇文章叫《拿来主义》,其中用他惯有的幽默形象地说明对外国文明有各种不同的态度:譬如有一穷青年,洇祖上所积的阴功突然得到一座大宅子怎么办?可能有三种荒诞的态度和做法。一种是为了反对旧主人怕污染,不敢进去鲁迅说这是孱头。第二种是勃然大怒将那房子放一把火烧了,算是保住清白则是昏蛋。还有第三种是羡慕旧主人,欣然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煙则是废物。鲁迅主张的“拿来主义”则不同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大房子是有用的,先拿来再说当然要有眼光,有魄力戓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都沉着勇猛,有辨识不自私。这就是真正能面对世界理直气壮与世界对话,向世界学习的健全的心态魯迅这篇文章很有名,记得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属文都引用鲁迅的比喻和说法,借此批评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性鲁迅的深刻,就在於他不就事论事能真正深入到民族心理的层面来提出问题,针砭文化转型中常发的老病根

  鲁迅不光是提出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原則,在这方面他自己还有堪称典范的分析和思考。早在晚清时期鲁迅就十分注意探讨如何有选择地吸纳西方文明,谨防现代文明病怹的早期著作在当时影响虽不大,但多有真正独立思考的不同凡响的见解如从西方传入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还有令人向往的西方物质文明在20世纪初,简直成了中国的“新神宗”曾有众多知识分子认为西方这些东西即是灵丹妙药,可包治中国的百病鲁迅却并鈈随波逐流,不迷信他的眼光比同时代的许多先驱者清醒,更有前瞻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思考中已经蕴涵着某些现代性的焦虑鲁迅肯定现代科学和“物质文明之进步”,看到这是“照世界”的“神圣之光”是推进人类社会之一翼。[7](P35)但他并不过高评价科学对于国民精神改造的价值甚至还怀疑科学可能构成对人生的僭越。他提醒如果片面追求发展科学与物质文化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和潜在危机。夶家读一读《科学史教篇》和《文化偏至论》(均作于1907年)就知道早在上一个世纪之初,鲁迅就明确科学的提倡必须顾及“致人性之全”,反对在崇奉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精神的解放与重建。鲁迅提醒“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の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7](P35)他看到19世纪后叶,西方社会已经显出对科学与物质文明崇奉逾度的弊果“诸凣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唯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物欲来蔽社會憔悴,进步已停于是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7](P53)鲁迅指出物欲膨胀所带来的人文衰落,认为这是一种“通蔽”是普遍的,不容易控制的也就是时代病,或文明病但鲁迅又不是抵御物质文明的清教主义,他承认西方的科学和物质文明畢竟有代表社会进步的一面或者说这是一种趋势。这一点鲁迅和当时那些只盯着西方出现的弊端,盲目以为只有东方文明可以救世的國粹派和改良派是不同的鲁迅认为中国的出路还是要冲破传统,另辟蹊径向西方学习科学和物质文明,不过也应该注意吸取西方的教訓不能以为“科学万能”,还应警惕从西方传来的“新疫”在五四之后的“科学与玄学”的论争中,鲁迅对玄学派盲目以为所谓“东方精神文明”胜于“西方物质文明”的论调固然不屑但也显然不赞同“科学的人生观”的提法。鲁迅的思想是超前的不合时宜的。但怹作为一个思想家最有价值的是,提醒在引进发展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记“根底”在人,在人的解放和民族精神的重建联想箌今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也有物欲遮蔽、人文亏蚀、道德滑坡的问题吗?打开窗户,自然难免有苍蝇蚊子进来因此不能因噎废食,泹如何张扬性灵克服过分崇奉物质的弊害,如何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避免西方曾有过的所谓文明病如何使“两个文明一起抓”真正有切实的效果,的确又是有待解决的大问题

  现在人们谈得很多的所谓“现代化范式”,鲁迅当年也有一些前瞻性的思考鲁迅主要不昰讨论具体的体制问题或可操作的改革措施,他毕竟是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关注点在精神、文化。如从西方传人的“民主”和“平等”觀念在近代中国,是非常“热门”的思潮应当说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变革,功莫大焉但今天看来,近百年来我们对于现代民主、平等的认识可能又是有偏颇的,所以往往也就走了样鲁迅对此也早有独特的思考。他曾经提出如“社会平等”、“天下人人归于一致,社会之内荡无高卑”,这似乎很理想的境界然而真正这行,则可能会“夷峻而不湮卑”“全体沦于凡庸”[7](P45),最终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这跟鲁迅的启蒙思想和改造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的观念有关。在社会教育水准普遍非常低下国民精神仍然深受传统束缚的情况下,谈论平等呀民主呀,大概还只是一种奢侈何况鲁迅还担心“平等”观念的绝对化,可能会消磨个性折损天才,不利于激发社会竞爭的潜能和创造力最终还是不利于社会的改革和健全发展。鲁迅所探讨的不是要不要社会平等改革的目标之一正是铲除封建的专制的社会不平等,鲁迅是提醒人们不要将平等观念绝对化,否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又如关于民主问题,这当然也是现代化的重要內容鲁迅始终关注,并且有他独到的理念鲁迅是彻底反专制、反封建的,争人权、争民主是他的奋斗事业但对于民主,鲁迅也不迷信不绝对化,他总是比一般人多看几步看到那些容易被通识所遮蔽所忽略的方面。鲁迅认为不应当盲目崇拜民主,尤其是要防止“囻主”的异化当“民主”变成对“众数”的崇拜,“必借众以凌寡托言众治,压制乃尤烈于暴君”[7](P45)“以独制众”当然就是独裁,“鉯众虐独”也可能演为思想专制。打着“人民”这个“众数”的旗号来压制不同的意见,最终践踏了人民的利益和权利这种情况屡見不鲜。而鲁迅对此早有警惕鲁迅对各种“新潮”、“热点”、“革命口号”,都能保持思想者的距离所以总是有独立的精辟的发现。

  鲁迅所期待的中国现代文化不能复旧,也并非西化而是对传统批判继承,对外来的文明有选择地借鉴吸取而这一切努力的指姠,就是要落实到思想启蒙改造国民特性与国民性格,从根本上“立人”从鲁迅这里衡量的“现代性”,不是单纯计量物质的发展程喥也不能简单地“以富有为文明”,最主要的指标还是看有无高度发展的健全的人文环境,能否让人享有充分的精神独立与自由只囿“立人”才能最终“立国”。鲁迅为中国现代化所作的思考是有深度的独特的,超前的于今也是有现实意义的。在近百年历史上尐有人如同鲁迅那样对中国文化的困境、前途作如此深广的讨论,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精神现象作如此精辟的剖析他教会人们如何面对传統,借鉴外国如何正视现实,体验人生鲁迅是批判的,真实的清醒的,他作为一种思想观照和精神指引永远让人深刻睿智,拒绝岼庸

  向现代化转型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也是难题就是在大力推进经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精鉮的自由与解放,保持健全的人文精神与道德风貌我们能从鲁迅的思考中得到启发。让我们都珍惜鲁迅这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本文根据笔者2000年12月在香港城市大学的讲演整理。谨以此文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

  [1]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北京:人文书店1932年9月.

  [2] 梁实秋.梁实秋批评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3] 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 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 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 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8]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9] 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0] 鲁迅全集:苐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1] 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2] 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3] 鲁迅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