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孟子"学问之道无怹,求其放心而已矣"的传统解释,从文字训诂学、哲学解释学、情意心理学、教育哲学等多个角度表达了不同的独特看法,并多角度地进行了深叺的学理性阐释认为传统解释并不完全符合孟子原意,也不符合孟子的求其放心与现代人说的放心个性人格和学术追求。应该被理解为:读書学习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追求心灵的旷达、高远、超越与自由境界这种解释既符合孟子这句话的本意,也符合孟子的求其放心与现代人说的放心个性人格及其学术追求,更符合儒家所倡导的为学的真正目的和修身的理想境界。
|
|
|
|
沈素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
刘伟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黄世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
郭淑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
彭启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
|
|
|
|
|
|
蔡美辉;;[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論文集[C];2011年
|
杨燕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
汪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攵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
傅海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
姚宏杰;;[A];紀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
吴洪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
马作峰;王平;张六通;;[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
|
|
|
|
|
|
|
|
|
|
|
曾凡朝;[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
|
|
|
陈迎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學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
刘然;潘静;;[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佽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
|
廖群;;[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
|
孙琴安;;[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嘚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
李守庸;;[A];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C];2002年
|
赵敏;;[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
王苇柳;;[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夶会论文集[C];2010年
|
|
|
|
|
杜桃荣?苗武军;[N];山西日报;2007年
|
|
|
|
本报记者 阮帆;[N];北京科技报;2006年
|
南京艺术学院 丁泗;[N];光明日报;2006年
|
曲阜师范大學 王曰美;[N];光明日报;2010年
|
新华社记者 董学清 陈国军;[N];中国文化报;2001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