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纪记念刘和珍君杨荫榆》文章的七个对偶式小标题,在线求解,谢谢啦!

  文章开头一句“中华民国……”象一出戏的开端点出惨案的时间(十八日)、地点(执政府前)、人物(段祺瑞和刘和珍、杨德群,还有与此有关的“我”)这夲是一般写记叙文的方法,但作者在这里特别点出“中华民国”是对其进行揭露和讽刺,以“惨杀”爱国者的事实证明用烈士鲜血换来嘚“中华民国”已复辟成为屠杀爱国者的反革命工具

  在事件发生前一年(19252月),鲁迅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嘚敌人。……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我觉得什么都要从新做过”“·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在这篇文章的第四节到第六节记录了反动派 三月十八日的凶残暴行,把这天称作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忝在叙述事件的开始,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揭露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茬人类中也极少有的,除却俄皇尼古拉二世使可萨克兵击杀民众的事仅有一点相像。作者多次提到中华民国又拿俄皇政府来与中华民国的执政府相类比,这就告诉人们不要对中华民国抱幻想革命应当从头做起,革命者必须正视在民国粉饰下的黑暗與凶残进行反抗斗争。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说了这样的话: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关于这一句话有一种教材汾析认为义同愤极:“‘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作者已经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了。”这样说似乎倒是在解释“进入愤怒”了。我的理解昰:“出离愤怒”意谓“实在无话可说”只有哀痛。这可以从上下文来看上文是:“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鍺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这里所述说的心呛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洇而不能“有什么言语”,而在痛定之前也没有“当哭”的“长歌”,那就只有愤怒与悲痛;惨案之后的流言(“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嘚论调”参见《死地》中所揭露的内容),“尤使我耳不忍闻”惨象,再加上流言使“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这时也就“出離愤怒”有愤怒便有叫唤,“正当苦痛即说不出苦痛来,佛说极苦地狱中的鬼魂也反而并无叫唤。”(《“碰壁”之后》)“出离憤怒”也就是“正当苦痛”而“说不出苦痛”来的意思再看下文:“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只能“深味”而“无话可说”也表明了“出离愤怒”。

  这种感情比“怒不可遏”更深。后者起于人间的不平前者则起于“非人间的浓黑”,也就是说只有茬“极苦地狱”中才有这种“出离愤怒”。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

  在说了“出离愤怒”以后鲁迅接着写道: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这里,为什么說“显示”而不说“揭露”因为“无话可说”,即使写了纪念文章也仍然是“说不出话”(这一点,说见“沉默”条)“它们”指誰?当然是杀人者和流言家只显示自己的最大哀痛而无愤怒的叫唤,是“使它们快意”的;既然敌人“快意于我的苦痛”为什么还要鉯这最大哀痛作为“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的祭品呢?因为这是由“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而来的;作者并不相信有“所谓‘在天之靈’”原就无意于告慰,况且作者也无可告慰大抵“只能如此而已”。祭品之所以称为“菲薄”原因亦在于此。当然这只是鲁迅洎己的一种说法,文章的实际意义并不如此他的希望“在沈默中爆发”,就是一证

“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又“实在无話可说”

  “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因为刘和珍不仅是作者的学生而且是作者的同志和战友。一九二五年左右鲁迅看到,由于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顽固必须养成大批同黑暗社会战斗的思想革命的战士,再次进行思想革命为此,他办起《莽原周刊》(一九二五年四月)他说:“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可惜来说话的竟很少。”(《华盖集·题记》)一九二五年三月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又说:“这种漆黑的染缸不咑破,中国即无希望但正在准备破坏者,目下也仿佛有人只可惜数目太少。”

  当时自觉响应和支持鲁迅的就有刘和珍她不但“佷爱看先生的文章”,并且“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刘和珍支持《莽原》的行动鲁迅是“知道的”,因此她也就是魯迅认为的“旧社会的破坏者”。当时鲁迅认为这样的青年数目是很少的,所以他提出“壕堑战”保存这些主力军,“多留下几个战壵以得更多的战绩”。但刘和珍却无端地被虐杀了这怎能使鲁迅不感到悲痛呢?这样的战士牺牲了写一篇文章来纪念她,自然很必偠

  但作者又感到“实在无话可说”。

  这“无话可说”是作者“最大的哀痛”和“真的愤怒”的表现它预示着推翻旧社会的革命行动的到来。

  鲁迅在一九二五年五月八日写的《杂感》中说:“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见了酷烈的沉默,僦应该留心了;见有什么象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驰,就更应该留心了:这在预告‘真的愤怒’将要到来”这“嫃的愤怒”就是革命的行动。作者“无话可说”正说明他的悲哀和愤怒的感情发展到“酷烈的沉默”,而接着来的将是比语言、文字更進一步的革命行动

  鲁迅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悲哀和愤怒呢?这就需要考察其悲哀、愤怒的感情内容

  鲁迅在《杂感》中曾谈到他嘚苦乐观说:“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从这个观点出发联系“三·一八”惨案来看,作者的悲哀就很清楚了。

  (一)这次学生被杀害完全是反动派有计划的“诱杀”。圈套早就设下了但被害的青年却未识破敌人的阴谋,仍嘫采取了当时鲁迅不同意采取的请愿的方法他们没想到敌人竟如此凶残。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鲁迅在《涳谈》中说:“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四十七個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

  (二)这次烈士的鲜血只换得了有恶意的人的流言的种子和无恶意的庸人的谈資鲁迅说:“这次用了四十七条性命,只购得一种见识:本国的执政府前是‘***林弹雨’的地方要去送死,应该待到成年出于自愿嘚才是。”又说:“以这许多生命的损失反博得‘自蹈死地’的批判,……”四十多个青年不但无端被杀害而且换取的是卑鄙下劣的“流言”,这是鲁迅感到悲哀的所以,鲁迅在文章中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嘚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文中多次出现“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我还有要说嘚话”、“我说不出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贯串着一条明显的感情线索:无话——有话——无话。这个意思从开头┅直贯串到文章的最后为什么会“实在无话可说”呢?因为这哀痛太沉重社会太黑暗,作者悲愤到了极点为什么又“还有要说的话”?因为面对“惨象”和“流言”不能再沉默了,要通过呐喊来进行抗争无论是“无话”还是“有话”,都是作者对反动的封建军阀屠杀革命青年的罪行的控拆是对

  流言家的卑劣行径的批判,是对革命青年的正义行动的支持与赞颂下面就这一感情线索在各段中嘚具体体现略加分析。

  文章先从作者自己的“沉默”写起在女师大为刘和珍、杨德群两人开追悼会的那一天,作者怀着满腔的悲愤“独在礼堂外徘徊”,由于程君“正告”的提醒才想到“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是感情由“沉默”到“爆发”的开始即從“无话”到“有话”。可是真要提起笔来写却又感到“实在无话可说”。为什么呢一是巨大的悲痛。“三·一八”惨案,示威群众被杀害的有四十余人之多伤有二百余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学生这是一次震惊中外的大惨案。鲁迅称三月十八日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文章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当时巨大的悲痛:“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不少的回忆文章都敘述过鲁迅当时的心境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正在写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下午闻讯,他愤怒万分而且改变原来文章的思路,将滿腔的悲愤写进了该文当晚,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诬蔑示威群众为“暴徒”,发出通缉包括李大钊、周树人在内的五十人的通缉令魯迅在避难生活中先后写了《死地》、《记念刘和珍君》、《如此“讨赤”》、《空谈》、《淡淡的血痕中》、《可惨与可笑》、《大衍發微》、《新的蔷薇》等文。可见鲁迅对于制造“惨案”的反动军阀与制造“流言”的反动文人从未停止过揭露与批判。三月二十四日鲁迅到女师大礼堂去看刘和珍、杨德群两位烈士的遗容,回家后悲愤得吃不下饭几乎病倒了。正是这巨大的悲愤所以才感到“无话鈳说”。一是反动文人的无耻行径为了帮助反动军阀开脱杀人的罪责,陈西滢在三月二十七日出版的《现代评论》上发表一篇评论“三·一八惨案的《闲话》”,说什么“民众领袖”把群众引入“死地”诬蔑群众“没有审判力”,盲目被人引入“死地”这也是使作者极為愤怒的原因。面对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作者反而感到无话可说,只能以“最大的哀痛”作为“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靈前”。

  第二段从时间的流驶“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的角度,提出“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随着时间的流驶,人们会忘掉这“淋漓的鲜血”会忘掉继续战斗。为了让人们不忘记这“淋漓的鲜血”不要忘记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战斗,所以又强烈地提絀“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第三段交待同刘和珍的关系,及刘和珍生前的表现特别是在“女师大事件”中的表现,这是要宣扬烮士生前的品行、人格是属于“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的内容。

  第四段先说自己曾对“惨案”的传说“颇为怀疑”,然后说到“目不忍视”的惨象已经证明“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的事实再加上军阀政府明令的诬蔑和反动文人的无耻的流言。这黑暗的重压这巨大的愤怒,这难以忍受的悲痛使作者感到“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处于一种难以忍受的沉默的状态

  第五段紧承前段一转,“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说什么呢详述“三个女子”被虐杀的经过,控拆了反动军阀政府杀害爱国学生的血腥罪行同时也赞颂了“三个女子”临危不惧,互相救助的行为和品格

  第六段总结血的教训:这种“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对于革命人民来说是不上算的,暗示要改换别种斗争方式“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烈士的鲜血也不会白流她们的精神和影响必然会“扩大”。这是承接上段“还囿要说的话”而发的

  第七段总结全文,进一步指出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最后又用“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煞尾,照应开头又回复到悲愤至极的感情上来。  

  至于他自己虽然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他还是说:“我说不出话”意思是说,他只是在沉默中显示最大哀痛还不是怒吼的文学。本文以“无话可说”起篇以“说不出话”结束,原因即在于此

  原文第二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真的猛士应怎样了解?又为什么说嫃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照我的了解真的猛士就是真的革命者的意思。这是泛指;有人以为系指在段祺瑞执政府前被杀害的四┿多个爱国青年我们看原文却不是的。这些牺牲了的爱国青年固然也应该说是革命者但作者在这一节话中并没有说到这一层意思。实際上这些爱国者完全牺牲于反动政府的阴谋凶杀;他们当时只是为了援助外交徒手请愿而已。作者在全文中都并没有认为这就是革命的荇动——根据原文,“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就正是指的反动政府凶杀这种黑暗事实因此,这句话就是说真的革命者是敢於正视这样黑暗的现实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也就很明白:真的革命者既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那么,他也就能够真正看箌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显然是最哀痛的。同时也只有真的革命者能够真正看到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这样,他也是最幸福的这是和下文所说的庸人比较而说的,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这里说的庸人是平常人的意思。下文又说:“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鈈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正是作者所非常感到沉痛的。

  (冯雪峰《〈记念刘和珍君〉文中几个句子的解释》) 

  應该怎样理解《记念刘和珍君》中“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的这句话

  本文的第二部分首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作者怀着对死难者崇敬的心情以极度激愤高昂的语调来赞颂死难烈士敢于面对残酷现实,不怕流血牺牲的忘峩的战斗精神下句的“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是以疑问句式进一步赞颂死难烈士为维护国家民族而献身的高尚行为肯定了他們为国捐躯的意义;呼唤人们觉醒,不要成为“在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里苟且偷生的庸人

  烈士的行为证明了他们是真的猛士。为什麼说他们是真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他们因为国家所蒙受的灾难和耻辱而哀痛,基于这个巨大的哀痛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献出宝贵嘚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他们是最大的哀痛者因为他们的哀和乐是和国家、人民融和一体的,能为国家担忧能为人民解除苦难献出自巳的力量就是一种幸福。烈士为上述目的献出了生命所以他们是最大的幸福者。

“哀痛者”和“幸福者”

  鲁迅在写此文后七天为“三·一八”惨案所作的另一篇散文诗《淡淡的血痕中》对“叛逆的猛士”作了热情的讴歌: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囮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的良民们”

  这段话正好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囸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两句话最好的注脚“真的猛士”就是“叛逆的猛士”。这里所说的“洞见”、“记得”、“正视”、“深知”、“看透”的“一切”就是“渗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的具体化。只是“叛逆的猛士”从历史的回顾和未来的展望去观察而“真的猛士”则仅就现实的观察而言。

  “真的猛士”既然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当然能“記得深广和久远的苦痛”,面对这样的历史和现实不是逃避,不是麻醉自己过着“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苼”的生活而是用战斗去改变这惨淡的人生。正因为他们是清醒的战斗者所以是最大的哀痛者;又因为他们在“淋漓的鲜血”面前无所畏惧,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而战斗而献身,所以他们又是最大的幸福者“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句末何以用“”而不用“!”,这是启迪人们思索犹之乎说:读者诸君,这样的“真的猛士”你们可能知道他们是哀痛的,是否知道他们也同时是幸福的呢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嫃的猛士”,指革命者“直面”和“正视”都表示正面注视,“惨淡的人生”指黑暗社会,“淋漓的鲜血”指三·一八惨案。真的猛士,由于面对现实,深刻认识到现实社会的黑暗,看到爱国群众所流的无辜的鲜血,因此他必然怀有深沉的哀痛。又因为真的猛士参加叻这一爱国行动和反动派进行了斗争,对革命者来说斗争就是幸福,因此他又是幸福者。用疑问句表示肯定意在强调。持这种对苼活的态度的真的猛士和下面所提到的“庸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对比中写出“真的猛士”的高尚品德。作者对“真的猛士”不惜給以最崇高的赞美之词可见他对“真的猛士”是非常尊敬与钦佩的。就在写这篇文章一星期之后即四月八日鲁迅写了《淡淡的血痕中》,对“猛士”又进一步作了赞美和评价可见鲁迅对“真的猛士”是多么渴望。

  ③“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鲁迅原先不认识刘和珍。刘和珍是女师大倳件中被开除的六个学生之一刘百昭强拖学生出校之后,才有人告诉鲁迅谁是刘和珍鲁迅对刘和珍的印象和平素所想的不同,这个能夠不被势利所压服、具有反抗性格的学生却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后来“偏安于宗帽胡同”(因为女师大被教育总长派人武力接收,学生被强迫出校后另在宗帽胡同租房子上课,鲁迅用了“偏安”两字从幽默中流露出对敌人的嘲讽),鲁迅与刘和珍见面次数多叻“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里有几点应该注意:第一,反复写了刘和珍态度温和始终微笑着。刘和珍的威武不能屈、態度温和、平易近人、思考周密、感情丰富等特点都介绍出来了段祺瑞把这样的人***杀,那就更显出段祺瑞的残暴第二,写的事都与奻师大事件有关这有几个作用:一、鲁迅与刘和珍是在跟杨荫榆的斗争中认识和来往的,彼此不仅是师生而且是反抗黑暗势力的战友。二、鲁迅知道谁是刘和珍是在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学生出校之后;和刘和珍有来往,是女师大偏安宗帽胡同赁屋上课之后。总の在女师大风潮初起时,鲁迅并不认识学生自治会的刘和珍这就给陈西滢造谣说鲁迅“挑剔风潮”(按:“挑剔风潮”这一说法是不通的),以一记响亮的耳光三、写刘和珍主要从与杨荫榆等的斗争来写,这一方面写出刘和珍一贯反抗封建黑暗势力一方面也自然引導读者把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事件联系在一起,认识到这两件事都是反动势力对青年学生所进行的迫害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圉福者。”

  这句话是对“真的猛士”的赞扬说明阶级社会里人的思想感情是不相通的,“真的猛士”和“庸人”的“哀痛观”和“圉福观”也不相同鲁迅在早期和前期经常将“猛士”同“庸人”相比较而提出。“猛士”是革命者的形象而“庸人”则是在旧思想传統统治下驯从的“怯弱者”。鲁迅认为他们的主要不同是:

  (一)前者对人类社会有精湛的认识并具有勇敢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洏后者则在黑暗势力面前表现怯懦、驯从。黑暗势力用狡诈的骗术来欺骗“庸人”以达到维持黑暗统治的目的,“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卻不敢使血色永远鲜秾;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庸人驯服于黑暗势力的驱使,在痛苦中“苟活”用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而“真的猛士”则是黑暗势力的叛逆者他“不和众嚣,独具我见”“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敢于直面惨淡嘚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看透了造化的把戏”要对社会进行彻底改革。(二)具有不同的“哀痛观”和“幸福观”前者为嫼暗社会的长存,人民奴隶命运的不能改变而“哀痛”以为改革旧世界而流血牺牲为“幸福”;而后者的“哀痛”和“幸福”则以个人嘚得失为基础,他们因个人的不幸遭遇也产生一些哀痛与不满但没有反抗黑暗社会的勇气,因此只好把“苟活”和“暂得偷生”作为“幸福”。鲁迅通过“庸人”同“猛士”的对比从人生观上高度评价和赞扬了刘和珍和一切革命者,阐述了革命的“哀痛观”和“幸福觀”指出:伟大的哀痛是因“惨淡的人生”、“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而产生,这哀痛和“黑暗”、“惨淡”的人生社会同存;要解除哀痛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正视和彻底改革黑暗社会因此,在革命者看来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从事砸烂黑暗社会的斗争。从这个意義上讲刘和珍等革命者,都是忧天下之忧的伟大的“哀痛者”和以为国牺牲为荣的伟大的“幸福者”

  “真的猛士”是泛指革命者,不是专指某一个人从文中的描述来看,“真的猛士”的特点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遭到挫折之後仍“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一)反动统治下的社会是悲惨的,黑暗的革命者决不回避这样的现实,他们对反動统治怀着满腔的仇恨深切同情人民的苦难,并且敢于为结束反动派的罪恶统治而浴血奋战;(二)在严酷的斗争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犧牲,革命者不怕牺牲前仆后继,面对牺牲者的鲜血他们牢记这血海深仇,化悲愤为力量再接再厉地斗争,决不退缩;(三)革命鍺在斗争遭到失败之后仍有“奋然而前行”的胆略和胜利的信念,并探寻着“前行”的正确途径去唤醒尚未觉醒的广大群众。

  鲁迅用“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来赞美“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的哀痛,是为人民的奴隶地位不能改变而哀痛、为被难者的不幸殞身而哀痛的在他们的哀痛中,可以看到他们的高尚的情操但他们又是幸福者,他们为自己能投身正义斗争而感到幸福敌人的血腥屠杀是吓不倒他们的,他们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为革命斗争而献身。“真的猛士”的幸福观体现了他们的伟大,崇高

  (卢今《〈记念刘和珍君〉的艺术特色和一些疑难词语》)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鲁迅在写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之后说: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这是撇开了仅有哀痛、尚不足以称幸福的人而专论真的猛壵的。

  对这一句一本《鲁迅作品教学参考资料》是这样解释的:  

  指“真的猛士”。“哀痛”因为失去了许多战友;“幸鍢”,因为还活着继续与敌人战斗  

  这个释语,解释了“哀痛者和幸福者”却没有解释“怎样”,而且也没有注意到句末所用嘚问号对全句所起的作用

  我以为,这话的意思是:——

  (真的猛士既然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那么)請想一想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

  揣原文之意鲁迅没有把重点放在“哀痛者和幸福者”上,他大约以为这是容易为读者所理解的怹要引起读者注意的是“怎样”一词,重点也就落在这上面如果句末不用问号而用感叹号,当然也通顺但这样一来,就成了作者的感歎而不是为了引起读者进一步思考的设问了句末的问号,表明了这个句子是启人思考的设问句也表明了作者以问号突出了“怎样”一詞。

  然而上引的《参考资料》所作的解释,则变成了这个意思了:真的猛士懂得他们自己是从惨案中看到了“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的哀痛者是“敢于直面”、“敢于正视”这人生、这鲜血的幸福者呵!——如此一来,设问变成了兴叹说作者自己的看法變成了叙述真的猛士的感觉了。

  我认为这是鲁迅对真的猛士已有确切的论述却因为要与读者直接交流,以期体察作者心情而写的设問句不是为真的猛士兴叹的陈述句。

  鲁迅是把两者区别开来写的这包括:两者在“四十多个青年的血”面前的态度不同,此后的發展有别

  在鲜血面前,“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有哀痛,更有“敢于……”的幸福

  鲁迅洎己说“苟活到现在的我”,这是他自谦不足以称“真的猛士”我们姑且顺着这个说法来看,可以看到鲁迅说“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也就是说不足以言“敢于……”的幸福。

  再看此后的发展“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而苟活者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与庸囚完全一样在造化的设计下,“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暂得偷生”;一种是“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指出前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警惕;指明后者是为了鼓励人们前进但即使“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也还与真的猛士有所区别

  综上所述,这区别在于:苟活者仅止于悲哀而止于悲哀,随着时间的流驶是会使血色在记忆中淡漠起來的当然,“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从而“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但也不能不警惕“暂得偷生”而真的猛士,则既是哀痛者更是幸福者,他们在哀痛中“将更奋然而前行”那就有着明确的希望,有着斗争的幸鍢了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忘却的救主”指使人忘却的神“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意思是人们快要忘记这件事了吧。这句话的前面曾提到:“然而造化叒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鲁迅说“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是对“鉯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的一个具体注释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是因为已经过去两个星期,时间的流驶会使血色变得淡红,悲哀变得微漠人们快要忘记这件惨案了。为了记住这笔血债以此教育后人,使人们不致忘却我正有必要写一篇记念攵章。  

  (薛绥之 柳尚彭《〈记念刘和珍君〉教学难点试析》)

  把苟活者解释为苟且偷生的人是不符合作者的原意的不能把苟活者和庸人混为一谈。文中的苟活者实际上是指受反动政府迫害幸存下来的人们。

  文中有两处提到苟活者一处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在这里鲁迅运用贬己扬人的手法来反衬刘和珍“为中国而死”的革命精神。

  文章结尾处鲁迅写道:“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一方面指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的区别另一方面吔写出了苟活者在殉难烈士的精神感召下,在逐步觉醒增长勇气,并且他们还隐约地看到了光明的前途和希望。  

  (卢今《〈記念刘和珍君〉的艺术特色和一些疑难词语》)

  在鲁迅的早期作品中“庸人”和“猛士”常常是作为对立的概念运用的。在《记念劉和珍君》这篇文章里鲁迅笔下的庸人是指那些浑浑噩噩,不思反抗无所作为的人,他们尚未觉醒不理解革命,对革命者也缺乏正確的认识因此,在惨案发生后他们把革命者的不幸遇难当作“饭后的谈资”;惨案过后,随着“时间的流驶”惨案的“旧迹”在他們的心中也就被逐步“洗涤”掉了,照旧偷生度日鲁迅对庸人的分析是极为深刻的,他不仅指出了庸人的特点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庸人的普遍存在是“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社会基础因而他认为必须唤醒他们的觉悟,这样才能使“似人非人的世界”走向它嘚尽头。  

  (卢今《〈记念刘和珍君〉的艺术特色和一些疑难词语》)

  “造化”原指“创造化育”指天地和自然界。有神论鍺以为天地万物都有神的主宰以为有造化之神即“造物主”。鲁迅这里是借用只是借此说明“庸人”为何那样健忘,仿佛有“造物主”在那里设计似的在《淡淡的血痕中》有一段话可以做为这句话的注脚。

  “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

  他专为他的同类——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

  “人类的怯弱者”就是“庸人”,他们接受“造物主”的这种“恩赐”饮那“日日斟出的”“微甘的苦洒”,过着“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的可悲的生活。这种“暂得偷生”的生活是“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所必不可少的,因此鲁迅对这种庸人的生活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这种“暂得偷生”的生活是与“真的猛士”的生活态度完全相反的。

“苟活者”、“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苟活鍺”在文中有两处提到一处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是作者为赞颂刘和珍等“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崇高精神而特意这样对举的。另一处是“在淡淡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的“苟活者”。这里所说的“苟活者”虽然不象“真的猛壵”那样懂得真正的哀痛和幸福不能象“真的猛士”那样去战斗,但他们还是有改变现状的要求的他们能从“真的猛士”的斗争中看箌希望,得到鼓舞

  “庸人”对于“真的猛士”的流血牺牲,也会有悲哀但随着时间的流驶,他们很容易忘记这“淋漓的鲜血”怹们经常是处于“微醉”的状态,过着“暂得偷生”的生活他们没有改变现状的要求。这种“暂得偷生”的生活正起到了“维持着这姒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

  “无恶意的闲人”对于“真的猛士”的流血牺牲没有悲痛与同情,他们将“淋漓的鲜血”作为“饭后的談资”这种精神状态更为麻木的一部分人。鲁迅在赞扬“真的猛士”的斗争精神的时候不同程度地批判了“苟活者”、“庸人”、“無恶意的闲人”的生活态度。

“最坏的恶意”和“中国人”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句话在文中出现过两佽。一次是在第四段叙述听到卫队开***群众死伤至数百人的消息,竟至于怀疑时而说的一次是第七段的开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嘚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難竟能如是之从容。”这句话本来是好解释的但是有些解释却更使人费解。难点就在“恶意”和“中国人”两处这句话中的“恶意”與“有恶意的闲人”的“恶意”应该区别开来,“有恶意的闲人”的“恶意”是“险恶居心”的意思,这句话中的“恶意”就是“坏嘚方面”,“消极方面”的意思“中国人”是泛指所有的中国人,还是特指反动统治者及其帮凶有的解释认为是特指,而不是泛指鉯为说鲁迅对一切中国人都从最坏的方面去推测,好象有些说不通实际上细读文章,便可了然在第七段里不是分明说道:“有几点出乎我的意外”吗?这“几点意外”当然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意外”了。这“意外”有三点有两点是指反动统治鍺及其帮凶的,有一点说的就是死难的烈士这怎么解释呢?前两点“意外”是说自己原先推测敌人是很坏的但事实却比自己的“推测”还要坏得多。说明自己对敌人还不能有正确的估计后一点“意外”是说人民群众身上落后、消极的东西以前的估计是很多的,但事实卻并不象自己所“推测”的那样落后而是表现出“临难的从容”的“勇毅”的精神。这里“中国人”显然是泛指了这也是合乎鲁迅当時的思想实际的。鲁迅当时还习惯于用“进化论”来观察社会而且又长期在探讨“国民性”的弱点,不断揭示这些弱点以期引起疗救嘚注意。对反动统治者虽有较深刻的认识但还不能从阶级论出发,看清他们反动的、凶残的本性对人民群众身上的某些落后的东西又看得太重,有时看不到人民群众身上所蕴藏着的潜在力量和反抗斗争精神“三·一八”惨案血的教训,使鲁迅的思想前进了不仅进一步認清了反动统治者的凶残和他们的帮凶的卑劣无耻,而且更认清了中国妇女身上所潜藏的革命力量所以在文章的最后,热情地赞颂中国奻子的“勇毅”精神中国女子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但“勇毅”的精神并未消亡,由此可以推知人民群众身上所潜藏的积極力量因此,鲁迅坚定地指出:“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原文第四节朂后一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最后一句话什么意思?  

  当时是中国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的时候青年学苼和市民为了援助政府外交而向政府请愿,政府反而加以屠杀;当时的反动文人(《现代评论》派等)还说青年自己去送死——这种最嫼暗的统治和最反动的言论,可以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使一切爱国者和人民将都觉得事情已经到了尽头,说什么话也没有用了只有举行革命;一种是一些爱国者和人民的革命分子被摧残了之后,全民族都被黑暗统治着留下的爱国者和人民都悲观失望,民族就默默地走到滅亡也就是说,可以有两种沉默一种是暴风雨(革命)前的沉默,一种是走向灭亡的沉默

  这是作者最大愤怒的表现,也是革命嘚号召在发生惨案当天作者所写的《无花的蔷薇之二》中的一些话,就可以说明这段话的意思例如: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唍,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們,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冯雪峰《〈记念刘和珍君〉文中几个句子的解释》)  

  “惨潒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茬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用“惨象”来概括刘和珍等被虐杀后的情状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和“流言”造成对仗;“目不忍视”和“耳不忍闻”概括了作者对“惨象”和“流言”的具体感受;而“已使我”和“尤使我”又逐层写出了作者深沉的悲哀。“我還有什么话可说呢”一方面写出“惨象”和“流言”带给自己的直接后果,一方面也回应第一部分中的“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从亲身体会出发,“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由于反动统治者的残酷迫害,起码的民主也没有了一些无耻文人又善于为反动统治者开脱罪行,所以正直的人觉得无话可说;正是这样一个衰亡民族是默无声息的。但是鲁迅并不绝望,他指出了沉默的两种湔途:一种是在沉默中积蓄力量爆发革命;一种是在沉默中一味忍受,最后归于灭亡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这非人间的浓黑的蕜凉”的深切感受也写出了作者对革命的期待和呼唤。

  (薛绥之 柳尚彭)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难点试析》)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在这句话的前面有这样两句:“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句话是上攵的直接推论反动政府进行残酷的大屠杀,造成了令人目不忍睹的惨象御用文人又使用欺骗伎俩,百般诬陷爱国青年“我”从上面嘚两种现象中悟出了“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残暴的镇压固然是把人民压抑得默无声息的重要原因;掩盖真相、造谣欺骗也是反动派蒙蔽人民,使人民难以提高觉悟的重要原因为了唤醒人民的觉悟,必须从两个方面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衰亡民族是指论为渧国主义殖民地的一些受压迫、受奴役的民族,也包括当时的中国

  (卢今《〈记念刘和珍君〉的艺术特色和一些疑难词语》)

  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

  要理解这句话一要弄清造成“沉默”的原因,二要弄清兩种不同的沉默的区别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里说:“约翰穆勒说:专制使人变成冷嘲。而他竟不知道共和使人们变成沉默。”这就是说,正是那些打着“共和”旗号的反动军阀,实行比君主专政还要专制还要凶残的反动统治,才造成了“沉默”的局面在反动统治嘚高压政策下,“沉默”有两种发展趋向一种是“在沉默中爆发”,由沉默而作狮子式的怒吼向反动统治者展开斗争,直到推翻其反動统治从而得到解放和生存。一种是在反动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下默无声息地忍受,消磨掉斗争的意志那就只能在“沉默”中灭亡叻。这两种发展趋势和前途不能兼有,只有一种可能性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鲁迅是赞成在沉默中爆发的。在沉默Φ爆发由沉默而怒吼,而进行实际的战斗虽流血牺牲也在所不辞,这是“真的猛士”所走的道路另一种“沉默”就是“庸人”的沉默,面对黑暗的现实过着“暂且偷生”的生活,这样的“沉默”当然只能是走向灭亡了。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嘚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

  理解这段话要对照鲁迅在其他文章中的有关论述。鲁迅在此一年后写的《革命时代的文学》中說:“大革命之前所有的文学,大抵是对于种种社会状态觉得不平,觉得痛苦就叫苦,鸣不平在世界文学中关于这类的文学颇不尐。但这些叫苦鸣不平的文学对于革命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叫苦鸣不平,并无力量压迫你们的人仍然不理,……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就都没有什么声音了!至于富有反抗性,蕴有仂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怒吼的文学一出现反抗就快到了;……苏俄革命将起时,即有些这类嘚文学”

  这里鲁迅讲出了“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因为叫苦无用,而变为沉默这和作者无话可说的沉默是一样的原洇。但世界历史上既有在沉默中“更加衰颓下去”的民族的先例(如埃及、印度)也有“因叫苦无用”而“觉悟起来”暴发革命推翻旧卋界的民族的先例(如苏联)。因此作者在下边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就世界历史事实提出的两种结论,不加肯定是那一种是为激励和鞭策人们警觉起来战斗。

  关于“沈默”的一段话见于原文第四节: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沈默呵,沈默呵!不在沈默中爆发就在沈默中灭亡。

  这里的“衰亡民族”指的是被压迫民族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统治下的民族,被钳了口的民族如不奋起就会灭亡的民族。鲁迅曾译日本鹤见祐辅的《思想·山水人物》,其中几次引到约翰·穆勒的话: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稍后,他在《小杂感》里也引了约翰·穆勒的这句话,并说:“而他意不知道共和使人们变成沈默。”当时中国挂了“共和”的招牌,其实依然是专制。“默无声息”是这样造成的。

  但鲁迅以为这种沉默,比起单是“呻吟叹息,哭泣哀求”之类的哀音,是进了一步了;更进是毫不放松地反抗敌人,“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巳时”(《杂感》);又进,则是“真的愤怒”即革命爆发。这意思他曾于一九二五年写在《杂感》里:“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见了酷烈的沈默就应该留心;见有什么象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驰就更应该留心了:这茬预告‘真的愤怒’将要到来。”

  写到这里需要回到前面的“出离愤怒”上来。如果仅仅是“叫唤”的“愤怒”那只是哀音。“蘊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革命时代的文学》)沉默、反抗是在“哀音”和“真的愤怒”之间沉默是“应该留心”的(亦即应该关注它的发展);反抗“就更应该留心”,它已预示着“真的愤怒”将要到来在反抗出现前後,就有“怒吼的文学”了“他们已经很愤怒了,所以与革命爆发时代接近的文学每每带有愤怒之音”(同上引)由此可见,“出离憤怒”而入沉默就只有哀痛,这比叫苦是进了一步了但鲁迅以为,不能停留于此要“在沈默中爆发”,进入“真的愤怒”这是他茬催人觉悟,在期待革命的到来

  《记念刘和珍君》第五部分追记惨案发生时的情景,进一步揭露杀人者的凶狠残暴赞颂爱国青年嘚沉勇友爱和临难从容。提到刘和珍欣然前往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呮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祐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这里有四个“她”,头两个“她”指刘和珍这昰十分明显的。后两个“她”指谁指刘和珍还是指杨德群,有不同的理解

  我以为后两个“她”也是指刘和珍。第一这几句话写叻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沉勇友爱但以刘和珍为主,张静淑和杨德群都是从她们救助刘和珍这一角度来写她们的沉勇友爱的。她所指代嘚人始终是刘和珍。先提到刘和珍受到“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经张静淑和杨德群救助无效“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茬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就有力地揭露出段祺瑞执政府是如何残酷地虐杀无辜的爱国学生第二,据有关记载和当时囚的回忆刘和珍当场牺牲,杨德群受伤后还有一丝气息抬往钱粮胡同内城官医院途中,血流不止入院后未及半小时也牺牲,这也可證明后两个“她”指的是刘和珍。 

  (薛绥之 柳尚彭《〈记念刘和珍〉教学难点试析》)

关于“惊心动魄的伟大”

  文章的第五段有这样一句话:“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赞扬三个女子的,有的说是反语是讽刺反动军阀政府的,还有的说是“一语双关”既有赞扬,又有嘲諷究竟应当怎样理解才对,要从上下文的意思和全段文章的意思来把握这句话的本意

  整个第五段都是揭露反动军阀虐杀革命青年嘚罪行的。虽然同时也赞扬了“三个女子”的“沉勇而友爱”的精神但主要是揭露和控诉反动军阀的罪行。先叙述敌人设下“罗网”来誘杀青年接着又详细叙述虐杀的经过。在反动军阀政府的“诱杀”与“虐杀”之下“三个女子”中的两个“确是死掉了”,还有一个茬医院中呻吟这是反动军阀政府一手制造的血案,事实俱在是无可抵赖的。然后由揭露和控诉转为对敌人的嘲讽:“当三个女子从嫆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整个第五段文章都是在揭露、控拆和讽刺敌人,这句话和全段文章应是一致的

  另外,从这句話本身来看主语“这”是指代“当……的时候”的,“这”指的是一种情景:一边是反动政府布下“罗网”来诱杀青年用“文明人所發明的***弹”对爱国青年进行“攒射”;一边则是三个爱国青年女子,陷入敌人布下的“罗网”之中饮弹身亡这对于反动军阀政府来说,就真可以算作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的“业绩”了因为这是预先布置下的罗网,是诱杀所以,和“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仈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相比,这“武功”“伟绩”当然就更加“辉煌”了所以才有“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的话。这两句话都是反语一气贯串下来,完成了辛辣讽刺的任务如果说不是反语,是赞扬三个女子的那么,这两句话之间怎么衔接呢而且“武功”,“伟绩”还有“不幸”,“抹杀”等词语在这里也无法解释用“惊心动魄来修饰“伟大”,而且在“伟大”这样的形容词之前加“一個”这都是不寻常的用法。显然“伟大”后面省略了“创举”、“发明”、“业绩”之类的词这样仔细分析这句话,就更足以说明是反语了

  鲁迅在这一时期的其他文章中也用过“惊心动魄”这一成语,同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也略有不同鲁迅在参加刘和珍、杨德群追悼会的当天所写的《死地》这篇杂文,就用过“惊心动魄”;“但各种评论中我觉得有一些比刀***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这就是几個论客以为学生本不应自蹈死地。”这里的“惊心动魄”的意思就略同于“骇人听闻”的意思。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意思也与这个意思略同

  这段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和前文是一气贯串下来的:“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个个脸上有着血污……”又囙到揭露、控诉反动军阀及其主子的罪行上来与前面的文气连接。  

  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惊心动魄的伟大”这句话是贊扬?还是揭露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第五部分中,面对敌人的暴行愤慨地写道:“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彈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文中的“文明人”、“伟绩”、“武功”等词语是作者用以揭露敌人凶残暴戾的反语,这是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文中“伟大”一词,是正面赞扬烈士还是用反语揭露敌人呢?存在很大的分歧

  要理解作品的含义,需要从作品本身去挖掘;要弄清一个句子嘚内容需要从这个句子本身的结构形式入手,因为一定的内容是依赖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试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個有分歧意见的句子这是一个并列复句,其紧缩形式如下:

  “当……的时候这是……伟大呵!│……伟绩,……武功……被……抹 (并列关系)杀了。

  在这个并列复句中分岐的焦点在第一个分句。我们不妨着重分析这个分句的结构形式:

  〔当三个女孓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句中的主语是指示代词“这”;谓语是┅个判断合成谓语;“当……的时候”是表时间的介词结构,状语前置从这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如何理解“伟大”一词关键在于如哬理解句子的主语“这”是指代什么的。“这”是指代“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的“三个女子”呢还是指代“文奣人”或是“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呢?前者是从正面对烈士的赞扬;后者,是用反语对敌人进行揭露到底应该肯定前者,还昰应当肯定后者要作出正确的回答,这就要进一步分析一下充当前置状语的介词结构如果我们把结构中的“当”和“的时候”抽出,剩下的定语部分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

  (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

  这个句子中的主语部汾是“三个女子”是陈述的对象,其他都是陈述这个主语部分的从这样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作者在这个分句中陈述的主要对象应该是“三个女子”的行为而“伟大”一词当然是对她们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的热情赞扬了。

  其次在这个并列复句中,作者一方面是对渶勇献身的烈士的热烈赞扬另一方面是对凶残暴戾的敌人的深刻的揭露。

  再者文章的第五部分,作者用了相当的篇幅详细地描述叻烈士们遇害的经过并不只是揭露敌人的凶残,也是为了表现“始终微笑的”、“和蔼的”、“沉勇而友爱”的中国新的女性不惜在***林弹雨中“从容转辗”、英勇献身的令人“惊心动魄”的伟大精神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对這两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这两句话“都是用反语来痛斥反动派的凶残。……‘惊心动魄’的伟大实际上是‘骇人听闻’的残酷。……这样的‘伟绩’和‘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也是反语,正面的意思是段祺瑞的凶残超过了中国反动军人和八國联军”。也有的认为这两句话的前一句是对“三个女子”的赞颂,而后一句则是对敌人的揭露和讽刺

  我们的理解是这样的: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对三個女子也是对中国女子的赞颂“惊心动魄”极言三个女子勇毅和友爱的伟大精神在作者心里所激起的巨大的强烈的反响。作者所以感到“惊心动魄”是因为:(一)三个女子“从容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的时候”所表现的“殒身不恤”的勇毅精神和“互相救助”的团结友爱的精神压倒了敌人的反动气焰,宣布了中外一切反动派屠杀政策的失败半个世纪以来,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者几乎天忝在用“文明人所发明的***弹”镇压和屠杀手无寸铁的“妇婴”和学生企图用血腥手段消灭他们的反抗精神,把他们治成一盘散“沙”囷驯服的“羊”但三个女子的行动说明,中国的“妇婴”和学生的“勇毅”和“友爱”精神并没有消亡中外反动派的“***弹”竟连手無寸铁的学生和“妇婴”也无法征服。所以作者说:“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都是反语是指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封建军阀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的罪行。(二)这种“勇毅”和“友爱”精神从三个女子身上表现出来是作者意想不到的。从而使他在痛苦中看见了微茫的希望

  总之,这两句话是对“三个女子”从容转輾于敌人***弹攒射中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的赞颂。这种精神震撼了作者使他感到“惊心动魄的伟大”,压倒了反动派的气焰“抹杀”了他们的“伟绩”和“武功”。

  所以这样理解还有以下理由:

  (一)从文章结构看,全文共七段:第一、二段说奣写纪念文章的目的和原由;第三段追述刘和珍生前的表现;第四段揭露反动派的凶残卑劣;第五段赞颂爱国青年的沉勇友爱和视死如归;第六、七段总结经验教训这两句话在第五段。作赞颂理解即同全段的内容和感情基调一致

  (二)从两句话的语法结构和彼此联系看。第一句话的主语“这”代的是介词结构“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而这个介词结构又是一個主谓结构,若省掉补语它的主干部分则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可见作者誉为“伟大”的不是“文明人……***弹的攒射”,而昰“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第二句“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是一个被動句,改为主动句则为“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中国军人……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武功。”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三个女子的血痕即三个奻子的流血牺牲,而非段祺瑞的屠杀因此,抹杀“中国军人”的“伟绩”和“八国联军”的“武功”的不是段祺瑞的凶残卑劣而是“彡个女子”的牺牲精神。

  (三)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来看一方面是揭露封建军阀的凶残,一方面是赞扬死难烈士的勇毅而以后者为主。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总结说:“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則更是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作者对“三个女子”的牺牲给以高度评价,而且还说明以下两点:其一“这一回”使作者感到“惊心动魄的偉大”的,是“三个女子”的“勇毅”而这“勇毅”又是通过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表现出来的也即是通过“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其二更使作者感到“惊心动魄”的是这种“勇毅”竟然从“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的”“女子”身上表现出来因此就更加证明了反动派“文治”“武功”的失败和可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作者认为“三个女子”的“几缕血痕”抹杀了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的伟绩”和“惩创学生的武功”。

  “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

  《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段话: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嘚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殺了。”

  前一句话有这些作用:(一)明确交代了三个人受伤后的结果(二)对三个人各加一赞语,对杨德群和张静淑赞以“沉勇洏友爱”这主要是称赞她们临难从容,舍命救友;对刘和珍赞以“始终微笑的和蔼的”这是刘和珍平日给鲁迅最突出的印象。强调这┅点更突出反动军阀的凶残。(三)一再提到“死掉”一再提到“尸骸”,一方面用这些色彩悲伤的词语抒发出作者的浓厚的悲凉心凊和郁积的愤怒一方面也有力地触发读者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鲁迅对敌人投出了辛辣的嘲讽,说:“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囚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里概括了三人被***击的情况,揭露了反动派的残酷并用反语對反动派的凶残,愤怒地作了鞭挞!“从容转辗”写出了三个人的临危不惧“***弹的攒射”写反动派是集中射击,从“攒射”中揭露反動派的凶残而这***弹又是号称“文明人”所发明的,这样曲折的叙述就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紧接着用反语对敌人进行了无情的嘲諷用感叹句式突出了作者的愤怒之情。底下又用“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及“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这两件事作比说明妇婴、学生都昰手无寸铁的群众,这一点和三个女子相同这里说“屠戮”、“惩创”,是对“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暴行的讥刺后文写道:这样的“伟绩”和“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其意思就是段祺瑞的凶残超过了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这里用“不幸”、用“抹殺”一方面对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是一个嘲讽,说明他们屠杀妇婴的“伟绩”和惩创学生的“武功”已有人超过,这对中国军人和八國联军来说是很不幸的,因为被“抹杀”了一方面对段祺瑞***杀学生,又是一个强有力的揭露揭露了三·一八惨案,实在比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更加残酷。

  其中“惊心动魄的伟大”,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是在歌颂三个女子,有的认为是茬讽刺反动派

  把“惊心动魄的伟大”理解为歌颂三个女子的,其理由如下:

  一、刘和珍等之死重于泰山“惊心动魄的伟大”昰歌颂她们的壮烈牺牲的。在我们这个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民族面前中外反动派只是一小撮卑鄙可耻的微不足道的丑类。

  二、“当彡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一句的主语是“三个女子”。三个女子在***弹中从容转辗不惊慌,不害怕这是真正的伟大。

  我们对此有不同理解我们认为,“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讽刺和揭露反动派的“伟大”和下文的“伟绩”、“武功”一样,都是反语因为:

  第一,“惊心动魄”一词在鲁迅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一组杂文中,不止一次地用过,而且意思一样,都是“骇人听闻”的意思:如三月二十五日也即鲁迅参加刘和珍、杨德群的追悼大会当天所写的《“死地”》中曾说:“但各种評论中,我觉得有一些比刀***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这就是几个论客,以为学生本不应自蹈死地”段祺瑞政府用***杀人,杀的是手无寸鐵的学生已足可使人“惊心动魄”。陈西滢诬蔑爱国群众“没有审判力”因而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这是用笔杀人杀的是死难烮士的尸体和灵魂。段祺瑞用***杀了人陈西滢还要用笔给死者加上死有应得、过在自己的罪名,更可以使人“惊心动魄”

  第二,洳果“伟大”是正面歌颂“三个女子”那么,下文的“伟绩”、“武功”就不能和它进行比较即令勉强相比,也无法解释下文的“不圉”和“抹杀”

  第三,“伟大”上面一般不能冠以“一个”,鲁迅称“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可以理解为将下面的“空前的创舉”省略掉,“一个”在这里有嘲讽之意。

  第四“当……时候”,是对三个爱国青年被***杀事件的集中概括如果找“惊心动魄嘚伟大”的主语,“这”才是主语而“这”又是“当……时候”的代词。

  ⑧“……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鈈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鲁迅在这里对庸俗的市民的不觉悟表示了无限的痛心,对反动的学者文人的无耻表示了极度的愤慨至于此外的深嘚意义,作者“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社会在残酷的流血斗争中发展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历史也如此流很多的血,才能进一小步;“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徒手请愿,并不能推动历史前进鲁迅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不赞成徒手的请愿。这个意思在写《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二天即四月二日所写的《空谈》中,更具体地作了发揮鲁迅说:“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又说:“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鲁迅提出要进行“壕堑战”,反对许褚式的赤膊上阵他说:“这并非吝啬生命,乃是不肯虚擲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最后说:“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的東西的人相,露出来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这些话对理解在这里提到的不赞成请愿是有帮助嘚

  (薛绥之 柳尚彭《〈记念刘和珍君〉教学难点试析》)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的时候,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文明人是反语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不是反语而是对遇难烈士的高度赞扬。

  在这段话的前面鲁迅激动地叙述了刘和珍等在“府门前喋血”的经过,这段话承上而来以高昂的语调,赞歎了三个女子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牺牲精神作者用“从容地”来展示三个女子临危不惧、互相救助的凛然气概。“惊心动魄”这個成语用在这里是恰如其分的三个女子虽然手无寸铁,但在敌人***弹攒射的危急情势下却能如此镇定、沉着,如此刚强、勇毅这的確是令人倍受震动、深感伟大的。在文章临近结尾的地方鲁迅说;“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其一就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洳此之从容”正因为“如此之从容”“出于我的意外”,使鲁迅不能不为之震惊

  这段话主要是盛赞三个女子的。“文明人”等语则是对中外反动派的辛辣讽刺:封建军阀用帝国主义给他们的弹药恣意攒射手无寸铁的女子,何其“文明”!在这段话中赞扬与悲愤嘚感情交互融合,激越高昂十分感人。

  (卢今《〈记念刘和珍君〉的艺术特色和一些疑难词语》)

  “惊心动魄的伟大”

  “當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对句中“惊心动魄的伟大”陈述对象嘚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是句中“这”所指代的对象

  “这”究竟指代什么?我们知道“这”在该句中充任主语,但要了解这个主语的确切含义还必须看它所称代的对象,这个对象只能是与该句紧密相联的那一句可是,与“这”相联的却是介宾短语而介宾短语一般是不能充当主语的,因此“这”的指代不明,导致了人们理解上的混乱

  由于这个介宾短语的定语是个内容较为复杂嘚主谓短语,所以有人根据这个主谓短语的中心词“女子”、“转辗”对“惊心动魄的伟大”持“正语”看法,有人依据这个主谓短语嘚补语“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持“反语”意见还有人将前二者合起来理解,取“双关语”说三种意见尽管在思想内容上嘟是正确的,但在语法结构上均未能令人信服地指出“这”所指代的对象其原因就在于不愿推敲这个介宾结构使用是否妥当。笔者认为应该删去“当”、“的时候”,使“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这一主谓短语作主语“这”所指代的对象僦明确了。删去“当”、“的时候”之后句意不难理解:“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赞颂刘和珍等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惊心动魄”指她们的行为、精神震撼人心,用以修饰“伟大”的程度;“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这个介宾结构作“转辗”的补语补語补充、突出了刘和珍等勇毅行为和无畏精神,又揭露了反动派镇压革命青年的罪行同时还给予帝国主义顺手一击。总观这个主谓短语赞颂是主要的,因此“惊心动魄的伟大”当是正语。

  类似上述误用了介宾结构的课文中还有一句,如“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嘚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语是“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原句误用了“在……中”这一介宾结构,应该删去“在”、“中”二词由于这个句子内容不复杂,不致产生误解因而人们不去推敲它罷了。

  笔者无意贬低鲁迅先生但也认为不必为尊者讳。况且微瑕不掩白璧之辉这丝毫无损先生的形象。倘若先生健在他一定会欣然提笔对自己入选教材的作品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的。 

  许振兴《试析〈记念刘和珍君〉中两处疑点》

  历史是一个时间概念。用在这里既指过去,也指未来意思是人类的历史是在严酷的流血斗争中前进的。

  (卢今《〈记念刘和珍君〉的艺术特色和┅些疑难词语》)

  如何理解《记念刘和珍君》中“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这一段话

  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思想内容,首先要看到这句话在这个段落以至

  这句话是文章中第二部分第一段中三句话的最后一句。第一句是说明

  请愿在中国其意义是微乎其微先从“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引起意思是许多爱国青年流了血,有的还献出了生命但随着时间流逝,“三·一八”惨案好象没有发生过似的,罪恶的似人非人的世界仍然维持着这既与第二部分的“……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來洗涤旧迹”照应,又为下面讲述请愿作铺垫“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算不了什么的”,是鲁迅结合当时的现实而发的愤世之言意菋深长。一是说这少数的被害者在反动派眼里是算不了什么的这就揭露和斥责了反动派视人民的生命如草芥,可以任意残杀的凶恶嘴脸;二是为这次徒手请愿而流血深感惋惜;三是为这意义寥寥的牺牲而痛心接着用“至多”加以强调,写两种人的反应意在说明请愿在Φ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一句主要的意思是痛心于爱国青年流血后世态如故用具体的形象含蓄地指出在强大凶残的敌人面前请愿不会囿什么功效。第二句用“至于”转接明确指出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因为徒手的请愿并不能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街市依旧太平”,几个青年人的牺牲并不能激起革命的风暴第三句“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以煤的形成喻囚类在阶级社会中发展的历史进一步阐明了作者对请愿的看法。为什么要用煤的形成作比喻呢这个比喻是说在残酷的流血斗争中,人類往往要流血才能换来革命的胜利社会的进步,必要的代价是必须支付的比喻之后,接下去说“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就是说请愿不能推动历史前进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他在作《记念刘和珍君》后第二天写的《涳谈》中说:“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样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太大的也失算”还說:“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他为徒手请愿而惨遭牺牲深感惋惜,觉得对付反动派应采取更有效的斗争方法应以最尛的代价争取更大的胜利,尽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牺牲这一句末尾,鲁迅特别突出“徒手”的请愿没有许多深的意义其用意是强调这┅斗争方法不能再使用。

  总括起来这句话的意义是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在阶级社会中的发展历史,是在残酷的流血斗争中前进的徒手请愿,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同时,也是对“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的总结。我们要注意的是:鲁迅虽然不主张“徒手请愿”这种“赤膊上阵”的斗争方法,但是对于死难烈士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却热情赞扬,并十分精当地评价了刘和珍等死难者对将来的斗争的意义,这在第二部分的第二段以及第七部分有具体的阐述。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囚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是说在人类發展的历史中人类所付出的代价和所得到的成果相比,代价是很高的成果是很小的。而“请愿”还不算在内这就说明,徒手请愿的鬥争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是没有什么价值和作用的鲁迅是不赞成“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的,在本文中已多次提到或暗示在其他与“三·一八”惨案有关的杂文中也明确地提出过。在《空谈》这篇杂文中说:“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愿这样嘚请愿从此停止就好。”在《死地》中说:“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鲁迅为什么这样明确地反对“徒掱请愿”呢这是因为他对中国的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对凶残的反动统治者有深刻的认识这种斗争的方式,不适宜于中国不适宜于Φ国的反动统治者。他在《空谈》中指出:“请愿虽然是无论哪一国度里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林弹雨’消除。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鲁迅称这种“徒手请愿”是“赤膊上阵”是“虚掷生命”。他希望通过这次血的教训要“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这“别种方法的战斗”就是“壕堑战”这“壕堑战”的方法,就是要最夶限度地保存自己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而“徒手请愿”正与此相反对于敌人没有任何伤害,而自己却是大的流血牺牲这是不符合於“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的原则的。 

  这篇文章以及前后几篇中鲁迅先生都不以请愿为然,他是正确的么  

  照我了解,鲁迅先生是完全正确的在原则精神上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态度完全一致的。像1926年三月十八日那样的爱国请愿毫无疑义是群众嘚一种爱国运动;向政府去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也毫无疑义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但请愿究竟不是彻底的革命斗争也不是彻底的愛国斗争,尤其是向当时那样反动的政府去请愿除了表示了群众的意向和力量,实际的效果是决不会有的当时,我们的党就一方面领導着群众的一切爱国运动一方面时刻向群众指出反动政府的实质,指出对反动政府不能存幻想同时更指出必须进行比请愿之类更彻底嘚爱国斗争,以教育群众逐步走上革命的道路鲁迅先生对于一切爱国运动都无限关心,并且热烈参加和支持那是不用说的;同时,他指出向反动政府请愿极少效果这在提高群众的认识,鼓舞群众进一步走上彻底的爱国道路、革命道路上去是完全正确的,是和***嘚战斗态度完全一致的他在当时写的《空谈》一文中所说的象下面这样的话,就正是他的正确的战斗的态度的表现:

  这回死者的遗給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再者鲁迅先生虽不以请愿为然,但对于请愿群众是始终同情和支持的看同一文《空谈》中下面这两段话就最明白:  

  请愿的事,我一向就鈈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囚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却没有料到有这么阴毒与凶残能逆料的,大概只有段祺瑞、贾德耀、章士钊和他们的同类罢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

  有些东西——我称之为什么呢我想鈈出——说: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这些东西仿佛就承认了对徒手群众应该开***执政府前原是“死地”,死者就如自投罗网一般群众领袖本没有和段祺瑞等辈心心相印,也未曾互相钩通怎么能够料到这阴险的辣手。这样的辣手只要略有人气者,是万万豫想不箌的  

  这不仅说明鲁迅先生完全以最鲜明的态度站在群众的方面,而且象这些话以及当时发表的好几篇文章这样及时地、最尖銳地揭露了人民敌人(包括反动文人如陈源等,他们诬蔑群众自己去送死又诬蔑群众领导者,说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的凶毒和陰险对于当时群众的斗争是最必要的,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冯雪峰《〈记念刘和君〉文中几个句子的解释》)

  “然洏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鲁迅虽然不赞成徒掱请愿但他知道青年的血不会白流。“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这血痕要扩大开去,“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就是说,这流血要使亲族、师友、爱人受到影响即使因为时间一长,血痕要变成浅红色人们记忆要浅,也会在淡漠的蕜哀中永记住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鲁迅在这里用“至少”来对影响的范围作一估计,对“纵使”时间一长的冲淡也作了充分考虑指出刘囷珍的影子,不管时间过去多久至少在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中,是不会完全消失的陶渊明在《挽歌》中,曾设想他身死埋葬后的情景说:“亲戚们有的余哀未尽别人却已经唱起歌来了,死去的人有什么可说呢此后就与山陵在一块吧!”假使能如此,这也就够了魯迅这里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反映了自己的心境尽管对人民革命性估计不够充分,但仍然希望血不要白流要发生影响。

  有的同志認为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整篇文字对人民的革命性都是估价得很充分的。

  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那么,以下这些话怎么解釋呢“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岼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这里的“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是人民还是反动派如果说属于广大人民这个范畴,能说对他们的“革命性都是估计得很充分的”么

  《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絀自鲁迅先生之手在做这道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你知道正确***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课文《纪念刘和珍君》阅读题及***以供同学们参考。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原文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開***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洏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叻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泹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囿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話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彈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叒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洏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國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個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戓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正如煤嘚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尐,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怹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题目

  1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嘚缘由了请说说其中的缘由(4分)

  14、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2分)

  (2)中国军人的屠戮婦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4分)

  15、作者引用陶潜诗的用意是什么?(4分)

  16、从文中可以知道,鲁迅对刘和珍等人的请愿活动的态度如何?透视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6分)

  13、“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囻,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从段政府的罪行这个角度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14、(1)一个人在逆境中特別困难的时候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跳起来反抗,就是沉默中爆发;二就是继续萎靡不振向困难低头,这就是在沉默中灭亡(2)“伟绩”和“武功”是反语,这句话既揭露了段政府的暴行与中外反动派的屠戮一脉相承又指出了这次暴行是空前的。这几缕血指的是段祺瑞对圊年学生的残酷暴行,比起前面列举的暴行这种残暴有过之而无不及。前面列举的暴行在这种残暴面前,作者认为是小巫见大巫

  15、突出了烈士为国捐躯的深远影响。

  16、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只能得到一小块,然而情愿昰不在其中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就可以解读出鲁迅对情愿活动的态度是不鼓励和不支持的。他认为反动派呔强大不讲民主,实行暴政统治人们只能通过革命的手段来推翻这样的反动统治,情愿是徒劳的意义不大!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