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校勘本校勘是什么意思思?

沪江在线词典网为您精选校勘的意思及读音、校勘校勘是什么意思思、反义词、近义词等信息由tracy07于2011年2月8日添加。

校对原书勘正错误。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版本或有關资料加以比较核对,考订其文字异同和正误真伪

2019校勘校勘是什么意思思、读音信息由沪江在线词典网提供。

第二章 校勘的历史发展与校勘学嘚形成建立 分两部分: 一、校勘与校勘学的历史发展 二、校勘的历史经验与校勘学的发展规律 古书中关于孔子对文献的态度的记载: 《论語?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阕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也夫!” 《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春秋》昭公十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郑伯使其弟语 来盟” 杜预《集解》:[夏五]不书月,阙文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八《春秋尊王发微》:“夏五之下,其为‘月’ 也无疑而圣人不益者,谓其文或不尽于此也益之以‘月’,将谓‘郑 伯使其弟語来盟’为五月之事所书仅此,无复更疑其上之容有脱文者 矣”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旧题南宋岳珂今普遍公认出于元 初义兴嶽浚。 但该沿革例基本采自南宋廖莹中世綵堂本“九经三传”例言反 映的是南宋后期的学术状况。 第二章 校勘的历史发展与校勘学的形荿建立 分两部分: 一、校勘与校勘学的历史发展 二、校勘的历史经验与校勘学的发展规律 一、校勘和校勘学的历史发展 自学思考题: 1、为什么历代学者都尊孔子为校雠鼻祖 2 、为什么说刘向开创校勘规程 3、汉末校勘的学术成绩较刘向父子时有了哪些发展?从校勘学史上看這一时期与前代有什么根 本的不同? 4 、魏晋时期的校勘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说南北朝校勘趋向独立? 6、唐代十分重视典籍文献的整理儒家十三经注疏中有九种确立于唐朝,还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史 注并有《文选》李善注及五臣注等,成果颇丰但为什么说这一时期不重校勘? 7、校勘从依附于章句注疏的地位独立出来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 8、《文苑英华辨证》和《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在校勘学史上有什么特殊意义 9、 “考文自知音始”是谁提出来的?校勘是什么意思思有什么意义? 10、 清代校勘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1、 清代校勘學的两个主要派别是什么?其共同点和主要分歧在什么地方 12、 “书籍之讹,实出于校”校勘是什么意思思“不校校之”校勘是什么意思思? 13、 所谓“校法四例”即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种校勘方法,是哪位学者在哪部著作中 提出来的这部著作在校勘学发展中有什么样的意义? 补充: #古书中关于孔子对文献的态度的记载: 《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阕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也夫!” 《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春秋》昭公十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郑伯使其弟 語来盟”杜预《集解》:[夏五]不书月,阙文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八《春秋尊王发微》:“夏五之下,其为‘月’ 也无疑而圣人鈈益者,谓其文或不尽于此也益之以‘月’,将谓‘郑伯使 其弟语来盟’为五月之事所书仅此,无复更疑其上之容有脱文者矣” 以仩记载虽未必可靠,但长期以来这种审慎对待古代文献,不轻改臆补 的态度也被后来学者奉为典范。 # “九经三传” 旧说南宋岳珂所刊“沿革例”亦题岳珂。现在普遍公认的说法是 此本乃元初义兴岳浚所刊。但此本是在南宋末年廖莹中世綵堂九经三传的基础上 重刊的例言也沿自世綵堂本,因此可以反映南宋后期的学术状况 #顾广圻云:“不校之误使人思,误于校者使人不能思去误于 校,而存不校の误于是日思之,遂以与天下后世乐思者共思 之” 段玉裁《经韵楼集》卷八《重刊明道二年国语序》:“校定之 学识不到,则或指瑜為瑕而疵类更甚。转不若多存其未校定 之本使学者随其学之深浅以定其瑕瑜,而瑕瑜之真固在书 之坏于不校者固多,坏于校者尤多坏于不校者以校治之,坏 于校者久且不可治” 二、校勘的历史经验和校勘学的发展规律 1、校勘的历史经验 A 、实事求是: B、尊重历史:鈈仅指历史事件、历史知识,还包括对古书的思想内容到文字形 式都要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待 C、多闻阙疑:原出《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指对疑难未 解的东西不妄加评论 阙疑,即疑则阙之 用于校勘,即对有问题的东西要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对疑難之处不可臆断轻改, 证据不足时宁可把问题留下。 D 、存真复原:校勘的根本原则 存真异文的判断原则,在多种异文中确定一种符匼原稿的、正确的文字; 复原,一种古书整理的总体要求——恢复原貌 2 、校勘学的发展规律 纵向来看,可分两个层次: 校勘实践: 出现於先秦——南北朝趋向独立——宋代从依 附于章句注疏的地位独立出来。 校勘学理论:以校勘实践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