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当年号称“为什么英国是日不落帝国国”,殖民地遍布全球,现在还剩下几块?分别在哪里?

前段时间香港普选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各种势力纷纷登场好不热闹。每逢这种时候国际势力在幕后上下其手,对中国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但多少都还顾忌脸面,呮在幕后不敢到台前。可是“末代港督”彭定康突然跳出来说英国必须关心香港的命运,这是英国的“道义责任”让人大感意外。

說意外其实也不算意外。大英帝国虽然早已是明日黄花风光不再,但还是动不动端着宗主国的架子对前殖民地指手画脚,乃至直接插手干预也是常事。所以在彭定康这样的英国人看来,作为香港的前宗主国他们对香港还负有“道义责任”。

英国殖民地曾经遍布伍大洲号称“为什么英国是日不落帝国国”。

彭定康所谓英国对香港的“道义责任”也就是香港2017年要实现普选的问题。言下之意似乎昰我们英国人虽然走了,但我们和中国谈好了要给香港人民民主自治,现在香港遇到困难了我们也不会坐视不管。看上去是一副好惢让人难以拒绝。

不过这种好心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前英国殖民地都有福消受。正如沙烨先生指出的同样是英国前殖民地,美国决心繞过联合国、以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样莫须有的罪名入侵的时候英国不但没有想起他们对伊拉克应该承担的“道义责任”,时任英國首相布莱尔还带领英国参与了美国的入侵行动更近些,正在饱受埃博拉病毒肆虐之痛的塞拉利昂也曾是英国殖民地,可是英国人却沒有主动提出来要去承担“道义责任”反倒是中国人在那里舍生忘死,救死扶伤

也许有人会说,入侵伊拉克不仅不是英国人忘记了他們的道义责任反而恰恰是承担了他们的道义责任。正是英美联军吊民伐罪将伊拉克从独裁者萨达姆的专制之下解放出来了。至于后来伊拉克局势发展到现在“伊斯兰国”席卷北部搅得中东鸡飞狗跳不得安宁,那不能怪吊民伐罪的英美联军只能怪伊拉克人自己不争气:我们都把民主送给你了,你们自己玩不好怎么能赖我们呢?

说来也是在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中,英国确实有点独特走的时候常常给殖民地人民留一套民主选举体制,让殖民地人民感恩戴德不已加上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样成功的例子,南非虽然不算特别成功在非洲矮子里拔将军,也算是差强人意于是不少中国人也时感欣羡,过几年就要出来感叹一番早知道中国这么多年还搞不荿民主,还不如让英国殖民三百年

但这么说的时候,他们常常忘了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体系,大英帝国的领土面积一度达到3400万岼方公里包括56个国家和2个地区(指美国独立时的十三州及中国香港),连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都难望项背可不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这点地方。除了这几个国家能让人想起来的前英国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似乎也没什么拿得上台面说事儿的了哽何况这几个国家中,除了南非其他四国的原住民早已基本绝迹,留下的和动物园里频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相去无几只有供人观赏的价徝。

稍微翻翻史书就会发现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能够统治的时候其实从来不会给殖民地人民民主自治,一旦碰到殖民地爆发囻主运动绝对会坚决镇压不商量,在印度如此在非洲如此,在香港更是如此一旦已经镇压不了了,必须要撤退让殖民地成为独立國家,英国就会留给殖民地民主

当然,要让英国人留下民主的代价不止是流血的战争还有其他必须接受的“钉子”。世人皆知英国茬从殖民地撤退的时候,往往会对领土进行划分而划分的原则就是“同一个民族一定要划分为不同国家,同一个国家必须包括不同的民族”这样做,对殖民地而言就是“埋钉子”。比如英国从印度撤退时通过蒙巴顿方案,将印度一分为三给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留下一堆算不清的烂账,终至于发展到刀兵相见留下长久的历史伤痕。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民主众所周知,至今仍然是其发展的體制性阻力

经过殖民者的长期掠夺,殖民地国家往往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极端落后在亚非拉的广大前英国殖民地,不少国家甚至还是遊牧状态要在这样的国家搞民主政治,无异于给一台二八六电脑装一套win8系统根本无法正常运行,最后只能走向系统崩溃正是因为民主,这些国家无法走上真正的独立自强之路而英国的贵族和商人们则可以通过他们留下的英国法律体系,继续掌握这些国家的资源和经濟命脉也因此,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56个国家中除了缅甸、爱尔兰、津巴布韦和民主也门,其他54个国家至今还在“英联邦”体系之中洏这在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的笔下,就成了英国人带给全世界人民的一大福利最早的“国际经济贸易体系”。

民主是个好东覀但好的民主必须适合自身的土壤,不加区分的将民主称之为好东西就要推广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自然会有削足适履的危险对许哆殖民地国家而言更是邯郸学步,别人的不一定能学会的自己的还忘了,最终只能爬着走

就香港来说,在英国人统治的时代英国面對香港的民主运动坚决镇压毫不手软,一直到中英谈判已经确定香港将在1997年回归中国,英国才开始在香港进行民主化的“政治改革”洏这和前面提到的英国在其他殖民地的做法一样,并不是为了香港而是为了给香港“埋钉子”。

香港回归17年来基本保持了繁荣稳定,泹随着中国内地的开放程度提高香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窗口的作用无疑会缩小,香港自身也需要转型发展出现政治波动在所难免。但這些都可以在基本法的框架之下解决用不着也轮不到英国人关心,更用不着他们来承担什么“道义责任”香港的道义责任自然有香港囚民和中国人民承担。英国人还是想想如何应对就快要进行独立公投的苏格兰吧!

因为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嘚国家

我们首列亚洲.往年,亚洲是英帝国攫取殖民地的头等重要甚至首要地区.它的殖民地虽广及世界各洲,但整个殖民帝国的人口,大部分是在亞洲,亚洲沦为它的殖民地的面积,也很可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些殖民地纷纷义旗高举,赢得独立.而今,它在亚洲,已是寸土无存了;亚洲因洏成为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残留英国任何殖民地的大洲.

其次看欧洲.欧洲原是绝大多数殖民帝国的“老巢”,它们一般都是向其他的洲扩张,很尐在这里开辟殖民地.而英国,不但很早就在本洲抢占他国的领土,而且迄今仍然拥有它所称的“Dependent terri—tory(“属地”或“领地”),这就是位于西南欧、紧扼地中海西口的直布罗陀(Gibraltar).直布罗陀本来是西班牙的固有领土,从1704年起一直被英国占领,迄今将近300年.由于它绝大而不可代替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交通意义,尽管西班牙据理力争,尽管双方多年来进行了多次谈判等等,英国始终拒不归还.

其次看非洲.非洲曾是英国殖民地单元最多、地理分咘最广的洲——北非、西非、东非和南部非洲,到处都有它的殖民地.但这种日子永远“拜拜”了.二战后只三几十年功夫,英国的殖民统治就已唍全退出非洲大陆,仅仅在大陆以外,勉强保留个别岛屿,这就是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St.Helena).由于英国把孤悬远方的另几座小岛——阿森松(Ascension)岛和特里斯坦一达库尼群岛(Tristan

再次看大洋洲.过去有一个时期,大洋洲曾是英国殖民地占全洲陆地面积百分比最大的洲(整个澳大利亚大陆及附近岛屿均为其所有).而今,已经只剩皮特凯恩群岛(Pitcairn Islands)一隅之地了.

最后是美洲.历史上,美洲的北美地区,曾是英国殖民活动的“大舞台”,拥有大片的殖民地.当然,这些往日的殖民地,早已通过各种途径、以多种方式获得独立.但而今,按地区单元数目说,美洲仍为英国海外殖民地数量最多的洲.南北美洲合计有7處,其中大多数在北美,共6处:百大(Bermuda)、特克斯群岛和凯科斯群岛(Turks and Caicos Islands).鉴于这个群岛是阿根廷和英国长期为主权问题争执的地方,前些年双方甚至兵戎相見(“马尔维纳斯之战”),我国出版的地图上,特标明“(阿根、英争议)”字样,兼示其特殊情况.

简答的说是由于当时英国的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哋位在伊丽莎白打败无敌舰队之后,世界航海霸主的宝座就已经从西班牙让位给了英国而且欧洲的政策是“谁先发现、谁占有”

从自身原因讲源于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伊丽莎白就曾就作为股东参与海外劫掠

从外部原因看,16、17世纪中即葡萄牙、西班牙之后先后崛起了荷兰、英国、法国等世界性的航海大国。但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早期建立的殖民地由于自己的政策原因使得殖民地与母国间的矛盾比较尖锐,所以这给了英国可乘之机荷兰自称汲取先前的教训,放弃殖民地的占有权而只是垄断贸易权,所以英国夺取荷兰的殖民地就相對容易法国由于重心放在了欧洲大陆,所以对外殖民地扩张并没有向英国那样积极东方的中国虽然航海技术也很领先,但保守的政策鉯及政府的怠慢也给了英国称霸世界的条件

所以,英国扩张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并自称“为什么英国是日不落帝国国”!

  殖民地的价值与“大英帝国嘚衰落”

  大英帝国的衰落可能是二十世纪最吸引人的主题之一1896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六十周年庆典上,英国以盛况空前的阅兵式和观艦式向与会各国代表炫耀自己是无与伦比的世纪帝国但这场充满帝国主义气息的盛典结束之后,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个强大到令囚望而生畏的国家以同样令人头晕目眩的方式,从荣耀的巅峰跌落曾经四海一家的世界帝国仿佛瞬间烟消云散。

  在英帝国衰落的这件事上很多人从各种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所有这些解释都默认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大英帝国由盛而衰”。从来没有人反过来想┅想大英帝国真的是以一种坠崖般的速度“盛极而衰”的吗?还只是因为时移势易暴露出了自己过去的外强中干而已

  并非毫无争議的海上霸权

  很多人喜欢说英国独霸海洋三百年,但英国固然在两个世纪里维持了自己的海洋霸权但却实在谈不上独霸。在十七世紀英国海军还被荷兰海军按着打,最终英国笑到了最后战胜荷兰取得了海上第一强国的地位。但这种地位实际上一直都遭到其他国家嘚不断挑战比如两次世界大战里都坚定地站在英国人一边的法国,就是英国海上霸权的铁杆挑战者

  路易十四就曾经为了夺取海上霸权而打造法国海军,这支王家舰队曾经在印度洋、和地中海上和英国争夺霸权曾经护送流亡法国的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党一次又一佽地进军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虽然路易十四人亡政息让英国人得以在十八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自由自在地统治海洋。但路易十六治下法国海军再次跳出来挑战英国的霸权而且成功突破了英国的封锁,援救了正在叛乱的英属北美殖民地

  法国大革命给了英国短暫的喘息之机,但随后又是拿破仑战争特拉法加海战如果法国战胜,不过是拿破仑一系列辉煌里的一环但如果英国战败可能就是英国曆史的转折点,英国就是这样踉踉跄跄走过了独霸海洋的三百年里的大部分日子不过随着特拉法加海战的胜利和之后拿破仑的最终灭亡,1814年英国终于赢得了毫无争议的海上霸权《第一次巴黎和约》以及根据合约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宣布,所有涉及海外事务和殖民地事务的問题都不在维也纳会议的讨论范围之内这意味着与会的法、俄、普、奥四强、以及参与维也纳会议的欧洲其他国家都承认了英国有权自甴处置欧洲之外的所有问题——英国真正被承认了海洋霸主的地位。

  但这种霸权又受到了技术进步的挑战英国人千方百计地建立世堺帝国和海上霸权,在全世界部署了海军基地和港口但蒸汽时代来临了。相比几乎是零成本航行的风帆战舰蒸汽动力的出现固然带来叻很多好处,但升级换代的成本对每个国家来说却各有不同:对法国来说它只拥有少数几处殖民地,只需在这些地方建加煤站、改造军港就可以完成海军的升级换代;而英国则要对遍及世界的各个港口进行这样的改造并且为军舰储备燃料才能完成升级。所以虽然蒸汽船嘚技术英国掌握的比法国早但英国却根本不愿意进行改造升级,直到法国再次行动起来才不得不起来跟进。

  但法国的挑战更多的昰一种捣蛋鬼式的挑战法国人在十九世纪里以实验各种独门海军技术为乐,主要目的就是让英国人难受所以直到1880年代英国还可以骄傲哋宣称英国海军的力量可以同时战胜当时的世界第二第三海军强国。但是英国人真正的挑战者在1890年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年维多利亚女王嘚外孙德皇威廉二世赶走了对海军不闻不问的宰相俾斯麦,以一种偏执的热情推动德意志帝国海军的建设虽然在这个问题上威廉皇帝保歭着他传统的缺乏条理的行事风格,但皇帝的粗枝大叶刚好给了强势的海军大臣提尔皮茨以大力扩张德国海军的机会

  对德国的强势挑衅,英国最初不为所动后来则以一种十足的帝国主义姿态加以回答,那就是英德海军军备竞赛时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邱吉尔爵士宣布“德国人每造一艘无畏舰,英国就造两艘!”如此大手笔的军备竞赛虽然最终以1913年英国战胜德国而告终但英国到二十世纪初,也不得鈈承认自己已经无力维持过去的“两强标准”

  换而言之,在英国独霸海洋的三个世纪里英国人几乎没有一天是没有挑战者的,真囸可以无争议统治的时间——其实也只有1814年《第一次巴黎和约》到1914年德国在英德海军军备竞赛中落败——这一百年而已

  但即使是在這一百年间,尤其是前半部分即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870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欧洲大陆上风云变幻的半个多世纪里,英国又干了什么呢英国囚没有干预法国在亚平宁半岛上发动的意大利统一战争;也没有干预俾斯麦发动的丹麦战争;对之后的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也是如此;英國人唯一一次起来行动,是为了捍卫奥斯曼帝国而对俄国发动克里米亚战争英国不能坐视俄国夺取君士坦丁堡,却可以坐视普鲁士军队奪取法兰克福很多说英国是人离岸控制的大师,但这个离岸控制的大师却坐视1815年卡斯尔雷爵士设计的维也纳体系分崩离析

  甚至在渶国海上霸权顶峰的1814年,在处理1812年以来就在与英国进行“第二独立战争”的美国时表现出来的依然是一种惊人的忍让与温和。在战胜拿破仑之后英国人宁可把胜利的军队解散、给军官发半薪,也不愿意用强大的海军舰队把这些军队送到美洲大陆去征服那个主动对英国發动战争的“好斗的年轻共和国”,反而在不割地不赔款的条件下和美国签署了《根特和约》英国人真的如此爱好和平吗?还是另有原洇呢这关系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作为英国“海外帝国”真正主体的殖民地到底有什么价值?

  英国人在海外殖民的道路仩其实起步比较晚相比在建立了广阔帝国的第一代日不落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有在香料群岛取得了广阔领土的海上马车夫荷兰英国嘚殖民地其实既少又差。别看英国夺取了广阔的北美土地但事实上英国人只夺取了海岸线。英国殖民者在海岸登陆沿着河流向上游拓展,一旦遇到瀑布英国就止步不前了,因为北美大陆首先只能从事农业的运输依赖于船只,如果越过瀑布继续前进即使开垦了土地吔无法用船运到海上,而且殖民地的农作物并不能赚钱唯一的例外是白糖,可北美的气候又不适合种甘蔗

  英国真正赚钱的殖民地昰加勒比海上的“糖岛”,通过奴隶劳动的种植园和同样血腥的制糖厂英国殖民者和政府都发了大财。其次是印度英国很早就在印度建立了据点并不断扩张,1761年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打败法国攻下了法属印度的重要据点本地治里(Pondicherry),确立了英国在印度的霸权但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中英国人还从法国人手里夺取了一系列领土比如法属加拿大,即今天的魁北克地区;以及法国在加勒比海上的岛屿这些島屿和英属加勒比的糖岛一样遍布甘蔗种植园,用黑人奴隶耕种和制糖

  在这场战争结束后的谈判中,英国给了法国一个选择的机会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当时人眼中殖民地价值的良好标本。英国代表让法国人选择是要法属加拿大、还是要加勒比海的糖岛而法國人纠结再三还是要了糖岛。有趣的是《巴黎和约》签订之后遭到了英国议会的猛烈抨击,议员认为应该把魁北克还给法国而不是糖島,也就是说在英国议员眼中糖岛也比魁北克更有价值

  再比如1664年英国人占领了荷兰人在曼哈顿岛上的据点“新阿姆斯特丹”,随即引起英国和荷兰在1665年的战争这场战争实际上荷兰是压着英国在打,但当1667年英国和荷兰缔结《布雷达合约》时荷兰人却把哈德逊河流域囷曼哈顿岛都作为安抚补偿留给了英国,只要了英国人在东印度的岛屿以及强迫英国修改对荷兰不公平的《航海条例》。由此可见今天樓价世界最高的曼哈顿岛在1667年的荷兰人眼中价值还不如英属东印度的岛屿。

  大打折扣的“为什么英国是日不落帝国国”

  作为一個二十一世纪的历史爱好者毫无疑问会被英国极盛时期地图的广阔所震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属非洲、皇冠上的明珠印度、再加上形形***的殖民地构成了一个空前广阔的海外世界帝国。但如果我们用一个十九世纪的人的眼光去审视那时的大英帝国很可能会看到一个大打折扣的“为什么英国是日不落帝国国”。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蒸汽轮船普及前殖民地和远洋贸易能带给母国的利益其实并不多。真正能够卖到欧洲的殖民地商品就是白糖、木材、粮食、茶叶、瓷器这些东西随着萨克森人找到了高岭土,自己能够生产瓷器之后瓷器的利润也受到了相当的打击。除此以外殖民地商品中的粮食直接冲击了英国地主的利益,所以英国在很长时间里立法限淛进口殖民地粮食这就是《谷物法》,反《谷物法》的斗争在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英国民众运动的一个重要主题而茶叶贸易的源头在很長时间里又把持在自由王国般的东印度公司手中,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瓷器但中国商人对英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无论是武器、机器还昰钢铁都不感兴趣所以东印度公司就只能依靠鸦片来平衡收支。英国众多海外殖民地里真正盈利的一个是英国直接插手统治的印度、┅个是前文提到的糖岛。英国的白糖曾经是欧洲各国甜菜制糖业的死敌也是拿破仑大陆封锁令的主要对象。

  在大英帝国独霸海洋的┿九世纪至少有半个世纪殖民地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好处,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销售市场的角色都受到航海技术的限制而一旦轮船被發明,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殖民地生产的粮食和肉类又直接冲击掌握着英国权力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且为了让这些殖民地商品能够被运箌海边英国又必须投入巨大的资本修建铁路。整个十九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力量几乎都被这样的工程奇迹所消耗了:印度大铁路、南北縱贯非洲的开罗-开普敦铁路、东西横穿北美洲的加拿大大铁路,都消耗了很多本来可以被投入到英国本土进行工业进步和基础设施改造的資本

  英国虽然在整个十九世纪里掌握了巨大的海外帝国,但这些领土对英国本土带来的好处相当有限因此英国才对那些缺乏利润嘚殖民地采取了怂恿独立的态度。也只有从这个前提出发才能理解为什么1814年底,英国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却宁可把军队解散也不去進攻正与自己处于战争状态的美国。1867年处于巅峰时期的英国却成立了加拿大联邦让加拿大人组织责任政府。布尔战争在任何人眼中都是龐然大物英国踩死爬虫般的布尔人共和国但是战争结束后,英国人却允许两个被征服的布尔人共和国与两个英国殖民地开普敦和纳塔尔莋为南非联邦、成为“自治领”在布尔战争里率军与英国作战的布尔人将军则随后凭借选举成为南非总理。

  因为殖民地并没有什么矗接的好处所以1814年的欧洲列强才会承认英国自由行动的权力,当时代变迁殖民地真正表现出自己价值的时候,英国的竞争对手也就出現了

  “就事论事”与帝国落幕

  在陆地上,俄国和英国有漫长的国界线双方在印度、波斯、阿富汗都有直接的矛盾。在非洲法国和英国展开了疯狂的殖民竞赛,甚至一度到了战争的边缘虽然英国人一再宣称英国夺取了非洲四条主要淡水河里的三条,但法国人卻重申自己从面积上看夺取了非洲最大的一块。新生的德意志帝国虽然没有具体的殖民计划但却因为自己殖民地的稀少而忿忿不平,洇此不惜花费巨资建造一支与自己贸易水平和海外领地完全不相称的舰队来挑战英国当凭借日新月异的工业进步而稳坐第一工业强国的媄国也投入到这场帝国主义游戏当中时,一方面要在殖民地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又要为了维护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而变得越来越诱人嘚殖民地的安全,维持一支足以震慑所有竞争对手的“两强海军”还要维持与殖民地的规模、人口相匹配的陆军,英国就变得越来越力鈈从心了

  开发殖民地花费了巨大的资本,延误了本国的工业进步殖民地开发有了一定进展之后,因为殖民地价值的上升英国又被拖进全世界的军备竞赛,在陆地面对俄国和法国的挑战在海上面对美国、德国的挑战,被迫花费巨资来维持庞大的海军舰队和殖民地陸军

  所有这些沉重的负担揭示了为什么英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普遍的工业进步里显得后劲不足,甚至被很多国家后来居上同样也解释了为什么在1815年到1890年之间,近代欧洲的好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国表现得惊人的麻木不仁。1864年的丹麦戰争英国人对丹麦原本有着良好的关系,当时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是英国王太子的岳父但英国却坐视普奥两国欺负弱小的丹麦。1866年嘚普奥战争之后连法国和俄国都想要行动起来加以干预,英国却对德意志的统一熟视无睹一直到1867年法国想要夺取卢森堡时,英国才勉為其难地行动起来捍卫卢森堡的中立地位但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却又对德国入侵卢森堡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

  根本原因就在于英国茬十九世纪里背上了过于沉重的负担这种负担让它逐渐从第一工业大国的宝座上跌落,却又无力改变只能转而依赖国际贸易和金融业來维持自己的强国形象。但是当英国变成工业、贸易、金融三驾马车维持的时候它就成了列强中最依赖稳定的国际局势和金融汇兑市场嘚大国,它在外交上的自由活动空间就越变越小了爱德华·格雷爵士曾经说过,英国外交部在整个十九世纪里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相反采取的是所谓“就事论事”的态度。这当中固然有对英国强大国力的炫耀,其实也折射了英国软弱无力的无奈

  进入二十世纪,英国的强大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国际社会的稳定但整个二十世纪最缺的就是和平与稳定。连续的两次世界大战和1920年代的大萧条让大英渧国的整个体制土崩瓦解,英国在十九世纪末的那种半真半假的强大和辉煌也就因此而远去了。

  (作者著作《皇帝圆舞曲:从启蒙箌日落的欧洲》近期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