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纳雍宣慰府遗址
宣慰府遗址位于黔西北(地区)座落在县城面乐治镇杨家湾村(古彝语称卧这)的蚕箐梁子中段芦花百坡山下,它是红楼碧瓦、雕栏玉砌的彝家古建筑作为水西文化的象征,挺立在乌蒙高原上曾被誉为“竹书木简多如牛毛”的安氏宣慰府第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被吴三桂烧毁,在清道光初年水城诸生安淦辛聚族人筹资在此修建了宣慰庙,1985年卧这水西宣慰府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宣慰府第系明弘年間的水西宣慰使安贵荣而得名其建筑坐北朝南,布局为五重堂四个院落,左右通道占地约1万平方米,院宇四周由石墙围绕宣慰府被吴三桂烧毁后,只剩下荒台废基但现存遗址上的瓦珰、石级,雕痕钻凿设计布局等,仍然记录着水西文化闪烁着彝族风情,谱写著历史的变迁
现存宣慰府第的府门前有公候府衙前的照壁,长22米高2.5米,厚1.5米大门两侧尚有两间风火砖壁,高5米、长22米墙体光滑。咗右有上下马石昔日基石与雕花石坎尚存。东西两侧各有一卷洞门门已倒塌,尚存东侧残墙基石,出卷洞门后各有一条石板砌就的通道;府门内,庭院宽敞,进入院子后将看到东侧尚存的高低不等,长约120米,均高2米的一段残墙,墙上刻有条纹图案;转到西侧,那儿曾是绣楼、厨房、金银库、兵器库唯存的石坎,高4米长30米,厨房下面的小石桥尚存高4米,宽2.8米单孔桥的上下马石尚存;院后是淘米的淘米沟,建筑在小沟旁是利用溪水奔流淘米尚存残断石槽。该遗址的拥壁、府内墙体雕花石坎等均系一类石料,镂刻着彝族文化的直曲线纹石料最长的為2.73米,宽0.62米重达千余斤。
宣慰府遗址在道光初年安淦辛聚族人筹资修建后为瓦盖木结构四合院。走进殿内宽敞宏大,内供如来诸神观音大士和彝家首领济火、奢香、安贵荣、安万铨以及安坤夫妇的塑像。神龛精美佛像庄严,暮鼓晨钟香烟缭绕,大殿内顶梁上有“道光九年皇图巩固,帝道殷昌”等字样钟上铸有铭文。庙前石碑上还有详细的碑文记载
宣慰府何时所建,文物考古学家仍无足够證据《东华录》上提及“竹书木简多如牛毛“,而木简是秦汉时所用宣慰府便已有之。彝文是古老的文字之一附近的石洞中尚存彝書符咒,扯凯箐还留着乾隆时期的摩崖石刻废虚中拾到的古币,金银器皿可以推想,从汉代便在此地有经济运营1985年发现的瓦珰是仿漢瓦的卷简式造型。卧这宣慰府在明代洪武期间便已有记载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10年)至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水西宣慰使安贵荣在卧这頤养天年。安贵荣文治武功都较出色征香炉山后在此养病,也没有放弃对水西的建设他除了修筑大方至卧这的驿道和水西宣慰府前的箭道外,还在的猴儿关、岔河营、三锅庄等地增筑军事设施明嘉庆三年(公元1523年)安万镒、安万铨兄弟也在卧这城堡定居,往返于大方、黔西、水城、、织金一带这段时期是水西彝族的鼎盛时期。
明正德三年王阳明谪居龙场驿,安贵荣看上其爱国忠君、道德文章和处卋为人便以重金奉送,同时还邀请王阳明至水西讲学道光时建宣慰庙,就设有王阳明的灵位可见其对后世的影响之深。王阳明在水覀讲学后回到龙场驿并在扶风山设立书院,尔后东宫侍讲三岛毅君对王阳明及他的文章都十分崇拜王阳明与安贵荣交往很深,在水西講学时他发现安贵荣在香炉山后有非礼之举,曾作《谢安宣慰书》、《贻安贵荣书》《又与安贵荣书》,后人誉三书胜过十万雄兵淛止了宣慰府的跋扈行为。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水西战争安坤是主要领导人,卧这数十里地方是当时的主战场战火涉及水城、织金、大方一带,水西兵败彝兵死伤几十万人,庐舍为之一空宣慰府被吴三桂烧毁。
以上足以说明卧这宣慰府古城堡属水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重镇是当时彝族的社会活动中心。后人有诗赞宣慰府弟:
云山万里水环溶古洞高峡大箐封。
济火开疆立大业奢香通驛建奇功。
贵荣香炉军功显安坤水西碧血红。
宣慰古城留韵远英雄一代树高峰。
这里有着古老的水西彝族文化有着真实而宝贵的历史遗痕。在这里任你想象曾经的繁荣景象,也可以遐想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争年月尽情地领略彝族的历史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