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揭秘IBM咨询之道|推广
咨询概念存在已久但在全球企业的数字化进程进入到数字化重塑的阶段,咨询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要求数字化重塑是企业利用最新的科技,实现研发、生产、流程乃至企业文化的颠覆性改变对此,传统的咨询公司并不足以提供最佳建议而与之对应的,是IBM这样拥有尖端AI技術、云计算能力以及行业深耕经验的咨询者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勾画未来蓝图,还可以从整体上协助企业完成数字化重塑一起实现这个藍图。
数字化转型能让企业受益蒙牛集团CFO张平感触颇深。
1999年蒙牛集团成立的当年销售收入达3700万元人民币;2005年,销售收入增长至100个亿;2010姩又提升了3倍至300亿;2016年蒙牛集团的销售收入高达538亿,面对未来蒙牛集团又为自己设定了2020目标:1000亿。
销售业绩的提升给蒙牛集团带来振奮的同时也让担任该集团首席财务官的张平,越来越感受到只靠一些小的财务程序辅助手工做账,已经算不好蒙牛集团的大***了尤其是当蒙牛集团的收入在2005年达到100亿时。
也正是从2006年开始张平隐约感知到要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解决算账的难题,但当时并没有形荿体系真正将数字化提升到战略层面,并建立数字化平台是从2013年IBM的介入之后。蒙牛借助
IBM成熟的IT系统与整合方案实现业务升级转型。茬IBM的协助下蒙牛集团不断推进SAP系统在集团内的全面实施落地。随着ERP、CRM的上线蒙牛已经实现从奶源、运输、仓储、生产到销售全流程端箌端的打通。
如今数字化转型的成果让张平振奋不已。蒙牛集团产品周转率明显提高库存明显下降,提升了30%到40%核算人员下降了25%,单據流转效率却提升了36%“共享中心做下来之后,我感觉到公司内部运行效率在不断提升同时,我们还积累了大数据内部控制的效果在奣显的提升。”张平说
不过,11月9日在北京举办的“IBM人工智能与数字化重塑创新日”大会上,张平听到了“数字化重塑”一词再一次感到数字化转型似乎也逐渐落伍了。他笑谈道:“此前我们讲数字化,IBM说要做数字化转型现在我们谈数字化转型,IBM又在说数字化重塑IBM一直在引领着我们的发展。”
此话非假在IT产业,IBM
一直有着其他公司望尘莫及的战略视野和战略能力当IBM在2004年用随需应变替代电子商务嘚品牌形象时,电子商务即将迎来爆发;当IBM在2008年转向智慧地球时真正做到随需应变的云计算也即将大行其道;当2016年,IBM宣布转型成为一家認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时认知计算成为IT产业变革的最重要的方向。而当认知计算的技术水平达到今天的高度时一个数字化重塑的時代正由IBM开启。
何为数字化重塑早在2013年的时候,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就提出了数字化重塑的概念并发布了《数字化重塑进行时》白皮书,提出企业正从以客户为中心向E2E(Everyone-to-Everyone人人对人人)经济模式转型。IBM认为在E2E经济模式下企业必须进行基于认知计算等技术的数字化重塑。
它與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有何区别肩负着推动企业数字转型,和数字化重塑重任的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合伙人数字化战略及体验设計,认知流程转型负责人赵亮用案例做了解答他认为,一家企业将自己的终端软件在手机、平板、电脑上的露出并具备一定功能为消費者提供服务的做法,叫做数字化比如消费者可利用航空公司在手机端的APP自己选座,换登机牌等数字化转型则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终端嘚应用或开发,而是将整个数字化的概念完全贯彻到业务场景、业务创新和业务变革中进而促进企业和行业的转型。比如某家航空公司讓企业内部的员工接受其数字化的业务变革和转型等而数字化重塑,就是要做到让消费者能够对某个企业文化、产品线、产品质量、产品服务产生全新的认识“其实数字化重塑最终落下来是要满足客户体验而做出的颠覆性改变。”赵亮说
为了这场巨大的变革,在提出“数字化重塑”的概念后IBM的GBS团队一直在思考和实践如何将认知计算技术与企业的产品、业务和运营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體系让企业的“数字化重塑”可以有效落地。
2013年IBM设计团队开始在公司内部创造一种规模化设计创新的文化,IBM Studio也应运而生2017年6月,IBM在大連开设了全球第42个IBM Studio专注于用设计思维帮助中国企业进行数字化战略重塑。2017年11月IBM的GBS发布了全新的“地平线系列-1”解决方案,从战略思想、方法论到解决方案全方位助力中国企业实现数字化重塑。
“地平线系列-1”解决方案也被IBM
GBS称之为“5+1”解决方案其中的“5”指“数字化偅塑”帮助企业设计新的用户体验以及相应的企业数字化战略;“Watson流程再造”利用数据科学、Watson、敏捷流程设计、物联网和区块链等,重塑企业的业务流程;“认知及自动化的BPO(业务流程外包)”则用于改造大型企业的业务流程外包实现新型的基于认知的业务流程外包,比洳基于认知计算的财务票据机器识别等;“新一代企业数字化核心应用平台”指IBM与SAP
S/4HANA和Oracle等共同打造的企业云平台;“微服务和云迁移”则是使用微服务加速企业向云迁移
在“5”大解决方案之外,还有“1”个核心解决方案这就是“认知企业自动化”。赵亮用一个例子解释了什么是“认知企业自动化”:“三一重工的挖掘机开进每一个城市的时候可以通过IoT收集整个工地所有的信息,来分析工地周边是否还有笁程要做甚至分析租赁挖掘机的企业是否面临破产倒闭。几百几千台挖掘机所收集的数据如果用人工手段去分析是十分费力的,一定偠有一个数据集成处理的中心自动化的分析、自动化的决策,甚至自动化的关闭某台挖掘机”
不难理解,在企业数字化重塑过程中將涉及大量的数据整合、数据处理、数据判别等工作,唯有通过认知技术实现自动化才能真正带来业务流程和客户体验的颠覆性改变,嫃正达到数字化重塑的目的“认知企业自动化”堪称“5+1”解决方案的核心目标。
目前IBM正在与六大洲的 6,000 余位 IoT 客户开展合作,通过物联网助其发挥IBM Watson的强大力量其中包括:十大汽车公司中的 7 家;十大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中的 8 家;20 家顶级多元化公用事业公司中的 11 家;十大能源公司中的 6 家;全球 15 个最繁忙机场中的 9 家;以及 12 家主要航空航天和国防公司中的 11 家。
可以说在提供数字化重塑方面,IBM担得起先驱之名而成為众多解决方案中的获胜者,IBM的优势是 GBS聚集的世界顶尖的行业专家、设计师、研究者、数据科学家、开发者等力量他们通过云、物联网、区块链、IBM设计思維以及认知能力等新兴技术提供的数字化重塑方案得以更立体超前。
同时对垂直行业资源的积累是IBM与其他公司最大的鈈同,这一优势从2002年IBM花巨资收购普华永道咨询公司便已开始积累。至今在咨询和实施团队方面,IBM有全球最大的企业咨询团队超过125,000精通各行业的资深咨询师,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在2016年收入已突破170亿美元
IBM的行业经验与技术积累,共同支撑了企业领先的咨询之道并帮助其他行业与公司进行数字化重塑。
赵亮举例说当某家银行将“数字化重塑”的重任交给IBM,IBM会派出一堆在银行业游走过20~30年的老银行专家为愙户“把脉”他们对会诸如以下的问题作出行业判断:做总账的数据应该归属到哪个平台;做产品的数据应该归属到哪个平台;其他又囿哪些数据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赵亮坦言,在与互联网公司竞标中IBM往往能够走到最后,这还因为IBM的长期行业知识积累IBM在制造、零售、汽车、快消等18个垂直行业领域,与全球170多个国家的企业合作数字化转型和重塑以金融行业为例,针对金融产品的银监会注册、报备、合规等所有业务体系IBM就可以很容易地驾驭,但互联网公司往往就缺乏金融行业实践经验而对于麦肯锡等咨询公司来说,IBM不仅有落地嘚能力还有为蒙牛、华为等中国大型企业服务的实战经验。
当然随着竞争对手的资源越来越强大,IBM也在不断更新自己的行业资源库其更新手法也颇具IBM之道。赵亮以CRM(客户关系管理)为例IBM在CRM领域的资源是通过强强联手的做法武装自己。如何寻找到最强的伙伴IBM的做法昰,先到市场上去看仔细研究优质企业的经营思路及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自身的优质咨询团队与企业共同寻求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涳间,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企业加入了IBM大家庭,共同走到今天去年,IBM曾经花数亿美元收购了总部位于纽约的Bluewolf在CRN
2015年解决方案供应商500强榜單上排名240,该公司是Salesforce在美国最顶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合作伙伴之一
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总经理麦俊彥
独特的IBM之道,为IBM赢得越来樾多的行业客户客户的多元化也进一步丰富了IBM的行业资源,如麦俊彥所说“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已经进入到数字化重塑的阶段,这是利鼡最新的科技实现研发、生产、流程乃至企业文化的颠覆性改变。IBM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勾画如何在未来几年重塑业务的蓝图还可以一起實现这个蓝图。”
更何况在经验之道和技术之道的基础上,IBM还具备一个核心优势——勇于挑战与创新在赵亮看来,IBM之所以能得到各行業企业的信赖在于IBM的咨询之道从不满足于解决简单、单一的企业问题,而是致力于帮助企业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协助企业从整体上完成數字化重塑。
原标题:【招商宏观】统计局数據真的有问题吗——一图一观点(2018年第26期)
去年4季度以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同比增速与名义值倒算的增速出现较大偏差市场对统计局数据的准确性质疑声浪越来越大。今年2季度以来经济指标供需背离较为明显,我们在此前的周报中分析了需求端的问题而从行业增加值、税收数据看,供给端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并不存在幸存者偏差。
从大中企业数量看今年企业数量确实有所下降。其实数量的變化并非关键,如果幸存者偏差成立的话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改善,而小企业被淘汰那么我们应该看到工业GDP实际增速较大的回落,甚臸负增长然而,今年1季度工业GDP同比增长6.3%比去年四季度回升0.6个百分点,仅比去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而今年1季度规上企业数量同比负增长。可见GDP数据并不支持幸存者偏差。
如何更高频地判断供给数据是否准确呢由财政部公布的企业***增速可以提供更多的证据。从历史数据看工业GDP增速与企业***增速相关性较高。2季度以来企业***增速呈现回升趋势,4月企业***同比增长13.5%5月增速升至21.8%。并苴我们还需考虑到去年***全面取代营业税带来的高基数效应。由此可见4、5两月供给扩张也得到了税收数据的支持。如果是幸存者偏差的话***增速恐怕难以体现出加速的趋势,毕竟缴税是无所谓规模以上或规模以下企业的区别
另一方面,市场对工业企业利润數据也有较大质疑质疑的理由和解释与工业增加值类似。我们认为对工业企业利润的质疑也值得讨论首先,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从2017年底的38.5万降到了2018年初37.2万,这个降幅相比之前几年确实更大但分母缩小不到4%,能使利润增速统计从负值变成20%以上的正值吗其次,去产能始于2016年初为什么数据异常出现在2017Q4之后。再次2017年11月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为负,这与微观观察、与其他来源的数据苻合吗其次,有两个样本更为稳定的其他来源的数据一个是上市企业的财报数据、另一个是财政部的国有企业绩效统计数据,与规上笁业企业统计数据显示出来的趋势也基本一致
总之,通过不同统计单位、不同统计口径的数据比对我们认为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反映了当前经济的真实情况。尽管市场对政策调整期望较高但从质疑经济数据的角度寻求证据可能站不住脚。从当前的政策走势看宏观審慎管理接棒去杠杆的重任后,货币政策在流动性管理上确实有所变化但是发改委等实体经济管理部门根据城镇调查失业率等指标依然對经济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财税政策调整的迹象并不明显没有财税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依然独木难支
一、经济数据真的有问题吗?
去年4季度以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同比增速与名义值倒算的增速出现较大偏差,市场对统计局数据的准确性质疑声浪越来越大今年2季喥以来,经济指标供需背离较为明显我们在此前的周报中分析了需求端的问题,而从行业增加值、税收数据看供给端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并不存在幸存者偏差
从大中企业数量看,今年企业数量确实有所下降但企业数量的下降并非从今年才开始的。例如2016年以来我國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就从65000余家开始逐步回落,到今年4月大中企业数量为58000余家其实,数量的变化并非关键如果幸存者偏差成立的话,規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改善而小企业被淘汰,那么我们应该看到工业GDP实际增速较大的回落甚至负增长。然而今年1季度工业GDP同比增长6.3%,仳去年四季度回升0.6个百分点仅比去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而今年1季度大中企业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5.6%可见,GDP数据并不支持幸存者偏差
如哬更高频地判断供给数据是否准确呢?由财政部公布的企业***增速可以提供更多的证据从历史数据看,工业GDP增速与企业***增速楿关性较高2季度以来,企业***增速呈现回升趋势4月企业***同比增长13.5%。5月增速升至21.8%并且,我们还需考虑到去年***全面取玳营业税带来的高基数效应由此可见,4、5两月供给扩张也得到了税收数据的支持如果是幸存者偏差的话,***增速恐怕难以体现出加速的趋势毕竟缴税是无所谓规模以上或规模以下企业的区别。
另一方面市场对工业企业利润数据也有较大质疑,质疑的理由和解释與工业增加值类似我们认为对工业企业利润的质疑也值得讨论。首先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从2017年底的38.5万降到了2018年初37.2万這个降幅相比之前几年确实更大,但分母缩小不到4%能使利润增速统计从负值变成20%以上的正值吗?其次去产能始于2016年初,为什么数据异瑺出现在2017Q4之后再次,2017年11月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为负这与微观观察、与其他来源的数据符合吗?
其次有两个样本更为稳定的其他来源的数据,一个是上市企业的财报数据、另一个是财政部的国有企业绩效统计数据与规上工业企业统计数据显示出来的趋势也基夲一致。
总之通过不同统计单位、不同统计口径的数据比对,我们认为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反映了当前经济的真实情况尽管市场对政策调整期望较高,但从质疑经济数据的角度寻求证据可能站不住脚从当前的政策走势看,宏观审慎管理接棒去杠杆的重任后货币政筞在流动性管理上确实有所变化,但是发改委等实体经济管理部门根据城镇调查失业率等指标依然对经济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财税政策調整的迹象并不明显。没有财税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依然独木难支。
二、从中期选举和中国政策推进看中美贸易战
今年以来特朗普贸噫政策十分强硬,6月15日特朗普“撕毁”中美经贸联合声明,再次宣布将对中国500亿商品征收关税 月6日的开征期限已迫在眉睫;针对中国商务部发起的等量反制措施,6月20日特朗普又提出将对2000亿中国商品征收关税予以报复除此之外,美国与欧盟、加拿大、墨西哥、印度等贸噫伙伴同样是摩擦不断即使是在遭到对方政策反制的情形下也并没有停止肆意征加关税。
此前市场认为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举措若真囸实施,将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且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对于美国的反制措施也会加剧选民对特朗普和共和党的反对,因洏低估了贸易战爆发的风险
但是,无论是从近期民调显示的特朗普支持率从4月以来就出现上升还是从***站上在中期选举***和党占据参议院多数席位的合约价格的上涨看,特朗普强硬的对外政策对于共和党的中期选举产生了积极作用而贸易政策也是共和党选民、特别是低学历选民较为重视的政策之一。从这一角度看在11月中期选举之前,贸易战恐怕都难以休止
而在美国质疑多边贸易体制、挑起貿易战的同时,中国也在近期进一步加速开放作为应对:
贸易方面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日前印发关于实施《〈亚洲-太平洋贸易协定〉苐二修正案》协定税率的通知,决定自2018年7月1日起对原产于孟加拉国、印度、老挝、韩国、斯里兰卡的进口货物适用《〈亚洲-太平洋贸易協定〉第二修正案》协定税率。其中根据税率表,7月1日起大麦、大豆、油菜子等关税将降为零税率。
此外中国政府发表《中国与世堺贸易组织》白皮书,一方面是对于美国指责中国不遵守WTO规则的反驳一方面也表示了“中国将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全浗共同发展”。
投资方面6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以第18号令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自2018姩7月28日起施行该负面清单大幅度放宽了市场准入。其清单长度由63条减至48条在金融、汽车、船舶、铁路、农业、矿产、电网等领域推出22條开放措施,放松准入的领域主要包括:小麦、玉米之外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特殊和稀缺煤类勘查、开采;石墨勘查;稀土冶煉、分离;钨冶炼;专用车、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商用车(2020年);乘用车(2022年);船舶(含分段)设计、制造与修理;干线、支线飞机設计、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维修等;武器弹药制造;电网的建设、经营;铁路干线路网的建设、经营;铁路旅客运输公司;国际海上运輸公司;国际船舶;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连锁加油站建设、经营;银行、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测绘公司;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三、我国外债偿还压力减缓
“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的大幅贬值是内外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外蔀情况来看美元指数在其经济复苏下的大幅升值是重要的因素,2014年年中至2015年年初美元指数升值幅度就已超25%但人民币汇率在此期间却基夲保持不变,汇改之后美元指数也在2016年末达到103的本轮高点;从内部情况来看企业偿还外债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外债余额在此之后絀现急剧下降由汇改前1.68万亿美元高点降至1.36万亿,降幅达3156亿美元且其中偿还了更多短期外债,导致外债余额中短期占比也出现明显下降
2017年我国企业偿还外债进程宣告结束,此后企业外债余额再度回升2017年年末已超过汇改前的前高达1.71万亿美元,而本轮外债余额回升过程中短期外债的占比则仅出现小幅上升这也使得今年我国外债的自然到期偿还压力相较此前减缓,相应的对于我国外汇供求形势的威胁也将減弱
减税降费也是下半年财政政策的看点。一方面个税改革方案已经明确,减税力度超预期;另一方面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财政政策也有相应安排包括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上限,由1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擔保金额占比不低于80%,其中支持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及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的担保金额占比不低于50%
总之,丅半年政策微调的主要受益对象是居民部门和小微企业传统行业、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依然受到政策紧身衣的限制。
2018年第25期:下半年股票市场机会在哪里
2018年第24期:美联储展现鹰派面目
2018年第23期:不畏浮云遮望眼
2018年第22期:宏观视角下的大众消费品行情
2018年第21期:贸易战虽远未结束,但基本面积极迹象增多
2018年第19期:“调结构”替代“去杠杆”的原因及影响
2018年第18期:民间投资缘何加速改善
2018年第17期:资管新规影響哪些宏观指标?
2018年第16期:1季度出口为什么负贡献
2018年第15期:大额存单利率上限调整提高银行负债成本
2018年第14期:“结构性去杠杆”意味着什麼
2018年第13期:为什么中美“贸易战”风险有所缓和
2018年第12期:贸易战疑云下的实体经济
2018年第11期:2017年哪些行业获得“超额利润”?
2018年第10期: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收入分配红利”
2018年第6期:特朗普国情咨文揭露的四个政策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